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1
关键词:双语;生物课程;高考复习;考试大纲
生物课程的教学是高一、高二将三个必修课本和两个选修课本学完,高三只有不到一年的复习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双语"教学是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需要,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水平,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教学形式。我所在学校已实行"双语"教学6年多,首届"双语"班学生也参加了高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是担任首届"双语"班的生物课程的教师,下面我就在"双语"班生物课程教学和高三生物复习中对"双语"班学生学习生物和复习生物课程的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计划的依据
高中生物学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即考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方向和内容。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分析以及自治区高考研讨会中的讨论,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遵纲不循本"。 所谓"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考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点将渗透新课标理念、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由此可知,《考试大纲》是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二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与方法
以《考试大纲》(即考纲)为依据,完善的安排好生物三个必修课和两个选修课的复习具体计划。因为"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能力虽然跟民考汉的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是还是在理解掌握上需要花点时间来吸收理解。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定上要更详细、合理,尤其是复习时间上更充分安排。复习的方法具体要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特点来分段加强复习,我认为生物高考复习分五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第三阶段模拟检测、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三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阶段。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时间安排在9月至下一年1月末这一个学期,在这个阶段要把三个必修和一个选修的课本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要掌握好。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至3月,主要是在基础知识梳理阶段的基础上对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把相应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综合知识系统。
3.第三阶段: 模拟检测。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过程,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技巧和解题速度得以提高,并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2月至高考前,主要是考生在基础知识或能力水平上遇到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并在综合复习中把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把遗漏的或者不会的难点及时掌握理解透。
5.第五阶段: 强化训练。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5月,这时考生已有自己的综合知识系统,可以做一些综合性题,或者是做一些关于探究性实验的题,来强化自己应对各种综合、全面的实践性题。
总体时间上来说,双语班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具体的复习时间安排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来灵活的安排。
四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具体方法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
虽然在高一、高二把三个必修和两个选修课本都学过,但是有些同学还是忘记基本知识点,还有"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更多时间,所以高中教师必需在高一、高二把所有生物课程都讲完,高三上学期就要开始生物总复习阶段,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进行逐章逐节的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避免综合题。双语学生理解掌握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以后考生要把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例如通过一些综合性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要死记硬背,每个单元或者每个相关知识点必需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一些综合性的题,要让学生明白高考题不是简单的课后练习题,高考题主要在基础性知识上要考考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做一些综合型题,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已掌握的知识捋清重新在构建知识体系,这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第三阶段:模拟检测。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模拟测试。主要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情况,让学生也适应高考的题型或者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的阶段。在模拟测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解决,在每次模拟考试后让学生先看一下模拟试卷,让学生找他们没理解的题或者做错的题,然后由教师来详细讲解,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自己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再由教师来讲解难点。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足之处。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在这个阶段,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都能完善自己的不足,在基础知识梳理、巩固知识点、模拟检测、补充遗漏知识点、强化训练每个阶段若发现遗漏的知识要及时的掌握相关知识,途径可以是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或者是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可以完善,所以这个阶段是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阶段,也是学生自己自觉完成的一个阶段。在"双语"班学生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因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能力较有限,所以"双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来补充学生要急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是综合型的题讲解。
5.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2
1 “连”——连线
1.1 单连
现代生物科学体系的的形成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的。科学家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一系列过程构成科学史。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史中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通过单向连线法可全面掌握。
【例1】 (2009年天津卷)下列是有关着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坎农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 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本题单从选项分析可看出C项正确。如从各选项涉及的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设计如下连线题:
答案:C。
1.2 复连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共性也有个性。采用连线法描述生物学概念、事实时,指向同一属性的线不止一条,故称其为“复连”,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此类连线题,促进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辨析能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初学者容易混淆,可用复连连线方式解决。如线粒体的功能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它的膜是双层膜。“复连”法的相关内容也可改为表格比较法。
2 “联”——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联系,高中生物各模块之间也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联系,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2.1 注意利用学科间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规律的学习涉及遗传概率的计算,数学上概率问题(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在高一下学期末才学习。若高一两学期开设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第二学期初学习遗传部分时,学生还不知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什么,硬性将其运用到遗传概率的计算中学生会机械照搬,而实际上并不理解。如改变一下模块开设顺序,高一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二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学习,学生具备了概率问题基础,遗传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也有密切联系,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否已学,学到什么程度,以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2.2 合理利用初高中内容间的联系
