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审计报告; 描述性分析
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要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起将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这种制度背景下,对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2007—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描述性分析为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总体情况
2007—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中分别有126家、176家、201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分别占当年上市公司的14.8%、20.6%、23.3%。披露报告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表明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越来越重视。2008年开始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开始逐步实施的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奠定了基础。大多数披露公司选择了连续在三个会计年度都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有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都分开出具,一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
累计503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中,除4家公司外,其他公司都聘请了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审计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符合监管部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又不过度增加上市公司成本负担的意图。有3家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余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都是无保留意见,即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符合信号传递理论,即通过自愿披露向投资者发送对企业有利的信号,表明其内部控制完善,进而会计信息更为可靠。
二、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
表1报告了各年度聘请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比例。可以看出,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0.7%、30%、35.4%;聘请国内十大(以每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划分)审计的公司披露比例次之;聘请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比例最低,为12%、17.3%、19.7%。从近年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情况来看,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都积累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有利于今后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三、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特征分析
(一)财务状况
2007—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经营现金流都显著高于未披露公司(见表2),两者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P
(二)公司风险
2007—2009年,分别有8家ST类公司(包括ST公司、*ST公司、S*ST公司、SST公司)披露了11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显著低于非ST类公司(489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中94%为盈利公司,即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状况异常以及企业面临风险高的公司难以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低。值得关注的是,因大股东长期分歧给公司带来诸多问题而拆分上市的ST东北高速在2008年的年报中也作出“未发现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自我评价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消极保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表明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还因相关指引的不完善及监管的缺位存在着不规范。
(三)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本文发现,在2007—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中超过半数(比例为58.4%、62.3%、58.5%)是上证公司治理板块公司,表明这些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具有广泛认同的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
四、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本文比较了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与未披露公司在财务报告质量(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和总应计利润的角度)上的差异,从而有助于分析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同时,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难以直接观测,而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紧密相关,两类公司的比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注册会计师是否能真正识别内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分析结果表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可靠。
(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且注册会计师按照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了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非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表明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在可靠性上存在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发表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能够代表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
根据表3,2007—2009年沪市分别有66家、67家、59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披露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收到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比例为0.8%、1.1%、0.99%,未披露公司收到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比例为8.9%、9.6%、8.5%,前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低于后者。以上分析表明,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实现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基础,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与公司总应计利润
公司的盈余包括应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两部分,应计利润是指当期没有现金的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该计入当期损益的收入和费用。盈余中的现金流部分可操控性不强,公司一般主要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操纵应计利润。因此,较高的总应计利润(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并用公司总资产标准化以避免不同公司规模的影响)通常意味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低。
由于盈余管理包括增加利润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和减少利润的负向盈余管理,因此,与以往研究相同,本文将总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在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6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低于未披露公司。同样,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总应计利润的均值(0.069)与未披露公司(0.08)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从总应计看,披露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质量。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内部控制审计在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尽管实践中相关制度规范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还存在着不规范之处,本文的分析发现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风险、公司治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好于未披露公司,表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能够促进上市公司提高公司质量。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将给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带来质的提高,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注册会计师以其独立的身份及专业能力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剖析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促进企业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刘玉廷、王宏,2010)。对于即将实施的内部控制审计,还存在以下的具体困难:1.内部控制审计正式实施之初,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价与测试的经验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效果。2.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错报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对于目前未导致财务错报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要根据控制缺陷导致错报的可能性及潜在错报的金额大小判断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因此,重大缺陷的判断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内部控制审计要更多地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作出定性分析,增加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难度。
