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环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9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与军事发展规律、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1]。为了适应当今军事斗争的需要,加强国民国防的意识,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环节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法规,要求在广大的普通高校中实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育。然而,现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首先阐述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其所存在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1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军事理论课是对军事相关理论的学习,是对战争现象背后规律的深刻分析。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也是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理想抱负实现的条件。国防教育是全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结果,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防教育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2]。此外,军事知识的学习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普通高校不是军事院校的全部。但是在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则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国防教育完善的重要构成。
2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都按规定开设了军事课,是大学一年级就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但是,从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具体教学践看,则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军事课程,但在思想的认识层次上还很不充分,常常将其作为一般的必修课程,而未对该课程的独特性进行把握。实际上,我国的《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等法律都赋予了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没有认清军事课程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军事课似乎是浪费了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而降低了非军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就会导致在实践行动上的不足。
2.2 行动上将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的性质搞反了,也就是重视军训而忽视理论学习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的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军事技能的训练以及军事理论的学习。前者的时间为2-3周,后者则为36学时。然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对军事训练较为重视,通过与部队的合作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有的学校在军训期间安插了一次或两次大课堂讲座、看录像等马虎应付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学习,算是完成任务。这样对于理论性学习课程则重视不足,根本没有按大纲的规定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也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这样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
2.3 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没有到达师生比例配置要求,因此,课程常常是大课堂,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这样的“超大班”的授课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很多的学校并没有专职的授课教师,而是聘请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受到教师队伍力量的不足,大班授课形式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必要的课堂互动,成为教员的满堂灌,对学生出勤的情况存在监督不力,使得一些学生甚至都未在课堂出现过一次,最后却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课程的考试。
2.4 军事课程教材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近年来,针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教材的建设上是滞后的。一些学校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时,常常是相互仿效形成教案,没有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而一些教材的内容也与现实的教学实践需要脱节,没有及时更新,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完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它们分别是:
3.1 提升思想上重视的程度
军事理论课虽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有加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的作用,并且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神圣职责,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学校的支持力度,从课程建设、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等方面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3.2 强化军事理论教学
要在军事实训与理论学习之间达到平衡,二者都不可偏废。针对当前重视军事训练而忽视课堂学习,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的教学地位[4]。落实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严格达到36学时课程。将课程的安排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贯彻到整个学期学习之中,而不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快速地结束教学。甚至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采取分批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非军事专业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深化对军事本质的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抓好队伍建设,将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兵役法》所规定的师生比例规定配备专职教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加强对军事教师队伍的福利保障,解决他们在科研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在人才的招聘上进行统筹,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在较短时间内,如果无法实现较为充裕的专职教师,也必须有较充足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才能突破现在“大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需要加强普通高校相关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共同促进课程教材的建设。相关的部门,需要支持和组织专家学者对教材编写的力度。当然,教材的建设是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参考,但不是限制军事理论教学人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在相关教材的建设中,需要广泛吸纳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教学实践总结的共识。此外,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军事专业教材体系,也需要兼顾非军事专业学生的需要,基于现代国防教育的实践需要,提升教材编写的质量。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在国防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善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70.
[2] 潘建美,赵保宁.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 职业时空,2011(07):26.
