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1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分为宫廷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个方向。宫廷工艺美术讲究以贵为美,追求奢侈华丽,其价值在于以收藏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则建立在实用主体的基础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提升。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是以工艺美术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艺术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而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建立在生活艺术的视角上所发展起来的审美层次。因此,其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感。但是,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多为家族集藏,其传播局限在小范围内,一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虽被保留至今,但工艺技术已失传了。鉴于民间工艺美术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对民间工艺美术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主要包括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美学的角度将材料和技术融入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因此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以陶艺为例,其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一,要开展现代教学,就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合理安排课程。基于陶艺中渗透出的浓厚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艺美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多样的陶艺工艺美术作品,将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对学生开展教学,从现代美术工艺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陶艺技术与模仿相结合,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评判。经过陶艺的比较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陶艺价值进行审美判断,并根据陶艺工艺美术的不断演进,对其价值变化加以认识。
三中职教学中民间工艺美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认为,与宫廷工艺美术相比,民间工艺美术从表象上来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发着土性,但是不孤陋,散发着野性,但并非不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因而充满了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所散发的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中职学校作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审美定位及工艺技法的培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导致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虽然课时较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疏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难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工艺美术创作上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职美术工艺教学中,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性。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价值也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评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被现代化科技产品所取代。中国幅员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为家族式传承,致使多种工艺美术技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现代的社会,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使一些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保留下来。以“五毒”图案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流传着儿童肚兜上要绣上“五毒”图案,可以对儿童起到预防疾病、防御灾难的作用。这种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传,就难以对“五毒”图案真实地理解。通过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使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其民间工艺保护的责任感。
四结束语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
一、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荟萃了中国四大木雕中的潮州木雕、四大刺绣中粤绣之潮绣、广东剪纸的两大流派之一潮州剪纸、三大泥塑中的潮州大吴泥塑瓷、瓷都潮州的潮彩(潮州彩瓷)和枫溪瓷烧制技艺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意境和审美价值。相比较我国其他木雕流派,潮州木雕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层次繁多、错综复杂的镂通雕技法。通雕层次多少因题材需要、技艺高低和材质厚薄而定,少则两三层,多可达十几层,这在潮州木雕特有的题材——虾蟹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篓中有篓的布局,即在一个蟹篓里再雕一个蟹篓,内篓里又套个内篓,使蟹篓成了薄如纸板的篾条,最薄之处哪怕只有1毫米,还能清晰分辨出木雕的行刀路径和篾条的起伏穿插,鬼斧神工。因此,这一题材作品已成为潮州木雕的名片。潮州木雕另一个特色是贴金,故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潮州刺绣简称潮绣,和广绣一起构成了中国四大名绣的“粤绣”。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潮绣构图饱满、均衡对称,以金银绣为主,富丽堂皇。垫高绣是潮绣最有特点的一种技法,就是根据所绣作品的图案,先在绣布上铺上棉絮或纸,根据绣品的形状剪制,厚薄高低视绣品所需而定,最多时可以达到一寸多厚,这在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这是因为潮绣主要的功用是祭祀,垫高绣的作用一是增加绣物的高度形成立体感,在祭祀中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二是绣物图案因起伏会产生不同角度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从而丰富视觉效果。通花陶瓷,如潮绣抽纱中的钩织抽纱通花作品般玲珑剔透,又如潮州木雕的镂通雕一样通体雕镂。这是潮州陶瓷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它用精制的瓷泥,靠手工一瓣一瓣地捏塑成瓷花,细若发丝的花蕊和薄如蝉翼的花瓣,能掷地而不破、落水而不沉,让人叹为观止。
