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1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自1998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九年。九年来,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全国担保业已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力量,在为广大中国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主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概况
据国家发改委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担保机构3366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359家,地市级担保机构1665家;政府完全出资的688家,参与出资的629家,民间出资的2049家;公司法人2863家,事业单位38l家,社团法人122家。
全国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本金总额1232.58亿元,同比增加424.72亿元,增长52.57%,其中政府出资357.46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9%;累计担保企业379586户,累计担保总额8051.8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44.07%和72.27%。累计实现收入257.74亿元,其中保费收入178.83亿元,投资收入49.29亿元,其他收入29.62亿元。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新特点
首先,自1998年试点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历了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依法实施三个重要阶段,己由初期的机构试点,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作为新兴行业,主要标志为:一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其机构准入已列入国家行政许可范畴;二是国家财政部门己为其量身定做了独立的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三是各级财税部门己探索或实施了补偿专项和税收减免;四是全国已有大部分省区市依当地需求成立了区域性担保业协会。与此相适应,政府推动担保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亦从试点初期的“发展中规范”,到引导一个独立行业的“规范中发展”。此时,强调体系建设、系统控制、规范发展、择优扶强和行业整合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政府的扶持方式已由初期的一次性资本金注入,到目前的重在建立补偿机制,再到信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各级政府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调控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走市场化道路。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正在由初期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的推动,大量民间资金被激活投入担保业,其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
据统计,在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中,公司制担保机构已达2863家,占总数的85.14%。在全国担保机构的出资总额1232.58亿元中,非政府出资己达875.12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71%。担保机构已从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以企业、民间组织和自然人等非政府出资为主,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正促使我国担保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试点到行业的形成,政府扶持的方式也相应地由资金注入到机制建立。针对担保业的特点,各级政府己将有限的财力用在风险防控、损失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上。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总体素质都在稳定提高。
在担保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我国担保机构经营的担保品种也呈多样化趋势,除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传统产品外,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如工程履约担保、招投标担保、工程付款担保)等正在成为担保机构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积极开发的业务品种。
伴随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创新以及外资银行的倒逼作用,担保业有识之士已经预言,担保机构要自创品牌,发挥相对银行的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创业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在项目咨询、诊断、中间业务、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等全程服务中,争做中小企业一体化融资供应商,实现与银行互利、与企业共赢的目标。
担保机构在大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也把防范自身风险,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据资料显示,2006年底,3366家担保机构实现收入257.74亿元,比上年增加两倍以上,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担保业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在加强,代偿率、损失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化解风险的准备金储备进一步充实。据统计,2006年底,3366家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金额38.21亿元,只占累计担保总额的O.47%,比上年降低0.07%。其中,实现追偿的数额达15.56亿元,最终确认发生的代偿损失是5.94亿元,只占担保贷款总额的0.07%,与上年持平。与此同时,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底,3366家担保机构共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47.75亿元,比上年提高一倍多。从总体上看,担保机构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担保贷款质量得到提高,行业运行状况基本良好。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据2006年担保业务统计,在3366家担保机构业务总笔数中,单笔担保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共计128万笔,占总笔数的85.8%;在担保机构累计257.74亿元担保收入中,保费收入178.83亿元,占总量的69.38%。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确实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担保为主业。担保机构还通过建立受保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建立了申保企业信用记录,培育了企业对信用的现实需求,使企业首次贷款率提高了70%以上,初步形成了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担保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使其不断提升获得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保企业在担保机构的支持下,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就业人数均显著增加,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2006年当年机构为企业提供了3114.57亿元担保服务支持,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856.93亿元,新增利税415.7l亿元,新增就业213万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一些地区的机构发展过快、过滥。
2006年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加15.51%,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户均注册资金只有3695万元,比上年增加635万元,新增担保机构规模依然偏小。从调查情况看,个别地区存在着发展过快甚至过滥的现象:一是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二是放大倍率偏低,银行认同度不高,担保效应难以发挥;三是业务空置较高,个别地区近七成担保机构未开展正常业务。
第二,担保业专业法律和行规行约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运作规则缺乏。
担保机构的设立尚无统一的适应担保业发展的市场资质要求。《担保法》作为担保业的专门法律,仅规范了担保行为,而对近年来纷纷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无明确的规定,致使担保机构缺少法律保护与制约。国务院于2004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虽然明确了“跨省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系行政许可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实施,但这项许可的范围和力度难以满足担保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在“一体两翼四层”体系中,仅明确了省及中央设立担保机构的条件和程序,但对绝大多数的地、市、县级担保机构的准入还无法可依。担保业作为一个体系,凡涉及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执业者从业资格、担保机构的内控制度以及维权与行业自律、政府在立法前的协调与立法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尚需加紧研究并予以立法。
