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婚礼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婚礼调查报告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1

一、离婚案件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报告主要就我院2009—2013年5年内的离婚案件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离婚案件占民事案件比例

2009年共受理民事常规案件486件,其中离婚案件142件,占总案件的29%;2010年共受理民事常规案件524件,其中离婚案件186件,占总案件的35%;2011年共受理民事常规案件516件,其中离婚案件205件,占总案件的39%;2012年共受理民事常规案件576件,其中离婚案件269件,占总案件的46%;2013年共受理民事常规案件611件,其中离婚案件312件,占总案件的51%。

(二)离婚案件处理方式

2009年:判决56件,调解79件,撤诉7件;

2010年:判决48件,调解126件,撤诉12件;

2011年:判决49件,调解144件,撤诉12件;

2012年:判决76件,调解179件,撤诉14件;

2013年:判决91件,调解197件,撤诉24件。

(三)离婚案件当事人年龄分布

2009年:20-25岁35人,25-30岁72人,30-35岁24人,35岁以上11人;

2010年:20-25岁42人,25-30岁94人,30-35岁32人,35岁以上18人;

2011年:20-25岁69人,25-30岁95人,30-35岁23人,35岁以上13人;

2012年:20-25岁84人,25-30岁116人,30-35岁36人,35岁以上33人;

2013年:20-25岁137人,25-30岁114人,30-35岁人34,35岁以上27人。

(三)离婚案件原告方男女比例分布

2009年:男84人,女58人,女性占40%;

2010年:男102人,女84人,女性占45%;

2011年:男96人,女109人,女性占53%;

2012年:男93人,女176人,女性占65%;

2013年:男85人,女227人,女性占72%。

二、近年离婚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离婚问题日益突出

从离婚案件占民事常规案件的比例来看,离婚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在民事常规案件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说明当前离婚问题日益突出。

(二)离婚案件处理恰当

从离婚案件的处理方式上看,虽然判决案件数量有所上升,但是从其在整体案件中的比例看,是有所下降的。而通过调解方式处理离婚案件占主要部分,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在离婚案件中有效的贯彻落实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和谐,从而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婚姻低龄化

从离婚案件当事人的年龄分布来看,20-35岁年龄段的离婚人群较多。从2009-2013年间,该年龄段人群离婚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婚姻出现低龄化。

(四)女性离婚比例攀升

从离婚案件原告方男女比例分布上看,2009-2013年间,女方提讼要求离婚的比例持续攀升,至2013年,女方作为原告的离婚案件已经超过70%。这也说明了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及其法律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形成目前离婚情况的主要原因

离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和当事人的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从离婚的现象看,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深入探究它的本质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感情确已破裂。而导致感情破裂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基础不牢靠

离婚案件中多是青年夫妇,他们婚前恋爱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从而因为一时的情投意合而草率结婚,婚后矛盾日益突出,又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考虑问题不全面而轻易离婚。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为例,他们接触异性的机会大,父母无法在身边监督,这样的恋爱自由产生草率同居的副作用,随之而来的是“闪婚”、“闪离”。在社会调查中,离婚案件中婚前恋爱时间不满一年的占19%,表示后悔草率离婚的占68%。

(二)经济问题突出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必要程序,而家庭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旦经济基础不稳定,那么家庭、婚姻也会随之出现裂痕。目前,因为缺少充实经济来源而离婚的夫妇越来越多,他们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也逐渐提高。这种类似于成本与收益关系的经济活动,如果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三)婚姻质量要求较高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婚前所向往的婚姻生活,在婚后成为泡影。人们过高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却又无法调和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中,使得婚前婚后反差太大,而对婚姻失去希望,从而选择逃避,选择离婚。

(四)女性地位的提高

在以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社会中的弱者,今天,她们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集中表现因男方问题而导致离婚的情况显著、普遍。离婚男性问题主要有大男子主义、存在婚外情、嗜酒赌博习惯、婚姻暴力等方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男性旧思想没有转变,视妻子为附属品,从而在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对待。随着社会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她们有权为自己做主,已经不需要通过自己的低声下气去换取不值得付出的婚姻了,面对男人的种种罪行采取“零容忍”。

