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肉牛养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1
这种牛太大了,比人们常识中的足足大了一圈,站起时的气势像一座山在隆起,硕大的牛头伸过来近在咫尺,两眼雪亮,一副精力弥漫、跃跃欲试的架势。
记者身边的张丽君却向前走了一步,伸出手,温和地摸着牛头。那牛顺势摆了摆头,似乎很舒服,噗一声又喷了一下气,算是和张丽君打招呼。“没有事,它们都很温和的。”张丽君笑着对记者说。这位留着波浪长发、穿着雪白隔离服的科研女性已经和牛打了20多年交道,看见它们如同朋友会面一般自然。
眼前这个牛舍虽然宽敞干净,但10多头牛共处一舍,仍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张丽君丝毫不以为意,挨个看每头牛耳朵上的耳标,向记者介绍每头牛的情况。
“这头就是辽育白牛的种牛,你看它的头型方正、体形壮硕……”张丽君兴致勃勃地讲着。作为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现代育种与畜牧科技管理科科长、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张丽君是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编写人、“辽育白牛育种”项目主要完成人,和她的团队成员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三个自主肉牛新品种,取得了辽宁省,乃至国家牛育种史的重大成果。
“在畜牧业、尤其是大牲畜的现场科研领域,像张丽君这样吃苦耐劳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非常难能可贵,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多同行业的男性深感钦佩。”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和很多科研领域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工作不同,大型牲畜的育种科研工作多数是在牲畜的养殖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因此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脏、累、苦,甚至带有一定危险(例如被牛顶伤踢伤、人畜患病感染)。2002年,张丽君由沈阳市畜牧科学研究所调入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时,整个管理站的一线科研团队里,只有她一位女性。
刚刚调过来,张丽君就和她的同事承接了“辽育白牛育种”的项目。
这项目听起来不好理解,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原本只有役用牛(用来耕地),没有专门的肉用牛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肉种牛,人工采精后为养殖户的母牛人工授精,改良我们的本地牛种,这样才让市场上牛肉供应量增长起来。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量,我们国家必须培育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否则一切都受制于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从2000年开始研究通过杂交牛来培育新的肉牛品种。张丽君到管理站时,选育新品种牛的工作落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身上。
“简单说,就是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我们设计条件的牛,然后进行选配,经过四代繁衍之后,培育出最优良的种牛。”张丽君说。
事情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例如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条件的牛,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就是千万里的路程和数不尽的艰辛。当时,辽宁省内符合条件的优秀母牛主要集中在昌图、黑山、喀左等一带的养牛户中。从2002年开始,张丽君和她的同事长期深入这些地方的村户,通过当地的畜牧科技推广站,拿着配种员近些年的配种记录,带着一个五六百斤重的地秤(带护栏、用来给牛称重),挨家去敲门,向牛主人讲明来意,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进院到牛棚里,从众多牛里寻找配种记录上的那一头。然后核对这头牛的族谱,确定品种,测量体重,分析体型、外貌,诊断健康情况……折腾一大圈,一头牛的测量和登记工作才算完成。然后拖着地秤,在乡村的土道上磕磕绊绊地走到下一家,再敲门……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年当中大半年要在外出差,去的时候农村地里的苞米才一[[乍
扎] [乍
扎]]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冬天,积雪覆盖了割倒在地里的玉米秆。休整一阵,刚一开春又出发了。
当时项目经费不足,吃穿住行都要尽可能将就,农村、县城里的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在省城里司空见惯的公共设施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张丽君过去虽是个学生出身,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城市女性,但也是毫不介意地入乡随俗。
“其实当时没觉得苦,因为这样的肉牛育种项目在我省没做过,现实与书本和国外情况差距很大,几乎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技术和作法都要靠查资料和自身研究。所以在选育阶段,真恨不得每一家农户都走到,根本没时间想别的。”张丽君笑着说,别人说她干工作比老爷们都强,她也是哈哈一笑。只是有一次在外出差,恰逢女儿升中学,自己又赶不回去,只好通电话鼓励孩子――这些年的频繁出差已经让她亏欠女儿太多,母女俩长时间不见面产生不少隔阂。其实当天女儿在电话里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是你亲生的吗?”电话这端,平日里精明强干的张丽君听了哑然无语,随后就流下了泪。
两年时间的奔波,第一轮登记共统计了1万多头牛的族谱、体型等信息。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从近万头牛中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条件的牛进行横向,随后又进入二代繁衍,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在总结分析性能测定结果时,由于没有先例可借鉴,张丽君通过查询资料、自己研究,找出一套数据统计方法……苦和累伴随着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从未消褪,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做好每个环节,对任何瑕疵都不惜推倒重来。
直到2009年,第四代N牛终于育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现场审定,“辽育白牛种牛”正式宣告成功。
张丽君一战成名,她并没有利用这次机会脱离艰苦的现场科研,反而更加关注一线的工作。
“我愿意去现场,自己亲手做的事托底。常和牛打交道不觉得苦,脏也不算什么,习惯了。”张丽君说话总让人觉得既温和又开朗,“不过有一回也给我弄够戗。2013年冬天有一回,我们去养牛场测牛的背膘,那时候大冬天,牛棚里为保持温度挺长时间没开门,我们一进去,那氨气的味儿那个浓……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我都挺不住,辣得眼睛都睁不开。那也得测啊,我们在牛群里挤来挤去,拿着设备挨个牛测量,又要保护仪器不被牛撞坏。结果刚做到一半,牛棚的棚顶还漏了,连冰带雪全都掼到我们身上了,从头到脚,那些牛一乱在你身边蹭来蹭去,你就想吧,那什么感受。说起来,我们这个团队,也确实挺能战斗。”张丽君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成绩是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她只是其中一员。
科研工作者是值得尊敬的,长期在一线做现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尤其值得敬佩。15年来,张丽君经历了无数田间地头的严寒酷暑;无数次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或牛舍里进行胚胎移植操作;去屠宰车间测定牛内脏、肉质、肉重,加班到深夜赶写项目材料;坚持定期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养牛户授课……仅从2011年以来,张丽君承担了国家或省级科技项目(课题)8项,研制地方标准5项,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7篇,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省畜牧行业奖项4项,被辽宁省科技厅评聘为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除了科研之外,张丽君还参加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理念,创建适应辽育白牛品种资源特点和辽宁省产业实际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的新成绩。另外在“沿江牛保种”、 辽宁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工作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申请实施了多项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和推广项目,推动了辽宁省牛业科技进步。
2015年,张丽君所在的科室接到编写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编制5年行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而“十三五”科技规划又是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闹醒氲降胤降闹厥映潭瓤涨埃在编制上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丽君与领导和同事凭借多年科研积累,以及对国际、国内及辽宁畜牧业科技的了解,通过调研、查阅大量资料、讨论分析、征求意见、起草、修改等工作环节,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写任务,上报材料字数3.4万字。编制工作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和大农业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辽宁畜牧兽医局和科技厅采用。
在采访中,张丽君和记者聊了一些家庭的琐事,说起某一项工作时话题就不知不觉绕到她的女儿和丈夫身上。张丽君总是说自己亏欠家里人太多,好在丈夫和她是大学同学,了解她的工作性质,始终支持她,女儿长大后也愈发懂事,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工作时似乎遗传了她“女汉子”的工作作风,让她不免有些心疼。
