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文化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8-02
“档案与文化建设”是在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即重要及时又明智。经济是国家的“壳”,文化才是国之 “魂”。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证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均强大,这个国家才能算是强国。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远比经济影响地持久、强大。文化的影响是内在的、长久的,而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的世代传承,是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及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的步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设与之相配的档案强国,“档案与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与档案强国这两个目标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档案与文化建设包括了什么呢?在2012年的中国档案的年会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第一,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第二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第三,为文化建立档案;第四,要建设档案文化;在此文中,主要浅谈一下第三个方面,即为文化建立档案,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档案是什么?如何为文化建立档案?为文化建立档案的重要性?
一、档案的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总则中档案定义: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就是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
从文献中得知,档案是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一定的个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 。
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里的“文件”是指广义文件,即一切由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种材料。档案是把分散状态的文件按一定逻辑规律整理而成的信息单元。
档案的形式包括载体、制作手段、表现方式等。从载体来看,有甲骨、金石、缣帛、简册、纸质、胶磁等;从制作手段来看,有刀刻、笔写、印刷、复制、摄影、录音、摄像等;从表现方式来看,有文字、图表、声像等。
档案的功能表现在人类能穿越时空,没有阻隔与历史对话,接受档案并传达的历史文化气息,让后代在人类丰富经验的浩瀚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以此来把时间定格在过去的某一时刻。
档案是文化统一的重要资源,文化的历史记录和传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档案。它不仅忠实地记录过去,维护过去,还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在一起,在继承和保持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中华文化
何为文化?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辞海》 解释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爱得华.B.泰勒先生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无论哪种对文化的解释,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点:文化产生于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升华过程中,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显著标志。
何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系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世人所瞩目。这一特色可归纳为五大部分:
1.大一统政治理念,高度集中统一的理念,排除了神权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民族的集中统一。
2.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宗法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基础所在。
3.天人合一,与天地共和的民族意识,所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同化和包容能力的基础所在。
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基础。
5.内涵丰富而独特的汉字系统和艺术体系!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广义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内涵丰富、艺术感强、而独特的汉字的传承,更有着自己国家民族的伟大提点,伟大的辉煌,所以说,忘记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忘记了老祖宗,丢了国魂。现今的档案重现了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并以档案各种形式的载体记载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渊源。
曾敏锐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为什么要为文化建立档案和其重要性
让・皮特尔・瓦格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会议上说:“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淘走了多少历史的积淀,就如那些为淘金去淘沙的河流,而档案这种金子就是人类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
韦庆远教授所言“档案的内容主要是借助史籍的流传而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没有档案的记录和存贮,人类的知识不可能集中,延续和继承。因此,档案是传承知识与历史文化的载体。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的报告―《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中也写道:“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
档案记载的文化具有保存记忆,传承文明的功能。档案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揭示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凝聚着中华民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进步文明的象征。为文化建立档案,可以让我们这些档案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大国的重要任务, 具有相当地急迫性和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的模糊,这样一来,对于我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去查询它的源头和发展史,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快为文化建立档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古典戏曲,独有中医药文化,璀璨宫殿建筑、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惟妙惟肖的传统园林建筑,饕餮美食文化,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等等等,不在此一一列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年代,损毁了相当一部分,虽恢复了一些,但很不完整,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一部分城市街道的再建设的需要,有些古老的建筑体要彻底消失,如:北京的四合院,古老的城门,城墙等,古老的祠庙寺院等,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这些建筑文化建立档案,风俗习惯文化建立档案,千年的宫廷食文化等等,在逐渐的模糊和消失前,建立档案,以待传承和发扬光大。
由此得知,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各种文化研究工作提供看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大大的丰富了各种的文化内容。档案资源的留存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注重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涉及的相关问题。积极利用档案中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更好地享受文化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现代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记录文化的多种载体的档案形式,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以及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自从有了这些档案载体的变革,它让这些档案更好的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考。
上面只是浅浅的一些思考,以及对“为文化建设档案”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中华文化是中国档案的内涵,中国档案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因为国家的文化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取之精华,弃之糟泊,为传统文化建立档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记录和保存。为中华文化建立档案,就是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注入了生命中需要的血液,文化的传承与档案是缺一不可的,档案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要完整准确传承这些内容和活动,没有档案的建立是万万不行的。
中华文化的传递下去,需要档案来支撑。档案保存的工作也应分类来进行,比如按照区域,按照不同文化的形式、内容,依靠不同形式的档案载体,来进行不同规模不同路径的档案建立,如可以以纸质为载体建立档案,也可以以电子、影像、图片的载体等形式建立档案。从国家,到家庭个人均来为已经模糊或即将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各自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以此档案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即将消失和已经模糊的,要加快建立档案,让我们中华儿女在数年后,能有档案来查询当时的文化。
所以说,“为文化建立档案”是为实现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在建立档案,可能已经晚了,但为了不让再有更多的文化消失,现在存在的文化或者即将消失的文化,一定需要立即马上去建立档案。这些档案既要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记录,留下凭证,也要为将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参考的依据和继承的遗产;同时也应该自觉自愿的加入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建立档案的保存里,与已有的档案记载在这一起,来把今天的文化,频危文化,后记无人及将要失传的传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一定要建立档案。中国档案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道路,历史传承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档案的记录凝聚着社会的共同记忆,同时也体现着中华儿女的广泛的生活习俗。简而言之,档案是历史的再现,文化是历史的命脉。没有文化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完整、真实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谭仁杰.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J).上海档案.2003(4)
[2] 王莹.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3] 许娜.档案与文化传承[J].机电乒电档案.2011(2).
