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岗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岗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岗研修总结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1

一、研修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自律

1、研修人员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集中精力学习和钻研。

2、认真配合导师及相关人员参与接收单位的研究课题、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技术水平。

3、结合基层和各地实际,积极为加强派出单位与研修单位在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联系牵线搭桥。

4、每季度以填写《“基层之光”研修人员季度汇报表》(附后)的形式,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原工作单位汇报一次研修情况;研修结束时,要对研修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考核任务。

5、自觉接受研修单位的管理,服从研修单位的领导,遵守研修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请假三天以上者要报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批准。对不按时汇报,经考核不认真参加研修的人员,给予严肃批评,情节严重的,扣发食宿补贴,或者取消研修资格。

二、接收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培养

1、接收单位要从落实“人才强区”战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培养“基层之光”研修人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配合自治区有关部门实施好“基层之光”培养计划。

2、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信息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4、认真选派德才兼备的导师,同时核算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并给予适当补贴。

5、组织党员研修人员参加有关活动。

三、派出单位要严格把关,加强管理

1、要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厅、教育厅、科技厅有关要求,真正把那些热爱本职工作,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决心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本地区、本单位急需培养的人员推荐上来。

2、关心派出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认真落实研修人员研修期间的相关待遇。研修人员享受在岗同类人员同样的福利、待遇,并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

3、及时了解研修人员在思想、工作和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报告。

4、加强与研修单位的联系,一年应至少两次到研修单位了解研修人员的有关情况,积极争取与研修单位建立长期的密切协作关系。

5、研修结束时,要及时组织人员配合接收单位做好研修人员的考核工作。研修期考核即为派出单位年度考核,记入本人档案,并按继续教育认定。对在研修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的人员要大胆使用,适时把他们安排到重要岗位。

四、组织部门要加强领导

1、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要精心组织,协调有关单位接收研修人员,分配名额指标,督促各地推荐上报最佳人选;定期对各接收单位和导师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研修人员进行跟踪考核;保障研修人员和导师补贴等有关经费;制定和颁发《“基层之光”研修人员证书》。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3-0061-04

提起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往往关注较多的是“普通教师”和“新手教师”,认为他们教育教学“一般”或“尚缺乏经验”,需要更多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而对各方面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优秀教师,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如何促使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笔者特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以下简称通州“名师协会”)为例,予以探讨和说明。

一、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及其成长的平台

通州“名师协会”创办于2001年7月,其参加者主要为该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通州区创办协会的初衷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一)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

优秀教师也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他们只是比其他一般教师成长、进步得快些,发展得相对完善些。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一般教师成长和发展为相对优秀的教师,只是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优秀教师的“优秀”,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他(她)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自我超越。许多相对优秀的教师,他们正处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高原期”,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突破这一“高原期”,走上新的自我发展的境界,否则将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个人发展的优势,使自己重新坠入“凡师”甚至“庸师”的行列。

(二)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

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其自身持久的成长与进步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影响。同时更涉及到对其他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又依赖于一部分具有优势教师的优先发展。这一部分具有优势教师的优先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起到带动和促进其他教师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与载体

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于各基层学校,依赖于教师个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努力与苦干。这种分散的自然状态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及优秀教师个人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是不太有利的,它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与载体,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予以保障,由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和促进优秀教师快速的成长与发展,也即帮助和促进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和带动当地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州“名师协会”得以正式创办。

二、精心构筑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

这里的“生命愿景”,也即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共同愿景”。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此有明确的界定,即指“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通州“名师协会”是如何精心构筑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的呢?

(一)科学制定协会《章程》

协会在其《章程》中,将协会的性质明确表述为“本协会是由通州区具有较高教育科研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的,进行教育教学研讨并接受名师指点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是培养和造就通州‘名师’的组织”。同时,协会的宗旨为: “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服务的方向,遵循优秀教师、名教师的成长规律,按照21世纪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所必备的综合素质结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同时接受有关知名教授和特级教师的指点,重视发挥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这些表述和规定,实际上就代表了协会组织的一个基本的“生命愿景”,其主要指向就是要使加入协会的优秀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不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去影响和推动全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细化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通州‘名师’”是促进协会组织内的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或愿景。这一目标或愿景又如何作进一步具体的描述,使之真正成为“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通州“名师协会”在其《章程》中对其作了更为细致的阐释: “本协会每期的培养目标(注: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协会一般三年为一期),是要力争培养出一到两名江苏省特级教师或名教师,有2/5的会员成为南通市或江苏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同时要求每位会员“要真正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研讨,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在南通市及更大范围内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和教育科研声誉,影响和带动全市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如此细化的培养目标,协会组织的发展愿景就能较好地转化为每位会员所能感觉和自觉向往的个人生命愿景。

