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数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数学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1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本章的重点是整式的乘除,作为整式除法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延伸,又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对两个单项式的系数进行运算,又要对两个单项式中同字母进行指数运算,同时对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加以注意,这对于刚刚接触整式除法的初一学生来讲,难免会出现照看不全的情况,以至于出现计算错误或漏算等问题.

教法建议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同底数幂除法运算,因此建议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对同底数幂除法运算进行复习巩固.

(2)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3)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单项式以单项式时,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和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法则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法引导

尝试指导法、观察法、练习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看哪位同学回答很快而且准确.

(l)叙述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

(2)计算:(1)(2)(3)(4)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m,n都是正整数,且m>n)

【教法说明】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回忆,且巩固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同时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注意要指出零指数幂的意义.

2.指出问题,引出新知

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结果)

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去求一个单项式,使它与相乘,积为,这个过程能列出一个算式吗?

由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

师生活动:因为

所以(在上述板书过程中填上所缺的项)

由得到,系数4和3同底数幂、a及、分别是怎样计算的?(一个学生回答)那么由得到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引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纠正,同时板书.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如何运用呢?比如计算: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法则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关系,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教师给出,紧扣计算法则,在师生互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

3.尝试计算,熟悉法则

计算:(1)(2)

(3)(4)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计算题,同桌互相帮助,然后与课本146页例题解答过程相对照,看自己的解答有无问题,若有问题进行改正.

【教法说明】教师结合的演算,使学生对法则的运用有了初步认识;例题由学生尝试完成,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法则、掌握法则、印象更为深刻;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4.强化学习,掌握法则

练习一

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1)(2)

(3)(4)

学生活动: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后,分别找4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或纠正.

【教法说明】(1)、(2)、(3)小题中的错误,均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的错误,通过这组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法则对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注意,从而培养学生解题细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5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讲评.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要求写清计算步骤,讲评时重复法则,并纠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耐心细致.

练习三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5名学生板演,然后学生自评.

【教法说明】通过练,学生对法则已基本能够熟练运用,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适时给出练习三,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学生自评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练习四

把图中左圈里的每一个代数式分别除以,然后把商式写在右图里.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后,分别由3个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进一步运用法则进行熟练计算的同时,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思想,但教师不必说明.

(二)小结

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归纳与总结,教师给予引导或补充.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数学;新知教学;易错点;干预方案

我所在的农村初中,身边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是相当多学生都有新知掌握不够扎实的现象,新知易错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又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教师面对学生可能的新知易错点已再三提防,再三强调,可又没法根本解决学生错误的不断涌现。

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学生逐步认识错误、修正方法,实现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如何才能够有效干预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使我们的学生更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新知教学更有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

经过研究我发现,教师对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的干预有几种典型方式,我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拯救式干预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感觉很顺利,课后才发现有问题,而且有时问题还会很严重,然后就急着找时间去班上进行“拯救式干预”,学生累,老师累,效果还不一定好。首先打乱了学生有张有弛的学习规律;其次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懈怠思想,对课下补救形成依赖。

“拯救式干预”出现的原因较复杂,可能是对学生还不够了解,或对教材还不够理解,教学设计不够周密,讲解不到位,并且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直到下课后才发现。

其实,彻底解决“拯救式干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事先的备课要充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补救式干预”最好是没有,可又有时是不得不面对。

当失败已经存在,教师就应反思自己的失败,努力地去实现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千万不能靠简单的回炉处理,机械地打题海战、不计其数的评讲习题等方式去弥补新授课中的不足,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症下药。

二、保姆式干预

我对于自己曾经上过的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印象深刻,那就是效果十分不理想。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自己还是备足了功课,对于不等式的性质2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可能忘记改变应该说还是有所准备的。在教学时也是特别的注意了,在例题和练习中我注意反复强调,可谓苦口婆心,自我认为尽心尽力,可是学生练习中总是有人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在我强调后不要变号的也变号了,我再次感到了自己所谓的强调是多么的无力!这也太有讽刺意味了,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会效果这么差?

