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群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群众文化范文1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20*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国家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国家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群众文化范文2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加以满足。为此,本文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群众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群众文化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就历史视角而言,许多人都对群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因为都是根据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得来,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较为普遍。我们一般说的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参与的具有娱乐性质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它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核心,以自娱和自教为主要功能,并通过这种自娱和自教来实现和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社会性和成长性两大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包括视听,如广播电视;看读,如书籍报刊;社交,如参加各类活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是多元化。根据相关调查,简单的看看电视以及打打麻将等低层次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对于科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新昌县现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各类功能不够齐全,这与逐渐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县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其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个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据相关调查,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上,大家自己编导,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输专业的演出团队。其三是求知性。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十分强烈,希望能够参加各类培训或讲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用知识武装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过一辈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愿意进行社交等活动,对于可以增进感情沟通,并带有比赛性质的集体文化活动青睐有加。例如书法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跳舞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十分的接地气,是群众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1.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比较空洞,不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价值,思想内涵比较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优质的文化产品,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选择。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加自觉地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台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要多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美的价值。通过积极向上,多彩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以自身的努力来换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丰富的更好的精神食粮。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感染人、熏陶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沐浴。要充分认识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总结这些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时刻以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为己任,将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其为帮助群众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光发热,让人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涤,感受美的熏陶,向更全面发展,成为更完善的人。
2.努力创作更多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产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比起来,仍然显得十分稀缺,虽然数量多,但是缺精品,大多数产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欠缺,能够流传于世的经典还是较少,缺少能够适合基层人民群众欣赏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由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重视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在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类文艺作品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深受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指战员和青少年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明显感到缺乏,农民真正喜闻乐见的电影和电视剧题材较少,没有多少是原本的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满足。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以主旋律为基调,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型,做到百花齐放。结合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文学的经典作品,采取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多创作此类作品。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增加优质文化产品的数量,才能做到满足各个阶层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让群众不至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化产品,才能让群众才让群众能各取所需,真正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作者:梅女杰 单位:缙云县壶镇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若实,薛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农民需求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
[3]杨瑞芬,徐苗苗,霍孟林,王亮停.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之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5(34).
[4]池浩.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大众文艺,2015(21).
[5]嵇婷,吴政.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采集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
[6]唐品,王景文,高玉洁.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
群众文化范文3
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多人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依然会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思维、行为。这是当前中国梦认同并实践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这样的糟粕思想会导致群众文化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公众无法对国家、社会的产生应有责任心,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法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没有社会主体角色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的转变,中国梦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群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活性为群众文化建设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四、总结
群众文化范文4
关键词:群众文化;普及;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16-01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达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生变化,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欣赏,在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的同时,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参与文化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宽,参与文化活动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他们渴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以抒怀,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参与、选择还因年龄、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文化参与的需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抓好专业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搞好群众文化。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广大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尤其是日益高涨的自我选择、主动参与的需要,群众文化无疑是一条重要渠道。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口多,能够经常欣赏到专业文艺演出的人数相当有限,解决县以下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来活跃和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文化事业的发展应重基层、多样化、不断提高质量。所以,不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事业中没有相当的比例和规模,是难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繁荣文化事业的。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战线。发展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中,就包括了“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这一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的目标。
群众文化范文5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育功能;重要性