(三)不断激活会员个人的成长意愿

为了使协会组织的发展愿景更好地转化为协会会员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通州“名师协会”特别注意不断激活会员个人的成长意愿。首先,协会每次在吸收会员时,都要让其与自己所在学校及协会组织的直接管理和领导者――通州区教育局签署个人成长成才目标责任书。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责任书要求会员具体根据个人的实际,分三个层次确立个人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目标,即:具有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须力争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或南通市名教师;具有通州区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须力争成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或南通市骨干教师以及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尚未有通州区骨干教师或通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但特别优秀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须尽快成为通州区骨干教师或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并力争获得更高级别的教育教学荣誉称号。签署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责任书,就是要使每位会员在人会时就明确确立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其次,在会员入会以后,协会每年都要组织他们重温协会《章程》,加深对协会组织的培养目标及会员个人应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再次,协会还注意通过组织考核与管理的方式,督促会员个人经常对照个成长成才的目标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三、努力为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创设机制与条件

创办通州“名师协会”,主要是为会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即要为该区部分优秀教师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一种机制与条件。对此,协会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1 聘请“大师”讲学

这里的“大师”,是指知名的教授、专家,同时还指优秀的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聘请“大师”讲学,协会又主要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每年利用暑期(一般为暑假刚开始时),组织会员专程赴有关高校接受著名教授和专家的面授。协会成立八年多来,先后组织会员三次赴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次赴北京师范大学,一次赴华中师范大学,共听取了近40位教授(其中大部分为博导)的60多场专门为该协会会员所作的精彩报告。二是请进来。即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来该市为协会会员讲学和上示范课。先后被邀请来该市为协会会员讲学的教育专家、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共有30多位,他们都有独特的研究领域,骄人的研究成果或教育教学实绩,因而他们的讲座或报告对每位协会会员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精神享受,对促进会员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开展话题研讨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互间的切磋和研讨。相互间的切磋和研讨,可以提升他们的智慧品质,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成长与进步。协会成立以来,他们重点在协会会员中组织开展了12次比较大的话题研讨活动,其话题分别为“教育细节与教育理念”“‘?’与教学”“教育:超越知识的智慧”“享受教育”“课堂教学:师生生命的交响曲”“解读‘名师’,感悟成功”“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超越”“和谐: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中小学教师生命发展”“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我心中的一个教育隐喻”等。话题研讨的组织,有的是在协会会员中单独进行,有的还特别邀请有关的教育专家及著名特级教师共同加盟研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话题研讨的品位和质量。

3 组织会员会课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应该在课堂。为此,协会十分重视引导会员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研究。他们每学期都要在会员中组织一至两次集体会课活动。会课的形式有整个协会的大组会课,还有按中学和小学(含幼儿园)学科组的分组会课;有协会会员的单独会课,还有邀请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的会课。每次会课都有研究的中心,还都要组织相关的说课和评课活动,对会员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4 举办专题演讲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需不断地激发其内心的教育激情和追求,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地提炼和总结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据这一要求,协会注意在会员中经常举办相关的演讲交流活动,如:2004年下半年,协会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在全体会员中组织了专题演讲活动;2006年上半年,协会又以“教育:我心中的理念与追求”为主题,进一步在会员中组织开展了专题演讲活动。每次组织开展专题演讲活动,协会都预先向全体会员专门发通知,大家也都能按要求认真地做好有关的演讲准备,从而确保了每次专题演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5 参观考察“名校”

协会作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其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多层面、多视角的。对此,协会从2003年上半年起,又专门组织开展了以参观考察“名校”为内容的学习活动。近几年中,协会分别组织中学组和小学组的协会会员专程赴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江苏省扬州高级中学等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协会会员们分别参观了这些“名校”的校园文化,听取了学校的有关介绍,并拜访了部分著名特级教师和全省的名校长,同时还观摩了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执教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每一次参观考察,会员们都感觉收益良多。

6 组织跨区域交流

交流是一种信息的交换、能量的聚集与扩增,也是通州“名师协会”组织开展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除了平时经常在协会组织内部开展有关的学习交流活动外,还组织会员赴安徽的天长,江苏的宝应、东台、江阴、太仓等县(市),进行交流、学习活动。在最近组织的一次赴江阴英桥国际学校的交流活动中,该协会与该校共同执教了34节教学研讨课,学段涉及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并一起举行了教学沙龙活动,对双方的影响和促进都很大。