[4] 马素平.关于档案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2(8).
[5] 赵林林.论档案与文化传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6] 白久红.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J).工作研究.
档案文化范文2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文化价值;述评
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以来,研究者开始审视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提出了“档案文化”的概念,而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档案的文化价值,同时探讨了档案文化价值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到1997年~2012年间题名含“档案文化价值”的期刊文献42篇,本文拟就档案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档案文化价值的属性特征、表现形式、实现途径等四方面进行述评。
1 档案与文化价值的关系研究
王英玮《档案文化论》一书将“档案文化价值”定义为:“人类通过各种有效的劳动、智慧、经验等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档案有用性、有益性的总称。”[1]关于“档案”与“文化价值”之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论断:
1.1 属性决定论。傅荣校、沈玉认为,档案文化价值是由档案内外两方面的属性特征决定的,档案外在的记录符号载体符合文化表现的基本条件,档案内在的信息内容属性则决定着档案的文化属性。[2]彭韶霜等认为,档案文化价值与档案内容本质紧密相连,档案内容的本质决定着档案文化价值的取舍与体现。[3]李婉月、张煜明认为,档案的内容决定于文化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档案记录着不同的内容。[4]
此类观点说明,档案文化价值是由档案内容本质和外在形式决定的,档案记载的内容取决于文化的发展,而档案内容本质又决定着档案文化价值的体现。
1.2 积累传播论。岳忠福、张秀芹认为,档案的记录、保存、编纂、释读与文化的传承、延续有着“剪不断”的联系。[5]刘东斌认为,档案的长期积累,使人类文化得以绵延发展,而档案文献信息的传播,又使文化得以互相交流。[6]傅虹也认为,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7]杨圆圆甚至还将档案形象地比喻为“人类文化的贮存器”。[8]
此类观点强调了档案的积累、传播与文化传承、发展密不可分,指明了档案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1.3 知识信息论。高全忠认为,档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最初载体,称赞它为“精神食粮的仓库”。[9]赵菁菁指出,档案包含的信息不是零散的、转瞬即逝的片段,而是包括知识、科学、艺术、道德、习俗、法律、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意识的复杂整体。[10]吕鸿则进一步指出,档案所包含的技术的和精神的成果信息,大都以语言文字形式记载在载体上,因而构成了档案文化价值与语言的关系。[11]
此类观点强调档案是一种知识性的信息资源,突出了档案文化的“知识含量”。
由于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所有研究者都认定:档案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笔者也对“档案具有文化价值”这一论断深信不疑,但笔者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档案信息中蕴含的文化智慧,而且还在于档案记录载体、保存手段、传播形式的文化审美、文化精神,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档案文化积累的层面、层次及传播方式、范围不同,档案文化价值也就有所不同。
2 档案文化价值的属性特征研究
在“档案文化价值”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属性特征”这部分内容,有的进行了大篇幅浓墨重彩的“通论”,可谓“面面俱到”,有的则抓住几个方面进行“深论”,颇见“功力”,有的虽只是点到为止,但亦不乏精彩的“高论”。
2.1 本质属性。分析档案文化的价值实质,应当透过表面形式揭示隐藏其后的本质。吕鸿认为,档案各种有用性及有益性的产生根源在于“档案形成过程的原始性、档案承载信息的原始性以及档案载体的原始性”。[12]尹合娣也指出,虽然档案文化所依托的档案史料之素材、背景、线索、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档案的“真实性”。[13]可见,档案文化价值的本质属性在于档案的原始性,也可称之为“真实性”。
2.2 基本特征。黄小斯认为,档案文化价值具有信息性、社会性,档案以其存储、传递信息的知识功能,在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中刻下了社会文化的足迹,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14]
费云林认为,档案文化价值具有:(1)依附性。档案文化价值依附于载体而存在。(2)隐蔽性。档案文化价值不是显现的,而是隐藏在内。(3)可开发性。开发幅度越大、层次越深,档案文化价值也越大。[15]
方立霏认为,档案文化价值既具有直观性、多元性,又具有衍生性,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体现在它经过利用后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16]刘银平、王淑范也认为,档案文化具有潜在的创造性。[17]
彭韶霜等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不但具有社会性、直观性,而且具有综合性、永久性。他们指出,档案的文化价值是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取决于档案本身具有综合。[18]
此外,王靖凯、邓建科认为,档案具有“民族性”,包含了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政教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世界价值观等。[19]
综合上述观点,档案文化价值具有社会性、综合性、直观性、隐蔽性、民族性、衍生性、可开发性、可创造性等特征。
3 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
由于档案文化价值属性特征的多样性,其价值表现形式必然也丰富多样。笔者根据研究者对档案文化价值表现形式的描述,依次将其概括为“双重价值说”、“三重价值说”、“四重价值说”、“五重价值说”、“六重价值说”。
