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1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学困生;学习兴趣

如何将学困生进行合理的转化,这是让各位教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情,作为班级的一部分,如何将他们融入班集体,这是老师们一直讨论的话题,具体在化学教学如何的转化学困生,我认为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只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对学习化学保持很好的兴趣,转化效果良好。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学科,不管是何种学生,都对化学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将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上好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把第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上课前,我手持一杯澄清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教师提出问题:“是真的牛奶吗?谁敢把它喝下去”,学生好奇心大增。紧接我又拿一瓶“蓝墨水”,滴几滴“清水”变成红墨水的“魔术”,将紫色的小纸花变成小红花。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学生的情绪推到。这时,我才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帮助学困生突破、分化化学知识的难点,进一步强化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学困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随着学习进度的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越发降低,这也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归纳了以下的分化点及措施。

(一)微观粒子的学习。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阴阳离子。这三类微粒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分化点。这里面包括了它们的概念理解、性质运用以及三类微粒的区分。面临这类微观教学时,我经常采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形象化,比如在学习分子之间有间隙时,本人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将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学生很快就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总体积少于混合前两积之和。 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一定等于200ml吗?”,让学生思考, 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学生很容易从宏观的现象过渡到微观的原理上,这个难点就解决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用语掌握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可以说,没有学好化学用语,那么后期的化学学习将寸步难行。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这块教学上都会下大力气,狠抓教学效果,否则学困生积极性受到挫伤,兴趣大减。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经常采用的是分化知识点,逐个攻破。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在初三化学中也一直是一个重点加难点的地方。由于学困生在其他学科上对计算题已经产生了一些畏惧心理,所以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他们在心理上就已经有了放弃的想法,这对我们的教学很不利。为此,我在这块教学上,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最常见的方法――由简入难。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提高学上的兴趣,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计算,然后再逐步深入讲解一些较难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找出有代表性的试题给学生讲解和练习,并且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不然学生就容易混淆思维方式,在解题时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分析试题。例如在讲解“实验室有一含有硫酸钠的碳酸钠样品,现取该样品26.5克放入烧杯中,此时总质量为202.9克,现在向烧杯中加入320.5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当烧杯中没有气泡冒出时,再次称量,总质量为514.6克。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的溶解忽略不计)。”一题时,我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特点,带入的质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而题中给出的物质质量都是混合物的,因此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找出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再结合问题入手,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我采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困生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提高是保持学困生兴趣的关键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建议

青少年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初中阶段又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间”。这个时期每一个学生都懵懂的观察着世界,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思维活跃、行动敏感和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是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如果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一定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反之稍不留神就会激发孩子的叛逆的性格,让学校家长束手无策,在从事18年的化学教育过程中,我就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现实生活化学现象入手培养孩子兴趣

孩子升入九年级最好不要直接让孩子死记硬背相关的元素、定义等,升学的压力已经是孩子们的心理很脆弱不要让化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要根据不同环境里的孩子介绍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1.城市的孩子以汽车尾气、烟囱排放废气危害为切入点

从汽车尾气、烟囱排放废气产生的污染说起,讲解石油形成到开采再经提炼成汽油,然后通过汽车发动机燃烧并把废气排放掉的过程。这个看似很普通的过程却包含了很多化学内容,可以扩展的讲给同学们,提醒孩子现在的雾霾天气也包含了很多化学内容。是孩子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

2.农村的孩子以煤气中毒、木材生火做饭为切入点

煤气中毒年年发生,有的学生亲历了抢救人的现场印象十分深刻,此时是解释生活与化学关系的很好机会,提醒孩子如果能学好化学就能抢救人的重大意义,这些都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实例,为此哪个孩子会不努力去学习呢?再比如木材生火做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恰是介绍燃烧的很好机会等等。还有很多生活现象与化学有关,多让孩子发言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化学现象就能提高孩子的认知兴趣。

二、做好课堂每一个实验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

人的记忆力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传给大脑而形成记忆,所以教孩子要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这个现象的信息,实际动手操作实验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1.通过观察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

一是观察器材安装的要求。如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这时要提醒孩子为什么?并说明原因,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瓶中要事先加入少量的水,要提醒孩子为什么要加水?并解释。二是观察实验反应现象。如二氧化碳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一定要注意变浑浊;再如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里复燃,木条从带火星到火苗燃烧现象,要让孩子知道氧气支持燃烧。