四、有关离婚案件调查的建议

经过对离婚案件的调查,我们应该以维持正常和谐的婚姻生活为己任,通过夫妻双方的相敬如宾与司法部门的有效调解,减少离婚事件的发生率。对此,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避免草率离婚

婚姻并非儿戏,在产生离婚念头的过程中,要全面进行考虑。婚后一至二年是最容易产生离婚案件的婚姻危险期,在这阶段,双方要多加强婚后交流、沟通,产生矛盾后要相互谦让、包容,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也要检讨自己的不足。不要一有感情问题,就贸然办理离婚手续,或许可以采用试离婚的方式。

(二)加强诉讼调解

作为司法机关,要清楚离婚案件始终,确保正常婚姻关系的延续,对此,要加强诉讼调解工作。1、审查案件事实,找出案件争议焦点;2、倾听当事人诉讼,找到当事人的问题结症所在;3、剖析当事人举证材料,找出矛盾来源,分清过错方;4、通过讲法律、讲事实、讲证据,化解当事人内心矛盾,以双方言和为目的。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2

该学者还提出七年婚姻过有效期后可以续约,也可以自动解约,这样一个人一生中最少能结婚五次,男女可以尝试多段感情,减少离婚成本等,甚至说重组家庭后,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多个父母的关怀。

正当网友们为学者的无厘头吵翻天时,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又了《2015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婚后3~5年,夫妻双方的幸福感、婚姻满意度都达到最低值。婚龄3~5年的调查者中有11.1%的人表示下辈子不要和对方在一起了,另外更有8.9%的人决定下辈子干脆不结婚。调查认为,目前流行的已经不是“七年之痒”,而是五年甚至三年之痒了。那按某学者的理论,婚姻有效期且不是又得改成3~5年?

可见,时间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婚姻才是问题。将婚姻设个有效期,是将婚姻视为一场合作,而非一个承诺,无论是七年还是五年,都成了一纸冰冷的死板合同。西式婚礼中最让人动容的是牧师当着众人的面询问新郎新娘:“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嫁给这个男人)吗?爱她、忠诚于她,不论贫穷、疾病、困苦,都不离不弃,都一生相随,直至死亡。你愿意吗?”新郎、新娘则深情互望,郑重地回答:“我愿意!”

看看牧师问的这个问题,贫穷、疾病、困苦,哪一个都是足以让人转身逃离婚姻的难题,新婚夫妻们都回答“愿意”。如果婚姻真有有效期,那谁还多此一问,直接“飞鸟各投林,落个大地茫茫真干净”罢了。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3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造就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全球超过60亿的人口将从工业时代直接跳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有人主动参与、有人试图引领、有人则被迫卷入移动的浪潮……

不管你承认与否,移动互联网就像空气已经占领了这个星球。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成为个人的数据中心,每一分、每一秒源源不断的数据产生,这些数据反应着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支配着这个世界运行的方式。这些数据强大而又神秘,却似乎有迹可循。我们把它称之为大数据。

今天的话题关于婚恋,数据显示:

我国拥有将近1.8亿的单身适婚男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地区间、城际间生活趋同化,“北上广深”等传统单身重灾区正逐渐向新兴二线城市蔓延,且呈现城市新特点。婚恋问题已经蔓延成一个社会问题。由此催生的《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俨然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鲜明的符号。

而万能的大数据能否帮助1.8亿单身男女解决婚恋问题?

北辰今天带各位走近百合网,核心数据揭秘百合网如何用婚恋大数据帮助单身男女解决人生问题!

秘诀一:相亲必读---百合网定期的各种婚恋、单身数据调查报告

婚恋场如战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浙江的汉子喜欢什么样类型的女生?

20-25岁的单身妹纸喜欢什么样职业的汉子?

北京的妹纸对男方有哪些基本要求?

这些问题,你都有答案了吗?