3.1 “双重价值说”。岳忠福、张秀芹将档案文化价值概括为两方面:(1)档案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历史积淀。构成档案的实物材料本身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凝结着当时人类的文化取向。(2)档案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档案中包含的信息能在社会中传播和扩展,并被人们识别和释读。[20]
“双重价值说”从档案文化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档案在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三重价值说”。傅荣校、沈玉认为,档案至少衍生出三方面文化价值:(1)伸延记忆;(2)延续历史;(3)延续科学技术与积累知识。[21]
杨圆圆认为,档案文化价值表现在档案文字的文化价值、档案文献的文化价值以及档案管理制度、方法及档案保管地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22]
杨长虹从简析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入手,阐述档案在文化传承中的凭证、教育和传播作用。[23]
赵菁菁认为,档案文化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利用价值;拓展创新价值。[24]
3.3 “四重价值说”。周琼凤认为,档案文化价值表现在四方面:(1)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具有储存文化的价值;(2)档案是文化的积淀,具有传承文化的价值;(3)档案是一种媒介文化,具有传播文化的价值;(4)档案反映文化变迁,具有发展文化的价值。[25]
李丽认为,档案文化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价值、学术文化价值、文化创作价值、文化鉴赏价值。[26]
3.4 “五重价值说”。任汉中根据满足人们需要的类型,将档案文化价值区分为五个方面:(1)认识价值。即求真的价值,是对人从事理性活动的价值。(2)冶情价值。即求美的价值,具有满足人们感情生活的价值。(3)规范价值。即求善的价值,就是档案的伦理价值、道德价值,可以规范人们的动机和行为。(4)组织价值。共同的档案决定着人们共同的价值选择,从观念、感情、行为方式等方面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号召力、结合力、凝聚力。(5)传承价值。就是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27]
3.5 “六重价值说”。刘东斌借助实例阐明档案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1)民族文化价值。档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寄托。(2)文化创造价值。档案通过开发可诞生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新文化成果。(3)学术文化价值。档案在印证历史、纠正史籍讹误、更正有意篡改等方面有着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作用。(4)文化教育价值。档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觉悟和文化素质。(5)文艺创作价值。档案不仅为文艺创作提供真实的历史背景材料,而且,其中许多典型的真人真事就是文艺创作的好素材。(6)文化鉴赏价值。档案里留下的名人手迹、照片、邮票、证章、钱币等,具有特殊的鉴赏价值,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28]
持“三重价值说”、“四重价值说”者,是以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为基础做了拓展和伸延,而持“五重价值说”者,则从满足人们需要的角度予以概括,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档案文化价值表现形式的描述,当推刘东斌的“六重价值说”概括得最为全面。
4 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研究
利用档案文化,升华档案内涵,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由于档案文化价值的多重性,客观上要求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4.1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费云林指出,档案文化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参与到社会整体文化的建设中去,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大文化的需要,不断拓展档案文化发展的新领域、新阵地、新空间。[29]汪文珍也强调,档案部门要真正融入社会大众文化洪流,积极融入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时制造文化热效应。[30]事实也表明,选择适当的宣传契机,“搭文化的台,唱档案的戏”,从多方面形成对社会公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有利于凸显档案的文化价值。
4.2 通过编研深挖档案文化价值。档案编研成果是可以传播的文化成果,档案编研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
面对包罗万象的档案内容,档案工作者如何选题、如何取舍至关重要。黄小斯认为,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中心任务、社会热点问题选题,寻找编研工作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课题和切入点,充分体现时代性,使档案编研工作有深度、有特色。[31]
尹倩也强调要立足于“研”,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立项研究或参与社会上其他机构课题研究的方式对档案文化价值进行开发,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使编研成果为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存在的问题找到一些解决对策。[32]可见,档案编研工作做得越透,档案文化价值就体现得越明显。
4.3 加强档案文化价值开发对话。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实现,需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需要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王靖凯、邓建科认为,坚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支点,以现代文化资源为契机,借助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平台,使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形式进一步融合起来,可以保证档案文化价值的承接性与连续性。[33]王莹也强调,找到档案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再现“历史的光芒”。[34]赵雅琴还指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诸如加强档案文化价值的理论研讨、注重国内外档案文化学的比较研究等,都有利于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35]
