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范文1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戏曲文化范文2

1形象艺术是戏曲艺术的基础

所谓形象艺术,就是能够真实反映人物原型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的艺术,它没有丑俊之分、高低之别,只有像与不像的距离[3]。一部《巴黎圣母院》,让人们记住了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部《沙家浜》,能够在外表上就看出胡传魁、刁德一、阿庆嫂的人物性格和能力,靠的就是形象艺术。形象艺术在戏曲艺术中是基础,梅兰芳大师能够把杨贵妃展示得淋漓尽致,能够把穆桂英表现得威武铮铮,首先依靠的就是扎实的形象艺术功底,达到了扮什么像什么的至高境界。把握好形象艺术,是刻画好人物的前提,决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大意,主要角色也好,配角也好,大角色也好,小角色也好,在戏曲舞台上谁都是从小角色开始,而小角色的一丝不苟,才能成就大角色的舞台生辉。因此,把握好形象艺术,必须不断地学习,向老艺术家学,在书本中学,在社会中学,在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扮什么像什么,才能在万千的人物刻画中游刃有余,随心所欲。

2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灵魂

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灵魂,虽然唱念做打都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但就具体的细节,这里的表演则体现在形体艺术的表现能力上[4-5]。有了形象艺术是基础,但是怎样把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好、展示好,还需要演员有扎实过硬的表演基本功,具备较强的展示能力。有的演员戏路比较窄,主要因为表现能力不高,比如可以演文戏,不能演武戏;可以演一般生活戏,不能演动作戏;虽然有好的扮像,有动人的唱腔,但却不能担得起大梁,确实十分可惜。戏曲讲究表演艺术,并通过形体来展示,是因为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要把他们表现好、展示好、塑造好、刻画好,唯一的出路就是扎实苦练基本功。每一个戏曲演员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演员不是只刻画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物。作为艺术人生,演员要刻画的是几十种,甚至几百种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甚至是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物,它需要用真实、用夸张、用含蓄、用韵律,甚至用变形、用虚拟来表现,并在速度、尺度、力度、幅度等方面准确地把握。《贵妃醉酒》里的歌舞盛宴、《花木兰》里的沙场征战、《蒋干盗书》里的小巧玲珑、《武松打虎》里的浩然本色,靠的就是演员的表现能力。当然,能演特殊人物,也要能演普通人物,因为在戏曲舞台上,更多地表现的是普通人群,这就需要演员学会观察各种人物[5]。现代戏《人生配方》中的虎荔荔,是一个为人奸诈、手段毒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漂亮的女老板,笔者为了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在吃透剧本精神的同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人物观察上。到商店跑公司,走机关下乡村,观察、走访商店老板、公司老板、村干部、机关干部等,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了笔者人物刻画方面充足的营养。与此同时,还广泛搜寻与戏剧人物相类似的电影、电视剧,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每场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获得了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奖、全国“映山红”戏剧节个人表演二等奖。戏曲演员是辛苦的,是需要勤奋和执著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就是说你付出多少,就回报多少,舞台的表现力是最公平、公正的结论,没有半点捷径可以走。

3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支柱

语言艺术是人物性格的反映,表现在与形相符、与性相合[6]。人们能记住《智取威虎山》一句“带溜子喽”,一句话把土匪的恐怖、凶残、野性、规矩等方面表现得一览无余,体现了演员一丝不苟的准确表现。而唱腔艺术则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升华,是语言艺术更高的表现形式。从《沙家浜》中刁德一一句“这个女人不寻常”,到胡传魁的“想当初”;从《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到“听奶奶讲故事”。唱腔艺术让观众从声腔中马上就能感觉到刁德一的阴险、胡传魁的不学无术,看到了李铁梅的纯真和成长。所以说,唱腔艺术决定了戏曲艺术价值,也决定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而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都是一方地域文化经过千锤百炼、万千推敲才展现出来的[7]。因此,作为地方曲种的戏剧演员,一定要在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上下功夫。戏剧的滑坡不是戏剧本身的暗淡,而是演员在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上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丢掉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时代性,抱守残缺,从而导致地方戏曲的举步艰难。要想振兴戏曲,必须全方位精心打造,使得戏曲的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并喜爱。

4心理艺术是戏曲艺术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把一生献给戏剧事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难上加难。从形象上的准确把握,到表演上的一丝不苟;从语言上的适度自信,到唱腔上的情真意切,都需要心理上的真实奉献,这个奉献就是承担,就是精益求精,就是心无旁骛,就是一心一意[5,8]。人们常说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一种能力,可以刻画好各种人物;放得下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度量的能力,它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为拿得起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是心理艺术至高的演员,可以把一生献给伟大的戏剧事业的演员。

戏曲文化范文3

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及特点方便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工作。这些优势和特点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基础群众性特点。

