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教育范文1

皖北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推进皖北文化资源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促进皖北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发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皖北文化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加强对皖北文化及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普及、宣传皖北文化知识,扩大皖北文化的影响力,传播皖北文化的正能量,增强皖北高校大学生对皖北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热爱皖北、建设皖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课“接地气”,增强教育内容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皖北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建设,皖北文化主题进入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增进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文化交往,形成文化育人的氛围,促进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2皖北文化融入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难题

众所周知,皖北高校从规模扩展到追求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研究、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性。“2003年,安徽省社科联提出厚重安徽的品牌,联合省内高校、地方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安徽的三大文化圈,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和徽州文化的研究,以提高安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为安徽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服务。”皖北高校积极响应文化强省和服务皖北崛起的号召,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主动发挥高校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组建研究机构,推进皖北文化研究。近10年来,皖北高校凝练人文社科研究方向,选择地方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成立了校内文化研究机构。在安徽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指导和经费支持下,一些文化研究机构通过培育,升格为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协同创新中心。这些研究基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大力开展皖北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加快转化,将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材和校园文化活动。近10年来,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亳文化研究中心和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培育了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古典文献学、一个硕士点,招收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和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组建淮河文化展馆,“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发挥地方文化教育学生的功能。”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抓好以孟二冬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研究、赛珍珠研究等学术研究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依托赛珍珠研究所、孟二冬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赛珍珠专题研究》《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选修课。亳州师专的亳文化研究中心,一是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如《亳文化研究》《五禽戏》《亳州民俗剪纸》《民乐与地方戏曲》。二是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亳文化大讲堂、亳文化沙龙等,为阐释亳州历史人文、传播思想、交流文化搭建平台。三是组建亳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团队,开发校本教材,《亳文化概论》《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魏晋文学论》《蒙城方言研究》等教材相继出版、发行。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了《淮河文化概论》等以普及淮河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程,成立了淮河文化兴趣小组,从经济、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普及淮河文化,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淮河文化的兴趣。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皖北各高校在开展皖北文化研究的同时,深入挖掘皖北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皖北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积极营造充满地方文化色彩和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皖北文化教育阵地,加强皖北文化学术交流,并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弘扬皖北文化的重要意义,增进大学生对皖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伴随着皖北高校服务于皖北经济转型发展和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文化问题的多元复杂性和多样性结构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历时性,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课题:皖北文化的农耕文化性质如何转化为现代文明资源?如何认识皖北文化的历时性价值?哪些文化可以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如何转化?皖北文化研究应该以学术文化形态还是社会文化形态呈现,两者关系如何?如何处理异地学生与皖北文化教育的关系?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意愿如何?这种地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是否有违文化平等的观念?地方文化课程设计应如何找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平衡?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是课程开发者不容忽视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然,在这些方面,皖北高校面对的不是区域性,而是普遍存在的系列难题。因此,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的策略研究,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

3皖北文化融入教育研究的对策与措施

“五四讲话”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教育系统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在如何落实方面指明了具体措施,强调:“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编写普及读物,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都要通过灌输和倡导一定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达到自己办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面对当前多元价值观的交融交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着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化恰恰为这种“软着陆”提供了基础。

3.1强化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确立目标定位

文化天然具有教育功用和潜能。《周易•贲卦》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可见文化与育人密不可分。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育人的意义高远重大。将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文化育人理念的有力践行,而且是皖北高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选择,需要高校、全体教师员工、学生、家庭、大众媒体、社会相关组织深刻领会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作用,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正确的回答。目标的设定往往与需要密切相关。为此,不妨从皖北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皖北高校大学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需要三个角度综合考量。皖北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能留得住、乐于为皖北经济振兴奉献的人才。受经济发展落后、区位优势不强等因素影响,皖北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压力明显大于省内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会和沿江城市的高校。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需要培养一批批热爱皖北、敢于担当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又要完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了解、认同皖北文化,进而产生文化归属感,并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满足三方共同需要的最好选择。由于缺乏文化视野,在服务皖北经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皖北高校往往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作为追求目标,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号召以来,高校逐步认识到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特殊优势,自觉地将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皖北高校将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已充分说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有竞争力。由单项培养皖北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到培养认同皖北文化、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成为皖北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3.2大力传播、传承、创新皖北文化,提升内涵