[3] 孙建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 中外企
业家,2015(2):187.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2
科普,亦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科普文章必须将艰涩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简化,让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消化、接收。
科普的用法在中国大陆通用已久,但早期台湾地区并不惯用科普一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张之杰,1983)。原本台湾地区的科学性文章通称为“通俗科学”,用来区别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科学文章则称为“儿童科学读物”。
由于儿童时期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每天除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外,也应该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台湾南投地区小学4、5、6年级的调查统计,有45.5%的儿童平日以阅读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其中又有72.8%喜欢阅读儿童科学读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儿童有主动阅读儿童科学读物的习惯(萧名均,2009)。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少儿科普是少儿课外教育极受重视的一环。
市售刊物以阅读对象来区分,成年人阅读的为一般杂志,而成人以下的刊物即为教育类。适合学龄前儿童(3~6岁)阅读的刊物,称为幼儿杂志;适合小学生(6~12岁)阅读的刊物,为儿童杂志,而适合中学生(12~18岁)阅读者,则称青少年杂志。
由于笔者从事儿童月刊出版工作多年,对相关刊物较有涉略,因此以儿童科普期刊为主,并将年龄层扩展到青少年阶段,对台湾现有的少儿刊物进行统整,再从中了解少儿科普教育的现况。
1研究方法
由于少儿刊物具有分龄的特色,受众局限在特定的年龄层,多半为家中有适龄人口的家长订阅,销售方式以直销为主、店销为辅,在一般书店无法取得完整的出版讯息,因此本次考察的少儿刊物主要取自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儿童馆收藏,另外也由台湾图书馆调阅部分刊物。
在台北市立图书馆的期刊架上,至2012年持续出刊的儿童杂志共有20种,其中有4种以学龄前的儿童为阅读对象,另外有7种主要内容为英语、作文和艺术等,完全未涉及科学性文章,因此不在本次调查范围,最后计有9种少儿杂志为本次考察目标,此外在台湾图书馆则补充1种少儿杂志。
杂志内容描述取2012年出版的期数,除了概括性地介绍之外,还针对各杂志科学篇章选择,各篇章的格式和文图配置情况进行简述。
2少儿杂志简述
在本次考察的10种少儿杂志中,《新小牛顿》是唯一的少儿科普杂志。《新小牛顿》于2004年由《小牛顿》转换而来,至2012年3月共出版90期。杂志主要的阅读对象是5~10岁的儿童,亦即小学中低年级,因此杂志内容标有注音符号,字级较大,文图比为图像多于文字。杂志页数共82页,杂志的主题与科学相关,但也包含部分社会、人文、地理等篇章。综观2012年1~3月号的《新小牛顿》,杂志在每期都有特定主题,该期杂志所有篇章皆围绕主题而成。就笔者规纳,2012年1月号(88期)主题为“企鹅”,2012年2月号(89期)主题为“热”,2012年3月号(90期)的主题则为“树”。以90期内容为例,相关篇章便有《山上的台湾二叶松》、《妙手回春的树医生》、《树木家族点点名》、《大树小杀手进攻了!》、《树木家族点点名》、《守护行道树的好朋友》、《啄木鸟敲敲敲》、《爬树小精灵──树蛙》、《在雨林的顶端散步》、《树啊!我想认识你》、《帮老园丁种树》、《大树的回忆》。
除了《新小牛顿》之外,其他9种杂志都是综合性杂志,但有部分篇章属科普范围。
《新生族教学月刊》创刊于1991年,至2012年3月共出刊252期。虽规为综合性杂志,但属性与杂志不同,由封面上印有“国语”、 “社会”、 “数学”、 “自然”与“生活科技”字样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教学的补充教材。全本杂志并无主文,而是由各学科的题库组成,其中科普相关内容占的比例颇高,单期123页中有12单元、51页属科学性题库。
《地球公民365》创刊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出刊81期,每期页数120页,该杂志内文并无注音符号,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读者年龄层应为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阶段。杂志内容包含8大领域,其中生态记事、科学常识两个领域属科普范围。在81期中,共有6单元、32页为科普文章,内文大多为论说文,中间穿插漫画和插图。
《小学生巧连智》是日商巧连智多媒体学习月刊,包含知识阅读本、DVD和网络。知识阅读本每期56页,阅读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杂志内文均标有注音符号,版面以图为主,文字量较少。杂志内容配合小学学科,其中科普相关的内容主要为自然与生活科技,隔期出现数学篇章。
《大嘴鸟亲子教育杂志》原名《大嘴鸟亲子数学》,1996年10月创刊,于2008年5月更改为现名,原为介绍幼儿园和小学数学为主的数学杂志,改名后为综合性月刊,阅读对象为5~12岁儿童,文字部分有注音、部分没有注音。杂志每期54页,其中科普文章占2012年3月号(186期)的5单元、24页,除了自然与生活科技相关篇章之外,还固定有数学资优生介绍和《数学评量》,是该杂志的特色。
《国语青少年月刊──少年飞讯》于1995年10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版196期,为国语周刊杂志社出版的月刊,适读年龄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文章皆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全书112页,在196期中有22页为科普文章。
笔者任职的《小达文西》杂志于2006年1月创刊,至今出刊76期。每期96页,适读年龄为小学生,除少数篇章外,杂志内文都含注音,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在2012年4月号(76期)中,共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表现方式大多为图文各半,每期有固定数学漫画单元。
《未来少年月刊》为天下远见集团在2011年1月才创刊的新杂志,至2012年4月出刊16期。由于《天下远见》为台湾知名杂志,旗下的少儿杂志有许多名人参与撰稿,内容也比其他少儿杂志具杂志感。每期126页,在16期中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除文图篇章之外,还有动手做实验单元。
《TOP945》为市面上少见的双周刊,由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康轩文教集图于2003年1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刊210期,分为初阶版和进阶版,初阶版适读年龄为幼儿及小学低年级,进阶版适读年龄为小学中高年级,内文皆有注音标示。在进阶版每期有72页,科普文章在210期有1单元、8页,209期则有4单元、17页。
《幼狮少年》为台湾最老牌的青少年综合月刊,由1976年创刊至今已出版426期,每期110页,科普文章所占比例较少,426期只有1单元、4页,425期则有2单元、7页。由于适读年龄为初中生,文字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
3结论与讨论
台湾地区由于少子化,少儿刊物的生存不易,科学专门性的杂志更是少数,1978年4月创刊的《少年科学》、1984年3月推出的《小牛顿》、1986年10月创刊的《小小科学眼》和1985年2月日本授权的《哥白尼21》等杂志皆已陆续停刊。至今仍持续出刊的少儿科普杂志只有《新小牛顿》和《少年牛顿》,这两种杂志是在2004年由《小牛顿》杂志一分为二而来。
科学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学科,这些基础学科在学校已有相关课程教授,但家长订阅科学刊物的目的仍是补充课本的知识,并使自然科学成绩进步,因此杂志内容与一般少儿科普书籍内容差异不大。在成人科普刊物中常见的科学新知,由于内容较艰涩难懂,不易转化,在少儿科普刊物中极少见。
不论是少儿科普杂志,或综合性杂志的科普文章,内容都以生物和生态为主,理化较少,数学更是少见。大量的生物相关单元,可能是因为简单易读,且较受少儿喜爱之故。然而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若仅传达单一学科的讯息,无助于科学向下扎根。
科普刊物除了以文字传达知识,还常利用插画与照片解说。尤其在少儿科普刊物中,图片占版面很大,且当读者群年龄层愈低,图片愈多、文字愈少,可见图片对少儿科普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科普杂志必须注意的图片的选用和解说。
