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1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144)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大搞工程建设的同时,相关的安全、环境、生态等问题不断出现。提高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伦理和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改善由工程带来的各类冲突。与国外相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相对滞后。理工科研究生是工程建设的未来,在尚未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的理工科高校,将工程伦理学教育融入到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提高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很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程伦理;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3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29—02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王正为(1980— ),男,河北玉田人。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工程伦理,教育管理。
一、工程伦理学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多,由各类工程导致的事故频发,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
工程作为以建造为核心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复杂社会实践活动,从计划、运行到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所以,工程本身也就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容。在这个创造具有人的价值属性的第二自然造物过程中,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问题。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活动主体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缺乏与专业相关的伦理、道德判断尺度,就很可能会导致职业责任感缺失,不能合理地处理各类责任间的矛盾与冲突。
工程科技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依照相应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准则,从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等多个维度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各个责任主体间的关系,避免负面问题出现。
二、国外工程伦理学教育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将工程伦理学教育列入大学课程目录中;到70年代后期,已有千余种工程伦理类课程;80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提出:所有需要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1994年,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国家研究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开始呼吁将工程师的伦理问题纳入到工程教育之中;真正将工程伦理问题落到实处的是1996年进行修订的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其将工程伦理问题纳入其中。
鉴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美国需要建立统一的伦理价值判断体系以消除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对工程伦理教育造成的冲击。所以,美国工程伦理学教育对一般的伦理责任培养更加重视,将工程伦理进行细化,建立起详尽、明晰的工程伦理学标准,注重工程伦理的实践教育和一般工程原则。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通过案例等方式讲授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如麻省理工学院设置了整套的工程伦理选修课程,以师生互动、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在学生毕业设计、平时授课等环节中融入工程伦理问题,向学生阐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应高于对雇主的忠诚,工程师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提高学生对工程行为准则的认识。
1856年成立的德国工程师协会对德国工程伦理教育贡献巨大,该协会提供免费的交流场所和机会给会员和非会员分享专业经验,编写了包括公众福利、安全、健康、环境质量等的工程技术政策指导方针,被政府采用后,作为工程师的执业行为准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为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
德国通过工程技术教育和技术伦理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来推进工程教育,着重研究工程伦理的产生与本质,探讨工程技术与工程伦理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继续教育对工程师的影响作用。
日本的工程伦理学教育可以说是基于美国的工程伦理模式之上,通过模拟美国工程伦理教学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工程伦理教学体系,将社会学、伦理学类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重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教育,重视学科的交叉培养,使学生的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三、国内工程伦理学教育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工程职业规范、职业操守、伦理准则等方面的社会继续教育匮乏。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即可,而相关的人文常识、伦理准则无足轻重,其工程伦理观念模糊、缺失,甚至是错误的。
虽然相关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在极力呼吁加强工程伦理类教育的开展,但是,目前也仅有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少数重点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专业教育课程。在工程伦理方面进行研究工作的多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以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师居多。在研究、教学中多数局限在介绍国外工程伦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缺乏对工程伦理学教育的深层次研究和建设。
四、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开展工程伦理学教育的可行性
加强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是解决工程所带来的各项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借鉴国外工程伦理学教育经验,我国工程伦理学教育可以通过两种路径实现:其一,通过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继续教育或者工程认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这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其二,从基础做起,在理工科高校中开展工程伦理学教育,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树立工程伦理观念,明确行业行为准则、职业规范等。实践证明,在目前理工科高校中开设工程伦理学类课程不多的情况下,在作为理工农医类必修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中,采用主渠道教学方式插入工程伦理学内容,提高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内容符合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的要求。工程伦理学研究者多是从事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研究的教师,工程伦理学与自然辩证法之间有着天生的关系,为在自然辨证课程中开展工程伦理学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教学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工程伦理学的案例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给学生打下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烙印,这与“两课”的宗旨并不相悖。在内容上,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大口袋,工程伦理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其中。
对于工程伦理学教学内容,可以只讲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实践中的伦理冲突等核心内容和重点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到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和工程师重大的社会责任,提高其工程伦理意识。可以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拿出2~4个学时,开设1~2个工程伦理讲座,将工程伦理学教育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案例选择要紧跟时事热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或与其自身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科的前沿性。授课方式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为主,可以进行热点专题讨论,观看时事热点视频,对模糊的工程伦理观念进行辩论,分析案例背后的伦理价值冲突。讨论典型工程事故案例中违背工程伦理原则、破坏自然环境等不道德的行为,还可展示正面案例,分析其中工程主体的伦理精神、科学精神、求是精神,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处于工程一线的工程师或者专门从事工程工作的科技人才进行专题讲座,更加直观、真实地向学生阐述工程伦理问题在实际工程中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张恒力.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推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A].北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张恒力.当代西方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与特征[J].哲学动态,2009(3).
