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调查范文1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是中国国务院确定开展的重大国情、海情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所有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涉海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渔民。重点范围是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
据了解,此次调查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等16个产业调查,以及海洋工程项目、围填海规模、海洋防灾减灾调查、海岛海洋经济情况等8个专题调查。调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
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10%,当年中国涉海就业人数为3469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数47万人。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劳动就业和财政税收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刘赐贵就此次调查答记者问时透露,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同构、趋同现象严重,能源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部分沿海经济开发热点地区海洋环境质量随之逐年下降,海洋灾害频发。
对此,刘赐贵表示,有必要通过海洋经济调查,全面掌握各海洋产业间生产规模比例关系等情况,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同时,全面掌握海洋经济资源存量,分析海洋油气开发及海上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潜力,对于维护国家权益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董冠洋)
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逾5万亿
据2014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介绍,2013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海洋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传统海洋产业稳中有进。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保持稳定,远洋渔业较快发展;海洋油气业继续呈现复苏态势;海洋工程建筑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始起步。
新兴海洋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海洋生物药物与制品业成为新亮点;海水综合利用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序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初步形成环渤海、长江口、海峡西岸、珠江口产业集聚区。
经济调查范文2
根据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办公室(OTEXA)的报告,美国服装进口总量从2007年到2008年下降了2.7%,和1989年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办公室首次收集这方面的数据相比,美国进口以棉为主的服装总量下降了2.5%。其它纤维品类的进口量下降更多。
大约六成的棉质服装进口下降是由于从中国,墨西哥,巴基斯坦的进口量减少,减少量分别是3.9%,8.1%,1.6%,从这三个国家进口量的减少大大抵消了从其它排名前十位国家进口量的增长。尽管进口总量下降,中国仍然是对美国最大的棉质服装出口国。越南从中国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其对美国棉质服装的出口量上升了26%,这使其成为美国棉质服装的第四大供应商。其次,美国从孟加拉,印尼,柬埔寨的进口量分别增长了8.3%,8.1%和5.5%。
尽管中国在许多以棉为主的产品分类上仍然保持着最大供应商的地位(包括裙装,内衣和梭织衬衫),但过去几年采购地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例如下装和针织衬衫。美国从孟加拉进口以棉为主的下装上升了25.6%,这使孟加拉超越中国成为该品类最大的供应商。在以棉为主的针织衬衫类别,越南超过中国成为第二大供应商(仅次于洪都拉斯)。从越南进口针织衬衫增长32.5%,而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5.9%。从2007年到2008年,越南生产的针织衬衫单位成本降低4.3%,到3.2美元,这显然低于中国的单位成本5.07美元。因此,从中国进口以棉为主服装增长趋势放缓不仅是由于目前的经济环境,也是由于零售商采购服装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所致。
汇率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几个主要纺织品生产国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在出口成本上又有了新的优势。自经济危机以来,美元不断走强,扭转了自2002年以来的下跌颓势。
经济调查范文3
一、经济性垄断案件的特征
经济性垄断是市场经济内生的垄断,该类案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案件的一些明显特征。首先,经济性垄断案件专业性强。对于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企业合并等的认定和处理,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技能和高超的经济政策水平,尤其是对于诸如企业合并等行为,更需要运用反垄断法上的“合理原则”进行判定,而合理原则的把握是很专业的要求。其次,经济性垄断案件具有复杂性,对其认定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就企业合并来说,反垄断法上的企业合并不同于公司法或企业法上所谓的企业合并还包括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以及协议、联营等方式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再次,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适时性,对竞争行为性质的认定具有模糊性,竞争后果评价也呈现出不确定性。另外,经济性垄断案件牵涉到经济力量雄厚的经营者,案件的处理结果力非常巨大,这也决定了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绝非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所能胜任,反垄断案件的裁决也不是普通的法官所能把握的。
二、反垄断机构的调查权限与义务
在调查程序中应赋予反垄断机构广泛的调查权限和手段,以便收集证据、确认被指控的垄断行为存在与否。考察国外反垄断赋予反垄断机构的调查权限,规定虽然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三种调查权是必须的,否则反垄断执法效果将大打折扣。
1.要求信息提供权。有权要求被调查人和检举人提供与认定被调查人垄断行为相关的一切信息资料,包括要求相关当事人到主管机关或办事处所在地进行陈述,要求相关当事人提供证明文件和资料并进行复制,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并要求如实回答等。
2.场所进入权。有权进入被调查人的办公场所、营业场所、运输工具中进行调查取证,向其工作人员索取口头或书面的情况报告。
3.收缴扣押权。收缴扣押权的行使针对的是有重大违法嫌疑并有涂改或销毁文件的危险。收缴扣押被调查人的原始文件和对判断被调查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证据是比较严厉的行政措施,要在征得调查处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行使。
在反垄断机构实施调查程序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这是其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否则,反垄断机构可依据反垄断法和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执行。这理应属于反垄断机构在调查程序中的权限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反垄断机构也需履行法定的义务,不得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义务主要包括:调查员首先要向被调查人出示身份证明、说明调查原因、告知被调查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调查过程中要填写调查记录并要求当事人签字;对于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经济调查范文4
关键词:民营经济;调查与思考;株洲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10-02