第三,担保机构存在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情况,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控制度,业务人员也缺乏金融、行业、财务、法律、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担保资本金不实,有些担保机构注册之后转移资本,构成虚假出资;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或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高比例地收取保证金,并以各种名义收取不合理费用,增加企业负担;担保风险准备金不提或提取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行政干预和人情担保依然存在。上述不规范行为极大地增加了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给担保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再担保业务长期空白,使担保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加快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加强对担保业的监管。
一方面,要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财务与内控办法、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鼓励扶持政策、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依法引导担保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监管,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提高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保证担保资金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为担保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信用担保的规定,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对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各地也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
二是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支持。
三是要改善房管、土地、车管、船管、工商等部门对担保机构的抵(质)押登记的服务工作,逐步对担保机构开放有关信贷登记等部门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平等协作、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使担保机构能够更加高效和便利地开展担保业务。
第三,尽快开展区域性再担保(基金)试点,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
一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二是要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始终把防控风险放在开展担保业务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开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备案管理、资信评级、绩效考核和在线申报及动态监管,实现行业优化和整体能力提升。四是积极引导各地普遍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促进担保业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因此,搞好担保体系建设的根本还是营造信用环境、提升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政府要切实解决依法披露问题、资源整合问题、企业现实需求问题和技术与资金问题。要推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与守信褒扬、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搞好融资信用、商业信用和企业信用制度。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2
一、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原则
科学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监管的效果,为保证企业信用类别认定和监管的科学性,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部认定的原则。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信用监管工作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承担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之一。在社会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问责追究更加严肃的新形势下,对认定企业信用类别这项工作的定位,必须慎之又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不能囊括“天下”,必须从职能实际出发。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和应用是为监管工作服务的,企业信用类别认定情况,仅限于内部掌握,不能向社会公布。济南市工商局通过落实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细化,分清独立职责、为主职责和配合职责,将企业信用监管的定位严格限定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之内,然后根据业务实际,设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确保不越位、不缺位,使企业信用监管的外延范围更加明晰,有效把握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总体方向。
(二)依法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同时,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必须在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分界点,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阶段以前的守法经营情况,以及在现实阶段以后的守法经营表现,这样才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对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握,避免主观臆断。济南市工商局在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把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立案处罚的情况,全部纳入企业的信用档案作为失信信息,并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罚种的轻重程度,确定企业的信用程度,为企业信用分类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三)统一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的具体职能部门很多,如果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都对企业信用类别进行认定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指定的内部职能部门,根据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承担企业信用类别认定的部门,不但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要具备综合职能,便于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及时把握。济南市工商局根据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企业按照工商所管辖区域,统一建立经济户口,实行经济户口属地监管的实际,明确规定工商所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部门,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实行归口管理,有效保证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统一性。
(四)动态认定的原则。企业的信用变化情况是具有动态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因此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当设定一定的信用认定周期,依据企业在一定周期内信用状况的实际表现,对企业的信用类别进行更新。济南市工商局充分认识到市场主体信用变化的动态性,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周期为一年,企业最后一次违法违规满一年后,如没有新的违法违规行为,信用类别相应上升一个档次,反之,则降低一个档次,使企业的信用类别处于动态与静态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增强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客观性,使认定企业信用类别这项工作更加符合企业信用发展变化的实际。
二、企业信用分类指标设置