正如孔德明所言,档案文化作为促进人的素质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必须在继承传统档案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档案文化价值,为人的素质优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36]因此,费云林认为,需要解决档案文化价值开发与社会公众的互动问题。[37]换言之,档案部门要创新档案文化价值,优化社会公众的素质,进而吸引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让两者在互动中获得新发展。
4.4 档案文化内涵研究与产业构建。赋予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添加文化问题,它需要在开发利用的任何环节都融入文化的气息和含量,使档案文化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鉴于此,赵菁菁指出,既要研究档案文化中带有全面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又要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研究,既重视现实的外向开拓,又重视历史的内向探求,追求多元化的呼应贯通。[38]
石敦良认为,基于档案的文学创作、根据档案摄制影视作品等,都有利于档案价值的有效开发以及档案文化的价值构建。[39]
高全忠还提出了档案文化产业的构想:利用市场机制拓展档案文化价值,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要培育综合实力强的档案文化产业主体,组建档案文化产业集团,将各种经营性档案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集聚。[40]
综上所述,我国关注档案文化价值的学者在逐年增加,学者们对档案文化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档案走向大众、档案与“休闲”牵手的趋势中,通过对档案文化价值的研究,可以揭示档案文化的产生根源、档案文化价值的构成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利用观念,档案文化价值就一定能够充分体现并扩展开来。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1.
[2][21]傅荣校,沈玉.论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J].浙江档案,2001(3):8~10.
[3][18]彭韶霜,罗爱辉,谭伟贞.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表现形式[J].兰台世界,2008(15):47~48.
[4]李婉月,张煜明.谈谈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J].档案学通讯,2003(5):79~82.
[5][20]岳忠福,张秀芹.试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1997(3):17~19.
[6][28]刘东斌.试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档案与建设,1999(1):21~22,6.
[7]傅虹.留住城市的背景——对城建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探析[J].城建档案,2007(12):9~13.
[8][22]杨圆圆.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陕西档案,2005(2):8~10.
[9][40]高全忠.论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J].档案与建设,2005(4):15~17.
[10][24][38]赵菁菁.浅谈档案文化的价值体现[J].档案时空,2007(2):17~19.
[11][12]吕鸿.档案文化价值与语言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2002(1):10~11,9.
[13]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2010(3):78~79.
[14][31]黄小斯.重视档案文化价值 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J].兰台世界,2004(11):9~10.
[15][29][37]费云林.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多元化实现[J].档案与建设,2006(9):34~35,56.
[16]方立霏.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北京档案,2003(3):35~37.
[17]刘银平,王淑范.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4):118~119.
[19][33]王靖凯,邓建科.我国档案文化价值解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122,124.
[23]杨长虹.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浅析[J].档案与建设,2011(8):8~10.
[25]周琼凤.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云南档案, 2006(3):38~39.
[26]李丽.档案文化价值剖析与深化开发之浅见[J].江苏水利,2012(7):47~48.
[27]任汉中.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2005(2):11~14.
[30]汪文珍.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探究[J].兰台世界,2008(8):32~33.
[32]尹倩.编研工作与城建档案文化价值开发[J].城建档案,2008(10):40~41.
[34]王莹.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151~152.
[35]赵雅琴.档案文化价值的厘定与开发[J].兰台世界,2008(4):29~30.
[36]孔德明.论档案文化的价值生成与人的素质优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 63~64.
