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择时披露;股权性质;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不仅要为股东创造利润,而且更要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SR)是企业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将多余的资源用于社会群体所履行的一种责任。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现状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亦有多寡之分、优劣之别。但企业始终致力于积极寻求最佳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报告其履行状况,以求在广大消费群体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

基于我国政策和样本,目前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影响因素,如股权结构、高管特征、供应链压力等;履行动机,如掩饰企业内部管理弊端、迫于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取得政府“好感”等:后果及形成机制,如资本市场反应、企业价值、资本成本和引导消费者行为机制、声誉机制等: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如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嵌入与融合等。可见,针对企业社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等方面。

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信息对公众完全公开的假设前提下。以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基础进行的。但基于相同的披露信息,不同的学者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陈玉清和马丽丽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而朱松则发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有显著的积极反应。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不对称性真实存在,使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公众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质量之间存在差距。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身份定位”、“试图达到的形象”、“自我感知形象”和“公众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受企业披露策略(披露方式、时间等)的影响。如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上主要以定性信息,或辅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定量信息来描述其社会责任行为.披露方式则主要依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年报,而较少依赖其他方式,信息传递效率较低。限制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效用。

(二)择时披露

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规律性。支持了企业择时披露的观点。例如,Lurie和Pastena研究发现企业的好消息集中在上半年;更具体的,将时间选择分为开市和休市之后,Pateu和wolfson发现好消息于开市时间披露的概率更大,坏消息则相反。唐跃军和薛红志等发现公司倾向集中披露坏消息和分散披露好消息;谭伟强研究发现我国盈余公告披露存在明显的周期效应,即坏消息在周六进行公布的概率更大。

以上研究证明企业择时披露信息时存在投资者“有限关注”与投资者“有限注意力”之间的选择博弈。

有限关注理论认为,个体具有有限的认知资源,在海量信息环境中无法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消化。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需经投资者特定处理和分析之后才能为其决策所用,而休市期间披露信息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信息;然而,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注意力,休市时,市场参与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忽略该时段披露的信息。相反,交易日期间投资者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市场,企业披露的信息往往能引起投资者注意,但是囿于信息量大、投资者认知资源有限而得不到投资者充分解读。

这种博弈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间的选择中同样存在:从企业角度出发,在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周末披露将会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从而使公众的感知更接近信息本身。但周末披露的信息容易被投资者忽略。相反,基于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周一至周四披露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但会导致投资者有限理解披露的信息,降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传递效用。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以报告为载体。以图、文为表达形式。由此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虽然形式简洁,但内容却不够充实。简洁的报告可能无法表达出足够的信息,当投资者无法对有限的信息做出充分的解读时,便很难对企业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择时披露是为了获取资本市场的关注度,然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受体不仅存在于资本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以外的职工、关联企业、媒体和政府等个体或机构。如果仅仅追求资本市场的关注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受体,会使得这些利益相关者无法拥有充分的时间解读报告。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判断,危害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基于有限的披露条件,为了能够为给予投资者等信息受体充足的时间去解读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通常会选择周末披露。

基于我国特殊的二元所有制经济模式,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导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和外部压力。具体来说,非国有企业缺乏国有资本的扶持,规模较小,经营目标单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进而降低资本成本,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较高的非国有企业通常倾向于周末披露。对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国有背景,追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企业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受到更强的政府监督和政策约束。对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表现可以发现:第一,由于受到企业性质和国家政策的约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质量和报告披露质量普遍优于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佳,形象提升的压力小。第二,国有企业之所以选择履行社会责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使命和社会使命,始终需要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面前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因此,形象维护的压力大。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出于树立社会形象的目的,希望投资者对其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加以重视,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其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2.择时披露市场反应检验

为检验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择时披露行为的反应,我们对模型(2)按不同企业产权性质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非国有企业中WEEKEND系数为0.01,CSR WEEKEND系数为-0.00,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如笔者所预期,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质量,特别是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责任以及环境责任方面履行质量较高时,倾向周末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这引起了资本市场显著的正面反馈:但针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越高,会削弱周末披露引起的投资者反应。国有企业的检验结果也符合笔者的假设,但不显著,结果说明国有企业择时披露策略虽然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注意力,但可能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负面反馈。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笔者将样本中sT企业剔除,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一致,即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高,周末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概率越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高则越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基本一致,表明非国有企业周末披露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显著正面反应,且受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程度的影响。同时,国有企业的择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行为可能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负面反馈。