现在想想,还是自己的方法问题,我采用的就是一种保姆式干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保姆式干预?顾名思义,就是就像保姆一样,老师什么都替学生想到了,把认为容易犯错的地方灌输给学生,那真是苦口婆心,老师讲的那是面面俱到,但对于学生来说留给他的也许只是:这个要考,那个要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为什么会重要?他或许没印象,不知道,他只知道这是指令,是书上说它很重要,老师说它很重要,而不是他自己觉得它确实重要。所以,一段时间后,他就毫无印象,因为重要的东西太多了,也就不重要了。

三、陷阱式干预

错误在数学学习中谁都不想出现,可事实上却又不可避免。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知识“盲点”,巧妙设置“陷阱”,让学生错在“点子”上,那一定能使学生在出错之后大大增强“免疫力”。

我校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下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陷阱1:在ABC中,已知:a=3,b=4,则c=____。

此时,好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5(师故作肯定,但还是有学生发现其中破绽)。

生1:ABC应是直角三角形。(众生顿悟状)

陷阱2:在RtABC中,已知:a=3,b=4,则c=_____。

此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5。此时有学生又举手了。

生2:不对,因为c不一定表示斜边。

生3:c=5或……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陷阱中,步步“上当”,处处“碰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

这种陷阱式干预方式是教师对新知中易错点有预见,在错误没有发生之前采取的主动的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是有备而来,当学生在学习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他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设置一些小“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成效。

四、探索式干预

中点四边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课本上有梯度地展开,以往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基本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几种情形,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又混淆了,效果往往不良。

在掌握了几何画板这种软件操作之后,我被它的众多优势所吸引,不但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使用,而且还把这个软件介绍给我的学生,并指导他们学会了基本操作。我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内容完成之后,布置利用几何画板操作的预习作业内容……

第二天的数学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表演的课堂,不少学生都争相上台表演自己的制作以及自己的发现,甚至还有学生得意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技巧,课堂一度成为经验交流会。至于为什么,你能证明吗?不少学生也早已胸有成竹,自信满满,我这时考虑的倒是如何控制局面以及拉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学生“入网”。于是我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并总结归纳。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归纳出中点四边形不同类型的结论。这时我在学生既有的结论基础上加以确认,再出题举一反三,效果出其的好。

这种方式我称为探索式干预,探索式干预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是有备而来,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仅仅为了掌握正确的结论,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真正地完善数学知识,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的数学目标。

以上四种类型的新知易错点干预方案,代表着教师不同的干预程度,干预的效果很不相同。拯救式干预方案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课前、课中的无意识,课后发现了问题后的事后补救,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效果还不好。保姆式干预说明教师备课时已发现了新知中的易错点,采用的方式是片面的强调,可是带来的效果也可能是一段时间后的归零。陷阱式干预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备课细致,更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和独到之处,教师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换来了学生对新知中易错点的认同和记忆深刻,效果不错。探索式干预则反映了教师不仅备课上课的独具匠心,更体现为教师能认真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往往在新知易错点的干预效果的表现上更胜一筹。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学生的问题也成为我越来越深感不安的问题,我深感自身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新课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增长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练习:……

…………

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项系数:ab一次项系数:c常数项:d.

(2)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m+n.

2.一般形式:(m+n)x2+(m-n)x+p-q=0(m+n≠0)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m-n,常数项:p-q.

