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1
说说2005年高考作文
高考语文,还有什么话题比高考作文命题,更能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更能牵扯无数学子、家长的心?从6月7日高考开考以来,关于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的探讨从网上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身居庙堂之高的文化名流到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无不津津乐道,口若悬河。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究竟难不难?有何特色?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记者就此综合各方意见,并采访了有关专家。
全国考题难,广东考题易
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较之往年,多元化倾向更加强烈,比如北京以“说‘安’”为题材,要求考生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上海卷要求考生对武侠小说、流行歌曲、卡通、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等等流行文化,进行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考生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广东45万考生要以“纪念”为题,展现“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这一主题。
其他地区的命题则以话题性居多,而且题材五花八门。例如全国卷Ⅱ的《位置与价值》,天津卷的《留给明天》,四川卷的《忘记与铭记》,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辽宁卷的《2005年花胜去年红》等。此外,福建卷以图形为题,浙江卷充满哲学意味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以及湖北卷的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源头的题目,都被认为是具有相当技巧性的题目。
2005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究竟难不难?在某门户网站组织的专项调查中,42.67%的受访对象认为题目“比较难,得高分更难”,认为“非常难,无话可说”占24.55%,两项加起来超过了67%,居于主流;而其他认为“一般,跟平时差不多”的和“容易”加起来不到33%。而在另外一项“2005年最难高考作文题目”的民意调查中,全国卷Ⅰ以24.83%的得票率拔得头筹,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与浙江卷分别以13.43%和10.12%的得票率位居次席,而广东和天津地区的题目以不到2%的得票率垫底。
与此同时,新浪组织的“你认为广东卷的作文题难吗”民意调查显示,78.11%的人认为不难,仅21.89%的受访对象认为难。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
自2004年新课程标准颁布试行以及全国11个省市单独命题以来,高考作文的题目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而这一两年来作文命题也向“内”转,其回归个人情感、意志、意识、心理等心灵坐标的悄然变化,和紧扣时局、呼应主流生活、折射当前社会价值判断体系两条发展轨迹的交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比如全国卷的《位置与价值》,暗合在当今中国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寻找发展机遇和自身定位的重要课题。这一类题目被认为正如全国卷Ⅰ作文试题题目那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但具体到全国各地考试题目的合理程度,从专家学者到坊间百姓,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作家梁晓声赞叹北京卷的《说“安”》是“我活到50岁见到的作文考试最有技巧的题目”。他和曹文轩等名家均认为这一题目可以让考生比较自由地发挥。但陈晓明则认为正好相反,这个题目的局限性是比较统一模式化,给人发挥想象的空间不大,写作风格个性化的考生拿到这个题目会有点犯难。而许多网友们不约而同地指出,题目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高的文化积累和文字控制能力。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2
第一阶段:1977年的作文是《学雷锋的故事》,必须写在学习雷锋的精神中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粉碎“”后,北京第一次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写自己在战斗的一年里的情况,均是紧扣时代。
第二阶段:高考作文题目开始利用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1981年的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的“种”与“毁”分别象征成就事业与破坏事业,题目引发学生逻辑思维,考生可以联想到生态环境,也可以引申为建设或破坏事业。
第三阶段:出现中性题目。
1988年和1994年的高考题目分别是《习惯》、《尝试》,习惯有好坏,尝试有成功失败;1991年的作文题目是就《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择其一。
第四阶段:高考作文题从一元化发展到两元化,1996年提供两幅漫画,让考生选一幅更喜欢的漫画写作;1997年提供3个材料,让考生选其中两个材料,题目变得复杂。
第五阶段:出现了科幻式的想象作文。比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3
“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写好?”这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专家在北京高招直播咨询节目中指出,高考作文的文体可以自选,但不能写成“四不像”。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董晓平说,《考试说明》规定考生可以自选高考作文文体,但自选文体不等于不讲文体。高考作文评卷很重视文体。面对作文题目,考生如果觉得可以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可以选用记叙的方式写文章;如果感到有道理跟别人讲,就可以选择用议论文的文体来写。文体上“四不像”、大杂烩不符合高考要求。
董晓平指出,近年高考鼓励开放式作文,鼓励考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有真情实感。高考作文切忌抄袭和套写。有些人以为背两三篇范文就可以得高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背范文不失为一种增加积累的方法,但是以为“到考场上把范文改头换面一下就可以”,结果只能害了自己。
对于作文“跑题”的问题,董晓平认为,这首先是心态的调整,考生写作文时不要心慌。高考作文在审题方面难度一般不大,只要考生认真看清题目要求,就不会出现“跑题”现象。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4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5
【关键词】作文拟题 诗化 化用 引用 对联 比喻 双关 列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文题目恰似文章的眼睛,是窥视作文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阅卷老师初步把握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功力,所以“秧好一半苗,题好一半文”, 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因此我们必须为作文这间精神之屋装上一扇美丽绝伦的“窗户”。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题目有如下作用:1. 凤凰开翅,非同凡响,初次展示学生文才,获得阅卷老师的“芳心”。2. 画龙点睛,开春响雷,亮出作文观点。3. 将帅出马,统领三军,指导全文航向。