如果没有,不要着急。这个时候,你需要找个助手,是什么?婚恋大数据!

百合网《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成人下载过手机交友应用,81.3%的单身人士下载过手机交友应用。18%的人下载之后,会经常使用。在交友应用的类型选择上,47.9%的人只用婚恋类交友手机应用,16.5%的只用一般社交类交友应用,35.6%的人则是双管齐下,两类应用都会使用。情感专家认为,手机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各种聊天软件的应用增多,这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聊天工具进行沟通,比如可以搜到附近的人,还可以一起加入群聊,这样就拉近了沟通距离。女性在感情上面比较羞涩一些,所以聊天工具的运用,避免见面的尴尬,可以随心所欲地聊天,没有任何的负担。

百合网《中国好单身》调查显示,最看重的单身十大成分,“二”一点这个性格特质以95.6%的最高比例占据单身最看重成分的首位。95.6%的单身认为,“二”一点代表乐观豁达,这样的异性最吸引人。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仔细研读这些大数据报告的单身青年,无疑是考试前知道了答案,无往不利。

秘诀二:8000万实名用户生成的精准大数据,实现精准、高效匹配

2007年3月,百合网采用了公安部身份认证实行实名制,目前拥有超过80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全国拥有100城市实体店。

而独有的“心灵匹配测评系统”,以心理测试为基础,遵循“恋爱类型匹配”、“个性特征相容”、“价值观念相似”、“关系互动和谐”的设计逻辑,通过30多个维度为用户推荐交往对象。

而这种基于8000万实名精准大数据,辅之心理测试为基础的心灵匹配系统。一硬一软,对数据表面形成多维度的包裹和过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高效率的精准速配。

发现两个异性之间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契合度,从而促使用户快速找到沟通的话题。

秘诀三:四大方面聚合精准大数据

未来网络婚恋发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移动端、O2O、产品细分,实名制。

1)移动端持续发力

移动婚恋发展依然强劲。目前,百合网已经全力推动移动端产品的运营,也取到了较高的效果;未来移动端用户还会持续增加,百合网2013Q3,移动端用户已经超越PC端。

2)O2O延续线上优势

传统婚恋网站市场的逐步平稳使得更多的网站看到了线下机会,将线上网站广泛的用户资源引流至线下,提供一对一专业红娘服务逐步受到各家青睐。百合网目前线下实体店铺已经超过100家,通过加盟合作方式运营,以抽成方式盈利。

3)细化产品细分

婚恋网站具有与生俱来的劣势,用户生命周期短,仅仅在寻找结婚/交友对象的1-2年内活跃,随后就会流失,因此,婚恋网站可以考虑从延伸行业周期角度拓展开发产品,从三个方向入手:

a向前拓展:从交友需求入手,前端抓取用户,为婚恋用户积累潜在用户群;

b分支拓展:在用户寻求婚恋对象时,同时提供相关服务,如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以增强用户粘性,提高网站货币化;

c后期延伸:用户实现婚恋需求后,提供婚礼婚庆等服务,尽可能延长行业生命周期。

4)推行实名制,倡导真实婚恋

婚恋网站用户信息真实性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相比其他互联网领域,婚恋网站对征婚者“身份真实”的要求非常高,“实名制”在婚恋领域的推行尤为重要。

百合网作为行业内首家倡导“实名制”的网站,自2012年开始大力推行用户信息实名制,开创了行业先河,也为行业健康发展树立了标准。

a、实名制是婚恋交友网站持续发展的基础

婚恋交友网站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用户的最终目的为寻找结婚对象,因此对方身份真实性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真实信息的交友对象才能称之为婚恋交友,实名信息是婚恋交友的基础。

b、实名制有助于肃清行业混乱

一直以来,婚恋交友被冠以“混乱”之名,无论线上线下,各种骗术横行,因此,为了行业健康发展,婚恋网站亟需推行更真实、更诚信的婚恋服务,有效的肃清行业混乱现状。

c、实名制将有利于提升用户质量,助力O2O发展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4

“是,我是何金武。老社长,你好吗?”老社长家住北京,我住昆明,相隔几千里,彼此几年没见面不说,电话也未曾通过,所以此刻一听到他声音,顿感亲切。

电话那边的老社长发话了:“你点着香烟,沏好茶,坐下来边抽烟边喝茶,慢慢听我电话。”

