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息化;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集团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1.1 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较弱
在现代,随着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发展成为跨越省际、国际的经营集团。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的下属企业则有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由于下属企业在地域范围内较为分散,集团企业的决策也很难通过传统手段向各下属企业传播,进而造成了信息传播的滞缓,影响决策执行效率。即是说,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机构分布日趋分散,从而影响了集团企业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影响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
1.2 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兼顾
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也使得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得以兼顾。具体而言,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之后,其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员工构成和企业文化各不相同。而在传统的企业关系中,基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为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管理者往往强调下属企业的整齐划一,从而使得下属企业缺乏活力,进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1.3 集团企业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集团企业还存在着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集团企业整体优势之发挥正如质变的过程,而质变的发生不仅需要事物本身在量上的增加,即企业的集团化,还需要事物内部资源和内部结构实现优化配置。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是影响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制约因素,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技术将造成集团内部信息交流的不充分,进而影响到集团企业之整体优势的发挥。
2 集团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之必要性
2.1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
集团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将可以有效地实现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而信息交流正是科学决策和快速执行的基础。具体而言,而信息化条件下,下属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员工构成及其变动、员工绩效考核等资料都得以迅速为集团企业所掌握。充分详实的资料将为集团企业总部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集团企业总部做出决策之后,其决策也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而快速向下属企业传达,从而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和下属企业的执行效率。
2.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集团的整体效能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实现信息内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提高集团整体效能。一方面,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下属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好的做法或工作模式得以迅速为其他企业所知晓而在企业内部推广。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在包容各下属企业之差异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下属企业的行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集团目标的达成。
3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管理路径
3.1 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集团企业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集团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本企业的战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方略等,分析这些内容与信息化战略之关联性,并形成本集团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战略。这个战略要涵盖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基本做法等内容,使之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蓝图。
3.2 建立集团企业信息化架构
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之后,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即是将该规划予以落实,建立起本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具体而言,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架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信息体系、技术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应用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者应当将全部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予以集中管理,将之记录在集团总部的服务器上,由集团总部统一调配。技术体系则需要根据已制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本企业之网络环境、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进而整合,使之形成运行畅通的技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则是维护本企业之信息安全的系统。应用体系则建立在业务流程的基础这上,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办理相结合,使业务办理情况能够即时记录到信息系统中。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管理体系建立之目的在于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序运行。
4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技术路径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随着多年发展,已逐步建设了各类应用系统,但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形成了许多分散的业务信息数据,为企业统一管理和协调带来了困难。依据集团信息化战略,需针对集团企业进行总体信息化规划,梳理已建系统以及将在今后仍然需要建设的重要业务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而在这条技术路径中有以下几项关键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4.1 统一的基础设施标准