针对以上的研究发现和内部控制审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本文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顺利实施向相关各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部门角度的建议
1.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培训工作,让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从业人员能全面把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在理论方面提高外,还可以通过让他们学习交流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经验和实例,在实践中提升执业能力。
2.密切关注和跟踪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效果,保障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顺利实施。美国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直都对实施情况密切跟踪,适时相应指南,提供具体指导,并对准则做出及时调整,完善审计方法,时至今日,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争议逐渐减少,美国监管部门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3.严格内部控制审计实施过程的监管,让内部控制审计切实发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设和严格的监管将是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应该通过建立完善配套的监管规则,加大对相关违规违法披露行为的稽查和处罚力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规范化运作,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角度的建议
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及时发现、纠正重大缺陷。做到领导层重视、职工全员参与,实现全过程控制,健全适合本单位特点、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投资者角度的建议
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需求者之一的投资者目前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仅由政府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审计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社会公众应加深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理解,结合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来把握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当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时,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视与监督可以避免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走过场,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真正发现存在的控制缺陷,减少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参考文献】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2
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职能的行使,能够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保证受托资源的保全增值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内部审计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职能的行使能为其他治理主体提供有益的帮助,有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从而保障公司治理目标的达成。此外,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者,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必然在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和客观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管理层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从而能确保其对内部控制及其他审计对象进行客观的评价。Gramlingetal.(2004)认为首席审计执行官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是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决定因素[6]。可以预期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独立性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因此,提出假设:H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层次越高,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国外相关实证与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能够通过增加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来提升内部审计质量(Gramlingetal.,2004[6])。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也就意味着管理层愿意雇用以及保持具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咨询和保证业务的质量。可以预期上市公司配备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即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因此,提出假设:H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越大,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相关规范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王守海等(2010)认为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的设置能够体现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后续培训[7]。无论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对内部审计活动的指引而言,还是从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象征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胜任能力而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能为内部审计活动目标的达成提供一定保证,因此,提出假设:H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越健全,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着经营活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咨询等一系列职责。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书面文件,将审计报告提交给适当的管理层,给予一定的整改建议,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期限内进行整改。因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情况。Linetal.(2011)指出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8]。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人员的配备、制度的设置,都唯有在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中体现其功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4: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活动开展越频繁,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2年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内部审计数据来源于深交所网站和巨潮资讯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自评价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上市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对选取的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首先,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其次,剔除ST类上司公司,ST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内部审计数据等可靠性较低;最后,剔除内部审计数据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共计获得的样本公司为200家,4年数据样本总数为571。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描述1.内部审计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度量(1)内部审计特征的度量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紧密相关。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裁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之下是IIA极力推崇的一种模式。目前,不少学者(陈艳丽和刘英明,2004[9];程新生和张宜,2005[10])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模式划分为5种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模式赋值:第一类为隶属于财务部或财务部负责人,其客观性和独立性最低,赋值为1;第二类为隶属于经理层,第三类为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第四类为隶属于监事会,第五类为由总裁(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后四类其客观性和独立性逐级上升,分别赋值为2、3、4、5。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能反映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程度。《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本文选取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人数作为度量内部审计机构规模Size的指标。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审计工作手册是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后续培训。本文用虚拟变量System来衡量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与否,如果上市公司在年度内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则赋值为1,否则为0。