[3]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2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312-02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具有集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思想性、教育性寓于科学性、知识性之中的特点,在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和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研究生树立宏观的唯物辩证自然观
长期以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以外的领域很少问津,缺乏对自然界的宏观反映和整体把握。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最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进行哲学探索。这是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都无法承担,也是任何专业的研究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很少接触过的。有助于研究生从宏观上综合把握自然界的真实本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系统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二)有助于研究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普遍带有简单化、单向性的特征,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简单而容易表面化,甚至会产生一些片面性认识或极端性看法。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正确判断的能力。在自然辨证法课程中讲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时,强调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对辩证思维的基本内容也做了全面阐述。在讲述科学技术方法论时,对单向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并与辩证思维进行了深入比较,使学生看到单向性思维的局限性,全面掌握辩证思维,进而提高他们对复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有助于研究生提高思想觉悟,强化科研道德意识
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出现了滑坡现象。研究生作为时代的脊梁,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哲学这部分内容中,自然辩证法课程特别强调了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每个科技工作者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在伪科学、假科学还远未绝迹的当代社会中,研究生应强化自己的意识,自觉抵制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行业不正之风对自己价值观念的冲击,端正价值取向,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辩证法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方面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思想认识问题:
1.认识上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门课,为了学分而学。从很多访谈和问卷中反映出,相当部分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师教的目标很明确,但学生学的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都必须明确,并且应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当前自然辩证法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思想上不重视。也有相当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政治课,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实际上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 文科中的理科”和“ 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辩证法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哲学反思;二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科技战线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甚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教学形式原因
1.有关教材的问题。尽管现存教科书都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优点,有着独特的体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避“实”就“虚”。过分局限在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规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积概念或单纯强调空洞抽象的结论。即使有些科学实例,又大多是简单而机械的附比,作为对某条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学生从中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及其发展线索,面对的只是单纯的材料罗列和流于表层的介绍。教材及教学中心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比教学目的就会发现,现存的许多教材过于空洞和表面化。
2.就目前来说,自然辨证法课普遍还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给教学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研究生的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仍然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天体科学 哲学 有限与无限
1、自然的辩证发展与认识的局限性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1]这是人类对天体的早期认识。这样的认识在中国传统认识中极其丰富。如在《内经》中提到“天至高不可度”、《庄子》“南方有穷而无穷”,“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的认识论。不过中国最早见到天体无限的还是13世纪邓牧的“天地大耶,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糜耳。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也,谓天地之外复无天地,岂通论耶?”[2]无限论,这些拓展了中国人关于天体的自然而然辩证法。在国外,也同样经历了认识的过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现到宇宙无中心和无限说,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扩大。今天,“在无限的空间,要么存在着无限与我们世界同样的世界,要么这个宇宙扩大了它的容量,以便它能包容许多我们称之为恒星的天体,或者要么不论这些世界彼此之间是否相似,都有同样的理由可以存在。”[3]
这一科学成就在自然辩证法领域,几乎使们相信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的发展是批判宇宙有限论或宇宙模糊论最有力的武器,也正是天体科学的成就,才把非自然的“精神性存在”驱赶出了自然与科学哲学之外。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发展,从各种观察的数据中归纳和抽象出了“宇宙是无限的”、“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这样的结论,从而否认了“超越时空的存在”。然而,今天如果将这一自然科学在定条件下形成的结论,不加思索地用于哲学及一切领域,会引起强烈的怀疑。因此有必要做做进一步的哲学分析。