进行几乎设施规划,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尽量共享IT基础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合理和规划和安排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之形成良好的IT环境,让各种业务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和数据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有效的配合。基础设施标准规划一般包括网络规划、硬件设备规划、基础软件规划。在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IT概念之一,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开始考虑如何运用云计算平台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云计算平台具有高可扩展性、超大规模、高可用性、成本低廉等特点。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针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虚拟化为基础,构建企业自身的私有云可作为统一基础设施规划中重点考虑的方向,而且构建企业私有云已经有较多的成熟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4.2 统一的主数据标准
主数据是指企业内能够跨业务重复使用并且需要共享的高价值数据,通过建立统一包括财务、人力、生产、销售、项目、资源、合作伙伴等领域的数据标准,是集团企业充分利用、挖掘集团信息化的业务价值,提升集团企业业务协同和战略分析能力,指导后续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回报的重要工作。统一企业主数据标准并不容易,其难点体现在定义、流程、质量、共享等几个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除必须引起重视之外,必须启动企业主数据规划等相应工作,完成主数据模型确认、主数据整合手段确认、主数据管理模式和服务确认。并伴随整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得全过程,不间断的进行主数据的演进和管理等相应工作。
4.3 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集中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如何整合分散的系统和信息资源、打破系统隔离和信息孤岛将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重要方法就是建设统一的员工协作平台(内部信息门户)。员工协作平台使用门户技术提供统一集中的访问入口,集中展示和快速检索集团内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集团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协同工作、集团企业核心知识共享并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展现;同时,在信息繁杂以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强的现实下,员工协作平台整合各类沟通工具、统一流程处理形成真正的企业协同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之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再次,各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以统一界面和操作方式并利于将来系统的顺利集成,员工协作平台不仅仅是业务工作平台,更是应用系统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和整合平台,平台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是应用系统对接和集成的重要保障。
4.4 扩展和延伸
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主数据标准、统一员工协作平台的基础上,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设计理念,建设标准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工作流、统一沟通、统一搜索、统一系统开发框架、统一移动应用开发框架、统一企业服务总线为设计目标,同时制定统一的软件开发接口标准、软件开发UI标准等为辅助,逐步建设企业统一的PAAS平台,为日后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组件和标准的支持,实现整个集团信息化业务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2
尽管这几年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以及同类型企业之间的 差距比较大。
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调查,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925 %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738%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 %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建设了CallCenter(客服中心)系统;20%建 设了制造管理系统;125%建设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13%建设了SCM(供应链管 理系统)。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上跨入中级阶段门槛,即企业内部信息资 源整合达到了一定程度,内部网络建设水平较高。其中一部分(三成左右)企业跨入信息化 高级阶段的门槛,即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整合达到了一定程度,以ERP为代表的大型管理系统 软件得到应用。当然,仍有极少部分企业(不足一成)仍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即独立的 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资源整合不够。总体上讲,我国大型企业目前已 跨越了单机应用的起步阶段,但离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 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全面实现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的电子商务应用阶段还 有相当的距离,达到这一层次水平的企业数量比较少,所占比例不足5%。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强差人意
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还 不普及。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和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 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 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帐本的低 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真 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作为企 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 备计算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企业不足10%,企业级管 理系统(比如ERP)在中小企业的使用率只在38%左右。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很大,以高科技企业 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甚至不逊色于国外先进水 平,但这部分企业所占比例很低,不足1%。有接近10%的企业实施了ERP、CRM、SCM等方案 ,跨入了信息化建设高级阶段的门槛。大多数企业(六成左右)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财务管 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 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是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之中。同时 ,有一部分企业(三成左右)仍处在单机应用的起步阶段,停留在文字处理等简单应用水平 上。
综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分析,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达到国外先进水 平的不足1%;进入高级阶段的不足一成;跨入中级阶段门槛的企业比例大致在三成左右; 处于初级阶段水平的企业比例大致在30%-40%;仍有20%-30%的企业停留在单机应用的 起步阶段,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层次有待提高,企业信息化道路还很漫长,任重道远。总体 来看,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信息意识不足;2认识偏颇;3重硬轻软;4重建设轻应用;5标准落后;6 员工培训力度不够;7简单引进等。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就目前而言,实现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障碍基本不存在,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也不 是不可超越。从硬件来说,目前计算机硬件性能不断提高,价格却不断降低,这使得公司的 设备成本降低;从软件方面来说,具有相当实力的不少软件提供商已经兴起,可以满足各个 层次企业的要求。加上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家对企业信息化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亦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企业信息化,我国企业信息化前景看 好,速度将会加快,从趋势上看,可能会: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加速