我国的戏曲文化始于民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的群众性特点一直伴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经常被群众所误解,但是在部分的群众中其基础群众文化的特点依然存在。

(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其地方性特点极其显著。在各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好地市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优势。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地方性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特点已经密不可分。所以这种戏曲文化的地方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很容易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利用这一工作积极的推动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经常被采用,而我国的各地方戏曲文化都处在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名单中。利用这一优势,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可以收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二、做好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所采用的方法

在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一)利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工作

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中,政策性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可以使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这种引导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项内容。一是资金投入政策。在进行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单独依靠基层文化组织自身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在这时就需要政府在的相应的政策方面进行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指财政补贴方面的资金,还包括了利用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解决文化活动的资金问题。二是做好文化开发抢救工作。在戏曲文化中,大部分的戏曲文化出现了市场困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的戏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会出现困难。三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政府经加强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良好媒体宣传渠道,对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工作。

(二)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欣赏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戏曲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最好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不了解的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做好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必须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这些创新工作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在戏曲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中注意在传统中求创新的原则,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戏剧中的不合理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戏剧,要有原则性的进行改良创新工作。二是新剧目的编写工作。这种新剧目的编写工作应注意在编写过程中合理的加入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和任务进行描写。

三、结束语

戏曲文化范文4

关键词:戏曲音乐;唱腔;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79-01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认为人声的歌唱要远比器乐的演奏更加动人,自然灵动的人声歌唱不仅能够传情,更加能够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要依靠的就是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演唱。

一、戏曲音乐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唱腔及其特点

戏曲音乐的文化博大精深,各个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唱腔,下面我们以流传较广的几种唱腔为例进行探究:

(一)昆腔。昆腔就是我们常说的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昆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后,在明朝中后期开始盛行,时人多用昆曲演唱传奇戏。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二)高腔。高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因此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高腔原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明代中后期由江西传出到全国,在几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并且有各自的代表剧作传世,如川剧高腔的《活捉三郎》、湘剧高腔的《拜月记》等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高腔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三)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以硬木梆子击节,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调为上下旬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二、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间的联系

(一)地域文化推进戏曲唱腔的演变。在地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戏曲的唱腔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如一直建立在湖湘文化基础上的戏曲剧种,底蕴深厚,个性强烈,派别也是异彩纷呈。以湘剧来说,随着本土文化源源不断地参与进戏曲的创作,湘剧也逐渐发展成完整的四大声腔: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

在我们比较熟悉的戏曲种类中,不难发现,每一种唱腔的演变都是带有当地地域文化标识的。江浙一带,水秀人灵,文化气氛浓郁,多缠绵委婉之意,因此昆曲和越剧等剧种的唱腔都是优美婉转,真切动人,抒情性极强的;中原腹地,视野开阔,当地民风淳朴,做事讲求干净利落,因此秦腔、豫剧等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唱起来酣畅淋漓,听上去也是十分过瘾的;到了关外又是另一番景象,千里冰霜,万里雪飘的东北,民风大气宽容,凡事直来直去,这就使得吉剧和二人转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戏曲形式的唱腔生动直白,诙谐幽默。

戏曲文化范文5

【作者简介】

昆剧《白兔记》剧照 昆曲,这个被称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古老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它深刻地表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正如希腊的悲剧,意大利的歌剧,俄国的芭蕾,英国的莎剧一般,对于自己民族的“雅乐”,人们都推崇有加,引以为傲。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被称为“百戏之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诗性与音乐韵律、舞蹈精髓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2012年4月29日结朿的湖南昆曲艺术节,从大众所反映出的情绪可以见到这种古老艺术的精神回归。在“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艺术交流展演周”上,为湖南省昆剧团担当《白兔记》导演的上海昆剧团导演沈斌,来回火车奔波10多次,历时一年,把湘昆保留的但已经断层的剧目重新二度创作。作为昆曲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沈斌认为,通过一出戏带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戏曲观众,整个阵容齐全,观众齐誉——多少年未看到这样的戏——这才是当下中国戏曲文化的审美取向与传承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一、情之所趋命之所然

1959年9月1日,12岁的沈斌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昆二班学戏。沈斌戏曲情结与生命密码由此紧系,走上这条道路的艰辛是从基本功开始。

