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术期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1

1.1立意明确

学术期刊封面的设计应该立意明确,要本着与期刊内容、性质相吻合的原则,以吸引读者长期阅读为目的,符合期刊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并将美学理念适当地融入到设计中来,最终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不同于文艺类、娱乐类的期刊,它是集知识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因此要保持简洁、严肃、理性的设计理念,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内文的专业权威性,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知识内涵。

1.2风格统一

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据卷、期等进行排序,其封面设计需要有相对的阶段稳定性,总体风格应该基本定型,与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变化,但可以不断地加以强化。这样有助于期刊在读者群中树立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动读者,又能够在内涵上经得起推敲。当然,封面设计风格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可根据刊物发展的个性需要,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而调整的周期至少为一年,也就是说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设计的版式是没有大的变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颜色、固定位置的图形与文字的变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刊物定位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封面的设计风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刊物的发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时,可在保持学术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作相应调整。纵观某一期刊自办刊起的每期封面,都应在统一中求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3色彩运用得当

色彩是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封面映入人眼帘的第一观感。对于色彩的设计应能够体现出学术期刊内容的性质与特点,这样有利于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定下整个封面的主色调,学术期刊承载的内容多为科学严谨的专业文章,因此其封面色彩的运用不易过于花俏,具体设计可按照期刊的类型特性来选择色彩,为封面定下主要的颜色基调,如医学、法律、哲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白色、灰色等作为主色调;航天航空、海洋、水利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农林业、环境科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绿色作为主色调;电子通讯、工程、化工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考虑色彩较鲜明的暖色系作为主色调。另外,主色调的选取也可由编辑主创人员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设定,将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和创作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次,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因为题材所限,封面设计的发挥空间不大,如果只有单色调的底案,而无其他色彩或创意图形相辅,则会显得沉闷、单调。因此,利用对不同色彩的规划,可以使画面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如采用对比色搭配法、同色系搭配法、渐变排列法、间隔排列法等,都能够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1.4布局合理

学术期刊封面上的文字与图案的设计要与底案的主色调相协调。而且,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运用具体或抽象的艺术手段,其目的都应是在视觉艺术效果中表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因此,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应做到合理,即能够达到学术期刊出刊的标准,又能够彰显封面的艺术感染力。采用对称、均衡、黄金分割、等分等构图法,将图案和文字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封面图案主要为封面配图和徽标等,具体的封面配图又可分为实景物图和抽象图等,徽标主要包括刊标或主办单位的校徽等。封面文字包括刊名、期刊信息、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目次、特色栏目等。刊名样式的设计应当醒目、大方、得体并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计算机字库)两种选择,刊名字体一旦定下来,便不易再更改。在设计中突出刊名,便于读者识别,强化读者对本刊特有艺术因素的记忆,能够为期刊的特色品牌建设打下基础。学术期刊信息多置于封底,主要记录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联系方式以及声明等内容。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是需要定位设置的,多放于封面左下或右下位置,其中年份、卷期号须放在较突出的位置。有时为了方便读者的查找与阅读,可将主要目次及特色栏目简要地在封面上注明,起到导读作用,其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位置的选取、色彩的运用,都要与本期内容相协调。封面设计要做到整体协调一致、统一和谐,各部分元素应与主图片构成完美的画面,有清晰的视觉重点,层次感强,力求简洁,不宜太繁杂。

1.5节约成本,以经济实用为主

实用、美观、经济的期刊封面设计原则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学术期刊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文承载的文章,封面的作用是将其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纸张材料的选用上,应以结实、轻便、防尘、符合环保为标准,节约成本,可不必选择复杂的装帧工艺,以经济实用为主,将精力多用于提升期刊的质量品位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可遵循的依据

封面设计是由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图案及色彩的设计,都应在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容,并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依据其办刊方向及承载内容、主办单位地域特色、专业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2.1可根据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及其承载的文章类型来进行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的类别比较多,如哲学、教育、经济学、医学、化学、美术、音乐、军事等,具体的类别可在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CN中有所体现。在设计中对应具体专业来选择封面的图片,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从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内容的讯息。如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交响》,其封面设计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两色为底案色调,不同期数分别用小提琴、钢琴、圆号、竖琴的简笔抽象画为主案图形,该设计从整体上看,简洁大方,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响》又以我国出土的青铜乐器为封面的主案图片,为期刊增添了浓重的音乐文化氛围。

