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课程;高职学生;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79-02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要求掌握结构基本构件的基本理论和结构的设计方法,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否掌握好该门课程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专业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普遍感觉本门课程较难,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改进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最后通过重新定位该课程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作用,结合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针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进措施。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包括基本构件理论、结构设计和结构施工图识读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构件理论,主要探讨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受弯构件、受拉构件、受压构件及受扭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截面复核,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计算理论和配筋构造要求。第二部分为结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楼盖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和多层框架结构房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结构设计基本步骤,学会将结构分解成结构构件,再采用基本构件理论进行配筋计算。第三部分为结构施工图识读,此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其专业及岗位性质决定了此部分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课程特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改进教学方法之前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特点。本文认真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课程并总结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涉及建筑材料、建筑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先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理论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计算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表明理论计算能力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1],这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综合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是继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专业核心课,即该课程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种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必须熟练掌握先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特别是三大力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在短时间内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是不现实的。

3.实践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表明了结构设计理论转化为用于工程实践的结构施工图的过程。同时,设计的过程中也采用大量的经验公式、构造要求,这些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验结果和以往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这表现为经验公式多、基本假定多、法定条文多、设计方案不唯一[2]。

这种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材的选用应紧跟国家规范、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及学生熟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学生的特点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进行课程教学改进之前有必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仔细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现状并总结出高职学生的如下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差。由于高职院校生源主要为高中阶段基础较差的学生,部分还是文科学生,还有相当部分来自单招学生,这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注重实用性。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据笔者调查,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再加上本门课程知识点多且分散,极易造成在学习过程中讲完就忘。有必要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尽可能做到课堂内当场把知识点消化掉,并且在完成该门课程后,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强化。

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不爱算、不会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厌恶计算,这导致抄袭成风。为避免此类问题,可以多采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以学生之间的交流或教师帮助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敦促学生的学习。

3.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积极性。现实社会大环境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基础差的特点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

现有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注重将基本构件理论和结构设计方法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容易造成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材的选用要紧跟国家规范。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工作岗位所用的施工图纸设计依据均为国家最新规范,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需要符合国家最新规范要求。

2.重新定位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定位混凝土结构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时,需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而是培养学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以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胜任工程造价岗位。

在定位混凝土结构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时,还需注重课程的技术性和技能性。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造价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了达到注重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目的,有必要对现有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于基本构件理论可以侧重于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结构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删除,对于结构施工图识读部分应不断细化、加强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目的。

3.课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作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理清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关键知识点,针对每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课堂强化练习。每讲完一个关键知识点及时进行课堂强化练习。练习时采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及时对课堂练习进行过程检查,其过程检查结果与本课程考核结果相结合,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共性问题并统一解答。

4.采用适合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对于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学生,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需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为了达到此目的,采用实践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何进行实践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目前一般认为到现场工地参观能够帮助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纸的直观理解,增强如何由施工图纸转化为建筑产品过程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4]。

然而,现场工地参观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在工地现场学生的人身安全难以完全得到保障;其次,在现场工地实践不便于组织管理;最后,工地现场散乱,易造成学生参观重点不明确,参观的结构施工过程一般不可重现,其结果就是学生仍然对一些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必要采用课堂内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工地现场参观。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选用的教学手段有:对于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可增加实验视频教学环节;增加结构施工图实训环节,具体可以从结构施工图纸查错、施工图纸各构件符号含义解释和混凝土构件钢筋类别、数量、长度分析计算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采用基于BIM技术的仿真软件,使学生以生产者角色充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既能增强工程感性认识,又能将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该类基于BIM技术的仿真软件能够让学生理解采用混凝土结构平法标注法的结构施工图与照图施工以后的结构构件情况的关系,并且可以反复操作,让学生不用到实际工地现场也能将结构施工图与工程施工结果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场工地参观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总结了混凝土结构课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这两方面的各自特点,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进措施。教学内容考虑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删减,体现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这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突出重点。教材选用紧跟最新国家规范的要求,使课程教学能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服务。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手段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铭阅,李春柳,金喜平.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2,(29).