沈斌对学戏的经历作了如下叙述:当时的我不知道昆曲是什么,更不懂什么叫艺术,只知道学校不收费,吃饭不收钱。进校的第一年是不分行当的,分成好几个组学唱、念、身段基本功。沈斌被分在现已103岁的倪传钺老师的组里。每次上课,倪传钺老师都会提前到,桌上还放着一根笛子和一块板,拍曲时要求一句一句地跟他唱,并要求每个人用手打板,谁打错了板,他立即停下纠正板眼。接着又拿起笛子吹,让学员们跟着笛子唱,并要求满宫满调。谁偷懒唱调低,他就叫这位同学一个人唱,因此,没有一个敢偷懒的。在他严格的教授下,沈斌一年内把《打围》、《十面埋伏》、《长生殿》、《芦花荡》等剧的同场曲牌都学会了。事隔50年,沈斌还能张口把《调笑令》、《朝天子》、《念奴娇序》、《朝元令》等几十个曲子唱出来,可见幼功打下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每周的一、三、五是拍曲课的话,二、四、六就是形体身段课,从台步、圆场开始训练,老师让学员们跟在他后面围成圆圈走。老师的汗水比学生流得多。尤其是反山膀云手的训练,让沈斌开窍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云手’动作要感觉到抱着一个球转。”可见启蒙情结笃深悠長。

分行归路,沈斌习武。学校请来了盖春来、朱宝镇、谭金霖等京剧老师任教。在教学中,先由郑传鑑老师拍曲教唱,然后再由京剧老师教戏。沈斌对郑传鑑老师的教学特别感兴趣。如拍《夜奔》曲子时,郑老师把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深受高俅迫害的背景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要求学员们唱出悲情——一种英雄被逼上梁山的心情。因此上他的课不感到枯燥。当时的沈斌好奇、好问,记得有一次排《夜奔》时,郑老师也来到课堂,拉完第一场走边后,郑老师对盖春来老师说:“《新水令》中的一句‘俺的身轻不弹路迢遥’,不要把它切开来唱,身段动作应该有机地揉在唱腔中,否则从文学上会产生破句。”盖春来老师马上把它修改过来。这一事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印象深刻,至今难忘。由于郑传鑑和盖春来两位老师的辛勤教导,使沈斌在期终考试中《夜奔》一折得了高分。从那时起,沈斌对郑传鑑老师就有着特别的情感。虽然当时他不是老生组的学生,但十分尊敬和崇拜他。几十年的师生情缘由此结下。

·文化艺术段丽娜:当下中国戏曲文化的审美取向与传承 第三年,方传芸老师开始教学《昭君出塞》,挑选了沈斌与白旭东二人学马夫。在京剧界都说《出塞》这出戏是“唱死昭君,做死王龙,翻死马夫”。方传芸老师教排昆曲载歌载舞剧的特点,是在昭君骑马时,三人的舞蹈要求昭君既唱又要做(舞),王龙既做(舞)也要唱,马夫不仅翻还要做(舞),三人合汇一体,在唱腔的节奏里完成身段动作包括技巧情感和造型亮相。在教排中,方老师首先要求大家一起唱出来,并要求唱齐了;然后要求每一个动作在哪一个唱词上变,大家都要做到一致,不整齐就停下。动作造型不好看就亮着单抠或是耗三分钟,等大家记住了、明白了才往下走。如此艰苦的磨炼,使沈斌知道了“昆剧和京剧不一样的原由。昆剧表现出昭君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憎恨奸臣而做出牺牲的基调与戏的不温不火,有慢有快,唱、念、做、翻合为一。”这些感悟在沈斌心中难以泯灭。1978年,方传芸复排此剧时,根据演员的特点特为沈斌设计了跺子窜毛过昭君的头、趟马跳叉、车轮翻身等技巧动作,尤其是唱“只见得金鼓连天,人似骠马似龙驹……”这段唱腔时,他把唱腔的节奏变为由快转慢,再由慢转快,使动作情感更有起伏,更具美感。这使沈斌懂得了对于表演来说,昆剧表演的艺术创新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方传芸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沈斌、涂畹芳、蔡青霖三人组合的这出《昭君出塞》参加了1978年上海戏曲青年汇报演出并获得了演出奖,为上海昆剧团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

沈斌能成为戏曲一线导演,郑传鑑、方传芸两位老师是他艺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979年,沈斌有幸跟随方老师一起排《大风歌》。方老师编排了一套水袖的喜、怒、哀、乐组合,从台步、圆场开始,由沈斌领头示范,每天下午两节课进行教学训练。接着方老师要求他编排刀剑、扇子两套组合,在他每周二、四、六不能来上课的情况下由沈斌代课。面对着达奇、乔奇、严丽秋、华文漪、顾也鲁、牛犇等大牌演员,方老师的鼓励使他战胜了心理障碍,以过硬的基本功,得到了这些大牌演员的认可。之后,沈斌又有幸被另一位导演颜碧丽相中,在电影《笔中情》的拍摄中担任技导。沈斌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该片放映后反响热烈。