题目如此重要,但有时,学生仓促之下拟出的文题却是失败的,如以“换一种思路”为话题拟题时,学生作文普遍中存在的失败文题有以下几种: 1. 照抄。如:《换一种思路》。2. 冗长。如:《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换一种思路的好处》。 3. 模糊。如:《我的疯狂英语》《作弊》。 4. 太大。如:《谈创新》《思路创新》《谈思路》。5. 偏题。如:《换则成,固则败》。那么,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作文一双慧眼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十二种方法。
一、明眸含深情,细雨落花来――诗化拟题法
开头富有诗情画意,宛如酷夏之中一涉足某个风景区便碰到涓涓溪流和几簇野花,能让阅卷者进入“细雨落花美无声”的绝妙境地。如以下作文题目:《心香三瓣》《种好门前玫瑰花》《彼岸,灯火阑珊》等就具有这样的效果。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化用引用法
就是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歌曲名称等来作文章的题目的一种拟题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1. 引用、化用名句。如文题《感时花溅泪》,考生借杜甫的名言说明了一个人的感情往往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即景随情迁的道理,又如文题《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执子之手,与子同生》《江山易改,本性可移》等。2. 借用化用歌词、名著等。如文题《神曲》《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一帘幽梦》《孔雀东南飞》《痛并快乐着》等。
三、对举显底蕴,联袂出文采――巧用对联对偶法
巧用对联对偶,就能彰显出学生非凡的语言功力。如《做好手边事,走好脚下路》《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晶莹雪 寂寞林》《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等。
四、比之喻之,形象备至――巧用比喻法
比喻能够对事物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例如:《眼睛上的“窗帘”》《情感是一把双刃剑》《感情――一副有色眼镜》《宽容是阳光》《你就是一道风景》《生如夏花》《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别抱怨手中的牌》等。
五、一石击二鸟,一箭射双雕――巧用双关法
双关是利用语义或语音上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恰当地使用双关既可以使语言幽默风趣,又可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例如:以“风”为话题的题目《北京“风”情》,标题一语双关,既让人感受到北京初春时节风的威力,又写了北京的民俗风情,可谓一举两得,浑然天成。再如标题《生命“诚”可贵》《减负不能随意减“副”》。
六、比之拟之,灌注活力――巧用比拟法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例如:2008年一高考考生题目《奥运出嫁》使用拟人手法使文章锦上添花。另外,《哥伦比亚号,我为你哭泣》《独眼龙的求职信》等,都是拟题精巧,文质溢美之作。
七、并肩作战沙场,比翼双飞蓝天――列锦拟题法
就是只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而不用动词、动词短语或连词来摹景叙事、抒情言志,给人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感,从而构成一幅生动画面的拟题法。如《那山,那月,那人》《仙人掌,曼陀罗,人》《米粒,谷粒,血汗》《诗人,明月,黄花》等。
八、柳外添鸟、锦上添花――添加拟题法
添加法是把话题或话题核心词当做文题的一部分,在它们的前后添加词语,从而形成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以“纪念”为话题可拟为《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九、翻云可覆雨,妙词联璧合――巧用词语拟题法
拟题时可以充分地挖掘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的颠倒、谐音、近形等特点而产生的特殊魅力。如《要我学与我要学》《扶贫与吃贫》《优质与忧质》《是工作队,还是攻桌队》《阳光下的罪恶》等。
十、平波起浪、渡口问津――反问、设问拟题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能够激发读者的感情;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例如《这个世界怎么了?》《安能取熊掌而舍鱼?》《林黛玉非死不可吗?》等文题能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的答案。
十一、标出深深情、算来款款意――妙用标点算式法
恰到好处的标点符号,有时可化腐朽为神奇。如文题《1>100》,主人公在“一百个好处”与“一个中国国籍”之间选择了“1”。
十二、反手扑蝶,反弹琵琶――矛盾拟题法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6
高考铃声散去还不到一个月,俄罗斯萨哈林州警方拘捕了在当地种菜的17名中国籍农民。原因是涉嫌在俄罗斯使用被禁止的危险化学杀虫剂、加快蔬菜生长和成熟的化学制品以及转基因种子。据悉,现场共查获300多公斤化学品和农药,以及20多公斤在俄中两国均被禁止使用的转基因种子。这些违禁品多数由中国走私到俄罗斯。尽管一部分化学品允许在俄使用,但由于菜农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不正确使用化学品后,蔬菜被测出农药残留量高出国家标准的数倍。
此前还有消息称,2月初,由于在例行土壤检测中发现化肥含量超标,中国籍土地承包者被俄滨海边疆区游击队城区法院处以1.584亿卢布(约合2925万元人民币)的罚款,以补偿生态损失。该农场签署的107公顷的土地租赁合同也被法院解除。
当被问及这样做的原因,这些人回答:“习惯了,大家在国内都是这么做的。”
的确,我们的农民已经对化肥农药形成了一种依赖。正如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周春江所说,中国农民遇到病虫害,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找当地植保人员和“植物医院”,而是先上农药店,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习惯,而且用药量不加节制,导致种出来的蔬菜越来越毒。我们已尝到了恶果。
不少出访的朋友都描述过俄国人默默排着长队,购买胡萝卜、洋葱的场景。俄罗斯地广人稀,有着极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菜农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我们的“苹果洋葱”等产品,也曾是俄方消费者追捧的品牌。本来中国农民到那里去种菜是一件经济互补、双方受益的事情,为什么近年来时不时弄出让人揪心的动静?近年来,走出国门的农民以及农产品越来越多,在生态环境保护被列入国家安全的今天,过不了环保关,我国农业品牌,包括产品品牌和劳务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就难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来是提倡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查干湖捕鱼讲究限时限量;狩猎人在动物的繁殖季节不出动;围猎时抓到猎物,还将怀孕的母兽、幼崽,有时甚至选一两对年轻力壮的野生动物放生。老子主张“天人合一”,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都是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自然越来越薄情,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污染耕地、过度开发,这些几近癫狂的掠夺性、破坏性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变成了比狠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