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民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民教育论文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1

对于法律的价值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解释,现如今,公认的法律价值有公平、效率、秩序、安全、正义等等。对于不同的法律其法律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其针对点也是不同的:经济法与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对于经济法和民商法相关部门是十分重要的,其价值取向决定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公平与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其要求会更加的苛刻,只有不断的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法和民商法才会有新的革新与进步。基于公平与效率,充分的发掘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作用,正确的决定其价值取向,有利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一)基于法律价值公平

在法律方面,公平可以理解为义务与权力的合理分配,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在法律中对公平的体现,不同的法律也有其特有的含义,有的可以赋予其每人都平等的原则,有的可赋予其公正、自由的原则,公平对于不一样的法律有不一样的作用,对于公平,没有详细的介绍,可从原则性与道德规范两方面确定。

(二)基于法律价值效率

社会需要法律来规范,其解决众多冲突,缓解各种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终凸显于利益关系。法律在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对于存在的冲突进行平衡,对于利益的获得要在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取之有道。而法律的效果则是对利益与效率进行合理的限定,进行有效率的组织活动,效率对于经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法律价值效率,是利用民商法来规范的。效率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把私人的工作逐渐转变到集体大众型活动,将私人利益转变成公众利益。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一)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价值取向

在民商法之中,公平之法律价值是其中基本的法则,公平对民商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商法的自愿、平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公平在民商法之中是非物质的其作用是加强条件与经济的公平,对于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是追求最有利的,民商法对每个主体不采取不平等的待遇;效率价值在民商法之中的展现,是对利益的展现,对于经济是自由合理的。民商法是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效率的法律价值在民商法中展现则是展现自愿、自由等等,而这些原则则会使私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间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商法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经济法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公平原则,对于公平,可以理解为对于存在一些价值的行动,对于其获得具有平等的权力,使之处于一个适当状态,在经济法中,其公平是针对不同条件的主体所展现出的,让各方面都是公平的,将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排除。对于效率,并不是都是高效的,其存在一定的缺点,同时也不是一直是有效率的,市场的发展需要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节,经济法对于市场上的这种效率中的缺点就可以进行修改,促使效率的提高。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对比

二者有很多相似的价值取向,基于公平价值,二者是对经济的调整,对市场间的调配以及相应的平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其具有的价值,公平体现于民商法主要是其目标、特点、本质,民商法离不开公平原则,对于经济法,公平作为其理念。基于效率,对于民商法和经济法,其效果是一样的,其目的是获得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二者之间基于公平与效率,其目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对市场进行调整,进行合理的分配,使之展现出平等的原则和高效的原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其自我的价值,与此同时,其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说民商法针对私人,经济法是针对整个社会。

四、结语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2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民主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9-01

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引起学生的尊重

体育运动是一门艺术,水平越高,越能吸引大家观赏,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吸引全世界的人来观赏,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标准,规范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是一种享受,自然吸引大家的学习热情。体育老师的激情,审美感受及情趣等情绪,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意志品质中自觉,自制意识及毅力对同学有特殊的感召力,在于学生生活细节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灵的表现,都跟体育老师的气质有关。在“NBA,CBA,”每年赛季结束,都有一部分球员进入校园,走进学生中,进行篮球教学,他们都是好多同学的偶像,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怀着崇敬,羡慕的心情学习,看到他们飘逸优美的篮球动作,出神入化的配合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校园里刮起了“篮球风”,培育出来一个又一个篮球人才。爱因斯坦认:“学生对教师唯一尊重的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我们体育老师也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都让学生当成自己的偶像,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动力源泉。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对待和尊重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有学习,发展的权利,因此体育老师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新评价和积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教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真诚,尊重,理解”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三大要素,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也才会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习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在某些情景下可以使用这种命令式的口气,但不应该整堂课上都充斥着命令式的声音,因此我们对待学生要象对待朋友一样,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只有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特征,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身心特点,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改善教学方式,发扬和平民主教学

国际上一般把教师的教学作风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专制型;二是放任型;三是民主型;这三种类型的教学作风在我们体育老师中都存在。教育实践证明,属于专制型的老师,对学生专横,苛刻,学生一般都会存在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表现出冷漠,反感或者怀有敌意;属于放任型的老师,对学生撒手不管,听之任之,放羊式教学,学生一般都感到无人关心,无所适从,从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没有纪律观念,没有集体合作精神;属于民主型的老师,对学生亲切,平等能听取学生的意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会感到心情舒畅,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精神饱满,对活动充满热情师生之间和睦相处,民主的课堂气分,学生和老师互帮互助,互相爱护形成欢乐,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要改变专制和放任的教学作风,树立和平,民主教学方式 。