(一)企业信用类别的存在形式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服务的,因此,信用类别的存在形式也应当充分考虑日常监管工作实际,便于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灵活运用。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的过程中,将企业信用类别的划分列入经济户口信息的内容之中,在建立经济户口时,将企业的经济户口信息分为身份信息、优良信息和不良信息。其中,身份信息是企业信用分类管理的基础信息,主要是指企业设立登记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负责人、经营地址、组织形式、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期限等内容。优良信息是指企业在守信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荣誉,它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包括企业被工商部门以及挂靠工商部门的协会等对企业评先评优的情况,主要包括何时被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企业等内容。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企业违法经营的情况,它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企业违法经营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的情况。企业信用类别是基于上述三类信息基础之上,对企业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企业信用类别依托经济户口而存在,分为书式和机读两类,将企业信用类别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守信企业,用绿牌标识;B级为警示企业,用蓝牌标识;C级为失信企业,用黄牌标识;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用黑牌标识。
(二)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具体指标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实施的行政处罚罚种包括:警告、责令改正、责令停止销售、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这些罚种的轻重程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企业违法情节的轻重与信用程度的高低应当是一致的,一个企业违法行为发生率高,其信用程度必然低,认定企业的信用类别必须以这些罚种实施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济南市工商局在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时,根据实际,分别适用以下指标:
1、守信企业的认定条件。守信企业主要是一年内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企业,其中包含一年内未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且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挂靠工商部门的协会等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企业荣誉的企业。
2、警示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一次(含一次)以上、三次以下(含三次)警告、责令改正或者责令停止销售行政处罚罚种的企业。
3、失信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三次以上(不含三次)警告、责令改正或者责令停止销售行政处罚,或被处以一次(含一次)以上、三次以下(含三次)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没收非法财物行政处罚罚种的企业。
4、严重失信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三次以上(不含三次)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没收非法财物行政处罚;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企业。
(三)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具体方式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当前企业总量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任务加重,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靠工商人员人工对照条件逐户认定显然是不现实的。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研究开发经济户口管理软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相关的处罚决定书归纳为便于输入、查询和微机识别的简短语言文字信息,输入企业的电子经济户口,由管理软件自动识别信用类别,使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时刻处于滚动更新的过程中,有效减轻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工作量,使认定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的应用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信用监管这种外因的作用力,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内因发生变化,激励企业守信经营,最终实现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标本兼治。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必须实行有利于促进企业守信经营的宽严有别的监管机制。济南市工商局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中根据企业的信用类别实施以“强化、弱化和转化”为特点的动态监管,对信用状况发生变化的,在监管力度上则相应的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确保了监管能力的用足用活,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
(一)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
对守信企业除专项检查、根据申诉举报检查外,每6个月进行一次回访;对获得荣誉的守信企业,年检验照时给与免检待遇,申请办理工商行政管理相关事宜,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对企业获得荣誉的情况通过有关媒体或其它适当方式公开,重点向消费者推介。例如去年抗击非典之初,为确保公共消费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济南市政府要求实行消毒液、消毒器械指定销售。济南市工商局便责成142个工商所对各自辖区的机关经营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筛选,150家守信经营单位名单如期公布,深受市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同时守信企业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二)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
对警示企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后2个月内进行回查;除专项检查和根据申诉举报检查外,每3个月进行一次日常检查。
(三)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
将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后,通过媒体曝光违法经营行为,一个月内回查;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随时进行日常检查、巡查。
(四)建立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
对严重失信企业每半个月一次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回查。于责令关闭的,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吊销公告,并实施后延监管,检查是否停止经营活动,以及有无新的违法行为。如:去年以来该局对6家从事“抵押销售”金融诈骗的公司、用“消费储值”的方式欺骗消费者,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的众旺公司等企业入严重失信企业,密切监控其经营动态,及时向上级报告,引起上级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了违法后果的扩大蔓延。
四、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方式
企业信用监管涉及面广,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必须针对企业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管方式,才能够增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效果。济南市工商局在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落实监管责任。为增强工商执法人员强化日常企业信用监管的责任心,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过程中,把信用监管的任务全面落实到基层,使工商所明确了监管的对象和信用监管的责任内容,并细化落实到内勤服务室、市场巡查队和监督检查队三个内设机构以及各位经济片警,形成了片区管理、守土有责的格局。
二是强化市场巡查。对辖区内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由经济片警按照管辖区域和信用分类监管确定的监管巡查频率,强化日常监管巡查,随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将查办违法违章案件情况随时录入企业的“经济户口”,充实不良信息的内容,促进企业信用类别的不断更新。
三是强化行政指导。在对企业进行日常巡查监管的过程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守信经营意识,充分运用警示、预警等行政指导手段告诫企业守信经营。针对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实际,督促企业加强商品质量内部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在商品流通企业中建立质量查验、特殊商品进货报告、不合格商品退市、商品质量承诺四项制度,促进了企业信用自律水平的提高。
