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委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委经济论文范文1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展深入部门预算改革的关键阶段,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改革自开展以来,部门预算管理越来越精细、标准。但县级部门的预算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推进过程略显滞后,与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
(一)预算编制不够详细且科学性不足
一是项目预算用途不清晰。部分部门为了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都想尽办法来掩盖项目的详细用途。如个别单位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支出计入“其它支出”类款项,“其它”两字给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空间。二是项目预算依据不充分。按照相关规定,单位必须对项目开展的依据、预算的准则以及预期达到的成果等展开解释,可是大多数单位只说明了项目开展的依据,并没有提供预算的准则。三是目前大部分的县级单位预算项目库处于“零”状态,项目的计划性、科学性有待提高。
(二)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一是基层部门预算的信息资料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基层部门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各种信息数据库还处在理论之中或刚开始建设,预算管理的文档归集相对混乱,另一方面,基层财政部门的数据资料相对简单,加上形式单一、内容不全、变更落后,基本上无法为制定合理严谨的定额标准提供参考。二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不到位,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够及时的内部分享。目前,尽管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搜集、打理、编审、综合部门预算的各类信息,但是多个在用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与部门预算编制系统软件衔接不到位,预算管理部门与其它各相关部门的资源还无法达到分享共用的程度,致使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益低下,急需提高。
(三)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监督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基层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缺失或正在筹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进展相对滞后,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监督还处在理论当中。就财政监督而言,部门预算的财政监督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财政预算业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拨付业务,重视前期编制,轻视后期管理,对部门预算的监管监察强度不够。就审计部门的监督而言,对基层部门预算开展过程中开展审计的目标有限,水平也急需加强。就人大和社会监督来看,部分县级单位仍然处在部门预算不对外公布,审查不及时甚至没有审查,导致这两大重要的监督手段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二、推进县级单位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基层部门特别是县级单位在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有着本身的特点,不能够直接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做法和经验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走出一条自己的预算精细管理之路。
(一)改进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
一是加强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的改进。县级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公用经费定额随现实情况调整的动态机制。具体内容是待该标准相对固定后,可根据相关政策变化以及生活水平变化等定期调整和改进,使之与现实情况相符,可操作。其次,创建一整套的项目支出标准参考系统。对项目进行分门归类,根据规律探讨核定项目支出标准,并根据实际实行浮动调整机制。同时,县级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说明支出标准。
(二)加快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按照安排,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要加快建立起以县级单位各部门相关的基础信息库、项目库、资料库等数据库为依托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一直沿用的功能单一的软件系统开发添加一系列新功能,诸如:“资产负债管理”、“不确定事项管理”、“政策调整影响”等功能,建立功能齐全数据全面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真正实现部门之间数据资料的互通有无。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同样应用计算机网络化监管,在后续运行的过程中持续对软件进行调试改进,从而满足县级单位各部门的要求。
(三)完善预算和绩效评价、资产监管的融合
一是逐步建立并严格落实绩效评价制度,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为优秀以上,绩效出类拔萃的,在后续的开展进程中各方面安排上重点支持;对绩效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该项目整改,直到合适为止,否则予以取消。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资产配置审核机制。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依据“三公”的要求,严把配置、处理、废弃国有资产等行为。对外出租、出借的,严格按照“使用单位提前申报、主管部门初步审核、政府最终审批”的程序办理。同时,严格落实、主动接纳人大、审计机构和社会的督查,探索建立“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把资金使用情况、人员机构编制等政务信息,以网站、微博等网络形式向社会公开,满足和确保广大老百姓的知情、参加、评议和监察的权利,严格执行人大通过的预算,不擅自变更预算,以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三、结束语
县委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
一、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机关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单位中,有一部分单位或档案人员却忽视了这一工作环节,存在如下问题:
(一)档案交接不及时
一些基层单位对档案交接工作不够重视,领导把关不严。老档案人员离了岗,新档案人员进了岗,而档案交接手续还未办妥,以致出现档案数量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的基层单位领导或人事干部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交接,从而使得一部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前后脱节。
(二)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
按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从而出现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只有一串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
一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就连档案监交之时也懒得光临,使得基层单位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二、对策和措施
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如何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档案交接要纳入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
档案交接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理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
(二)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
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而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档案交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五是撰写档案移交说明。
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二是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档案工作情况;三是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三)认真做好档案监交工作
档案监交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鉴证和监督作用,因此无论是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还是一般档案人员,特别是负责档案保管接待人员的交接,都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监交。档案监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一般档案人员交接,可由档案机构负责人监交;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可由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人监交。交接双方在监交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帐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四)加强档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档案交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单纯是基层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几年来,一些基层单位忽视了对档案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在档案交接的过程中要补上这一课,教育交接双方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保证档案交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使基层档案工作前后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决定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