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2.提高发现规律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感悟猜想、验证、尝试等探究的方法;
3.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一段魔术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副扑克牌,想不想知道老师给大家表演什么魔术吗?
师:好,大家看好了。
师:我从中抽出3张牌,请看:1、7、9,这三张牌有什么魔力呢?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下去。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将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1
你会算吗?(请一位学生试着说说计算过程)
-
1
7
9
7
9
2
师继续边板书边说:现在又得到了一个三位数,请你用这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2
你会算吗?一起来。
-
2
7
9
6
9
3
师接下来你猜会干什么?生说师板书:9
6
3
请你猜一猜,这样一直算下去
-
3
6
9
结果会怎么样?
师:是这样吗?你自己试着算下去。
师:大家觉得有的同学没有算出495是老师的魔力失效了吗?
那是什么原因呢?
师:对呀,是你们的计算本领还没过关。所以要把我们的计算本领练练好以后,再来玩有趣的魔术。出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练习
二、专项练习
1、师:那同学们到底在计算时出现了哪些错误呢?出示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题进行纠错。
如:
师:老师的想法跟大家一样,我编了首儿歌,是不是说出了你们的心声,对你以后的计算有没有帮助呢?出示:
相同数位要对齐,
认真仔细排第一,
记住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
前一位上退一作10再去减。
2、方框里该填几?(请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7
8
6
2
9
4
5
6
4
6
-
2
3
4
-
4
5
-
1
4
3
-1
3
5
2
1
4
1
3
3
7
8
4
2
5
4
4
6
4
3
-
2
3
6
-
4
9
-
1
5
3
-1
6
5
8
1
6
9
3
9
7
3、师:现在你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几道题请学生竖式计算)
701-610=
500-155=
610-314=
944-242=
校对后师:现在大家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继续我们刚才的魔术好吗?
三、巩固升华
师:你们自己想不想试一试呢?组长那里有一副牌,你们试试自己的魔力吧。
师:大家都算出了495,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怎么样?
师:你们有什么其他想法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评价
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练习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竖式计算。
(1)
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2)
师生共同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法则
A、
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
B、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1、能正确说出()里最大能填的数。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正确验算
二、探索方法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1、口算
(1)
算一算
(2)
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
小结:我们可以想乘法,做除法。
练习:100÷50
90÷30
200÷40
150÷50
2、出示例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小猪体重是82千克,小羊体重是30千克。
(2)你能提一个除法的数学问题吗?
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
(3)列出算式
82÷30
2、观察:这道除法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揭示课题: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6、思考:
82÷30怎样计算?
(1)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A、想82里面有(2)个30,商是2。
82÷30=2……22
B、
推算
8÷3,商是2;
82÷30,商是2。
所以82÷30=2……22
C、
竖式计算。
思考:除数是两位数,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8不够除3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82,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这里的60
表示什么?
2×30=60
(3)
哪种方法更简单?(竖式计算)
全班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
(4)
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
×
2
6
+
2
2
8
2
1、能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会正确口算结果
3、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除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
4、讨论并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5、会正确验算
三、简单应用。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试一试(书P23上面三题):
20
6
2
40
9
3
70
9
4
(1)
独立练习,核对反馈
(2)
总结计算方法
2、试一试(书P23下面三题):
60
4
2
40
3
1
7
70
5
1
8
(1)观察:这三题和上面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42不够除6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420,42里有(7)个6,420里有(7)个60,所以7写在个位上。
(3)独立计算,核对反馈
3、不计算,判断商在什么位置上?
3、试一试(书P23/1、2)
独立练习
1.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知道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并知道商在哪一位。
3、能说出商在哪一位。
4、会正确计算。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的,就看前三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3
一、单选题
1.教师节是(
)
A. 1月1日 B. 9月10日 C. 6月1日 D. 8月10日
2.小芳和小红相约一起看电影.电影19:30开始,经过1时40分结束.电影结束后,小芳和小红平安回到家.电影结束时间是(
)
A. 9:10 B. 20:70 C. 21:10
3.一个星期是7天,一个月里最少有几个星期日?
A. 3个 B. 4个 C. 5个
4.钟面上的时间是
(
)
A. 6时 B. 2时 C. 13时半 D. 14时半
二、判断题
5..15时是下午3时.(
)
6.每一年都是365天.
(
)
7.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闰年。
(
)
8.