初中知识和方法是高中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对其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快速高效。以“光合作用”相关内容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的知识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高中萨克斯的探究实验)、色素(叶绿素)可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吸收CO2放出O2)、外界条件光照、内部场所叶绿体,已学习的实验方法是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高中阶段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初中所学,将其纳入预习学案中,激活学生记忆,可使课内探究过程顺利高效地完成。除此之外,初中所学显微镜、细胞、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系统、免疫等知识均为高中的基础,高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应当了如指掌,抓住恰当时机,合理利用。
2.3 适当建立模块之间知识的联系
以酵母菌为例,酵母菌是真核兼性厌氧微生物,必修一模块中以此为例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必修三中以此为例探究种群数量变化;日常生活中的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高三复习时,教师提出酵母菌模式生物,引领学生回顾各模块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3 “敛”——收敛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天马行空的想出多种答案或方案。这时教师需对问题逐步设立限定条件,以收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问题,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如学完“植物的激素调节”后,老师提出下面问题。
【例2】 (2010年大纲全国卷Ⅰ31题改编)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2所示。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
原因1是 ;
原因2是 ;
原因3是 ;
解析:半边茎向外侧弯曲,如果仅从现象作逻辑推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半边茎的内侧生长快于外侧,其原因可能与生长素的作用相关,具体原因可以是:① 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②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③ 如果是外侧生长素多于内侧,而外侧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内侧生长素浓度适中促进生长;④ 也可能与两侧细胞的吸水差异等相关。内侧细胞吸水能力比外侧强。这时教师提出“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则排除原因4;若再加限定条件“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则排除原因③,只剩①、②两种原因。
答案:见解析。
4 “练”——练习
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掌握了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后,需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做到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练习题的选取需遵循梯度性原则,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更要诱发学生思维发展由现有的思维层面,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后,教师给出以下练习题:
【例3】 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表1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1) 根据第 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最可能为显性;第 组合可判断 对 为显性。
① ;② ;③ 。
(3) 杂交组合③产生的红色阔叶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 。
(4) 杂交组合①产生的红色阔叶与白色阔叶再杂交,得到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是 。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3
一、处理好教材利用与教案编写的关系
我们应了解教材的编写的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应根据编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和修正,每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不同,编写的教案也于千差万别,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备课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比以前更累了;可是,我们还是“爱你的”,因为只有你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条件。
二、处理好“义教”与高中的关系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有两个突出变化:(1)既重视了结论性知识又重视了过程性知识,这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2)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10大主题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是生物学中核心知识或核心的主题。这“10大主题”和“三个必修模块”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因此我建议:
1、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和补缺。高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并经常性地到初中听课,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的基础。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好高中教学的起点,并及时补缺。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地组建生物教研组,把初中和高中的生物教师安排在同一教研组。切不可分开,如初高中生物教师分开,初中的史地生为一组,高中的理化生为一组,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教研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还有高中的教师最好能下初中任教一轮,再上高中效果可能会更好。
2、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和递进。高中侧重于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更注重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初中侧重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和引导式探究,更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训练。
三、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模块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模块教学也有不利的因素,如:
1、模块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被削弱;原教材从第一章到第九章,层层递进,前后章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新教材除了《分子与细胞》为共同的基础外,其他模块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关系2、模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每个模块课时相同,而选择内容的量与度却很难把握3、遗忘问题:不同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内容,有时要等一个学期4、教师与设施的问题:选修I模块最为突出,特别是高二年,必修年级与选修年级共存。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建议:(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教学,把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必修模块选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以及技能,方法的形成,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共同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前提。(2)不要忽视选修模块的教学。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四、处理好活动与讲授的关系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生物;自然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78-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现行的教学大纲和将实施的中学生物教学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物实验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但从多年高三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实验类试题普遍感觉难度很大,有的同学思路不清,有的是无从下手,更有部分学生甚至对实验类试题产生畏难情绪。这也导致高考中得分不理想。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仅靠高三的专题复习和训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开始的生物教学中就加强实验探究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高中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就逐步理解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常用的手段。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思维。从而为高三的进一步提高和形成系统的实验探究思维打下基础。