首先,这一基于自然辩证法有限的科W成果被怀疑是逻辑的或信仰主义的成果,因为理性告诉我们,有限基础上观察到的这一科学现象并没有逃出逻辑的范畴。面样理性也告诉我们,科学是有限的,有限的科学不可能为哲学所有的结论,特别是无限的哲学结论。宇宙的有限与无限,与自然科学的“证明”无关,科学一定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证明无限。确信“证明”宇宙无限是信仰学理论而不是实践理论。因此,长久以来,哲学领域百花齐放而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其次,关于宇宙自然物之外是否存在超时空的问题,从逻辑上应该给予有想象力的回答,但是迄今为止,以自然科学证明或非证明这一存在的存在与否是不合适的。据说,人们证明这一“存在”不存在的难度远远大于证明这一“存在”存在的难度,即证明某物之不存在并非比证明某物的存在更容易。对人类而言,对无限的无知,总是大于对有限的有知,否认我们不确知的东西,比否认已经确知的东西其难度要大得多。
2、自然科学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
自然辩证法最终形成了“宇宙无限性”及“世界物质统一性”结论。关于宇宙是不是有限及宇宙中是不是物质的问题,不是自然科学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哲学的逻辑结论。从上面论述可知,宇宙的有限与无限及是不是统一于物质,是一个自然科学无限证明的历程,无论时代变化,也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将不可以证明这一思维领域或逻辑上才可以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宇宙扩展理论,也许更是证明了宇宙的有限,这与传统的结论相反。宇宙有起点吗?或者没有?一些人认为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正如古人所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为宇宙一向都存在,并且会继续永远如此。然而现代科学清楚地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在1929年,爱迪文・哈勃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后发现了宇宙是在不断地扩散中。用这个事实作为一个起点,科学家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如果在扩展中的宇宙的时间流程被逆转了,然后,整个宇宙便能被视为一个收缩的系统,就象一颗巨大地星体,越缩越小,不可避免地结果是,随着时间的缩小,必然最终会成为一个点。换句话说,宇宙是由那一点爆炸后扩展而形成的,而最终又可以复归于此点。这一重要理论如果能够成立,那就说明宇宙是有起点的。这也符合早期宇宙起源的“假说”理论。
上世纪30-40年代,比利时的勒梅特和美籍俄国人伽奠夫及英国物理学家米尔恩等人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体积小、密度大、超高温的原始物质,这个原始物质就是“宇宙原子”,科学家形象地称其为“宇宙蛋”。它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爆炸物质的“碎片”向四面八方飞奔,形成了诸星系,直到今天,总星系仍处在爆炸向四周飞散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全部的宇宙物质,最初就是由这颗“至密高温”的“原始原子”或俗称“宇宙蛋”的宇宙物质爆炸而诞生的。正如勒梅特所说:“一切物质起初来自一个极端至密高温的‘原始原子’,这就是‘宇宙蛋’”。[4] 这就是天体科学所揭示的关于这个神奇宇宙和地球形成的简单理论。
3、自然辩证法理论提供的哲学问题
表述上述宇宙形成理论,使人不得不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诸多问题。首先,原始原子的问题,据说是与极稀薄的气凝聚而成,之后发生爆炸。但问题是是什么力量成为解释宇宙爆炸的原动力呢?由于宇宙形成的不可重复性,即不可显现和不可实践性,因此有人认为,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科学理论,而至多是一种假说。其次,宇宙的“外沿和内限”或物的“无外与无内”等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逻辑概念或思维的推理形式,不是自然科学能够给出的答案。从求是的态度而言,不能对大宇宙或小宇宙规定任何形式的外沿或内限范畴,科学带给的只是宇宙和物质的有限性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不停滞性,但不会解决哲学问题及给出哲学最终的答案。如果肯定地对星宇时空问题作出无限性或无限时空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断定,应该说科学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如果把仅具有逻辑意义的结论宣布为科学理论,那是主观的或武断的。自然科学是提示“世界是怎样的”的科学,而不能从根本上证明“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因此,科学和实践具有非至上性,无法证明自身所不能证明的哲学问题。哲学具有思维优势,但必须尊重或正视自身理论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得以发展。再次,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哲学问题,即物质运动的问题。宇宙就是从最初的“无”中产生了一个10-12厘米的超微小宇宙,经过150亿年的膨胀和演化,出现了大宇宙,太阳、地球、生命和人类都是从这个超微小的宇宙演化而来的。宇宙是“从光和物质、空间都不存在的一个奇点产生”的[5]。第四,至于宇宙运动的最后结果,科学工作者更是设想了“复归”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依科学基础出现的,尽管更加不可思议,但人们还是在惊奇声中表示了接受。
这就是宇宙科学迄今为止所设想的最高成就,随着这一想象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认可,感觉宇宙产生与消失的运动理论,其神奇性不亚于任何宗教关于创造性理论,甚至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或一致性。有人认为,如果冷静地看,这一相似性或一致性并不是可怕的,它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有了突破,而不是传统的截然相反,也说明了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不会出现被证明了的绝对相反性,否则不会有其他哲学存在的可能,曾经那种武断地相互否定和不加分析的批判是值得怀疑的。
参考文献
[1][2][3]哲学教材研究和参考资料(上)[M],成都高等院校哲学教学研究会编,1981:115页.
[4]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M], 电子图书・校园专集,2008:67.
[5]当代科学热点[J],科学出版社,2000:2-3.
本文作者
马成良,西北民族大学学院。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4
1、初试时间:2016年3月12日至13日。地点:复旦大学(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2、初试科目:外语、两门业务课(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科目详见《复旦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3、复试:根据初试成绩和报考材料的审核结果,择优确定各学科专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时间、地点由所报考院系另行通知。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5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1.初试:
初试科目均为笔试,科目包括:自然辩证法(已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跨门类报考和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
2.复试:
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6
1、初试时间:2016年4月23日~24日
2、地点: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考生于考试前2天,登录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查看考场安排。
3、考试科目:英语、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自然辩证法和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在矩阵论和数理统计中任选一门),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有关招生院系、专业、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及其相关说明参考《2016年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