首先,国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出台的《中 小企业促进法》,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该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 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法》还规定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就以法律 的形式为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快速成长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其次,中小企业信息化热情比较高。一是他们需要借助信息化这一工具走上健康、快速 发展之路。二是中小企业反应速度快,经营方式变化快,规模扩展快,这个特点要求中小企 业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保障这种高速的扩张,要求有一个动态的、活的管理体系。近几年 ,我国的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也日渐成熟,许多中小企业对运用高科技信息手段,提升企业 管理水平表现出十分渴望的心情。
据调查,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151亿元,这一数字已远远超过行 业信息化大户电信和金融行业该年IT投资预算的总和。据上海市经委对1500家中小企业的信 息化需求调查报告显示:40%的中小企业两年内有信息化预算,而在有预算的企业中,预算 资金在50万到100万的企业占到了66%的绝对多数,这些数字说明中小企业市场非常广阔。
(二)需求导向成主流
过去,企业信息化一定意义上是供给导向,整个市场为一些公司不断创造的新故事所左 右。软件不断升级,用户非常盲目。随着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企 业信息化将会出现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的变化,回到需求主导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上来。
(三)电子商务受青睐
几年前电子商务曾经一度低迷,出现了网络泡沫经济。几年过去了,今天的电子商务不 仅促使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商业关系和商业交易模式产生深刻的变化,而且正迅速地渗透到 社会生活非常细微的方方面面。就中国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子商务将会呈现出快 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非典”疫情发生后,电子商务将更受青睐。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 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一是实现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 ,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便捷开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 。二是利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 高组织效率。三是利用信息技术重构管理流程,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进而提高 市场竞争力。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是意识上的变革,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加入WTO以 后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成为必须的手段。
(四)务实与创新相结合
过去,企业信息化是许多新术语、新技术的代名词,信息化就是花钱。但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水平的提高,企业信息化将进入务实阶段,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更加明确,就是追求效率,追求效益,提高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不再是高贵的公主,而是每 个企业均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的,只不过水平有高有低而已。与此,企业信息化模式、技术 将不断创新。
(五)资源整合成重点
过去企业往往对数据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认识到: 企业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将成为它们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外国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 ,它们都是在信息管理和应用这个层面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企业不仅要获取信 息,而且要将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企业的知识库,并且将它们很好地管理起来,形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数据资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大多缺乏 对于数据资源的积累、整理和加工,因此很少能够从数据资源中得到丰厚的利润。随着对这 方面认识的改变,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资源整合、利用将得到重视。
(六)跨组织信息系统大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基本停留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工作的程度 。但是从90年代后期,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应当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竞争能力,因此将重点转向业务流程合理化以及企业流程再造。 同时,也从各个孤立部门的信息处理转向企业业务的集成化;从企业内部的应用转向企业与 市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供应链应用。今后几年中,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连接广大 中、小企业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会进一步发展。从而可以更大地发挥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创造 沟通环境和交流平台。
(七)管理系统多样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管理变革的兴起。众多企业开始把目光从产品、技 术、软件转向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对企业进行变革被逐 渐提到了日程上来。随着企业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对管理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系统的 个性化、多样化将成为一种趋势。
(八)网络化趋向明显
未来世界将是网络世界,企业信息化将越来越依存于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和企业内联 网、外联网等。利用各类网络实时性强、成本低、无所不在的特点,企业信息化将向网络息 化方向发展。
(九)CIO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CIO还不是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层中的活跃一员,他们多关注具体信息技术的规划 与实施,而非企业的长期战略。由于不断受到日常的短期性紧急任务的影响而耽误时间,分 散了注意力,影响了他们对长期战略的关注。随着知识管理越来越被CEO和董事们看作是战 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IT部门将扩大自己目前相对狭窄的视野。他们将在战略规划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IO地位会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将从技术规划与实施转向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 物流 物流信息化 发展研究