我意识到老社长有好多话要跟我说,就安慰道:“老社长你放心,我认真听着。”

老社长在电话里说开了:“我已年过八旬,眼力不行了,看书很费力,不过,我还是戴着老花眼镜,花了好几天时间把你的《一只“蚂蚁”的故事》从头到尾看完了。看完书,我要给你们记者作个检讨,我在报社时虽然分管记者,但我跟你们接触交流太少,对你们了解太少,没有管好!”

这位老社长是创办《工人日报》元老之一,我在工人日报服务二十年,一直敬重他。听他这么一讲,我不禁动情起来,插话道:“老社长你不能这样说,你的为人我了解。1980年夏天我到报社报到,在编辑部上班熟悉工作的那段日子,常见你是最早去上班的人,你一见人就和蔼可亲地打招呼、搭话。你剪个平头,身穿背心和短裤,赤脚趿拖鞋,骑辆陈旧的自行车,一副老工人模样。1985年夏,你带着我们这些记者评职称,按规定,有大专文凭的才能申报高级职称。我仅有初中学历,按规定不能申报,可我觉得自己有资格申报,因为我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我填写申报表犯难时,你及时给我出主意,让我这样填写:‘原有学历初中,现有文化程度大学水平’,后来我如愿以偿评上了副高级职称。我觉得工人日报领导处事公道,就决心在报社好好干下去,直到退休。所以说老社长,你很理解我们记者的。”

话到这里,老社长把话题转到《一只“蚂蚁”的故事》这本书上,说:“你的书名取得不错,我很赞成蚂蚁哲学,因为蚂蚁生性确实辛苦,为生存不停地寻找食物,寻找到比自身体积大好多倍的东西,竭尽全力搬回巢来供众蚁共享。蚂蚁千辛万苦构筑的家园也很美,有的像古堡,我们做人也应该像蚂蚁那样嘛。看完你的书,我感觉你曲折坎坷的一生很像蚂蚁,蚂蚁也像你啊!你为人很是实在。”

“老社长,过奖了。”我接过话来说。

老社长说:“我早些年曾去过一趟云南的西双版纳和石林,游人用‘美丽、神奇、丰富’六个字来概括云南,我看了你的这本回忆录,觉得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六个字里的含意。

我说你为人实在,是有根据的,比如书中写到你和黄豆米的结合,开初你俩不认识,是她拿着《怎样办好厂报》的调查报告来向你投稿,你看后断然给‘毙’了,你又看了她发表的《忆外婆》小散文,发现她是个文学写作的好苗子,并把她引向文学写作的路子上来,后来成长为作家,写出不少反映边疆民族特色的好作品。你俩结婚时,你手头只有两百块钱,按理你借几千元钱操办一场像样的婚宴不成问题,你却很诚实地从两百元钱里拿出十八元给她做了条扎染布连衣裙,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边的荒滩上举行了不花一分钱,又超然脱俗的婚礼。她对你也实在,不图你的钱财而看中你这个人。后来她患乳腺癌,你俩相依为命生死相顾,大手术后又带她去怒江大峡谷、梅里雪山,学习走路爬山,坚持锻炼,她不仅恢复了健康还写了好作品,这些都是没有半点虚假、实实在在的生活啊!”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5

透支的结婚费用

“能有那么多吗?”看到中国国际婚博会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公布的2006~2007年度《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中说现在平均结婚花费达到12万,张芯有些吃惊,但她回想了一下,“我的婚礼也差不多10万了呢。”