(二)重视会员个人的在岗研修、学习

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其在协会组织内部的学习与提高,还要重视帮助其搞好个人在岗的研修、学习。在这一方面,通州“名师协会”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 明确会员在岗研修、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协会《章程》中,该协会重点对会员提出了如下在岗研修、学习的要求。第一,读书,要求会员必须根据集体推荐的书目或自选书目,每年精读5本以上有影响的教育家的专著或其他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要求经常浏览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每年必须订阅5种以上相关的教育期刊。第二,研究,要求会员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对自己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要尽量体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注意与所任学科紧密结合,能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特色。第三,写作,要求会员必须注意经常总结、及时积累,每年须撰写3万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文章,其中在南通市级及以上发表不少于8千字。对以上的要求,绝大多数会员都能自觉做到。

2 积极为会员在岗研修、学习创造条件

第一,为会员推荐和选购优秀教育类书籍。协会积极与高校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联系,请他们专门为会员开列必读书目,分期分批统一购买,及时发至各位会员的手中。同时,协会适当为会员提供自由选择的书单,在他们自选后再帮助联系购买。

第二,帮助会员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协会非常重视帮助会员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如2006年上半年协会在会员中开展的“教育,我心中的理念与追求”的演讲交流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帮助和指导会员更好地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目前,在协会组织中已经初步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会员约占会员总数的2/3,其他会员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也正处于提炼和构思之中。

第三,做好会员个人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工作。协会为了帮助会员更好地激发自身在岗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帮助其迅速提高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水平,曾专门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家作关于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还专门请江苏教育学院相关的知名教授及本市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就如何写作与如何做学问同会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使大家受到深刻的启发。

3 抓好会员在岗研修、学习的各项管理工作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3

荣誉,更是责任

2011年10月20日,在开班典礼上,我聆听了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李曦处长、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陈国英主任的讲话后,才明白本次培训的意义。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薄弱,本次培训旨在通过启动省骨干教师培训,来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种子”型教师。培训方式分为集中研修和在岗实践研修两种,学员除了完成集中研修期间的学习任务外,还得完成在岗研修的作业,三年后经考核合格方能取得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证。我曾接受过多次培训,深感此次培训规格特别高也特别规范;骨干教师结业证书通过自身努力应该不是大问题,难的是作为“种子”型教师的培养对象,就得起到“种子”的作用,尤其自己又是当地的教研员。面对培训,省骨干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项艰巨的使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仅是自我提升与成长的问题,而是自身必须提升、必须成长、必须超越自我,让自己成为当地小学英语教育的驱动者、引领者!唯有此,才不辱省骨干教师这一称号,才不辜负领导的认可与信任,才不违背“国培”的初衷――不辜负国家对“种子”型教师的厚望与重托!

三年,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集中培训与在岗实践研修,转换好角色,扮演好学员和培训者双重角色,多与专家交流、与同伴互动,借助他们的智慧,打磨自己,方能引领当地同仁。

反思,更是慎思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衡量一个教师有良好教学习惯的标尺之一。因此,无论是平时的常规检查,还是听公开课,笔者很关注老师们教案后边的“教学反思栏”和说课中的教学反思环节。

但遗憾的是,鲜有令人满意的教学反思,要么寥寥几笔应付了事,要么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要么洋洋洒洒一大篇却毫无实际意义与价值,可谓无效反思。那么怎样的反思才为有效,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呢?

培训期间,笔者有幸观摩了几堂课,并聆听了执教者的说课和教学反思。其中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都老师的教学反思令我记忆犹新。

“该堂课中,我觉得需要重点改进或研究的是:教师的指令要清晰。教师发出的指令不够清楚或强调不到位,学生就会茫然,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比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前,我明明叫每个组只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外貌描述,组内的各个成员再进行局部(nose/ears/eyes/mouse/legs …)描述的分工。结果在效果展示时,部分组的每一个成员却各选一种动物进行描述。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醒我:在今后的分组合作教学引导中,我的指令必须清晰到位,而且还要努力参与到各个小组的活动中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要在大力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上下功夫,花力气,让每个孩子全程参与,有事可做,学有所获。”