“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宝藏,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和能量。”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将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和潜能,通过研究挖掘、开发弘扬,传播转化成动能和势能。首先,“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小岗村大包干的创举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皖北高校应主动发挥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优势,加大对皖北文化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的研究和宣扬,并把这种深层价值和精神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传播到广大师生员工中,由注重皖北文化的知识普及到追求核心价值的挖掘弘扬,这应该成为皖北高校全体师生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动。其次,“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皖北区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皖北文化普及宣传的基础上,创新方法,通过网上论坛、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培育在校大学生对皖北文化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热爱皖北的家国情怀和对皖北文化的自信,培养一批了解皖北、热爱皖北的青年学子。皖北地区的书画艺术、民间剪纸、玉雕石刻艺术、花鼓灯、泗州戏受到了广泛关注,皖北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书法等相关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加强地方民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培养出一批传承和弘扬皖北民间艺术的专业文艺人才,为适应发展势头强劲的地方文化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由此,“皖北文化育天下人才,天下人才兴皖北文化”自然会成为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文化融入工程指导委员会,由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负责,吸纳相关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制定《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深化研究,加大传播,指导思想政治部、学生处、教务处、公寓管理等部门开展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落实,推动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其次,建立二级学院党总支领导下的辅导员工作室,结合专业特征,努力找寻专业与皖北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大力弘扬皖北文化中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辅导员专题讲座、微博、校外专题实践等形式,把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辅导员的专业、学业、就业等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第三,成立班级皖北文化寻根和开发兴趣小组,由团总支、学生会负责策划,有组织地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月、皖北文化资源大调查、皖北文化知识竞赛、皖北文化名人访谈、皖北旅游地参观等专项活动,把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4培育组织文化,促进多元互动

将“文化育人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原则、一套行为准则”,建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受益”文化环境。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首先,学校成立的“指导委员会”“辅导员工作室”“兴趣小组”三级组织之间要加强平等对话,思想上多交流沟通,业务上多配合支持,努力做到教师的研究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能转化成文化研究中新课题,推动皖北文化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双向建构。在这种建构中,每一个人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文化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部环境,又以持续的信息流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为以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互动过程。”其次,皖北高校之间可以借助“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横向交流和协作,促进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以及资源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必须抢占大学生网络文化阵地。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实施“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启动“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计划,成立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皖北高校应当适应形势需要,成立皖北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联盟网站,及时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跟踪宣传联盟高校文化融入工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加强互动。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团学干部要充分利用各高校正在组建的“多媒体工作室”,保持与学生的密切互动。

4结论

文化教育范文2

关键词: 韩剧 韩国文化教育 文化影响力

1.引言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语言都附和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1]。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韩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韩剧可以导入韩国文化,增强学生对韩国文化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通过韩剧了解韩国文化教育

2.1大学生对韩剧的青睐

2004年11月—2006年1月,在央视国际网站上,有一份关于海外电视剧的调查,在问到“在《海外剧场》播出的剧目中,您希望更多地看到哪个国家的影片?”时,在161897名参与者中,有84.25%的网民首选韩剧,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日剧、美剧。可以说,韩剧不仅征服了年轻观众,而且打败了强劲对手,成为全球上最引以观众的媒介手段之一[2]。另外,“当代青少年对日韩影视剧喜爱度的调查与分析”[3]中,针对广州市15-25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表明韩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青睐程度,这也就说明高校通过韩剧实施韩国文化教育已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2.2韩剧在韩国文化教育中的有效性

通过韩剧实施韩国文化教育,最大的益处就是避免了教条主义的宣讲,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传播,通过情节画面和故事传达韩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学生亲眼所见和感受到的文化教育比教师以说明、讲解为主的文化解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事实上,韩剧在中国的流行,在不知不觉中使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认同。尤其对韩剧中的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观念有很高的认同感。

