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范文1

关键词: 中国地域文化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民族宗教和外来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 

讲地域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和其他周围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这是某一个地域文化,但是它跟旁边的地方或其他地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要划分,这个空间叫做某种文化,那它必定跟周边至少有一点明显的差别。例如有些地方吃辣,它周围也吃辣,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如把周边区域也划分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化,应该讲明它是最能够体现这一范围特点的。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就是说,你走出一百里就会发现风就会变;如果再走到一千里以外,那里俗都变了。风俗就是这样来的。什么叫风,什么叫俗。“风”是一种流行,它是一种时尚。“风”是经常变化的,它不断的更新,所以等走到一百里之外发现这种时尚又变成另一种,它是不够稳定的。当然在古代一百里恐怕一天走不到,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一点。如果今天一千里之外的时尚,在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明天就有可能在贵阳出现。但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要通过步行,而且作为一种“风”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流传的过去的,所以可见这种“风”所影响的范围比较小。

俗就是习俗、习惯,它就比较稳定了。因为它比较稳定,所以它影响传播的范围就比较广。对于在一个俗的区域里面它可以有十种“风”,那十种“风”是不是都可以成为俗呢?那不一定,有的“风”一会儿就过去了,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么留下来的成为一种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传统,它比较稳定。那么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划分范围,就像我们划分空间范围一样。比如说华夏文化区域或者汉文化区域那就比较大了,这个范围不仅是在中国历史上面华夏族或着汉族生活的地点,也包括受到这文化影响的区域。有的今天成为外国了,例如朝鲜、越南在历史上也都是华夏文化所覆盖的,这就是大的文化区域。那么小的文化区域,我们国内往往以古国、古代的地名来命名的。比如吴,那是因为古代有一个吴国;越,有一个越国。大一点,比如东北、西北这一类比较大的文化区域。在这大的文化区域下可以有文化亚区,这就更加细分了,更有特色了。往往历史上的一个国或两个国的范围里面,今天可以有种明显的跟周边不同的地域文化,那我们可以用这些地方来命名。比如贵州与湖南争执的夜郎文化,这个夜郎就有一个古国叫做“夜郎”。如果有的话来,以此命名,那很明显希望追溯到夜郎国存在的时间以及它的遗存,如果有的话应该可以是一个文化亚区。

还有一种叫地域文化岛。为什么说是地域文化岛?其实我们研究方言有一种方言岛,所谓岛,有它独特的一种形态,一种特点。那周围跟它都不同的,孤零零地像海里的一个岛一样。比如说明清那些屯堡就是一种文化岛。为什么是文化岛?因为当地的人,他们的祖先完全是外来的移民,并非当地人。但是又因为是有军事性质的,所以它不会跟周围融合,譬如明朝的制度,它在各地设立的卫、所兵源的来源都是外地。而且它规定如果这些兵源减少了,死亡了,逃亡了,不能就地征集,而是要到他原籍征集过来。譬如说贵州有一个地方,当时明朝曾经在这里设一个所,那么它是规定这里的人,如他是江淮直接来的,在整个明朝存在过的时间里面,所有减少的兵源统一要到原籍去找,再加上它跟周围的少数民族或本地人没有交流,在围墙里面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跟周边都是不同的,就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岛。这种现象尽管明朝覆灭了,不再有新的移民来了,但是长期的影响加上跟周围的文化差异,所以往往有的到改革开放之前还存在。还有譬如近代外国人的租界,有些外国侨民集结的地方,它也会形成这种现象。比如东北一般都喝白酒,但哈尔滨喜欢喝啤酒。其实这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俄国人在哈尔滨造铁路才形成的。哈尔滨原本是没有城市的,所以集结了大量的俄国侨民,有的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现在哈尔滨还有东正教的教堂,中国人不信这种宗教,那就是俄国人带来的。吃什么大面包,喝点饮料,喝啤酒都是俄国人带来的。所以在中国近代一些外侨集中的地方以及一些租界形成一个文化,它有很多类型。中国人在里面往往也受影响,有的也接受了这种文化,所以这是地域岛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研究了解地域文化有几个要素:

第一个特点:是方言

中国方言特别多,这个现象世界是少有的。为什么呢?非洲语言多得不得了,文字跟语言都有区别。但在中国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秦始皇做了一件让人无法否定的事——统一文字。他推广同样的文字,就使中国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凡是中央王朝管到的地方,包括今天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越南、朝鲜,也包括当时藩属琉球,统统通用汉文。

但是能够统一文字,却统一不了语言。方言还是存在的,而且方言在南方特别多。北方因为人口迁移很频繁,特别是西北外来的人口太多,把原来的语言大多替代了。而且北方地理障碍比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高原,所以入千里没有什么障面。但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多,所以很多人迁移到那里,或与土著居民不太交往,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方言。

浙江南部县与县之间,甚至一个县里面就已经不能通话了,到了福建、广东、西南,好多都是这样的。县城里的人跟城外的人话已经听不懂了,更不要说再远一些地方的各种各样的方言了。但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央集权推行到各地,比如西南改土归流以后都是外派的官员推行普及文字,所以大家的文字是一样的,但方言还是有的。

讲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有没有大致一样的方言,这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往的媒介,时间长了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别人翻译或解释,就很难形成文化心态。这个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所以南方方言要多于北方,而且南方方言保留中国古代的音素有许多。今天北方话已经不是中国古代原来的方言了。汉唐语言的音素更多的是保留在南方,如福建的闽南话里保留着唐朝以前的音素相当多。日本语里,当时制定文字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受唐朝的影响。

人口迁移以后,特别是移民占多数的地方把外来的话带过来,又跟土著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方言区。因为方言会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所以在历史上特别是集权制度下面,它会形成政治集团。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大家有共同的方言,共同的心态,再加上共同的政治利益,并且统治者就利用这些文化现象来维持地方的稳定。如西汉的时候,刘邦是沛县人,他父亲在丰县,所以沛县、丰县这一带的老乡就成为他统治很大的基础。又如唐朝关陇(关中和陇西)集团,因唐李氏是陇西人,发迹于关中,所以关中与陇西这一带人就形成了关陇集团。到了北宋的时候,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据说宋朝的皇帝是有规定的,宰相是不能用南方人,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南方人说话他们听不懂。南宋迁移到南方,北方的难民到了南方,这个风气才慢慢改变过来。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这种风气又复活了,明、清朝用的太监都是北方人。如果太监不是北方人,不能说官话,也需从小调教训练成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这样才能进宫,否则就进宫也只能做粗活,到不了皇帝身边去服侍。

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常熟虽然离上海不过一百公里,但常熟话让上海人听起来都很吃力。虽然翁同龢祖籍是江苏常熟,但他自己和家里四代人都在北京为官,并且他在北京长大,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所以他才能做皇帝的老师。 到了近代北洋军阀,我们都喜欢以省的地域作为它的称呼。如直系军阀,因今天的河北、天津、北京,当时都叫直隶,这些人都叫直隶人,如冯国璋等人,所以叫直系军阀。皖系军阀,段祺瑞合肥人;奉系军阀,父子是奉天人(今辽宁)。北洋军阀是根据他们所在的原籍作划分的,他们的骨干成员往往是他们老家的人。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外面的人,相对来说他更加相信自己家乡的人。这个习惯到了里也是这样,所以有句话是湖州的中统,江山的军统,奉化的侍卫官。中统就是中央党部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掌管。陈家是湖州人,所以他们优先任用湖州人;军统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所以他优先任用江山人。中国那个时候大家往往没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希望自己的话只是在某些范围内流通,所以方言的笑话有许多。

