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1
1.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 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 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 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指导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指导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举办毕业论文指导、选题思路、科研方法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The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Song Jian DongZhenghua SiChuandao Ciu Xiaoping ZhaoXiang
【Abstract】The medicine is Chinese natio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makes the struggle experience's crystallization with disease, has made th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 because the medical pattern,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multiple impa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How can train th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talented perso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improv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we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rough revises the consummation only then to raise the plan, the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form raise patter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method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explores positively i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84-0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中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但是,由于医疗模式、医学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多重冲击,中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2]。我们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绩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根本,如何能培养合格的中医高等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论证,经过的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并取得一些的成绩,我们学校经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批准设立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9]16号),我校中医学专业荣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中医教育必须遵从“诵经典、跟名师、早临床”的成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我们以“夯实中医基础,强化临床技能”为目的,培养具备“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中医特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之长,修定完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1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院校教育具有群体性教育的优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系统;师承教育是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通过老师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以及长期随师应诊,更易于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临床水平。我们有效的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2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中医基本功基:以强化中医理念、加强临床技能培养为切入点,要求中医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树立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优化课程体系,采取先中后西,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强调课堂正确引导,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和掌握,夯实中医基础知识[3~4]。
2.3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汲取师承教育和70年代“开门办学”经验,采用1、2、2三阶段教育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溶入PBL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换位式、病案切入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系统介绍基本知识,加入其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4 加强校园中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大力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名医名师系列讲座”,先后邀请到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杜雨茂、张登本等多位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是学生能够领略名师风范,聆听名师教导。同时组织本校博士进行“博士-本科生互动交流”活动,以博士为学习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参观药王圣地,使得同学亲身感受到“《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的气氛,学习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充分利用陕西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底蕴,加强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参观学校国医博览园、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巩固了学生中医学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我们先后成立了“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和“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室”,积极做好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
2.5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施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中医高等院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项具体措施。在本科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探索中医药知识学术内涵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5]。
2.6 坚持实施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水平的体现。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动力。通过重建并逐步完善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制度,学生的论文质量与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同步提高[1]。
2.7 遴选名医临床带教,实习基地建设正在加强:后期临床教学是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建设,在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遴选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较深中医学术造诣的高年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切实提高临床带教水平。同时扩大学校“国医堂”的规模,在附属医院建立 “名医工作室”,充分利用“国医大师张学文”和“陕西省名老中医”的示范作用,以保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
3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周期长,远期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客观评判: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而且效果显现需在长远以后,目前难以完整评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仅只能对于前期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2 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制约工作的广泛开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以及诸多环节协调配合,制约工作的长久深入开展。
3.3 加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负担:在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通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于教师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在加重,如开设《难经选读》、《疑难病辨治思路》、《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文化导论》、《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等课程就是在修订培养方案中新增加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师和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 崔晓萍,董正华,史传道,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医教育,2007,26(6)32-33
[2] 王新陆,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中医教育,2010,29(3):1-4
[3] 董正华,强化经典课程教学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9-11
