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范文1

关键词: 阿诺德文化思想 中国教育 借鉴意义

一、理论背景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发展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危机。随着时间的发展,“物质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中盛行。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工具信仰”现象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过分迷信物质文明而忽略了人性和谐、完美地发展。此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迅速转型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机,其中包括新社会和旧社会衔接问题。用阿诺德闻名于世的诗句来说,就是:“现代人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还无力诞生。”新旧秩序并存,使英国人出现了价值观与信仰的失衡。马修・阿诺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他的文化理论及教育思想,试图挽救整个社会,以实现完美的理想世界。

二、阿诺德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阿诺德文化思想中,“人生批评”论尤为著名。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在于不断扩展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使自己趋于完美。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不仅致力于看清事物的本相,获得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而且付诸实践,使其所构建的完美理念通行于天下,从而显示出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社会品格。因此,他希望把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结合起来,促进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到诗歌领域,阿诺德提出了“诗歌是人生批评”的观点。阿诺德认为,首先,诗歌要具有思想性、批判性。诗人“应该理解人生和世界,然后在诗中处理它们。现代的人生与世界十分复杂,一位现代诗人的创造如果要具有很大价值的话,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评功夫,否则它将成为一桩比较贫乏和生命短暂的事业了”。①其次,诗歌还要具道德性、严肃性。就是说,诗歌要提供人生的解释和评价,要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规则。“诗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将观念有力而美丽地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怎样生活这样一个问题上”。②而怎样生活是个道德问题。因此,“违反道德观念的诗,就是违反生活的诗;对于道德漠不关心的诗,就是对生活漠不关心的诗”。③最后,诗歌还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生批评必须与诗的真和诗的美这两条法则完美地结合起来。诗歌必须真实、严肃;“诗歌主张美、主张人性在一切方面均应臻至完善,这是诗歌的主旨”。④阿诺德认为:“最好的诗的题材与内容上的那种真实与严肃的优美特征,是和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那种词汇与行动的优美特征分不开的。这两种优美是密切结合着的,并且彼此是坚持着正比的。”⑤

除了“人生批评”,阿诺德还提出了关于文化教育的独特见解。马修・阿诺德认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着文明缺陷,是一个文化普遍缺失的时代。因此他提出只有文化才是解决社会混乱的有效手段。他希望通过教育使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从而使整个民族变得有文化,达到一种普遍完美的状态。马修・阿诺德眼中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力量,它致力于人自身的、内在的转变。根据阿诺德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行动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乱,使我们能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

在教育方面,阿诺德还大力倡导古典教育。马修・阿诺德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所带来的混乱使大众感到绝望、沮丧和倦怠。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的缺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修阿诺德认为,为了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当代生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上寻找能提供人们以精神慰藉的精神养料。于是,阿诺德试图从古典文学中寻求解决方案,以拯救当时的整个社会。他曾指出,希腊精神在人类精神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马修・阿诺德极力主张为人们提供关于希腊精神的信仰及著作。古典名著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条途径,才能使大多数的人得以接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进而实现思想道德各方面的提升。

三、阿诺德文化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伴随着“金钱至上”观念的盛行,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逐渐被抛到脑后。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显得极为重要。阿诺德提出的通过文化教育来实现人的知识、道德各方面完美的状态值得借鉴。只有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提高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地向前发展,才能实现完美的状态。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更加重要,这便是阿诺德所说的文学的道德作用。

此外,阿诺德崇尚经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当今,中国的四书五经、儒道释思想、唐诗宋词与四大名著渐渐被人们淡忘。因此,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必然要从阿诺德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②③LionelTrilling:ThePortableMatthewArnold,NewYork,TheVikingPress,1963:238,343,344.

④[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上海:三联书店,2002:16.

⑤张玉能.西方文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9-230.