当到了台湾,他就发现台湾本地人与大陆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台湾以闽南人为主,讲的主要是闽南话和客家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到了台湾以后大力推广国语(即普通话)。当时推广力度很大,如果小孩子坚持讲本地话,就会遭到罚站示众的处罚。学生不学国语不行,教师不会国语的解聘。当下台后,就强调讲台语,坚持不讲国语。他们是利用这种文化差异,其实是政治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人际交往以至于政治、生活中间,方言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方言也是艺术的一种基础,特别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里很重要的戏剧和曲艺的基础就是方言,如果用普通话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果本地的方言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了,以地方为基础的曲艺艺术也就没有市场。曲艺只流行于同一个方言区,如果超出这个区域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如果某些剧种跨区域了,就会产生新的品种,京剧就是如此。京剧最早不在北京,是乾隆皇帝要给祖母祝寿,全国好的剧种都要到北京义演。徽州的徽班进京后一炮打响就留在北京,之后徽班吸收了很多北方话就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如果它坚持用徽州话是不可能为北京的王公贵族所接受。如果是完全由当地移民移过去的就不会有新的品种产生,它还是在原来的方言区里面。

第二个特点:饮食

这里指的饮食是民间的日常饮食,而并不是官方的、富人的特殊场合的饮食。日常的饮食多以当地物产为基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两个“当地”很重要。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般百姓的饮食肯定是就地取材解决,而且要适应当地的特点。但是官方的、富人的吃或祭祀用的可能就不惜工本的从外地运过来。

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饮食的基础往往是因为穷。在古代是没有保鲜技术的,只能放上盐使它风干这样来保证长时间的食用,同时也便于储藏,这种做法是具有全国普遍性的。最能够体现当地饮食文化恰恰是穷人做出来的饮食,当地人就地取材这就是一个地理特点,而相反上层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就地取材。例如历史上杨贵妃要吃南方的荔枝,当时是一路更换马匹,才送到长安;明朝、清朝皇帝要吃长江里的鲥鱼,打捞上来后同样也是一路用快马运送过去,而当时的穷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饮食的进食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移民是否能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在古代是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日常的饮食是不可能从外地运过来的。在古代除非是大片的移民,才会影响当地的饮食习惯。如果只是少数的移民,只能自身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第三个特点:民居

建筑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代表。官方建筑、公共建筑、祭祀性的建筑、宗教建筑是有一定规格,并不惜工本建造的。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必须要适合当地环境,要平民能够承受,一般的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并需要适合当地的特点来修建,并且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如石屋一般由石头堆积,并用片状的岩石来做屋顶。在《汉书》中记载了西北天水一带的板屋,因此地产木材。为什么广东开平的碉楼,既像碉堡,又是楼,又是住家,其实是因当地有这一特殊的需要。外国华侨有钱回来后修建住宅,但当地盗匪横行,他们就成了抢劫或凶杀的对象,官府又不能保防,所以只能将建筑修建成碉堡一样。加之地当台风、洪水比较多,把建筑修成碉堡一样会相对安全一些,这样就形成了碉楼,但从建筑学上来说,碉楼有很多的不实用。

福建客家人和土著人造土楼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宗祖观念,还有就是生存的竞争。因福建山多地少,客家人与土著人经常相互争斗,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就建造土楼并围成圆形或方形来防范对方的攻击,所以土楼的特点都是封闭的。

石库门房子是作为上海的一种文化,但它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这是英国人在租界想出来安置外来人口的。英租界地皮有限,所以英国人就想出仿造英国城市连排式的建筑,然后根据中国人的需求不断的改造,渐渐形成上海的石库门房子。

如今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老建筑也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也改变了,所以研究地域文化,民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特点:婚丧节庆

其实日常生活都有它的特点,但日常生活不可能刻意去显示自己的特点,因为许多仪式、风俗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一种风俗、一种礼仪是有代价的,一般要到了婚丧节庆才会不惜工本,即使穷人也会尽力而为。所以每逢婚丧节庆往往是真正传统的,能够表达他内心的祈求、愿望,竞技在这个时候都显现出来。

婚丧节庆往往是与精神生活,民间信仰有关,一旦形成传统就能够长期保存。但随着现代的旅游开发,以至于伪民俗的出现,只有到相对封闭的地方才能看到真正的传统民俗。习俗的婚丧节庆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人数,如果移民过于分散就保持不了原有的习俗。