“女孩子还是不要那么累。”张丽君说,有时看女儿把她们公司的工作拿回家干,非常辛苦,丈夫说孩子像她……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2
一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全市畜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优质肉猪、肉牛、肉羊和奶水牛四大基地,紧紧抓住生猪市场好、国家扶持力度大和群众养猪积极性高的有利时机,狠抓扶持政策落实、科技推广和行政执法,促进了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2009年畜牧业生产形势回顾
(一)主要成效
——畜牧生产发展态势强劲,存出栏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预计实现肉类总产23.2万吨,畜牧业产值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生猪存栏216.57万头,肉猪出栏225.38万头、猪肉产量19.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4%;、 7.4%和11.78%。牛存栏60.08万头,牛出栏14.05万头,牛肉产量1.9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5%、8.16%和16.57%;羊存栏40.63万只,羊出栏23.86万只、羊肉产量0.54万吨,存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栏和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62%和12.5%。家禽存栏539.62万只、家禽出栏760万只、禽肉产量1.69万吨,禽蛋产量9727.8吨,同比分别增长5.49%、10.8%、8.3%和2.42%。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
——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发展后劲增强。2009年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家;民营种畜禽场18家,新增12家;规模化养殖场(大户)快速发展到78户;养殖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稳步发展,示范村165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11个,养牛小区9个。XX年-2009年,中央财政投资的1310万元,扶持78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6000万元;全市72个乡镇883个行政村动物防疫配备了冷藏设备。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我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防疫冷链体系初步得到了健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为加快全市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畜禽养殖模式有创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畜牧部门的协调下,农村信用社通过“找路子、出点子、送票子”支持尹家坝养殖小区以“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养殖模式发展生猪生产取得成功。信贷支持规模养殖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白恩培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腾冲县推行“正大畜禽一条龙”养殖模式,2009年3户养鸡示范户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纯收达12.3万元。按照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出台的《关于加强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加快全省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意见》的要求,市县(区)畜牧局正在寻求与正大集团更大范围的合作。
——挖掘培育了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品种,扩大了**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2009年,我市加强了与省农大的技术合作,以市种猪场为载体,以遗传资源保种场项目建设为支撑,扩大了**猪的选育。目前该场已选育纯种**猪408头(能繁母猪386头、公猪22头),共九个家系;已向社会提供纯种**猪216头,优质二元杂母猪1217头。同时加强了奶水牛业基地建设,通过选育扩繁及相关试验研究等工作,“槟榔江水牛”于2009年8月25日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公告,结束了我国无河流型水牛的历史。目前在腾冲县建立了500头以上的养殖场2个,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2个,100头以上的养殖示范村6个,水牛奶产量2009年有望突破XX吨。通过挖掘培育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腾冲槟榔江水牛”品种,扩大地方优质猪种“**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部门服务职能增强。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五县区的兽医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前可全部结束,基本建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持、执法监督三大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全方位搞好服务提供了保障。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抓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兽医工作方针,抓好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的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据统计,全市春秋防期间累计免疫猪瘟1350.58万头、猪蓝耳病293.5万头、猪牛羊口蹄疫免疫472.15万头只、禽流感599.82万只。平均免疫密度达85.85%、71.86%、78.93%、67.29%。二是认真对基层春秋动物防疫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促检查落实保政办发[2009]64号文件精神,层层签了防疫责任状。三是根据市政府对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在五县区建立了周边动物疫情测报网点,适时掌握市外疫情动态,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堵。今年获取重大疫情信息四起,收到了提前防范的明显效果。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2009年共完成疫情检测3089份,完成免疫效果检测4144份,完成病原学监测采样送检527份,完成专项病监测采样送检172份。五是配合市人大农环委到五县区对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自去年9月以来,已连续15个月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共3页,当前第1页1
2、抓市场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管。今年全市共开展畜禽产地检疫149.38万头只羽,检出病畜308头;畜禽屠宰检疫45.67万头只羽,交通运输监督检查生猪5225车次、20.51万头,牛1220车次、1.21万头。二是切实加大饲料、兽药安全使用等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今年,全市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1184人次,对32个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厂、82个肉类销售市场、72个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检查,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户562户,整顿市场297个次。三是组织开展了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2009年共完成兽药质量抽检120批,检验120批,合格66批,合格率为55%;完成饲料产品抽样送检80批,检测120批(含德宏州送检40批);对23户养殖大户、重点户使用的饲料进行库房内抽取饲料样品,进行违禁药物抽样送检30批;动物性饲料产品抽检5批;饲料标签抽查109个,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及莱克多巴胺检测200份,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四是及时开展生鲜牛奶生产、鲜奶收购加工、饲料生产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按照市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厅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全力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面达到100%,取得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保证了全市生鲜牛奶和奶制品的安全,保障了牛奶市场的平稳供应和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五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今年全市共查处各类畜产品流通经营违法案件52起,罚款123738元。通过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对畜禽贩运户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保障了畜产品交易顺畅流通。