2.2可根据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地域特色进行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2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独特的优势:第一,传播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没有大量整段的时间去获取信息,闲暇时间呈现碎片化的倾向,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正符合这一时间特征。如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公众微信号推送的文章,人们利用等人、坐车等闲暇分散的时间即可便捷地获取信息。第二,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与朋友聊天、游戏等需求。如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查询自己需求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参与娱乐游戏等休闲活动。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速度越来越快、内容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这种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可以得到更高效地满足。第三,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与目的性得以突显,个体选择的内容也更具个性化。传统媒体是媒体提供什么,受众就看什么。而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选择的主动性与目的性更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的信息资源。其选择的内容更具个性化特点。第四,新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如微信、微博等,都有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信息者可以及时地与受众交流、沟通。第五,新媒体可实现多媒体信息传播。传播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等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与信息呈现、分享方式,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服务于学术信息传播。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依赖一种传输方式获得成功,因为广大读者正习惯同时使用多种终端获取所需信息[3]。学术期刊不能仅依靠纸质出版单一的传输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在保持以往内容占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扩大信息的传播效应,增强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延伸学术期刊的意义。

二、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浪费,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4]。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曾强调,“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5];学者StephenQuinn,VincentFilak,M.讲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闻进化方式正日益凸显,即融合。作为21世纪初的新闻学人才,你必须了解融合。因为它很可能影响你职业道路的推进”,甚至中央明确要求主流媒体限期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抢占舆论主阵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缺陷,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路径,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能。新媒体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尤其是微信。据统计,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累积到5000万受众,分别用了50年、38年、13年、4年,而微信仅仅用了14个月。在新媒体应用上,时政新闻类的大众传媒远远走在学术期刊的前面[6],作为传统媒体的学术期刊不得不面临新媒体应用问题。正如某传媒人所讲,学术期刊主动拥抱新媒体是时展使然[7]。主动利用新媒体,服务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对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应意义重大。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如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与互动性,受众面广泛等,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面,挖掘潜在的读者,还有利于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提升学术信息的传播效能,延伸期刊的意义。有了新媒体,学术期刊不仅只做传播者,还可以按照读者的需要去做媒体。因为新媒体实现了期刊社与读者、作者方便快捷的互动交流,期刊社可根据作者、读者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采编思路,更好地给期刊定位,发展期刊[8]。

三、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对策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应积极尝试新媒体的应用,提升传播效应。但目前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的现状不尽理想,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刊物的网站建设;二是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如采编系统的应用;三是集群化统一出版,如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通过数字化中介机构统一学术信息。这些更多停留于将文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简单应用,而对当下用户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学术期刊涉猎很少。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积极尝试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多渠道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增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信息资源数字化、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捷、及时,服务内容个性鲜明、交互性强、受众面广。传播科学技术成果的传统传播媒体———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拓展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学术信息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实现多角度交互、多层次衍生以及多渠道服务,充分彰显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扩大期刊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可通过微信、微博等增加信息传播路径,增强信息的交互性。例如,设立面向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作者、读者推送各期重点文章要目,及时搜集作者、读者的反馈意见,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强化联系。向审稿专家推送刊物取得的进展、编辑部近期的工作要点,编辑部掌握的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等,使审稿专家能及时了解刊物动态,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保障其审稿质量。

(二)改变学术信息的传播形式,主动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传播领域,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传播碎片化[9]。新媒体的特征决定了传播信息的特点。碎片化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特点。学术期刊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学术信息时,要使信息的传播形式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寻求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策略,将科技知识与科研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传播,如把作者的创新信息或相关的点评信息,加工成简短的信息条,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提供给目标读者群体,使得他们可以在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里,及时分享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再如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学术前沿信息、学术动态等,还可以利用博客窗口来提高期刊的检索效率,展示优秀论文,宣传期刊,展示期刊动态等,对刊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0]。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期刊评价;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Based on Interval-Censored Data

LI Jing-bo

(Periodical Agenc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all periodicals' data collected in CSSCI database to build a model by the ways of rel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al-censored dat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analyzes all periodicals in the database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explores its characters, regularity and reasons, which provides some ways to manage academic journal better.