参考文献: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普教育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家长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把学校发展的重心放在统考学科语文、数学和英语上,对于其它学科,几乎都是流于形式的运行着。科普教育活动通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外科普活动更是极为少有,家庭、社会对孩子参与科普活动也缺乏有效的认同,忽视了科普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学老师来承担,而科学老师又多为“语、数、外”老师兼职着,“语、数、外”老师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应付统考的学科上,根本就无法顾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辅导员来开展科普教育,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未真正的实现,即使有个别的所谓的科技辅导员,大都是靠爱好和兴趣在支撑自己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科普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1)每年中,村、镇都要督促开展一些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而大部分学校为了应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简单的活动,很难达到科普效果。
(2)学校没有建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也没有科技周活动,同时也很少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3)一些科技活动仅限于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且形式单一,科普效果也较差。
4.学校已有的科普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开发利用,很多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成了摆设,甚至一些科学老师也不会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村、镇开展的科普活动没有和学校科普教育协作起来,各自为政,统筹不够,呈完成任务状态,未达到科普教育效果状态。
(3)农村小学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科普,但大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尽管有些学校有“乡村少年宫”,但其丰富的活动器材由于缺乏相应的老师来组织开展使用,也远达不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
(1)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资金预算到科普活动中来,经费不到位,科普活动开展力不从心。
(2)学校经费紧张,无力顾及科普教育。由于农村小学人数愈来愈少,经费支出重在保运转,难以顾及科普教育的开展。
6.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极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将科普教育纳入到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机制中来。其评价重心在“语、数、外”,科普(科学)没评价名分。没有评价机制,很难将科普教育有效的发展开来。
二、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氛围
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将此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要建立从校长到科技辅导员的管理系统,专门组织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所在,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
农村小学科普教育的好和坏,全靠校长带,有科普思想的校长,学校就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整合科普资源
(1)把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音体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科普知识。有乡村少年宫的农村小学,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种资源,让其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科普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县乡镇的科普下乡活动资源,整合好现代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资源,要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识的无处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大量高学历的教师涌向农村小学,这对于农村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1)建立科普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科技辅导员,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在学科教学中的科普引领作用。学校要把科技辅导员的发展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要让科技辅导员在学校发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较强的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和引领,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好的加强。
(2)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识,形成学校科普教育的实力。学校可以安排业务学习时间,首先立足于学科中的科普知识学习,然后引导学科教师多渠道的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逐步丰富教师的科普知识,以达到适合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设置科技节活动,可以着眼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科技论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动,争取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辟种养殖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亲自实践中接受科普教育。通过多种科技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科学意识、开拓进取的科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5.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建立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在计划中要对科普教育进行经费预算,以确保科普教育的良性运转。
6.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给学生科普实践活动的一个正确评价,给老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一个科学化评价,是促进学校科普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师生科普活动评价机制,学校的科普教育才能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师生科普素养的有效提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有效整合
改革