3、抓其它工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积极协助省农业厅、省奶协会在腾冲召开“云南奶水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市向大会提供交流论文5篇,展现了中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资源;协助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在腾冲召开“槟榔江水牛现场审定会议”。6月14日腾冲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初审,7月11日正式通过国家审定。二是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在系统内认真组织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是以推进机关“三力”建设为切入点,严格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四项制度”;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四是认真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献爱心活动。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局党组及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解囊相助,踊跃捐款,全局系统共筹得救灾款和特殊党费63392元,为灾区的灾后重建尽了一份力。11月份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及时将2050元善款送到扶贫点的贫困户手中。
4、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市畜牧业发展。一是落实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能繁母猪补贴(按100元/头的标准)已下达各县区,可望在11月底以前兑现结束。二是XX年年完成母猪保险19.55万头,参保率达90%以上,2009年度的母猪保险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中。三是落实生猪良种补贴政策。指导施甸县按照省厅的要求,组织实施了160万元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四是落实了腾冲、昌宁两县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五是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扶持政策,XX年—2009年度投入1310万元。通过落实兑现中央、省、市等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5、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推进了全市畜牧产业化进程。截至11月底共争取到中央、省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3402.32万元。其中:①省级畜禽商品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资金215万元。②2009年施甸县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项目资金300万元;③2009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10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批复;④2009—2009年中央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50万元;⑤中央财政扶持低温冰雪灾害恢复畜牧业生产资金100万元; ⑥省级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91万元;⑦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195.32万元;⑧中央省市2009年度能繁母猪补贴1741万元。通过上述畜牧兽医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与国际小母牛组织、正大集团等的合作,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产业化进程。
6、抓好畜牧科技术推广,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为规范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的选址、规划、猪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污物处理等建设标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并下发了《**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科技帮扶”工程的实施,采取结对帮扶、驻点指导等形式,重点开展了以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科学饲养、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引进推广良种猪21545头(其中:良种母猪20925头,良种公猪620头); 开展牛冻精改良30681窝(其中:黄牛改良10527窝、水牛改良19344窝、奶牛810窝);开展生猪改良43.5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改良28.3万窝;完成农田种草11.08万亩;推广青贮饲料49.72万吨,氨化饲料11.66万吨;辖区饲料企业生产配合饲料7500吨,推广配合饲料18.52万吨;派出科技人员200名,重点挂钩帮扶30个新建科学养畜示范村,500户养畜专业户,20户龙头企业。共3页,当前第2页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全市畜牧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畜禽养殖方式总体上落后,畜禽养殖仍是一家一户散养为主,科学饲养水平偏低;二是畜禽品种多乱杂,畜禽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对路,效益差;三是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四是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加之畜牧养殖用地难解决,以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速度缓慢;五是市内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 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畜产品仍然以活畜外销为主,畜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04-02
动物医学专业也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一直在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国的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21世纪的到来,畜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以前的放养式、零散式转变为集中化、规模化;同时,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体水平转型到分子水平。对此,动物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上的畜禽和畜牧业的基本保障外,新时代下的动物医学也相应的扩及公共卫生学、共患病和兽医预防学等新的内容。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和H1N1病毒的蔓延等已涉及到公共卫生领域;2008年我学院的赖良学教授首次培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获得成功,李子义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也体现着现代兽医的职责。随着动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层次的深入,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动物医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我国开办了动物医学专业的60多个高等院校中,仍有很多院校继续使用传统上的兽医培养方案,培养动物疾病诊断、基本水平的动检、畜牧业、饲料、兽药和动物疾病控制等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提出了现代社会动物卫生方面的新要求。野生动物的保护、更深水平的动检和行政管理等与动物医学专业密切相关。但是,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数较少,培养的兽医人才也有较大的流失,导致我国紧缺动检、动物诊疗、疾病预防、野生动物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例如,负责管理动物进出口的海关部门,除了要对动物进行检验检疫,把好检疫关,而且动物制品的进出口,比如皮毛产品,就需要懂得野生动物制品的专业人才。然而,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动物医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接差度大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冠以“培养模式”题目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该模式培养的重点,并且日益成为“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就是学生不再一味地强调书本的重要性,而更多地注重提高多方面的基本素养。为此,“KAQ”人才培养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知识即将成为人类市场上新的交易入口,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知识;能力是要求人在处理事务上具有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法;素质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开学之初,做好专业说明报告会,不要让学生被局限在传统的兽医思想中。同时,学院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该专业,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开设动物医学导论课,让学院的教授亲自授课,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是教授,辅导员是研究员而且具备心理辅导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给学生提供咨询的条件,以解决学生的专业解答和心理不佳等问题。