参考文献:

[1]吕佩爱.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

文化思想范文2

关键词:文人画;社会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9-1

东方绘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早期社会文化思想儒家、道家、玄学、佛学思想都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绘画表达的就是思想见识、文化认识。不同时代对不同文化思想的侧重,必然要影响到绘画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认识。

一、儒、道思想构成了两汉文人作画的审美基础

绘画发展到两汉时期,汉文帝以道家思想治国,汉文帝时代的绘画多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对绘画创作“解衣磐礴”的探讨提升了绘画的境界。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富国强兵,安定边疆,汉武帝积极吸收儒家“尚用”的思想,这时的绘画因儒家思想的提倡而具有了“历史之境”的作用,多以鉴戒为目的。

儒家对绘画艺术是从两个方面来肯定的,即一为对个人修身养性而言,一为对社会“明劝诫”而言。儒家主张亲近自然,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思想表现在为艺上,认为人应该亲近自然山水,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既文雅又朴实的人,然后才能真正做到用“诚”去体会造物的内在精神,并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人性”,使作品表现出自然、朴实、文雅的审美面貌以及正派君子的气度,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劝诫的作用。

从思想对绘画的影响来看,道家的思想比儒家的思想对绘画贡献更大。儒家提倡积极入世,艺术只是“小道”,儒家认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应该将太多时间用于绘画研究。道家从出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而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体,因而“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王弼著《老子五章注》)。与儒家相比,道家更注意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上主张重意轻形,强调“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由于“任自然”的影响,在审美上倾向于自然、天真、朴拙;由于重意轻形,其作品则表现为不重工巧而更注重人的感情和思想的表达。

儒、道两家虽然因思想主张和认识的出发点不同而在艺术主张上各有侧重,但在审美认识上都倾向于自然美、朴实美。两汉时期,儒、道都曾单独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影响绘画。文人自汉以来参与画事,与儒、道两家对艺术是人的修养的一部分的提倡是不可分的。而对自然美、朴实美的追求构成了两汉文人作画的审美基础。

二、魏晋玄学、隋唐佛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

玄学兴起于汉、魏之际,此时社会动乱,文化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调和了儒家的某些思想,把道家的自然无为更加绝对化、抽象化。玄学汲取了老庄“言不尽意”的思想,以言象为末,以意为本,重意轻言、轻象,这种“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思想发展到南北朝时的表现就是绘画理论上“取之象外”的审美原则的提出。谢郝在评画时提出“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于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这里所谓的“象外”则是指形似之外的神似。玄学对“言不尽意”中“意”的强调,对文艺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思想使绘画更加倾向于主观认识、主观精神活动的表达。中国的文人作画思想正是在老庄舍象求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取象方法,并在玄学的推动下,把表达思想与情感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

随着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而得到广泛传播,佛学思想的影响也日见扩大,到唐代,百丈禅师创建禅林制度,佛教在中国扎根,成为民族文化思想的一支。佛家的“神”和道家的“意”在绘画上更是不谋而合。在唐代佛教和佛学思想从两方面影响文人作画:一、禅定思想。佛法说禅、定、慧,什么叫定?就是禅者心静之澄静和安详。作画者只有先心境达到澄静和安详,才能使画面呈现出自然、静气,给人一种舒适的美感,如道家思想对真画者“解衣磐薄”的论述一样,只有心静达到澄静和安详才能在作画时得到“庖丁解牛”――“神遇”的境界。二、无象。禅门说无象,认为形器世间(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世人应该自觉截断物欲的诱惑,这样才能回归到那个形而上的道体,从写意的角度看,象就是客观景物的外形,或绘画的表现形式,本真就是画家的主观意识,即意。通常过份执著客观物象会相对减弱画家主观意识的表现。佛学还影响了绘画中对“形”“神”的探讨。佛家认为“神”是万物的本真,是万物的道体,认为形器世间(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这些认识使文人作画从“神”即主观与客观物体的道体出发去认识和表现形象,并侧重于主体精神的表达,既然万物各有道体,而这个“道体”又是主观的精神能认识的,那么在画面中就要表现佛家这一认识的过程,要通过自然万物的表达,表现天地的道体,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对这一道题的认识,王维水墨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就是用水墨表现“山水的道体”。

文人画是绘画在中国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两汉文人在儒道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美、朴实美的追求形成了两汉时期文人画的审美观;魏晋在老庄思想以及玄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魏晋文人画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的艺术指导原则;隋唐在佛学以及佛教影响下形成了文人作画从“神”即主观与客观物体的道体出发去认识和表现形象,并侧重于主体精神表达的艺术追求。早期社会文化思想如儒家、道家、玄学、佛学思想,都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思想范文3