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
三、填空题
9.填空(1)7月份有________天
(2)5分=________秒
10.小明晚上做完作业看下钟表,如图,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
11.1年半有________个月,24个月是________年。
四、解答题
1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上午8时出发,下午2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810千米,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3.连线:
1950年
1992年
2400年
1800年
2010年
平年
闰年
五、应用题
14.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从上午9:00到下午3:00,每小时加工65个,还剩下123个没有完成,请问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教师节是9月10日。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对年、月、日的认识可知,教师节是9月10日,据此解答。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9时30分+1小时40分=21时10分
电影结束时间是21:10.
故答案为:C。
【分析】电影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电影结束时间,据此解答。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平年:28÷7=4(周),
闰年:29÷7=4(周)……1(天),
30÷7=4(周)……2天;31÷7=4(周)……3天;
有余数的只要前几天(余数)里不要有星期日即可。
所以一个月里最少有4个星期日。
故答案为:B。
【分析】用一个月的天数÷一个星期的天数=有几周,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4.【答案】
C
【解析】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按24时计时法
15时是下午3时。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24时计时法,下午3时等于12加上3就是15时,据此判断即可。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由分析知闰年有366天,只有是平年的情况下,才是365天.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了年、月、日及其关系,明白平年、闰年的区别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整百年份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据此判断。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断7月有多少天.
7月是大月,大月有31天,所以7月有31日.据此解答.
三、填空题
9.【答案】
(1)31
(2)300
【解析】【解答】(1)7月份有31天;
(2)5×60=300(秒).
故答案为:31;300.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7月份是大月,有31天,依据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60秒,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据此解答.
10.【答案】
下午9:05或晚上9:05;21:20
【解析】【解答】解: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下午9:05或晚上9:05。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10。
故答案为:下午9:05或晚上9:05;21:10。
【分析】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上午的时间,也可以表示下午或晚上的时间;
因为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所以这个时间表示的是晚上的时间,即用12加上钟表上的时间即可。
11.【答案】
18;2
【解析】【解答】解:1年半有12+6=18个月,24个月是24÷12=2年。
故答案为:18;2。
【分析】一年有12个月。
四、解答题
12.【答案】
解:下午2时=14时
810÷(14﹣8)
=810÷6
=135(千米)
答: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135千米。
【解析】【分析】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中午12时以前的,直接去掉限制词,12时以后的,去掉限制词,加上12,据此可知,下午2时=14时,然后用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行驶的时间,然后用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行驶的时间=火车的速度,据此列式解答。
13.【答案】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解析】【解答】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分析】如果年份除以4,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的话,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的话,就是平年。闰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9天,平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8天。
五、应用题
14.【答案】
解:下午3:00是24时计时法的15:00
15:00-9:00=6小时
6×65+123=513(个)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4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8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用6个长、宽、高分别为3、2、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则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为
(
)
A.80平方厘米
B.72平方厘米
C.66平方厘米
D.56平方厘米
2.(本题5分)把一个棱长为a米的正方体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
)
A.8
a2
B.6
a2+a2
C.无法确定
3.(本题5分)下列四个平面图形中,不能折叠成无盖的长方体盒子的是(
)
A.
B.
C.
D.
4.(本题5分)下面各图中,不能拼成一个完整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5.(本题5分)一本书长16厘米,宽12厘米,厚2厘米,把2本同样的书包成一包,至少要(
)平方厘米的纸.
A.608
B.928
C.944
D.112
6.(本题5分)把一个长8
cm、宽5
cm、高3
cm的长方体加高3
cm,则表面积增加(
)cm2。
A.40
B.24
C.15
D.78
7.(本题5分)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0cm2,把它平均分开后正好是两个相等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cm2。
A.
15
B.
18
C.
13
D.
50
8.(本题5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8平方厘米,则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
)
A.6平方厘米
B.8平方厘米
C.12平方厘米
D.24平方厘米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棱长是4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____,体积是____.
10.(本题5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dm2,占地面积是____
dm2.它的体积是____dm2.
11.(本题5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____个面,____条棱,____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都相等的长方体.
12.(本题5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是3:2:5,已知它的宽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____,表面积是____.
13.(本题5分)一根长90厘米的铁丝,用来做一种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框架,最多可以做____个.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
15.(本题7分)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
16.(本题7分)补画图形,使之成为长方体的直观图.