在五年的学习之中,学院应适应社会需求,开设应用型和煅炼型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课,避免随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在面临考研深造和就业选择时陷入迷茫。另外,在大三学期之初,再进行一次专业介绍,让学生在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和导师时有更清晰明确的想法。每个导师最多带领2名学生,而且在选择了导师后,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验方面都得到较好、较大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的设置上,不能一味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免疫学等;专业课包括内、外传染病学、动物检验、检疫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同社会对接便捷等。因此,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应增设宠物管理学、野生动物保护学、自然保护管理学等与宠物和野生动物相关的课程。同时,英语作为现在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建议部分课程开设全英文教学课堂,如细胞生物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科学概论。另外,建议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RBL(research-based learning)型课程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设实验课程,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以及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促使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获得兴趣,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性。另外,教师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的新发展、新课题、新方向,不断地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适当地嵌入相关的新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范例;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比如,家畜解剖学的教学,除了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让学生走进解剖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本科生的5年教学采用“2+2+1”教学模式,即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2年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全程导师制教学,针对本科就业的学生提供一年的实习空间,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一年导师(可以是其他大学或研究院的教授)指导实验探究的机会。在选择导师时,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共患病四个方向之一进行学习,而且学院会给学生一个周的时间去适应,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进行调换。
在学生基本修完动物医学专业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即在第八学期结束后,采取分方向培养。学院共开设动物临床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生物制品学三个专业方向,学生自愿选择,学生也可按照重选原则,选择其他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后,学院将会与日本的北里大学定期互派本科学生,同时,注重国际交流,同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院校进行密切的学术联系。
模块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本科就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经济动物的养殖方向:比如,肉牛、奶牛的养殖,绵阳的蓄养和新的经济动物(水貂、狐狸)的养殖。
2.野生动物、宠物疾病方向:比如,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园进行动物的诊疗工作;宠物的护理、销售和治疗;我国现在紧缺这方面的人才。
3.实验动物方向:目前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动物实验,尤其是具有流行染性病毒的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要求相当的严格。而且,实验动物的养殖条件也很高,需要专门的兽医人才进行养殖。
面临新环境的挑战,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构建和实践必须加紧进行,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和改进我国生命科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紧要的,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现代的兽医人。
参考文献:
[1]刘进辉,苏建明,程天印.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2):54-56.
[2]张立娜,华彦,肖向红.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2010,(03):42-44.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畜牧兽医 学科 发展 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一批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规模化生产、疫病免疫、诊断、检测、疫情控制与扑灭、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动物药品开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更加关注,畜牧兽医学科对我省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兽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畜牧兽医既是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家禽时期;又是现代的学科,拥有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畜牧兽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由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畜牧兽医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学、饲料营养学、繁殖学、饲养管理学、草地与饲料生产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产科学等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科的研究已扩展和延伸到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学、畜牧兽医法学、公共管理学、动物卫生经济学等领域。
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畜牧兽医学科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担供了宽阔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涉及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
2 学科体系建设现状
2.1 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畜牧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多年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86年建立了兽医内科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兽医学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动物生产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畜牧学研究生。目前拥有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1个,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点 2 个。2001―2006年,已培养学士790名、硕士98名。同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与“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创办于1985年,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320名、中专生1500多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中专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职业高中学校畜牧兽医班从1983年开始兴办以来,共招生6800多人,毕业6000多人。
省、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动物检疫、信息管理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仅1991年以来,省里组织培训就达70多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从而提高全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各地农函大利用教学培训资源,对全省畜禽生产第一线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共培训4万多人。