群众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下的产物,也是人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经济物质发展相比,文化方面的进程明显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加强对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人们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美育功能在我国的群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人民审美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群众文化和美育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非工作的闲暇时间时,自发组织、参加、创作的社会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主要以人民群众的一些文化活动为核心,通过自发组织、自娱自教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群众文化中,人民群众是主体,而文化活动是客体,人民群众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将广泛的社会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如:具有各种地方特色的广场舞、舞龙舞狮、跳秧歌等。通过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身心愉悦,幸福人生。美育概念最先被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审美观建设,通过各界(自然界、艺术、社会生活等)美好的事物提高学生审美水平、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近代才被我国提出来的一种概念,与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有着直接的关系。美育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而本文中所涉及的美育便是这四方面的综合,与学校的教育美育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中的美育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对人们用审美进行熏陶,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人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
二、提高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合理措施
想要完善群众文化并让其顺利发展,必须要发挥其美育功能。经常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因此要加大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力度。
(一)利用大众媒体提高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在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商业活动和其他一些项目都通过大众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大众媒体是传播速度快并且没有空间限制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人们靠大众媒体来获得最新的消息,认识和了解世界,因此想要提高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应该利用大众媒体。比如: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宣传群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向人们传播群众文化,从而提升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通过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并对事物有新的认识,而大众媒体将这种正能量的意义进行宣传可以提升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二)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国家应该完善各城市市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群众文化的硬件设施,让人们共享公共文化设施,并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审美情趣。免费开放一些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提升群众对于文化服务机构的使用率,加强人们的素质修养。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地举办一些画展、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的兴趣,让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建立群众的文化体验馆,鼓励人们培养自身的爱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群众得到艺术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这过程中还可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幸福感,使自身充满正能量。
(三)完善群众文化的机制
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群众文化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如修建一些群众文化基地并免费开放,在群众文化基地中,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和培训,增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组织群众举行一些比赛,如广场舞大赛、书法比赛、绘画竞赛等,并设置名次,按照所得名次进行一些奖励,提升人们的参与兴趣,从而加强美育能力,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政府的这些举措不仅为群众文化的开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与资源,还为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群众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美育功能为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格修养完善带来了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应该正确认识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随着时展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并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范文6
一、群众文化纵向普及,即群众文化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以及各部门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支持,从2007年就有“宝鸡文化惠民工程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使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繁荣景象,市群众艺术馆有豫剧团、秦腔团、小合唱队、民族乐团、京剧社等12个业余团队,还有各个社区、街道办和企业的活动小分队,这些团队活跃在宝鸡的街头小巷。每年都举行的纳凉晚会,节目可谓丰富多彩,包括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但就业余团队的表演来说,节目85%的节目都是舞蹈,节目形式就显得特别单一,更有许多是服装表演,内容就特别单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仔细观看,就不难发现,所有的业余团队表演者几乎全是社区大妈、大爷。虽然他们的节目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局限,还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就不可能有更富有活力的表演呈现出来。但是年轻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群众文化活动亟待普及到不同的年龄段。首先,就要积极开展适合年轻人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形式,不仅仅局限在吹啦弹唱,针对于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快的特点,开展健身方面的体操类、球类运动,也可以成立俱乐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调节心里压力,另一方面健身强体,把更好的状态带到工作当中去。其次,要针对年轻人平时工作繁忙,业余时间较少的特点,要有效率的展开活动,培养年轻人的爱好,比如周末,或者晚上进行活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中,就讲授了《摄影用光》和《家用照相机的摄像功能》,受到年轻人喜爱,这就值得推广。
二、群众文化横向普及,即群众文化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更多的应该普及到农村偏远地区。近年来,各级部门不断的关注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宝鸡市文化新闻广电出版局本着“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边远地区,走进社区,走进工地,走进弱势群体”的思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继续深入基层做好巡演,同时协调办好群众性的大赛活动,更大限度地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计划到2012年,全市做到村村挂银幕、乡乡唱大戏、县县有馆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宝鸡市将要努力打造一批立得起、唱得响、有影响的新创作剧目,力争展现好宝鸡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政府有管部门的政策力度很大,但在实践中,农村文化活动的普及还是有很大难度,现状不容乐观。宝鸡市每年每人平均0.3元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包括三个区和九个县共370万人口,但是能享受国家公益演出的大都是城市居民,占辖区整个的三分之一多,这是一种资源不能共享的不合理现象,农村人享有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这是国家给予的,这种享受文化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应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积极开展,让更多的农村人享受国家给予的文化资源。
首先,要从机构上健全农村群众文化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文化馆站,确保乡镇文化馆站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工资、办公经费,要有项目。据了解,有些乡镇的文化干事,竟然身兼数职,计划生育等事务也包揽其身,繁忙的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开展活动。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文化干事这个职位,群众文化宣传就是一个空缺,那就更不用说宣传力度不够之类。所以,必须要保证有专人从事。其次,要对这些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自己成为有文艺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去辅导、引导人民群众从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最后,要大力鼓励农村群众的积极参与,文艺与图书相结合,比赛参等形式;要重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活动,现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参与其中的活动;还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充分利用农闲、节庆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三、群众文化要从纵向、横向相结合全面普及
群众文化要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重点抓好农村和城市社区,实现县县建有符合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全省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个数及人均藏书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乡乡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站,使文化站成为综合性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在进一步抓好县级和乡镇文化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村级和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村级和社区文化阵地的全覆盖,使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