四、结论与展望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2

一、回顾2013年采掘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60份 截至2013年10月31日,采掘行业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0份,同比增加15%。其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30份,同比上升10%。

国有及国有控股 报告的企业中,89%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是由于采掘行业的企业性质多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

4次及以上 半数企业连续报告次数达4次及以上。

51页 报告篇幅在51页及以上的比例最高,达43%,内容较为丰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就越全面。采掘行业多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企业规模较大,且受关注程度较高,较多的篇幅有助于披露更为全面的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绝大多数的报告名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为52份,占比约为87%;另外3份报告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G3/G3.1 50%的报告采用了多种编制依据,其中全球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关于采掘行业的补充指引密切相关。

8% 仅有5份报告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占比约为8%。

二、对2013年采掘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做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采掘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58.97分,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中,有3%的报告质量已达卓越,具备较高的水准;30%的报告处于优秀阶段,披露水平也较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超过半数的报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报告质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采掘企业报告质量整体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但创新性和可信性还有待提升。

三、我们的发现

1.与社区相关的履责信息披露特点突出

采掘企业报告非常重视对社区议题的披露,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方,社区的指标平均覆盖率最高。从指标披露的具体情况来看,多数报告着重披露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和促进社区发展项目,披露程度接近80%。

需要指出的是,采掘项目本身就是攫取资源的过程,但多数企业并没有重视对社区资源利用补偿的信息披露,忽视了与采掘业本身业务相关的社区发展指标。这反映出企业在对社区资源利用的补偿方面的实践与信息披露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聚焦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在资源、环境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报告着重披露资源有效利用与降污减排的内容,展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约61%的报告披露了资源节约与利用,60%的报告披露了降污减排。

与此同时,接近半数报告披露了环境管理体系,反映出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负责任的经营理念。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披露引领生态关注新趋势

多数报告着重披露物种保护信息,占比近56%,展现了多数企业对项目周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程度和履责意识。但仍需清醒地看到,报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和专项资金方面的披露还比较欠缺,仅有23%左右的报告进行了披露,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有待提升。

4.重点关注劳工权益与安全保障的落实

采掘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线员工多以农民工为主,且工资水平较低,劳资冲突时有发生。多数报告着重披露社会保障和劳资内容,特别强调公司能够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工工资和福利发放。

由于开采作业风险较高,工伤和职业病成为劳工管理中的重要议题。多数报告着重披露健康安全内容,系统梳理了管理体系、制度措施、工具设施支持和资金保障。

四、我们的建议

1.提升社区议题披露与行业特点的关联度

采掘行业企业应建立与社区沟通的常态机制,充分了解社区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重点,并将其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在巩固和提升社区公益项目和助力社区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提升对社区的资源补偿力度,系统收集资源补偿实践和优秀案例,进一步提升社区议题信息披露的质量。

2.增强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采掘行业应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重点领域,挖掘和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实践,在报告中进行系统性地披露,有条件的企业可生物多样性专项报告。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受过系统教育的劳动保障专业人才完成,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从1998年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培养了大批该专业毕业生,为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2 原因分析

2.1 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当前地方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课程开设过少,实践学时过少。此外,地方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并且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较陈旧。

在课程开设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阐述,教师在授课时或者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2.2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近年来学校对教师的招聘普遍重视学历,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多是年轻没有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实践经验;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经历了几年的扩招,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的现象。当前人们只看到大学教师工资高,待遇好,工作清闲,却不了解上好一门课要付出多少精力。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高校的老师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人们对扩招后师生比例认识不足,大家都知道扩招后学生增加了多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同时老师增加了多少。我国的高校生师比例比国外高出很多。在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国705所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60U1,地方高校形式更为严峻。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要低得多,例如美国11所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为6.7:1。

一名成熟的教师约需要六年的讲课经验,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性大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流向大城市,导致学校在短时间内较难找到优秀的或者合适的教师人选,大量的课程压在其他教师身上,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负担过重,导致教师无暇在实践上花心思,下功夫。