物流领域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满足物流业务目标,即要不断地降低货物流通成本,不断地加快货物流通速度,缩短货物流通时间,不断地提高货物流通品质,确保货物流通安全,不断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物流信息已经成为影响物流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对物流信息的识别、传输、处理、存储、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满足物流业务目标。
一、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建成了一批涉及全行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库,构筑了许多公共信息平台,方便了货主找车和车主找货,降低了找货和找车的成本,缓解了供需矛盾。
企业货运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企业构筑了货运信息平台,借助于车辆调度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降低了物流生产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满足了客户随时查询货物的需要。
物流服务网络、电子商务的开展已经将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与信息化紧密集成在一起。
2.信息化物流服务需求巨大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季节性矛盾,和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流向、流量不均衡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有大量生产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客户的物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
现在大部分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从寻找新的成本降低点或利润增长点出发,服务于客户,运用信息技术构筑竞争优势。比如,某些物流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和数据库系统,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4.基础信息技术运用广泛
对于趋于成熟的信息技术,如EDI、条形码等,大部分物流企业正在应用。对新技术,如RFID、GIS和GPS,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在信息系统运用方面,运输管理系统、POS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应用较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在大型企业。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 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薄弱。物流软件开发不成熟、软件功能僵化、运行不稳定也影响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1.信息化观念落后
尽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由于多种原因, 大部分企业的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观念陈旧,弄不清楚企业所需的信息化到底是什么。一方面是认识不到信息化的核心,不知道信息化的关键在哪里,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另一方面却是好高骛远,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希望通过信息化迅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新成立的物流公司,其经营理念很先进,对物流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市场价格偏高,导致其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搞全面的信息化建设。
2.信息技术运用与管理思想变革脱节
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管理思想变革、物流业务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与管理的优势。而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盲目上马信息化项目,不从企业的管理决策上下工夫,结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3.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物流企业对RFID、GIS、ERP和GPS的应用比例低。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动力是信息,而强化供应链管理和改进物流品质的工作比较薄弱。
4.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高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相比还相差甚远,影响了其物流业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5.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多而复杂,物流信息量大,物流生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又懂得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1.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分步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将物流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点应用: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套件、企业信息网站之类的通用软件与物流行业专用的条形码阅读系统等工具软件。
第二层次是流程改造与优化: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建设内容既包括通用的生产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企业专用的信息系统,如仓储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
第三层次是综合管理,即突出管理的职能,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建设内容既包括通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行业专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与物流业务紧密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能降低企业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改善企业生产管理,这就要求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如建立基于活动的费用控制制度(又叫ABC分析),建立自动补货系统,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有效响应机制(又称ECR),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立足于信息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要着重抓好数据源、数据输入的基础工作环节。
3.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采用开放标准与开源技术
在硬件平台选择时,我国企业无法回避外企的CPU平台,如IBM的POWER、intel的安腾、至强和AMD的x86平台、SUN的SPARC平台,SUN 推出了openSPARC,采用了开放标准,值得密切关注。在操作系统方面,开源的Linux和OpenSolaris可以选用。在网络平台方面,选用TCP/IP标准,HTML与XHTML呈现了表现形式的开放性。在数据管理方面,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XML语言是首选,开源的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值得选择。在开发平台的开放性方面,可以选择基于J2EE标准的技术,如Eclipse、NetBeans集成开发环境,在分析工具方面,选择基于UML的分析技术。在访问的开放性方面,可选web service技术。在业务集成领域,优先选择国内软件企业的信息系统。作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被国外的IT厂商锁定,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培养开源技术人才。
4.物流企业要把降低成本放在第一位