第五个特点:民间信仰

中国历来没有统一的,但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很丰富,而且崇拜的是自然神、行业神、地方神,因人们需要一个具体的神。就是各地的民间信仰都有所不同,它比更加世俗化,更加的关注现实。它关心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不是灵魂而是生活。

中国北方在古代有蝗灾,所以经常有蝗灾的地方崇拜刘猛将军并有刘猛将军庙,据说刘猛将军是专门灭蝗虫的。在没有蝗灾的地方是没有这种庙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蝗灾就可以查地方志,哪里有刘猛将军庙就说明这里是蝗灾区。这样就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蝗灾的分布。

古代水灾多就崇拜河神,所以只要是有闹灾的河都有河神庙。有些河神是有名有姓,如四川一带有水灾的地方有二郎神庙,传说李冰的儿子二郎神善于治水,所以百姓希望二郎神来保祐他们。

山里经常有山洪,古人迷信把山洪叫做“蛟”,所以防止山洪叫做治蛟。因江西经常有山洪,产生了一个专治蛟的叫许真君,所以江西有许多地方有许真君庙。江西人迁徙到贵州,把许真君庙带过来,但到了贵州不叫许真君庙而叫万寿宫。

江南养蚕,所以有蚕花娘娘,每次要用蚕种时都要祭蚕花娘娘并游行,祈求她保祐蚕茧长得好。

福建人祭妈祖,据说妈祖是宋朝一位姓灵的总兵的女儿,她在海上淹死过了几天后显灵,以后就成为妈祖娘娘。由于福建一带不是打鱼就是航海,所以一般沿海都崇拜妈祖,福建人把妈祖带到台湾后非常盛行。当福建人把妈祖带到上海,但上海人并不懂妈祖是什么,所以把妈祖庙改成天妃宫,到了天津改成天后宫,到了越南叫灵姆或叫天姆。

中国的城隍庙更具地方特色,城隍庙都是具体的人。如最大的城隍庙在陕西三原,城隍老爷是李靖。一般城隍老爷都是当地人,或者对当地有贡献的地方官。到了土地公公就没有名姓了,而且能保护的范围就更加小了。地域文化还有很多特点,但以上这几点是最为普遍和基本的。

地域文化的产生是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在古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还有生产力不发达,人员的来往、物资的交流成本很高。所以除了有特殊的条件,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长期的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因此各地有不同的精神生活。例如藏族对神山、对湖的崇拜。

另一个地域文化产生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刑态,或者极大改变土著文化。比如贵州最早的移民是从哪里的,就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主体文化,当然还要看移民跟土著的地位和比例。一般来说是土强客弱,另一种是客强土弱,还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是土客相当,多元共存,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文化。但现在比较多的是客强土弱,所以基本上原来本土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已经融合到移民文化中间去了。

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同时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能起重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个因素是没有把一切都政治化,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被流放到南方、西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者、思想家,虽然他们处在一个被流放、被迫害的地位,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方面还能起作用。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行政权力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以行政区划分界限的地域文化特色。官方主流的文化通过行政制度,甚至暴力强制推行,但仍有地域的差异。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

基于对本族文化的特殊感情,迁移民族人口一般会尽可能的去保存本族文化,但也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以至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想完整的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前提必须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才有可能,如果分散了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很难保持原来的文化。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渐渐地本土化,形成现在的中国佛教,所以外来宗教对地域文化相对影响较小,相反受当地的影响较大。如回族保留着他们的,但是回族有很多宗教以外世俗的生活习惯是受到当地的影响而改变。

地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同样一个观念只是上层统一,只有原则的教条,但体现到地域文化却很生动,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的、底层的实际。这些跟儒家经典上所说的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更加实际,同时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濒危的传统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完整的保存在某些地域文化中,特别是处于封闭和贫穷的,与外界交流比较少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前景堪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的。