相关规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保持有效的沟通,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将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以报告形式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汇报。定期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提交工作报告,能够增加内部审计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有效沟通,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本文用内部审计报告度量内部审计活动,如果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会计年度内出具了内部审计报告Report,赋值为1,否则为0。(2)会计信息质量度量在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研究中,众多学者选用盈余管理程度替代会计信息质量。本文采用业绩调整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业对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进行估计,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1)中,TA为总应计利润,REV为营业收入变动额,AR为应收账款变动额,NI为净利润。本文通过对模型(1)回归得到残差,记为AbnAccr;对其取绝对值,记为AbsAccr,用以度量会计信息质量。2.实证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内部审计机制能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内部审计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实证检验。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根据相关理论和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AbsAccr表示操纵性应计。解释变量Subjection、Size、System和Report分别表示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活动。AbsAccr值越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低,因此,预期Subjection、Size、System、Report与AbsAccr具有反向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审计质量、公司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财务压力以及会计稳健性等因素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在模型(2)中,本文选取了外部审计质量ExternlAudit(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由国内前十大会计事务所审计,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公司特质指标资产规模Asset(总资产自然对数)、会计稳健性指标账面市值比MB(市值与股东权益比值)、公司财务压力指标资产负债率Leverage(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和亏损比率LossP(近五年净利润为负年度与总年度的比值),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状况指标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与总资产比值)和营运能力指标OperatingC(近五年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之和自然对数)等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给出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活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知,2009—2012年间,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均值由2.530上升至2.653,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由总裁与董事会双重领导的上市公司比例成上升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机构规模总体来说也是呈上升趋势,均值由5.167上升至6.288,表明内部审计机构规模逐年扩大,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投入逐渐增加;同时,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和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这说明上市公司正逐渐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定相关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功能,从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特征四个指标变量中,Size、System和Report这三个变量与AbsAccr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Subjection与AbsAccr的相关系数也为负,但是不显著。相关系数的结果与预期基本符合。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3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环境加剧,很多企业在业绩上很难再有更高的突破,为了降低公司风险,一些企业逐渐将视角转移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上来,以期达到稳固企业生存、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Gramling(2004)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对报告质量和公司业绩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王光远(2006)将内部审计看作为内部治理机制。刘汀(2012)论述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也可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郑伟、徐萌萌、戚广武(2014)认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既相互交叉、交互作用,又相对独立,是一种耦合关系。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达到价值增值,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内部审计既是一种治理机制,又是一种控制机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所以,内部控制不佳的企业,往往说明内部审计的职能未履行到位,内部审计的形式也不容乐观。第一,从增加公司价值角度而言,程新生,张宜(2005)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行业制造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内部审计的设立更有利于公司生存,从侧面说明内部审计增加公司价值;李涛,赵志威,江远彬(2014)认为内部审计在从传统查错纠弊型内部审计向增值导向型内部审计延伸的过程中,价值增值作用逐渐凸显;陈莹、林斌等(2016)从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机制良好互动的视角检验了内部审计对公司具有重要的价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证明领导重视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的地位较高,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提升公司盈余质量角度而言,陈继初(2010)认为公司规模愈大,内部审计难度愈大,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愈大,提高内部审计经费、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与抑制盈余管理;雷英,吴建友,孙红(2013)研究得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相对于未披露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更高,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高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王兵,陈运佳,孙小杰(2014)从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年龄与学历在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于0时,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第三,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而言,Holt和DeZoort(2008)通过实验数据说明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王守海,郑伟,张彦国(2010)认为内部审计师在财务报告加工和编制的过程中参与大量工作,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刘怡芳,黄政(2015)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规模大小、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特征指标,实证研究得出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从上市公司章程分析,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均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大多数内部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性较好。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2007-2015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研究数据。
(一)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情况分析
(1)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内部审计现。2007-2015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呈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稍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未统计完全)。2007年,审计署首次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年度内控自评报告,这也是此年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仅占全体上市公司10.88%的原因。2010年,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此年,内控自评报告由自愿性披露改为强制性披露,这促使2010年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大幅度增加。2011-2015年披露情况逐年上升,说明上市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度较好,积极响应政策,同时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