Key words periodicals' comment; interval-censored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lative analysis

1 引 言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与科技创新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标志着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程度,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办好学术期刊是建立我国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1].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数量急剧增长,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近24万种期刊,85%在发达国家出版发行;学术性期刊约10 万种,其中重要科技期刊8 万种,几乎全为发达国家所拥有.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所拥有的学术期刊并不多,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 49种,平均期印数16 767万册,总印数31.05亿册,总印张157.98亿印张,其中,学术期刊有6 00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 339种),在整个期刊中所占比例在40%左右[2].

从数量上讲,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学术期刊第二大国.虽然从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算得上是一个学术期刊大国,但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仍面临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稿源外流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并促进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

评价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多种多样,各有侧重.在评价期刊时,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指标都可能造成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而选择许多个指标时,又常因个数太多而增加对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且人为确定指标权重会产生主观偏差,加上对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给充分的考虑,造成所确定的权重并不是实际计算过程中所体现的真实权重[3].

随着人们对期刊评价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诸如综合评分、专家讨论、费用效益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熵值法以及改进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等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评价工作中展示了各自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弱点和缺陷,在此不一一赘述.

现有期刊评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某一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排序,并且所使用的数据样本规模较小.本文将采用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实现数据降维和可视化,客观地对整个数据库中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寻其中的特征、规律以及原因.

2 数据描述与指标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CSSCI中收录期刊均为学术性期刊,以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为主要方向,充分显示我国的科研水平,因此利用其数据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情况.

2007-2008年,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528种期刊,CSSCI扩展版收录期刊的数量为152种,CSSCI来源集刊共收录86种期刊,共计收录766种期刊.

CSSCI使用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反映情况,包括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自引率、引用半衰期等6个指标,

另一类属于引证指标,包括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自被引率、被引半衰期等5个指标[4].

下面对上述11个指标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5].

1)发文量.绝对数量指标,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数,反映了期刊的信息含量.发文量越高,说明期刊的信息含量就越大.

2)基金论文数.

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在当年中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表征论文产出性质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基金论文数越多,说明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就越高.

3)发文机构数.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当年所中所涉及的不同机构的数量,可测度期刊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机构分布越广,说明期刊具有开放性和作者队伍具有广泛性.发文机构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影响范围就越广.

4)篇均参考文献量.相对数量指标,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一年),期刊中的平均参考文献量,在数值上等于期刊参考文献数/期刊论文总数,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参考文献量越多,说明期刊吸收的信息越多.

5)自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该刊在当年的自引次数占该刊当年参考文献总数的比例.自引率越高,说明期刊引用论文中的大部分是发表在自身期刊上的,学术交流程度则越低,且若自引率过高,往往说明该期刊有不良的非正常自引现象.

6)引用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该期刊当年引用类型为期刊的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可测度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6].

一般来说,半衰期长的期刊比短的期刊影响更深远一些.但该指标受学科的内容、性质等因素的制约,比如说发展稳定的学科比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学科长,基础理论学科的比技术学科的长,历史悠久的比新兴学科的长.因此该指标在判断期刊学术质量时往往不易解释和操作.

7)影响因子.相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前2 年的被引次数占前2 年该刊所总数的比例.

表征论文被引强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可克服由于发文量不同所造成的对期刊被引率的偏差,使期刊总被引频次这一绝对指标变成了相对指标,所以能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从而可以对不同期刊的引用次数和质量进行比较,以说明其利用率在科学上的重要性.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可以认为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较大,其学术水平也较高.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8)即年指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刊当年的被引次数占该刊当年总数的比例,是表征论文被引速度的主要指标.即年指标越大,说明期刊论文被引的数量多且速度快.

9)总被引频次.绝对数量指标,指某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可测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是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4].

体现了被引用过程的总体规模.总被引频次也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0)自被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当年被本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当年被引用总次数的比例.与自引率类似,自被引率越高反而不好.

11)被引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论文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

与引用半衰期类似,被引半衰期在期刊评价中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大且不易直接判断好坏.

以上11个指标中,自引率和自被引率两个指标属于反映期刊水平的逆向指标,而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两个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数值大小来解释期刊水平的优劣,故只选取余下的7个指标(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进行以下的建模分析.

3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本节采用相关分析和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从期刊计量指标进行筛选和大规模期刊数据的“打包”处理两方面,评价期刊的发展水平.

3.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变量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线性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7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见表1.

表1显示了7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发文量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的相关性很强,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中度相关[4].

由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和发文量的相关程度非常高,仅用其中一个指标就能够代表三者所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而发文量的应用更具普遍性,这里筛掉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两个指标,用余下的5个指标继续对全部期刊进行数据分析.