地域文化范文2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地域文化范文3

客家人勤俭节约、勇于开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高的山上如琴键般美丽的梯田就是他们的杰作。怎样点赞这些精神呢?校本教材上编排了《农民伯伯辛苦了》一课,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尝试使用两件以上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在课堂上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试一试”“画一画”“捏一捏”“评一评”六个教学环节来诠释客家人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精神。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一年四季农民伯伯分别在做什么,学生在课本上欣赏到在料峭春寒的春天农民伯伯来到田间地头开始耕种,夏日里农民伯伯不畏酷暑收稻谷,一到秋天农民伯伯又开始收地瓜等作物,即使到了寒冬也不停歇,他们又开始忙着种菜、冬耕等。要学习的精神学生会说了,可是有些学生感受还是不够深刻。于是到了“试一试”环节,我从客家展示馆借来了部分农耕、生活用具,比如镰刀、谷筛、锄头、风车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使用,有些学生因为课前有“实习”(使用过),用起工具挺生动。虽然有些学生使用工具的动作不够熟练,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份体验和感触,真是应了汉代刘向的那句话:“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学生表现的作品有画农民用牛耕田的,有用橡皮泥捏挥斧砍柴的,有用泡沫当雪花的,有用黄泥捏老农种菜的学生的这些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看来真不敢小看体验的效果。因此,客家文化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被有效传承。

二、美术+戏曲艺术—尝试表演引兴趣

武平的汉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我们的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屈指可数。于是我们着手引进汉剧,开设汉剧兴趣社团班,让学生实地欣赏汉剧漂亮的服装、头饰以及耐人寻味的表演形式。如通过社团班表演《定光古佛缘》《二妮逃学记》等经典曲目,让学生觉得汉剧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再如在上《武平汉剧角色服装》一课时,我让学生戴上凤冠、状元帽等头饰,穿上县官服,在教室内练习问候礼仪,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礼仪台词,加上汉剧的艺术化腔调、动作,学生练得有滋有味。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所穿的服装,分析这些服装的颜色搭配与装饰,还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画一画来加深印象。学生发现原来汉剧的服装、表演形式和国粹京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等。

三、结语

地域文化范文4

Abstract: The local culture of interior design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leads interior design style. And the interior design culture is formed by historical tradition. Different culture gestates the different local culture and thus causes localized interior design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implication is to use physical technical means and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to create functionally reasonable, comfortable and elegant interior environment to meet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need. And the design is to according to the using purpose and using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关键词:以人为本;地域文化;风格形式样

Key words: human-oriented;localized culture;style form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76-01

0引言

本论文主要根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根据具体文化研究逐渐推倒出现今的室内设计几大风格流派。从每个派别风格的特点分析到具体实例的解剖来体现其地域中的文化。从传统的中式风格欧式风格到现在的简约风格具体解析功能与文化的。

1美式田园风格

属于自然风格的一支,倡导“回归自然”,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2波希米亚风格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21世纪初,波希米亚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今年的时尚界中,波希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

3简约造型

北欧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井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北欧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反映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这种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实际上的家具产品也是形式多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

4中式风格

中国人的思想深受三种哲学:儒家思想――主张道德、礼仪、规范;佛家思想――主张出禁欲的观念;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的观念。这三种思想深深影响中国的宗教及社会生活。现代的中国室内空间表现的风味,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型态,也是三种气质的表现。①表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可称乙为“典雅乙气”是正统的中国古典风味。②表现一种“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可称之为“灵秀乙气”属于文人雅致的品味,是艺术家的风格。③表现“纯朴占拙”的味道,追求“反璞归真”的理想,可称乙为“乡土乙气”这种表现可以感觉出人与自然或人与土地之间的结合以比例和强调的手法,再加上一点语或夸张的方式,利用现代的设计观念和材料、技术,靠造型或色彩或图案及质感来表现出中国风味。

5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

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室内设计的实质目标,不只是以服务于个别对象或发挥设计的功能为满足,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掌握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和技术的可行,在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后,塑造出一个既合乎潮流又具有生态科技含量的高层文化品质生活环境。室内设计中体现的情感追求,不仅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室内空间富有“神”和“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2]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小原二朗(日).内空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4]孙礼军等.“建筑的基本知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英)派屈克.纳特金斯著,杨惠君等译.建筑的故事[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域文化范文5