四是开展“争信”活动。立足职能实际和指导各级协会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活动、文明诚信个体私营业户评选活动、消费者满意单位活动等,通过开展活动,增强企业的守信经营意识,营造了守信经营光荣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部门协调。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对工商行政管理信用监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例如:今年,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提高商业企业的信用水平,该局积极争取农业、质量、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会签文件的形式明确分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有效促进了商业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保障机制
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济南市工商局通过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为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明确属地监管职能。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实行小局大所属地监管,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过程中,把工商所作为区域监管的主体,既可以依照《工商所条例》的授权行使职能,也可以受市局、分局的委托行使《条例》授权以外的职能。使工商所能够以分局乃至市局的名义,对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处理,为工商所履行区域监管职能提供支持和保障。为避免各级工商机关对市场经营主体重复、交叉检查,实行了案件调查备案制度。除工商所按照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履行日常监管职能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范围内的案件调查,必须先到调查对象的所属工商所备案。对同一违法主体及其行为的调查,不得重复备案;对超越职责范围的调查,拒绝备案。
二是建立完善“经济户口”。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经济户口”,确保“经济户口”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将市局和分局掌握的市场主体综合信息统一整合传输到工商所,经市局和分局登记新设立的经济主体信息及时传输到相关分局,再由工商所认领,由其全盘掌握辖区市场主体的身份信息、监管信息和信用状况。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过程中,济南市工商局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如《济南市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暂行规定》、《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暂行办法》等,对信用分类、信用监管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制定其它各类工作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增加有利于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条款,如去年该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了《促进环境优化服务保障发展四项二十五条措施》及其《补充意见》,其中就明确规定:对获得当年度市级以上“守合同、重信用”、“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私营企业”称号,已列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诚信体系A类企业的,只要企业提交相关荣誉证书和年检材料,即免予审验并免收年检(或贴花验照)费,直接加贴年检标识。
四是提高办案质量。对市场主体依法实施处罚,并将处罚的情况及时列入企业失信信息的内容,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根本依据,为确保认定企业类别的公正性,济南市工商局一方面抓好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从严治队,规范管理,全员培训”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兴局”战略,深化培训制度改革,变应急型培训为素质型培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每月一法、以案说法以及集体审案、以审代训、案例交流等活动,深入推行执法资格制度,确保办案的公正性。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3
“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保险企业已经在落实执行“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保险企业按照中国保监会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在上级保险企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注重转型升级,力求卓越发展,认真努力做好各项保险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促进了保险企业各项业务的发展。保险企业深刻认识到:落实和执行“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除保险企业加强管理、做好各项工作外,根本关键在于建设好保险业务团队,要加强对每个员工的教育,把“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中,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中。因为员工是保险业务的承办者,只有每个员工真正树立了“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做好各项保险业务,提高客户对保险企业工作的满意度,使客户信任保险企业,信任保险企业的业务产品,积极与保险企业开展业务往来,促进保险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在加强员工教育、建立坚强业务团队中,保险企业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个员工树立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做到忠诚于保险企业,始终把保险企业放在心里,与保险企业共生存同发展,把个人利益与保险企业利益、个人前途与保险企业前途紧紧捆在一起,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理念。二是激励员工为保险企业创造业绩,甘愿吃苦耐劳、拼命奋斗,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寻找业务,创新业务,为保险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三是要求每一个员工执行保险企业规章制度,树立合规守法意识,防范产生各类风险,与保险企业同心同德,尽心尽职做好工作,争当优秀员工。四是要求每一个员工树立服务意识,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帮助客户解决业务办理、特别是理赔方面碰到困难和问题,切实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努力获得客户的满意。
二、落实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1、守信用意识不够强。
诚实守信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是保险企业生存之本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少数保险企业营销员和聘请的保险代办员、业务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多招揽业务,没有切实做到诚实守信,有欺诈误导行为,极个别人员甚至作出夸大赔付金额、降低赔付条件的虚假承诺,导致社会上很多人形成了保险行业“投保容易,理赔难”的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保险企业的形象。
2、担风险能力不够大。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要通过科学专业的制度安排,为经济社会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管理,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和人民对保险业过高的期望值,加上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没有完全到位,使保险企业担风险能力不够大,不能有效为经济社会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其主要表现为某些领域业务结构不合理,部分业务波动较大,个险、银代产品相对于团险业务发展速度过缓,人身险趸缴保费比例偏高,车贷险存量风险较大等,这些都降低了保险企业的担风险能力。
3、重服务观念不够实。
保险是无形产品,服务是基本手段,保险企业要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真诚文明、专业精细、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传达保险关爱,体现保险价值。但目前保险企业重服务观念不够实,在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三快三慢”的现象,即动员投保快、新单收费快、首年服务快;承保出单慢、理赔结案慢、续期收费慢。在服务方式方面,局限于传统式、功能性、基础性的服务,提供的只是与保单有关的服务,只有出险或缴费时才能享受,客户其他服务不能得到满足。在服务环境方面,重服务设施添置、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重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引进,而轻后期管理和日常服务工作。这些都影响了保险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保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合规范操作不到位。