在京工作的张芯在2007年春节之前请假回原籍兰州市领了结婚证。春节之后,在兰州举行了在张芯看来“已经到处都从俭”的婚礼。

“真的已经很省着花了,没有请婚庆公司,因为一打听都太贵了,请了一位相熟的叔伯来主持婚礼。婚纱摄影也是找的熟人,只花了两千多元。可结果还是很不少啊。”她叹息说。

她的感慨和其他一些新人一样:总是大大超过预算,最后的花费总是让自己吃惊。

2006年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2006上半年上海新人结婚平均花费达16万元。是3年前的近3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按平均标准来算,拍一次婚纱照要8000~12000元,买珠宝要1万元左右,办酒席一桌3000元,按15桌来算就是4.5万元,请婚庆公司要1.5万元左右,蜜月旅游低者需要1.5~2万元,高者要4~5万元。而对稍高端的结婚人群来说,上述价格至少要翻2~3倍。

农村的结婚费用对农民而言则是更加高昂的。

李银河博士在《生育与村落文化》一书估算,农村一个家庭的一次结婚费用大约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10倍。这一估算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河南安阳道口县一个农村来京打工青年刘建对记者说,现在他们那里娶媳妇一般要花费两三万。而他们那里的一个农村家庭年收入平均在两三千元。

刘建介绍了他结婚的整个过程,农村结婚费用的开始和城里不一样,城里人一般是从婚礼的策划、婚宴的预定开始,而农村这一过程要长得多,因为双方正式见面之时,男方家就要拿出上千元见面礼。农村从双方见面到结婚一般有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逢年过节时男方需持礼物到女方家中。直到下定时,男方家出最大的一份礼:彩礼。他们那里的彩礼一般大约在一万左右。但据记者了解,这一数字在全国各地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差异而迥然,例如在富裕的浙江萧山,10万元的彩礼属于平常之事。

80%费用用于购房

“我们1973年结婚时就俩项目,一是上照相馆照结婚照,另一项就是在家里摆一桌酒席。”记者的母亲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表示。

如今的婚礼不再是从前一个仪式或者公证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盛大的演出,皆大欢喜的背后需要重金的扶持。19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结婚花费2万元,相当于1980年代的4倍,相当于三四十年代的135倍。1999年一对城市新人的结婚支出介乎5万~20万元之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新人想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包括硬件投资(买房、装修、买车)费用更高达80~100万元甚至更多。

网络上,一位北京男子将自己计算的结婚费用 “晒”到了网上:房屋一套(市区90平方米,均价10000元)90万元+7万元中等装修+5万元家电及家具+10万元普通轿车一辆+1.6万元新马泰港澳游或云南、海南蜜月游+3万元的两年谈恋爱吃饭、娱乐和送礼费用,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共是116.6万元。

由此推算,以这位男子家庭有40万元的家产,他本人年收入七万元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是:娶老婆的成本=男方用光家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1年。

尽管房子越来越贵,但它在婚姻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小康》所进行的调查超过1/3的被调查者将住房列为结婚必不可缺的内容的首位。1998年结婚的外地来京青年王中虹婚礼前千方筹措了资金在北京北苑家园买了套房子,“如果在租的房子里把自己嫁出去,会感觉是个很大的遗憾,所以还是借家里的钱买了套房子,”王对记者说。

城市的房子可以分期付款,农村新人结婚则没有那么幸运。农村的结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是男方父母必须在婚前准备好房子,不然媳妇是很难娶到家的。

刘建介绍说他们家乡建房的平均成本在六七万元,由于很多家庭都在这一过程中把家底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出现了很多借钱结婚的现象。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结婚几乎也都要照婚纱照或购买婚纱,这又多出了一项支出。刘建在家乡时的一个好朋友结婚,因为女方家里要的彩礼比较多,为此从好朋友家借了将近一万元的债务。

近半人数超过60%费用来自父母

中国的结婚从来都是喜气洋洋,但这种喜气背后的负累让很多家庭为之叹息。面对如此高昂的花费,新人们难免显得囊中羞涩。

中国婚博会的调查显示,86%的被访者新婚夫妇月收入不到8000元,其中绝大多数的月收入不到5000元,在二十多岁结婚时,以这样的收入来支付超过十万元的结婚费用,实在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婚博会数据中心主任廖俊国介绍,“结婚钱父母出”是时下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选。调查中有47%的新人,结婚费用的20%~60%来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结婚消费的80%~100%都靠父母资助。