3.通过韩剧拟订韩国文化教育方案

文化教育对语言教育非常重要,但目前国内高校对韩国文化课的比重并不高,因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基本技能,时间上已经很紧张,所以文化课的授课课时数也就不可能上升到很高水平。这样,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教育韩国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韩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文化。我们通过韩剧,可以非常自然地和教室室内活动相结合,达到既可以锻炼语言能力,又可以学习韩国文化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韩剧。为顺利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首要任务是选择恰当的电视剧。若选择不恰当的电视剧,就有可能达不到文化教学的目的,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趣向、内容的难易程度、电视剧的时间长度等诸多因素。

(2)应结合讲解和讨论。观看韩剧要结合韩国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等内容记下来,供观后分组讨论,教师对剧中出现的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讲解。

(3)分主题进行。可以把韩剧按照剧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背景进行分类,可细分成若干个主题,如饮食、交通、家庭、节日,等等。

(4)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授课环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分解为导入、视听、讨论、讲解、整理等几个环节,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着文化传递这条主线展开。

(5)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布置阶段性任务,并按文化课教材和韩剧内容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4.结语

韩剧受到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它体现了简单朴素的人生哲学及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是,韩剧在这些光环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韩剧存在着一种公式化、模式化的现象。综上所述,通过韩剧进行韩国文化教育,无疑是改变这种现象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具体实施则需要教师细致认真地研究和设计。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文化教育范文3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一些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问题已不容忽视。考察和研究网络发展中派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探寻可行的解决对策,必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网络技术;伦理道德;研究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象,网络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影响面也不断扩大,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深层机理上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巩固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我们仅通过两个案例来阐述问题的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遭遇尴尬。

当今社会,有少数人把他人隐私当作金矿,在网上公开叫卖。个人隐私的任意买卖、交换和组合,使得公众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毫无隐私可言。屡见不鲜的手机诈骗案让我们看到,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他们对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您的姓名连同您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职业等个人资料早已成为了别人买卖的商品,甚至有的网站明码标价出售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扫描件等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遭泄露,不难解释:刚买了房子,就有人打电话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贷款;刚买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问要不要入保、要不要办理洗车卡;刚刚开始旅行就收到各种广告短信。

2“。艳照门”事件。

2008年1月,某国外网站惊现疑似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位女性亲密关系的不雅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所牵涉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各大讨论区和网站的热点。网络成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特点赋予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才能更好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本文旨在讨论英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A]。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状调查[A].

本文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为这次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

艳照出现后个别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册等方式,大量传播“艳照”视频和图片,使得互联网上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群体性传播照片的浊流。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污染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网络信息把关难,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易于把关,网民具有与传播机构平等的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虚拟化,是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的根本。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网络隐匿了人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敢于传播一些未经查实、会对社会及个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信息。例如,香港某杂志由于刊登艺人刘嘉玲的作为封面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发行权,而在网上不断此类照片的神秘人物,至今仍逍遥法外。

2.网络自主性强。

网络的自主性强导致网民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或者直接链接各类信息,这就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中以网状形式迅速散播,致使损害后果难以估量。手机拍照、摄像头、网络传输都给了隐匿掉真实身份的网民太多的制造话题的机会。

在我们过度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很多污浊的信息正在侵噬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正在污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小网民有意无意之中观看了数量巨大的不雅照片,使得本在正确引导下成长的身体、生理、知识、教育体系被打乱,在好奇心和模仿的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他们走入歧途。

3.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度性。

许多网民用虚假的信息登陆注册后,便可以随意发帖、转帖,一旦传播的信息涉及他人隐私并造成巨大损失时,受害人难以及时查证言论者的真实信息,很难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例如:“艳照门”事件一开始,照片便被网民疯狂转载,直到警方介入,事情才稍有收敛。但有的网民已经把照片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并私下流传,这就使得损害结果无限扩大。

另外,许多网站不会着力删除上传或转载的黄色照片,一味追求点击率、一味追求赚钱,把伦理道德摆在一边,把青少年教育摆在一边。甚至个别网站在接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通知后依然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黄色、下流乃至的内容在网上长时间停留,部分网站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4.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因为他们以低价收集隐私信息,靠增加点击率收取会员费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料库。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可以请网络高手运用“人肉引擎”等手段,搜索到客户要的任何资料。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抓住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只要申请人提交真实信息,获得认证以后,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获取他人的隐私;若在网站上公布他人隐私,并博得众人的眼球和点击率就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金。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立法。