1979年,上海昆剧团决定排练由莆仙戏《春草闯堂》改编的昆剧《假婿乘龙》。在业务团长李进导演的推荐下,沈斌担任了该剧的助理导演,虽然说压力很大,但这是他导演生涯的起点,在方传芸老师的艺术指导下,沈斌认识到该剧不仅带有很浓烈的地方生活气息,还有夸张而合情的喜剧表现手段,赋予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基调。发挥好昆剧载歌载舞的特点,充分运用花旦、丑行的表演技巧手段来抓住细节、行为,细腻地挖掘人物内心动作,把它夸张、放大进行外化,使其在规定情景中冲撞,达到喜剧效果的幽默、诙谐和可信,是沈斌的艺术追求。如莆仙戏在“上路”一场是两人抬轿,沈斌则改成四人抬轿,因胡知府是个四品官,当然可以有此排场。春草因撒了谎,救了薛玫庭,怕胡知府见到小姐对证,所以设计了小碎步、慢台步和前后交叉的十字步,把她无奈中故意拖延时间、刁难胡知府的情景展现出来,最后还设计了春草故意挡道使抬轿人紧急停步,胡知府从轿里扑虎摔出轿外滑至台口的细节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在方老师的尽心指导和李进导演的把关下,《假婿乘龙》一剧在中兴剧场连演一个月,还先后到湖南、江苏巡回演出将近半年,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沈斌逐渐走上导演之路。

郑传鑑老师与沈斌有近四十年的师生之情,其无私的教诲影响着沈斌的艺术生命。他能把他所经历过的东西,深入浅出地传给沈斌,使之掌握许多昆剧艺术的表演知识。“”中后期,郑传鑑被安排在传达室上班,一天趁工宣队、军宣队不在的时候,他就把沈斌叫进去,第一句话就是“传统戏不要丢掉,要背戏,要坚持练功,到时候拿不出来会丢人的。”也是从那时起,沈斌一直偷偷地趁无人时,把学过的传统折子戏一一回忆,背戏练功。每个星期天都要去郑老师家讨教,并带上小本记了不少东西。如出将、入相,上下挑门帘的程序等。老师强调一定要懂戏曲中舞台表演的行话,如:站门、挖门、内反、外反、一条鞭、二龙出水、编辫子等等,并要知道它们的作用。戏曲艺术经过后,像封箱、开台、跳加官、跳财神等形式,知道并说得上来的人已经很少了,为此,郑老师很着急,他希望沈斌能好好地学,好好地记,能将这些戏曲艺术保留下来。沈斌每次和他交谈都有很大的收获。

郑传鑑在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直活跃在越剧界,并被称为技术导演。“一个好的箍桶匠,必须把每一块木板仔细看,反复拼,觉得没有一点缝道后才打上箍圈,使水桶放进水后一点儿也不漏,这就是一流导演;一般的箍桶匠把板拼好,箍上圈,放水后再涂上油灰后不漏水的,是二流导演;差的箍桶匠拼好木板箍上圈,涂上桐油还漏水的,这是最差的导演。但是最差的箍桶匠,也能成为最好的导演,就是要把箍重新打开,认真、细致地找出每块木板之间的偏差,然后调整位子,把它刨平,拼紧了再箍起圈来,水不漏了,马上就能成为好导演。”郑传鑑老师的这个比喻对沈斌来说影响至今。《长生殿》是沈斌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时候的毕业作品,李紫贵教授是他的导师,在排练中郑传鑑老师担任了艺术指导。沈斌先搭好全剧框架后,李紫贵教授对不足之处提出要求指导编排,许多精彩的细节动作里面都有他的心血。如“密誓”这场戏里对一缕青丝的处理。杨玉环在和李隆基分离后的痛苦中,剪下了自己的头发,这一缕青丝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当李隆基发现桌上的一缕青丝时,情不自禁拿起感叹:“这缕缕青丝,片片香云,勾起我思无限,愁万分,记前宵香气枕边闻,到今朝和泪寄断魂,悔煞我一时任性,相负你一片真情。”系列动作在郑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李隆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纤毫毕现。当二人相见相偎时,李隆基把青丝搭在杨玉环的颈脖边,酷似一幅优美的画。当二人同时拉着青丝的各一头时,情丝千缕,心心相印。李隆基在喜悦中折叠起青丝交还杨玉环,杨玉环却甜蜜地把它塞进了李隆基的袖中。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可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郑老师对披风道具的运用设计。当杨玉环见到李隆基瞌睡时,一阵轻风吹来,她脱下身上的披风,由深情的月光引动着轻轻的台步,把披风盖到了李隆基的身上。而李隆基在最后对看双星盟誓时,随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伴唱声,满怀着爱意又把披风给杨玉环披上,杨玉环顺着一个慢慢的转身,裹上了披风,接受了李隆基的爱。这些动情的身段动作都是郑传鑑老师和沈斌反复推敲后的结果。它不但使人物关系、人物内心活动得到深刻的表现,还把人物形象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长生殿》排演后,李紫贵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对昆剧更加敬重,我对郑传鑑更加崇拜。”昆剧《长生殿》剧照人生如梦,转眼五十年过去,沈斌从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成为国家一级导演,正是老师们对昆剧事业挚着的爱和无私的奉献,才成就了沈斌的艺术之梦。