2.3 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想当然的认为该专业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不愿投资。

另外,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2.4 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关注拿多少项目,发表多少篇论文,导致教师无心恋战教学,理论课教学相对较简单,上完课就离开,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被忽视。这主要和当前的高校制度导向有关,教师只要有了科研项目、发表了高层次学术论文就有了就会顺利的通过评职称,受到学校的重视,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对于教学本身敷衍塞责,更谈不上搞好实践教学了。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过于草率,没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是简单的将任务交给某位教师去完成,结果导致培养方案目标不科学具体,课程体系不合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为地方服务,但是由于事前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无法把握地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毋庸置疑,按照此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降低生师比,减轻在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投放在实践教学上。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一定的研究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当前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经验方面大都没有要求。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加大实践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为了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除此之外,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也应加大实践教学经历在此中所占的比重。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应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等。

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可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可引导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现场观摩法等,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同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5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非常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劳动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引进诸如“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和实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实验室中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更加真实、形象地消化所学知识。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4

深交所于2006年9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随后,国资委、上交所等机构也相继一系列鼓励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文件。这些政府鼓励信号给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据此,社会责任报告迎来了“爆炸式”增长,仅2006年的数量就超过以往历年之和。并且,此后几年报告数量也逐年递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分别为483、531、592和627份。

在这其中,除去被要求强制披露的企业以外,对社会责任报告自愿披露的企业数量也在大大增加。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对外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他们的动机何在?资本市场会因企业自愿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对它们“另眼相待”吗,是否会有显著不同的反应呢?这些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又会怎样、以何种程度改变这些市场反应呢?探讨这些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客观评价不同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而且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基于这种背景,本文试图通过2013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二、文献回顾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管理层当局基于自身治理目的主动地而非强制性地向资本市场中信息的使用者公开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关的信息。国外学者认为,经理层是否选择自愿披露信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Healy和Palepu在2001年就将其总结为六种动机,即资本市场交易动机、公司控制权争夺动机、股票报酬计划动机、诉讼成本动机、管理者才能信号传递动机和产品竞争劣势成本动机。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越丰富,其公司就有更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从信息经济学视角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当于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自愿性披露传递给市场正向信号,市场作出积极反应。也就是信息的经济意义在市场上得到表现。企业管理层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柠檬市场”效应①,通过主动地向外部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一定程度上披露公司质量的相关信息,以降低自身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风险。Barry、Brown (1985,1986)和Merton(1997)分别证明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从而带来正向的市场反应,股价上升,降低融资成本。Lang 和 Lundholm(1997)在对那些即将进行股权发行的企业进行分析时发现,进行了专门化的信息披露的企业将会在股权交易量上有明显的提升。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研究还没有完善,市场和学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注并不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并不充分,焦点更多集中于强制性披露。因此,我国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成果有限。其中,陆正华和黄加瑶(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信息自愿性披露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类型中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刘伟和刘星(2008)指出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巫升柱(2007)通过探索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的相关关系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会显著正向影响股票流动性。

综上提到的国内研究中样本大多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也主要借助于专业评级机构的量化指标体系。刘国亮和常艳丽(2008)分析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和深交所评级结果之间的关系时,构建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的基础就是伯特森、吉罗德和西德尼创建的模型。汤亚莉、陈自力、刘星和李文红(2006)采用信息披露指数(Disclosure Index)评价不同程度的自愿性披露信息,再直接汇总衡量公司之间的信息披露水平,对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做出量化判断。

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考虑了企业所有权性质后,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有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企业经济绩效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区别进行检验实证。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②。在国内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程度要求不同。其中,要求强制披露的只有金融业,其他行业不做强制性要求,都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本文以2013年上交所上市公司除金融类企业外所有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为样本,以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基础,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两组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样本前后股价的变化,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能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实证探究两组所有权性质不同(是否国有)的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真实动机。