思考题

(1)不能.如x3+2x2-4x=5.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相应的位置上)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a+2a2=3a2 B.a8÷a2=a4 C.a3•a2=a6 D.(a3)2=a62.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B. C. D. 3. 已知a=344,b=433,c=522,则有 ( )A.a<b<c B.c<b<a C.c<a<b D.a<c<b4.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x,14,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 A.2 B.3 C.5 D.7 5. 若 是完全平方式,则常数k的值为 ( )A. 6 B. 12 C. D. 6. 如图,4块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围成一个正方形.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不同的代数式进行表示,由此能验证的式子是………………………………………………( )A.(a+b)2-(a-b)2=4ab B.(a+b)2-(a2+b2)=2abC.(a+b)(a-b)=a2-b2 D.(a-b)2+2ab=a2+b27. 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3=∠4;②∠1=∠2;③∠5=∠B;④AD∥BE,且∠D=∠B.其中能说明AB∥DC的条件有 ( ) A.4个 B.3个 C. 2个 D.1个8. 已知a=2005x+2004,b=2005x+2005,c=2005x+2006,则多项式a2+b2+c2﹣ab﹣bc﹣ac的值 为( ) A.1 B.2 C.3 D.4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9. 十边形的内角和为 ,外角和为 10. (-3xy)2= (a2b)2÷a4= .11. ,则 , 12. 把多项式 提出一个公因式 后,另一个因式是 .13. 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0432毫米,数据0.00000432用科学记数法表 示为 .14.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满足2∠B=∠C+∠A,则∠B= .15.如图,在宽为20m,长为30m的矩形地块上修建两条同样宽为1m的道路,余下部分作 为耕地.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耕地的面积为 m2.16.如图,将含有30°角的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的其中一条上,若∠ACF=40°,则∠DEA=___ __°. 17. 如果a-2=-3b, 则3a×27b的值为 。18. 如果等式 ,则 的值为 。19. 如图,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若已知∠2=50°,则∠1= __ _____。 20.如图,BA1和CA1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BA2是∠A1BD的角平分线CA2是∠A1CD的角平分线,BA3是A2BD∠的角平分线,CA3是∠A2CD的角平分线,若∠A=α,则∠A2016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72分.把解答过程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推演步骤或文字说明.作图时用铅笔)21. (本题12分)计算(1)-22+(- )-2-(π-5)0-|-3| (2) (3) (4) (m+2)2(m-2)2 22. (本题8分)因式分解: (1)16m2-25n2 (2) 23. (本题8分)先化简,再求值:(2a+b)2-(3a-b)2+5a(a-b), 其中24. (本题8分)已知a-b=4,ab=3(1)求(a+b)2 (4分)(2)a2-6ab+b2的值. (4分)25. (本题8分)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C=90°,BE、DF分别平分∠ABC、∠ADC.判断BE、DF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26.(本题10分))画图题: (1)画出图中ABC的高AD(标出点D的位置); (2)画出把ABC沿射线CD方向平移3 cm后得到的A1B1C1;(3)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得BB1= cm ,AC与A1C1的位置关系是 .27. (本题8分)如图,在ABC中,D是BC上的一点,∠1=∠2,∠3=∠4,∠B=40°,求∠BAC的度数.28. (本题10分)生活常识如图,MN、EF是两面互相平行的镜面,一束光线AB照射到镜面MN上,反射光线为BC,则∠1=∠2。旧知新意:(1)若光线BC经镜面EF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为CD;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尝试探究:(2)如图,有两块互相垂直的平面镜MN、EF,有一束光线射在其中一块MN上,经另外一块EF反射,两束光线会平行吗?若平行,请给予证明。 E F拓展提升1: ( 3 )如图,两面镜子的夹角为α°(0<α<90)时,进入光线与离开光线的夹角为β° (0<β<90).试探索α与β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答案._________ ___________ 拓展提升2:(4)如图,有两块互相垂直的平面镜MN、EF,另有一块平面镜斜放在前两块镜子上,若光线通过三块镜面三次反射后,两条光线a、b可能平行吗?直接写出答案._______ ______。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 D 2 C. 3 B 4 C. 5 D. C 6 A 7 B 8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9. __ 1440° , 360 ° 10. _ 9x2y 2 , b2 __ 11. ___ 3 _, __-28 _____12. ___2 -5 _ 13. _4.32 ×10-6___ 14. __60 ° __ _ 15. __ 551 __ 16. ___20___ _ 17. ____ 9 _ 18. __ 1,-2, 0, _ 19. _____100_ _ 20. ____ 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72分.21. (本题12分)计算(1)-22+(- )-2-(π-5)0-|-3| (2) =-4+4-1-3 …………..2分 ………..1分 =-4----------3分 ………..2分 ………..3分 (3) (4) (m+2)2(m-2)2 …………..2分 …………..2分 …………..3分 ……….3分22. (本题8分)因式分解: (1)16m2-25n2 (2) ----------4分 …………..2分 ---------4分23. (本题8分)先化简,再求值:(2a+b)2-(3a-b)2+5a(a-b), 其中解:(2a+b)2-(3a-b)2+5a(a-b)---------3分 = ---------6分 当 时, 原式= ---------8分 24. (本题8分)已知a-b=4,ab=3(1)求(a+b)2 (2)a2-6ab+b2的值. …………..1分 …………..5分 ………..2分 ………..6分 ……..4分 ……..8分25. (本题8分)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C=90°,BE、DF分别平分∠ABC、∠ADC.判断BE、DF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解:BE∥DF.…………..1分.理由如下:∠A=∠C=90°(已知),∠ABC+∠ADC=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2分BE平分∠ABC,DF平分∠ADC,∠1=∠2= ∠ABC,∠3=∠4= ∠ADC(角平分线的定义).…………..3分∠2+∠4= (∠ABC+∠ADC)= ×180°=90°(等式的性质).…………..4分又∠1+∠CEB=9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CEB(等量代换).…………..6分BE∥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分26.(10分) 解:(1),(2)如图:(1) ………..2分 (2)画图………..6分(3)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得BB1=3cm……….. 8分, AC与A1C1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10分. 27 (8分)解:∠1=∠2,∠B=40°,∠2=∠1=(180°﹣40°)÷2=70°………..2分,又∠2是ADC的外角,∠2=∠3+∠4………..3分∠3=∠4,∠2=2∠3∠3= ∠2=35°………..5分∠BAC=∠1+∠3=105°………..8分28. (本题10分) (1) 解:如图,AB与CD平行.…………..1分理由如下:∠1=∠2,∠ABC=180°﹣2∠2,光线BC经镜面EF反射后的反射光线CD,∠3=∠4,∠BCE=∠DCF,∠BCD=180°﹣2∠BCE,MN∥EF,∠2=∠BCE,∠ABC=∠BCD,AB∥CD.…….. 3分(2)解:(2)如图,如图,a与b平行.………..4分理由如下:∠1=∠2,∠5=180°﹣2∠2,光线BC经镜面EF反射后的反射光线CD, ∠3=∠4,∠BCE=∠DCF,∠6=180°﹣2∠3, ∠2+∠3=90°,∠5+∠6=180°﹣2∠2+180°﹣2∠3=360°﹣2(∠2+∠3 )= 180° a∥b.…….. 6分( 3 ) α与β的数量关系为:2α+β=180°…….. 8分如图有∠5=180°﹣2∠2,∠6=180°﹣2∠3,∠2+∠3=180°﹣∠α,∠β=180°﹣∠5﹣∠6=2(∠2+∠3)﹣180°=2(180°﹣∠α)﹣180°=180°﹣2∠α,α与β的数量关系为:2α+β=180°.