【关键词】中国墓葬;传统文化;风水学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38-01

1 中国古代传统墓葬风水学思想

中国古代墓葬的选址、埋葬体现出中国传统墓葬风水学的思想。风水术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东汉以后已将墓地的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地风水术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出现了大量风水术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晋代大风水家郭璞的《葬书》。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而“乘生气”、“藏风聚气”其实就是中国风水文化中对墓葬自然环境选择的要求。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并且人们在其上选址建城、建村、建宅是原因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墓葬风水术要求墓葬乘大自然之生气,并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寄托了逝者与对未来或死后美好生活的希冀追求和生者对逝者的哀悼,并期盼死者保护在世亲人,更好地荫益子孙后代。

我国古代墓葬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墓地的选择,古人选择墓地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一是京城附近,其风水不消说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战场等,这往往是格于形势,如交通制约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向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选择“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过,后有山峰为靠,境内层峦叠翠,就是说墓地要枕山面水。

墓葬与风水发生关系,是先民们对灵魂不死文化观念认同的产物。由墓葬文化派生出的风水文化,又反作用于墓葬。这种反作用,不是制约了墓葬文化,而是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理念化,并溶入了“为了死者后代繁昌”的封建墓葬文化新内容。反过来,墓葬文化又成为风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墓葬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墓葬文化罩上了挥之不去的封建迷信阴影,因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宗族观念强烈

中国墓葬与宗族伦理观念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宗族伦理观念的直观反映。墓主人安葬的地点、方式都严格地依据宗族血缘远近关系。宗族墓葬往往集中在一地,以墓葬群的方式出现,从而出现氏族公共墓地。

人死后要葬在一起,甚至由于种种原因而客死他乡者,也要设法将事故云回归葬。因而,氏族公共墓地实则象征灵魂世界的氏族聚落,也是史前以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地区、个文化埋葬制度的共同原则。如西汉中山国国王刘胜死后葬在凤凰山(后改称陵山),周围山顶的十几个山包,则是刘氏子孙坟。

在当前农村地区,氏族公共墓地随处可见。氏族公共墓地只允许本氏族成员,是氏族埋葬制度的一项严格的规定,因此,氏族公共墓地埋葬的都是本村同宗的人。迁徙而来的外姓人员要另辟墓地,而他们也不愿死后葬在外姓墓地里。我姥爷家在村子里是外来王姓,本村王姓人员死后都葬在村前的公共墓地里,而我姥爷出殡是要到村后很远的自家的氏族墓地下葬。

3 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古代墓葬礼仪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阶级性。《庄子?杂篇?天下》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墓葬坟丘的大小、墓室的性质与多少、棺椁重层的多少、随葬品的多少、墓前石刻规格等都与墓主生前的社会等级高低与权力的大小直接相关,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墓葬形制等级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墓主人社会等级的高低。

秦汉时期,与统治阶级陵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刑徒墓和贫民墓,它们反映了这时期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的情形。刑徒墓中的尸骨多有明显的劳损痕迹,除少数墓内有一两枚铜钱外,大多没有所葬品。而贫民墓中葬具都很简陋,有的用陶棺,有的仅用瓦片覆盖身体,也有的根本没有葬具。随葬品极为贫乏,仅有几件简陋的陶器或几枚铜钱。

4 “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有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伦理观念,《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有意识的营造象征死者的墓穴的葬俗。中国传统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将存活在“世”,并且可以荫庇子孙。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先前死者所用过的物品一般作为陪葬品埋在死者周围。从陪葬品也可以推测出死者生前的许多信息。在重视阳宅的同时,也重视阴宅的建筑和配置。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墓葬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鱼膏为烛”,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陪葬坑气势宏伟的兵马俑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乾隆墓中的“御书房”亦将这种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涉及十分广泛,在世界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其中墓葬文化独具魅力,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这也是观察中国文化的一个角度。

参考文献

[1] 冉万里.汉唐考古学讲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文化思想范文4

关键词:园林;场地;审美;文化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文化思想融合的本质———比德与悦心