三、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中,“经济人”是拥有完全信息的,并且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都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信息对称。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需要成本等等原因的限制,导致这个假设基本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即存在信息的优势方和劣势方,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利益争夺,信息优势方会借机利用自身优势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双方往来博弈,甚至导致两败俱伤。最典型的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天生属于信息劣势方,与上司公司不对等的信息地位使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现状和财务情况,判断误差导致投资者容易做出错误判定,将资金投入那些经营业绩不佳却释放出虚假财务利好消息的企业。长期以往,证券市场会陷入“柠檬市场”危机,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大削弱,投资者也逐渐失去投资热情,甚至退出证券市场。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必须缓解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 Spence)提出。如果信息优势方能把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或者信息劣势方能促使信息优势方传达信息,那么交易的帕累托优化③就能实现。因此,卖方(信息优势方)有动力通过某种信号,使自己的信息能够被买方(信息劣势方)识别。

在证券市场的资本争夺中,为了避免投资者(信息劣势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进行逆向选择,上市公司(信息优势方)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必要的。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本身就传递出利好信息,因为只有优质企业才敢于披露更多信息,使投资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劣质企业此时很难浑水摸鱼。

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给市场传递信号,使投资者的劣势地位得到缓解,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回升,更愿意接受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多或较频繁的企业作为对象,资本市场会有积极表现。相应的,投资者不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少的企业,市场也会表现出消极反应,基于以上理论,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典型,对比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提出以下假设:

H1:国有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H2:民营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及来源

本研究以上交所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以下规则筛选:一是剔除金融类企业,2008年上交所颁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强制金融类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剔除2012年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属于投资者可预见的事件;三是剔除事件期及估计期内关键数据缺失的企业。

由于本研究需要获得样本企业一段时期内(估计期定为120天)的股票价格,所以实际所用样本跨度为2012―2013年。经过上述筛选,最终确定样本企业个数为262家。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事件信息来自于上交所网站手工收集。

(二)研究窗口的确定

本研究以事件日为基准日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告日),参照国内外研究的做法,取t-2至t+2共5天的交易日数据作为事件期,这样既将市场反应包含在内,又不至于被其他事件影响,可以保证获取的市场反应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向前取120个交易日的数据为估计期,如图1:

(三)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模型,假定市场报酬率与个别证券报酬率呈线性相关关系,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因变量为CAR(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s),即样本企业的股票获得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本研究采用从事前发生前二日至事件发生后两日共五日事件期的累积超额报酬率来衡量资本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反应。一般而言,事件期的长度没有明确标准,设定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非首次且非金融类的企业,已假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公布前已可被外部利益相关方预期,因此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之前和之后两日的作为研究对象。

之所以选择CAR而非ARE 作为衡量指标,是为了降低白噪音,即(1)式中的εit。异常报酬率不仅会被本研究的事件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通过(3)式,“当样本足够大时,可将个别股票受其他干扰引起的正、负异常报酬率相互抵消,仅留下受事件所引起的异常报酬。”

因事件研究法具体操作较为复杂,故将本文计算过程详列如下:首先用266家样本公司根据其所有权性质分为两个样本组,分别依据组内各个样本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120日的交易数据,即(t-123,t-3)估计期内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个股回报率与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市场回报率按照(1)式的模型回归,确定每家公司特定的和值,再通过式二计算事件期内每天的超额收益率ARi,E(注:(2)式中的Ri,E和Rm,E分别对应事件期内的日个股回报率和日市场回报率)。然后将266家公司事件期5日内1330个ARi,E数值代入(3)式中求得CAR。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0.0对样本相关变量分别作了描述统计以及相关性检验。

1、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可知,不同所有权下企业超额回报率的描述性统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有企业样本要比民营企业样本多很多,接近5倍。这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要更加强烈。同时反映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继续完善,不同所有权下企业的自愿披露意愿不同。但在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其均值远小于所有权民营的企业,甚至呈现负数。再看表2,是对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两组企业超额回报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F检验的观察值为35.426,sig在置信水平为95%的情况下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再看第二行的sig(双侧)依然为0.00,则说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合上文分析,这也就说明了所有权国有企业与所有权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时所获得的企业超额回报率均值有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具有统计意义的。

2、模型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通过(3)式计算所得的CAR数在事件期内的CAR分布如下(图2、图3):