2.通过声音了解一个实验

如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净的氢气会发生爆炸,解释这是氢气和其它可燃气体的一个共同特点。

3.通过触觉感知一个实验

实验有多种现象有燃烧的剧烈反应,也有看不见的慢慢反应,有吸热的又放热的,空调就是压缩氟利昂然后通过减压气化吸收热量的一个过程。课本里有一个检查制氧装置气密性的实验也是通过触觉来实现,通过微小手温加热试管空气在水槽中产生气泡,如果不产生气泡就是气密性不严。

4.通过嗅觉体会一个实验

有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如某些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分解产生恶臭的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气味;以及硫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等等,这些反应都是独有的性质记住了这些气味就记住了这些反应这些知识。

5.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讲解操作规范

有条件的学校每人一组实验设备单独操作,没条件学校轮流操作单独实验,再没条件的学校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可利用的设备自己操作。十几年前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特别对化学感兴趣而又没实验条件,在后来与他交流过程中他给我讲了他在家做木材干馏的实验,用一个口服液的玻璃瓶代替试管,用泥巴代替瓶塞,用一根废的细铜管代替玻璃导管,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实验捣鼓了老半天虽然最终没有像课本那样木材形成木炭,但这个过程让孩子记住了什么叫干馏,木材干馏成碳、煤炭干馏成焦炭。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一定让孩子多动手增强记忆。另外在给孩子讲实验的同时注意提醒实验的操作规范,如酒精灯点燃与灭火、平视液凹面刻度、过滤滤纸放置、瓶塞倒放、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等等一些基本操作规范,相信这些在试验中一提醒孩子会牢牢记住。

三、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使孩子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提醒孩子一定根据学习进度记牢以下三方面知识:

1.元素周期表要记牢。元素周期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鼓励孩子全部会背元素周期表,最低要求记住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记忆分三层:一是会读每个元素发音,因为元素多生僻字一定教会孩子正确读音。二是会写每个元素的符号,根据每个孩子兴趣大小要求记20个元素或更多,20个以后不强求。三是让孩子了解最好能记住前20个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多读多记和实验过程中提醒达到记忆目的。

2.记住常用几种化学式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化学是成绩得分最关键的环节,正确书写化学式要注意几点:一是记住各种元素的元素符号。二是熟练记忆各种元素的常用化合价,掌握特殊反应的特殊化合价,了解原子团及相应的化合价。三是掌握元素与元素之间化合价存在的条件,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四氧化三铁,赤铁矿是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题的关键也是得分重点,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的消失必定有新物质的生成,如果只有反应物质消失无新物质生成肯定出错了,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就肯定错了,硫燃烧消失了生成物却成了水一定是错了,只有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才正确因为燃烧前有硫有氧,燃烧后还要有硫有氧。二是注意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再组合,原子不会因化学反应再分割,变小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同种元素的个数必须相等,做到这些基本上能正确书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重要的知识点要耐心讲并给孩子时间记

初中化学名词解释定义的知识点需要孩子掌握,我把它归纳总结为三类:

1.生活中常见自然现象的定义。如爆炸、燃烧、燃烧的条件、密度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让说却又不能规范说出来,通过九年级化学给出了一个规范的定义。

2.规范一些化学现象而给出一些定义。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合物、纯净物、单质等等,这些都是为以后规范化学用语打基础。

3.化学反应微观世界及规律的规范定义。如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核外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与物质的性质等,这些能发孩子兴趣的定义找到一个孩子能接受切入点教给孩子们。我的体会就是提醒孩子发挥想象力,在简单记忆一些定义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及排布规律的定义后,然后把它想象成成一个微观太阳系:原子就是太阳系原子核是太阳、核外电子就是金星、地球、木星、土星等只是按微观规律排布,质子、中子是“太阳系”内部的事以后再考虑。通过想象把微观扩大这样不但记忆了知识点又丰富了想象空间,把未知的世界留到以后去研究。

五、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计算题是孩子们比较头疼的知识点,但又是分数占比例较大的题,学好化学计算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准确列出题意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不同的题意列出相应正确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两边各个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相等平衡,各个化学式书写正确;其实初中就是实验室制氧气、理论煅烧石灰石两种类型计算题,引导孩子举一反三遇到其它题也会列方程式。

2.掌握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要求让记住,在做计算题时会给出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要学会利用这些已知条件计算出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如果学生如果在平时能多掌握一些相对原子量在此时计算就能提高计算速度。