二、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在信息化席卷全球之际,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运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传输媒体,而数据库则是网络信息资源传输的主体,因此,建设专题数据库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和大趋势。近年来,数据库已经逐渐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河南民间艺术数据库的建立。可见,数据库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较为合理和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就是数字化存储展示的最佳途径。这对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理解潮汕民间美术哲
学意蕴和提升传统文化价值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是典型传统文化的形态符号,蕴含着深厚的区域文化、本源哲学及本土艺术基因。建立数据库能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汇总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各种流派及各位艺人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生成、源流、变迁过程和规律、特色,这有益于研究者从中提炼出丰富、具有深厚哲学和审美思考的文化精神,对全面、准确地认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艺人的地位作用与创作思想等起到重要作用,取得第一手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同时,也能更清楚地勾勒出潮汕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原传统文化的面貌,使传统文化的原创力成为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为更好地发掘、整理和发展特色区域文化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这在目前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及使用功能逐渐被外来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国际化视觉符号日益泛滥与本土化的视觉语言失语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和民间美术品的收藏
保护潮汕民间传统美术是蕴含着地域历史文化、伦理审美、民情风俗等种种信息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可将多年来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原始资料、已出版丛书,以及陆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图文资料(包括各机构、私人收藏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方式梳理、归类、保存并展示,成为一个拥有资料录入、展示、整理分类、查询检索功能的可靠的数字信息管理平台,为潮汕民间工艺美术及其文化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将以信息收藏代替实物收藏,以信息资源的直接利用代替艺术品实体的有限利用,其存储方式都是数字方式,即将各种器物、标本及纸质文件、声像档案等资料用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三维空间模型虚拟制作等各种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它改变传统用照片、胶片等介质收藏保存的手法,使一些受材质限制难以保存的艺术品,如剪纸、皮影、麦秆画等能更长久有效地进行图像保存。
三、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一)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数据采集来源于书籍、文献、网络检索、总结艺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等系列研究途径,并结合深入实地田野调研。在具体信息采集操作中,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特性和考察重点,制作电子表格,记录文字和图像信息,纵向为实物标本的序号、品名、产地、年代、作者、尺寸、制作工艺、材料、工具、纹样、寓意、保存现状和文字描述及资料来源和备注等相关信息;横向为实地田野信息采集的客观内容。在实地田野调查中,将采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文字信息和图像资料,按要求、标准将数据当场录入电子表格,或者先记录在纸质表格上,修改完毕并确认无误后录入计算机。这些信息资源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后压缩转换格式,以统一的格式进行储存,在种类、纹理、颜色、形状等方面用制图软件统一处理,达到一致的标准后转换并进入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构建体系
数据库的结构体系模式是构建数据库的关键所在。借助网络技术,运用数字信息、虚拟现实技术是其技术手段。本数据库是在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分类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的,采用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学科研究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图案、声像等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分属于下列数据库:1.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概述、检索查询方法、数据库收录的资源内容、收录数量及内容说明。2.文献数据库:包括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论文成果,历年来的有关专著和在期刊或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和文摘资料。3.作品数据库:以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潮汕民间美术四大品类——木雕、剪纸、刺绣、陶瓷为主体,并涵括其他艺术门类,如潮州大吴泥塑、麦秆画等。内容侧重各个民间美术门类的名称、来源、种类、题材、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分析和相关代表作品等,并对该艺术品类的技艺产生、发展情况、形态、技艺特征、原创造型和工艺材料、工具、工艺制作流程和方法及使用情况等做介绍和展示。4.艺人数据库:各个艺术门类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普通艺人的生平介绍、工艺传承、代表作展示和艺术风格讲解。
四、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相比较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的收藏方式,数据库具有信息实体的虚拟化、信息的共享化、资源的数字化、资源传递的网络化和资源提供的知识化等特点,因此,它具有民间美术的普及和教育功能,能最大化地促进工艺技艺的传播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交流研究。数据库是一个通过电子媒介存取与历史、科学和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影像、声音档案、文件及其他数据的集合体,并通过网络或其他数字化方式完成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由于数据库不受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它所传递的信息资源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学习的需求,实现浏览、检索等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品观众的辐射面,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建立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可将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展示物,如手稿、文章、图画、艺术品等做数字化处理,并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进行传播,使潮汕文化的教育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这对潮汕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普及、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极大的创新。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3