[4] 赵娴,董正华,崔晓萍。培植中医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54转669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3
年级05级
学号
姓名
毕业论文题目
梓醇对D-半乳糖拟老化神经元的作用研究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
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博士研究生﹑讲师
背景介绍:
随着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和绝对数量的不断攀升,由衰老引起的人口老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已成为科学家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由于这类疾病常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及精神异常症状,甚至瘫痪和感觉障碍[1],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脑衰老机制,研究有效的延缓衰老进程的药物,防治老年疾病己成为当今社会和医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诸多老年性疾病中,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系统神经组织非正常退变引起的一类进行性功能缺陷与衰退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亨廷顿氏舞蹈症等[2-4]。其中,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占老年人口的4.6%,其中半数为老年原发性退行性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老年原发性退行性痴呆的发病率达2.9%。该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基因调控和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是一类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的疾病。临床上,对于这类疾病尚无有效控制病程进展的措施,患者最终将丧失生活能力甚至死亡。目前,我国人口老化速度居世界之首,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因此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衰老疾病的药物迫在眉睫。
我国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针对疑难病和慢性病,中医药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特点,既可改善症状以治标,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治本,而且副作用较少、药源丰富。中医在治疗老年性痴呆与记忆减退的数千年临床经验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化学药品开发所存在的技术难度高、价格昂贵、毒副作用明显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实际问题,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黄是常用的补益中药,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sch的新鲜根茎或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5]。地黄在我国有1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应用十分广泛,对免疫、血液、内分泌、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抗菌、抗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6]。单味地黄[7]和以地黄为主的复方在衰老及其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历史也十分久远。现代药理学实验发现其主要的活性组分为环烯醚萜苷类和地黄糖类。
梓醇是地黄中含量最高的的环烯醚萜苷类,属于环氧醚型单萜类化合物。目前本实验室分别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证明了梓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潜在的延缓衰老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疾病的药物。由于衰老是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根本要素,研究梓醇的抗衰老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8-9]。
实验前期发现梓醇具有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记忆减退的功效,同时能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能量代谢障碍,因此本研究利用D-半乳糖引起神经元老化的模型进一步研究梓醇抗衰老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研究意义:
1、D-半乳糖致衰老神经细胞模型鲜见报道,明确该模型作用机制有助于利用此模型进行抗衰老药物的筛选和机理研究。
2、梓醇在衰老动物模型上的效果明显,利用细胞模型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梓醇抗衰老作用的分子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采用小鼠脑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以D-半乳糖诱导体外神经元细胞衰老,并通过研究药物梓醇的加入对神经元细胞的作用,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等综合指标的测定。
实验过程中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和荧光染色技术、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酶标仪等方法手段,研究梓醇在体外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梓醇对D-半乳糖引起的小鼠脑神经元细胞衰老有保护作用.
因此本课题拟利用原代培养SD大鼠乳鼠脑皮层神经细胞,从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分析及SA-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化学染色等指标观察D-半乳糖培养对神经元拟老化反应并从生化方面研究梓醇的抗老化作用。
研究重点难点:
1、掌握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培养、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
2、明确D-半乳糖致神经元衰老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范围。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4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
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
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270•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药学;情景模拟;综合素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22-02
医药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传统的医药学教学模式着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能力的系统训练,已不能适应时代进展。我国医药学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从药品供应为主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主”、“从面向药品到面向患者”的两大转变。新的药学教育模式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它要求高等医药学院校不单要进行医药学科学教育,也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光传授医药学知识和培养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及早地接触职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情境模拟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相结合;我们在此改革过程中可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我们将就案例引领、创设情境、模拟药房、开放性实践教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药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和总结。
一、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及内容设计
1.案例引领。“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 Study,CBS)模式在药学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是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毒奶粉事件”等贴近生活又与药物毒副作用有关的重大社会案例发生时,学生从新闻中了解到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由于奶粉等很多食品在检测蛋白质含量时,为了方便,使用测定食品中氨的含量,就可以换算成蛋白质含量,不法分子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种有毒物质,以便使奶粉在检测时蛋白质含量变高。老师可联系到检测蛋白质含量实验的原理,并组织学生讨论更安全的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老师还可以引领学生由三聚氰胺引起肾结石的原因和后果,总结其他易导致肾结石和肾损害的临床用药副作用发生的机理及防治肾损害的措施。
2.创设情境。按临床常见病编写糖尿病、高血压、感冒等病例的“情景模拟”剧本,展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药理学知识讨论病人病症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最后在教师的分析指导下,引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药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创建模拟药房。在实验室为药学专业学生建立模拟药房、建立“药品展示柜”,教学内容完全模拟真实药房的工作,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
4.开展开放性实践教学。一是在校学习后期,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建立“药历”,写与药学服务有关的毕业论文。实习过程中通过邮件与学生交流实习心得,解答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增进师生情谊。