3.读懂题意要知道让你计算什么内容。根据题意的已知条件,明白让你计算什么物质?是反应前还是反应后,然后快速计算要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量,并在相应的方程式下面标注,对于待求物质用未知数“x”表示。

4.根据让你计算的内容列出比利式。根据反应前后关系:列出比利式并求出未知数“x”的值。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3

第一周复习:化学符号

1、复习常见的元素符号;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合价能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会表示课本提及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1、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的颜色变化。

2、酸和碱的定义,溶液呈酸性和碱性的原因。

3、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第三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及盐的定义。

2、酸与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3、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第四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1、酸碱的腐蚀性(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五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海水中的化学

1、海水中的化学物质,海水制镁。

2、"可燃冰"和"锰结核"。

3、海水淡化技术。

第六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

1、海水"晒盐"过程--蒸发结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和转化。

3、固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降温结晶。

4、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

第七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与主要流程。

2、纯碱的性质及用途。

3、盐的水溶性规律。

第八周总结假期学习情况

整理假期学习内容,落实记忆基础知识,整理好预习笔记。

要求:1、按计划完成复习预习任务,并整理好复习、预习笔记(每周笔记不少于200字),开学检查。

2、预习时注意阅读课本,并完成"在线测试""挑战自我"涉及的习题,开学检测重点。

二、社会调查及科技论文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4

【摘要】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比较困难,对原子结构等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我们通过元素、原子、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等基本概念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原子;原子结构 ;离子;化合价 ;化学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78-02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比较困难,对原子结构等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以前也没有相应的学习基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通过原子结构、离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学计算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

1 元素与原子

元素符号是学习好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的意义:H既表示氢元素(宏观含义),又表示一个氢原子(微观含义)。如果氢前面有数字只有微观含义,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2 原子结构与离子

2.1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了简单的表示出原子结构,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意义表示(以Ne作为例子)如下:

原子结构中最外层达到8电子(He为2个)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在1-18号元素中稳定结构有He、Ne、Ar。其余都为不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我们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如下:

2.2 离子的形成。

原子得到或者失去(最外层)电子就形成了离子,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就形成阳离子,非金属的原子得到电子就形成阴离子。以NaCl的形成为例 :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Cl﹣,Na﹢和 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NaCl。

2.3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微粒

比较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电性不显电性(中性)正电负电

符号元素符号表示: NaS阳离子符号表示:

Na+阴离子符号表示S2-

联系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

3 离子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显示的数目和电性与离子符号一样,只是书写的位置、先后顺序不同。离子符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目,后写电性(﹢、﹣);元素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电性(﹢、﹣),后写数目。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如下表:

原子团的化合价:

4 化合价与化学式

4.1 根据化合价求已知物质的化学式

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

例子:求﹢5价的磷和﹣2价的氧形成的化学式。

解: ①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 PO

②求5与2的最小公倍数:10

③求原子个数:P :10÷5=2 O: 10÷2=5

④将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P2O5

⑤验证: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0:

﹙﹢5﹚×2+﹙﹣2﹚×5=0

所以+5价的磷和-2价的氧形成的化学式为P2O5

4.2 根据化学式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例子:食盐中加入了KIO3可预防甲状腺肿大,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解: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a。

标出钾元素的化合价﹢1,氧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0,﹙﹢1﹚+a+﹙﹣2﹚ ×3=0,

a=﹢5

答: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

4.3 化学式的意义

以H2为例说明:

宏观:①表示氢气这种物质;②表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

微观:①表示1个氢分子;②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5 化学式的计算

5.1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为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1×2+16=18

5.2 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如:求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6÷﹙1×2+16﹚] ×100%=88.9%

5.3 求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如:求NH4NO3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解: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4×2﹚∶﹙1×4﹚∶﹙16×3﹚=28∶4∶48=7∶1∶12

5.4 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比

例如:求1个NH4NO3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比为?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化学 ; 梳理归类 ; 问题设计 ; 学科能力 ; 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8-01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讲究的是全面、周到。因此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帮学生梳理一遍知识点,担心漏掉任何一点。我以前也使用这个方法,但总觉得成效不大,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可好像又没到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又不好。那么该如何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呢?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逐章梳理归类