当时坐在我旁边听课的两个老师小声议论:“这个老师的课上得挺好,她却专讲自己的不足,不讲成绩,太谦虚了。”我听后不置可否地笑了。我以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效果。教学中的成功所在需要我们总结、发扬、传承;存在的问题更要我们深刻反思,认真剖析,自觉挑刺,不断追问,积极改进。

都老师算得上是位反思型的教师,她将自己置于剖析的位置,努力解剖自己,主动为自己“挑刺儿”,态度诚恳,反思用心,勇气可嘉,对自身内在成长需要的自我高度负责精神令人由衷敬佩。我喜欢这种真实的教学反思。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解决问题,还要关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该执教者不仅看到自己教学行为中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没按要求展示”,而且还在追问中寻求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教师指令不清”,从教师本身反思,不找客观原因与借口。

该执教老师的反思并未到此止步,在接受大家的剖析――互动评课后,她还利用午餐时间主动“追问”没有发言的老师。望着这位渴望成长的年轻女教师,望着如此用心反思的同行,望着这样勤于为自己搭梯子“捉虫”的小花匠,我感慨,我欣赏。

自我反思促成长,别忘了还要反思听课者、观摩者的意见,因为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观感,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对此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让我们拒绝平庸,让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让我们吐故纳新,让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白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反思以及反思什么,而仅仅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反思,也不可能做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师。

示范,更是引领

“同课异构”是当前校本研修和培训机构最常用的方式,让老师们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与质疑中、分享与交流中、碰撞与探讨中,达到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教学力和教研力的目的。本次国培我们也观摩了两堂“同课异构”的课,由曾获得全国竞教一等奖的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杨玲老师和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刘小菁老师上的“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两堂课对比鲜明,各具特色。从杨老师的课中获悉小学英语中段“体验式”生命课堂之句型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手段合理运用的示范。

从刘老师课中看到朴实、平实、真实、扎实的“常态化”课堂,感受到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关注与检测,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从刘老师关注黑板,让我们看到了多媒体要根据课型、教学设计、自身教学特色而选用,并非多多益善,没有纷呈的多媒体也能生成精彩的课堂;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看到了她在处理当预设与生成不相一致时的从容与智慧,让我充分感受到她总是自觉地监控教学进程,实现师生真实的互动,而非只是完成自己预设的教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她的课堂中,我还看到了她角色的互换,一会是讲授者,一会是旁观者,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评价者,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课堂。

两堂课各具特色,不能贸然评价孰优孰劣, 因为评课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课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

笔者以为,对于名师的课堂,我们不能随便复制与粘贴,原封不动地搬入自己的课堂,演绎“东施效颦”的剧情;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区域状况,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才是智慧之举,才是明师之道,也才是国培的宗旨所在。

视点,更是视野

培训期间,我们除了聆听到四川省英语界专家们的教诲外,还有幸享受到一线城市英语专家们的指点迷津。比如北京的付学军教授提出的“关注教学中的教育问题”触动人的心灵。课堂互动时,她让两个老师用肢体来表演driver(司机)和 conductor(售票员)。表演driver的老师先模仿了汽车的“嘀嘀”声,然后手一边模仿着转动方向盘的动作一边晃着脑袋自豪地说:“ I’m a driver.”说实在的,我当时觉得那男老师做得很优秀,一是大方,二是表演到位。我在教该单词时,只有动作没有加入声音,谁知付老师却说:“Oh,no no!司机开车是不能说话的。”然后,她亲自重新表演了一下:“嘀嘀嘀(手转方向盘)…… 咔嚓(脚踩刹车声加动作)。I’m a driver.”而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是不能和旁边的人交流的,我们要教学生做正确的事。所以要先刹车,再进行句型的说话训练。这属于教学中的教育问题。教师要多关注、解决教学中的教育问题!”付老师的话让我一怔,瞬间心里翻腾不已:纵观平时的课堂教学(包括我自己),往往关注的只是知识目标的落成、知识能力的生成,忽视了知识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小的教育问题。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指导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后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具有公共意识、交通意识、生命意识的人,一个会生存、善发展、滋生幸福感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步入社会后迅速地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铺筑的一条通道,搭建的一个阶梯。“社会即学校”诚然很对,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了解知道了一些关于社会方面的常识,就能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