一、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科普教育的进入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本人进行的关于南安市农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讲座、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实践、科技比赛和科技节等形式,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市级科技活动也很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活动在中小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全校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反映大多一般,而在为数不多的县城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情况虽然好很多,但由于县城学校无形中形成的教学成绩攀比现象比农村校更加激烈,学校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程教学上,对科普教育也是应付了事,对校外科普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虽然条件好但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教学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应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是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但在家长和学校方面由于历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出现家长“重艺术教育,轻科普教育”、学校“重学科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状。
(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上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去推动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但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常出现“科协热、教育局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教育部门认为:科普教育是科协的事情,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是配角,不必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
由于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视科普教育为“异类”,有些家长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成为“课余可有可无”的活动,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更谈不上有效整合,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科协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
(四)稳定的专职科普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热心科普教育、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科普教师或者科普员的编制,校级科协开展活动时断时续,承担工作主要由理科老师兼任,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联合推进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进学校的有效机制,改变科协组织“单打独斗”的校外科普教育现状
校外科普教育进校园,加强对校外科普教育参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协调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校外科普机构担任辅导员,鼓励校外科普机构辅导员到中小学担任科普老师
要实现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具体的每一个学校或者中心校则要配备一名以上的科普员,负责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承担校外科普工作进入校园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并制定学校的科普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以专职的科普员或科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科普队伍。
(三)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科普教育考核
科普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其意义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科普教育要获得有效发展,必须拓宽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把校外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率不断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中小学科普教育结构
目前中心校大多数科普活动是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的,有重复现象,内容和活动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强,而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适合进入校园的项目不多,这需要地方政府来牵头研究和整合,使之成为基础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安市校外专门的科普教育机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在科协和青少年宫,而且青少年宫现在重心已经转到艺术培训上,而有些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则可以利用其现有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因此,要倡导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5
一、精心撷选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作为课程资源,无论是进入科学教材,还是进入语文课程,都必须精心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呈现。
1.拓展想象的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科学知识和为人熟知的科学现象为题材,用拟人化手法和儿童化语言,将科学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1]。科学诗由于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受到《科学》教材编者的青睐,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科学》教材)的部分单元以充满稚气的科学诗为导言,童趣横生,富于想象力。如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首页节选如下[2]:
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蚯蚓到冬眠青蛙,
从……到……
世界上亿万生命,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2.趣味性强的科学故事
科学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创造性活动,不只是在物质上,而且是在精神上[3]。历史上每一位科学家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情节,《科学》教材将科学家勇于献身、勤于探索的事迹以小故事形式呈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小故事贴近儿童的语言特点,趣味性强,寓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于文学之中,既便于学生品味故事形态的文学,又接受科学的启迪和感召。如《科学》教材三年级(上)以故事结合图片形式讲述了琴纳和牛痘、居里夫人和镭、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所进行的活动与“曹冲称象”进行比较;《科学》教材四(下)再现了牛顿躺在花园里沉思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珍妮在非洲从事野黑猩猩的研究、科学家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