成本的持续降低是物流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降低成本,就要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品质。JIT是有计划地消除浪费与持续改善生产的哲理,JIT思想可应用于物流生产。JIT思想的核心是准时生产、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基于JIT的工作制度需要物流企业全体员工,全过程地、全领域地参与降低成本、改善品质的工作。借助于信息系统,JIT生产能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做到快速响应和按需服务。按需生产是物流服务过程的出发点,准时性是现代物流企业组织生产的基本要求。要降低成本,需追求零库存,要做到零库存,必须保证“需要一件,生产一件”,这就要求一定不能出现不合格的物流服务,也就是要追求“服务零缺陷”,能够经济地“需要一件,生产一件”,就要减少服务调整时间,即追求“零调整时间”。将零库存、零缺陷、零调整时间在物流企业进行推广,可以促成零浪费。前文所述,物流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降低流通成本,借助于JIT思想和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达成物流业务目标。
5.要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是物流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等院校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培养跨物流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要开展内部培训,根据需要, 向高校提出“订单培养”的教育需求,与高校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4
摘要:如今物联网技术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经济引擎,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推广普及,不少企业都开始思考并实践如何应用物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时展,并强调了物联网对航空企业的影响,分析了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航空企业;信息化
物联网的日渐兴盛,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了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大大改变,同时也将影响到世界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重新创新转型,为全面转入信息化序列积极探索实践。当前,物联网已经在全球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概念,主张借助必要的约定协议,通过灵活运用各种互联网与局域网络,能够将物品、机器、传感装置等进行联结,从而加强沟通联系。物联网主要采用智能化的远程控制管理方式拉近了处于不同时空区域中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物联网在技术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对更多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航空企业等不同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
1物联网技术的时展
物联网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以及“物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产生联系的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卫星定位等传感系统来感知和交换。物联网技术问世至今,始终在实现目标物品的有效识别、定位、处理等方面变现出众。物联网理念源自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步入新世纪以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使物联网的创新发展拥有了更强的技术基础。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诞生“物联网”概念。随后的2008年开始世界物联网大会基本于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集中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内核、外延,以及其他更新的嵌套辅助技术。长久发展以来,物联网技术主要在物流、医疗、保险、媒体娱乐等民用领域,航天、建筑、制造、军事、安全、环保、交通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在我国,随着一系列国家或行业规划及标准的制定,国内信息领域中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发展真正走入了快车道。
2物联网时代下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航空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物联网时代下的更大机遇。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为航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非凡服务。
2.1提升乘客的航班体验
未来,航空企业可以从地面基础设施开始加快物联网系统构建。利用可佩戴设备连接传感器后,直接方便乘客迅速确认值机台、候机室或登机口,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在飞机中加设智能客舱,所有座椅均有传感元件,针对乘客的身体健康指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或通知乘务员采取具体服务,营造精心体贴的客舱环境。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解决航空乘客的行李托运、航班中转等问题。可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及时定位行李,同时也能利用行李托运区域的传感装置,让行李感知乘客位置。乘客的转机过程一向紧张焦虑,物联网技术成熟后,传感装置将通知乘客所转航班具体的停靠等待时间以及关舱门时间。目前,一些试点机场已经实现了物联网技术的乘客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提醒乘客的值机事项、行李托运、登机口、登机通知等信息。航空企业通过创新技术,让乘客获得更多的乘机体验。
2.2为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
物联网项目还可以通过航空企业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和乘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在值机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航空企业找准对应的乘客信息,在航班起飞推送可打印的登机牌到个人邮箱,也可提倡借助手机客户端下载登机牌。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更多的飞机可以尝试在离港发行中采用单发滑行模式,直接降低超过60公斤燃油消耗。同时,飞机可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各仪表参数,促进飞机的爬升、滑行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燃油预计用量。
3物联网时代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挑战
3.1海量信息处理
物联网要发挥强大的功能,自然需要对海量的数据分析处理,并且需要有设备来提供专项服务。方便在不同环境参数的变化下,都能完成实时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也要求智能化设备可以不断通过机器学习掌握更多的传感器数据规则,同时制定并执行有效操作。此方面的物联网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3.2新旧技术的价值
体现航空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协调相互竞争的技术框架存在。如何加强物联网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还需要在互通性上大做文章。想要实现全满的物联网应用,资本投入必然十分惊人,是否在技术投入应用后能够获得超过初期投入资本的利益或价值,才是航空企业所在意的。
3.3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技术同样属于网络化存在,因此将拥有不同系统的机器相互连接后组成更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有的操作运行机制都将是复杂的,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机器的系统的安全保护,还要加强对整个物联网络的保护。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必然迎来更大的变革,将为乘客带来更大的飞行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50(04):1-5.