四、合理利用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作出了评价,相对忽视了对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的评价,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抹杀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因此,仅仅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我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作出评价更显合理、科学。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在评价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公平的原则,不要天生素质好,就能拿高分,身体素质差就不能得高分,重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的评价,让学生觉得只要我努力了,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成绩,以次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发展,评价要多激励,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是进行教育的过程。合理利用课堂评价,来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欲望,掌握体育基础知识,进而养成同学终身体育的习惯。

由此可见,体育课堂和谐快乐,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是通过师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共同努力来实现的,他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活动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卫培明.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J].教育论文,2004.815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对话 科学课堂 意义

对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矛盾和冲突,更意味着信息、情感、意义的互换。事实上,教学总是与对话联系在一起的。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会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也必然会与对话结合,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

一、当今科学教育呼唤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搭建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人的两个生长家园。所谓科学世界,就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法则构成的世界,由一系列语言符号构建的封闭世界,它轻视人的情感、直觉与体验,将人的生命活动机械化、刻板化。所谓生活世界,就是人生活于其中并由人的生命活动展开的生动鲜活的人文世界,是人通过交往而生成的意义世界。交往性和生成性是生活世界的根本特征。

“在生活世界中,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步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产生科学理论”。因此,“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物,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其人生的意义。纯粹的科学世界除了抽象的、以客观的‘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外,它无法再为人的生长提供别的东西。只有感性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项贤明:《泛教育论》(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1997年,第92-93页。)基于生活世界对人的生长和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理应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

20世纪初的科学教育主要指向“科学世界”,那时的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师讲授、实物演示、学生读书是科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方法。

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科学教育宗旨。高科技时代,科学素养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在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世界,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作出适当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参加就涉及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共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事物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素养的人文色彩明显加强,科学教育逐渐与人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

生活世界本质上是非“独白”的,是对话式的。在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是“听者和说者相会的超验场所”。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平民取向的教育目标,它要求以生活世界作为其生长的土壤,而对话教学便试图搭建起一座连接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

(二)对话教学是科学教学意义呈现的必然要求。

“意义”是人与世界达成的一种理解,它体现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诸多复杂关系。人对“意义”的探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A.J.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扯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无意义的生活使人感到空虚,即使物质上的生活达到极致也仍然有疏离感、异乡感,人只是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产生马斯洛所称的“超越性病态”。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因此,科学教学应该能够以某种方式使孩子们对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行探究和对这个世界进行理解。而科学教学中传递――接受式的独白教学模式是适应工业社会对知识人才所需而产生的,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成为可有可无,忽视对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意义呈现的课堂学习中痛苦地反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事实上,“我们相信,自我激发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加上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而互相交流,使学习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种系统对学习者则能产生意义”。

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目的是制造意义。巴赫金认为:“意义不在话语之中,它既不在说者的心灵里,也不在听者的心灵里。意义是说者与听者在该语音综合材料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话是开启教学意义之门的钥匙,正是通过对话达成的理解建构了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话教学是探寻科学意义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科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现状

笔者曾经对一些小学科学的公开课的对话作过分析,其现状表现如下:

(一)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仍然停留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学生的思维未受到重视。

就课堂的对话结构而言,它们主要包含提问-应答-反馈(缩写“I-R-F”)三个要素。I-R-F循环模式又可细分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师生回答的不断交替,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其他学生再作回答。第二种情况是教师提问,众多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吸引了众多学生。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答,完全指向教师的提问,并由教师直接支配。第三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师生配合默契。而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反馈由教师做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授课方式,形式上为对话教学,实质上只是讲授教学的某种变体,因为它没有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这种对话可以看作从讲授教学到对话教学的过渡形态,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例如,下面这节科学课上的对话片断便显示了“I-R-F”的对话结构。

教师:“好,那首先呢,请同学们往这里看,这就是我的魔术道具,有同学说,怎么看起来这么简单呢。没错,非常简单,在我变魔术之前呢,我想请同学们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仔细观察一下我这魔术道具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好,看,看谁观察最为仔细。你来说。”

学生:“由一个大的塑料水瓶,里面装满了水,然后上面有一个小蓝瓶子。”

教师:“一个小蓝瓶子,非常好。谁要补充?你来说。”