(4)不会…….. 10分解:如图,如图,a与b不可能平行。若a∥b.做c∥b, a∥b, c∥a∠4+∠5+∠6+∠7=360°2∠1+2∠2+2∠3=540°﹣360°=180°∠1+∠2+∠3=90°------------ (1)∠EAB=∠2+∠1,∠EBA=∠2+∠3∠EAB+∠EBA=∠2+∠1+∠2+∠3MNEF∠EAB+∠EBA=90°,即∠2+∠1+∠2+∠3=90°------------(2)结合(1),(2)考虑得,∠2=0°,即,不可能经过三次反射后,两条直线平行。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5

丁官营中心完全小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2、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里有(

)个,1里有(

)个,2里有(

)个。

2、÷2=

÷3=

÷6=

÷2=

3、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比较难以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真正理解,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从完整地认知知识结构的角度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出学习困难,交代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动员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1)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400毫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个

400毫升

2升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2)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3)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4)请认真观察并比较(1)题和(2)、(3)题,你有什么发现和疑惑吗?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设计意图: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采用到方程解答。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即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课上尝试小研究

1、题中的总重量除了整数,还可以是什么数?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吧?

2、如果再给你其它的算式,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自己试着来总结吧。

设计意图:数学的概括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概括过程,提高了数学概括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要求:

1、小组内重点讨论有问题的地方。如果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找别的组的同学帮忙,都不能解决的,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提出,全班交流。

2、组长准备好发言顺序,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汇报。

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找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点拨总结。

课前尝试研究处点播预设:

1、第2小题列式为÷2行吗?

2、为什么这里要用

2×5?

课上尝试研究处点拨预设:

为什么要说0除外如果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还用说0除外吗?为什么?

五、挑战自我

基础验收

15÷

÷15

÷

能力提升

折一只小船用张纸,用37

张纸能折多少只小纸船呢?

知识拓展

2.一种钢材,1米重吨。

(1)2吨这种钢材有多少米?

(2)一根钢材长米,2吨钢材有多少根?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

六、反思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5=10(瓶)

2÷=2×=5(瓶)

÷=×=3(瓶)

甲数除以乙数(

初一数学教案范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练习:……

…………

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项系数:ab一次项系数:c常数项:d.

(2)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m+n.

2.一般形式:(m+n)x2+(m-n)x+p-q=0(m+n≠0)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m-n,常数项:p-q.

思考题

(1)不能.如x3+2x2-4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