我国有漫长悠久的园林历史,更有兼收包容的园林文化,近代中国的园林设计,既传承了博大精深的园林传统,又一直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园林设计更多的展现出生动鲜活的面孔,科学的分析方法使我们的设计更趋理性,身后的文化传统让作品充满了底蕴内涵。我们承袭了先人的传统,同样也展现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空间是人们对外部现象的感知,而文化,作为时间的一种特殊凝结,是内部感知的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应,人们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发现与场所间的关系。所有文化要素的存在,并不是的展现,而是唤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比例尺,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尺,每个生命都将对血缘、文化或其他的传承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园林景观在具有传统生态美学意义的同时还是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常以“比德”和“比兴”的手法赋予园林景观相应的文化内涵,使园林景观成为文化阐释的载体。优秀的园林环境设计不仅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和意境,而且不拘泥于形式,充分体现文化内涵。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与文化思想融合的功能———游与艺成于乐

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诗有诗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而造园之高明者,可综合文学绘画音乐诸境,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文化造园。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景观变得更富有包容性。新的景观类型的出现,也对景观文化理念的更新提出要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比如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重视现代元素的节奏和模式。或者针对不同的场地和设施,对应加入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活动,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再者可以对其它艺术形式的进行借鉴,完全可以让神话故事中的人们“活”在园林景观当中。还可以保留一些场地中的历史痕迹,依附它们来传承记忆或了解历史。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与文化融合,要从场地本身入手,每个场地都隐含着一些特征、矛盾与联系,成功的场所设计即是在正视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解决的方式。由于它不能被普遍推广和直接模仿,从而使场地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场地中曾经的历史故事逐渐清晰,现存的山水植被等自然因素,也在提示我们设计应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完美结合,把园林景观设计成富有人文内涵的休憩地。因此,如何唤醒人们的感官和场所精神,让设计者、使用者和景观之间能两两对话和聆听,才是景观设计打通过现在和未来的道路。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文化思想融合的应用———以和县人民医院景观设计,滁州廉政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和县人民医院景观设计

和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和”语出《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现代社会对“和”的涵义理解得更为精辟:和谐、交融、包容……。景观设计中,运用了“和”的概念,利用圆形和方形的穿插交接,形成圆方互融的平面布局形式。在设计中,以中国传统图案“太极”为设计基础。太极蕴涵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医学悠久的历史和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同时表现了中国医药工作者胸容万物,吐纳乾坤的博襟和进取意志。地块主要由悦和广场、纳音园等场所组成。悦和广场为围合式,以硬质景观为主,辅以点线面式的软景观,组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广场中象征太极的整体布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结合形似椭圆循环轨迹的铺装,象征中国医学事业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纳音园整体布局与悦和广场相呼应,采用旋转式结构。结合蜿蜒曲折的汀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半私密空间。纳音园与悦和广场景观形成的对比和调和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要求。

3.2滁州廉政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我们需要的主题公园应该通过三个层面来解读:大景区层面分析,要与整体风景区相匹配;文化层面分析,要有廉政教育意义和地方文化特色;生态层面分析,要满足开放式公园的特点及生态保护。因此,打造琅琊山风景区形象东入口,形成富有廉政文化特色、山水生态并茂的主题文化公园是本次项目的设计目标。由此引出设计主题:勤政为官、恬淡为民、湖光山色、廉政镜园。核心入口广场区以知行合一为主题,以曲线交错融合,象征廉政思想需高度统一。将“镜”以水景形式融入广场,并设计古典牌坊形成倒影,融汇古今,象征“廉耻如镜、得失在心”。远处的哲思长廊、梅海围合广场空间,形成丰富的背景视线。廉政文化教育区主要景观节点有:明镜广场、景行苑、百汇长廊等。各个景观空间为学以致用,坐而论道提供交流场地。其中,明镜广场中央的仿古铜镜突出文化主题。景行苑营造古代在滁州有建树的人物形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百汇长廊用序列状景墙讲述廉政故事,体现廉政文化重要意义。归心琼岛区设计曲院听荷、澄心阁、归心亭、碧波桥等景观节点,通过微古典、微自然的景观设计手法,营造反扑归真、净化心灵的廉政冥想场所。静坐于茶社之中,引发游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生态保育区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及植被,展现“龙尾万壑底,栈道百回屈”的意境,让人们在自然生态中体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洒脱。整个项目的景观在原有生态山水的基础上添加人文色彩,寄情山水,陶冶廉政情怀。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惟有山光水影才能涵容所有的闲情逸志、沉浮荣辱抑或进退悲欢。