档案文化范文3
一、档案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档案馆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对传统的把握,还是结合时代精神的选择,都需要档案馆的参与。如果没有档案馆对前人形成的历史记录的收藏,就不可能对文化传统进行全面把握,文化的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档案特有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使它成为先进文化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档案馆独特的文化魅力,又使得它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档案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档案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首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了前人的文化实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文化延续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代文化产品内容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支持。编史修志离不开档案馆;文化研究离不开档案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文化资源的管理也离不开档案馆的参与。多年的实践证明,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档案在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服务的传播、文化遗产的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档案馆还是一种文化物质资源。发挥保管优势,开展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寄存、加工、抢救、保护工作;发挥场所作用,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体现综合文化内涵,成为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的景点;展示知识魅力,成为“第二课堂”等等,都是基于档案馆特有的文化物质资源,为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
档案馆还创造了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看到由档案馆制作或参与制作的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片、电影、展览等。档案馆文化服务的提供、文化产品的制作,使得档案馆的文化性质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员,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实施“四项建设”,增强档案馆的文化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档案馆应积极实施“四项建设”,进一步增强素质,为充分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构建新型的档案馆工作系统,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高效的主体。一是从组织结构上,根据档案馆的功能需要和资源组织管理开发的一般规律,档案馆应设置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利用服务、编辑研究、展览公关等部门。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内设机构控制很严,加上我们对档案馆功能的定位的滞后,当前绝大多数的档案馆都是以档案保管为中心。而没有从资源的角度,按照资源组织、管理、开发规律和流程设置职能部门。这种制度安排把档案馆的资源投入严格地限制在档案的保管和一般意义的提供利用上,很难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大有作为。实现档案馆的文化价值,必须对档案馆的内部组织结构特别是横向职能部门结构按照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以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新型档案馆组织结构。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档案馆要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必须有一支思想先进、学识广博、业务熟练、精通管理、与时俱进的档案人才队伍。通过微观培育、宏观配置,逐步建立一支与新时期文化发展、文化服务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努力构建新型的档案馆工作系统,为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有效的主体。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平台。档案馆要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必须十分重视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一座集科学技术和民族艺术、审美情趣、专业特征为一体的档案馆建筑,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造型、装饰给人以“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讲话”的认同,使档案馆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统一起来。二是配备保管保护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安全,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满足文化记忆与储存需要。三是要健全利用服务设备设施,突出档案馆的文化性,满足文化传播、教育、休闲、发展的需要,为文化功能的拓展提供物质基础。
3.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丰富的资源。一是要从维护社会记忆的高度出发做好档案收集工作,解决资源量的积聚问题。凡是在记忆和延续社会经济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都应该及时收集进馆。应设立专项经费、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社会记忆工程”,重点抓好党委政府重大活动的声像记录、名产名胜名人档案材料、社会散存珍贵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工作,广集博藏,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本地历史文化的存储基地。二是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高度出发做好档案整理工作,促进档案资源质量的提高。三是从便于利用和开发的角度出发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促进档案价值的有效发挥。积极参与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图书馆、档案馆的信息虚拟连接到一起,共同构建文献信息平台,打造文化资源航母,形成信息合力,增强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
4.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其功能的发挥提高效率。全面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赋予档案馆文化服务的高效率。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档案馆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式。档案馆要加快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档案馆信息化提供平台,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为档案信息化提供系统有序的信息储备。还要注重网站建设,在公众网和政务网上建立开通档案馆网站,开展网上利用,举办网上展览,公布档案信息,举办文化论坛。在已开通档案网站的基础上,增加历史文化内容,增强网站的公众性和知识趣味性,逐步从档案网站转化为本地历史文化门户网站,成为档案馆联系社会的窗口,展示自己文化魅力的重要渠道。
四、突出“三个重点”,充分展示档案馆的文化魅力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让事实说话,告诉人们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建设(下转第20页)(上接第4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引导社会公众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把个人目标统一到集体目标上;发挥历史的感染力,组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责,发挥其知识宝库、文化媒介的作用,深入挖掘资源潜力,通过建立“学习中心”、“第二课堂”等形式,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发档案馆文化资源,不仅仅是档案馆自身文化功能实现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问题。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档案馆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文化信息资源还是文化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剩余。今后,档案馆应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体制创新、方式创新,突破制约资源开发利用的屏障,创造更好的环境,建立高效的机制,深入挖掘档案馆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三是以服务大众为重点,丰富公众文化休闲。在休闲特征日益明显的新时期,档案馆应树立起构建公众文化休闲中心这个目标,敞开大门,让公众随时到档案馆看文件、到档案馆看档案、到档案馆看展览,暂时离开尘世的喧嚣,和历史近距离接触,寻根怀旧,文化消遣,为公众增加一个新的文化休闲场所,提供一些新的文化休闲项目。
