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1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2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阅读答案: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或“不‘泥其迹’,要‘师其意’”;或“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2、(2分)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答案: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机械模仿、机械克隆、简单拷贝亦步亦趋(不少于4个)

3、(2分)读第③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绝大多数”指的是多数但不是所有,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4、(3分)在第⑥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1:渴望“乔布斯”式的巨大成功,是否清楚其数次起伏的跌宕人生?示例2:惊叹余秋雨的文化哲思,可曾想到他在文化苦旅上的艰难跋涉与苦苦思索?示例3:惊叹“齐鲁第一刀”吴林师傅的超常技能,可曾知道他苦练本领把一面墙推倒5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

5、(3分)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理解: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汲取他们的有价值的思想,就能够开辟新的道路,从而塑造新的人生;如果一味模仿,不敢创新,一定是死路一条。(1分)

效果:这句话句式对仗,语义通俗深刻,生动地说明了“泥其迹”和“师其意”的不同结局;文章采用成功人士的名言,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达效果说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附:不“泥其迹”,要“师其意”原文: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却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000至20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3

2010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种题型。从题型比例来看,虽小有变化,但仍呈稳定态势:话题作文虽为“配角”,但依然顽强固守方寸之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仍为场上霸丰,但材料作文略显“蚕食”之势。从这两年各省市自身题型情况来看,变化的有7个省份,而其他11份试卷作文题型保持稳定。

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三种题型都要训练,不能“偏食”。要根据本省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略有侧重地进行题型训练。例如刚刚变化题型的省份,题型大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期;题型稳定较久的省份,则有题型变化的可能。

同时,我们更要强化审题意以,注重审题训练,力求准确把握题意,做到行文“切合题意”。对引语及材料主流思维的把握,须抓住材料中心语、关键句。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对题目中的导语材料和文题的结构、词语内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命意所在,确定行文重点。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以上特色,再一次叫确地告诉我们,要针对这三种题型,夯实审题基本功,写出“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的作文。

二、联系生活,点击“成长”,暗合时事

与往年一样,今年各高考作文命题者力图使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融入时代元素,合平社会脉搏,彰显人生感悟。这在命题或话题作文中体现尤为明显。如“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江苏卷的“绿色生活”,“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的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以及要求“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广东卷的“与你为邻”等等。而它们也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如江苏卷强调“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的“今天”的生活,江西卷则也指明“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反映生活,永远是写作的主旋律。但这种反映,更应渗透考生对生活的理解,理想以及反思等等。鉴此,我们平时要学会四个“注意”:一要注意体验生活,体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作文时要有“我”的意识,要体现“我”对世事人情的评判,竭力避免一窝蜂“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二要注意本省的某一文化现象、思想积淀,或者是本省特有的人文景观,那么,对本省的文化特征的关注和积累,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温总理曾写一首“仰望星空”的诗,所以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出现不能说仅是一种偶然。三要注意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思想动态、文化特征、时代风貌、热点话题。四要注意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将知识的掌握、生活的积累、文化的变迁与思想的深邃完美交融。

三、强调理性辩证息辨

强调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是历年高考作文题的一贯特点。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因材料作文占总题数的大半,而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求考生进行辩证全面地理性分析,进而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生活道理,所以,强调理性思辨,已成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旋律。

山东卷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饱含“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安徽卷题中“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上海卷体现唯物辩证法正确的发展观。新课标全国卷则反映人的成长中“内因和外因”关系和作用。四川卷体现关于“点”组成“线、面、立体”的材料,则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当然,今年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一些比较开放、内蕴丰富的试题,如“与你为邻”“早”“难题”等,都为我们展现广阔的行文空间,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多方联系生活,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从而体现人生百味。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虚”,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面中取点”和“以点带面”的写法,即在大的题意范围下,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既而全面反映题意。

四、提倡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养成积襁向上的精神

无论是考题“点击成长”,还是强调“哲理思辨”,这些都可以说明命题者希望看到志向远大、坚韧不拨、活泼乐观、知情达理、健康向上的中学生形象,不希望看到犹豫低迷、满脸愁容,心胸狭隘、眼光浅显的考生形象,这也是历年作文命题的一贯宗旨。因此,我们应该在800字的空间里,尽量给阅卷老师一个相对积极的中学生形象。

五、呼唤情感的真实诚挚

毋庸讳言,正因为今年考题强调理性思维的“力度过大”,所以,18道题中,能如“与你为邻”“找回童年”“角色转换之间”这样较好的激发考生感性思维和写作热情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相对来说,还是不多的。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方法初探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是: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文言文素质修养。

知识的迅速更新,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加宽,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课堂的闭塞,教学方法的不能运用自如,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识量的偏狭。韩愈《师说》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明道,怎能“传道”?教师无学业,怎能“授业”?教师不能深入了解知识的精蕴,又怎能解学生之惑?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要求教师要有源源不竭的泉水,如果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为人师呢?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我们教师如果仅仅依靠一本参考书来面对莘莘学子,又怎能不捉襟见肘呢?“学高人之师”的古训,“名师出高徒”的俗语,都生动地说明学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二、教师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一直被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字、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

