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范文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2-01
目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一些地方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娱乐的一个主要的工具。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群众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新鲜空气,但是电视的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淡化,甚至扭曲。
第二,打扑克牌、赌博的盛行泛滥是全国农村近年来很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在农村,农民群众的休闲方式除了看电视、串门就是打牌。在现在的农村,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人都会打扑克、搓麻将,甚至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会凑在一起玩斗地主,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经常在一起打打麻将。偶尔还会有打大二、打十字等,而下棋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了。但凡遇到谁家办喜事男女老少凑在一起除了打牌就是喝酒。
第三,黄色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一些自称某某歌舞团的农村流动脱衣舞表演团体在乡镇、农村深受中青年朋友喜爱。它的内容低俗,动作不堪入目,但是却异常火爆。它犹如农村地区的杂草一样疯长,屡禁不止,给本来就相当疲软的农村文化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物质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应该跟进,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农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相适应的矛盾。
第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差。多数乡镇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家庭和睦,才能社会稳定。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匹配,它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适应。昔日三五里地以外的农民群众赶来看电影,听戏的场面已经没有了,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麻将声、猜拳喝酒声代替。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如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培训活动中,首先,应加大科技“四下乡”力度;其次,办好田间地头的示范带动培训;再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大课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始终重视科技培训,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在文化建设中重视科技培训工作。
第二,硬件基础建设是首位。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可以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所,如:组建农家书屋,篮球场、乒乓球等。
第三,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和外延。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四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群众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第四,农村文化生活建设,重实效忌一刀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最好打造一村一品。挖掘它,然后将特点扩大化,努力做到文化生活建设与农村物质生活建设步伐协调一致。
第五,狠抓队伍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稳定、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队伍和相对稳定的机构,归口使用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时要注重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无忧无虑,终身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选拔和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在职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范文2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农村文化范文3
农村文化大院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群众精神文明的更大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组织好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一、农村文化大院发挥的作用
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展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深化,内涵不断延伸,文化大院已经成为文明的大院、幸福的大院、团结的大院、和谐的大院。
1、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把各种工作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大大提高,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两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载体,狠抓农村思想建设、文化阵地建设。以前农村文化工作或者是农民文化活动,一般来讲是由村里统一组织的节目性活动为主,活动形势单一,只是表演几个节目,唱唱歌曲、表演规定节目而已。如今文化大院是由农民自发的组织在一起,自己撰稿、自己创作、编排节目,自己来演唱和表演身边的好人好事,邻里情景,她们不仅是在唱自己,而且在宣传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和效益。像额穆镇河南村的姜秀云创作的“嫂唱丰收”;贤儒镇跃进村的潘正良、于洪珍、高娟编写的三句半、二人转“歌唱党的政策好”和“丰收了明年盖新房”等等。农民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他们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唱,有的是舞,有的是扭,有的是绘画,还有的用剪纸来抒发自我情感,活动内容多了,兴趣广泛了,欣赏能力也提高了,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农民群众思想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家园”建设相对弱化。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十分迫切,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也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必须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创新载体和方法,把群众的需求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各乡镇、村屯顺势推动、因势利导,在文化大院建设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通过群众大秧歌、健身操等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跳出健康、跳出快乐、跳出和谐。在节庆活动中,农村文化大院的农民群众办起了自己的文艺晚会,大家或唱歌或演戏,快板、群口相声纷纷登场,各显其能,尽情展示各自的文艺才华。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面貌得以改善。
3、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文化大院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交流进一步密切,沟通进一步增强,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使许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像大石头镇的二河村、红星村,黑石乡的叉鱼河村在村书记、村长的带领下,组建起了农民小剧团,演二人转、拉场戏、扭秧歌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整个村屯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生机勃勃。实践证明,农民群众对这种活动形式是认可的,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期盼的,
4、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文化工作
转贴于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有过一些繁荣景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现如今,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带动了许多农民朋友的参与热情,科普宣传、农技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送图书下乡等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引导农民走上致富路的桥梁和纽带。依托“农家书屋”,引导农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的园地,致富的桥梁,娱乐的舞台和竞技的赛场,真正做到了“建院于民,服务于民”。
三、农村文化大院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文化大院为当前的农村文化工作起到了促进和繁荣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资金困难,以及有的乡镇、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力度够,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导致大部分农村文化大院受到资金和活动场地的限制,建设标准比较低。大部分文化大院依托村支部开展活动,内外场所布局不合理,设施简陋,村委会办公场所与文化活动场所相互交叉,设置混乱,必备的设备、器材数量少、质量差。