我省历来十分重视畜牧、兽医科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研究所” 已在石狮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设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工程”也通过省级验收;设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已经立项建设;设在龙岩学院的“预防兽医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已经立项建设。
2.2 机构与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畜牧兽医机构与队伍建设,历经几次改革和调整,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省级成立畜牧兽医局,设畜牧兽医综合处、兽医处、畜牧处、饲料兽药处,拥有行政编制25人;事业单位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全额事业编制94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等事业机构,共有939人员编制,实际人员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2483名,实有人员1418人,由于几次改革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影响到机构与队伍的稳定,目前正在理顺;为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实施,我省从2004年起,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全省共15043名,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此外,全省还拥有畜牧兽医教学、科研人员3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适应的畜牧兽医的行政事业、教学、科研机构与队伍。
2.3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加大了对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体系、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场,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215万元,建设了96个实验室,面积达19800平方米。其中1个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能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或确诊;9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分析、诊断等能力;8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具体承担辖区内畜禽抗体监测、数据整理、汇总和报告以及样品采集等能力;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2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基本具备了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31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备了承担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和消毒工作;373个乡镇兽医站,大部分初步具备了分发疫苗、实施免疫、样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计投入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建设经费5995万元,新建4个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1个国家水禽地方品种畜禽资源基因库和1个种畜性能测定与评估中心。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我省畜牧业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已达33914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5708万元、畜牧业标准化建设13120万元、生猪生产大县奖励3166万元、母猪保险1920万元。
3 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
3.1 学科发展现状
3.1.1 畜牧
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为重点,已建立了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建黄兔、山麻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河田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长乐灰鹅、闽北白鹅、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晋江马等20个畜禽地方品种保种场和晋江马保种区,并开展了品系选育和配套系选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金定鸭品系选育和莆田黑鸭高产系选育,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麻鸭高产系和配套系选育相继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鸭高产系目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存栏量达到3亿以上,成为我国蛋鸭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山麻鸭配套系产蛋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福建省农科院对半番鸭羽色性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鸭作为父本生产白羽半番鸭时,半番鸭白羽毛性状的遗传主要决定于母本,选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母本品系,《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分别获得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了半番鸭生产的经济价值,使我省的半番鸭选育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鸭人工授精技术在我省起步较早,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猪RN基因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开展了黄牛、山羊以及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进行番鸭的种用性能选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基金立项。 “优质白番鸭RF系列”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向全国16个省、市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望推广应用。“肉鸡、肉鸭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和“番鸭选育中动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对加快肉禽良种选育及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殖机能的调控与繁殖新技术方面,取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我省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儿胎盘的内分泌学、组织学变化与胎儿生长、母体代谢以及母子妊娠期、围产期疾病的关系,提出了胎儿胎盘机能的内分泌学和组织学监测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外专业学术杂志上20篇,其中SCI论文2篇。在生殖内分泌对生殖机能调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着力于研发相关配套技术,力争实现奶牛一年一产,进一步提高禽类生产性能。番鸭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调控技术研究将通过功能基因的辅助选择,提高番鸭繁殖性能,可望在禽类分子育种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国首创研究出蛋鸭无水面旱地圈养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水禽提供了替代传统水面放养的生物安全饲养技术。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药物残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资助;开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初见成效;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项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中兽医药技术为特色的肉猪、半放养优质鸡、黄兔的标准化生产和药残控制技术体系。“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黄兔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半放养优质鸡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猪新型免疫调节剂研究”分别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农业部门和省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在天然药物深加工及兽药新产品研究与应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中药多功能提取、分离浓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常用的中药的有效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加工,探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07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鱼腥草系列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近年开发出了多种新制剂和系列产品,主要有中药浓缩颗粒制剂、中药超微粉制剂、中药免疫调节剂、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散剂等,与有关兽药厂家联合申报取得中兽药制剂生产批文10个,这些制剂在畜牧生产尤其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出系列新型兽用透皮吸收制剂,如洛美沙星搽剂、克痢星搽剂,环丙沙星搽剂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使用简便、腐蚀性小、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无环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系列,如“稳定化戊二醛消毒剂”和“新型溴氯海因缓释型消毒剂”,于2003年通过了农业部评审并获得新兽药证书;研制成功提高动物抗病力、减少应激的新制剂,如烟酸铬、烟酸铜、吡啶-2-羧酸铜,其中烟酸铬获得2002年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200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1.2 兽医