一、株洲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近年来,株洲市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势力、产业结构、社会贡献、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强劲。
(一)经济势力不断增强,引领发展势头强劲
株洲民营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整体经济势力不断增强。从株洲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和近两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分析,株洲民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人数、财政税收等方面表现突出,发展动力十足,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
1.整体经济势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呈现稳步加快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97.5亿元,增速为15.5%,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4.6%。到2013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 128亿元,比201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57.9%。2014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 233.4亿元,增速为9.6%,占GDP的比重达5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264.6亿元,同比增长21.1%,是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4.5倍。
2.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投资503.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2.3%。到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 020.8亿元,同比增长28.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8%,比2010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类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0%,说明民间投资中产业项目投资比重更高,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更足、后劲更强。株洲市的民营经济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民营经济在领跑株洲经济发展。
3.高新技术项目转化的主战场
株洲市依托电力机车研究所,以及钻石切削、千金药业、唐人神集团等优势工业,建立了变流技术、硬质合金深加工、肉制品加工、农机装备等31家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株洲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据初步调查,全市近60%的科技项目是民营工业企业完成的,70%的专利技术是民营工业企业申请注册的,4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也是由民营工业企业完成的。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一产业增加值57.3亿元,二产业增加值747.1亿元,三产业增加值323.8亿元,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66.2:28.7。相比2010年的7.5:61.5:31,一产业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2.3个百分点,二产业则在整个民营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全部经济结构比的7.9:60.2:31.9,虽然两者保持同步的二三一结构,但民营经济的一、三产业分别比全部经济低2.8和3.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全部经济高6个百分点。可见,二产业是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2.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放开,市场准入政策不断放宽。民营企业投资深入各行各业,不仅在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有了广泛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教育、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领域也得到不断拓展。
(三)社会贡献不断增加,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1.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强
二、三产业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从2010年的110.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2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9%。吸纳了大量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城乡居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创造了大量财富,增加了地方财源
2012年,株洲市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0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全部税收的比重高达80%。
3.在扶贫济困方面,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株洲市共有2 800多名非公经济人士,706家非公企业,与486个村对接项目501个。参与蜡烛助教和爱心助残、敬老行动,捐建“光彩学校”12所。57家民营企业参与全市党建帮扶工作,帮扶炎陵、茶陵县32个国家级贫困村,帮扶资金达2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共组织投资各项光彩事业、捐赠公益事业超亿元[1]。
4.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1995年以前,株洲市民营企业主要是为独资的形式,几乎没有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到了2006年,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比重仍然很小。到2013年,公司制己经成为了株洲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不断突破以家族为核心的管理分配方式;同时,自觉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建立了与现代化市场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株洲市从2013年4月开始全面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工作,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方向转变,并出台税费减免、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完成“个转企”5 783户;新增规模企业608家 [2]。
二、当前株洲市民营经济发展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
株洲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民营企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成长性、吸纳就业最多的市场主体。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加剧
从投资到位资金情况看,2015年同比增长12.4%,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的企业中,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比重最近两月一直保持在44%以上。由于资金紧张,企业缩减了采购活动,部分行业间相互拖欠现象增多,销售回款较慢,民间借贷风险开始凸显。据调查,2014年11月,先后有金汇源、财富万家、丰鑫老板“跑路”,后又有月神、星标、勇同、胜善等公司关门倒闭。短短半个月8家投资公司出事。资金紧张、现金流不畅,对目前企业采购、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均产生了较大影响,给社会稳定也带来了一定隐患,需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缓解资金紧张矛盾。