档案文化范文4
关键词:档案管理;电力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企业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无锡供电公司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归属办公室,由公司总经理总负责,由办公室副主任具体分管负责。办公室档案中心负责公司档案工作的组织、规划、协调;负责管理全公司科档、文档、会计、照片声像及实物荣誉等各类载体档案;负责对直属单位档案工作的业务检查和指导。
公司档案最早形成于1947年。多年来,公司重视档案工作,按照“早介入、早发现、早整改”的工作思路,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较好地履行了档案工作的协调管理职责,切实加强过程控制和管理,通过运用国网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系统整理,档案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目准确、装订美观,案卷质量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
公司档案于1989年通过省级验收;1990年晋升国家二级;1999年高分通过企业档案国家一级认定;2006年首批通过江苏省企事业档案“特一级”企业评定;2011年通过省档案星级评定复查,并连续多年获得无锡市档案先进荣誉称号。
二、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
文书档案,是指企业在领导和行政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文件,又称管理性档案。
1.文书档案管理的重点在于收集、保存资料,记载“历史”,管理手段主要是用载体(纸质或实质)记录下来,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办公室档案中心。这个阶段管理的重点就在“收集”、“管理”、“编目造册”、“保存”、“借阅”等工作,保证它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档案管理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记载历史,使得后人可以引用和借鉴历史资料,这样档案才产生作用。
2.与公司文书档案直接产生联系的主要是文书工作。文书工作包括文件的收集、登记、运转、催办、承办及文件的收集、整理。文书工作的全过程也是档案的形成过程。而档案管理工作是在文书工作的基础上对档案进行再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和提供利用。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档案主要来自于文书。文书人员把企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经过整理立卷,定期向档案中心归档,文书工作的质量对档案管理有重大的影响。
3.账外文件也是文书档案的重要来源。即指本企业未经文书处理部门编号、登记的,在收发文登记簿上无“账”可查的,由各单位(部门) 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使用或上报, 自行保留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类载体文件。相关职能单位是账外文件的主要来源,负责账外文件的收集、整理、预立卷和移交,并接受档案中心的业务指导、培训、督促、检查和考核。
三、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文书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企业文书档案的质量与完整性,只有树立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才能切实发挥文书档案的作用,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目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文书档案立卷的质量与标准。
1.企业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衔接方面存在问题。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工。在现实工作中,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应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分体式的管理体系。实际工作中,文书与档案实行的是分块管理制,这是一种有效、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却拉大了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距离。同时,办公信息系统通道拥堵等原因造成系统不够稳定,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衔接存在脱节,即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如附件不齐全、编号不规范,有漏号、重号等情况,影响了文书档案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文书档案人员收集工作的质量、进度和档案利用,对文件鉴定价值和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2.“账外”文件收集力度不足。一是“账外”文件是企业各内部职能机构形成的内部文件材料,大都未经收发文登记的文件,文件材料涉及面广,随时随地在每项工作和活动过程中产生。而文书档案人员的职责和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到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活动之中,无法清楚有哪些文件材料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这些文件材料的形成过程难以控制,事后收集困难重重。二是办公自动化带来了“账外”文件材料的收集困难。由于部分向上请示、向下通知和答复的事项,都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联系,因此,只有口头答复,没有做到及时的电话记录而成了无法考查的历史,这些无疑使文件材料的原始记录性大打折扣。
3.各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不够,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一些部门人员对文件材料应由谁保管概念不清,只考虑方便利用、文件保密等问题,从而模糊了这部分文件材料的保管权限,有些人甚至不愿意送交档案管理部门供大家查阅参考, 最终造成一些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因得不到及时归档而散失,或流散于个人手中增加了事后征集的难度。
四、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和保证,因此,创新学习交流机制,才能不断增强档案专职的业务能力。一是通过坚持一年两次的专题网络活动,组织研讨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二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省市级档案部门的理论业务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千人知识竞赛及其它继续教育途径,坚持把文书档案基础业务、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档案专职苦练基本功的重要内容,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使文书档案专职成为适应岗位、熟悉业务、胜任职责的行家里手,成为懂专业、懂技术、会指导、会编研的全能人才;三是以文书档案管理为载体,以同业对标为抓手,与兄弟单位进行业务交流,开展调研,讨论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有效指导业务实践。
2.建立档案工作机制,保证有效执行
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和机制入手,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对文书档案的要求,明确原则和管理方式,界定文件形成、积累与归档职责,规定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等要求。规定文书档案资料的收集、编制的范围,保证文书档案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提升档案质量
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做好文书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文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书档案管理的水平。因此,文书人员树立较强的档案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立卷归档制度,确保文件收集完整、及时和准确,通过科学分类、组合,使文件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文书档案专职严格执行档案归档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年度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按时接收档案,对新接收的文书档案资料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核对,严格把好文书档案质量关,严格按照档案保管期限表对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同时,认真履行档案查、借阅审批手续,对未按时归还的档案及时催还,对归还的档案及时归位,并认真做好档案的保护和统计工作。
4.优化档案业务流程,推进实体化运作
规范、合理的流程是应用系统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办公效率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得办公环境下,重新调整组卷流程,进行文书档案业务流程改造,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即由各部门根据相关依据性文件及立卷模板进行预立卷,文书档案专职按照“以我为主”的原则,对预立卷内容进行检查,然后由预立卷单位修改、调整、著录、挂接电子文件,并组卷装订,再由文书档案专职鉴别、审核、把关,最后由文书档案专职进行检查,确保高质量完成立卷工作。