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BBS)服务管理规定》第15条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如果受害人在档案留存期之后提讼,就难以找到信息的直接者。

我们国家涉及到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着力解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重复、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权力冲突等问题。

2.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约束,掀起全民抵制低俗之风。

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技术上遏制引起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更要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等根源入手,既要让网民进行自我伦理道德约束,也要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加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

抵制低俗之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操守,真正做到抵制低俗之风从我做起。不低俗信息,不登陆低俗网站,不转载低俗信息,不给低俗之风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个别低俗信息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造成抵制低俗之风的强大声势,让那些违法网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每一个网民都有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新风尚的义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健康文化的权利。

3.发展民主政治,提高新时期我国舆论监督的水平。

舆论监督如果不能拥有相应的自,就无法表现其权威性。因此,建立一套诸如《新闻法》、《舆论监督法》之类的舆论监督法律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舆论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已是当务之急。另外,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媒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发挥舆论监督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4.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严打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不良之风。很多普通的案件轰动全国,是因为从案件中暴露出很多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在打造透明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完善和加强。人民群众可以允许政府在工作中“犯错误”,但不能原谅政府缺乏诚信。我们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诚信建设。

5.谨慎对待网络。

一些网站采用“诱导性注册”,以获得更多服务为诱惑,尽量让网民把信息填完整,包括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职业之类。

然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商业化处理。因此网民应注意,除了网上交易等必须使用身份证的情况外,在一些小网站注册时,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号,更不要在网上公布别人的隐私,否则就是侵权行为。网民可以在言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道德的现象加以评论、批评,但不允许对言论对象施加言语侮辱,无论言论是否属实,只要言论中存在侮辱他人的行为就构成了侵权。

[参考文献]

[1]吴秀珍。对倡导网络道德、构建和谐网络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彭娟娟,陈发俊。因特网对社会正负效应的案例探讨[J].科技资讯,2008,(3)。

[3]杨英仓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8(1)。

[4]杨晓波。浅谈我国的网络道德建设[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5]欧英利。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主体调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文化教育范文4

关键词:诗歌 想象力 传统文化

1.从诗歌内容出发,活跃学生审美的想象力,体会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都是诗人们精心挑选的题材,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诗,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唯美的画面。相比较我们现在的诗歌,已经很难寻觅到这样的诗歌了。意境美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古代诗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那些雄奇开阔、旷远悲凉、恬静闲适、朦胧淡雅……的意境,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当然,要领会这些意境美,就必须要从诗歌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能在教师的讲解下,通过想象,看到蕴藏在诗词中的“言外之意”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由情悟理,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接受这种意境之美的陶冶。例如教学王维《过香积寺》,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即寻找意象),有“古木、深山、钟声、泉声、青松、古寺”等意象,以及让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这些画面,想象出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诗的色彩美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对诗的理解也就更深了。可以说,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出发,通过想象,当那些绚丽多彩的景色、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陶醉于那些美妙的意境当中,这种想象力的冲击使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文化有着更深的感受,仿佛可以触摸到诗人们笔下的景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对于陶冶他们的心灵、审美、体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运用电教多媒体,再现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要讲究形象直观和语言直观,以感性形象为支撑。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形、声、色、光,把音乐、美术、文学、音像等诸因素优化组合起来,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产生一定的情感,使之获得美的享受。

因为诗歌里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挖掘,诗人笔下呈现的画面之美,可以借助唯美的图片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那些平仄相间的语言,可以通过音频的朗读来吟诵;甚至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把我们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如品析《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时,我就一边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一边带领学生吟诵,只需朗读两遍,学生就已陶醉于其间,自发地去理解诗歌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品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采用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将两组图片进行对比:雪前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雪后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明丽可爱的景色,而且这两组图片都是以边塞作为背景。同时,我还播放民乐《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诗与音乐的旋律中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凝练,它往往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在电教多媒体的帮助下,容易构建一个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这一文化瑰宝。