当前部分保险企业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在市场竞争中随意降费、扩大保险责任、变更条款,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大了行业经营风险。有的经营管理混乱,存在较多违规问题,突出表现为会计账户和业务台账不健全、保费收支方式不规范。有的对分支、“加盟”、“挂靠”机构管控松散,致使违规经营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地的保险市场秩序。
三、强化落实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建议
1、认真努力学习,掌握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深刻涵义。
保险企业要通过学习会、培训会等方式,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使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入员工的心、入员工的脑,做到学习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维护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促进各项经营业务发展,为保险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要通过认真努力学习,使每个员工掌握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深刻涵义,一是懂得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存之本,是保险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险企业和每个员工必须讲究诚信,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向客户提供诚信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懂得担风险是保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科学专业的制度安排,为经济社会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管理,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更好地履行保险责任。三是懂得重服务是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保险企业要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真诚文明、专业精细、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传达保险关爱,体现保险价值。四是懂得合规范是保险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保险企业和每个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则规范、职业道德准则,大力倡导知法守法、合规经营的道德风尚,时时处处规范行事,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防范发生各类经营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健全制度机制,夯实贯彻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根基。
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有赖于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要以制度机制确保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贯彻落实,要以制度机制确保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事上。保险企业要化功夫下力气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要全面梳理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服务标准、从业规范和绩效考核体系等,凡是不符合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要重新修订,体现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不够强的要加强力度。要善于探索和创新制度机制,把符合形势发展需要,深受广大客户拥护欢迎的好做法、好经验添加进制度机制,以更加充分体现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对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要落实到位,强化执行,使其真正成为保险企业和广大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提升保险企业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进一步增强广大客户对保险企业的信任感,既促进保险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取得良好经营效益,又切实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制度机制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好的做法与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全面推广,促进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对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不足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加以整改,使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畅通无阻,真正成为保险企业和广大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对违反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责令整改,该批评的要批评,该通报的要通报,以警示保险企业和每一个员工,营造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良好氛围,使保险企业和每一个员工自觉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争当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模范和表率。
3、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保险企业员工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事在人为,能不能够全面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良好执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促进保险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保险企业员工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保险企业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保险企业员工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使每个保险企业员工做到崇德修身、明礼诚信。崇德要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学习为本,以知识为荣;要尊崇品德,提高个人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根系,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激励人们刻苦勤奋工作、创造价值的动力源泉。品德是人们处理伦常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高尚品质和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保险企业员工崇德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塑造和展现新时期保险企业员工的文明形象,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和赞扬。保险企业员工修身要加强加强思想情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受世俗行为和腐朽风气的侵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行,始终坚持敬业之德、求真之德、实干之德、创新之德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努力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取得良好工作成绩。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礼是要每个公民知书识礼,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诚信是要每个公民做到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明礼诚信,建设文明新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保险企业员工要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刻认识明礼诚信的重要意义,增强明礼诚信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带头学习明礼诚信、实践明礼诚信,塑造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争做明礼诚信建设的先锋与模范。通过崇德修身、明礼诚信,从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上为贯彻落实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提供坚实保障。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4