二、药学本科生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加深了药学本科生对医药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景化学习理论最初源于吉布森(Gisbson)的支撑理论和维果斯基(Vygosky)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真正有效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病案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为药学本科生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和背景。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没有临床处理经验的药学本科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甚至导致虚拟患者的死亡。但是,这种情景模拟会激发药学本科生去思索和探讨“怎样给病人用药才使治疗效果最好而且副作用最小”,“存在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时如何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选择”等。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书籍和文献,分析和解决情景模拟病例中的问题。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中的知识点融入到临床病例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提高了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国传统医药学教学以疾病为中心,学生按照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不同的学科来学习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了解缺乏整体性。由于书本上教授的基本上都是最典型的病例,而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千变万化,临床药师要想从药学生转变为真正的临床药师,就必须学会将从不同学科中学习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病人身上,这就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就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情景模拟教学将药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虽然这种环境是虚拟的,但是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可以将此环境设计得与临床情景十分贴近。药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需要解决临床问题,就要逐渐学会如何将既往所学习的横向知识进行纵向的加工与整合,构建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体系。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药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尽快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减少了对临床工作的陌生感,缩短了从药学生到临床药师的过渡时间。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与行为习惯,人际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更成熟,更加同情和关心爱护患者,更易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更完善。
3.提高了药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医药学知识更新速度十分惊人,因此,要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已完成所有药学课程学习的药学生,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进行培训,一方面,药学生会因为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探索及创新精神,学习能力难以提高。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激发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信息,对繁杂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提炼,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4.同时也加强了老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培训中,指导老师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老师不但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非技术性技能,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他们由既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探索者和引导者。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药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分析和总结”,避免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主题,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指导和帮助药学生构建清晰的临床思路。由于许多指导教师开始尚不适应这种培训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以保证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法从临床实际出发,设置悬念,能启发药学本科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习愿望,是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模拟情景为依托,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主动地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具有重点明确、目的性强的特点,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是符合医学教育现状的,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到药学本科生教学中,还有利于教师随时测评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中师生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弥补传统药学教育的缺陷,促进药学本科生实现从药学生向临床药师的转变,逐步成为一名医德医风皆优、综合能力齐备、整体素质优良的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胡荣,张倩,赵冰梅,林江凯,冯华.建立系统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0,30(3):423-425.
[2]方定志,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龚亚红,李旭,赵晶,于春华,朱波,黄宇光.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1,31(1):143-146.
[4]马维红,李琦,李燕云.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4):225-228.
[5]薛磊,肖瑞,陈晓云,等.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97-98.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中医内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37-03
我国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实行单一导师模式。然而,随着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也正处于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的转型期,加之医学发展迅速,学科间交叉渗透日益加深,单一导师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如师资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学生素质提高较慢、管理不到位等。为更好地实现中医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经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中医教育特点,借鉴研究生导师优势,尝试在中医内科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团队教学。
一、导师团队教学的优势
(一)缓解导师力量不足,多方师资参与教学
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必然导致花费教师时间精力过多。招生规模扩大后研究生教育师生比失衡,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医内科学领域问题更为突出,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已成常态,教授已无暇顾及对众多研究生的全面、深入地培养。有的导师既带硕士又带博士,很多导师同时兼任行政事务,诸多因素占用了导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他们为培养研究生所投入时间的数量和频度。据统计,在我国,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每月平均交流次数仅2.83次。此外,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亦急需解决。同一专业里不同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对比悬殊比较普遍,这显然需要优化师资资源配置。
在扩招后“生多师少”的现状下,导师团队制吸收了中医师承教育、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优点,建立特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这对缓解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师资短缺不足起到一定作用。将高、中、初级职称教师以及博士和硕士同时纳入学生助学、助教、助管体系,从而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阶梯式教学团队,可推进研究生全程教育活动深入发展。
(二)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
单一导师教学最大的不足是学术传承关系单一,容易造成学术门户之见,束缚学术创新。每位导师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研究方向各异,由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侧重导师研究领域的某个方向,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不够全面,背离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学科高度融合与交叉的新形势下,导师团队弥补了单一导师教师知识层面狭窄、专业背景单一、个人精力有限等不足,让学生博采众导师之长,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学科优势、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层次的互补作用,给予学生持续、高效、纵深、全方位的指导。
为满足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要求,让学生轮转跟随团队中的每位导师,还可以由知识丰富、技能较强的博士带硕士、高年资优秀硕士带低年级硕士,形成师生之间或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教学形式。不单让学生学习团队中每位导师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领略各自的教学风格,感受不同层次的人文关怀,还能做到因材施教,将教学空间从传统的病房、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宿舍乃至任何可以教学的地方,这将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师生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
