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1
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含了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供应链运作希望能够藉由这些相互作用实现更低的成本、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小的库存、更多的产品品类、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准确的送货时间、更高的顾客水平和更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建模技术来表达供应链中跨组织的复杂关系。特别地,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动力学仿真更提供了一种分析系统的直观方式[1]。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有效地分析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方法。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2]。
实际上毕业论文ppt,在理论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在其《工业动力学》中提出。Forrester[3]最先观察到了结构、策略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需求沿着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逐渐放大,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Sterman[4]最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并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Ovalle O.R.[5]完善了这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模型,分析了共享不同信息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国内学者黄丽珍[6]和张立菠[7]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尝试从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级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建模
供应链上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决策流和商流等流程,本文的建模重点研究物流和信息流两种流程。这是因为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表达供应链上的物流和信息流。本文一方面对所研究的供应链系统链环节进行了简化,主要讨论订货、库存和发货三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另一方面对其决策进行简化,以牛鞭效应(订货量波动比)作为重要的对比指标[6]。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通过订货和发货分别实现与上下游节点企业联系,从而使得系统的有效地运作。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的基础上,因此建模前须分析得出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
1.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的因果回路图(Casual Loop Diagram, CLD)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是一种没有信息共享的运作模式,MIT的啤酒游戏很好地再现了这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最重要的流程是对上游的订货流程和对下游的发货流程。对上游的订货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即各节点企业根据过往的数据,运用简单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来预测t期的销售率,并同时考虑t期初企业的渠道存量和库存状况来进行订货决策。对下游的发货决策则是权衡下游的订货量和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量来进行的。图1给出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用k节点表示)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其中包含了九个反馈回路,即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七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第七和第八个回路是正反馈回路,除此之外都是趋于平衡的负反馈回路。
图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
回路图,可以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流程分为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始于进货(即上游节点的发货),从而形成渠道存量毕业论文ppt,渠道存量(Pipeline)指的是因为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过程中引起的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进货指的是进原材料,渠道存量包括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引起的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进货都是成品,渠道存量指的是运输延迟引起的库存。收货后渠道存量减少,同时库存增加。对于生产商来说,收货指的是原材料经生产加工后变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收货指的是成品到达该节点企业仓库。对下游的发货取决于下游节点企业的订货和该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率。发货使得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减少。此外,模型还受到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受研究问题所限,在此不多作分析。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油气成藏动力,学油气运移油,油气成藏机理
1.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
成藏动力学研究是在综合分析区域钻探、地球物理、分析测试和地质地化等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定量地、动态地刻划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其内在规律性, 因此是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成藏动力学模拟实质上是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以当代最先进的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 全面利用各种地质、物探资料, 采用最先进的盆地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方可进行[1]。,油气成藏机理。盆地描述部分用于刻划盆地现今的构造、沉积岩性和各种地质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 为盆地模拟奠定基础。盆地模拟方面包括构造、沉积、储层、古水动力场、古地温、生烃、排烃、圈闭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等各个部分。其中, 从生烃到运移的模拟构成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的主体, 而其他的描述和模拟则是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的最终结果体现在油气资源量计算部分上, 包括计算出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烃碳转换量、油气损失量, 最后要计算出盆地中聚集的油气资源量[2]。,油气成藏机理。
2.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及类型