3.2 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

区间数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概念.与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同,区间数据分析研究的数据表单元不再是一般意义下的定量和定性数值,而是一个实数域区间.经打包处理后的数据集合在几何上表现为一个高维的超矩形,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大规模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同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集合的表现特征和内在规律[7].

设有一个N个样本点和p个变量的数据表XN×p=xijN×p.根据数据系统中的某些重要属性,将这N个样本点划分成n类子集合:S1,S2,…,Sn.如果用区间数据ek来概括Sk,常用的方法有:

ek=x-kj,kj=min i∈Sk(xij),max i∈Sk(xij),

j=1,2,…,p. (1)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分位点作为每个区间的上下限.

一般地, n个数据集合Sk,k=1,…,n,可以被概括成一个n×p维的“样本点×定量区间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其形式为.

n×p=[x11,11][x12,x12]…[x1p,x1p][x21,x21][x22,x22]…[x2p,x2p]……

[xn1,xn1][xn2,xn2]…[xnp,xnp]

=(e1)′(e2)′(en)′.(2)

这里,ei=[xi1,xi1][xi2,xi2]…[xip,xip]′,被称为区间数据表的样本点.

由于区间数据的特殊性,在对以区间数据为单元的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首先要按照一定的展平算法,将区间数据表展平为普通数据表.本文采用因素区间数据展平算法.该方法首先对每一个数据集合求主成分,然后分别用各个主成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概括区间数据,并用高维超矩形的顶点作为样本点生成普通数据表.该方法能够以很高的精度代表原始数据的取值范围,计算出的主轴误差较小[8].

本文采用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5个文献计量指标对CSSCI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区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Matlab软件对区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由表2的分析结果,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70%,能够较好地代表5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模型提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是合理和有效的.

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和5个原始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5个原始变量均正相关,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呈强正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期刊被引用的情况,体现其学术影响力,以影响因子这一指标为代表.

第二主成分与发文量、总被引频次正相关,特别是和发文量强正相关,与剩下其他三个变量负相关,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期刊的载文信息含量,以发文量这一指标为代表.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将符号对象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情况绘制成图,观察期刊的特征.如图1所示,主平面图的横轴和纵轴的含义与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相同,描述期刊的区间数据在主平面上均以“十”字表示.其中,每一个“十”字的交叉点表示相应学科期刊的中心位置,而十字的长短则分别表示该类期刊在第一与第二主轴的离散范围.通过观察期刊在主平面图上的位置,可以把握它们各自在两方面指标上的表现特征,进而了解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点.

图1 因子载荷图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较而言,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采用客观、科学、合理的手段评价学术期刊,指导学术期刊的管理工作和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数百种学术期刊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并且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学术期刊的发展差异很大,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学科之间,另一方面反映在同一学科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期刊时,不宜用同一套指标对全部期刊大排名,而用学科内排名.

其次,就评价指标而言,各种指标反映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其一是体现被引用情况的一类指标,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其次是反映信息含量的一类指标,如发文量等.在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时,要挖掘系统的内部特性,重点把握其主要差异所在,便于期刊的管理和遴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术界的浮燥之风,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质量.这一方面表现在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原创性成果比较匮乏,缺少创新,缺少健康和必要的学术探讨,有水准的争鸣和书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低水平重复的社会科学成果大量剩余,大部分学术论文质量平平,甚至偏低[2].

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科研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也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寻找自身的出路.

首先要提高期刊的综合质量,引领学术创新.提高刊物的质量首先就是要争取好的稿源,通过扩大交流,举办研讨会等方式,主动争取好的稿源.

其次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应由掌握除编辑学之外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学有所长、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学术期刊的领导,而其领导下的编辑工作者队伍是由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在某一领域已有所成就或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组成.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有就是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步伐.学术期刊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努力推进合作中的学术交流,跻身于世界知名期刊行列.提高学术意识,反映我国学术研究的状况,尤其是科技期刊要依托我国学术研究的专业优势,真正在国际上代表这一领域的较高水平.学术期刊应与时俱进,打造亚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参考文献

[1] 杜玲.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4-117.

[2] 冷晓玲.学术期刊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2008,(5):119-122.

[3]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34.

[4] 杜飞,房涛,葛学铭,等.1999~2008年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载文统计分析[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2):252-255.

[5] 张建勇.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社,2006.