(2)从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在2007-2015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4年内控存在缺陷比例小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常态下,国家反腐力度与审计力度加强,监管力度逐渐加大,企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治理,取得小幅度效果。但2015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比例又急剧上升,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业绩发展放缓,内部控制缺陷已然不能被业绩所掩盖,内控的弊端自然显露出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管的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其控制作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未实施到位。
(3)从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与重大缺陷。2007-2015年,一般缺陷与内部控制缺陷呈同趋势变化,说明内部控制缺陷中,一般缺陷占的比重最大。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在2012-2014年呈上升趋势,说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较差,内部审计不到位,两者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2015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统计不完全所致,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新常态下,企业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实施改善措施,主动治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审计的职能有所发挥,导致重要缺陷、重大缺陷的比例下降。尽管有少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良好,但从整体而言,内部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未实施到位,仍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
(4)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看内部审计现状。2007-2015内部控制有效性一直是平稳的状态,平均内部控制有效性高达99.79%,尽管内部控制评价一直是有效的,但不排除业绩掩盖缺陷或是企业管理层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舞弊沟通的可能,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有效性的可信度需要依情况而定。
(二)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2007-2015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2007-2015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直线上升,较好地执行了相关政策。9年间,内控审计意见逐渐多样化,从2007年只有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到2014年的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同时,非标准审计意见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上市公司内控问题一直在增加,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未实施到位。
(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财务视角分析财务审计
结果不佳的公司,往往也是内控审计的重灾区。以振兴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ST生化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为:ST生化存在诉讼尚未解决、存在重组事项但尚未实施需要重新协调等,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佳是ST生化存在诉讼、业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财务报告收到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也证实了ST生化内控存在问题。ST生化的内控审计意见显示:可能无法有效监控各业务单元,无法起到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的作用。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职能,导致企业的风险点较多,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下滑,甚至倒闭。综合以上三个角度,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内部审计也逐渐发挥了监管作用,有关内控的报告趋于健全和完善,但内部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仍是内部审计的现状。
三、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其一,内部审计需求更为强烈。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为了稳定业绩,求得生存,将重心投入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等方面,完善自我,增强竞争力。很多企业开始整治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主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将更多的期望寄予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的需求旺盛。另外,新常态等大环境促使了一系列制度及规范的制定,这些制度及规范的制定也促使内部审计的发展,从而导致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更为强烈。内部审计需求旺盛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内部审计人员紧缺,内部审计经费的投入等。
其二,内部审计治理职能发挥受阻。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及价值增值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公司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是公司业绩增长,经营管理提升、内部控制良好、公司治理完善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早在10年前,内部审计就已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在内部审计出现的前几年间,不受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两年,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即内部审计的雏形刚刚开始,内部审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以及如何帮助企业提升价值的道路还需要不断探索。内部审计在国内并不成熟,从上市公司反映的情况而言,一些企业内部审计传统职能的发挥都未能实现。
其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治理职能的发挥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监督与评价功能到现在的治理职能,并没有经过成熟的过渡,内审人员肩负重任,要对公司进行治理,一方面要不断掌握内部审计制度、审计法规及各项财经法规等审计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生产经营知识和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只有掌握生产经营知识和核心业务,才会从根本上找出风险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外,计算机审计、云审计等现代审计手段提高了审计效率,促进了审计方式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自然要掌握这些审计方法。内审人员的压力与日俱增。
其四,内部审计部门受到威胁。新常态下,企业期望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被寄予厚望。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因为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而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速度不能满足企业期望内部审计能够实现的价值。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快速的提升,导致企业在这段时间内部审计效率不高,工作成果不明显,内部审计部门受到企业的质疑。另一方面,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正是看中这一点并以此为定位,向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将受到威胁。
四、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
一是由制度规范型转变为法律法规性。制度相对法律法规,震慑力和规范度相对较小,一些内审人员即使违反了内部审计制度,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导致内审人员不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内部审计要从制度规范型到法律法规型过渡,把内部审计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人员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审计,正确披露,为企业的价值增值和健康发展提供法律的保障。
二是由传统功能型转变为创新发展型。内部审计要想在新常态下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将传统的内部审计去糟粕,取精华,在思路上创新、在观念上创新、在方法上创新,补短板、降成本、提绩效、增价值。上海长宁区审计局创新出1+N审计方式、1+N审计合力,从而孵化出N+1审计效果。通过上海长宁区创新的例子,内部审计也要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融合人力资源,借助互联网审计等,充分利用资源,在审计过程中时刻注意找出创新点,为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实现内部审计效果创造条件。
三是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被审部门不配合是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施展的困扰问题之一。内部审计对被审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发表内审意见并向上级领导汇报。通常情况下,在关于汇报的问题方面,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会产生沟通上的问题,导致被审部门不满,从而内部审计开展受阻。对此,内部审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被审部门的问题,有重点的向领导报告,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审计发现,要及时与被审部门沟通,并提出建议如何避免这些审计问题,让被审部门主动参与到审计中来,自己发现审计问题并与内审部门沟通,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从根源上避免一些审计问题的发生。
四是由强调独立型转变为注重价值型。自IIA成立之初至今,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都未曾离开过独立性,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审计独立性包括两方面:组织上的独立和经营上的独立。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的隶属。根据统计的数据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大部分隶属于董事会,组织上的独立性较好。经营上的独立是内部审计不能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但如果这样,内部审计就无法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无法提出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无法实现内部审计治理职能。现代内部审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其服务是否能使组织价值增值,因此,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要在保证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职能,向价值增值方向发展。