“关注教学中的教育问题”的视点令人深思,催人反省,触动每一个为师者的灵魂――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借鉴,更是扬弃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教育也处于领先水平。深圳特级教师禹明老师关于“一名当代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一种批判性的辩证思维去看待现今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观点,令我雀跃万分。因为我本来就对我们那边很多学校在奔赴山东杜郎口考察回来后,照搬照学模式的做法很反感。但我毕竟到教研室时间不长,没有话语权,也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各个学校的课改激情有所打击,而承担不起责任。前几天,在教研员培训会上,我大胆提出:“当前的教学模式很多,只能借鉴,切忌复制与照搬。因为区域不一样,学情不一样,师资也不一样。模式有它的优点,老师们可以依葫芦画瓢,但正因为是依葫芦画瓢,局限了教师们的思维。教学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百花齐放’。作为教研员,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具有批判意识,辩证地看待课改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要给各个学校和教师一个导向的作用。”想不到,禹明教授的观点与我的不谋而合。特别是禹明老师说,“‘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都是两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无所谓谁优谁劣,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是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但也不是万能,所以不能为某一个模式而一统天下,更不能陷入某一种模式而不能自拔,评价要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样要多元化,以教学内容为基,以学生为本。

课改,更是改课

“改变过去培训教师一言堂的习惯。”

“我们不再是‘听长’跟‘抄写员’。”

“我们不但明白‘小组合’没有成效的原因,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应该是目前我们课改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师给我们找了很多事情哦……不习惯,但还是比较喜欢。”

……

听了教师们对我培训的反馈意见,心里是几多欢喜几多庆幸,更对我的导师们充满深深的感激。

在集中研修时,我觉得张绮老师(小学英语学科首席培训专家)带给我的《团队建设》一课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当时就在想,我如果有机会给老师们做培训,也要采取这种理念与方式。可真正接到培训任务时,我又有点打退堂鼓了:怕老师们不配合,到时冷场。于是,准备还是用传统的“我讲你听”形式进行《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小组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

但对于此举,心里对自己没有学以致用又有点心不甘。在纠结中,我约了一个在小学任教英语的朋友聊天,她“目前从上到下都在喊搞课改,英语学科怎么弄?学生基础又不好”的话语,令我想到:目前的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小组的文化建设、组魂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破解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难题”,是当前教师培训面临的一项挑战,“专家的报告固然让人鼓舞,但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才是核心所在,这些都需要教研员起到“中介”作用;更何况再多的理论知识传授也不如让老师们亲临实践来得实际,且见效快。想到这里,我的心震撼了,这不正是我之前所准备的吗?这不正是我参加培训后所应该带给老师们的新思路吗?这不正是当前教师培训所应改良的时机吗?为何要放弃?就因为怕失败?怕遭人非议?不,我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自己的剪贴簿中查找小组建设的相关资料,并整理打印出来,然后回忆张绮老师给我们上课的场景,梳理成文字。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的《小组建设》PPT基本完成。

人,一旦方向明确后,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理念一改变,思维也就跟着改变。我看着PPT,觉得全是文字性的东西,教师不喜欢听。于是我决定采用一些老师们可见可感的图片。我搜索电脑中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但是可用的太少了。当即我跟目前在全市课改开展得比较好的一所实验学校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联系,明天去他们学校听两节课,并说明我的意图。第二天上午带着相机,赶往该校采集所需的素材,听完课后,又迅速回到单位继续制作PPT。鲜活的素材,让课件生动起来,同时也带给我些许信心。

剩下的时间就是修改完善课件了。虽然当天是下午14:40上课,然而14:10我就在修改完善课件,我是紧张、激动而快乐的。

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小组建设的理论部分,配以真实鲜活的图片解说;后面是“心动不如行动――市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操练。在商讨、确定组名、组训、组徽、组歌,并阐明意义的基础上,各小组开始按抽签顺序展示小组文化。老师们的热情参与、分组讨论、团结协作、激情展示,感染着我,也感动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拍下他们一个个精彩瞬间。

原来老师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课堂,反而是喜爱有加。是啊,由原来的“听长”“抄写员”变成“参与员”,本身就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一种观念的转变,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大家的课堂,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更庆幸自己遇到了好的导师。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4

 

远程教育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老师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与专家及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接受老师的面对面的授课。在网络研修的这些日子里,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两个月的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想培训中虽然有过辛酸、有过气馁,但更多地是合作中享受到的快乐、学习中得到的进步。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生物教学的指导和解读。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同时按时完成了培训作业。积极参与每一次研修交流活动,广泛浏览远程教育培训的网上资源,认真研讨每一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网络途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每天的收获颇多。我的学习热情一直高涨。

 

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尽管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我们都能想尽办法解决,研修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次远程教育培训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心得体会,并将我带入一个广阔的新的教学天地,我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非常大。对此,笔者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就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一些体会进行了总结。