[6] 谭果林.科技情报信息出版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J].太原科技,2009(10):42-44.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摘要;期刊质量;提高

不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刊物投稿要写摘要,国内级别较高的学术期刊也要求摘要。学位论文更是如此。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本文主要介绍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方法、各部分的语言特点[1]。

1.摘要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摘要是科技期刊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较短的文章才能省略。

1.1摘要的种类

摘要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随同论文―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第二种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会议论文摘要往往在会议召开之前几个月撰写,目的是交给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从而决定是否能够录用。所以,比第一种略为详细,长度在200-300字之间。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开头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宗旨等。如果在写摘要时,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全部研究结果还未得到,那么,应在方法、目的、宗旨、假设等方面多花笔墨。第三种为学位论文摘要。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摘要一般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写。学位论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第四种是脱离原文而独立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更应该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完整性。读者无需阅读全文,便可以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1.2摘要的作用

(1)报道论文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涵盖论文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也能了解文章阐述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迅速做出判断。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使读者既浏览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能节省精力。许多作者的科技期刊论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摘要内。从而影响论文的交流和发表。(2)电子文献检索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因此。摘要必须纳入足够的关键信息。如结果、观察、趋势等。使读者可参考你的工作。(3)用于审稿过程一般科技期刊编辑把论文的题目和摘要送给候选审稿人。审稿人根据摘要内容来决定是否有兴趣或者值得花时间审阅此稿[2]。

2.重视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编写提高期刊质量

科技期刊的语言必须规范通顺,准确得体,用词要确切、恰如其分,而且要避免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偏词。另外,摘要的语气要客观,不要作出言过其实的结论。下面从内容、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三方面着手,讨论摘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1科技期刊摘要的内容

一般来说,摘要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等内容。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这种摘要随同全文一起发表,简短精炼是其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至于研究背景或宗旨应在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较详细介绍,不必在摘要里介绍。摘要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书写摘要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1)摘要为科技期刊论文全文的高度浓缩。因此应字字推敲。力求做到多一字有余。少一字则不足。确保准确、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及意义。(2)简短精练。内容明确.完整。一般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但应注意不同的科技期刊论文要求也不一致。如Science要求摘要在125字或更少。(3)摘要只是文字描述。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如图.表和注解。为方便检索系统转录。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4)摘要的第一句话最重要。内容包括了研究动机(motivation:why do we care about the problem and the results?)和存在问题(problem statement:what problem are you trying to solve?)。因此反映你文章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5)应阐述论文主要的内容。内容必须精心编写。尝试许多版本。(6)要引起读者的兴趣。要原创。(7)避免不必要的话。(8)避免用可能导致读者混淆的缩略语或术语。如确有需要。应在缩写符号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9)不应包含参考文献。(10)不应包含冗长的背景资料。(11)可以有一些数字。但不要过多。(12)再次确认摘要内容。一旦你完成摘要。需要再检查。以确保内容与论文完全相符[3]。

2.2摘要结构

一般摘要为一个自然段(one paragraph)。摘要的主要结构可以概括为下列4部分,按顺序排列:(1)存在问题和研究的主要目的(Motiva

tion/problem statement)。(2)实验设计与方法(Methods/procedure/approac

h)。(3)最重要的结果(Results/findings/product)。(4)主要结论(Conclusion/implications)。

2.3重视摘要的编写

摘要写作时所采用的时态因情况而定。应力求表达自然、妥当。写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则。(1)介绍背景资料或阐述研究的主要目标时。如果句子内容不受时间影响。是普遍事实。应使用现在式;如果句子的内容为对某种研究趋势的概述。则使用现在完成式。(2)概述实验程序.方法和主要结果时。通常用过去式。(3)叙述结论或建议时。可使用现在式。

办好科技期刊靠的是少数具有独立人格者,他们有时代感、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感。只有具有独立性人格者才会注重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依靠某一单位供养,因被供养者的内心感受未必好,必然压制其智慧的发挥;另外时时处处都很易被人指责,或者说,很难贯彻办刊宗旨,也很难有自主决策权,在这一氛围下办成高质量期刊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办刊决策者,会以独特的智慧、眼光进行创新,走出一条与依存性人格不同的新路,使科技期刊能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肖先福编著.新世纪科技期刊管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05:78-80.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6

>> 数据管护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过程风险管理方略 WBLL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中国作者北极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调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模型的改进及其系统视角 基于财务数据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能力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