[2]朱敏.高职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平法施工图;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33-02[作者简介]魏翔(198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土木建筑系讲师,中级工程师。

高职“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核心,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识读建工工程施工图和钢筋翻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仅仅以课本、规范图集为主,讲授施工图的基本识图方法,未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学生施工现场实训以及以真实工程图纸为任务的钢筋翻样模拟演练,从而使本来就枯燥乏味的课程理论教学效果越加不理想。[1]因此,本文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根据建筑施工关键岗位中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应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分析为依据,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教学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实训两阶段进行,采用“导―融―授―解―评”五位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创新,从而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

二、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思路

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图的审核到开工建设,乃至竣工的整个工程,都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识图和钢筋翻样的能力。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实际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施工现场识读混凝土平法施工图的能力。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一)项目式、任务化教学

项目式、任务化教学的教学整体设计是在分析施工图识读及钢筋翻样对一线施工管理人员所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设计图纸为载体,按照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划分,共划分为6个课程项目,其中项目一“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准备”对应工程开工准备阶段对设计图纸的交底和图纸的会审,项目二到六分别对应各个具体的施工阶段内容。然后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将每个项目任务化,即进行具体的任务布置,把6个实施项目又划分成23 个具体任务,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显性化。从而各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任务的布置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3]具体如下表所示:项目式、任务化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项目任务布置项目一:混凝土结构平法

施工图识读准备1.准备平法施工图识读相关资料;2.准备钢筋基本知识;3.掌握传统结构施工图识图基本方法和钢筋翻样项目二:钢筋混凝土

基础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基本知识;2.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独立基础钢筋构造知识,独立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3.条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条形基础钢筋构造知识,条形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4.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筏形基础钢筋构造知识,筏形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三:钢筋混凝土

柱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柱的基本知识;2.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框架柱钢筋构造知识;4.框架柱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四:钢筋混凝土

梁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梁的基本知识;2.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梁钢筋构造知识;4.梁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五:钢筋混凝土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剪力墙的基本知识;2.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剪力墙钢筋构造知识;4. 剪力墙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六:钢筋混凝土

板与楼梯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板和楼梯的基本知识;2.现浇板和楼梯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现浇板和楼梯钢筋构造知识;4.现浇板和楼梯翻样实例计算(二)“导―融―授―解―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导”即导出任务,根据真实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导出学习任务;“融”即融入情境,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顺序设计教学情境,并把导出的任务融入情境中进行教学;“授”即传授知识,根据教学单元相关内容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方法来传授相应知识;“解”即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学情境中的相应任务;“评”即答复评价,编制任务答复,小组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打分。

(三)职证化教学

国家在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多次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就业机会多,参加工作以后上手快、熟练程度高,同时也能满足企业持证上岗的要求。因此,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响应了当前国家加大、提倡高职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号召,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砝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还进一步满足了社会了需要,可谓一举多得。[4]

三、结语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条件都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践。在实际的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编排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和难度既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充分体现了紧凑、实用的原则。项目化的教学安排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化、显性化。任务式的教学引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明确,使学生养成了课前带着任务主动预习、课中带着任务针对学习、课后带着任务巩固学习的好习惯和好风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二,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导向,以真实的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训为手段,这些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丹丁.论建筑结构课程中平法识图教学单元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8).

[2]初艳鲲.房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7).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TU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6103

一、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是土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可推导性差。混凝土结构理论大都建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很多公式不能由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只能由试验结果回归而成。二是,课程容量大,教学任务重[1]。目前大多数学校建筑结构课程课时紧张,内容包含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包含了很多模块,因此教学过程中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现象。三是,计算量大,公式多。四是,构造内容繁琐。构造要求属于建筑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构造部分的知识非常琐碎和繁杂,与规范联系紧密,讲解好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层面而言,一是,重视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对于高职院校土建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施工员工作,因此,学生普遍认为不需要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只需看懂施工图纸就行,对于学习结构相关知识认识不到位。二是,力学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建筑结构是建立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大多力学基础薄弱,学习建筑结构尤为吃力。就学校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各种教学资源亟待完善,实践平台和实训机会相对较少。

三、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

教学目标明确,才能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广度和深度恰到好处,重点和难点突出。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需要有亲临现场的实践经验。理论来源于设计院、施工现场的实践,但又有所区别,书本知识本身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除考虑理论要求外还需要注重施工的方便及可行性。将实际施工与理论的差异性及产生的原因讲述清楚,对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大有帮助。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或脱产锻炼是弥补和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有效办法。随着知识、软件、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即使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应该每隔两年深入企业考察学习,接受最新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以输送最新鲜的“血液”给学生。

(二)告知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

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要讲求学习效率,因此在第一节课就应该及时告知学生该课程要学什么,特点是什么,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等等。并通过举例说明课程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并愿意在日后的学习中花时间、花精力。

(三)采用合适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1.启发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该怎么做”改成“为什么要这么做”,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时,为什么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要满足小于等于界限受压区高度的条件,是为了防止超筋。为什么要验算构件是否超筋,是因为基本公式只适用于适筋构件,不适用于超筋,所以要防止超筋。通过提问一步步启发学生,调动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流程法结合反推导法