组建跨学科、结构合理的梯队型导师团队,团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教师团队中成员各司其职,利于开展教学。多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学生会感知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倍增,从而激发其自觉努力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摄取各方知识和技能。同时,导师团队培养的实践还将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师提升的双赢。团队能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其中每位成员都不甘示弱,纷纷发挥各自的作用。作为助理导师的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能较快提升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积累带教经验,为今后独立担任主导师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助于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导师梯队。因此,构筑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优化整合导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独有的目标一致、凝聚力、责任感、团结协作、相互激励等作用达成教学互促,推动整个教学进程顺利开展。
(四)催生团队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团队教学是卓越科学成果产生的坚实后盾,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良好的催化剂。随着社会和医学的不断进步,“单枪匹马”已无法完成重大科研和教学任务,重大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互依赖、团结协作的团队。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已是教育教学大势所趋。组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为提升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架构了良好的平台,充分依托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共同体,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科交融很容易产生创新点,从而催生科研成果。团队教学赋予了研究生机会跟从多名导师从而得到更多的指导,从不同导师身上汲取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学术素养、临床思辨能力,融合不同学科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尝试在传统单一的中医内科学人才队伍增加西医人才,为适应学科基础研究发展,引进实验方面专业人才,以指导学科基础实验研究。实行导师团队负责制,不会影响团队中每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是实施人才结构重组,整合个人与团队的力量发挥更大效能。即导师团队的基本模式是:主导师1名,副导师1~2名,助理导师若干,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具体研究内容为载体,通过规范的责权划分机制、协同和交流机制组建一支目标一致、凝聚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团队。作为总负责人的主导师由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对学生培养做全局规划,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副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开发,教授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搭建科研创新的综合性实践培养平台。助理导师可以是专业或研究方向相关的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或优秀的博士、硕士。助理导师作为主副导师的工作助手主要承担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全方位掌握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同时发挥在研究生与主副导师间的桥梁枢纽作用。
导师团队成员可来自相关学科专业、不同单位、不同学术层次,实现了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强强联合、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学科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主要导师与辅助导师间的互助;校际间、中医与西医领域间导师的互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导师的互补。从而弥补了单一导师知识面较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等缺陷,拓宽了研究生在研领域的视野与思路,形成多方合力发挥团队优势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进程。[4]
三、实施导师团队制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组建和分工要合理
导师团队的组建直接决定了团队教育效能的发挥。打破学院、系、研究所等行政单位将学科固化的格局,鼓励成立跨学院的导师团队。导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分工职责界定要明确,才能真正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和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主导师要求知识水平和学术造诣较高、治学严谨、具有一定名誉声望和管理素养,主要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主要是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提供平台,导师助理职责是辅助主副导师工作,帮助学生坚实基础,并且在其学习生活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分工明确避免了导师过多容易出现的责任推诿和责任模糊,既有利于发挥导师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学术视野,也利于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的培养。
(二)导师团队管理要规范
科学规范的考评体制是确保导师团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结合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评估等督导措施,将考核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招生指标挂钩。团队考核内容包括团队中每位导师的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以及团队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形成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学校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将研究生导师在岗工作情况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的考评体系,其聘任、待遇等方面按照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考核中综合权衡科研、教学、师德师风、管理等多个方面。定期公布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学术成果、指导学生与论文撰写等方面情况。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团队教育的效能得以发挥。
(三)相应激励机制要建立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导向良性竞争,促进导师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效果、学术成果、医德师风优良的导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学校可给予优秀的导师团队以特殊的待遇,如给予绩效考核评优和职称评定优先考虑、荣誉称号、委任实职,以及提供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工作室(或实验室)等优惠待遇,设立导师团队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导师团队,奖励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和团队,以调动导师团队积极性。
(四)导师自身学术水平要提升
导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学术水平都关乎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只有不断提升导师个人科研学术能力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教学的成功。教师团队改变了传统导师单一传承关系,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互助、碰撞融合,更有利于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势尤为突出,导师学术造诣越高,学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就越强,越能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越能引导学生自发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因此,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导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是保证团队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团队教学所达到的成效。
纵观国内各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内科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引进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尚属于探索阶段,尽管导师团队制真正实施起来还存在着导师遴选机制、责权划分机制、评价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仍具有单一导师制度所未有的诸多优势,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等多方共同探索,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的中医药学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禄保平.基于转型期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师任职基本条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8-10.
[2]许长青.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36-145.
[3]刘飞,赵百孝.导师团队制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0-803.
[4]曹艳,陈科力,黄必胜.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347-348.
[5]超,王云贵,刘卫东.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68.
[6]程建华,曹一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培养途径的选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
[7]卢慧铭,卢倩,汪海涛.军队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9,(10).
[8]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陆培毅,何振雄,杨秋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资助项目(NO.201010600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