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1

一、在备课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并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二、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立足于了解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弄清本与本、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讲,高一第一学期讲,第二学期还要讲,但每节都各有侧重点。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思考如何把握各侧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线,形成网络,使之更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三、要注意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周密考虑教学措施

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怎样做到深浅适宜,怎样使课堂语言清楚准确而无语病。在备课中要经常考虑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迷路,自己如何点拨。要经常考虑到教材的什么地方需要铺垫,便于学生掌握。哪个地方需要停顿,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哪个地方需要重锤敲击,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要站在学生的位置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对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多举例,以讲为主;有些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则以练为主;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盐类的水解等则可边讲边练边评,一个类型一个类型的过关;对炼铁这一节,若总结成一原理、二进口、三出口、四阶段、五方程就容易记忆。

四、要注意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它对学生提纲挈领的了解所讲内容,对于把握教材的关键性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板书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板书的原则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知识层次清晰。如炼铁内容教材上写了四页,将板书可设计为:

一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还原剂CO把铁矿石里的铁还原出来。

二进口:进料口、进风口。

三出口:渣出口、铁出口、高炉煤气出口。

五、要注意精选习题,做好课后巩固

如何精选习题,如何把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点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一步深化或适度引申,进行匹配的强化训练,如何加强教材部分内容的交叉结合,使之与高考试题层次接轨。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有一个习题8问,除基本类型外,它还涉及溶液稀释的计算,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两种溶液反应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百分比浓度的相互换算,密度的计算,囊括了中学里所有溶液浓度计算的基本类型。通过此题,既复习了初中相关内容,又巩固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掌握了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要注意进行课后反思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总之,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好的教学方法又必须在备课中思考和筛选。只有把课备透、备熟,上起课来才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才能把要讲内容有声有色地传授给学生。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2

【关键词】化学课堂;导入法 课堂导入都一定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为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服务。比如要能够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生过程,并着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当然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本节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任务。课堂导入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情境导入法,热点导入法,问题导入法,任务导入法等,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些方法加以诠释。

1. 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种种情景,在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角色,认真思考,挖掘潜力,启迪智慧,体验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再生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情境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声、像、图、文,构架生动形象的情景,展示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经典图片,放经典视频,及经典音乐、幽默、故事、漫画等手段实现。通过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关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乙醇》这一节内容时,先放一段经典动画:酒香不怕巷子深,牧童指向杏花村;然后几个酗酒者左摇右摆从杏花村出来,撞电线杆后的醉话连篇;酒后驾驶造成人员伤亡车祸现场悲惨而又滑稽的场面;交通警察如何进行酒后驾驶检测等场景,让同学们对乙醇的有关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针对情境不同,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事例创设情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进入情境。本节教学任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2. 热点导入法热点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下社会非常关注而学生也非常熟悉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该热点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就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处于既能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能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就会特别热心、投入、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更容易实现,学生既能体验知识再生的过程,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化学课堂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时,课前先放一段神六、神七的视频,再放一段嫦娥一号奔月的视频,激发同学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极大影响,认识“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分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再比如讲授《蛋白质》内容时,先放一段深受含三聚氰氨奶粉毒害的儿童的悲惨画面,再分析三聚氰氨和蛋白质的关系,讲述奶粉中含三聚氰氨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不法商人的愤怒、谴责和对蛋白质有关知识的好奇及急于探索的热情,对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3. 问题导入法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问题导入法是以与本节课内容联系紧密,同学们在日程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多维度提问,在学生对相关问题根据已有的社会、生活及学习经验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是常见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位同学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问题的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对身边熟悉的问题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就会很热烈,很容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大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体验知识再生过程,顺利实现三维目标,完全符合新课标对课堂的要求。比如化学课讲《酸雨及其防治》内容时,教师先展示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图片,被酸雨污染的河流图片,建筑物被酸雨侵蚀目不忍睹的图片等,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使学生对酸雨产生“深恶痛绝”的感觉,学生就会努力查找资料、互相询问探讨、认真思考和分析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深受酸雨危害,处于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本能,就会急切想知道形成酸雨的物质有哪些?酸雨成分、性质如何,为什么有害?怎样才能防治酸雨,减轻酸雨对我们带来的危害等相关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积极参与意识,使学习任务在学生查找资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完成,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3