我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共患病,开展了病原生态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果奖3项。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伪狂犬病灭活苗”的应用,有效地消灭了牛羊Pr,牛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标准”产品,该成果获得1984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1990年研究人员采用蚀斑纯化和温度诱变方法,从PRV闽A株(强毒)中选育出伪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该苗对猪安全有效,“伪狂犬病弱毒株的选育”于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与弱毒疫苗比较,不存在潜伏感染及毒力返强的问题,克服了油乳剂灭活苗常见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该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国伪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新型佐剂的引入及效果,对于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77~1978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开始对猪链球病菌苗进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开展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1983年应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的要求,无偿将猪链球菌Ft117弱毒株赠送该厂扩大生产,为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3株PRRSV分离株,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属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离的地方毒株进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应用本地分离株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本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88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和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先后获得成果奖三项,其中“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鉴定和诊断研究”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株病毒,应用电镜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组部分片断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规和分子水平上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系在国内首次鉴定该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的RT-PCR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国外至今尚无活疫苗。
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型,详细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开展“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示范推广”项目,两年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近700万羽份,获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从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二项。研制了既适合规模养殖场又适合基层使用的口蹄疫、猪瘟等动物传染病的胶体金试纸条;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畜牧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畜牧、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骄人的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如表1所示),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按照畜牧兽医分类,其中畜牧28项,兽医20项。审定批准了1个新饲料添加剂和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兽医科学成就,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4 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4.1 学科发展趋势
畜牧学科研究将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猪、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优质品种遗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质育种、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禽育种的重要内容。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又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环境友好的饲料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环境控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控技术等领域研究亦日趋重要。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中广泛应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疫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来畜禽疫病研究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开展对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发病机制、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病原的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与抗原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盒是发展方向;预防兽医学的研究进步将在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疫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预报和疫情快速应对体系。
4.2 关键技术
4.2.1 畜禽遗传育种
(1)技术需求: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术;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技术;畜禽数量性状选育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畜禽超高产育种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猪的新品种(系)以及配套系的选育;优质肉鸡、水禽品种(系)、配套系的选育;山羊新品系的选育;优质肉牛、奶牛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畜禽肉质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种特有DNA资源的分离和鉴定;种畜禽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技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术研究。
4.2.2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术需求: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和完善技术;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4.2.3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1)技术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加工生产、优化配制利用技术,以及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种和已有添加剂品种的低成本、高新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动物营养物质代谢、需求规律、饲养标准修订和配套饲养技术(含无公害、绿色、有无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饲料加工工艺开发技术;饲料及添加剂原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不同畜禽地方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等的优化生产利用技术;青粗饲料利用新技术;适用我省饲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配方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技术;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代谢调控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药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关键设备与工艺,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术;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与仿生饲料的生产技术。
