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批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批评教育范文1
爱要发自内心
批评学生的基础是真诚地爱学生。当学生有了过失,处于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这时教师应当把亲切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送到学生的心中,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完全丧失上进心,采取破罐子破摔的处事方法的学生,尤其需要理解。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真诚的爱,对学生冷漠无情,动不动就对他们严加训斥,甚至产生厌恶情绪,这样师生关系一定会紧张,学生就会对老师关闭其心灵的大门,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今年,我带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个子大,脾气暴,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经常捣乱,父母经常不在家,缺少监管。课间时,他更是为所欲为,无论男女,无论是本班的还是别班的,照样欺负。那时,同学们都很怕他,家长们都嫌他,谁都不希望他坐在自己孩子身边,来自各方的告状声不断,令我头痛不已。怎么办?听之任之,毁掉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全班的班风,我一定要找到良策,花时间来驯服这匹“烈马”。但这样的学生如果只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
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我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行为上也能自觉约束自己。
批评要讲究技巧
箭伤肉体,话伤灵魂。虽然说学生犯了错,老师予以批评是自己的职责,但如果没有掌握批评学生的决窍,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措词过于激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 学生犯错误后,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地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僵局,这种做法是最不可取的。人人都要面子,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开门见山地批评,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此时,教师最好是放他一马,给学生找个台阶,帮助学生下台,化解尴尬的局面,同时不忘提出暗示或事后进行批评教育。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有两个同学追打着进教室,经过讲台时,把我放在桌上的手机碰掉在地上,屏幕裂了。这孩子手足无措,大家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拭目以待。我笑了笑,不以为然地对大家说:“我这手机屏幕原本就裂了一道口子,我正想换掉它呢。”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巧下台阶,放他一马”的方法,即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让他明白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希望。留一片空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错误,这对帮助他矫正自己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委婉 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迂回曲折,“罚你打扫教室卫生”和“奖励你一次劳动光荣的机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学生听来,感觉却截然不同。
保持良好心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学生既给老师自己添堵,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
保持良好心态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切忌在课堂上随意动怒。教师在教学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或一时回答不上来,或一时不听话,违反课堂纪律,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师要正确对待,恰当处理,保持良好的心态,讲好每节课。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语言组织要精练准确,逻辑要合理,浅显易懂,易于接受,讲课语言要风趣,分清主次,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这样,学生听起来感兴趣,乐于求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样,老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减少了受批评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即便孩子在课堂中有违反纪律的现象,老师也尽量宽容待之。
批评教育范文2
关键词:师爱 尊重 教育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天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陶行知老先生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好“教书”工作,更要做好“育人”工作;我们不能每天只忙于备课、上课、批作业……我们不能忽视保护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性,尤其是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
培养出四个博士生子女的李振霞妈妈在谈到教育批评子女时透露了自己的“四不”秘诀:不要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批评孩子;不要在孩子们都在场时批评其中的某一个;不要在饭桌旁批评孩子;不要在气头上批评孩子。话语朴实简短,却道出了批评教育的原则,那就是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你有没有在其他老师在场时批评过学生?你有没有在课堂上对某个学生大发雷霆?你有没有因为教学内容没完成或给学生讲解问题而情绪急躁?你有没有批评学生而延误学生的休息时间?你有没有把自己的心头怒火转嫁给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要以平常心看待学生,用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讲究批评的艺术,使“问题学生”心悦诚服。教师要切忌感情用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疾言厉色,甚至挖苦讽刺;教师要努力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心里;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与学生零距离对话,让他们敞开心扉,抛弃疑惧和消极情绪,真情表露自己的内心;教师要做一个谦恭的听众,仔细聆听学生的诉说;教师要给学生解释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立场。只有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教师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只有在没有芥蒂的心灵碰撞下,学生才能在同教师的娓娓倾诉中,认识自己的弱点,磨练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