 

1 远程教育夯实了我的专业知识

 

在培训过程中折射出很多专业知识,对教学中把握不准的地方产生了新认识,查缺补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时充电。俗话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桶里的水越多,教给学生的就越多。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这次学习就是给教师的桶里加水。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生物新课标的大致内容。两个月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学习的知识却很多,学习效率非常高,感谢远程教育平台中教授们高水平的讲解。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比如: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在学员作业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不同版本的生物科学知识。我受益匪浅,将在以后的教书生涯中慢慢巩固。

 

3 远程教育梳理了生物知识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材,从学员的作业中,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生物教材教法,对于生物教师来说,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培训就是一种捷径。远程培训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培训形式。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中,教授的讲解很精彩,还适时地配以一些教学片断,形象直观,离课堂教学越近,学习的价值越高;对一线教师的实用性越大,一线教师的受益就越大。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生物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生物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远程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培训过程中不断的写专题作业,他锻炼了我们备课的能力,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验教学该如何设计;探究实验该注意什么,包括哪些步骤等;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合作学习中我知道了成功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第一,积极主动地相互信赖。第二,面对面的相互性促进作用。第三,个人责任。第四,社会技能。第五评价和控制。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理解这五个原则。坚持“要有效地进行小组的构成。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远程教育凝聚了生物教师的力量

 

对培训与学习,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渴望与期盼的,我们中国对于在岗老师不收费的实用培训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少,并且是非常非常少。远程培训除了能远距离的与专家接触、交流外,最受老师们欢迎的是方便、自由且不收费,绝大多数的老师都非常热情积极,都体现出真诚的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求。在远程教育培训中, 通过阅读其他老师的优秀文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技能,解决了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加强了生物老师间的联系,对每个主题下的作业,学员们都去认真思考,拿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在网络上与大家共享,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的资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应该说这样的学习机会并不多,这样的学习形式也是很新颖的。学员们学习兴致很高,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5 结语

 

远程教育培训对我来说来得太及时了,培训学习的内容确实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参训学员。远程教育培训那么多实用的知识,及学员们炽热的学习热情,使我不得不珍重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来充实自己。通过向专家们多多学习,使我明白了是远程研修平台提升了生物的教学水平。远程教育培训夯实了专业知识,梳理了生物知识,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生物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凝聚了生物教师的力量,使老师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技能,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难题,给生物教学带来新的生机。通过这次研修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信心百倍,热情高涨。

 

在此,非常感谢远程教育培训活动,让我学会了智慧的工作,敏于观察,善于钻研,从小处着眼,关照教育细节,探索创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学习,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圆满完成自己的生物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仿为.多媒体与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2(6).

 

[2]宋守信.创建与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库的新突破[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3]秦倚天.如何利用好远程教育培训参与平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5

维修电工技师研修是我校电气系六年一贯制技师班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技师研修,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技术、工艺相距甚远,平时也缺乏从专业相应岗位群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性技能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连贯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此,在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产品开发、设计和组装调试的综合训练中引入企业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 

二、企业编写作业指导书的目的 

企业员工的流动如同营盘里的士兵,新接替员工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培训。即便经过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做事的方式和步骤相同,但标准依然会有差异。 

通过施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操作内容固定化、标准化。新员工只要根据作业指导书中的要求步骤一步步操作,能够很快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工作。 

三、作业指导书的作用 

1.作业指导书是新员工用来上岗培训的教材,并起到时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3.使操作过程控制规范化,保证操作过程的质量。 

4.能有效降低耗材成本,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企业案例贯穿技师研修教学 

通过走访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王店小家电企业、被誉为“世界工厂”的Autonics(奥托尼克斯)电子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塑料防爆电器企业创正防爆电器有限公司等,对企业生产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案例进行缜密分析、总结和整理,确保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完整、简洁直观、容易理解,并把它引入到技师研修课程教学,让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企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讲解,展示实际案例的功能和效果,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对学习不再感觉抽象,使学生更清楚、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各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作业指导书编写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作业指导书编写与应用 

1.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1)以小组为单位编写自行设计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初稿。 

(2)教师对所有编写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初稿进行分组点评。 

(3)学生根据老师点评意见,小组人员讨论后,修订作业指导书。 

(4)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样机的安装与调试:由各组长安排,按照所编写的安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企业称之为样机安装);安装完成后,按照所编写的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调试。 