(一)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冲破了国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中国绘画艺术为例。在20世纪初,中国画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下,努力探索,积极革新,涌现了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但近年来,中国画在众多西方流派、纷繁的当代美术资料和美术商品化的市场主义追逐中,不断失去自己的文化审视。这迫切要求我们放弃了对一元化的追求,强调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加强青少年对本民族美术的认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强调通过学生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取向,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
在外部环境渴求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尊重艺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曾经值得骄傲的民间美术由于其所依托的生活背景审美趣味、所依赖的手工艺人和传统审美趣味的丧失,而逐渐地退出人们的生活。民间美术作品的传统原材料受到当代诸多材料的冲击。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印染、民间刺绣等,多以泥、布、纸、面、木等作为传统的材料。同现代科技新材料工艺品相比,这些传统的材料大多材质低劣,不太便于长期收藏或长途携带。而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塑料纸、人工化学纤维)物美价廉,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世界~体化的狂风骤雨中分崩离析。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博士在西北农村考察后总结到:“在陕西洛川县栖风镇谷咀村里窑洞里不再有人贴剪纸,为了洁净和便于打扫,人们在炕围上铺满了瓷砖,因此,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摹本就是来自电视,电视媒体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渗透。”不仅民间美术逐渐远离我们,就连民间美术的创作队伍主体在农村也正处于瓦解。作坊是民间美术存在的主要形式,“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是民间美术递承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当今社会下,作为民间艺人(多为农民)的生存压力大,常年作为学徒学习民间手艺不能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尽管各地对民间艺人收授学徒有着各种奖励措施,但力度不大,收效甚微,依然不能改变民间艺人改行或者手工艺人被边缘化的状况,某些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逐渐消亡。倘若我们还不能在青年人中广泛撒播民间美术传承的种子,不能让青年人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产生、流变、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制作方法,那么当我们在将来某天想要重新拾起时,就会空留遗憾。
(三)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
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学院式培养“美术家”,但实际上,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美术家,现在高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美术从业人员。因此,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专业设置来看,三十多年前只有传统意义的纯美术教育,诸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但是,近年来,社会分工细化,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都进行了大幅调整和改革。与纯美术相关的各个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多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环境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艺术策展人等。时至今日,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和广阔的变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针对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格局而提出的对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增强高校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崇洋、民族自卑感强烈。高校生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在“全球化”的巨浪下,新生代越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就越认同中国优秀文化,民族自豪感就越强。相反,对自己民族、自己地域文化的懵懂会加快民间美术的消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教育家托斯顿•胡森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大学的课程通常都是依照欧洲人的模式依样画葫芦。这种‘欧洲中心式’的体制一直阻碍了上述国家的大学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他们寻求自己的文化根源。”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条件日趋成熟
(一)民间美术资源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和教师资源四大类。
1.校本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中的民间美术资料和民间美术作品的陈列馆。前者资源容易形成,而后者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有待开发。虽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已经建成民间美术陈列馆,按照地域、年代或材料分类陈列,但还是缺乏全面和系统收藏古今民间艺术精品的国家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
2.校外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民间文化设施、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工作室和美术作坊。以重庆为例,重庆民间美术资源分布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区县,如梁平、綦江、渝中、铜梁、秀山等。重庆民问美术较为丰富,包括铜梁龙灯,梁平竹帘、剪纸、漆艺、蜀绣、雕刻,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画,梁平传统木版年画,荣昌折扇画,九龙楹联等。重庆市内建有东水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梁平建有梁平县民间美术博物馆,荣昌县设立有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列有荣昌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工艺品、何氏三圆琴。綦江连续多年举办农民版画艺术节画展。此外还有民间展区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工作室和大师授艺馆所,如“璧山县启慧精微艺术工作室”“胡大妈蜀秀纺”“朱渝生艺林天地”等。
3.信息化资源。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和东南大学信息中心联合制作中国民间美术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作者研究者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专著与论文索引、中国民间工艺杂志索引等。