三、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朗读和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蕴涵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亦无定法,但朗读最终目的是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加强朗读指导。朗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少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精彩语段。朗读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指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分为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读、默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诵读状态,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如历其事,享受语文带来无穷的乐趣。坡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生在粗明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文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进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教师要注重文言文的现代意识。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

新课程改革提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的理念,要求是师生既要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获得提高,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阵地。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实行的还是班级授课制,并且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授课模式不会发展根本改变,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放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考虑,才能具备可操作性。

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班级授课制适合于我国人口多、教师资源相对缺失的情况,一个教师能够同时教导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面积。通常以“课”为单位,教学活动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学习知识,保证知识链的完整性。此外,固定的班级和固定的集中学习时间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相互接触,互相切磋启发,教师也能够集中指导。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班级授课制能够让师生在共同的空间中互相交流看法,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虽然引导了解教材的精髓所在,并接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了如下总结。

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学习前要预习教材,将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都熟悉一遍,这样才能上课时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预习的主要工作就是预读全文,将生僻字画出来,将不懂的地方做标记,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着重理解。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一旦预习的习惯养成,就能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在学习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朗读的作用,通过朗读带领学生领会经典文章的意境。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师的泛读下,学生能够边听边想,通过教师的语速和情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在每天的早读课上通读近期所学课文,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范文6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次谨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做起,批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它值得我们大家多多诵读的一本好书。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灵魂说话。”我从《弟子规》中感受到了圣人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它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如何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中,让我经受思想的洗礼。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弟子规》带走了我心灵的尘埃。使我不断反省,努力塑造自我。

当我读到“有余力,则学文”和“老易至,惜此时”时,我就想到了自己。虽然我经常会有空闲的时间,但我并没有好好利用它,而把它荒废了。任时间消耗在电视和电脑上,没有充分地用于学习,我深感惭愧。《弟子规》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有余暇应努力地学习各种经典。人一转眼就老了,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是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算那时你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利想去换回光阴,那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作为学生,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抓紧看书和学习知识,努力充实自我,塑造自己的品行修养。不要让时间在你的指间偷偷溜走,像林清玄一样和时间赛跑吧!

古人又何常不是这样:董遇“巧用三余。”冬天、夜晚和下雨的日子都努力读书。让我深刻地懂得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司马光也是如此:他做了一个“警枕”,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就会滑下来,司马光便会马上惊醒,夜晚奋起读书。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趁着青春年少,更应惜时努力,让青春绽放光彩。

《弟子规》不仅让我懂得珍惜时间,还让我明白,通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行善事,走正路来真正塑造自我。

弟子规心得体会2在今天的课上我学了一首古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我觉得做人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说起孝我想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民笋的小孩子,九岁。他的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就为他找了一个继母,过了几年他的继母生了两个弟弟,他们一直都很幸福直到民笋的父亲去远方打工。从那一天开始民笋的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都去上山砍柴、提水……

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继母和两个弟弟在吃美味佳肴,而民笋却吃饭和菜叶子。可他从来都没有埋怨过他的继母。到了冬天,民笋的父亲回来了,他们一家到山上旅游,在过一个转弯的时候民笋冻僵了没能拉住马车,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去了,还好民笋的父亲拉住了马车,民笋的父亲把民笋给踹下马车,民笋还不停的说:“对不起父亲,我没有拉好马车。”民笋的父亲用鞭子抽民笋的衣服,可一抽民笋的衣服就破了,飞出来的不是棉花。

当民笋的父亲看了以后决定休了民笋的继母,可民笋跪着父亲的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听了民笋的话他的继母被感动了,父亲没有休了继母。后来孔子到了他家决定收民笋当他的弟子。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弟子规心得体会3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

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体会4从本学期伊始在学生和教师中,掀起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做法和体会。

一、对《弟子规》的认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几点做法。

①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不懂的字句问语文老师或上网查资料,课间或班会课与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没做到或没意识到,现在怎样做等,对照《弟子规》一书,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的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②学懂了要求会背诵,可以在跑操时一边跑一背,既培养、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跑出节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几点感受。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①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②心灵净化了。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③觉悟增强了。学校发起《弟子规》教学活动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每同学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读了《弟子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对长辈有礼有敬、对兄弟恭敬友爱。对个人而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有时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免不了有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的情绪在里面,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读完《弟子规》后,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弟子规》规范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它给了

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作为党员,我们要正视自己,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和不足,认真改正和弥补,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最后,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阅读《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要多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尊重群众意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细节决定成败。《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提高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

多时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阅读《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情怀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认真读过,用心去做,并且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便可终身受益。

弟子规心得体会5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要向经典学习。《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师,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的方向。

《弟子规》这本书,从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做事谨慎、诚信做人、德爱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说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弟子规》教诲人们首先要有孝顺长辈的心,要有一颗友爱的心;只有一个人的品德上进了,才能做好人,而我们学习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养。

《弟子规》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如何仁爱待人,如何正确地处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会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学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