关键词: 激发 实验教学 开展 新颖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如我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例如,我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例如讲述《酸的性质》一节,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设计活动测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通过实验,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的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4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

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5

关键词: 微课 化学教学 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化学实验。与其相比,微课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创造了更大空间。实验型微课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用手机或其他设备录下来,并设计为微课,让学生集体观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心得和想法,向他人提出建议。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通过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思路,提高动手能力,探究科学的化学实验方法。也许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微课录制得当,更多学生会参与,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微课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和扫清教学障碍

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那么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和消化教学难点。微课视频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形象生动具体地讲解抽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从而顺利扫清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只需要看微课的标题就能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微课在短时间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例如微课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动态展示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溶液中结晶、溶解等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生动形象地把各种化学反应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

4.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满足学习需求

教师通过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做成微课以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及时点播。微课将学生放置于课堂外的一个学习环境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选择地点和时间,教师可以提出见解,只要学生有化学学习的意愿就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视频的播放速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例如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决定播放速度。基础较差、接受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从而有利于每个接受微课教学的学生的化学学习的进步。

5.微课促进教师研究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如下几种:

(1)运用高像素手机等摄像设备录制老师的讲解内容,注意需要把录像设备固定在一个地方避免在录制过程中抖动进而影响拍摄质量,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2)运用Camtsia Studio,Snagit,Captivate等软件录制授课过程或者利用PPT,Word,画图软件等讲解知识点。

(3)运用Office 2010,Office 2013中的PPT转化为视频格式的文件。

(4)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通过谆谆教导和微课实例帮助学生习得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微课的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尽量减少文字的数量和习题的数量,制作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微课。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置课前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和主动性,着重讲解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新型案例。教师更要坚持清晰明了的教学方式,合理控制好微课的教学时间。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加强教学研究的过程,更利于教学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微课的出现适应了现代快速的生活,结合了精细化的时间和知识点,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不会占用很多时间。今后,微课更应该与时俱进,把微课更好地引用到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52-53,96.

[2]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57-57.

[3]鸽,白伟.突出“宏―微―符”化学思维方式的课堂教学――以“化学式”一节课为例[J].化学教育,2012,33(11):49-51.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互动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能力的研究。教师的能力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制约着课改的进程。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纵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给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课改要求。所谓教师的素质 ,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素质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认为作为化学教师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化学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段和氯有关的中毒的报道: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液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 ,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 :”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激性的气味,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 。”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 ,造成350 人中毒进医院救治, 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 疏散到一高坡上。从这一段报道中,运用红色的方框圈出关键字眼:“黄绿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水枪,中毒,高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从这些关键字眼学生可以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液化”,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内容时,以物理中的能量守恒为引入,多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如:植物吸收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再燃烧转化为热能;水电厂,水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能量形式;在此铺垫下,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就很容易得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

三、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提高知识点间的联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引导学生“找到水源”的关系。例如:在讲解元素周期律这一节的知识的时候:讲到同周期,同主族原子半径的大小变化规律的时候,与前面碱金属,卤素的学习相联系,得出结论:半径大的容易失去电子,半径小的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半径如何变化?得电子能力如何变化?联系氧化还原反应,还原性,氧化性如何变化?金属性如何变化?非金属性如何变化?结合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那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碱性如何变化?氢化物的稳定性如何变化?阳离子氧化性,阴离子还原性如何变化?这样使课堂知识的教学变成了引导学生对一个个问题的思索和解决,形成知识脉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的比重明显加大。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现象的直观观察描述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钠与水的反应: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实验给出现象描述,也许描述不清,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钠浮在水的表面;熔化为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归纳为:“浮,熔,游,响,红”简单的五个字,进一步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说明问题:浮:说明小于水的密度;熔:反应放热,钠熔点低;游,响:有氢气产生;红:有碱生成。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学生极大程度的训练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反应的实质,便于记忆,理解。

再根据现象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五、要掌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