4.教师资源。我国政府共组织评授了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最近一次的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6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22人。在36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仍在从事创作的有267人,还在授徒的21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95人。大师的专业分布前三位是雕塑工艺品,122位;美术陶瓷,73位;抽纱刺绣专业,4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数量居前五名的省市是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即“site—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还有着不同的界定。
1.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一份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多种互相依存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同样要求教育制度内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
近年来,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在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及本省“大数据”“工业强省计划”等相关有利政策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贵州省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工业设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卓越人才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贵州本地工业设计相对东南沿海省份仍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难以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贵州师范大学作为本省唯一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及时把握国家、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本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有利契机下,结合本省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更具特色、更加符合区域人才需求的高层次卓越人才。
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情况,准确定位工
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工程是研究产品美学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实用性专业,是设计艺术类专业与工程相关专业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特点、瞄准学科前沿的同时,密切关注本省信息化、工业化导向政策,及时分析我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现状,并总结前几届培养经验,结合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制订出切合本专业领域的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既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和坚实的工程技术的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具备民族民间工艺美学、材料工艺学、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知识理念及工程学科领域的宽阔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民族民间工艺挖掘与设计重组传承、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民族民间工艺再设计能力,胜任民族旅游产品设计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功能与结构、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协同设计工作,可在全省乃至全国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从事旅游产品设计、工业产品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卓越专业人才。
二、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一是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专题设计实践”等三部分模块为主的教学方式。三部分知识深度逐层递进,紧密承接。“三段式”模块教学课程设置既与本科学位课程紧密衔接,又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前沿展开,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建设得以有效加强。在“设计基础”模块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工作室制、专题设计实践形式进行“专业设计”模块教学,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旅游商品设计”专业课程及“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旅游工艺产品设计实践”等设计实践专题,加强专业课程的研究深度,发掘研究生设计创新的潜能,使研究生将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技、民族工艺与传承创新等内容有效融合,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增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充分利用本校硬件设施、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西南工艺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民族特色工业产品设计实践教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在融入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法、设计软件等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比例为10∶1。实践类课程教学依托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蜡染•陶艺工坊综合美术实训中心、民族民间图像采集设计实验室、贵州民俗美术图像数据中心等各部门联合进行,充分注重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实行“工作室”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立了设计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室、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技能实训工作室,为开展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硬件条件;并以设计公司提供的实践案例与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项目为专题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积极鼓励研究生利用学校有利硬件资源及西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参加各类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强化行业实习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卓越人才。