农村文化范文4
农村资源中的“和”文化
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中其实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因为“和”文化诞生于儒家思想(也是儒家对社会的一种勾划),其自身的描述加上后来的演绎,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等论述,有着充裕的“和”文化思想。笔者所在的农村,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讲究的是相邻两家和如一家。这种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结合起来,并努力将其进行“园本”化改造,就构建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文化氛围。
比如,如皋的长寿文化声名远播,百岁以上老人名列中国乃至世界前茅。长寿只是年龄的数字表达,背后却是浓郁的地方文化,长寿除了一些客观的自然原因之外,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妻贤子孝,儿孙绕膝。邻里的相惜如金,都是“和”文化的客观显露。笔者所在幼儿园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资源,从中挖掘出与“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围绕一个具体的百岁老人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家庭幸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并将之与和文化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园本课程。
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契合
在我们的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地方文化资源是多年的文化民俗所积累下来的,其外在体现是一个地域之内的人与人的交往与活动,笔者注意到这种活动是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因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认知的表象。而文化是隐藏在活动之后的,需要慢慢分析并发掘。而园本“和”文化作为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脉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和”文化的理解与物化,使得幼儿所接受到的文化形象具体,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有一个可靠的依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于幼儿的成长需要。即当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幼儿的成长上,并沿着这个点向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方向进行延伸,并从中发现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两者契合点的体现。而围绕这个契合点,往往就可以开发出适合研究预期的活动甚至是课程。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家长提出,其实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有一种活动可能是与“和”文化是相关的,这就是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位家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爷爷奶奶甚至是更长一辈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关系常常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老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另一方面接受现代信息熏陶的幼儿对他们并不完全接纳,具体情形暂不赘述。但在这位家长的描述中,该幼儿与老人们的关系非常好,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常常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过去的旧事。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和”文化案例,其虽然是发生在一个孩子与两个老人之间的个案,但却具有鲜明的推广意义。于是在该家长的协助下,了解到老人们口中常讲的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一些文化故事,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作了推广。由于农村幼儿园常常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因而这样的家长会就有了直接的推广效果。于是,老人们所了解的关于本地文化民俗习惯的话题,就成为园本“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显然,这就是着眼于“人”的研究思路所带来的研究成果。
农村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
在对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幼儿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使得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笔者以为,这也是“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即使在笔者所处的相对发达地区,其农村幼儿园办学现状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提升是一种挑战,而此挑战又往往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幼儿教育生活所形成的职业倦怠,要想有效地克服这一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瞄准教师与幼儿的成长,寻找一个能够承载教师和幼儿成长的载体并对其进行研究,只有在不断研究中,才能使幼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农村文化范文5
一、我市农村文化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下,呈现出了政府、集体、群众共同投资兴建文化活动场所的局面,使我市的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各类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正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市911个行政村中,已有多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其中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活动经常开展,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村级“文化大院”有120个,浙江省文化示范村10个,温州市级文化特色村23个,乐清市级文化特色村42个,农民群众文化非常活跃,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极大地推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市农村文化事业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干部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我市个别乡镇和部门在制定计划、部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轻视农地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对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经常出现搞其他设施大方投入,搞文化建设小气投入,搞农村文化建设近乎吝啬投入的现象。
(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专用。现有文化站的人员编制是由乡镇政府确定的,农村文化站的编制一般有3至6人,人员编制较为充足,但真正从事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只有1至2人。如我市31个乡(镇)文化站共有83名在编人员,但实际从事文化工作人员只有52人。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或在职不在岗的现象出现,大大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
(三)农村文化设施重建设,轻利用,管理不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市开展“文化特色村”和“文化大院”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市不少行政村都修建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配备了先进器材和设备。但是,据调查,一些地方在建起这些设施后没发挥其功效,没有利用这些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和提供文化服务,甚至有些设施建起来后变成了空壳子和“花瓶”,缺少基本管理人员,缺少基本运转经费,缺少基本活动内容。有些阅览室、图书室也开展了借阅活动,由于管理不善,借出的书收不回来,有的活动器材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再加上人员素质偏低,久而久之,损坏严重。
(四)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可供广大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远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部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一些文化站只热心于唱歌、跳舞等活动,而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和文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一些乡镇“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导致一些腐朽落后、低级媚俗的文化在农村拥有一定市场,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五)村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未能有效整合。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村与企业交错在一起,许多农民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与工厂毗邻,长期与外来务工人员相处,彼此之间的文化虽然相互渗透,但未能有效整合。所以时常出现本地人岐视外地人,外地人敌视本地人,村企之间出现矛盾的事情发生。