[2]唐铭.论如何借力物联网技术提升航空公司的管理品质[J].管理观察,2010(22):104-105.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本文为呼伦贝尔市科技局课题《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及绩效评价》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依托《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呼伦贝尔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得到长足发展,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在油脂加工、肉类加工、粮食饲料加工、淀粉加工、木材加工、乳品加工、制酒饮料、建材及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总户数达到7,144户,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0%以上。
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提高了电子商务对促进企业发展的认识,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纷纷进驻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中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近600家;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011年开创地区品牌板块中,呼伦贝尔市共有11家企业82种产品注册,全部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色的野生食品,这些对促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补充作用。
一、呼伦贝尔市企业信息化水平分析(以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为例)
中小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企业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而是因为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财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式,为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潜力。作为竞争弱者的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阿里巴巴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阿里巴巴是一个创立于上世纪末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最近几年该平台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网络平台,也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的各项增值服务,达到实现企业电子商务,达到扩大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领先、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目前已经成功融合了B2B、C2C、搜索引擎和门户等功能,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构成由网络贸易平台(B2B和C2C)、支付平台(支付宝)、搜索引擎(雅虎)、诚信系统构成。
阿里巴巴为“中国供应商”用户开发了完善的后台管理功能,如图片银行、产品展示厅、秘密产品展示厅、产品分组展示和多用户管理功能等,使网站具备了很多大型专业网站才有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管理产品和客户信息。实现网络营销的对策,应用雅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应用“诚信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后,便会建立企业的网上诚信档案,并如实记载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所做出的任何行为。因此,厂商要提供有效的证书图片;经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使用各项服务;提供真实可信的资信参考人信息,来彰显公司的实力、产品质量、诚信经营、服务态度、金融资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在与其他会员进行交易后互相给予肯定的评价,提高公司的诚信通指数,从而提高企业网上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的机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对策: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诚信通会员后,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商铺,并利用其提供的支付工具,开展电子商务;企业成为阿里会员后,可以按行业类别查询各类公司资讯,通过这些自助服务栏目,会员可以全面、准确地宣传自己。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进驻阿里巴巴平台的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底,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进驻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的企业共计587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图1)
由呼伦贝尔市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上的注册情况来看,注册企业的类别与呼伦贝尔市经济的构成相吻合,由呼伦贝尔市2013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呼伦贝尔市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4%提高到36.1%。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8.0∶28.6∶43.4变为“十一五”时期的19.6∶42.1∶38.3。三产的比例更适合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73家,占呼伦贝尔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企业总数的14%;说明,在呼伦贝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信息辅助企业的成长是与呼伦贝尔市信息产业的需求息息相关的。在制造业中,食品加工企业为56家,占制造业企业的61%;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销售具有呼伦贝尔特色产品的企业为80家,占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总数的28%。
但另一方面,经过认证的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会更加具有竞争力,但呼伦贝尔市587家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通过认证,认证率刚达3%。认证的企业包括11家批发零售业、4家食品加工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和1家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中有6家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点的批发零售业,包括肉干、山珍野菜;4家食品加工业为乳制品、肉干的生产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为羊肉、牛肉畜产品生产企业。因此,认证企业中具有呼伦贝尔特点的企业占5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呼伦贝尔的中小企业虽然认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商机,也有意愿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市场和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企业注重地标性产品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产品或商品的供应商占了较大的份额。但是,很多企业信息并不完善,尤其是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寻找适合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目的(以服务业小微企业为例)
2012年按着登记在册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库存情况,按行业内企业数的固定比例,随机抽取了服务业小微企业96家,其中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9家、集体企业2家、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企业14家、私营独资企业34家、私营合伙企业2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4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3家、其他企业4家。其中盈利企业68家。企业覆盖10个门类19个行业。
从呼伦贝尔市服务业微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可以看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还是占了少数,为总数的35%。在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业微小企业中,有20%是基于信息的需要;12%为网上销售;68%基于其他目的。
因此,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企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企业不能深刻了解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没有把信息化与企业的实际尤其是特色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实惠,企业科技信息化与企业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中小企业家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企业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效率。呼伦贝尔市企业的信息化实现还需要大范围提升。
三、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诺兰模型把信息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使用开始起步,增长缓慢,信息技术尚未普及。