五是由监督评价型转变为风险预测型。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经济环境变化快速,环境促使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及时进行改革与方向调整。在过去积累的历史经验中寻找对策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过去的结论和未来的变化截然不同,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继承性,内部审计要在发挥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风险做出预测,多参与企业面向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对未来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关注,预测风险并提出对策,以便在未来预测的风险实际发生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六是由揭示问题型转变为注重根源型。传统的内部审计总是倾向于在报告中对问题进行简单罗列的叙述,缺乏真正价值。内部审计要想在新常态下长远的发展,就要关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清楚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提供正确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一些刚刚从事内审职业的人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往往也会忽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问题肤浅的解释远远不够,对根本原因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七是由单一人才型转变为复合人才型。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内审人才到位,所有内审问题迎刃而解。新常态下,企业要培养内部审计人才,不仅要培养审计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审计的能力,经营知识能力和参与企业治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只有内审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以战略的眼光预测未来,才能创新出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企业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一种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的独立、客观咨询活动;而公司治理,是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公司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套管理制度。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公司治理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控制和评价系统,而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权利制衡机制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这个系统中对各个主体的监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监督公司治理的合理有效性、调查舞弊情况,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具体作用体现在:
一是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首要功能就是监督,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揭发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数据进行监督。因此,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制和披露起到了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作用。
二是评价作用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风险控制问题,号称企业风险管理专家的内部审计常常掌握着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监管等多方面的信息,审计中常常协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尚未显现出的重大风险,从而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到了潜在的预警作用。
三是控制作用基于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过程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审计对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产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起到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从而使资产发挥最大价值。
三、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公司货有限责任公司都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建设方面大都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企业组织,大部分上市公司往往还设立审计委员会。因此,现代企业审计工作推进中的惯用做法是:通过外部审计对企业股东和董事会负责,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总经理为代表的内部管理层负责。但是,近年来“银广厦”和“中天勤”等国内外公司呈现审计过程的舞弊、造假事件给我们的企业审计工作敲响了警钟。因企业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所有者和公司内部管理层往往都会干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造成内部审计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相对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使得企业的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有一定差异,出具的审计报告往往会偏离真实结果。
(二)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落后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为一体化,代表现代经济发展潮流的知识经济正逐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一些显得管理新思维、新知识和新技术正对传统的管理理念产生强大冲击。企业审计中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引入内部控制审计、企业经营审计、企业管理审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及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审计等等,使得审计人员力不从心。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管理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管理需要。
四、加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一)改进内部审计策略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企业要实现内部审计真实反应企业内部管理现状和提升审计速度,必须改进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实现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审计策略上,审计小组要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和谦虚的态度,对被审部门保持信任态度,多征求被审计部门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尽量采用建设性语言描述,以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审计的具体实施中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转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实现审计部门牵头和组织协调、多部门协作和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审计小组要在信息技术辅助审计的方法上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联网审计技术方法等。因此,审计小组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一体的审计操作平台,以实现对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为企业的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时提供信息。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内部审计的质量,影响内部审计速度和审计对象的全面和合合理性。因此,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不仅要熟悉本企业经营理念、精通会计业务等通用技能,还要熟悉税收、金融、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敏锐的执业判断能力;同时,在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素养方面要作风正派,坚持审计原则,敢于同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作斗争,指出相关人员的违纪违规问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组成方面,应采取配备的少数职业内部审计师为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内部协审员为辅的人员团队模式进行相关专项审计和评估,必要时可聘请公司市场、生产、质量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同参与,这样可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职业化。在人员知识结构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师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较广的知识面。因此,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保持其知识的不断更新。
五、结语
内部审计一定程度上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控制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有完备的内部审核体系将会为公司的全面发展起着保驾护航作用,不完备的内部审核体系将会导致公司管理失败,失去竞争力。我国的内部审计应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公司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保护作用,在促进企业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年报披露及时性; 年报时滞; 审计报告时滞; 注册会计师变更; 内部监督