17.(本题7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5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8.(本题7分)学校门厅里有2根方柱,每根方柱高4米,地面都是边长0.5米的正方形.如果要在每根柱子四周贴上大理石,贴大理石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8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3×2+3×6+2×6)×2,
=(6+18+12)×2,
=36×2,
=72(平方厘米);
答:则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为72平方厘米.
故选:B.
2.【答案】:A;
【解析】:解:a×a×(6+2)=8a2(平方米),
答: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8a2平方米.
故选:A.
3.【答案】:C;
【解析】:下列四个平面图形中,不能折叠成无盖的长方体盒子的是图C。
故选:C
4.【答案】:B;
【解析】:解:根据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图A、图C和图D能折成正方体,图B不能折成正方体;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解:(16×12+16×2+12×2)×2×2-16×12×2
=248×2×2-384
=992-384
=60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608平方厘米的纸.
故选:A.
6.【答案】:D;
【解析】:8×3×2+5×3×2=48+30
=78(cm2)
所以表面积增加78
cm2。
故选D。
7.【答案】:B;
【解析】: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为:30÷10=3(平方厘米),
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6=18(平方厘米),
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故选:B
8.【答案】:B;
【解析】:解:48÷6=8(平方厘米);
答: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故选:B.
9.【答案】:144平方厘米;64立方厘米;
【解析】:解:表面积:4×4×6=144(平方厘米)
体积:4×4×4=64(立方厘米)
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44平方厘米,体积是64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144立方厘米、64平方厘米.
10.【答案】:9;27;
【解析】:解: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54÷6=9(dm2),
因为3×3=9,所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dm,
3×3×3=27(dm3),
答:它的占地面积是9dm2,体积是27dm3.
故答案为:9,27.
11.【答案】:6;12;8;长;宽;高;
【解析】: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故答案为:6,12,8,长,宽,高.
12.【答案】:240立方分米;248平方分米;
【解析】:解:长:4×
3
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5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不同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1、热身小测试。
复习旧知:直线、射线、角、线段、三角形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呢?
2、激趣: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概念。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出示:埃及金字塔,锁链大桥,风筝,自行车等)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你们想了解更多三角形的知识吗?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现在,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请在作业单的第1题(1)上画一画,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画完后和同学介绍一下你画的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在你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把它们标出来。)
回忆你刚才画的过程,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指名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些词比较重要?
“三条”、“线段”、“围成”
那么,是三条边就可以了吗?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你们能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来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吗?
现在,你们明确三角形的定义了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二)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右边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读作边AB,那么这两条是?
请你想一想,与点A所对的边就是?
顶点A——BC边
顶点B——AC边
顶点C——AB边
也就是说每一个顶点都有与它对应的边。
(2)读一读,认一认。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画高。
(1)帮小松鼠和长颈鹿找一找它们的家。
(2)教学高的定义及画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
如果以A为顶点,你能画出高吗?
老师有个疑问,如果以AB为底,你会画出对应的高吗?
但是老师又想过点B画出AC边上的高,你还会画吗?
(4)
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你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呢?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画3条高。
(在作业单第2题上画出对应的高)
(5)
通过固定一条底边,移动一个顶点,使它在不同的位置,尝试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当底边不够长时要怎么办?
(发现:不管顶点在哪里,高的画法都一样,都是从顶点到对边作的垂直线段。当底边不够长时,要延长底边。)
(6)练一练。
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底
底
底
3.再现知识,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和疑惑?
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它奥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6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第25页的内容以及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一些新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乘法交换律。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例5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1)4×25=100(人)
(2)25×4=100(人)
3.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两个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相等,即4×25=25×4。
4.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试着自己验证一下。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二)乘法结合律。
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境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6,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名汇报。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3.你能说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吗?[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4.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你能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吗?
总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这样表示:(a×b)×c=a×(b×c)。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独立填写,同桌互相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练习七第1题。(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五、拓展提升
在“保护护城河,献一片爱心”的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捐款。已知四年级有8个班,平均每班55人,平均每人捐款5元,你知道四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5×8×5=2200(元)
六、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对比记忆。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七第2、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解题过程。学生组内讨论。
小组内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明每一步所求出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举例验证。
小组内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5×4=4×25
(25×5)×2=25×(5×2)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列举等形式,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大胆交流,自然地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