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1
1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2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3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4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5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2
两个月的实习之后,三十余篇的实习日记呈现着一个完整而又完美的实习过程,在分享着实习老师的反思同时,我也在反思着她的反思……
在学校,老师给我们讲教学理论时,多次强调教学要新颖,要有亮点。因此,在学校写教案时,我总会想设计吸引别人眼球的东西,力求找些花式花样。我觉得这样我的教案才丰富多彩。但是,当我接触到真实的课堂时,我发现,那样的教案是不适合的,不适合学生,不适合课堂,就拿今天的公开课来说吧……(3月11日)
有感于实习老师刁子芮的感受,“在学校,老师给我们讲教学理论时,多次强调教学要新颖,要有亮点。”作为实习老师,刁老师能认识到这个层面实在不简单,说明她看课堂的角度和思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论是灰色的,“纸上谈兵”的理论与“真枪真炮”的实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不是对我们大学教师的否定。他们站的理论层面非常高,有着博大的理论沉淀,但遗憾的是很多的教授却很少走进真实的课堂,在他们认为“花样”可能是吸引孩子最好的东西,其实不然。课要上得扎实、朴实、真实,这是必须的。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扎扎实实去上是对孩子成长负责任;朴实厚道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课的原则;还有就是真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才能给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石。
看课文,就好像抽丝拨茧似的,要一层一层地深入,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逐步地渗透、深入文本,要不停地思考。下午,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课文,虽然没能把课文看得很透彻,但我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还是有进步的,我很高兴。(3月21日)
读文就是在读人。这可能很好理解,但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的文章仅仅读懂课文内容还是不行的,还要透过语言看人物的性格。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首先自己就要先读熟,只有这样才能想得比学生多、深,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所以每次备课不要急着去看别人的教案,不妨先把文章读透彻了,然后再去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老师上课前都要准备教案,但讲课并不是完完全全按教案来讲的。教案只能说是一种计划,而现实并不是按计划发展的。老师应根据课上的学生的生成情况适当调整教案,但是灵活调整同样需要老师的灵活应变能力,这老师的灵活应变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吧?(3月28日)
通过不断地反思课堂,刁老师已经很会看课了。一切都是变化的,教学也如此。以不变应万变,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备课是预设,上课有生成,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单从课时的划分说吧,一方面是受文本性质的影响(如略读课文),另一方面是受外界的影响(教参、课时安排乃至教学计划等)。但是别忘了,我们是课程的执行者,“我的课堂我做主”这个魄力还应该要有的。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是冰心写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充分彰显了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思想。但是这篇文章只是写了她对孩子的爱,还有对母亲的爱,如《纸船》等。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冰心,就不可能在两节课完成,可能需要10课时或者更多。我很欣赏美国的研究型学习,像这样话题他们可能研究一个月或者更多时间,最后,学生呈现的就是一个丰满的冰心……有所得必有所失。你教完了整本书,学生不一定留有很深的印象,但是你要读懂了一个全人,印象肯定是永久的……往往是,我们的教学就忽视了这一点。
一切的界限都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打破它就是一种超越。超越就预示着一种新的界限的产生,再打破,再……
每个学生只有真正地融入到小组的交流中,他们才能一点一滴地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乐趣,这样,他们会慢慢喜欢上它。那怎样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月14日)
可以感受得到刁老师开始思考课堂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学习与班级授课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有差别才有研究的“缺口”。一旦打开这个“缺口”,我们就会发现,就会想着去解决问题。还有,每一种方式(或者说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缺点,如果能再加以进行比较研究,那么就更好了。多种形式的取长补短会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很多的“机遇”,期间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一旦被解决,事情也就敞亮了,同时我们也具备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终生受用的。
今天,我第一次讲课。我讲课的时间短于课堂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多方面的。我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迅速地回答出来。我想应该是我的问题比较简单,他们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下次,我要找点有深度的问题……(4月19日)
“下次,我要找点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刁老师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问题的设置不在于它有多么难,在于它有没有价值,辐射、引领等价值,能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即牵一“问”而动全篇的目的。提问,是最能体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素养的。但是,提问要面向大多数,提问要简洁明了,要有精心的预设,要关注课堂生成,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提问应有即时评价等等。这些都不单单是问题有没有深度的,而是所提的问题有没有价值。
今天的课堂像课堂了,我说的话,同学说的话,终于有倾听者了。这种感觉很好,不用扯着嗓子喊。我之前想与学生处的和睦点、亲近点,不想有距离感。但现在我发觉要与学生保持距离感,因为对学生不严,学生不怕你,会表现的很随意,而与学生保持距离,使他们不会随意,而是更加注意。有一句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用在这里很合适。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4月28日)
值得祝贺的是,刁老师已经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上课不再用蛮劲了,会用智慧应对自己的课堂了。“今天的课堂像课堂了,我说的话,同学说的话,终于有倾听者了。”是的,哪怕是一个,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个,害怕没有第二个、第三个……吗?“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认识只能说明刁老师已经开始从研究课堂转向了研究学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因为教学的终端是学生,研究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开始。
理论是灰色的,如何让实习老师在实习中走出“理论困局”,反思不失为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方式,值得探索与深入研究。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3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自己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有三个层面: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 。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头看,自我批评,重新发现教学的意义。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力倡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一课一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引导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课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学校评价教师教案的一项指标。每一位教师的课后反思都记录着他们专业成长的足迹。
二、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我校结合实际,在“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积极践行“同伴合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先由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听课。课后,先请上课老师“说课”: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评课,重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执教老师说的和做的一致吗?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3. 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 对执教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的建议(至少三条)。老师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畅所欲言,有的放矢,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汇报交流中,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觉发表了各自真实而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拓展延伸中作者简介及其小诗和《呼兰河传》的推荐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学习,这一点设计得很好。老师们的建议是: 1.对“排比句”解释不清,请弄清排比句的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2.评价应多元化,多鼓励学生;3.请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对另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老师们都感觉到上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干脆利落,学生训练有素,计算速度快。老师们对她的建议是:1.请适度放慢语速,特别是在讲重难点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2.“亲其师,信其道”,请多一点微笑,亲近学生,相信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好;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再放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当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上课时,老师要注意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术语一定要正确。如:老师把体积单位“cm3”读作了“cm立方”。当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小问题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经过激烈地讨论,老师们终于达成共识:体积单位(cm3)应该读作“立方厘米”。
评课后,执教老师虚心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其他教师继续听课……直到课堂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课”变成了研究的载体,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不仅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切磋,启迪智慧,学人之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