一、引言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市场信息的一部分,其质量的高低除了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们区分效益良莠的企业、降低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有重大意义。“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及时、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披露既是资本市场有效的基石,也是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只有及时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IASC,到美国FASB、英国ASB,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一不将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会计信息披露及时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有助于缩短信息使用者的内部交易时间以及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等。
(二)从审计视角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上市公司编制报表,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对报表进行审计,最后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报告,证券交易所按均衡披露的原则安排年报的披露。从该程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编制报表的时间,审计报告时滞和证券交易所安排披露的时间。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和年报预约披露政策的实施,公司耗费在报表编制上的时间和证交所安排披露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就成为了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主要因素”(杨世忠、朱晓婷,2006),可见审计在影响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本文选择从审计视角来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中外学者都曾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公司规模、公司所处行业、审计意见、业务复杂程度等都是常被用来检验的变量;国内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研究绝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对影响因素的选择并没有实质性的拓展。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专门从审计视角来进行的研究很少,或者与本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从2007年度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具体的样本选取如下:
(1)披露2007年年报的所有沪市A股上市公司;
(2)剔除在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中有数据缺失(本文所需要的数据有缺失)的上市公司。
经过筛选,最后得到825个公司样本。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直接使用或经过处理后使用)。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数据的取得,采用了年报会计信息披露时滞作为年报披露及时性替代变量的做法。本文的年报披露时滞计算选择日历天数,即年度结束日到年报报出日的日历天数。年报披露时滞越小说明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7.0。
(二)研究假设
杨世忠、朱晓婷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时候提到:“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和年报预约披露政策的实施,公司耗费在报表编制上的时间和证交所安排披露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就成为了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主要因素”,可见审计工作时间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影响的重要性。此外,我国学者上海财经大学蒋义宏教授等人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性研究》一书中介绍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影响因素的时候,几乎都从审计报告时滞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例如,在介绍公司规模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的时候提到“大公司拥有更强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得审计师花费更少的时间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缩短审计时滞,从而使得公司能加快年报披露”。审计报告时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时滞,由此,得到第一个假设:
假设1: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反之亦然。
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新任注册会计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的沟通,花更多的时间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总之,新任注册会计师面对新的被审计单位,将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对审计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延长审计时间,进而影响年报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这就得到第二个假设:
假设2: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
上市公司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通过履行其职责,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便利。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比注册会计师更了解自己的公司,其监督检查结果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所用,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可以使公司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和有效,从而使审计证据更加可靠,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依赖和可利用程度,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就可以相应减少审计程序,节约审计时间,进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披露创造条件。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较及时。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是建立三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审计报告时滞、注册会计师变更和内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变量设计表如表1。
模型1:LAG=a+b1SIZE+b2ROE+b3ALAG
用模型1来检验假设1;
模型2:LAG=a+b1SIZE+b2ROE+b3DIF
用模型2来检验假设2;
模型3:LAG=a+b1SIZE+b2ROE+b3INNER
用模型3来检验假设3。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年报时滞的均值将近89天,审计报告时滞的均值为86天,只相差三天,由此可见我国年报时滞与审计报告时滞的高度一致性,这也反映了我国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高度制约及影响。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大约3年的时间里逐步加快出具10-K表的最后期限,从90天缩短至75天,甚至60天,而我国年报时滞的均值为89天,几乎是美国前几年10-K表出具的最后期限。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在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上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市场成熟国家的巨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有待进一步缩短,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要求。
表3是年报时滞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表。从该表可以看出,年报时滞与各变量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2)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4、表5和表6是多元回归的结果。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审计报告时滞和注册会计师变更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年报披露时滞,且参数估计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08之下,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影响系数估计值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时滞的正向影响,说明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反之亦然,这正好验证了假设1。注册会计师变更与年报披露时滞的正向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这是对假设2的验证。
从表6可以看出,内部监督对年报披露时滞的影响不够显著,即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并不一定就比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一定及时。这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其职责的履行更多的表现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只是像花瓶一样的摆设;其次,注册会计师因为不信任内部审计的结果或其他原因,对内部审计的成果利用很少或者有限,即是否利用了内部审计的成果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没有多大的影响,进而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果讨论
(一)结论
本文从审计角度讨论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审计报告时滞与年报披露时滞呈正向关系,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注册会计师变更与年报披露时滞也呈正向关系,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但是,内部监督对年报披露时滞的影响不够显著,即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并不一定就比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一定及时。
(二)下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在研究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基础上,只选择了注册会计师变更和内部监督两个影响审计的因素来研究其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研究,研究范围不够广,也不够深入。笔者认为,进一步扩大范围,深入研究影响审计的内部控制等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性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7:476.