具体操作流程参见下图所示:
5.注重账外文件材料收集,强化基础业务
按照省公司、市档案局的要求和部署,档案管理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通过年初制订工作计划,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管理,切实保障档案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档案人员开展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突破传统档案接收范围的局限性。针对文书档案文件材料收集的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的有关规定,在制订《公司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重新起草账外文件的《补充规定》,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修订归档范围、考核措施等,并进行现场讨论,听取意见,加大了对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资料的收集力度,力争把与企业、社会、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收集齐全,努力建设面向企业的多元化馆藏体系,构建完整反映历史、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在馆藏档案内容和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6.创新主动参与机制,加强协作沟通
由于企业文书档案中的档案往往来源于重要的业务部门,因此,建立文书档案管理的互动协调机制,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与部门业务之间的链接,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互动。例如:文书档案管理可采取“年度―组织机构―保管期限”分类模式,由部门立卷,从过去繁琐的分类、鉴定、整理、装订、装盒、上架、排架等立卷环节简化为按“一事一件”立件整理、不锈钢夹简单装订、计算机直接录入文件级目录等环节,达到了简化整理、方便检索、快捷服务、简化部门归档工作程序等预期目的。通过部门业务发展带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职能和指导功能的发挥。
7.深化文档专题管理,实现实时服务
专题档案是指企业及个人在某项专题工作、某项重大活动(事件)中直接形成的各种载体档案,是文书档案不可缺的部分,是企业作出科学决策时的重要借鉴材料。目前,企业开展的种类专题活动越多,形成的材料也越多,由于专题档案形成领域的广泛性、形成时间的偶然性、文件材料载体的多样性及分散性等,专题档案的收集管理方法不同于企业一般形成的档案。根据专题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各项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种类专题档案可独立构成全宗,一个专项活动构成一个独立的全宗,划分全宗后由档案管理部门按照档案整理规则进行专题活动档案的编目、鉴定等工作;全宗内重大活动档案的组卷,应根据重大活动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成套性原则,按问题特征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利用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专题档案进行编研,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各种媒介,例如设计企业网页归档功能,对专题进行实时归档,向企业公布开放的专题档案,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文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服务,使专题档案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提升档案文化品牌。
8.推进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化平台
档案文化范文5
1.档案文化建设需要基本定位。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档案文化建设要与档案部门整体工作的推进相协调,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坚持“打基础、强服务、抓特色、创品牌”的工作定位。要紧密结合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要求,把握好“品牌引导、项目推进、产业结合、社会协同”的工作原则,不断调整整个社会和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度,大力弘扬档案文化,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2.全面认识档案文化功能,不断加强档案文化意识。有人曾形象地将档案称为“人类的记忆”,作为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的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人类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活动及其产物的直接记录和结晶,档案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具有特殊性的文化资源,故档案从社会意义上而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正确认识档案文化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
3.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档案机构文化品位。档案业务部门与机构,要不断提升档案文化价值,发挥档案的文化服务功能,使档案资源建设触角由历史向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内容延伸,配合重大节日、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声像、民间、名人、名优产品和城市名片档案延伸,培育“文化服务”品牌。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档案工作,扩大档案部门影响。与此同时,加强国际间双边、多边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的重大文化建设活动。如天津市每年集中在9月份开展“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展览、讲座、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党日活动,吸引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到档案馆里来,感受档案文化。特别是建国60周年家庭建档巡回展,在社区、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符合民众需求,档案文化就有很强的生命力,档案文化建设也会由此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4.强化档案精品意识,提升品牌效应。档案文化精品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知识,进行社会教育、推动学术研究,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等诸多现实性的作用。因此,档案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档案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作用,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案档案文化建设的宣传意识、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利用馆藏资料,编纂、出版各类档案史料、文件汇编和画册;积极做好档案展览、档案编研、刊物编辑工作要充分利用档案馆的展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的优势开展档案的门类展、主题展,临时展、固定展,展示档案文化。将最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进一步挖掘整理出来,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开发更多更好的档案文化精品,如举办文化、历史、科技大讲堂;开办档案网站、网页、公布史料;通过杂志简报宣传档案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工作理论,从而实现档案文化品牌的提升。
5.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建设的关系。首先,档案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从历史的发展经验看,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忽视了档案文化的建设,不仅会严重损害该国的社会历史记忆的完整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该国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可以说档案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档案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档案部门只有抓住国家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并努力做好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等项工作,才能使我国的档案事业形成新机制,并进入更加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最后,档案部门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其他部门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将一项事业的建设置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我们事业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结果。为此,档案文化建设必须选择一条与社会其他部门联合互动的方式来运作。