田世澄(1996) 提出将受地球深部动力学控制的盆地构造2沉积旋回作为一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把改变地下成藏动力学条件, 影响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区域不整合和区域分布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界面作为不同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界面。并据动力学特征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3 种类型, 据油源特征又区分为自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他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因此共可划分出6 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3-6]。康永尚(1999) 根据系统动力的来源、去向和系统的演化方式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封存型和滞留4 种。,油气成藏机理。实际上重力驱动型对应开放型, 压实驱动型对应半开放型, 封存型和滞留型则对应封闭型。,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因此二者是一致的。这种以油气成藏的动力因素来划分油气系统的方法比经典的含油气系统的一套源岩对应一个油气系统的粗略划分方法更深入, 更能体现油气作为一种流体的运动分布规律, 从而有效指导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勘探[7]。
3.油气成藏主要动力因素的研究
沉积盆地实际上是一个低温热化学反应器, 油气的富集是由温度、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及由压力、地应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的综合结果, 也是盆地中各个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油、气、水三相渗流过程的结果。张厚福(1998) 认为: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三场”系受地球内能控制, 是地球内部能量在地壳上的不同表现表现形式。“三场”相互之间彼此影响与联系。“三场”的作用使地壳上形成海盆、湖盆等各种水域, 才衍生出水动力场, 有了水体才能出现化学场与生物场, 后二者也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综合这些场的作用, 在含油气盆地内才出现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与流体压力封存箱等地质实体, 后二者之间互有联系和影响。油气从烃源岩生成并排出到相邻的输导层经运移聚集而成藏及成藏后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一系列过程都始终贯穿“三场”的作用[8-10]。
4.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的关系探讨
目前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主要有3 种说法。(1)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起点。(2)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王英民(1998) 认为含油气系统划分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结果。,油气成藏机理。(3) 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交叉关系。笔者认为由油气运聚的物质空间和动力因素控制的流体输导系统的研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按照从源岩到圈闭这一历史主线, 侧重于油气成藏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机制的研究。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对应的状态空间是油气藏。而含油气系统是从油气显示开始, 而不考虑其是否具有工业价值。因此油气成藏动力系统是在大的合油气系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按油气运聚动力学条件而追踪油气分布规律。因此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认为在含油气系统宏观研究思路基础上进行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的系统研究, 并根据成藏动力源泉进一步划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 才能弄清我国陆相盆地的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并建立当代高等石油地质理论, 从而更好地指导21 世纪的油气勘探[11]。
参考文献
[]佩罗东1石油地质动力学[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
[2]孙永传1石油地质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J]1地学前缘,1995,2(224):92141
[3]康永尚,等1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J]1沉积学报,1998,16(3):802841
[4]康永尚,等1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M]1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
[5]王英民1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J]1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3):38523921
[6]胡朝元,等1成油系统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应用[J]1石油学报,1996,17(1)1
[7]龚再升,等1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
[8]张厚福,等1石油地质学[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
[9]田世澄,等1论成藏动力学系统[J]1勘探家,1996,1(2):202241
[10]张厚福,石油地质学新进展[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
[11]费琪,等1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C]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曲轴,弯曲疲劳,模态测试,瞬态
引言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system dynamics theory, through vensim software builds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ystem dynamics, conducts the systemic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system for the liquid cooling issues in the closed container.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iquid which is heated in the container is falling within a certain time, but when the temperature drops to the room temperature, the liquid will not fall, and remain in the room temperature.
关键词:液体冷却;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因果循环图;积流图
Key words: liquid cooling;system dynamics;vensim software;causal circular diagram;product flow diagram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26-02
1系统动力学
1.1 系统动力学简介[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提出了一种系统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它是分析复杂系统的信息反馈的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科学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推理,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吸收了信息论的精髓,借助于计算机对复杂系统进行模拟仿真,以便对某一项目进行前期的评价与预测或者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系统动力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生物等领域,系统动力学模型也被称为社会、经济、生态等复杂大系统的“实验室” [2]。
1.2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1]
1.2.1 系统的复杂多变性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实际系统一般都是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物质本身,信息和运动。