4.2.4 草山草坡保护利用及草业开发
(1)技术需求:牧草品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技术;牧草良种选育及良繁生产技术;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产品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放牧、刈割、环保、绿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种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选育,优质牧草良种繁育技术;不同类型种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集约化生产技术;不同草产品加工工艺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开发;筛选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草食动物的四季牧草轮供品种。
4.2.5 畜产品加工
(1)技术需求: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畜产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质量控制及监督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功能成份、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优质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型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设备开发;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白质、清洁、卫生、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皮、毛、绒现代清洁初加工技术研究。畜禽副产品清洁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原料与制品保鲜技术开发;大宗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畜产品与制品质量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及监测技术开发。
4.2.6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1)技术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洁生产”环境质量保证技术;畜禽场废弃物无害化自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安全无污染饲养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发技术;环境标准、质量监督检测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高效、低耗、装配化、标准化猪鸡环境设施的开发,新型清洁饲养工艺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粪尿高分离固液分离技术设备研制;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自理新技术与设备;经济型固体废弃物快速发酵技术,有机复合肥生产技术及设备,N素损失控制技术;液体粪便土地直接利用技术和配套设备;臭气控制新技术。
5 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与畜牧业发展需要动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兽医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级安排农业科技专项仅为12886万元;而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省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这与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称。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禽遗传育种技术滞后,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营养和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较少;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比较落后,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寄生虫病研究尤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利用、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畜禽场环境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畜牧兽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畜牧、兽医科学所需的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安全Ⅲ级和Ⅱ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质量遗传评估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畜禽防疫体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并建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5.2.3 加大学科关键技术攻关
要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投入力度,重点在畜禽优质高效高产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术、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技术、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技术、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7-农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陈越,杜生明. 21世纪初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展望[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课题组成员:
1. 梁全顺,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兽医师。
2. 王寿昆,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宁夏;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由于农产品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农产品或工业品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在流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对物流的效率大打折扣。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目前,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枸杞、葡萄、肉牛、肉羊等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规范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领域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先后建立了固原市农产品物流园区、贺兰农产品物流园区等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本项目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自治区培养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探索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宁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进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在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它的突出优势在于物流链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程度高,只要有服务需要就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荷兰、美国等国家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链各环节的操作。如荷兰的花卉园艺中心的电子信息交换和订货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目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荷兰的冷藏和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首位,拥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服务。建立了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比如荷兰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是通过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和斯希波尔飞机场运往欧洲各地。