根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第一学年采取0.5+0.5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学习相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等模块课程,使本硕知识的学习有效衔接,为卓越人才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学期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研究生每周4天在校内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1天去实践基地,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及其导师的项目设计实践学习,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设计实训,强化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训练,逐步掌握实践项目的申报、建设等相关内涵和流程。第二学年全部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及学位论文撰写,针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民族工艺产品研发、现代产品设计及工艺加工方法进行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后期提交相关调研报告初稿、产品设计稿件、产品设计说明等材料,为学位论文积累信息与数据,并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促进研究生的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通过与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密切合作,在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进行合作科研的基础上,两个单位集中优势师资与硬软件资源,共同建立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卓越人才。双方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订、导师指导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并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与职业岗位关系的同时,不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促进研究生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工艺意识的产品创新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为西南地区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提供了有利人才资源。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力度,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先后与贵州博睿广告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开展合作计划,为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实习实践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注重学位论文应用价值,“双导师”指导学位论文
根据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要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行业应用价值。学位授予与毕业要求由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两部分构成。充分发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势,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前期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制图、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及答辩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内外导师重视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与构思、设计施工制图、设计作品等各内容与学位论文密切关联,并要求研究生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毕业设计方案说明、项目设计图等多种内容充实到学位论文之中,使学位论文更具应用价值。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向校内外导师汇报目前实践设计成果、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内容作为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结语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改革,工业设计工程学科定位更加清晰,研究生自身专业职业素养明显增强,不仅为贵州本地工业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也为贵州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一是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领域定位更加清晰、学科特色更加明显。确立了以民族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工业设计实践研究为重点,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产品设计研发为主攻方向,具浓郁西南区域民族特色的实用型特色学科。为培养民族民间工艺设计理论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实践经验的卓越设计人才提供稳固的学科基础。二是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通过一系列课程与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20余人。研究生自身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研究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设计调研与定位、设计构思与表达、设计生产与推广等能力显著提高。研究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研发,利用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产品模数化处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研究生参加各类设计实践20余项,产生现代产品设计作品20余套,取得各类奖项及申报设计专利10余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就业率达100%。三是为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与改革,打破了单一式、封闭式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紧贴西南区域社会现实和贵州实际,培养过程中以现代工业设计与本地工艺文化传承融合创新为基本目标,“现代设计理念—地域民族工艺文化—再设计”为基本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感、民族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创新的新型卓越设计人才,为贵州工业强省、信息化社会建设、后发赶超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红林.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科技资讯,2011.6
2.刘燕.基于产学研平台“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2.5