1.2.2 因果循环图因果循环图用来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复杂关系。它是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础。因果箭头由A指向B,说明B随A变化而变化,旁边的“+”号表示正因果关系,A增B增;“-”号表示负因果关系,A增B减。
反馈回路。反馈就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主要反映了信息的回馈。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链组成的闭合回路就是反馈回路。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反馈回路就是由信息与运动构成的闭合路径。
1.2.3 积流图系统动力学的积流图主要研究系统内部的物质本身或者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的流图如图1。
1.2.4 系统变量①状态变量:反映系统中的变量随时间累积的过程,受速率变量的影响。②速率变量:描述状态变量的时间变化情况,在模型中用平均速率代替瞬时速率。③辅助变量:描述状态变量和速率变量之间的中间变量,位于两者的信息通道上。④常量:指在考虑的时间范围内变化甚微或相对不变化的参数,它可以直接或辅助形式对状态变量或速率变量赋值。
1.2.5 系统方程式用各种方程式把模型中非正规的,概念化的结构构思转化成正规的,定量化的数学表达式,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仿真,可以研究模型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1.3 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1]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是由美国Ventana公司推出的一个可视化的建模工具,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思,模拟,分析与优化都可以通过该软件实现[2]。进入软件操作界面后:①绘制因果循环图;②创建积流图;③输入模型方程和参数;最后单击按钮,得到各种模拟仿真结果图形。
1.3.1 Vensim建模步骤[2]①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②通过对系统的结构分析,划分系统因子,确定反馈机制;③运用Vensim建模软件对模型的结构构思进行图形化,定量化,规范化;④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指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或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修改模型;⑤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估,找出本质特征或提出改进对策。
2因果循环图
根据物理学原理,对于一个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其冷却速度与液体和环境的温差、传导介质的导热系数有关[3]。将该密闭容器内液体冷却问题这个大的复杂系统划分为5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因子:液体温度,液体温度变化率,环境温度,液体与环境的温差,介质导热系数。模型中体现了1个主要的正反馈环:液体温度一+液体与环境的温差一+液体温度变化率一+液体温度;根据Vensim软件绘制出的因果循环图如图2。
3积流图
首先,给定一个初始值,假设当前环境温度N=25℃,初始液体温度A=80℃,对介质导热系数赋值=0.004,令液体温度用B表示。然后编辑系统仿真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式:
①液体与环境的温差=液体温度-环境温度
②液体温度变化率=介质导热系数*液体与环境的温差
③液体温度= INTEG(IF THEN ELSE(液体温度
由以上公式,进入Vensim软件得出系统流位流率图如图3。
4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由图4可知:在介质导热系数(0.004),环境温度(25度)不变的情况下,密闭容器内液体的温度在20分钟之前随着液体温度变化率和液体与环境的温差的下降而降低;但基于物体的热量传递原理,液体温度B不会一直无止境的降下去,20分钟后液体温度下降缓慢,大约30分钟当液体温度B降到环境温度N时,就不再降了,一直保持环境温度N不变。这个结果正好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符。
5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个简单的物理现象,说明系统动力学研究事物的方便性,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实际性,可靠性。它为人们的各项分析研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实际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对一个项目的前期策划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谢英亮,谢林海,袁红萍,刘贻玲.系统动力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M].第一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3-7.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5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Bose)将光子作为数量不守恒的全同粒子而成功的导出了黑体辐射定律。随后,爱因斯坦在1924和1925年发表了两篇文章,将玻色对光子的统计方法推广到了全同粒子理想气体,并大胆地在理论上预言了这种新奇的量子相变,即,当温度足够低时,无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将会占据同一状态,大量的原子就会集聚在最低能量的量子态上,这就是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简称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种崭新而奇特的物质状态。实验上,直到1995年人们才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自此以后,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热潮。
在理论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平均场理论框架下可以用Gross-Pitaevskii(GP)方程(即变系数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描述,该方程在某些特殊参数系数下是可积的且存在精确的孤立子解。随着实验技术的逐步改进,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外势场可以进行调控,从而GP方程的各项系数可以进行人工调制,使得孤立子理论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许多新奇的量子态被发现。
近年来,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刘伍明研究员等人合作,我们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孤子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研究了简谐势作用下空间局域非线性的准二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得到了两组精确的局域非线性波解,分析了波函数的量子和拓扑性质及动力学性质,得到了新的概率密度分布,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这些局域非线性波的线性稳定性,发现了非线性系统中类似于线性谐振子的能谱变化规律和量子信息,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来实现这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该结果发表在[Phys. Rev. A 81, 025604 (2010)]上,该论文至今被引用40余次,其中包括发表在国际顶尖物理学期刊Rev. Mod. Phys.上的论文。(2)研究了简谐势作用下时空调制非线性的两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获得了两组精确的物质波孤子解,包括呼吸孤子、准呼吸孤子、振动孤子和运动孤子等;最后,通过加噪声的动力学演化研究了这些物质波孤子的稳定性。该结果发表在[Phys. Rev. A 82, 023612 (2010)]上,至今被他引20余次。(3)研究了准二维简谐势作用下具有时空调制非线性的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求得了精确的量子化涡旋和巨涡旋孤子解,通过动力学演化和数值模拟发现时空调制非线性支持稳定的量子化涡旋;特别地,我们发现在排斥的非均匀凝聚体中存在具有大拓扑核的稳定的量子化涡旋。该结果发表在[Phys. Rev. A 84, 053607 (2011)]上,至今被他引近20次。(4)将延拓结构理论推广到GP方程上,得到了可积的GP方程及其非等谱Lax对;并通过一个自相似变换将具有衰减项的GP方程转化成了经典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得到了该GP方程在Feshbach共振条件下的双亮、双暗孤子解,分别描述了在吸引势和排斥势中随时间变化的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亮、暗孤子的动力学,为新的实验提供了依据。该结果发表在[J. Phys. B: At. Mol. Opt. Phys. 42 (2009) 245303]上,至今被引用10次。