(5)根据样机安装、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修改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 

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增强真实感,加深对作业指导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内容,使学生明白学习案例中的知识点只是开始,如何灵活的把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去才是最终目的。通过自己动手编写,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他人的经验与技巧转为自己的经验与技巧,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锻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作业指导书的运用 

严格按照已修订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调试剩余产品。 

作业指导书的制作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不过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生精心编写,使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装配与调试过程中,各工序操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导线的截取过程中严格按照装配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导线规格及尺寸要求,有效降低导线的耗材;在试过程中严格执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调试流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六、交流 

1.企业交流 

在与企业的走访和沟通中发现,当企业成批量生产产品时,会编写出图文并茂、能够让操作者一看就明白怎样操作的作业指导书,并张贴在每个工位上。作业者按照指导书进行作业,确保能正确、快速、安全地完成作业,生产出的产品标准化、规范化。 

当企业生产产品很少时,一般不会编制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只有编制工艺文件,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经验的熟练工了,同时生产出的产品也没有标准化、规范化。 

2.引入作业指导书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但他们模仿力强,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所需的相关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我们可以在专业技能课中根据不同任务情境尝试采用各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供学生学习和操作使用。例如:电子技能课中可配置《电子元件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分立元件安装标准作业指导书》《电烙铁操作作业指导书》等;仪表使用中可配置《万用表使用作业指导书》《示波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等;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中可配置《拖动接线作业指导书》《模拟机床排故作业指导》等。事实上,作业指导书是操作过程的动作分解,只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这种强制性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夏胜权 陈伟中 饶思红.基于作业指导书的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三角置换” 教师教育课程 保障体系建设

一、“三角置换”模式实施状况

近年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国培计划”长期脱产研修项目的主要模式。其具体操作过程为农村教师到高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同时高校实习生到农村小学顶替该教师的工作岗位。“双向置换”使农村小学教师脱离繁重工作,专心参与研修;使师范生有机会独立承担教育工作,强化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1]

“双向置换”虽有上述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以下难以克服的短板。第一,没有实践经验的师范实习生突然担负起一位在岗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角色的转变。第二,“国培计划”面向偏远的农村小学,实习生顶岗后原有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碍于路途遥远和学生分散等原因,指导工作难以开展;而实习小学留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也很难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三,女实习生人身安全在偏远农村小学难以保障。第四,置换研修教师担心实习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无法安心参加研修。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置换研修工作中探索出“三角置换”模式,即县城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顶岗支教,农村置换出来的教师到高校参加脱产研修,高校实习生到县城小学顶岗实习,形成三方循环置换。“三角置换”模式已经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实验。课题小组对参加“三角置换”的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农村研修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支教学校领导和县教育体育局领导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双向置换”,“三角置换”模式使顶岗实习生在县城小学获得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也方便高校教师指导;县城支教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小学,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且他们在农村小学工作不存在生活适应和安全问题;农村教师也能放心将工作移交给县城教师,专心参与脱产研修。可以说,“三角置换”模式的实施是实现《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标准 》)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取向理念,拓宽在职教师教育渠道和课程设置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三角置换”模式与《 标准 》

(一)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导向

《 标准 》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确定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各教师教育机构制定课程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权威依据。

1.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力图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相互沟通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并首次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 标准 》采用教师教育一词,正是从课程设置方面保障上述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终身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实现。

2.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 标准 》基本理念中第二条是“实践取向”。我国教师教育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都将理论教育作为首选内容。2008年对《 标准 》进行首次专家咨询时,这一理念就得到了90%专家的认可。[2] 无论对于准教师还是现任教师,其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对基础教育的主动参与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的落实具体体现在《 标准 》所设计的课程目标上,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学习模块中。

3.高自由度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建议

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设置的详细规定相比,《 标准 》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只给出了框架建议。《 标准 》考虑到在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和自身优势与特点,将具体课程设置权交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根据在职教师的不同需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开展灵活多样、新颖实用的研修课程。《 标准 》只提议课程功能应体现加深教师的专业理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经验。各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由此获得了很大自主权和探索空间。

(二)“三角置换”模式体现了《 标准 》的导向

“三角置换”模式在高校、县城小学、农村小学之间搭建起互相沟通的桥梁,也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系统。