批评教育范文3
客观地说,过度的夸奖可能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学生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学生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剥夺学生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学生,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会很容易地接收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现在的学生非常聪明,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你表扬一个根本没有的优点,一个正常的学生会觉得你是虚伪的。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清醒,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他会在言行举止方面有一些很不好的东西。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危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惩罚的教育被忽略了,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敢涉及这个问题。这是很不正常的。
还有一种状况是,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多权利,他动不动就说老师侵犯自己的权利和隐私,有时老师很难办。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欣赏是欣赏到位的问题。这学生确实在某方面是优秀的,是有潜质的,本质是好的,欣赏到位是有益的,但是不应该无中生有,不应该无限扩大。也不能说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是学生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样的观点潜藏着一个危险,就是说即使是未成年的学生,他本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责任?他要不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还是他的过失归大人负责?这些问题值得反思。总之,不能看成学生完全没有责任。
马卡连柯分析认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是单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变得虚伪起来。所以他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惩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适当的惩戒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学生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父母迟早有一天会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学生平素没有受过父母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这个角度理解,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人的学习。为了最终多数人的学习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权利,也就是实施一定的惩罚。
批评和惩罚是什么关系呢?批评和惩罚是惩戒教育的两个阶段。批评是第一阶段,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指出错误错在哪里,以后注意改正。这是一种轻微的惩戒。实际上,惩罚是比较严重的处罚。多数情况下,到批评这个阶段就足够了,学生多数错误都是轻微的,没有严重后果的。惩罚,是因为学生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时特别需要让学生接受惩罚。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方法则是唤醒心中沉睡的巨人。
譬如,有一个学生干部贾华威(化名)带头嘲讽、打击某位同学,使该同学处于孤立的境地。然而,贾华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颇得师生赏识,几乎从未有人批评过他。那么,如何处理他的错误行为呢?
可以说,在学校里这一类学生干部并不少见。如果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这往往是一些爱才心切的教师的选择。其实,贾华威的行为是出自极其恶劣的心态,尽管它在贾华威身上仅仅是个嫩芽,却是一种邪恶的生长。关于这一点,前苏联著名电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一心想当英雄的学生干部,见义勇为保护一个转学来的丑女孩。可是,当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过之时,当同学误解而无法,原谅丑女孩时,他居然带头折磨丑女孩。这一电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从纯洁的灵魂中“拷问出了罪恶”。那个学生干部既惧怕承担责任,又恐惧失去同学们的拥护,一念之差,便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我想,贾华威们可能就属于这一类角色,当然,这是成长中的问题,贾华威们并非坏人,但是,他们太需要教育的惩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应当对贾华威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实施“厌恶疗法”,让他们学会审丑,从此惟恐避之不远。让他们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针毡吧。可以相信,这样的教育惩戒对于一个学生将刻骨铭心终生受益。
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就要让学生为违规付出代价。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学生从小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惩戒的前提是尊重
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
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并以“树木如果不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为例,强调惩罚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惯养的家庭。”
许多学校的教育,目前是谈“罚”色变,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即使对学生严厉批评也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教育理论目前极端地倡导“激励教育”,贬抑“惩罚教育”,对惩罚教育基本是否定的态度;二是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据,难以掌握惩罚的尺度,对难以意料的后果承担不起责任。如:对一个严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即使当众加以批评,只要点击到痛处,就可能造成这个学生因难以承受而离家出走,甚至可能舍弃自己的宝贵生命。如果追究起法律责任来,恐怕这个教师是要难逃厄运了。