3.王福丽.基于小户型住宅的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研究:以多功能桌凳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4.韩瑞娜.以苗族传统艺术元素为题材的餐具设计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5.孙振利.基于材料对比的产品设计:以灯具设计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6.王波.现代简约风格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以系列座椅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7.吴士鹏.推拉功能在家具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多功能桌子的改良设计.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5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创造流传之一的民间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频繁举办各种剪纸活动的开展,剪纸文化也不断的向世人重新展示其古老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的应用一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灵感和素材。此选题的目的是从分析剪纸艺术与包装设计相融合的方式,以及包装设计的发展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两者间的相互契合点,并概括总结此类似设计分析,使剪纸元素类包装设计得以实施。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与民族艺术设计有着十分密切又不可割裂的关系。现代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融入着中国民间艺术元素的风格和趋向。将这些风格元素适当性的融入设计中也是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空间。
民间工艺受到社会沿袭和传统风俗、民居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工艺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特点。
剪纸,也被叫做“剪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乡土气息最为浓重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广大民众用情感孕育出的心灵之花。剪纸顾名思义包含“剪”与“纸”,纸张和剪刀的产生与应用为剪纸提供了材料和工具上的准备。剪纸的雏形最早发现于西汉,发展于隋唐代,鼎盛于明清。
剪纸是民间生活习作中的一个剪影,处处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当一个生命的伊始降临,就有剪纸作为新生儿的祈福辟邪之用。当人生迈入华彩,剪纸又一次应运而生。每当生辰剪纸也来沾喜寿凑热闹。丧俗是民间具有重大意义的风俗活动。剪纸作为最欢快的节日的必需品,在春节则悬挂门笺,形状类似旗幡,多以几何纹样或人物、花卉、龙凤呈祥等出现。关于“熬年守岁”的题材也有诸如“门神”、“灶王”等;上元节有张灯观赏之俗,宋代就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等种类。关于祭祀,供花剪纸的题材,以吉祥图案居多。剪纸元素的色彩一般用吉色、素色、借用色等。吉色以红色系为主要色彩,凡是带有红色、黄色或青色相间色及递间色都属于本色。
剪纸元素礼品包装设计概述
现代的包装设计不仅仅可以提升产品美感,既可以保护产品不受一定的损坏,又可以给产品做到一方面的宣传的作用。礼品包装设计在包装设计的基础之上更应当注重设计的美观。现代包装设计结合着礼品包装设计的种种元素和运方法去设计和制作。沿袭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又结合着产品本身要突出的特点,赋予产品新的包装灵魂。运用剪纸各个元素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之中是礼品包装的特点和亮点。比如剪纸的造型,剪纸的颜色等等,并赋予包装新的生命。
利用剪纸元素应用在礼品包装设计中
剪纸元素的运用不仅是设计师们新的灵感渠道的获取而且也很大程度地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剪纸风格的艺术设计,是将剪纸图案应用到设计之上,融入设计之中。使设计品有着视觉上的冲击感和古典风韵的气息。剪纸元素的设计风格与艺术品相结合,给设计艺术赋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风格,这样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得到创新。
剪纸通过它独有的造型特征来生动的表现,而包装则是通过色还原的相片来表达商品。
字体作为设计中的部分十分主要。在设计中,字体不论是在字号上还是字形上等等,都离不开构图的巧妙。和与之出现的背景和图案要搭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融入又独立,也不失美感。
如果说文字是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符号,那么图形就是设计中整体风格的代表。因为人们在视觉上,直观给予的注意力,图形的作用占了69%,文字占31%。所以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中,图形的设计首先要获得优胜,它决定了设计品的成败。
色彩对设计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同样重要。色彩对于包装有识别记忆的作用。在包装设计中,用色要有识别性,有助于识别商品。色彩记忆度规律:1.色彩比图形更容易记忆 2.色彩单一、图形简单的要比色彩多样、图形复杂的容易记忆 3.色彩纯度越高,越容易记忆,纯色比中间色、暗色、浊色容易记忆 4.单一色、明色比复杂色、暗色更受欢迎。剪纸的色彩体系主要的色彩组合就是:木为青、金为白、火为红、水为黑、土为黄,这些色彩并与四季、空间、图腾等相匹配,形成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色彩样式。我的毕业设计作品在运用色彩上主要运用这五种颜色,以红色为主色调,其他颜色为辅。通过这些色彩在面积和位置的不同变化和对比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6
孝义剪纸植根于生活之中,现代生活又赋予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如今每逢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或礼仪庆典,处处可见剪纸的痕迹。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简单几步,彰显着剪纸艺人的功底,述说着两千年的文化。省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润芝,用手中的剪刀,将“孝义”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世代相传传下来的民间技艺
1962年,郭润芝出生在孝义市西辛镇高塘坂村,自幼受母亲张丁香的熏陶与指导,加上她的天赋与努力,吸取多方营养,丰富知识、启发灵感,剪纸艺术不断升华,作品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郭润芝从小就喜欢看母亲铰花花,时间久了,她拿起剪刀也能剪。“那个年代过大年,家家户户门窗上都要贴些寓意来年家财兴旺、子孙满堂、粮食丰收、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的图案。看到这些好看的图案,回家我就偷偷学着剪。”郭润芝如是说。
谈起这段记忆,郭润芝显得有些兴奋。她说,那时她母亲剪出的图案,村里的婶子、大娘都会争着要。她们拿回去用针线钉在红纸上,然后用剪刀照着花样铰出来,图案复制就能刺绣了。那个时候她还很小,出去碰到哪位大婶剪纸,她就跪在跟前盯着看,一看就是半天。
郭润芝从小兴趣爱好广泛,不仅仅是剪纸,面塑、刺绣、布艺等她都十分擅长。“我特别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小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国家能重视这个,把它当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她说。一般小型的剪纸作品,郭润芝喜欢徒手行剪,不用画草稿,拿起一张红纸,随心所欲地将自己身边的生活剪之刀下,农耕收打,碾米磨面,驾车驭马,挑水背柴,养鸡喂猪,纺线织布,缝衣做饭,等等,无不烙上她热爱生活的印痕,又折射出乡村淳朴厚道的民风。在我们采访间隙,郭润芝现场拿起一张红纸即兴而剪,没有画草稿,只是凭借自己对剪纸这项技术的娴熟技艺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一会儿工夫便展现出来。
剪下生花剪出来的民间故事
郭润芝从小耳濡目染,从单纯的个人喜好到成为省级传承人,四十多年来,出自她手中的作品足有上千幅。她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将孝义的民间故事传说融入剪纸中,展现的不仅是精美的剪纸艺术,还有浓厚的孝义文化气息。在孝义市流传很久的“张四姐下凡崔家庄”“崔锦龙求子许愿”“二十四孝”等民间故事传说,都成为她剪纸创作的素材。曾在第二届国际剪纸大展中获得国际名奖的大型连环画“郑兴孝母”和“义虎救樵夫”,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至孝至义的感人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孝义的由来。