建筑结构课程公式多、计算量较大,涉及到拉压弯剪扭的计算,学生容易迷糊,不知从何下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基本原理没有搞懂、思路不清晰,计算步骤混乱。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受力构件,总结出了一套相应的计算流程(图1所示),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此外,在讲解计算步骤时,首先找出题目要求什么,已知什么,要用到的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已知求未知反推,帮助学生梳理计算流程。

3.项目教学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师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单独一个构件的受弯、受剪、受压、受扭都可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形成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或者将诸多知识点贯穿结合,如梁的综合计算(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裂缝、挠度验算)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形成一个较大的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此类大作业可实现

对原本凌乱、碎片式的知识点的重新系统认识。

图1 仅配箍筋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4.实践教学法

土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既要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又要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2],而建筑结构是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一门学科,它的规范条文、概念大都围绕现场施工而展开,学生没有感观认识,就很难理解和把握一些重要概念,因此,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十分重要。实践主要包括自己动手去实践和认识实践两部分。比如:学生动手可设计为分组绑扎梁内钢筋,在项目教学法已有的梁的综合实训基础上,按照计算出来的受弯及受剪钢筋数量并结合相应构造要求,让学生进行梁内钢筋的绑扎实训。图2为实训现场。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对于梁中受力和构造钢筋的作用及排布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效果固然是最好的,但考虑到施工现场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与施工单位的协调相对困难,因此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制作梁、板、柱、楼梯、楼盖、基础的钢筋骨架模型,建造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体模型。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实物对照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重视构造知识的讲述

构造在实际、设计、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构造部分的知识比较琐碎,与规范联系紧密,很多都是规范直接规定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弱化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枯燥难以记忆。针对这种现象,还应结合工程实例图纸、规范条例以及课件来讲述构造知识。首先给学生讲解图纸上的构造要求,再联系规范讲解为什么有这个构造要求,这么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同时辅以施工现场的实例图片进行讲解。

(五)将微课微博等新型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可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例题等在微博上方便学生学习使用。还可将如单筋或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等一些难点和重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以有利于学生课后加深巩固。

(六)课程评价改革

传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难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借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考核模式,从平时作业、项目设计和期终考试三个方面全方面考查学生的 [3],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及知识掌握水平。对于土建专业类学生,项目设计这一部分,可采取如下考查方式:将某一简单框架结构的施工图纸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从中任选多榀框架或某一楼盖进行设计,但要求每个学生选取的设计单元不一样。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将前面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实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从公平性来讲也避免了抄袭,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结语

建筑结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今后面对工程问题的应变能力。文章针对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良好,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对接,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探索和思考的工作,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对同类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参考文献:

[1]刘持林.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文化,2008(7):171.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5

主要创新点:

1.探索出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在30多年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不放弃,应势而变,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早期主要是原样“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转换”,如改造德国瓦工专业的结构和内容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以后将转换成功的方式“迁移”应用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等建筑类专业群;“创新”即同时分析外来模式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新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新的模式。

2.实现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学校在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指导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实现了横向拓展,把专业从早期的建筑类拓展到了商贸等六大类;纵向延伸,将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学研中心,进行项目研发、科技服务。

3.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于2007年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其现场布置、功能分区完全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同时考虑了教学需要,主要由内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小楼和各施工现场的分区组成,小楼一侧为已完工建筑,另一侧为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种结构类型、结构构件,还建造了新型膜结构顶棚用于挡风遮雨。中心既能承担建筑类各专业模拟现场的综合实训,也成为推广欧盟商会认证的外墙保温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试点并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的学校。自1982年建校起,在教育部指导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帮助下,学校引进实践双元制模式。于2002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化模式。

学校在实施“双元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良好环境,多数企业不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培养。二是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双元制教学过程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按企业生产工艺规范要求,使学习贴近未来工作需要。中国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借鉴双元制需大批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教师。我国教师基本是学科型的,理论功底相对厚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不足,均无法胜任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四是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凝练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实现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

一、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发展成南京职业教育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订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相比德国(如下表),学校是办学主体,承担更多教学任务,更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

学校紧跟德国脚步,在其2002年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时引进并依循其开发方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须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统一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在校内技能实训室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工程认知。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学校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须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

四、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必要途径

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中初级建筑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建筑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本人从事建筑职业教学十六年,经历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书一笔,也经历了建筑工地的风霜雪雨,深刻体会到合格的建筑技术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经过实践阶段才能运用自如,工作才能创新。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现状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建筑业迅速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建筑技术人才,有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建筑类专业,但那时教学状况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怎样?