从审美学和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传统的包装、设计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附。包装设计可以从民族、地域文化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影响,进而设计出具有地域风格的、独特的产品的包装,同时,传统包装采取地域文化为源体材料,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性是提升、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符合传统包装设计的发展动向,而传统包装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则加快了我国地域文化对外的交流,两者相融合,可谓是传统包装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

[关键词]

传统包装 地域文化 包装设计

民族、地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本地域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涉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容;精神文化的内容体现在民族文学、科学、艺术、风俗、、传统节等方面。所谓的地域文化指的是:受本地域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本区域独有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是以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信仰为基础的一种观念。而传统包装则是基于商标或者品牌、形状、颜色、图案、材料等要素之上结合时展而进行的一种包装设计。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等,传统包装追求简洁,倡导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来选取材料进行设计创作,要求包装能够凸显文化性,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传统包装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在此,笔者简略地谈一下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是传统包装设计、创作的源泉

任何事物发展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定,地域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决定性。我国东西南北无论在气候上还是自然景观上都不相同,同样的东西,诸如山,南方则是以险峻、秀气多姿为名,北方则以威严壮观、气势蓬勃出名。可谓是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事物、文化不同。影响地域文化特点、促使地域文化性形成的核心因素在于地理环境,可以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而地域包装中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所谓传统包装中地域性特点的体现方式,是在包装设计中吸收本土的、民族的、民俗的元素或地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元素。从设计的艺术角度来分析,能够凸显地域性的作品是具有世界价值意义的,是特殊的,不容替代的。这样以来,带有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艺术品等等逐渐出现,并受到了很强的社会关注性。如:我们都知道河南省开封市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其地域文化特征显著,一直是旅游纪念品包装创作的原材料。他这种在传统包装上凸现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原则成为了我国商品包装的特色典范。使得一些地区的特产在包装上都以地域文化为主,进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诸如:河北宣化的牛奶葡萄的包装设计上以体现宣化古城文化为主,以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将地域文化巧妙的运用到包装上,加深了消费者对该产品良好的印象,提升商品形象。可以说,传统包装中体现地域文化的方式主要可以从色彩设计、图形设计、文字设计、包装材料等方面体现入手。诸如:地区的特色产品,其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包装设计创作的原动力,在包装上凸现地域文化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二、传统包装是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包装凸现地域性不仅仅能够吸引消费者,同时对于地域文化也有着很强的传播作用。“包装是社会化物质生产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物化的社会形态,而包装的设计又是以商品包装为主体,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达到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因此,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可以丰富地域文化资源和传播地域文化特色,以产品的包装设计来凸现地域性,即可以提升产品包装设计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创新设计特色又可以对地域的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有着很强的、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广物博,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催生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等。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为例,将地域文化分别渗透在包装设计中,体现能够凸显地域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能够有效地表达旅游纪念品的意义和价值,吸引更多的旅客消费者。这样以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就会成为一个活动的、动态的广告宣传品,其能够将当地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征展示的、传播的一览无遗。对于地域文化的宣传、传播,在国际上有许多国家都运用旅游纪念品独特的商品特点来推广当地文化。游客通过一些旅游纪念品能够产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增加知识面。可以说,在地方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形式设计、元素的选取上等,吸取地域文化资源的精华即可以实现提升包装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魅力,同时地域文化透过消费者购买的纪念品来实现传播的作用。

如:被称为休闲城市之一的开封市,在地域方面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集各种娱乐活动、休闲活动于一体。开封市在传统包装凸现、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做的比较好,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诸如:在开封的庙会,是长相当地民族特色的最佳场所。汇集了民间艺人:吹糖人、剪纸、做风筝等;展示开封特色小吃如花生糕、贡酥、包公豆、糕等;惨痛杂耍如杂耍、斗鸡、斗狗、抖空竹、踢毽子等。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设计元素,如:剪纸、吹唐人等图纸包装、杂耍、斗鸡、斗狗的造型玩具包装等等,能够有效的让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开封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