信用卡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简便、安全、快捷的一种信用消费工具,不仅引发了金融消费方式的革命与创新,更为推动推动金融经济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在我国信用卡产业参与金融全球化态势下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和深入研究信用卡的发展历史的同时,更需要分析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所产生的背景、信用卡业务经营中的安全风险和强化信用卡安全监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使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实际、综合分析,并阐明观点、提出建议。
在上述背景的前提下《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应依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产生于金融领域中的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产业,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信用卡发展状况及其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比较中外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深度剖析信用卡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保障信用卡安全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信用卡安全机制提出了发展思路。
二、选题依据
1.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信用卡业务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在国外信用卡产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对于信用卡业务的研究也有比较深入的见解。xx年,美国戴维h布泽尔在其《银行信用卡》中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了权威的分析与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其所在的弊端。xx年美国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斯默兰在《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中总结信用卡支付产业的发展教训,分析了制度与技术聚合而起的新经济对支付产业的深层影响,解释了信用卡产业的影响魔力。相比较国外的研究,陈建在《现代信用卡管理》〔xx〕、尹龙《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发展》、毕曼《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与回顾》〔xx〕等对于我国信用卡也务的风险与防范做深入的研究,但从国外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我国市场现状来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经济在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态势,以知识为载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信用卡产业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信用卡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成立独立核算、专门管理的信用卡业务中心,并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加强发展信用卡监管原则,健全信用卡法律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风险防范与评价体系就是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2.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1] 虞月君.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2] 陈建. 现代信用卡管理[m]. 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 xx年版
[3] 戴维h布泽尔. 银行信用卡[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xx年版
[4] 尹龙. 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发展[j]. 中国信用卡, xx年第2期
[5] 刘沛、卢文刚. 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j]. 中国信用卡,xx年第2期
[6] 马丁迈耶. 大银行家[m]. 海南:海南出版社, xx年版
[7] 陈勇、胡改琴、胡雪琴等.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 现代经济, xx年第8期
[8] 张倩、张云志. 刍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xx年第10期
[9] margaret. credit reporting system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 the mit press,xx年版
[10] 赵永林. 信用卡安全机制与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xx年版
[11] 王娜娜. 信用卡业务历史沿革研究[r].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生产力研究, xx年
三、研究方案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归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来源,明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等国外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找出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中所体现的不足
三、通过研究现有的背景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的措施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5
关键词:e-HR;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10-02
一、e-HR概述
“e-HR”是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任何利用或引进各种IT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可称之为“e-HR”。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我们目前所说的“e-HR”都是包含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利用各种IT手段和技术,比如互联网、呼叫中心、考勤机、多媒体、各种终端设备等;它必须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功能,比如招聘、薪酬管理、培训(或者说在线学习)、绩效管理等;它的使用者,除了一般的HR从业者外,普通员工、经理及总裁都将与e-HR的基础平台发生相应权限的互动关系 [1]。综合来讲,它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HRIS、HRMS,再到e-HR的几个阶段。HRIS(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为传统的人事信息和工资福利管理服务,着重于对信息的统计和查询。HRM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除了具备HRIS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流程管理、智能分析、战略决策的功能,建立在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上,凝聚了较多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来讲,e-HR更多的是指一种未来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和模式,而HRIS、HRMS则是e-HR这种全新管理模式的基础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从1997年开始出现市场应用,尽管应用历史已达十年,但企业用户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普遍的成熟化,这与同期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软件、进销存系统等差距较大。目前e-HR的应用现状是两极分化,第一类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或ERP应用良好、或管理流程优化的企业,他们的e-HR应用不仅可以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有机融合,而且能够更为宏观地支持企业决策,甚至可以看到e-HR应用所带来的管理价值和效益,这部分企业当前只存在于部分行业的大型企业,数量有限;而另一类企业,也是绝大多数用户,e-HR应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只能服务于企业一般的人事管理,或者连基本的人事管理信息化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应用的两极分化?主要是HR应用不是企业单一业务、管理环节的应用,而是受到企业基本管理流程优化程度、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等多方面、多环节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e-HR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尚没有优化的标准;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理解及实现出现了偏差;另外,在系统之间转换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让企业感到棘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进一步挖掘深层次根源:首先,观念问题。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观念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重视程度比较低,注重其系统建设的短期效应。其次,随着系统应用程度的提高,企业实施成本会不断增加,资金问题会更加严重。第三,实施效果问题。由于不能系统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客观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效应。最后,HR软件服务商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服务等得不到很好的确认等。