二、用情传承艺高为先

昆曲从明初孕育起源,直到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沈斌,也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积累成为昆曲传承人。昆曲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造就了沈斌的戏曲人生。沈斌不仅对其中角色、音乐化的演唱和伴奏,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以及艺术化的念白等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有特殊的认识。沈斌根据剧情需要,除要求演员的演唱、念白、舞蹈和表演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角色的特殊身份和个性外,还要求演员随着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发展,真实袒露特定情境中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和变化,力求进入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在表现戏曲演唱的音乐化时,集中体现在曲牌联套和声腔板式的优美设计和灵活自由的演唱上,使其在戏曲演唱上追求腔满圆润、抑扬顿挫、曲折变化和优美动听,实现戏曲的唱段与诗词、散曲和音乐的融合。

昆剧《十五贯》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出精品,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年大江南北掀起的《十五贯》热充分证明了昆剧《十五贯》的创作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看性的价值。这是浙江昆剧团传字辈老师周传瑛、王传淞等老艺术家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大的增长。每次复排沈斌都作调整,以期跟着时展。沈斌导演淮剧《十五贯》,使该剧从粗狂中呈现细腻,从细腻中发挥激情,展现粗中有细、规范生动、流畅动人、好听好看,成为具有淮剧本体特性的剧目。该剧如今已成为常演的保留剧目。为纪念徽班晋京二百周年,该剧由北昆徐乃安、马宝旺导排,在长安大戏院上演;浙昆由程卫兵重排此剧,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取得了成功。多年来,沈斌先后导演过昆、京、越、豫、淮、骛、绍、粤等剧种六十多台大戏,由他执导剧目有《长生殿》、《占花魁》、《血手记》、《新蝴蝶梦》、《琵琶记》、《钗头凤》、《上灵山》、《西湖公主》、《英娘》、《唐知县斩诰命》、《申凤梅》、《双太子》、《沙漠王子》、《新珍珠塔》、《巾帼红玉》、《千古韩非》、《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青白蛇》等。其中昆剧《长生殿》、《占花魁》同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上灵山》获1993年上海新剧目展演剧目奖;京剧《范仲淹》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婺剧《铁灵关》、豫剧《西湖公主》、绍剧《渭水之战》等均获得奖项。他还导演了“抢救、传承”昆曲传统经典折子录像100多折,曾赴英国、瑞典、丹麦、日本、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和讲学,广受欢迎。值得一书的是,为了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沈斌乐此不疲地到祖国边远地区执导,如原贵州省贵阳市京剧团《范仲淹》、《巾帼红玉》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白玉兰奖,使贵阳市京剧团以剧立团而成为贵州目前唯一保留的京剧团。

弘扬民族文化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1992年由台湾新象活动推展中心邀请,上海昆剧团对台进行了11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演出的剧目有《长生殿》、《烂柯山》、《活捉》、《扈家庄》、《挡马》等大小5出戏。首场由蔡正仁、张静娴主演的《长生殿》谢幕长达十几分钟,掌声接连不断。第二场演出是由计镇华和梁谷音主演的全本《烂柯山》,正好轮着沈斌打幻灯,观众席里60%以上的年青人全神贯注地欣赏和情不自禁地鼓掌,谢幕时观众涌到台口,最难得的是年青观众自觉地排起了长队,要求两位主演签名。这时,一位已签好名的小姐向沈斌走来,看了看说明书上的照片说:“你是沈斌导演!”要沈斌签名。接着,一群二十几岁的青年人蜂拥而上请他签名。他了解到,在台湾大学上的国语课,都是文言文、古诗,看了演出,使他们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并爱上了昆曲。沈斌激动地和他们交换名片,并合影留念。新生代剧坊副团长、武生演员朱陆豪先生看了王芝泉演的《扈家庄》、《挡马》等戏后万分激动地说:“昆曲精湛的表演和过硬的功夫,使我敬佩和羡慕。”正因为上昆的到来,台湾掀起了昆曲热潮,接着大陆6大昆剧团先后赴台作交流演出,昆曲在台湾的热潮逐年高涨。沈斌多次应台邀请, 为台湾导演了多部昆曲和京剧, 其间付出的心血让他感受到剧目对剧团和观众的重要。