4结束语

景观设计应牢牢根植于场地现状,把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与地域精神、城市需求完美的结合在在一起。在游园的情感体验上,不仅有眼前所见,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杨文珍.中国园林艺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文化思想范文5

关键词:婚礼;拜堂;传统文化;民俗

中国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数中式婚礼了。中国人结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样,西方人要进教堂,而中国则要大摆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赐福,而中国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洁白的婚纱举行婚礼,而中国传统的婚礼需要新郎新娘穿红衣服,因为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利和喜庆。从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有着不同于外国的民俗文化。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西风东渐,这样的传统婚姻礼仪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化西方,中国的新娘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纱,与西装革履的新郎站在舞台中央,这让我们开始纳闷了,如此喜庆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庆的颜色,现在我们不是还说,红白事吗?红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丧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白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枯竭而无血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和凶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却象征着高雅纯洁。穿着白色婚纱再来进行中式礼仪,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终归不像个样子,婚姻岂能儿戏?不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与文明面前,我们怎么能如此怠慢?

传统的婚姻仪式要选在黄道吉日,日子的选取是很重要的,而现在虽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节前后。仪式也变得简单,讲面子,讲排场,房子,车子,票子,婚宴,红包……婚姻仪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内涵,不再具备神圣而严肃的意义,反而在一片喧嚣和聒噪中,消解了这终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为物质,婚礼成为一场闹剧。从第一天起,婚姻就没有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过,这样的婚姻的命运,如何期待?

传统的中式婚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学性和深刻性,古朴而又热闹,隆重、喜庆并且礼节周全,寓意深刻。婚礼上有告上礼、亲迎礼、拜堂礼、同牢合卺礼、执手礼等一系列仪程,虽然整个过程下来并不简单,但这样也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婚姻不是儿戏,要慎重对待。

拜堂成亲,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也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这里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拜堂时,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摆放有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以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的亲朋好友掏出来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缀有铜钱,这个柏枝便被称作“摇钱树”。斗旁放一杆秤、一面镜、织布机杼(现在估计没有了)、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男女只有在拜过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对拜堂的仪式非常重视。

其他的陈列摆设,暂且不讲,且看着三拜,便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国人的天地人观念。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我们第一个要跪拜的,是孕育我们的天地乾坤,万物之始祖,我们虔诚地感谢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证,恩爱永远。

《庄子・达生》有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其次,男女的关系,就如这天地的关系,男为天,女为地,男为阳,女为阴。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这个天地阴阳关系要和谐统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谐,家庭才能和谐,民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秩序才能和谐,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间的乾坤万物才能和谐,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高堂,古代社会对父母的一种代称。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新娘离家出嫁时,要拜别父母和宗庙。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历代祖先的认可。

有万世之德者,必有万世子孙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护,父母精心的养育付出,才成就儿女的幸福,在这幸福的时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国人将奉亲养老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无微不至地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感恩图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其中的精华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婚姻也宣示了绵延子嗣、传续宗族、承上启下、孝养双亲之责,意义任重而道远。

夫妻对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婚姻让彼此成为一家人,夫妻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从今以后,无论贫富,不论贵贱,互敬互爱,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两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对拜,也表示在以后两个人的生活中,男女双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修身,齐家,让这个小家庭成为大社会的一个细胞,和谐和睦共处。

在天、地、亲、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新人正式结为夫妻。而这三拜,就让他们在婚礼上,就要学到尽到对彼此的责任,对宗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婚姻的神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婚礼绝不仅仅只是聚会、宴饮、取乐,它被认为不可轻慢与亵渎,更是伦理和哲学的一场庄严的宣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礼义之邦。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不管是仪式的衣着,颜色,还是流程,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精华的具体而形象的展现,这种思想文化根植在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心中。让自己的婚礼回归生命的本性吧!(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文化常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印)

[2] 李欣芸.我的完美婚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

[3] 董强.婚嫁卷-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文化思想范文6

敬爱的党支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还有从改革这个艰辛而颇多坎坷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找到我们现在还需继续改革,继续加强的方面,这就是***主席在17大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接下来,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谈几点想法。

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现在作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的一员,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上一篇科技文化

下一篇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