当然,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其动机、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并给以相应的适当的惩罚。否则,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犯错误的学生一方面存在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担相应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准备。只要惩罚公平、合理、适度,他们还是能够接受惩罚的,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此时犯错误者的心理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侥幸和承受惩罚的斗争会使其极度焦躁不安,高度紧张,甚至是畏惧。这种心理表现会让其对所犯错误有一个反省的过程,认知的过程,会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其心理、性格、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惩罚一下学生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实施。一般来说,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非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学生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我的具体建议是:
惩罚学生的前提是肯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教师赞扬的优点,当教师要惩罚学生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学生还是好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在惩罚时把内心感受跟学生说清楚,让学生知道他在老师眼里并非一无是处。
要向学生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学生进行批评之前先给学生讲道理,让他明白为什么惩罚他,这样有利于改正错误。如果学生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教师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教师在惩罚时要让学生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学生,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
惩罚一定要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真爱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山东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学生;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学生;三,不准向家长说学生的坏话。
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学校片面地强调要鼓励、赞赏学生,已经有了矫枉过正的嫌疑。常有人把欧、美等国的教育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对此,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彭林教授曾这样分析:西方^对于学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来源于宗教,认为学生是上帝的,父母只是监护人,没有权利打他。中国认为,孩子是父母生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懂事的,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的学生天生就是玩劣不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可以躺在马路上打滚哭闹,要挟大人。其实,此时他在偷偷地观察父母,看父母承受的底线是什么。这时父母必须要教训孩子,用行动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行为要受到惩罚。大人都是懂道理的,还会犯罪,还需要接受惩罚,更何况学生呢?靠自觉和讲道理,有时是行不通的。但为了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必要的时候可以惩罚。对待学生,如果既说服不了,又不能惩罚,那就只能放任,学生会越来越难以管教。
再之,欧、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宽松”。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如有学生将不允许带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戒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律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收到特殊学校去。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继承。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时,社会还在呼吁激励教育、呼吁家长教师理解学生;当我们看到有些极端自私、缺少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溺爱之风由家庭蔓延到学校时,我们的教育是该深刻反省了。
作为教师,如何使用惩罚手段,我想特别强调三点。
首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要一视同仁,教师在工作中难免有偏心,如果出现同样的错误,老师比较容易对好学生宽容。这样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一片真心最重要。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回忆自己的教书经历时说:“当年,我在中学当过班主任,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因为学生扫厕所,不管是哪个组,我都陪他们扫。我什么事都带头,学生就听我的,平时和学生关系很好。但是当我板下脸,声色俱厉地在批评某个同学的时候,他会感到有压力。有一个时期,有些同学总是不完成作业,早上到校后抄作业。我发现后,就规定抄袭者中午必须先留下来重做作业,做完了再去吃午饭。同时,我也不去吃饭,陪着他们做。家长到学校来抱怨,说学生还没有吃饭。我对家长说,我也没吃饭。家长听了无话可说,认为老师是严格要求,必要的惩罚是应该的。如此两三回,抄作业的现象再也没有了。我必须让学生和家长知道,我的行为和苦心都是为学生好。”
最后是提倡民主式惩罚教育。有时,由班主任老师做出处罚决定,学生难免心存疙瘩。最好,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视情形交由班级公开公正讨论,并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处罚意见。这样,犯错误的学生感到来自集体的意见是民主的、正义的、“众怒难犯”的,如果拒绝改错就会被孤立,从而摆脱侥幸心理,甘愿改正。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读者意见
“教师惩戒权”我们了解多少?
苏辰刚 刘 敏
如果说惩戒,人们还能够在头脑中反映出例如远古的戒尺,例如现在的体罚、变相体罚,而上升到“权”的高度,恐怕茫然的太多。我随便的问身边的老师,我们有什么样的惩戒权?老师们说惩戒权?你编的吧!惩戒权,我们有吗?我只是知道一定不能够惩罚学生,不然,稍有差错可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学生就是上帝,我们有惩罚上帝的权力?
翻开《教师法》,“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有关教学权利的规定仅此一句。空泛无力,无任何可操作性。与其说是法律条文,不如说是一句口号。靠什么来保障教师教育权利的行使?当学生拒不接受教师教育甚至侮辱教师时怎么办?法律没有告诉我们,教育部门也没有告诉我们。因为法律的缺位和模糊,许多教师为此付出了代价,轻则受处分,重则被辞退。既然国家可以对违法公民进行惩罚,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对违纪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并且注意,此“权利”而非“权力”。更不要贵刊讨论的说什么“教师惩戒权”了,此权应该是“权力”吧!