档案文化范文6
档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传承历史。企业档案在承载企业历史传承中,自然承载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要了解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到底承载些什么,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的发展,了解企业文化的载体档案。
1 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活动过程中所生产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它是共性的产物,个性的表现,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某一群体独立于其他群体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是文化在企业中的延伸,是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成果,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我企业区别于他企业的标志。只要是一个团体就会有其独有的团体文化。东风院的文化首先体现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属性,最终表现为东风院的具体个性。自从1973年东风院成立的那天起,它的文化也便产生,它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便是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企业文化客观地存在于企业发展之中,无论它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企业文化与领导》的作者――美国著名管理学家H・沙恩曾说,人是文化的产物,管理永远要发挥文化的微妙作用,人不可能被技术所控制,控制技术的永远是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企业的核心也是人。企业文化理论便是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用文化力量启发人的内在自觉性,用文化方式改变传统方法,以便提高企业效益,确保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现象和形态却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与生俱来的。我国自古就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化理论化,没有叫做“企业文化成果”而已。如同仁堂,三百多年历久不衰,靠的是同仁堂的文化。“同修仁德,养生济世”是它的经营文化,它告诉员工看病、卖药、挣钱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看病卖药,医疗患者身心,创造社会财富,修炼社会道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它的职业道德文化。“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是它的质量文化,它告诉生产人员绝不能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童叟无欺、一视同仁”是它的销售文化。所以虽历经三百余年,仍是时代名牌产品。今天我们按企业文化理论把它们整理出来,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任何一家企业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是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东风院在二汽建设初期,“艰苦奋斗”曾激励着老一辈干部员工用双脚去丈量大地山川。“老中青三结合”的职教理念曾解决当时东风院技术人才断层的问题。这些都是东风院在发展工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
3 档案的文化属性决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结果的记录,档案的记录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现象。档案的记录结果是文化成果,档案的文化遗传基因,使之具有文化属性。档案原始的目的在于辅助人类的记忆,如远古社会的结绳、上古社会的策简。随着它的发展,人们发现档案的作用不仅是记忆,还有凭证的价值。今天档案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记忆、凭证的作用还有知识信息的价值。如解放初期,哈尔滨电机厂就是利用解放前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湘潭中央电工厂建厂文件、工艺资料、产品图纸等档案而进行设计的,这就是档案知识信息价值的发挥。档案由开始的实事记录、实事凭证发展到今天档案承载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序知识信息,是档案文化建设的结果。
档案的记忆功能、凭证作用、信息价值决定了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在没有“企业文化”概念的历史时期,自然也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体系,也不可能有分门别类的“企业文化建设”专题档案,但企业的管理形态、意识形态等企业文化基本要素却是存在的、发展的、有效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企业文化要素分散地隐含于企业当时的文件档案、技术质量档案、生产经营档案,存在于各种管理制度档案中。这些是企业的历史、企业的财富、企业的知识、企业的文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研究企业文化血脉的延续、历史的传承,要把握好企业的文化发展脉络,才能熟练地掌握企业文化――现代管理方法去管好现代企业。只有通过挖掘沉淀在档案中的文化,才能把握好一个企业的历史,抓好该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借用档案的翅膀飞进企业历史天空,对其文化进行梳理、抛光,熠熠生辉的文化成果,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个企业的优秀传统和企业特色。
企业在其历史进程里撒满了企业文化的珍珠,镶嵌于档案的密笈中。在公司档案里细心采撷时就会发现,“为人类社会提供科学、合理、先进的技术服务”是公司积极成长的职业道德文化;“用智慧创造价值,奉献社会回报自己”是公司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在于科技”是公司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等。
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建设。物质的文化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如建筑物。而非物质文化建设属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如企业的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易被接受、保存、传递,它又是企业思想精髓所在,只有通过记录才能转化成物质形式的档案保存并传递。
1 现代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有人说,三流企业拼价格、二流企业拼质量、一流企业拼文化。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所追求的是文化,它的发展动力也是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为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包含企业的价值观、精神、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才能确立一种为企业员工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行为,使之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东风院虽已导入了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历史文化成果的采集力度不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拥有文化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谁就会早日建成国际型公司。
2 档案的博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档案的博采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
东风院的设计文件――图纸、工艺资料是我们要记录的档案,东风院发展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规章制度、业务建设、企业信誉等材料,同样是我们要收集的档案。如,东风院经历的三次重大历史转变所产生档案资料,对我们研究企业历史沿革,发展脉络是很有价值的。企业的典型人物是企业楷模,是企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如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汤来苏教授,他的人格魅力对企业能产生深刻的影响,能激励企业一代代员工团结向上、协作创新,成为企业的化身。对于他的档案,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记录,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企业的精神、企业的灵魂、企业的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誉、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都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也要建立企业的信誉档案、企业的社会公益档案。博采的档案才能为博大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