1.给准教师提供充分的教育实践与体验

《 标准 》的基本理念与课程设置都十分注重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形成了鲜明对比。《 标准 》规定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最低期限是18周,但是某些师范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安排少于这个期限,即使在时间上符合标准,实际实习质量大多也大打折扣。实习接收单位往往为避免实习生影响教学质量,让他们做一些批改作业等重复劳动,最多只给1~2周的讲课时间,更缺少实习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观摩式、模仿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体验。“三角置换”模式中,实习生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全顶替一名全职教师的工作。他们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1~2门课程教学,进行班级管理,与社区、家庭联系,参与教研活动等。在县城小学优质教师指导资源和生活安全保障下,实习生能解除后顾之忧,迅速完成角色转变,获得完全真实的教师工作体验,达到实习目的。

2.给在职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提升途径

《 标准 》中提出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的主题之一是提升自身经验。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可以丰富他们的教育体验,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看待、理解教育问题。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也可以通过支教活动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农村脱产研修教师可以将工作放心交给县城支教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为期三个月的置换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影子学习等方式实现《 标准 》中提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 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实施“三角置换”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作用只是初步实现了“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若要深入挖掘“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的作用,则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实习接收单位互动合作管理机制

“三角置换”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置换三方的协调配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参与置换的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严格选拔,确保参与单位的质量。

“三角置换”的实际实施虽然只有3个月,但笔者通过实验发现,三方协调运作时间以一年为宜。每年4月可由县教育体育局和培训单位向省教育厅申报本次需要置换教师的人数和顶岗实习生的人数,5月由省教育厅综合各方情况确定本年参与“三角置换”人员的数量。6月省教育厅和县教育体育局下文件详细部署“三角置换”工作。7、8月高校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动员。9~12月实施“三角置换”。次年1月三方置换人员回位,对置换效果进行考核评价。3月各方总结置换经验,为下一轮置换工作做准备。在细节安排上尤其要确保实习生与县城支教教师有两周共同工作的时间,确保实习生平稳过渡。只有三方协调配合到位,才能保证置换人员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投入到教育实践和研修过程中。

(二)高校要加强实习生的选拔与辅导

实习生是三方置换中接受挑战最大的一方。要使置换实习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确保实习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准备。

高校应建立专门负责置换工作的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和经费,对顶岗实习和置换研修进行管理、考核、联络等。据调查,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热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实习时间和学生考研求职时间相冲突,致使学生对实习任务心猿意马。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应在实习动员中给学生讲明“三角置换”的运作方式和意义,与地方教育体育局沟通,促使其出台文件在当地招教考试中对顶岗实习生采取加分措施等。

高校应在6月据省教育厅计划确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公开征集实习生,并由校或系组织笔试、试讲等筛选环节最终确定实习名单。入选者计入其本人学习档案,不得随意退出以保证置换到位。高校要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督促实习生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比如布置备课、试讲、熟悉小学教材等暑假作业。9月开学后,高校应对实习生进行强化培训。内容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集中培训包括专家讲座提升理论认识,小学一线教师讲座提升教学技巧和学生管理经验,原优秀顶岗实习生开展经验交流,集体讲座明确实习要求等。分组培训包括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分组对实习生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指导。

(三)实现对实习生的双导师制培养

实习生的成长需要引路人。“三角置换”中,顶岗实习生由于既不隶属于实习学校,也不隶属于县教育体育局,又远离高校,所以外在约束力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督指导避免其过于散漫自由。高校应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时给予差旅补贴并计算工作量。实习学校也应给实习生配备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对实习生全程工作给予辅导,并将辅导成效纳入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的参考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培养制度,使准教师获得快速、有效的成长。

(四)将科研任务引入实习、支教和脱产研修

《 标准 》中倡导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特别提出职前教育要使教师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参与多种教育科研活动,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对于在职教师,《 标准 》提出其培训课程主体包括教育经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因此,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脱产研修教师都应带着问题意识、科研意识进入新的学习工作状态,在实习、支教和研修中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实习生和县城教师的合作、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合作、农村研修教师和高校辅导教师的交流合作。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实习、支教、研修的硬性任务,鼓励实习生和教师组成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成果写成论文并开展交流评比。

(五)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

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三角置换”模式要达到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省教育厅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对高校、实习单位、县教育体育局的置换工作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应对高校选拔实习生的程序、高校组织置换教师在职研修的过程、实习生的工作量和表现、实习学校的指导工作、县教育体育局的组织管理工作等进行详细规定,并尽量采用量化评分方式,对评分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不合格单位进行整改或取消资格。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发挥“三角置换”模式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需要详细有效的制度,还需每位身在其中的成员具有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愿望,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感召下自觉履行职责,实现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