3.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出发,深入挖掘,牵动学生情感

所谓“诗言情、言志”,在古典诗词中,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那么,鉴赏诗词中的内容情感就成为了重点。在他们的作品里,有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杜甫的作品;有表现建功报国的豪情壮志,如王昌龄、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歌;有表现思乡怀人的情绪,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还有一些表现超尘脱俗、感时伤逝的作品。这些情感的抒发无一不是诗人们内心最真挚、最热烈的呐喊,时隔至今,我们在赏析这些诗词时,仍不免为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情感而折服。那么,为什么说对古典诗词中作者情感挖掘是鉴赏的重点?因为反观我们当代,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已非同一般,在金钱的驱使下,有多少人丧失了道德,适Я苏庵秩攘业那楦校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早已空虚,甚至是无以寄托。诗词中这些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恰恰是我们如今所缺失的,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确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情感发展正趋于一个定型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这些荡气回肠的旋律,感受中国古典诗词有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剂良药。

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我们要善于发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让民族文化的甘泉流淌在他们心间。

参考文献

文化教育范文5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中必须有文化教学,教师在教授语言的时候必须教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放在同等高度上,实现两者的完善结合,才能减少学习中的错误,更有效地进行交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只求表面意思,不能理解深层涵义。

2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影响学生交流的主要障碍就是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它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因此,为了能使学生透彻地掌握语言知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2)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间差异是影响有效交际的重要因素。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习惯于“自说自话”,要达到有效地交流,就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3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学辅助设备,采用视觉的冲击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国情背景等有所了解,进行文化熏陶。利用课外活动推动文化教学。定期邀请外教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办英语角、英语社团,和外国朋友通信,组织英语文艺表演,学唱英语歌曲,活跃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2)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大学阶段的英语课时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推进有所减少,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都完成恐怕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可以通过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西方文化通识课程,辅助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改变英语学习的单一视角,开拓英语学习的文化视角,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3)适时进行大纲教材改革。不断加强文化教育研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改革和更新教材。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文化教育没有体系化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研究者与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将文化积累零星地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有针对性、系统性、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使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师和学生“在文化

中学语言”提供指南,搭建语言文化知识框架。

(4)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①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提高。当前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有其客观原因,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自身文化素质仍需不断提高。教师作为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要较全面地了解英语和汉语文化,具备良好文化素养。②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并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对选用教材进行相关文化线索整理,通过展现及剖析典型文化材料,在课堂授课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进行融入文化内容的小品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对相关文化主题有更多认知,能在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③督导学生阅读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报刊及其它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倡学生广泛阅读有关英语国家的国家历史地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书籍。

(5)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首先端正学生英语文化学习观。

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文化学习既是学习语言本身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育范文6

陷,即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人文主育。大学里的这种现象很能解释这种结果。

我说的这个phnomenon,其实在20世纪初,先生的北大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蔡先生就给学生这样的警告,他说:"大学学生应该以研究学术为天职,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接着他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如今的大学和蔡先生当时所处的北大情况是多么的类似!确实,我们的ZF也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他们把人文搁置在一旁,视而不见。接着校园暴力、逃课、作弊。以至踏上社会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拜金、功利主义了。大家可以在我演讲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下面我将带着大家回顾中国2000多年的教育史,从中我们将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

我们看看古代的中国,也就是以前的中国。之后的,当然就是近代中国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把古代中国叫做文明古国,还有礼仪之邦,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然,国外的学者也是这样评价古代的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中国一切都是由封建伦理思想控制的。既然就讲伦理关系,当然就得有规矩了。规矩多了,礼节就很多了,特别是儒家的繁冗的礼节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罢了。再加上中国的特色:以农业为主,思想的单一化,这里指的思想是先秦以后的思想。还有官办教育与私学教育的人文化加强,这一切都组成了中国古代是以人文主义文明为特点,而科技文明根本就没有发展过什么。他们创造的是一种单一的封建精神文明.统治者根本就不在乎科技的进步。因为他们不尝到科技进步后给他们的好处,只是要人民纳税。好的专制者遇到坏的年成就要农民交少的税,这就是所谓的仁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