一、认真落实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规定的分组实验
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也就是高考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教材中这些实验的设置,对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从实验类型看,既有观察类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也有验证类的,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还有少数探究类的,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蔗糖的作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分组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 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上实验课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只要组织得当,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从中感受到教材中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从而逐步构建实验的基本框架和形成基本的实验探究思路。这对高三复习教学过程来说,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习、研究性课题、课外读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
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教材中许多实验探究类问题,都设置在教材中的实习、研究性课题、课外读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中。这一类的问题的确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一完成。但是在这些材料中有许多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是非常有用的。如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研究性课题“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习“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一一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将这一类问题转化为就象掌握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一样。此外,还可以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和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过程,那么教材中的这些材料就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隐含的实验素材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不多,老师应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应对演示实验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教师完成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明白渗透装置是如何与植物细胞的结构联系起来的。使他们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得出自己完成实验的感受。此外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实验素材,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等。在这些素材中如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达尔文的胚芽鞘实验和艾弗里的转化因子实验设计都是非常巧妙的。通过对这些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确生物实验的基本过程,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程序。如果教学中我们注重对这些素材的分析,学生就能从科学家们巧妙构思的实验中学到实验设计探究的真谛,这对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四、注重在考试、练习试题的设置中加大实验问题的比例,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思维的发展
过去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总把实验探究类问题安排在高三来复习,而在高二的考试练习中回避这类问题。这实际上是很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思维培养的。对学生来说,考试练习是他们平时学习的风向标,考试试题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我们在高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试题中,加大实验探究类试题的设置,既有利于固巩高二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思维的培养。更能通过考试使学生不断弥补缺陷,总结提高。同时实验探究类试题的设置,本身也是对实验探究思维的的一种训练。一个具体的实验探究类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为高三的专题复习作好了准备。
五、恰当的引用经典的高考试验类试题,增强学生解决此类试题的自信心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乙醇;教学思维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的精神,高中化学教学既要重视考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潜能的发展。组织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课既符合考试大纲的精神,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化学活动课形式多样,有实验探究、专题探讨、化学讲座、实地考察等,基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以乙醇知识为例,简述设立高中化学实验活动课的要求与方法。
一、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设立实验活动课做好第一手准备
了解学生,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课堂。设立实验活动课,也应如此。高一阶段,乙醇的学习内容出现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高二阶段,在高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一)掌握高一阶段与高二阶段乙醇学习内容对比
1.高一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等。
2.高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酚”:醇酚概念区分、一元醇的通式、醇的命名、乙二醇结构、丙三醇结构、一些醇类沸点比较、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等。
(二)掌握设立化学实验活动课最好的时间
乙醇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始学习。设立乙醇实验活动课,至少在高一下学期。学生学习乙醇的性质之后,设立化学实验活动课,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超越。如果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乙醇的消去反应,就去为高一学生设立消去反应的实验活动课,是不可取的。否则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立一些实验活动课是毫无意义的。
二、挖掘课本知识呈现方式,理顺实验活动课的教学思维
以乙醇氧化反应为例,其在高一涉及三点:(1)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在铜或银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3)乙醇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酸。第(3)点在高一课本中一句话带过,没有实验验证。高二选修五52页[实验3-2]提到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实验步骤与现象,并且以线路的方式表达乙醇被氧化的两个阶段。这比高一的学习更进一步。
另外,笔者查看了药学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农业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师范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都是在复习高中乙醇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之后,进一步学习伯、仲、叔醇的氧化。药学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把醇类氧化反应分为四种情况:强氧化剂氧化、选择性氧化剂氧化、欧芬脑尔氧化、催化脱氢氧化。农业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提到用特殊的氧化剂,如新制的二氧化锰或三氧化铬/吡啶将伯醇氧化为醛。师范类的大学《有机化学》课本把醇类氧化分为三种情况:氧化、脱氢、Oppenauer氧化。
通过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发现乙醇的氧化反应从高一、高二到大学,内容在逐渐加深并拓宽,没有脱节现象。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是符合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教师把知识渐进的关系理清,才能更好地把握实验活动课的教学思维走向。所以,教师挖掘高中阶段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高中与大学的联系,对于设立化学实验活动课,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与高考考试大纲充分结合,设立化学实验活动课的内容
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掌握课本知识呈现的方式之后,教师还要去研究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与考试大纲充分结合,设立化学实验活动课的内容才具有现实意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化学学科部分在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要求:了解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因此,化学实验活动课要能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与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根据高考考试的大纲要求,并让高中顺利向大学过渡,乙醇的化学实验活动课内容可以有以下选择:
(一)改进实验装置
可以根据学校实验室现有的仪器改进,也可以利用他人改进的实验研究成果。如《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巧用“弯形具支试管”改进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等,都是他人实验改进的优秀成果。改进的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二)改变课本原来的物质
比如乙醇氧化反应在学习新课时,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用乙醇作为反应物。大学的有机化学课本都涉及仲、叔醇的氧化,所以利用仲醇、叔醇来进行实验,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化学实验活动课相结合
在新课程设置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15个学分。笔者了解到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少化学老师都设立了与乙醇有关的课题,如酒文化的研究;乙醇的催化氧化机理探究等。如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进化学实验活动课,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把握新课程改革,对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设立充满活力的化学实验活动课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6
1 培养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是诱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源动力,也是学生主动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催化剂。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第二课时将要结束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标准遗传图解,然后要求学生对照图解,进行思考讨论,与学生共同找出了在F2图解中呈现出四个平行的三角形,即为F2的四种表现型,这样就清晰的可以据图读出9:3:3:1的比例。
接着,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其实“自由组合定律”图解中还隐藏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找找看,下一节课大家拿出来进行分享。使学生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愿望,课后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当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开始时,许多同学都兴奋地介绍了自己的新发现,于是我与学生们共同进行归纳汇总,轻松地得找到了“自由组合定律”标准图解中F2的其他规律:图解中的两条对角线,刚好分别是F2中两对基因均纯合的基因型和两对基因均杂合的基因型,在两对基因均纯合的基因型对角线两旁,分别出现4种两对基因一纯合一杂合的基因型。这样就可以据图读出F2中:两对基因均杂合的基因型有1种占4/16,两对基因均纯合的基因型有4种各占1/16,两对基因一纯合一杂合的基因型有4种各占1/16。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读出F2的9种基因型及1:1:1;1:4:2:2:2:2的比例。
在总结自主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一对相对性状我们可以用分离定律解决,两对相对性状我们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那么三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呢?当即引起了学生们的窃窃私语和学习热情。于是,我马上将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后自主探究作业,并向学生透露了一个窍门,如果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放在一起进行探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新收获,到时我们就是碰到了100对相对性状也不怕了。这样,我毫不费劲地将在n对相对性状(控制n对相对性状的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问题抛给了学生去自主探究,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 营造氛围,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自主探究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氛围,这样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有生长的肥沃土壤,扎根发芽并不断成长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先吸引少数学生,然后不断发展“同盟军”,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来。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根据教材中介绍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教材课后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相关的计算题,并告诉学生可以先推导出DNA分子中碱基计算的一些公式进行解题,经过信息反馈,发现只有部分学生先推导公式后进行计算,在作业评讲时我让这些学生谈了他们自主学习获得相关公式后的甜头。
接下来在第3节“DNA的复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再次设计了一些相关的计算题,并给学生透露了一个消息,这次的题目难度较高,但是如果推导出相应的公式,那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了。结果,在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就有较多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先推导出公式再进行计算,而且一些直接计算的同学在解题时举步唯艰。然后,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块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刚拿出设计的一些相关计算题,学生就说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公式马上搞定。于是,我提出让学生根据这部分内容中遇到的计算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公式,下一节课拿出来交流,看看谁得到的公式最多、最全面、最有效。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将教室前后两块黑板都用了起来,每个组分到半块黑板,以接力赛的方式由该组成员将他们的发现往上填,在组内积极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使他们组的成果不断丰富。四个组相互竞赛互不相让,奋勇争先,各自将他们的成绩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几乎旗鼓相当。于是,我与学生一起在边验证边点评过程中,轻松地分享与总结了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得到的成果。这样,通过以点带面,从少数发展到多数再发展到全体,形成了好学、乐学、勤学、善学的学习风气,营造了浓郁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积极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 及时点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时机,点燃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时进行点拨才能让这种火花越来越旺,并且能够持久不息。就拿生物奥赛来说,我一直把它定位于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与方法,定位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机遇,而决不是为奥赛而奥赛。以指导2011年生物奥赛辅导为例,当时我承担了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指导高三学生按需有效自学的实践研究》(自学1013093),2010年高考结束后实验班高三10班学生毕业,我接受高一年级生物教学任务,2010年9月成立《文沁社》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继续课题研究。
我通过编写校本课程《走进生物奥赛》,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奥赛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尝试参加生物奥赛的兴趣,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学习生物奥赛的相关内容。当时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生物奥赛知识坚持这样的原则:只提建议不提要求,只作课外辅导不作课堂教学;对自己辅导工作坚持这样的原则:一个学生一个计划,一个学生一种方法。随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我抓紧时间自我充电,自我提高,及时跟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进度,解答他们的问题,点拨他们的困惑,与他们共同分享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乐趣与艰辛,收获与失误。同时,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提出一些重点问题,指出一些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点燃起他们进一步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愿望。
对于这些尝试我积极搜集反馈信息,使我感到欣喜的是,有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生物奥赛的感觉,当时我又担心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各科学习成绩,但学生却告诉我这是进行主动的休息,可以调节思维、调节紧张的学习状态。于是我积极解答他们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实现进一步突破的方法,并紧跟他们自学的进度,及时推荐与提供他们相关的辅导资料。2011年5月,《文沁社》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参加了原本只属于高二年级的江苏省生物奥赛,在高手如林的以高二年级为主体的生物奥赛中突颖而出,有2名学生获江苏省二等奖,10名学生获江苏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