批评教育范文4
一、批评应以爱与尊重为前提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认知决定着情感,而情感影响着认知,没有任何情感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学生有过失要及时告诫、提醒,犯错误要适时批评、惩罚,而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怀着爱心,要诚恳有善意,要与学生感情相通,用关心、诚心、情感来唤醒学生。教师绝对不能歧视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体面地接受批评。俗话说“仁者无敌”,“通情”方能“达理”。
二、批评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曾说过:“差学生受惯了批评,你表扬他一句,他永远记得你;好学生听多了表扬,你批评他一句,他一辈子不会忘记你。” 学生除了共同特点之外,由于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心理特点、个性特征、所受的教育及现有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教师批评的反应往往是不一样的,承受能力也因人而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所以教育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内因和外因,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以及学生平时的具体表现,调整自己批评的严松程度,做到区分对象,因材施教。
三、批评应注意场合,因地制宜
批评的环境背景会为批评营造一种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充分注意批评的方式及内容是否同所在场合的氛围相协调,切不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看场合,应该随机应变地选择场合开展批评。若是地点太随便,可能会使学生不重视,心不在焉;但地点太严肃,可能又会使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恐惧害怕。针对不同情况,可选择一些轻松、清静、舒适的私下场所进行,给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例如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应在正式、正规的场合进行,使学生提高警惕,重视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批评应注意分寸,因度制宜
学生要克服一个缺点,往往要经过多次批评。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很多教师会像嗦的唐僧,整日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大道理、小道理轮番轰炸,每次批评都是上一次批评的简单重复,学生耳朵都听出了老茧,变得麻木,甚至反感与厌烦。还有的教师一旦批评学生,就把学生以往的一切过失全挂在嘴边,新账老账一起算,使学生产生反抗情绪。这样非但不能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批评不能过度超量,要注意批评的变化性,变化批评的环境、角度或方式方法等,使学生对每次的批评都感到新鲜,加深对批评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做到就事论事,不揭老底,使批评教育恰到好,点到即止。
五、批评应注意时机,因时制宜
无论怎样的批评,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消极,从而影响学生其它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时间,避免批评产生的负效应干扰到学生的其它活动。例如:不在课前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在考试前批评学生,以免影响他们考试时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发挥和成绩。除此之外,在比赛前,参加各种活动前,身体不舒服时,遭受失败和挫折、受到其他教师批评时,也不能进行批评。
批评教育范文5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记得有一次放晚学,我带领同学们排着队准备穿马路,这时,小娅看见妈妈在对面的店里买东西,一时兴奋,竟忘了看红绿灯,正想直奔过去,这时有一辆大货车急速驶来,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冲过去拉住小娇的衣服,把她拉回了马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小娅说:“小娅,多太危险呀,差点吓死我!来,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过去。”孩子感激地一笑,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对面。老师的关怀犹如春风深深感染了学生,收到的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 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批评要讲究艺术。
1、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 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4 、暗示性的批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e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聪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戴“功”立“罪”的批评。
批评教育范文6
1、党史教育学习上
存在的问题:通过参予支部党务工作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深入学习了一些党的历史、方针、政策,但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应更加深入把握精髓。
改进方法:沉下身子,静下心认真研读党史,遇到不懂不会的,主动找党员同志、前辈共同研讨,向专业研究党史人士请教,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在纪律作风上
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但对党纪国法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用理论全面武装自己要求自己。
改进方法:加强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模范带头遵守党纪党规,知敬畏、守底线,严格规范执法。
3、在工作作风上
存在问题:日常工作的统筹安排上有欠缺,从事党务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业务工作的能力,参与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改进方法:挤出时间多钻研业务知识,提高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和业务工作技能,发扬老民警“传帮带”的作用,处理好家庭、工作的关系,保持积极工作热情。
4、在生活作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