[2] 杨世忠,朱晓婷.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
[4] 巫升柱,王建玲,乔旭东.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5] 陈汉文,邓顺勇.盈余报告及时性: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4(4):103-108.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法律风险 控制 价值提升
一、法律风险概念及管理内容概述
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公司及其利益相关方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
法律风险管理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公司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具体的实施流程结合操作步骤进行细化后,分为法律风险识别、风险量化测评、风险分析评价、制订控制计划并实施、监督与检查,法律风险管理采取闭环管理,每一年为一个更新周期。
二、内部审计在法律风险控制中的价值提升实践
本文以W飞机制造公司的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例,来具体分析内部审计在公司法律风险控制中的价值提升,进而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实践做法。
(一)背景分析
1.填报专业法律法规及法律风险事件,形成公司法律风险事件库
公司法律风险分类框架包括19个类别,一级法律风险类别51项,二级法律风险类别82项。依据公司“法律风险分类框架”,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最终辩识了562个风险事件,形成了公司的法律风险清单,公司法律风险事件较多的类别是采购生产(76项)、人力资源(74项)、工程建设(68项)、**产品项目(64项)以及财务管理(55项)。
公司重点关注法律风险领域6类,分别为客服管理法律风险、规章制度法律风险、商业秘密法律风险、合同解除及违约法律风险、产品管理法律风险和廉政管理法律风险,涉及35个法律行为。针对这35个法律风险行为,组织责任单位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并分阶段进行跟踪、考核。
2.以内部审计强化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再监督
在建立风险事件库的基础上,公司管理层始终强调要强化内部审计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管理活动,对公司防范法律风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要深入主业保驾护航,在每年实施一系列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监督工作的基础上,积累审计工作经验。
(二)主要做法
公司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检查评价公司内部各种业务的合理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并对审计过程中所发F的重大问题进行法律风险防控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1.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评估业务法律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在开展对公司各业务领域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具备充足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却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应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了解与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为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保持敏感的法律风险嗅觉奠定基础。
(1)初步了解七项法律体系,即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根据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初步确定法律法规依据,基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①会计审计类41项规定;②经济法、民商法类129项规定;③税法参考法规类190项规定。
(3)公司审计部门加强“审前调查”,查找关键业务法律风险领域:一是搜集查看重要业务资料,摸清公司关键业务领域、规模及其涉及的重要法律风险;二是访谈关键人员,与法律风控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公司重大风险领域及风险管控情况等信息,与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交流,了解重要业务交易方式、主要业务流程、关键岗位职责等信息;三是审计组根据查看资料和访谈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讨论审议,评估关键业务法律风险、寻找审计切入点、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探讨审计方法。
2.联合专业力量,拟订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
为了有效弥补审计人员法律知识不足的缺陷,联合公司法律风控专业人员组成审计组,为审计人员在公司重点业务类型、重点法律风险领域、风险管控特点、易出现管控缺陷的环节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与审计人员一起共同拟订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商讨具体的审计方法,并全程参与审计过程。联合审计组对公司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审计关键环节为审计重点,具体表现如下。
(1)财务专项审计关键业务环节。财务业务循环主要包括以下5个: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除了货币资金会计科目以外,这5个业务循环对应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所有其他会计科目。
(2)内部控制审计关键业务环节。根据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8项内部控制指引均为关键业务环节,其中属于公司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19项关键业务有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指引、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指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指引、战略规划内部控制指引、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指引等。