逐章梳理归类的目的是巩固落实好“双基”,做到“章章通、节节清”。 逐章复习时,除了要对每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实验和重要的知识点及其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外,还要研究每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应复习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生长点”等要素。同时要突出知识与问题的整合,即“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逐章梳理归类的始终,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例如,梳理过NaOH的化学性质后,问由于NaOH与CO2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检验实验室中一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而后进行归纳――可以滴加含Ba2+或Ca2+的可溶性盐、Ca(OH)2溶液、Ba(OH)2溶液或稀酸等,即沉淀法或气体法。这时再问学生:用酚酞试液能否可以检验?学生立即联想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以上问题虽然很浅显,但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也避免了完全由教师“取而代之”的归纳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重问题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任务就是设计为一个或一组有价值的问题,教者把教学过程组织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因此,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兼顾多方面要求,具有足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如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下的两种重要气体,复习时,问题的设计不能仅局限在性质、用途、制备等内容的简单归纳和总结上,而是要重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氧气、二氧化碳各自性质为中心,分别构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法、用途的知识网络;二是通过分析比较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在组成、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思想方法的同时,深化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各部分知识之间关系的认识;三是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转化反应为切入点,加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联系,认识空气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待自然、物质、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中考化学复习中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不仅是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发散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还具有不同的思维起点,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再次,设计适读的“挑战型”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九年级学生对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非常熟悉(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以现有发展水平作为思维生长点,假如到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再顺理成章到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这样的问题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梳理,为构建更完善的知识链创造条件,实现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切实提高学科能力

(一)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对探究题考查的力度日益加大,而且一般都把它放在压轴题的位置,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题的素材要从生活中来、从科技成果中来、从化学史料中来、从社会热点中来、从实验中来等。如,对生活中的“拉拉热”饭盒的奥秘、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等。

中考试卷中探究题的素材一般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题型灵活多变,学生没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的。要使学生探究得比较理性、深层,就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其探究能力,在总复习中切实提高其探究能力。

(二)学以致用能力

在复习教学时,要列举与化学有关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增强其应用化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简单的应用中得到“活化”,使所学知识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升华”。

(三)知识迁移能力

近年来,中考化学对知识迁移能力方面的考查频率较高,此类题目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

例:固体氢化钙(CaH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 Ca(OH)2+2H2。现将固体氢化钠投入硫酸铁溶液中,请描述产生的实验现象为____;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6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曾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在衔接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江苏省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人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二、新生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该市惟一一所四星级独立高中,在全市处于中等地位。该市高中生源可分为A、B、C、D 4类,笔者所在学校由于没有初中部,高一生源基本上集中在B类下限和C类上限。笔者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每年化学均分都在85分左右。2005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化学均分仍然如此,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笔者所教3个班级比上届学生均分低7~8分,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计算是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总是从数学角度,而不是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最简单的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三、高一学习中的新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由于中考成绩看似不低,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课堂上有多次反复。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

(2)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然后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掌握。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

(3)课文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4)几次单元测验成绩统计(班级均分) 试题的难度和前几届差不多,但班级均分下降7分左右。

(5)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在对学生做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性调查中,70% 的学生不准备选考化学(包括学理科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四、对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分析

笔者针对高一出现的新问题,从教材、教学两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4.1 初中教材编制风格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4.2 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新课标给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轻、重、取、舍的余地更大。

(1)连续几年的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在降低,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2)对化学计算,有一种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由此可能弱化了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掌握这些,解决目前中学化学中一般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正确率也高得多。数学很难有一个基本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化学计算问题,这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计算而感到困惑的缘由。

(3)这几年,中学补充了许多新教师,他们对教材的变革不够了解,不能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度”,学生能力的“度”,教学的“度”。教学中容易走极端,或是将知识整理完整,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认为教材很简单,学生不可能不懂,缺乏对学生能力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多次重复的训练培养。故新课标教材中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得意之作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高。

4.3 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一改过去教材主要传授系统性知识的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笔者在使用教材的一年中,感觉到教材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2)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问题,跟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跟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笔者粗略统计这一年见著报纸的各地化工厂爆炸,烟花厂爆炸,食堂的亚硝酸盐中毒,江苏境内多起运输化工产品、化工原料的安全事故,窨井中有害气体使抢修人员中毒死亡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有关。只要中学认真地学习过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思想上重视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惨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缺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将会力不从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弱化了。

(3)关于离子反应。从离子反应可以认识许多无机反应的本质。尽管选修4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但对只学习必修1、必修2的高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笔者以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不衔接。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问题在高中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高中化学始终。从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来分析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

(5)关于化学计算问题。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这对选修文科的学生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五、几点建议

(1)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2)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都要求学生从离子的角度,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巩固离子反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