3.嵌入句中的成语、诗词和歇后语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诞生了许多造诣极高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成语、歇后语,它们有的源于对大自然的描绘,有的则是对大自然物质或运动内在规律的沉思。《科学》教材撷选了许多文学作品供学生鉴赏与思考,如让学生思考“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让学生品味与理解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透过古人惜时诗“一寸光阴一寸金”来理解古人如何用光阴来计时;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引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借助“细嚼慢咽”、“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说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4.融入文本的比喻或拟人句
儿童是课程的要素之一,《科学》教材以生动浅显、充满童稚的语言,以比喻或拟人形式,让儿童贴近自然与生活。如教材让学生理解“请珍惜每一滴水,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编者将水比喻成眼泪,让学生懂得水的重要性与珍惜水的意义。教材以儿童的口气询问儿童是否很喜欢提诸如“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金鱼睡不睡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比喻与拟人的手法,询问学生“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5.充满稚气的学生日记
科学源于观察,日记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日记形式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通过写观察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在无形之中将科学与语文课程相融合。
二、合理配置科学小品文
1.厘清科学小品文的课程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4]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或单元或专题或单篇形式遴选系列科学小品文,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者将《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归入“科技成就”专题之下,这些科学小品文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与文学的融合。
纵观不同版本的小学学段至高中学段的语文教材,科学小品文的撷选从侧重激发学生对科学、自然的兴趣向侧重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熏陶转变,从通过科学小品文进行识字教学到通过科学小品文学习相关科学知识转变,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思想性越来越强,由小学初期的分散设置到初高中的集中专题呈现。通过系统化的科学小品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字、词、句、篇,也接受了科学素养的熏陶。
2.合理组织科学小品文单元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小品文数量毕竟有限,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小品文的融合功能,语文教材需要围绕科学小品文,合理配置写作训练、资料袋等栏目。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编选科普类作品阅读篇目时,安排了与科普类作品阅读密切相关的写作训练,即科幻小说和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另外,教材还可通过课文后的“资料袋”形式为科普类课文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之后增加了“资料袋”栏目,“袋”中装着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的“资料袋”详细介绍了钱塘江秋潮形成的原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的“资料袋”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的情况;《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资料袋”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资料袋则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化石宝库。
3.注意不同学段的科学小品文数量与学科分布的均衡
语文教材的科学小品文需要考虑科学小品文学科分布平衡,不同学段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均衡,力求让不同学段所有学生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接受科学小品文的熏陶。各学段的科学小品文应能基本涵盖不同的科学领域,能渗透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体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要求的渐进性。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为例,对其科学小品文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表1、表2所示)。
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能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建筑、信息等学科,能关注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方法、STS等范畴。但是,由表1可知,小学学段各年级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略嫌不均,如六(上)的科学小品文过少。
初高中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较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的知识性更强,揭示的科学信念、科学精神更为深刻,学科领域涵盖范围也较广,对高科技关注度有所增加,能体现科学素养目标要求的渐进性,学科分布较均衡,但各年级科学小品文分布不均现象较严重,语文教材七(下)的科学小品文过多,语文教材九(上)、九(下)的科学小品文数量过少。
三、大力开发科学小品文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5],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范例。科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但是目前科学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且分属不同的学科,因此,科学小品文的开发迫在眉睫。
1.对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或科学教材进行整理
国内外各版本的小学学段到初高中学段的语文或科学教材有许多科学小品文,如苏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125篇科学小品文,人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近百篇科学小品文。教师可将各版本语文或科学教材的科学小品文进行整合、排列,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库向学生与教师开放,作为语文或科学课堂教学的备用资源,也可以将它们作为课外资源以供学生阅读。
2.整理以非科学小品文形式进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或材料