三、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现实意义:提升其自身的附加价值

作为产品从创作生产到成品销售,其中包装设计是个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包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可以说包装对产品销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包装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一种保护、体现产品内容,而且对产品的销售有着促销的作用,提升了其自身的附加价值。这样以来,包装设计突破了单一的功能性开发模式,成为强劲而有力的销售工具,地域文化式的包装设计提升了产品的趣味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传统包装地域文化性的现实意义:提升附加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外在功能的实现。充满地域文化的包转设计能够凸显包装的个性化,强化在同类产品中的识别度。这样在宣传产品卖点时,通过包装的外表就直接可以与消费者直接的产生交流,增强了产品的特色质量。与此同时,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能够帮助产品在推销过程中以体现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的地域文化因素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有助于形成消费群体反应。

其二,内在实现的价值意义。这里说的内在实现指的是: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功能实现的总结。我们知道。包装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内容物的保护作用、承载作用,即: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提带过程中、展示过程中、存储过程中质量上的保护;其次,建立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考虑什么样的包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等等,凌驾于消费者至上来进行设计。带有地域文化的传统包装能够从多方面,诸如:视觉、触觉上给消费者以不同的感受,一般来说,同样的产品,带有地域风味的东西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我国是个民族大国,人们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方面等等多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带有地域文化的包装能够丰富、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成为销售的卖点。因此,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作用和价值,而包装在设计方面也应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

包装设计作为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得到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并结合地域特征来提升包装设计的水平,打造能够凸显地域文化内涵的包装,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随着国际上国家与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文化的日益国际化,传统包装的地域文化能够很好的成为重要的宣传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对于传统包装应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中的元素来进行设计,借以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活力,同时提升内容物的整体价值,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尹定邦.包装设计与文化定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郭俊民.中原文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地域文化范文6

【关键词】地域文化 招贴设计 视觉符号

招贴设计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熏目染的一种接纳、领悟新信息的一种传播载体,它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循序渐进的必生之物。它在人们未对其定义命名之前就已经成为引起人们注意的重要沟通交流方式,它既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同时又促进着新文化和新文明的诞生。

1 地域文化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

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区域文化不仅代表着某个区域的个性和传统,还体现区域文化和品质的人物、事物、传统服饰、特色文化、地理符号等,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设计师和文化区域文化独特的识别要素。设计师和用户所具备的各种经验和知识都作为理解因素分别渗透到对招贴的设计和认知中,而这些类似处理具有典型的区域文化性。

(1)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地域文化只有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在新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中,才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地域文化也正是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永葆生机,使中华大地上各地域文化拥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将象征各地域的人民的永无止境的文化创造力,使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促进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频繁交流,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极为重要的时念。而今天的我们对如何发展地域文化,让我们的地域文化成为国人的骄傲,成为新的时代思索主题。

(2)地域文化差异对招贴设计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招贴设计中本土元素的根源。对地域本土文化差异的归纳、提炼,所指的实际是设计师通过对本土所处环境的思考,而逐渐形成的新的设计理念。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的差异,无论设计多么入流,他们的设计风格有所差异,并且地域文化的差异会对招贴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由于设计师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招贴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使人们更清晰的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现代招贴设计通过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不同元素真正传递表达出更易让人们接受的信息,从而摆脱招贴设计的商业化、庸俗化的拘束,让不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设计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走向更高的发展空间。

2 地域文化与视觉符号

招贴设计是利用符号语言来建构的表现形式。而对地域文化下的视觉表现符号,不是随意的吸取、否定,否则将会造成地域文化元素的滥用,应利用现在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地域文化的精髓在招贴设计中发挥无限的魅力。只有认识到视觉符号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紧密关系,才能更好的塑造出更好的视觉符号。