第二阶段,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阶段,应用逐步提速。虽然在实际管理和操作过程中仍未获得巨大效益,但已显现出潜在的商业价值。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林立,矛盾凸现。信息技术逐步向网络化发展,社会信息意识得到普及。
第四阶段,信息化发展的准成熟阶段,信息技术趋于完善,系统内走向集成阶段,统一规划,制定标准。
第五、六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成熟和高度成熟阶段,即信息时代。这一阶段实现全社会集成跨部门、跨系统的网间互联,信息共享。各级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适应。
有些研究认为(李道亮,2007),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进入第三、四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处于第二、三阶段,本研究综合了以上信息化发展的论断及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认为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处在第二、三、四阶段。
处于这样一个不同发展阶段共存的时期,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走向完善,但现在仍较为薄弱,信息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二是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稳步推进,但尚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从而使中小企业的信息查询和使用有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但信息渠道仍显不畅。中小企业部及各地中小企业信息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的“物联网”试点,是中小企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各地也陆续出现中小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平台等服务模式,为打通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因各地经济条件的差异尚未在中小企业普及,同时仍明显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问题。部分地市县互联网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而且基层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中小企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四是建立了人员数量较多的信息服务队伍,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基层信息服务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推广部门+示范点+企业。首先,由政府部门向科技局、发改委,以及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等部门申报技术示范项目,审批后进行项目实施;其次,建立示范户、示范点和示范区,通过建立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基地,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对示范区内的企业采取技术培训、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然后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共同发展,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二)政府推广部门+协会+企业。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发挥行业优势,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三)公共信息化平台+企业。这种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已存在的经营服务平台,借用平台的认可度和信用度,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产品的特色,促进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基于阿里巴巴网站、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供应商企业就是这种类型。
(四)行业信息化网站链接+企业。这种公共信息化平台为专有行业的信息平台,借助行业的集聚优势,提高信誉度,扩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同时,通过业务联系,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旅游企业大多基于这种类型。
(五)大企业+中小企业。这种信息化模式是基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要求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对接能力,依托大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技术人员、配套设施得到保证,ERP等这种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得以在中小企业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钧勇.石狮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侨大学,2011.
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6
(一)实施信息化战略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是国内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但其存在的平均寿命却不长。据《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9年,远低于西方国家7年的平均寿命。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缺失、观念落后、管理结构简单、销售渠道狭小等因素,制约着其发展,竞争力明显不强。然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他们又具备劳动力成本低、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开拓等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家族管理模式为主的过度集权的决策体制,提高决策质量,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可以通过internet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及时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既达到推介和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目的,又便于掌握同行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做出改变,提高顾客满意率和服务质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高效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屹立于激烈的商业之林不断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原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曾经说过∶“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专业化协作、培育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优势和作用。”在2000年初,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如果仅仅是大企业参与,不足以推动整个企业界的信息化进程,将有悖于工程初期的设想;而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多数份额的中小企业,他们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水平将影响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二、中小企业如果能正确认识到实施信息化战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那么今后信息化战略如何推进呢?
一是要实现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融合从现实来看,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不是孤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总纲,起决定性作用。信息化的制定要由企业战略驱动,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愿景,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贯彻于企业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船桨和改变企业战略方向的罗盘。所以说,企业战略应与信息化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步互动,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注重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融合。
二是要注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同样,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败也要依赖人才的力量,需要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容易接纳和吸收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对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操作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聘请专家学者和系统开发商进行座谈、授课;二是选派员工到专业培训机构或者大中专院校进修,以便系统的学习信息化知识架构、企业管理理念和各系统的集成。
三是要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各系统的集成许多中小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和各自独立的业务流程去驾驭信息化,事实证明这样的信息化战略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前,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一次重组和再造,将内含的各种信息流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信息流要素的竞争、互补以及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信息化整体的结构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