二、企业e-HR软件应用整体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和实施
为了能够以定量的数字说明e-HR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笔者利用最近半年的时间对大连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试图从软件使用率、品牌、满意度、功能、价位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描述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大连地区企业共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达86.67%。其中,IT企业占62.82%。
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认同并使用e-HR软件来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但这些企业所使用的e-HR软件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考勤管理和工资管理等方面,较少能够体现出现代企业实施e-HR的真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而从被调查企业所选择的软件品牌来看,HR软件品牌多而杂,并没有一款能够适合于所有企业的软件。从这些角度上讲,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仍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二)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中,参与调研的企业62.82%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IT企业。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1 000~5 000人的大中型企业以及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企业性质主要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民营企业。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覆盖了人力资源的全部基本职能。
1.“e”成为HR职能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趋势。有75%的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企业已越来越多地将传统的手工业务转移到信息化软件平台处理,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烦琐的人事管理、薪酬考勤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上,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战略伙伴。
e-HR软件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烦琐的重复性劳动(32%),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29%),同时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以降低管理成本(37%)。
2.传统功能仍是现今企业HR软件运用的主流,HR战略地位有待提升。在调查中,各企业主要利用HR软件中的人事管理功能(23%)、考勤管理功能(13%)、薪酬管理功能(12%),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将HR软件的功能拓展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例如,培训管理功能(10%)、绩效管理功能(8%)。
3.企业HR软件选型困难,满意度一般。在对企业中HR软件所处的地位调查中发现:HR软件是其他管理软件的一部分的占38%,单独购买的HR成套产品软件的占32%,由软件公司为公司专门定制研发的占30%。而多数企业在使用HR软件的同时,使用ERP(企业资源规划)软件(25%)、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28%)、OA(办公自动化)软件(33%)等软件产品。
综合说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软件供应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内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内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外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外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在调查中,金蝶、用友、东软三大国内知名的ERP软件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15%、10%和9%。此外,外资多元化产品中的知名品牌Oracle(14%)和SAP(5%)也受到大型企业的青睐。而包括外资品牌施特伟(1%)在内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似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关注,国内的几个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使用率也很低,如嘉扬、仁科、博惠思华各占1%,万古和奇正则更是无人问津。
分析以上数据,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将HR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末梢,大多数企业会在实施ERP软件的同时,选择相应品牌的HR产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多元化产品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另有部分企业选择针对自己的业务需要,自行开发HR软件(18%),这类现象在IT企业中尤为突出。
HR软件品牌种类繁多,并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家厂商的产品可能风格迥异,而且各有优劣,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企业在HR软件的选型上面临着较大的难题。这可能也是直接导致部分企业(45%)对于选择的HR软件满意度一般的原因之一。
4.HR软件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显示,3/4的软件使用企业表示软件供应商为他们提供了软件的售后服务,主要体现在软件安装(23%)、数据恢复(34%)、修改功能(16%)和使用指导(17%)。售后服务主要采取电话支持(36%)和E-mail服务(31%)的方式,另辅以现场指导(17%)、专人派驻(9%)和其他服务方式(7%)。软件服务的后续内容则主要集中在软件升级(45%)和添加功能(39%)上。
5.HR软件与专业针对性和网络集成性较低。53%的企业所使用的HR软件不通过IE来使用,47%的企业通过IE使用HR软件。只有50%的HR软件商会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开发。这些数据说明,许多HR软件还没有真正体现e-HR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6.办公软件和聊天工具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82%的调研对象经常使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同时,工作时63%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MSN即时通讯软件,19%的经常使用QQ等聊天工具。
三、结束语
综合来看,e-HR在中国的起步虽然比较晚,落后于欧美企业五至十年,但随着更多的企业投资于e-HR,随着更多的e-HR服务商的出现和支持,随着中国e-HR产业环境的改善,相信e-HR这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HR软件,首先必须要深入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了解对HR软件的技术及功能需求;然后分析市场上各产品,了解它们的价格,功能,技术平台,可扩展性,售后服务等;最后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企业要想真正利用e-HR实施全员参与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还需管理者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入的变革。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报告范文6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开展诚信企业建设,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诚信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县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诚信企业建设活动,诚信企业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企业诚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信用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创建诚信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开展企业诚信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对于降低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信心,对于扩大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见。