地域文化的形象是对各种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而进行界定、划分具体表现形式。地域形象的认识和表现,必须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此外地域形象还与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其所表现的形式主要通过图形、文字及色彩。地域形象因所在的地理方位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还以地理环境特点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正确认识各地域文化形象所表现的特征才会让其成为又不干涸的源泉,研究和正确认知地文化形象所变现的特征,是对地域文化形象的认知和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招贴设计中如何把握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影响的招贴概念是指具有传统性、独特性和多元性,通过各地域间的历史文化景区等重要元素的应用使之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保鲜剂。随着设计师阳社会群体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不断重视,促使更多的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招贴广告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合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打造本土特色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的吸纳成为招贴广告宣传的主要形式。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体验中,犹如―面镜子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新时期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本身文化的建设,使招贴设计在现代化和地域文化的传统旧互交融和创新。使设计理念元素渗透到地域文化的丰润的土壤中,融合现代设计的观念,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精神文化独特性的作品。

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发展本土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找寻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重构再创的手法是地域文化的元素从传统的造型基础中向符合现代世界设计文化的方向转变,使其在具有现代感的同时又深赋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世界招贴设计中夺目的明星。

3.2 招贴设计中从“形象”到“意象”的地域文化表达

(1)历史文化为元素的图形。以吉祥为主题的图形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吉祥是人们数千年追求的希望,在我国以吉祥元素为主题的图形资源极其丰富,它是中国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典籍”。

鱼元素的应用。在中国图案中鱼作为一个流行极广的装饰纹样,早在我国上古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许多装饰优美的鱼纹,如骨刻、石刻、玉雕、陶瓷彩绘以及织绣等,诸多鱼纹形象十分生动、造型优美视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珍品。早在我国原始时期,捕鱼为重要的谋食方式之一,人们对此产生了各种崇拜、信仰。鱼在水生物种繁殖能力极强成为美好婚姻、爱情的象征,又因“鱼”和“余”音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富裕、吉庆。在我国现代设计中,以鱼为设计元素的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可口可乐在其宣传海报中与中剪纸和鲤鱼的成功结合,唤起了中国消费者对美好往事的遐想。

(2)地域文化中的色彩意象。色彩作为现代招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自身也是影响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仅激发着人们对商品信息的关注,还能激发受众对此产生特殊的感想和情怀,并通过这内在的情节吸引打动更多的受众。色彩是对人体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速度最快的视觉信息元素,自古以来人们常常透过色彩的直观特征赋予色彩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以红、白、黑、黄、青俗称“五色”,主宰了华夏民族色彩美学近三千年,并成为祥、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东南西北中为五行,用不同纹饰标示,青龙为东、白虎为西、朱雀为南、玄武为北、中央为天子,并将五色赴会于五帝玉神之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信仰。

(3)社会时代风尚对色彩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色彩配置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认识,保护和改进我们生活居住的色彩环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时代风尚对人们审美感的改变,如何使色彩成为与时代风尚相吻合成为新的色彩目标,进一步深切地研究色彩与社会时代风尚所存在的各种内在的联系。

科学地认识色彩和充分发掘色彩的力量,使人类在舒适的环境里健康地繁衍生息,是每一个设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人们不再沉迷于对传统色彩单一审美追求,而是以世界不同色彩风格为出发点,追求个性的彰显,科学地使用色彩。

(4)文字符号意境的表达。文字寓意的应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鹤、鹿、狼、鲤鱼、松柏、梅花等动植物的名称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并在现代设计领域广泛应用。如在企业名称里,福建七匹狼男士服装,运用狼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寓意,体现出公司团队如狼般自信不屈敢于拼搏的精神,也有代表以道德观为出发点的如“同仁堂”、“谢德堂”等。

地域文化是现代招贴设计的巨大的艺术之源,中国地域文化元素是招贴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的基因,为招贴设计提供无穷的灵感及素材,我们只有进一步地理解与消化中国地域文化艺术,才会使现代招贴设计在与深具意义和价值的地域文化元素的交融中重现生机,才会使我国现代招贴设计在民族精神和美感的前提下成为世界现代设计一颗不灭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H].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D04.12.

[2]李雅日.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中的形、色、意三要素及其应用[J].装饰,2D06年第六期.

[3]屈梅.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J].美术,2D03.10.

[4]曹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