在沈斌心中,所谓经典剧目就是能常演不衰、受到观众喜爱的剧目,通称保留剧目。昆剧的保留剧目都是以折子戏为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戏中的经典片段,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长生殿》中的“惊变·埋玉”、“酒楼”、“弹词”等等。这些戏有着丰富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来诉说故事,展现人物的情感。经过四五百年的传承和无数代艺术家的不断提炼,这些折子戏越来越细腻、规范,成为了保留剧目。因此,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沈斌心中,他一直认为昆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须要很好地继承下来。既是世界遗产,我们就必须把它独特的表演艺术介绍给世界各个民族,让更多的人认识昆剧,了解昆剧。所以,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中国的故事,用昆剧的表演手段来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看得懂,并欣赏到昆曲艺术之美,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但介绍了昆剧表演艺术的高雅细腻的艺术特点,还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昆剧《血手记》创排中, 沈斌在导演中更加注重昆曲艺术的诠释,赋予其生命的意义。

《血手记》于20年前编创。随着时间的消逝与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审美角度以及欣赏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排必须重新审视,重新架构。即从剧本的主题立意到二度排练手法都需要进行重新构思,在继承中进行大胆的创新。重排之时,根据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沈斌决定从“善”字着手。《血手记》的题目就是对“善、恶”有了道德的评判,从“善”字出发写出了一个人物的内心搏斗,从而达到启迪作用。只有对剧本的细节进行调整和改编,才能达到创新的意义。

三、追求戏曲的现代审美

中国戏曲的不同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地域、语言、文化和表演上的特色,由于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武术等艺术元素,故称为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艺术;又因同一剧种还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使戏曲的艺术之美异常丰富。戏曲审美有音乐和诗歌的时间性、听觉性,有绘画、雕塑的空间性、视觉性,又有与舞蹈、武术相同的以人的形体作表演为载体的审美特征。演员的表演是创造戏曲形象的中心,其它艺术因素必须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服务。只有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武术、音乐等艺术被戏曲综合时,才能完善戏曲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按照戏曲的规律进行一系列演化,这种演化就是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沈斌更多的是培养新人,并力求形成核心竞争力,为观众献出一台台视听盛宴。

戏曲特有的表演美、造型美、综合美是作为一个生动的过程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表演集中展现的。沈斌认为,戏曲表演“让一切发生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戏中所反映的生活,成为戏中生活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台上台下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演员通过表演感动观众,观众则以情绪影响台上的演员。戏剧家饱含情感的处理,观众饱含情感的反应,在演出中汇成巨大的精神洪流——戏剧的‘场’。观众既被演出所感动,也被这种群体性的精神洪流所感动。”这种直观感受、立体展现的审美特征使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沈斌所导的戏中,均见程式经过音乐化、舞蹈化、装饰化提炼、概括的规范化、定格化的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语言。它具有美感的视觉形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戏曲的角色行当、唱念做打、化妆服饰都有自己的程式。它经济、准确、简洁地表现生活,使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舞台审美效果。程式虽有形式上的规范性,却可由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加以运用,进行富有生机的美的自由创造并随着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既反映生活,又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使典型形象比生活更精炼、更集中、更夸张、更美。正是这些由冲突和曲折引起的富有戏剧性的审美元素的综合效应,才使戏曲情节的演绎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如今,在整个中国学校教育里面,几乎没有戏剧的内容,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倡导国剧本位的学者傅谨认为,除了戏剧教育的缺位,20世纪3次思潮的冲击——、把旧剧视作社会主义改造对象的1950年代全国戏剧改革、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西方戏剧理念涌入——是造成中国戏剧萎缩的原因。

沈斌认为,“优秀的作品,要么在形式上模仿传统,而精神是现代的;要么精神是传统的,而形式是现代的。采用传统的形式,必须对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进行改造。面对时代的挑战,如何拯救中国戏剧濒危的命运,乃当今戏剧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沈斌在自身的实践中,对中国民众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与反思。从大文化的维度与视角,回望中国戏剧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戏剧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与观照,他始终对执爱的昆曲和中国戏曲熔激情与冷静、浪漫与现实、生动与严谨、创造与创新于一炉,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2011年以来,他先后为浙江绍剧院导演了《硃砂球》、《佘太君》,为上海淮剧团导演了现代戏《家和万事兴》,为浙江永嘉昆剧团导演了昆曲《一捧雪》,为中国戏曲学院12级研究生导演了京昆版的《白蛇传》,为浙江昆剧团导演了《范蠡与西施》,2013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全国共10台戏沈斌导演的就占了4台。分别是:上昆的《长生殿》、《雷峰塔》,湘昆的《白兔记》和《十五贯》。在沈斌所导的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极富诗意的华美空间,还有艺术寄于情、归于意的恢弘厚重独特个性与风格及才思横溢的内在功力,这些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与守望。