(二)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
这一方面导致工业增速回升乏力,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走低。化解严重过剩的产能,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稳增长要求强烈的背景下,一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遏制盲目投资的冲动,力求避免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大。
经济调查范文5
湟中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87.5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七分之一,大田作物主要是宜凉耐旱的青稞、春小麦、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等,是青海重要粮食产地,也是全省畜产品生产基地县,有天然草场18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3万亩,以绵羊、山羊和黄牛、马、驴等为主。同时,还有包银铜器、藏毯、地毯、金塔牌青稞酒等名产。为掌握全县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我支行组成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经调查,全县农村经济组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资金互助社等类型,对推动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有专业合作社310家,新培育50家。其中:种植131家、林业32家、服务业14家、其它15家。合作社组织成员3288人,带动农户30826户,注册资金达32353.76万元。其中,苏尔吉蔬菜种植、众成牛羊养殖、金富源马铃薯种植等4个专业合作社为部委、省级示范社;黑嘴河湟蔬菜种植、韦家庄蔬菜种植、双寨祥云花卉种植销售、兄弟马铃薯种植等4个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生武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宏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召荣食用菌等20个为市级示范社。培育宏鑫蔬菜、富民源中藏药等60个为县级示范社。从抽样调查的10个专业合作社来看,其业务经营良好,财务相对规范。其运行状况: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
县上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与服务小组,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强化了组织领导,形成了工作合力。
2.建立辅导员制度,进行指导培训。
县农业局成立了专业技术辅导组,下乡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同时制定培训计划,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印发有关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截止2014年底,共举办县级培训班16 期,培训成员达1500人次。省市级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100人。
3.规范各项制度,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与奖励制度,特定奖补政策,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截止2014年底农业部、省、市扶持专业合作社99家,用于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引进、成员培训,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并要求各合作社建立和规范各项制度即章程、财务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等,全县制度上墙的合作社205个,占总数的66%。
4.坚持示范引导, 发挥典型带动。
一是把典型示范作为指导工作的重点,在种植、养殖等行业分别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合作社为示范社,如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双寨祥瑞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众成牛羊畜禽养殖合作社加以总结和推广。二是积极引导农村种养大户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取得的成效
1.推介创立了一批知名品牌。
全县已培育出“苏尔吉”牌蔬菜、“西纳川”牌蔬菜、“原爽果”牌蔬菜、“云谷红”牌马铃薯、“韦家庄”牌蔬菜等一批地方品牌。其中“韦家庄”牌蔬菜在西宁海湖路批发市场已成抢手货,对合作社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培养造就了一批行业能手。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增多,合作社吸收了本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使成为市场的主人,共同把合作社发展壮大,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湟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吸收本村劳力,还从附近村吸纳3000多名农民工就地务工。
3.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合作社的出现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如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争取资金,购置农药残留检测仪,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扩大了销量。
(三)存在的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仍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够完善。
该十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财务、合同、利益分配和风险规避等机制方面仍还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有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有的只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固定场所等。部分合作社为一人社或团体社员垄断经营管理权、农户丧失经营决策权现象,对外合作缺乏诚信,与技术人员等合作意识不强等等。
3.未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
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4.农户法律意识淡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从调查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艰难。
5.政府、金融部门关注度不够。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相对还比较弱,合作社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均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发展。其中在金融机构扶持方面,6家合作社在银行有少量贷款,总贷款额为11万元,还款期限短;仍有4家由于没有任何抵押物、信用贷款手续繁琐而没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二、贫困资金互助社组织
(一)发展现状
2007年,湟中县开展全省首个“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共选择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又在10个村开展此项工作,目前湟中县 “互助资金”项目村达15个。截止2014年底,15个村扶贫互助社自愿入社社员发展到990户,其中贫困户956户,占社员总数的96.6%。共筹集农户缴纳的互助资金36.455万元,每个村拨付专项资金15万元,“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72.455万元。累计发放借款899户、276万元(其中贫困户884户、270万元)。其中,发展养殖业480户140.7万元;种植业120户38.4万元;加工业55户18.4万元;商业及运输业225户 72.3万元;其他行业19户6.2万元。收回到期借款175.68万元,回收率为96%。其运行情况为: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试点工作落实到实处,县、乡、村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各试点村成立的扶贫互助社,下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成员为村“两委”干部2名、乡镇委派干部1名、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群众4名;监事会由乡镇干部和普通群众3-5人组成。