这一阶段的教学状况可以说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备课―讲课―看作业,学生听课―做作业―考试。学校专业教师少,有的学校就没有合格的专业教师,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其它专业“转业”而来。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教学经验没有,所以他们难以将自己的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要进行实验实训,学校又没有条件,因此他们也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加上学校投资不够,不注重实践教学,认为实验实训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使实践教学被荒弃。

那为什么说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又是脱离实际的呢?正因为以上的师资状况,教学投资观念,使得教材多年得不到更新,教材陈旧,规范过时,课堂上讲的和工程实际中用的知识差距越来越远。学非所用,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出现低谷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难了,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师资好的学校,教学观念转变快的学校保存了下来。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的学校退出了。

二、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

校企合作十分必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理论教学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施。加上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要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实验实训不可能。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资金短缺。投入实验实训的资金有限,只能购买部分必须的仪器、设施。建筑企业年复一年地进行建筑产品的生产,拥有广阔的生产场地。学校如果让学生适时介入企业生产场地,不仅可以使学校开阔视野,将课堂教学转移到生产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投资于设施的资金,企业也可以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利于学生就业,对学校十分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日新月异。建筑企业人才流动性大,更新速度快,懂专业知识、懂组织管理的技能性人才市场需要很大。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年起,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全部吸纳到建筑行业,只能占建筑市场年需求量的50%。虽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企业需要人才,企业要发展,更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让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会使企业增加教育等方面的费用,而且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即使培养成功,人才也不一定留用到本企业。所以到建筑技术学校吸纳人才是条捷径,校企合作对双方有利,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会取得双赢的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录用人才,不仅提高了技术力量和管理能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校企合作中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是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关键。校企合作,搞好实验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地组织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减小了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减少或消除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的“书呆子”,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我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毕业生就业及转行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前,(96年前)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而且以后转行的达初始从业者的22%。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96年以后),毕业生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几乎都在建筑业从业,许多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项目经理,个别还独立经营当了老板,转行的极少。学生能在建筑企业单位留下来,一方面说明企业需要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可以发挥作用。如果用非所学,他们也很难在建筑业立足,更谈不上发展了。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富平职中为例,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前,教学内容多年一直陈旧,教师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与实际脱节。企业要用的技术知识,教学计划中没有,也很少进行实践教学,难免造成毕业技能差,就业难,立足难的现象。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后,每次实验实训,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收获,及时掌握企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促进学校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例如建筑施工专业,《建筑识图与构造》课中未讲述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法,《建筑结构》课也只是提及了一部分,但不全面。与富平职中合作的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所以我们及时将《平法规则》作为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毕业生一就业,就能轻松地完成施工任务。

四、利用实验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

校企合作是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是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利用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学点形式、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自发组织形式,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教学点形式是各校根据校本专业设置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实验实训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应根据校本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比如以建筑施工为主的校本专业,根据开设的主干课程,与多个建筑施工企业合作,根据课程进度到适合进行教育教学的企业进行实训。与建材生产企业合作,如水泥厂,混凝土构件厂,钢构件制作安装公司等,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产品性能等。掌握相关实验作法,懂得强制性指标的执行原因等;与质检部门合作,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做有关材料实验,掌握材料取样方法、试验方法、技术指标、检验方法等。与监理单位合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及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措施以及组织协调的方法。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讲述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教学往往是各科目独立地进行,缺少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了实验实训基地,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学科有关的实验实训基地去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利于巩固教学效果,增强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学校还可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讲本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实施各项控制(如投资,质量,进度)的措施等。根据我们的经验,每次到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本次实训活动的讲解。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工程概况,技术组织管理措施,现场解答学生提问;指导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本工程中的应用。这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验实训基地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教学。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是教育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保持同步的实验实训形式。跟踪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只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在校学生。比如建筑施工专业的毕业生,当某实训基地施工的单位工程进行基础施工时,安排两到三次活动,实训基础工程的施工及组织管理方法,并参加基础工程预验收;当工程进行主体施工时,实训主体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及组织管理,掌握砌体的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及允许偏差项目检验、钢筋工程预验收等;对重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锻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工程施工进行到装修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验收分项工程等。使学生对工程施工及验收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样全过程跟踪实训,强化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一般3个月到6个月)即能顶岗,进行基层管理工作,而且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吃苦精神强,有发展空间,企业乐于接受。

自发组织形式是学生自发组织,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实训。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下达实训任务书,学生填写实训记录,返校后召开假期实训座谈会进行总结。经调查,参加实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得到锻炼的学生占实训人数的50%以上,综合技能提高较大的学生占实训者的33%,这部分学生后来成为毕业生中的姣姣者,很快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