另外,我们还在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环状暗孤子、三维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环涡旋孤子和具有自旋轨道耦合的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skyrmion等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新奇动力学、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孤子动力学以及非交换规范场作用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超流和Bogoliubov激发。
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100126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32016)和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批准号:SQKM201211232016)的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刘伍明研究员等合作者的无私帮助和讨论。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6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立与数学相关的奖项。有人猜测说诺贝尔的女友最终嫁给了一位数学家米塔-列夫勒,故而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而在设立该奖时把数学排斥在外。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经不住考证的。从诺贝尔的科学观来看,诺贝尔成为19世纪的著名发明家和实业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拥有敏锐的直觉和非凡的创造力,不需要借助于深奥的高等数学知识。在诺贝尔所处的19世纪下半叶,化学领域的研究跟高等数学的结合并不紧密。因此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象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与纯粹数学及应用数学有关的奖项。
这种结果导致了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力学学科中的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例如上个世纪的三大力学家普朗特、杰弗里·泰勒和冯·卡门都没有得到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青睐。普朗特在边界层理论、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湍流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作“空气动力学之父”。杰弗里·泰勒的研究对流体和固体力学及它们在气象学、海洋学、航空学、水力学、金属物理学、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他是知名的实验家和理论家,能够凭直觉并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发现新现象。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而当今健在的哈佛大学教授赖斯(Rice)由于在断裂力学和地震方面的贡献也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提名。但是这几位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生活面貌的力学家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这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力学家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其学科属性所决定的。力学或者说应用力学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它是物理学最早的一个分支,但是自从流体力学出现,它与传统物理就分道扬镳了。此时的力学主要倾向于用应用数学的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近代物理则更多地注重研究微观粒子的规律。力学也被钱学森定义为“技术科学”,是衔接工程与数学、物理的桥梁;在西方,力学有时候也指应用数学。故而与更多关注原创性成果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领域相比,力学家更加关注应用,因而与诺贝尔奖的初衷有所出入。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或者力学奖,也有几位力学家因为其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实际上,力学的逻辑和工程思维训练对于他们的获奖也有很大益处。这些幸运的力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位。
瑞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瑞利(Rayleigh,1842~1919)是英国物理学家,187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9~1884年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05~1908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08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遍及当时经典物理学和力学的各个领域,一生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瑞利在弹性动力学领域指出:在地震中应当存在一种沿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后被称为瑞利波或者L波。瑞利也提出了直接求解变分问题的瑞利(Rayleigh)近似方法,并应用于求解工程振动问题的固有频率。在流体力学领域,他研究了液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的失稳,称之为瑞利失稳。
尽管瑞利在力学上有诸多贡献,但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是因为在1895年发现了气体中的一个稀有元素——氩(Ar)。当时他发现从液态空气中分馏出来的氮,与从亚硝酸铵中分离出来的氮,有着极小的密度差异。但是他那经过严格数学逻辑训练的大脑使他具备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轻易把千分之几的数据偏差归结于实验误差,因而没有与诺贝尔奖的桂冠失之交臂。
瑞利一生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他文笔清雅畅达,所写文章大多有严格的数学证明,定量十分准确。后来,他把自己的论文整理为一部五卷本的论文集。论文集的开头,他写下了这样的言词:伟大精深啊/上帝造物之奇妙!/研究探索吧/求得世界奥秘/乐在其中矣!
布里奇曼——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布里奇曼(Bridgman,1882~1961)是美国著名的实验力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是操作主义的创始人。他曾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于1942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布里奇曼因发明产生很高压力的装置及利用这一装置在高压物理领域内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位美国学者评价布里奇曼的工作时说到:“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物理学领域能够与高压物理学相比,高压物理学主要是一个人的工作。”从1905年开始,布里奇曼就研究了物质在高压下的力学性能。他创建了一种新的高压装置,可产生10 GPa(十亿帕斯卡)的压力。他利用该装置,广泛地研究了100多种化合物在高压下的物理性能,如压缩性、电导、热导、拉伸强度和粘度等。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方面,他发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施加的静水压力关系不大,而受剪应力的影响较大。这些结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塑性加工、机械、材料、土木、水利、航空航天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