2.规范运行方式。
采取了“村理事会自主审查发放,乡镇负责资金监管”的运行方式。在项目村的选定上,对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贫困群众有发展愿望,积极性高,民风淳朴,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号召力较强,贫困程度较深的村优先选择。村理事会对借款申请审查并同意发放后,由乡镇委派专职出纳办理财务手续。项目正式实施前,县扶贫办对互助社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实施中随时到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了项目档案完善、账目清楚、业务规范。
3.加强项目监督。
一是内部监督。资金互助社的内部监管具体体现为资金互助社所采取的各种资金安全与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二)取得的成效
1.有效缓解了贫困村农户的资金紧张局面。
互助资金一般给入股农户发放3000元左右的贷款,对贫困村农户来说基本生产、家庭紧急支出得到了解决。
2.农户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大二村、普崖村、冰沟村、小沟尔等村有110户借款农户从事牛羊育肥,育肥牛羊1150多只,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普崖村借款户按资金用途组建了4个互助小组,20多户统一到门源等地租种油菜,11户到牧区采药,14户统一做电力工程,7户进行牛羊育肥等,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据调查10多个贫困资金互助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额度的限制、贷款条件繁琐、资金不足、法律缺失、借款收回困难,办公经费不足,经办人员对财务核算工作掌握不够,财务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建议如下:
1.增加贫困资金互助社本金。
持续给予优惠政策帮助贫困村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并帮助贫困村村民脱贫。积极引导本村村民投资,这样不仅可以让小额贷款需求的村民的贷款要求得到满足,也可以让有较大金额的村民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2.定期对社员进行管理知识教育。
明确农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尽早出台农民资金互助社法。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普及个人征信知识。
3.加强对资金互助社业务指导和监管。
建议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进行指导,重点对资金管理、规范审查、财务监督、风险预防、技术指导与能力建设进行指导。据调查的十家互助社总体情况而言,基本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无章可循,这对贫困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情况无法实施掌握与监控,为此当地金融金钩应对其负责人进行专门、长期化的培训与指导。
经济调查范文6
1.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一2仪旧年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9%,1997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速又下降。,3个百分点,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个百分点,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虽然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9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5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3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l亿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1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1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91.2元,这对年平均收人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WTO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11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888亿元,占61.01%;农户投资3123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39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2002年为例,在全部3123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76元,且有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拟〕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l)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较低。2(xx〕年,我国用于农业方面的全部投资为1533.78亿,仅占当年财政总收人17575.33亿的8.7%。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l)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3)改进邮储资金管理。对邮储转存资金以地市为单位,由人民银行转贷给农行或信用社,同时允许邮储资金就地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许委托县以下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等。(4)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人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着想,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
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
(l)投资动力不足。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
(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胆识、身心素质等。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3)投资引诱不足。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当地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这些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现象。(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即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效益很低。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人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人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普。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想,应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2)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县、乡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由于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效益不仅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所以,在以县、乡、村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_上级政府也应拨出一定款项,加以扶持。此外,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勤工俭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也是可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