业内人士认为,结婚费用的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婚庆市场的大规模开发。

你有两个可爱“小花童”,我找六名洁白“小天使”;你有333朵玫瑰扎成的巨型花盘,我就来一场999朵玫瑰花瓣组成的“花瓣雨”……婚庆中层出不穷的“花样”,成为结婚费用节节升高的直接原因。

“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支撑结婚高消费的更主要的动机是攀比心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在接受《小康》采访认为,我们国家的国民性中本来就具有虚荣攀比的本质,不太喜欢讲人格尊严,而喜欢讲面子尊严,在面子当中,排场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这在结婚中尤其被发扬光大。

记者发现,在整个攀比气氛中,如果出现一对崇尚节俭的夫妇反而会被视为另类,甚至当初节俭办婚事的夫妇在以后的岁月中也会有所遗憾,认为人生如此一件大事就潦草而过,实在是不值。夏教授认为,这些都是整个社会的虚荣氛围熏陶所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曾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称,物质崇拜是人类,当然也是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它的流行版本就是以物品证明身份。

结婚也是如此,新人和厂家在共同创造着结婚的时尚,无数的新人也在追逐时尚中付出了高昂的结婚费用――

在有关婚庆的产业都在涨价,星级酒店酒席费用每年上调大约15%,各婚庆公司也动足脑筋大力开发特色产品;而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几年前上海婚礼类杂志仅一本《上海新娘》,如今已发展到四五家专业杂志;此外各式婚礼广告在平面媒体和电视上也是铺天盖地。这一条婚庆产业链整体都在加强攻势,逼得无数的年轻人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农村的结婚时尚也在追逐着城市, “只差没有跑到教堂结婚了”。在一些地方,为了能娶上媳妇,有的农村小伙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外出打工攒钱。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农村小夫妻在婚后就过着还债的生活,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年致富。

夏教授也认为,商家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大力鼓吹和宣传来营造一种昂贵的消费环境,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由商家营造出来的时尚消费对于年轻人尤其有巨大的影响力,结婚费用的猛增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建国后曾经力倡“勤俭建国”,对结婚也提出了“从俭”的要求。夏教授认为,虽然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但拿到现在依旧很有好处,虽然政府已经不再是全能政府,但在文化建设范畴倡导结婚从俭,这也将有助于社会风尚的建设。

婚礼调查报告范文6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乡村”是个美丽的场所,如今看起来却更像个乌托邦;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乡村”是个静态的田野调查文本,相隔数十年仍有现实意义。与之不同,在传播学领域,

“乡村”近些年却面临尴尬——当一个突发性新闻发生时,那一个地方几乎人人皆知;而大部分时候,那里真实的图景则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

在全国新闻战线2011年8月以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文汇报》率先启动,8月12日起推出“第一现场”专栏,刊登记者深入社区、工厂、医院、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工作与生活第一现场采写的报道;8月17日,又在头版突出位置推出了“乡土中国”专栏和与之联动的《天下》专刊;8月24日,推出第三个专栏——“蹲点日记”,刊发记者到乡镇农村等一线“解码”和谐社会“基因”的观察与思考。

《文汇报》迄今刊发了数百篇记者“走基层”的稿件。在3个专栏中,

“乡土中国”应该算是着力较多、走得最远,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专栏。在头版的“走转改”专栏以及在《天下》专刊中,共推出了60余篇稿件,记者深入一线,写出了“牵挂小餐桌”“追踪小餐桌”“艰辛上学路”“乡民口述史”“吾海吾民”“跋涉独龙江”等一系列受到读者欢迎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为什么想到开设“乡土中国”专栏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当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今天,不管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涉及面和质量远不能与之匹配,而呈现“三多”: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