(二)目前科学课堂中的对话主要属于形成性对话,而探究性对话比较缺失。

从课堂对话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对话分为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课堂中的探究性对话的特征就是试探性。当教师运用探究性对话时并没有就某一问题下最后结论,教师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人们会发现,教师们在运用这种探究性对话的同时又在重新调整思路。课堂中形成性对话的特征就是在对话中,教师对答案早就心中有数,对于学生的应答,教师主要在做评价而不仅仅是答复学生。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中形成性对话占统治地位,探究性对话比较稀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因为形成性对话更易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更易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课程课改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尽管科学课堂的对话与我们理想尚存种种差距,但对话意识已经受到一线教师普遍关注。

以下的案例便见证了这一可喜的变化。

1.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关注更多的学生,并且尽量寻求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感觉。例如,在一位江苏教师上的“岩石的变化原因”这节课上,教师说:“他们还比较了,研究的时候更深入了一步,展示一下,好的,谢谢,还有哪个小组也想来交流一下,好,请你们小组来,记录表放这里。”

2.对话教学除了与学生在语言上的交流之外,还根据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注重小组实验和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时注意指导。

例如,在一位江苏教师的“岩石的变化原因”这节课上,他让学生对岩石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做出了种种假设,指导学生选择一种假设进行实验,并且做出必要的指导,如“那有办法模拟流水或水流吗,你有什么办法模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水流持续的运动?”

3.在对话中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能够依据具体的情况展开对话。

例如,在一位吉林教师的“小小潜水艇”一课中,教师问:“那你们谁能猜一猜我是怎么做到的呢?你猜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大胆地来说,谁来试一试。没有?好,你来说。”学生认为:“潜水艇是因为里面有水,把水放掉就能浮上来。”教师提示:“可是我碰不到它呀,我再做一次,大家注意看。”教师演示实验:“注意,下沉,好,上浮。到上面来,好。”然后问学生:“谁观察了,观察到什么了?你来。”学生答:“……小小潜水艇里面有空气……”教师点头微笑表示鼓励,然后继续提问:“但是你能做到吗?你做不到呀。你来说。”学生继续寻找原因:“因为捏瓶子了。”

4.在对话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一位广东的教师在上“昆虫和鸟”这节课时,刚开始就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情境中“今天朱教师带了一个动物朋友给大家认识,不过它有点调皮,说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你猜它是什么动物呢?”(教师播放音乐)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亲身体验到对话教学已经在慢慢渗透到一些优秀的科学课中。

三、对科学教师的一点建议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利于对话的情境。如何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同时又有相对主题的对话氛围,这不仅依靠教师的知识构成,也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当存在一个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气氛时,孩子们就自然地迸发出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们犯了“错误”无需难为情,也不会受到责备。他们肯于吐露似乎离题的想法,感到教师能理解他们的意思。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之后,孩子们的思想就会活跃,对话才可能形成。

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利于对话的探究性的气氛呢?首先,教具的准备一定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展开。例如,有位教师上“声音”这节课时,准备了大小不同的花盆、铃铛、橡皮筋、木琴、鼓。当孩子们尽情地观察、敲打时,很自然地发现了“声音的不同”,于是很自然地开始了与“声音”有关的对话。通过教师和孩子们的对话,孩子们逐渐得出结论:“大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低”,“小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高”;“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需要动得多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低”,“没有太多好动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高”。尽管这样的结论与科学知识尚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孩子们这一主动的探究过程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是一种主动的理解,与被动接受的知识或死记硬背的知识截然不同。而且,在探究和对话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表达、对比、分析、概括、分类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对话过程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方面,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要耐心的倾听学生们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扮演好首席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对话的热情,让学生有充分说话、表达的机会。有的时候,当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有少许停顿时,教师便急忙补充,替学生把话说完。有的时候,当学生表达不够准确时,教师会自己替他纠正。其实教师可以多点耐心,在学生思维和交流有少许停顿时给他时间;在学生表达不够准确时通过反问、点拨、引导给他自行改正的机会,而不要直接去告诉他。比如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讲了,孩子也意识到摩擦力产生要两个物体。有了两个物体,不运动也产生不了摩擦呀,但是教师不直接讲,反过来问同学,这两个物体我这么放(不运动)行不行?孩子们意识到了,刚才说的“两个物体”不严谨,孩子们说:“要两个物体运动。”这样一来,问题的矫正是由学生自己做了。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因为让学生“充分对话”而“大撒把”,整节课都由着学生顺其自然,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点拨,在对话出现僵局时指导思维的方向。

因此,如何有效地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是实现对话的关键,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的相互作用下才能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2]兰本达著.陈德璋译.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