由图2、图3和表3可见,除个别异常样本之外,随着样本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加,所有权国有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均为负,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负的超额回报率,而所有权民营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基本稳定在正值,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正的超额回报率,即所有权民营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正向反应,再通过两组样本的显著性检验可知,两组样本的超额回报率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均区别于零。

综上所述,所有权国有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资本市场会有显著的负向反应,因而拒绝假设H1;所有权民营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则有正向市场反应,假设H2成立。

3、稳健性检验

(1)事件估计期长度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证券市场变化迅速,事件估计期的长度选择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事件估计期长度变化作为稳健性检验。当观测的事件期缩短为3日时,CAR的分布情况通过图4、图5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们基本雷同于本研究中的事件期CAR的分布,只是显著性稍弱,本文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中选取事件估计期为5日是合理,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2)非事件期内的异常回报率

为检验这种异常回报率是否源于研究时间,本研究随机无放回抽取了266支样本股票中的50支,并且随机选取它们在事件估计期的个股回报率,将其带入模型,发现在估计期内两组样本的累积平均异常回报率基本稳定在0值,这表明在股票的估计期内并不存在超额收益,这也更好地说明了在事件期的股票超额回报率确实来源于研究事件,使本研究结论更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市场反应。

本文研究分析发现,当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给予积极正向反应,并且该反应显著,表明民营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的经济能动性,正是由于经济性动机,民营企业才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企业传递给投资者良好的经营管理信号,提升企业形象,股价上升,融资压力降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而当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有负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是显著的,这说明所有权国有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由于政府干预以及解决委托问题的需要,当政府在企业持股比例越大,那么企业收到政府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大,因而有履行及披露社会责任动机,另外,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者而言,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向外界和上级传达一种忠于职守福利社会的政治信号。

近年来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这表明政府对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证券法》(2005)和《公司法》(2006)修订了预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出台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企业要尊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引导和管理。但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信息,并且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所言甚少,缺乏一套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对较完善的监督制度。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对于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激励措施。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虽然能够取得经济效果,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其披露数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增强民营企业自愿披露意识,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建设。我国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表现更好,但其披露动机多是政治责任,缺乏经济推动,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可能会相对较局限,无法刺激市场给予积极反应。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促进国有企业科学有效的持续发展。

本文囿于篇幅并未对样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真实性与企业超额回报率增长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这些将成为本人进一步研究深化的具体方向。

注:

①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5

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 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若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 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研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 贷款的可研。

4、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 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详细规定。

5、用于企业上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6、用于申请政府资金(发改委资金、科技部资金、农业部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在上述四种可研中,第2、3、5、6准入门槛最高,需要编写单位拥有工程咨询资格,该资格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甲级最高。

可行性研究报告内涵: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按照建设内容不同可行性研究可分为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市政项目可行性可行性研究、环保项目可行性研究、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类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侧重点因行业特点而差异很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

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一是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二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2、技术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差别很大。对于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论证应达到能够比较明确地提出设 备清单的深度;对于各种非工业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也应达到目前工程方案初步设计的深度,以便与国际惯例接轨。

3、财务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 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

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6、社会可行性

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7.风险因素及对策

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 ,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6

讯:在改变用户社交习惯的同时,微信正加速拉动经济发展。根据《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微信在去年直接带动信息消费1381亿元,同比增长45%,相当于去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31%。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同比增长39%,目前支持20种外语版本,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微信去年拉动的1381亿元信息消费中,流量消费为主要来源,该数据同比增长44.7%,达到1254亿元,占比电信行业流量收入的1/3,超60%的用户表示近一年因微信而增加了流量消费,近46%的用户更换智能手机与微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除流量消费外,互联网增值服务是信息服务消费拉动的另一重要来源。经测算,去年微信带动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消费超126亿元,同比增长55.3%。此外,在生活、交通、购物等方面,微信直接带动实体经济消费2752亿元,其中微信钱包的生活服务类、交通服务类和购物类功能使用率分别为62.2%、39.7%和28.4%。

根据《报告》,目前微信累计绑卡用户数超过2亿,拥有1000万公众账号、20万第三方开发者、60万企业号。报告测算称,微信带动社会就业规模达1747万人,同比增长73.5%,其中直接就业439万人,增长128.7%;间接就业1308万人,增长60.5%。(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