不仅如此,2015年,郭润芝历时三个多月创作的一幅长2.3米、宽0.8米,题为“铭记国难珍惜和平”的大型剪纸作品,展现了40余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作品前半部分体现的是“七七”时,中国官兵奋勇杀敌的故事,再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场景;后半部分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人民群众喜庆欢乐、安享太平的情景。“我把抗战时期的一些故事通过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向人们讲述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让广大群众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铭记历史中奋勇前进,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希望他们具有爱国情怀,不忘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郭润芝说。
2016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猴年新春,郭润芝创作了一幅巨型《金猴送宝》的新春团花剪纸作品,寓意全国人民猴年大吉、幸福圆满。这幅直径达2米的巨型剪纸从设计创作到完成,足足用了郭润芝两个多月的时间。作品虽以猴为主,但其构思巧妙,剪工精细,十分逼真。
在郭润芝的独特构思下,作品融入了很多象征吉祥的传统元素。整幅作品涵盖了蛇盘兔、猴子吹号、喜鹊登梅等八个吉祥故事,寓意“蛇盘兔必定富、猴子吹号做什么什么好、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故事。
作品外轮廓讲的是富贵不断头,幸福的日子永长久,剪了一圈富贵纹,最外面的图案是蝴蝶闹瓜、瓜闹梅花,讲究的是过了大年马上起家之意。此幅作品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给中国人传统隆重的春节平添了很多年味儿。郭润芝的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内外巡展并获奖,而且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有关报刊选编。
为了创作这幅剪纸团花,郭润芝近两个月时间里每天都要剪十个小时以上,早上从八点剪到中午一点半,下午从两点多剪到晚上七点多,一天下来双腿都难以弯曲,累得眼睛也经常流泪。
“我剪这么大个团花,就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郭润芝说,原来当地逢年过节、搬家、结婚,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既丢掉了剪纸技艺,也淡忘了这一习俗。即便是贴,由于价格关系,人们更青睐市场上机器制作的窗花。
源源不断断不了的传承文化
郭润芝于2008年、2010年相继成为吕梁市级、山西省级非遗剪纸艺术传承人,从一开始的兴趣爱好,到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郭润芝坦言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传统的孝义剪纸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来自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了保留这份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郭润芝一方面尽可能贴近生活,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展现出来,还原艺术的本身;另一方面不断融入时展的元素,大胆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更有生命力。
也正是凭借这份爱和执着,郭润芝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古老的技艺。尽管如此,但我们依然能从郭老师的眼中看到失落。“国家重视是希望这项传统技艺能薪火相传,可惜的是现在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去学这些技艺”。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激励郭润芝要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不是国家重视,剪纸这门技艺估计也会断了传承,所以我觉得很幸运。中华民族几千年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传统艺术,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她说。
凭着对剪纸艺术的挚爱和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为能让这项传统技艺薪火相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古老的技艺。从2005年起,郭润芝孜孜以求,东奔西走,传授剪纸技艺。多年来,尽管身体越来越差,她仍坚持传艺,就是不希望这门手艺断了传承。在孝义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习所常年为成年人免费办班,星期天和节假日在家为中小学生授课;2008-2010年下乡走村培训,西辛庄镇、梧桐镇各村,以及城郊封家峪、贾家庄、樊家庄等村都留下她的足迹;2010-2015年赴白壁关初中、府东街小学授艺。先后累计培训成人和学生近千人,相继培养了李俊梅、赵金莲、王钟、田大雨等一批批剪纸新秀。
郭润芝始终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队伍中的一名主力。她热爱生活,对剪纸艺术充满旺盛的激情,她的剪纸涉及民俗事象、故事传说和吉祥图谱等多个方面,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比赛和交流,获得数十项奖项。加之,她长期从事剪纸艺术的研究与辅导,以孝义市文化馆为主阵地,并且坚持下乡深入农村,为孝义剪纸艺术的薪火相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样,她的剪纸作品思想更加源远博大,艺术更加精湛纯熟,充满深情厚意,既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赞歌。郭润芝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无私奉献,传承剪纸事业。用剪纸述说两千年文化,凝聚民众力量,激励民众斗志,助力效益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文化支撑。
传承人档案:
郭润芝,女,1962年出生在山西省孝义市西辛镇高塘坂村。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剪纸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文艺家协会理事、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理事、山西省剪纸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孝义市剪纸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比赛和交流,获得数十项奖项,而且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有关报刊选编。
其中,1992年,剪纸《十二生肖》童鞋图案被四川报纸刊登;
1993年,剪纸《玄空椅回娘家》被四川报纸选登;
1994年,剪纸《花鸟团花》参加山西省文化厅剪纸决赛,获三等奖;
1997年,剪纸《刘胡兰传奇》被吕梁地区文化局评为一等奖;
1998年,剪纸《郑兴娶妻》四连环参加中国剪纸协会中国美术馆展出活动,获二等奖;
2001年,剪纸《八虎壶》参加南京市国际剪纸艺术展,获银奖;
2002年,剪纸《发家致富》参加中国文艺家倍加华夏剪纸展,获铜奖;
2003年,剪纸《其乐融融》参加中国西部剪纸艺术展,获银奖;
2005年,剪纸《玄空椅回娘家》参加中国书画院剪纸艺术展,获金奖;同年,剪纸《奔小康》参加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剪纸展获三等奖;
2006年,剪纸《女孩是个宝》参加山西省人口教育中心剪纸展获三等奖;同年,剪纸《中秋节》参加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展获二等奖;
2007年,剪纸《和谐家园》参加武汉第二届国际博览剪纸展,获铜奖;同年,剪纸《二棍鸟的传说》四连环画参加山西省文化厅大同广灵第三届国际剪纸展获铜奖;同年,剪纸《一道丰盛的晚餐》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授予的二等奖;
2008年,剪纸《二十四孝》参加宁夏文化厅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获铜奖;
2009年9月,《郑兴孝母》十幅连环画参加江苏省文化厅金坛第五届国际剪纸展获银奖;同年11月,《郑兴孝母》十幅连环画参加山西省文化厅和教育厅剪纸艺术展,获一等奖;同年农民画《传艺》参加山西省文化厅农民画展,获银奖;
2010年3月,剪纸《郑兴孝母》《义虎救樵》两幅连环画参加吕梁地区宣传部剪纸艺术展,获金奖;
2012年,剪纸作品《开锁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3周年牡丹杯・吉祥中国艺术赛,获金奖;
2013年,剪纸《姑裤鸟的传说》参加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活动,被中国革命革命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