《文汇报》作为一家有全国影响的主流报纸,一直以来在深入各地和各行各业、关注世态民生和解析社会现象、趋向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传统特色。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前,在201年初开展的“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文汇报》便推出过一个“乡土中国”的专题。在2011年春节期间,经过认真策划,布置记者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深入云南、安徽、广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的乡镇和村落,以记者的敏锐、“乡亲”的情感,用脚步和目光度量我国东部、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土地、山丘、水塘、巷陌,记录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细致观察不同的个体。记者笔触涉及坚守土地的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亲情缺位的留守儿童、身处城市却仍然是异乡人的进城农民工,以及少数民族青年婚礼习俗的变迁等等。虽然只是无数个乡村中的几个,呈现的却是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希望这样的“田野调查”和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乡土中国的窗户。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初步实践,我们深感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促使记者“接地气”,走得更远、关注得更广、写得更扎实而贴切。因此决定把“乡土中国”这个栏目长期开设下去,能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之窗。

“乡土中国”专栏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2011年8月17日,“乡土中国”专栏开始推出,开栏首篇发表青年记者许旸的“田野调查”——《被自己的热爱“困”住了》。

这篇报道以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语言,讲述了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嘉善农民许金海身陷市场接纳与保护传承都不“给力”的双重困境,呼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许呖此前曾多次做过乡村专题报道,在她看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每一次“脉动”,往往隐藏着大量社会现象的线索。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正好是贴近记录乡土冷暧的契机。

此后,专栏又陆续推出了《走访“世界海拔最高学校”》《“最美乡村女教师”》《踏遍深山“一对一”》等记者从、贵州、云南等地发回来的走基层报道。

2012年3月10日、20日、30日,“乡土中国”专栏刊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的长篇报道,以及12位乡民的“口述实录”。这些口述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等。专题报道着眼于一个村落,展开对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微观研究,翔实而尖锐地呈现了农民和农村的困惑和现状,告诉读者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的真实乡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读者认为,这些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并对朴实、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感到敬佩。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2012年重阳节前,记者来到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南,并选择了岳阳县新墙镇大桂村作为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的样本。记者来到老人周小珍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观察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周小珍告诉记者,自己“养儿”最初是为了“防老”,没想到自己老了,儿女却一个都不在身边。小孙子浩宇是老人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个沉重负担。对孙子,她不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因为担心孩子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每天带着他去耕地。

她的故事,真切地体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单、隐忍,和孙子相互依赖又不堪监护重负的现状。2012年10月24日,这篇题为《两个人的耕耘》的报道推出后,广受社会关注。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是媒体应尽的职责,而将社会现实,包括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图景真实呈现给读者,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那些同样接上“地气”、冒着“热气”、写出“生气”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推荐给读者。

以专栏提升专业带动队伍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即使在新闻领域,这样的专业精神如今也已经被稀释、被弱化、被淡忘了——确实有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通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不管是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受到粗暴和浅薄的对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此,在今天重拾新闻的专业精神、敬畏新闻的专业精神,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这是“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思考,也是我们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抓手而不是宣传任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从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的世博故事”报道,到2011年年初的--“上海春早——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再到2011年8月起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希望努力做好一个系列产品,来提升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带动整个队伍。

“乡土中国”栏目的开办,可以说是《文汇报》作为一张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大报,在面临新媒体冲击时的探索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更新、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优势,令传统纸媒望尘莫及。而“乡土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做高质量的新闻: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消息,还要通过扩展性的报道,把新闻做深、做透,为读者梳理新闻背景、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天下事。

“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是着眼全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之事。也不自缚于某一领域之内。它将报道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中国,扩展到当下乡土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者必须走出大城市,前往偏远山区、乡镇和村落。在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之后,记者才会对事件、人物拥有深刻而独特的感知,并将这些感知付诸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以每个个案的地域独特性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相观照,为读者展现一幅全景式的“天下”图景。

“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是深入。从一人、一事出发,提供翔实的新闻背景,深入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拓展了新闻的宽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