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制度先行,统一规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总目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纽带,以金融带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部门协作的方式,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水平,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力争用3-4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和披露应用系统和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体系、信用政策体系、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和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促使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有效遏制企业失信行为,打造企业诚信品牌,树立信用企业良好形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环境,为建设诚信提供良好的信用保障。
三、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建立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机制
1成立县诚信企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诚信企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整体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研究制订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诚信企业建设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披露应用系统和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
1研究制订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办法和标准,统一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信息征集格式和信用报告规范文本,并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进行管理。
2建立信用信息数据交互平台,初步实现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和共享。
3建立依法安全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机制。
三)建立完善信用政策支撑体系
1研究制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披露和使用行为。
2根据部门管理权限,研究制定相关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优惠政策,对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3研究制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及管理办法,按照评定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4研究制定企业成长计划,对符合标准的信用状况良好的成长型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诚信经营。
5研究制定加强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办法,确定行业准入制度,规范中介组织的信用行为。
四)建立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体系
1培育现代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发展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商账催收等为主的信用服务业。
2组建或引进1-2户有较强实力和公信力的评价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业务。
3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价试点工作。
五)建立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1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和社会服务机构可在授信额度、付款方式及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
2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于有失信行为的企业,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形成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制约”信用联防机制,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
3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于信用记录出现瑕疵的企业,允许其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帮助下,主动采取措施,纠正失信行为,恢复企业信用或个人信用,通过考核和评价后,获准提前解除失信行为公示和市场禁入等限制。
六)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体系
有关部门要率先在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投资补助或贴息项目的选择等事项办理中使用信用产品(包括个人信用报告、企业信用状况及信用等级等)登记注册、行政事务审批、日常监管、资质认定管理及周期性检验和评级评优等工作中逐步推广使用信用产品。
四、实施步骤和任务分工
一)实施步骤。诚信企业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初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机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体制,研究拟定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引入或组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资信评级试点工作,试行电子数据系统自动规范诚信等级管理及。
2扩大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信用信息数据交互平台,初步实现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和共享;扩大企业资信等级评级范围;经济生活各领域逐步应用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积极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现代信用服务业;初步建立信用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3巩固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政策,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整理、使用、披露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级工作,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信用产品得到充分应用,形成“守信收益、失信受损”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任务分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诚信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开展诚信企业建设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成立县诚信企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经贸局、人行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发改、财政、工商、税务、质监、劳动、中小局及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诚信企业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经贸局和人行共同负责诚信企业建设具体工作。
二)精心组织。由县经贸局、人行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将企业诚信状况作为是否纳入中小成长计划的首要条件,对进入成长计划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信用授信、贷款、支付结算、评级、财务管理等一揽子优惠服务。要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纳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
三)强化协作。各部门要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管理机构落实,工作方案落实,加快推进全县诚信企业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广使用信用产品。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日常监督、资质管理、评级评优等方面逐步对信用报告的使用做出必要的规定。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企业或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业务时,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商业活动中,提倡企业和个人主动提供信用报告,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