结语

戏曲文化范文6

[关键词]新康戏乡 问卷调查 文化产业 旅游创意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新康乡地处望城北部,东临湘江,南依沩水,西连宁乡,北靠沩水哑河,总面积47.2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9个村、1个社区。新康乡历史上是长沙地区的一个重要商业口岸;建国前是湘江下游主要盐茶、竹木经销商埠;如今,新康乡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长沙湘江新区(大河西先导区)及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范畴,京珠高速复线、雷锋北大道横穿乡境,水陆通湘阴、益阳、宁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域文化特色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新康乡素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和“戏曲之乡”,随着2013年9月以花鼓戏为特色的新康戏乡的正式开街,已经具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

2014年暑假,为深入了解新康戏乡居民的文化服务需求,探讨戏乡文化产业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戏乡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展了“关于望城区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凋查戏乡领导干部和当地居民,了解到新康戏乡现阶段的基本情况。该调查问卷的设计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被调查居民个人的基本情况;2、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期待;3、居民的配合意识与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4、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创意建设的需求与建议。

二、调查过程与基本情况

笔者将凋查对象分为两类,分别为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对调查走访当地各居民所掌握的意见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了解,从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到新康戏乡目前面临的状况,以及该如何对望城区新康戏乡的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规划与展望。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总人数共为279人,其中社区成员101人,占总人数的36%;乡镇居民178人,占总人数的64%。

三、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1、参与本次凋查的居民的基本情况

(l)性别比例情况: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男性共有171人,占总人数的61%;女性共有108人,占总人数的39%。

(2)居民年龄情况:参与本次问卷凋查的居民年龄段为:30岁以下的有32人,31岁到40岁的有52人,且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各占一半;41岁至50岁之间和51岁至60岁之间这两个年龄段的居民较多,分别为67人、66人,占总人数的48%;61岁到70岁之间共有61人,且选择该年龄段的乡镇居民就有51人,占参与问卷凋查的乡镇居民的29%;71岁以上的居民共13人。

(3)文化程度情况:参与调查访问的居民中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较多。据了解,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占5.37%;高中及专科学历的人数占22.9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58.78%,还有12.9%的居民没有填写该选项。

(4)关于居民子女的职业情况: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中,其子女为在校学生的居多,共有65人,占总人数的26.3%;其子女职业为外出务T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22.6%,且其中一半以上为乡镇居民;子女从事个体户和为企业职T者的人数分别为49人、5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7.6%、19%;子女在当地务农的共有18人;子女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T作人员的相对较少。

2、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的认识程度与未来期待

(1)居民普遍对政府为更好地建设发展新康乡,带领大家走上富裕之路的出发点非常认可,但也有少数居民对此出发点的看法表示不容乐观,持有不同意见。在调查的279人当中,有128人认为该出发点非常好,占总人数的45.88%;认为比较好的有99人,占总人数的35.48%;而认为该出发点一般般或者不好说的分别有14人、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02%、12.54%。

(2)多数居民认为交通不便是目前制约新康戏乡旅游产业开发所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水电不稳、设施不足、宣传力度与产品开发不够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新康戏乡旅游产业的开发。据统计,有159位居民选择了交通不便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占总人数的56.99%;选择水电不稳的有118人;另外选择宣传力度与产品开发不够、设施不足这些问题的分别有94人、85人;而有10人也选择环境及管理不佳这一选项。

(3)关于新康戏乡将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定位,居民普遍表示赞同。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79位居民当中,就有占44.8%的居民表示非常认同;占40.9%的居民表示比较认同;而选择对此定位不太认同甚至不认同的居民只占总人数的12.5%。

(4)大多数新康乡居民对新康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都表示较为了解,并且都迫切希望新康得到大力发展,村民能共同致富。其中认为很了解新康乡过去与未来发展情况的有共60人,几乎所有居民都齐心期盼新康能得到加快发展,并且认为未来的发展人人均有责任。在是支持子女在外打工,还是希望其回家参与新康戏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并自己创业致富这个问题上,有一半左右的居民持开明态度,表示尊重与支持子女意愿;其中占26%的家长很支持子女在外打拼;占19%的居民认为有前途就自己回家创业。

(5)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多数都认为,如果要想重新定位与开发新康乡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新康乡政府部门的主导将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这也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开导和各类媒体的导向,另外企业及财团的投入及全乡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问题关键。认为新康乡政府部门的主导是最大作用和渠道的共有238人,占总人数的85%,其次也有53%的居民认为各类媒体宣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居民的配合意识与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开发

(1)居民对创新要求的配合态度。新康乡政府已委托由中南大学牵头组成的科研团队重新规划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康乡,居民对专家学者的创新要求普遍表示将会极力配合。约占72.4%的居民表示将会积极配合;愿意基本配合、看情况的占到16.6%;只有极少数居民选择不愿配合。