三、对策和建议
以上存在的问题,若不进行合理解决,势必会对我市农村文化发展造成障碍。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解决好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二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包括: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农村文化建设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当基层干部的认识解决了,认识有了高度,农村文化工作才会有了位置,才能摆上议事日程,才舍得投入,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解决。
(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和功能划归,对已与其他机构整合的应保留乡镇综合文化站名称,站长为乡镇中层正职。根据乡镇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做到专职专用。为此,建议一类乡镇(中心集镇)配务5至7人;二类乡镇配备3至5人:三类乡镇配备1至3人。同时还要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从而调动他们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好农村文化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巩固和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农村舞台、篮球场、图书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作用,文化部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同时,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戏剧演唱、故事演讲、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业务技能。
农村文化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而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甚至对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该项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必须加大资源的规划和整合力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质量,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
1.群众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般来说,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比较贫瘠,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而在思想上出现偏差,被不法分子鼓动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行为。为了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有益于农村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以便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村群众的心理需求,激发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农村群众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国家、对社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情况下农村群众将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出最大化的智慧和力量。
2.群众文化有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
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落后,工作待遇不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从外部聘请人才是十分困难的,只能将人才发展的重点放在内部培养上。农村群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对农村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力量来建设新农村,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党的纲领和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教授农村群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管理技能,使之能够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施生产作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可以促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尽早的实现。
3.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是由不同地域的群体组成的,农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设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想保证社会的和谐,就要建立和睦的家庭,友爱的邻里,团结的乡镇,唯有如此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社会也会始终保持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转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精神食粮,让农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内部矛盾,增强了农村群众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难发现,相关部门的职责缺位,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开展的文化活动大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农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十分低下,大大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长效开展。发生这类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建立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无法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提供指导依据,也不能对职能部门起到约束作用,长此以往,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改革路径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原则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组织活动,以发扬地域文化特色,让农村群众深切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农村群众的身心发展需求,制定符合他们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样化原则,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能够为农村群众的忙碌生活中增添一抹亮色,可以开展体育竞赛、广场舞比赛、学习教育活动等等,使他们在享受文化活动乐趣的同时,能够真正的有所感悟和收获,循序渐进的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体系
文化站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是地方政府和农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当前地方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资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应当理顺各种体制,在群众中培养更多文艺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文化队伍。这就要求:第一点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的采取各种相关措施,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发展,努力的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的局面;二是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是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应由主要城市向广大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并且针对于农村以及于农民的相关需求,生产优秀的文化方面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改革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从文化传播入手,加强文化活动开展的广泛性和宣传效力,为农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吸引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协助农村群众建立起健康文明的家庭文化氛围,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以富有感召力,诱惑力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综上所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但能够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达到文化传播、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用途,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加强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制定标准、完善的工作体系,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农村群众构建和谐、友爱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甲华.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面临的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