3.实施对公司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1)财务专项审计。以下以抽取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3个关键业务循环为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大法律风险点并如何实施管控。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年度财务专项审计任务是每年度的审计计划之一,在2014年度对某集团公司以上三个业务循环的财务专项审计中,审计组确认了以下六个重大法律风险,其中第①项属于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审计内容,第②和③项属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内容,第④、⑤和⑥项属于投资与筹资循环审计内容。
这6个重大法律风险和整改情况分别如下:①部分职工未按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C公司与D公司属于不同的法人主体,无股权控制关系,而法人代表、经理人员等同一套班子成员,两个公司共计5100人,均与C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有850人实际是D公司的人员。审计报告提出后,850人与D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原合同终止;②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2,400.00万元未清理,存在款项回收的法律风险。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制订了清理计划,并协同法律部门实施了清欠工作,收回长期挂账的款项共2,200.00万元,剩余200万元于下年度收回;③公司房产税存在重大涉税法律风险。公司没有就房产税免税事宜在景德镇地方税局进行审批或备案,没有取得地方税务局关于军品生产经营用房免税的相关手续。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补办了相关手续,为2014年免交房产税约400万元实施了有效防控;④投资管控存在重大管控风险,对15家投资企业年均投资收益率为3.29%,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组织了内部审计部门对被投资单位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审计问题20条并实施了整改,有效实施了对投资法律风险的管控;⑤公司历年来向已无产权关系的经营业绩非常差的A企业提供了经营借款共计700多万元,并签订了借款协议,款项回收存在重大法律风险。审计报告提出后,立即对A企业的经营借款终止,有效地将借款风险转移给了A企业的母公司B公司;⑥截至2014年末,公司共有**项科研费研制项目超垫支,累计垫支1亿多资金。审计报告提出后,针对科研费垫支数额较大情况,公司及时落实责任部门,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汇报,将未到位的资金尽快到位,有效降低了公司科研费筹资风险和缓解了资金压力。
(2)内部控制审计。以下抽取对“存货管理”和“合同管理”两个内部控制的审计举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要法律风险点并如何实施管控。
第一,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为了进一步加强非正常存货管理,有效防范非正常存货的法律风险,2015年6月,审计部门实施了对公司非正常存货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在2014年11月公司年度财产清查填报的非正常存货基础上,审计组进行了整理筛选,通过公司信息平台下发审计通知,要求各单位认真填报非正常存货形成原因、拟处理建议等,结果如下:积压呆滞2700万元,残损变质640万元,技术淘汰320万元,盘亏29万元,合计3689万元。
此次非正常存货专项审计发现以下三项重要法律风险点:①2014年及以前年度公司财务部门没有对存货减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②对因停产、技术淘汰等原因造成的积压存货处理不及时;③对单位内部可调剂使用的积压存货调剂态度不积极。
资产使用与监督部门有效实施了对这三项风险的跟踪监督管控:①2015年12月31日,公司财务部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500万元;②某型号标准件、成附件1310万元按需调剂给E公司,该积压存货均为进口件,质量较好,公司所属子公司E公司业务范围中包括对该标准件、成附件使用或销售,以此盘活资产,减少资金积压。
第二,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为了进一步夯实合同管理基础,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公司规划部、财务部和纪检监察与审计部组成联合审计组,每半年对公司合同管理进行审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及解除情况,合同对方资质审核管理情况,纸质合同归档情况,合同台账及档案管理情况,合同发票管理情况,合同信息化系统中合同编制规范性和合同支撑材料上传规范性等,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合同档案管理、履行、变更、解除管理现场检查(80分),第二部分是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检查(20分),第三部分各职能部门会签审核合同及时性。
2015年下半年针对20个业务单位合同管理审计考核结果,确认了4个重要法律风险:合同台账信息要素不全;合同发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合同付款凭证和资料报送不及时;合同签订时间滞后。
各有关单位针对以上风险实施了以下整改,起到了良好的合同法律风险防控效果:统一了合同台账模本,增加了合同到货、报账、付款等合同履行信息要素;建立了本单位合同发票台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报送合同付款计划和资料;严格执行先签订合同后履行义务。
(三)取得的实效
1.推动企业价值提升
一是公司从上到下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推动了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完善。
2.内部审计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将法律风险防控渗透到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各个关键业务环节,打破了对内部审计只会查查账、看看表的固有认识,拓宽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是对传统内部审计概念的大胆创新和突破,是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提升了计人员的监督能力,进而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价值。
三、内部审计参与法律风险控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法律风险防控为切入点,将内部审计工作全方位并准确渗入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
法律风险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个系统过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职能只要体现在对风险管理的再监控活动中,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充实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内部审计要想有效参与公司业务风险控制,审计人员还应吸收具有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拓宽审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