(2)商户对说戏、唱戏、讲戏甚至吆喝这一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为在丰富生活品味的同时提升戏乡整体经营氛围,专家学者建议所有商户会说戏、讲戏、唱戏,甚至吆喝戏。对这一提议,大部分居民都很愿意接受,有些不会的居民表示愿参加培训学习。其中对此提议表示肯定接受的居民占31.1%,愿意积极接受培训的占21.9%,对此提议选择基本接受的占21.9%,不愿意参与培训的只占8.6%,不接受这一提议并且也不愿参加培训的居民只占极少数。

(3)居民认为目前急需添加或开发的配套设施和项目。诸多居民认为,目前急需增添剧场空调设备和免费的旅游大巴。据统计,占63%的居民认为急需增添空调,赞同提供免费旅游大巴的也占36.2%,另外占34.4%的居民认为急需进行公厕改造,其中尤其以乡镇居民占多数,认为应增添长廊条凳、遮阳挡及户外音响的居民占27.2%。此外,景点标牌、游船、银行或ATM机的增添,以及陶公庙、两岛的深度开发,也是居民希望增添和开发的设施项目。

(4)对于商户而言最擅长经营的产品。于商户而言,最擅长或最希望经营的项目莫过于以土特产、超市为主。另外,花鼓戏点演、道具以社区成员擅长并希望经营的居多。其中选择希望经营土特产的居民有67人,占总人数的24%;选择擅长经营超市的占总人数的14%;而选择花鼓戏点演、道具的占12%;另外撑船唱戏、茶艺咖啡、剪纸艺术、戏街诊所、水果产销、蔬菜产销等经营项目的选择也相对热门。由于这些项目与居民日常生活较为密切,因此选择起来人数也相对较多,擅长经营剪纸艺术的居民以乡镇居民为多,占乡镇居民人数的10%。出租白行车、经营游览车、旅游小百货、快递、音像书籍、主题餐馆、旅馆这些便民利民的项目也均有居民愿意加入。其次,想经营皮影戏、木偶戏点演、道具的居民相对较少,想经营脸谱对唱、蜡像馆、戏情剑戟、湘绣艺术品、木刻艺术的居民约8人,有一人选择了所擅长的酿酒产销,这些经营项目对传承新康乡戏曲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推动新康戏乡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倾向。关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多数社区居员选择倾向于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而乡镇居民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普及型文化旅游项目。在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居民当中,有30%的居民倾向选择开发普及型文化旅游项目;选择开发竞技性与趣味性文化旅游项目的居民占17%;而26%的居民倾向于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倾向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居民占19%;另外互动性文化旅游项目、普及型与高雅型结合的文化旅游项目、科普教育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4、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创意建设的需求与建议

(l)关于对新康戏乡一日游最佳路线的选择:32%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路线2,也就是路观新望城戏乡文化广场戏街观三戏戏剧蜡像馆裕源槽坊听戏品酒宗教寺庙烧香祈福戏曲点演风情互动游客激情人戏刘海哥酒楼吃戏中餐胡记木雕戏曲风景长廊游船赏戏登岛闲憩采摘蔬果蔡九哥饭庄吃戏晚餐快乐返程(游客不走回头路)这条路线,也许是在新康乡游赏了大半天后,大部分居民更喜欢选择有意境的登岛闲憩,养精蓄锐再进入游玩的下一环节。只有19%的居民倾向于选择路线1,还有一部分居民未作出选择。

(2)对新康戏乡二日游的最佳路线选择:居民认为二日游路线1与路线2各有优势,乡镇居民选择路线1的较为多数,占23%;社区成员中青睐路线2的相对较多,占35%。

(3)居民认为政府或民营应建好的文化创意项目及文化创意产业群: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政府或民营应建好“新康戏乡文化产业发展交流和戏剧展演中心”和“沩水河畔景观文化及水上娱乐文化园”这两大文化创意项目。其中,“新康戏乡文化产业发展交流和戏剧展演中心”创意项目以乡镇居民的呼声居高,占62%的乡镇居民都选择了该项;另外61%的社区成员都选择了“沩水河畔景观文化及水上娱乐文化园”这一创意项目;“长沙市新康戏曲水艺文化旅游创意园”这一文化项目的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35%;选择“望城区古镇・鱼都・戏乡三镇生态农业经济文化艺术休闲产业园”这一文化创意项目的占30%;选择“新康戏乡月亮粑粑生态休闲艺术园”和“湖南省艺术院校戏曲实习基地”这两大项目的分别占23%和19%;“长沙市青少年戏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戏曲文化产业创业园”这两大创意项目的选择者相对偏少。

5、居民对新康乡文化与旅游资源和创意产业开发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有居民认为,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优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社区成员认为,推动新康戏乡旅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把新康乡的戏文化特色发扬光大,并且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媒体部门的推广,普及戏曲文化知识,提高新康戏乡的知名度和传播优秀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