语文教材中某些课文不是以小品文的形式进入教材,其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但其中许多潜在素材可以为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服务。如课文《听潮》涉及水的动能、势能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涉及比热容知识;《观沧海》涉及运动的相对性知识;《落日的幻觉》涉及光的折射知识;《中国石拱桥》涉及力的平衡知识。这些课文或材料既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发掘其科学内涵,也可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良好素材。
3.深入发掘既有课程资源的科学与文学意韵
科学小品文寓科学理论的严谨于文学表述的情趣之中,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化繁为简,丝丝入扣,而不像一般文学作品讲究语言的对仗与华丽。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品味科学小品文的科学及文学内涵,彰显隐喻,将作者或编者内隐其中的思想观念、科学美、人性美内化而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观念、人生感悟之中,借助“情”“趣”交融的课堂教学,化科学之抽象为形象,变高深乏味为浅显有趣。如,教师可对语文教材中的《颐和园》“慢慢地滑过”的“滑”进行科学解读,也可运用物理学的“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阐释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一段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突出“我”看戏的急切心理。在教《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时,询问学生“日月之行”以什么为参照物,将曹操的英雄豪迈气概与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融为一体。教师也可对科学教材的科学诗《关心天气》进行诗歌接力,告诉学生通过树枝摇晃、湖面泛起波纹等自然现象判断风的有无,向学生描绘风给人类带来的诗情画意,可就科学诗《生命之源――水》,与学生一起讴歌与赞美水给自然留下的杰作,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科学诗格式进行补充续写,可分别从文学与科学的视角解读为什么“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4.鼓励学生从科普著作中撷选素材或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
优秀的科普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如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法布尔的《昆虫记》,现代的科学著作如《你不知道的宇宙大爆炸》、《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黑猩猩在召唤》、《自私的基因》等,这些著作通俗易懂,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中撷选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另外,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如模仿教材的科学诗歌进行写作,就水、声音或力进行科学小论文写作,择其文质兼美者作为课程资源。
四、结语
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文学与科学互泽互惠。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俚语“夸克”给科学家盖尔・曼莫大灵感,科学又为凡尔纳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科学与文学理应相通互融。“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斯诺的忠告言犹在耳,科学与文学的现实疏离仍需课程研究者通过更多的路径予以弥合。
参考文献
[1]谭旭东.21世纪的中国需要科学诗..
[2] 郝京华主编.科学(三年级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习力;校园文化
在学校创建科学教育办学特色工作中,我们坚持“办有特色的精致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学生,炼有特点的品味教师”的办学目标,逐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成为师生们创新的舞台。
一、明确科学办学理念
16年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思考探索从科技小制作活动第一阶段转向科学教育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第二阶段,目前又转入将视点放在“学习力提升”的第三阶段,理念思考的不断升级,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我们对办学特色的理念理解为:第一,“科学教育为了学习力”。科学教育不仅是激发师生创新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更是要求师生提升“学习力”,因为“学习力”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基础;其二,“科学教育提升学习力”。科学教育为师生学习力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学习力”是核心,“科学教育”是途径,科学教育为了学习力并提升学习力。一个核心:以师生发展为本;两个着力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三种渠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特长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学生;四个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优势互补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和谐发展相结合、课程改革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相结合。
二、实施科学实践体系
1.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①上好《科学》课。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组织教研骨干对《科学》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扩展。课堂注重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加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强化“提出问题———组成合作———展开探究———验证结论”四步学习。②强化学科渗透。思想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注入创新教育思想和自主教学策略;内容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向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扩展;方法渗透———在传统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手段渗透———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升学习方式,开阔学生视野。③开发校本课程。组织骨干力量重新编写《小学科技活动》科学教育系列校本教材,坚持师生自主创编开发。每周一节科技活动课,强化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等素养,传递科学信息,提升科学学习力。
2.营造独特化的教育环境
①营造独特的硬件环境。我们规划设计富有科学启迪功能的校园人文景观,建筑有本土特色的科普长廊,包括展示师生活动的科技长廊、富有科幻色彩的科普橱窗、提供师生创作的创意墙等;建筑学校科学教育展示室,包括学校科学教育成果展板、师生科学成果展柜、学生科学发明展台等,从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教育环境,启迪熏陶孩子走进科学教育的海洋。②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通过第一课堂的科学教学和第二课堂科学活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师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科学、搞创造。③营造广泛的辅导环境。在配齐配强科学教育活动师资基础上,我们外聘校外科学教育专业人士和热心于科学活动的家长志愿者充实辅导员队伍,从而保证了校园科学活动的丰富开展。
3.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