日本、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作为批发市场的主要供货团体,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的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据统计,日本80%~90%的农产品,是经由批发市场这一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美国有三分之一农场主是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除此而外,在农产品物流这样一个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各国政府都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虽然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比如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据称美国农业部有数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农业统计系统对各农场每一块耕地上所种植的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非常了解,所获取的信息经过汇总处理,由政府定期,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申报登记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土壤、河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严格控制养殖场废料的排放;政府还通过价格支持措施、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食品援助等方式为国内过剩农产品寻找出路,每年用于出口补贴的预算在600亿美元以上。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虽然理论研究起步晚,但在实践方面已有了一些进展:
(1)在物流渠道上,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
(2)在物流主体上,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目前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3)在物流数量上,国内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据测算,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根据2002年的最新测算结果大约是5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8亿吨的农产品中有4亿吨要通过市场化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是巨大的。
3 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1)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两亿人的生活之需。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2)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 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园艺产品等,要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约束,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很重要。
(3)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权威机构调查,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60余万。因此,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例如,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占58.6%,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比较欠缺。
综合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结合现代物流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辅助处理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大量决策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缩短制定决策的时间,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4 发展趋势
(1)强化系统节点的物流功能,实施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化改造。物流系统模式的构筑,关键是系统节点的建设,物流节点的功能与地位对物流系统的效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尽管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正发挥着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功能,但由于是基于“商物合一”的物流系统模式,加之人们对物流系统建设的不重视,物流设施落后、装备现代化程度低、物流作业处理功能弱等,致使专业批发市场难以真正完成物流节点的功能与使命,因此,建立专业化的融商检、包装、冷藏、初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变革的关键所在。
(2)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尽管通过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可以形成一批农产品物流集散网点,但由于原有的地域交通限制和储藏运输等流转设施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发挥远程物流和大额农产品集散功能。因此,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和农产品的流通去向及我国交通分布状况,可以结合考虑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城市、口岸,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可以说,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3)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物流系统的建设,除了构筑一个合理的硬件设施系统以外,建立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系统运作主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物流系统的效率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介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均采用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相对来说自营还是占主导地位、占大多数,为了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应该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政府应加以引导和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
(4)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和组织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系统应变与协同能力。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驱动力,它不仅有效地衔接了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而且在推进物流系统化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推进分散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化,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形成一个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
(5)提高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强化系统的起点物流集散能力。乡村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始点,其物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流通过程的物流效率与效益,同时,乡村也是农产品物流系统改善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所在。然而,对这一块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却很少。落后的交通状况、原始物流作业工具、简陋的仓储设施设备、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物流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在强调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现代化的同时,现有乡村薄弱的物流集散能力也不容忽视。在提升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处理能力和其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还应重视乡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敏. 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J]. 上海物流,2003(5):3-5.
[2] 曹军,陈兴霞,姜君. 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6(4):63.
[3] 梁要春. 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吴勇民,杜文龙,樊雪梅. 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J]. 商业时代,2008(2):11-13.
[5] 唐步龙.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技,2008(7):2984-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