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1
一、隐忍错误,等待课程资源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说是学生,就是教师也会出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比较生疏的内容,难免要出现认知差错,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教师要有宽容之心,不仅不能呵斥学生,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追查,找到出现错误的根源,自然就找到了纠错的办法。可见,这错误就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千万不可轻易错失机会。
学生出现认知错误大多是由于思维模糊造成的,引用错误的逻辑推理,得出的自然是错误的思维判断。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时,教师提问:阿炳为什么能够创造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呢?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眼睛失明了,所以才能专心学习音乐,创造出经典来。”很显然,这个回答是不妥当的。教师并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让这个学生将他的理由说完。学生说:“贝多芬耳朵失聪了,创造了众多世界级名曲;保尔柯察金身体残疾了,也创造了巨大成就;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写下了《史记》。因此,阿炳能够创造经典名曲也是必然规律。”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推理,很多残疾人身残志坚,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启示。然后问学生:“是不是残疾人都能够创造经典,而健全人都不能呢?”学生恍然大悟,片面推理自然是以偏概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理,这自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宽容态度,学生这才敢于说出自己的推理。教师针对性进行反推理,促使学生明白,就是抓住了课堂资源生成机会,对学生错误进行有效利用。
二、辨析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信息呈现不稳定性,学生会在什么时间出错,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教师未必都能够判断清楚。一旦错误出现,教师要多对学生出错前因后果都做好分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好学习反思,针对自身思想实际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思维上升到不同维度上面,还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帮助学生建立灵活多元思维体系。
在学习《秦兵马俑》时,教师问学生:“你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回答:“这些兵马俑都是国宝,如果拿出来卖,该卖多少啊?”学生都哄笑起来。教师并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笑着继续追问:“你说说看,到底能够值多少钱?”这个学生犹豫了半天:“这兵马俑每一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都是无价之宝。”教师肯定了学生说法,继续引导:“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国宝还被遗留在海外。如颐和园的十二生肖铜像还没有完全归位,我们当然不能做败家子。”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展开引导,很自然实现了教学生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感知,对秦兵马俑的价值有了更清晰认知。
三、预判错误,收获课堂错误精彩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在哪些环节上出现问题,这些内容常常具有前兆性,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做出预判。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设,这是有经验教师的工作常态,通过巧妙预设,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思辨,从错误体验中走出思维障碍,这也是难得的思维历练机会。
在引导学习《埃及金字塔》知识点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感觉这个工程怎么样?其中蕴含着什么呢?如果用中国的长城和金字塔相比,你会什么样的感触呢?”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都说中国的长城更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教师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出来。教师引导:“既然古代埃及和中国都属于文明古国,这说明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当然不需要分出谁高谁低。”很显然,教师一定知道学生会说中国人更智慧,这是朴素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可以了理解的。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心胸更宽广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前
1.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得知识,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参考老师平时教学的过程,自觉、主动地预习。
二、课中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学生喜欢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他们的主体精神也就调动起来。
2.注重“感情投资”,实现“和谐共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稳的典型,我劝你要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那童年美妙的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教师用爱的春风吹开学生的心扉,在他们平静的心湖上荡起力求上进的波澜,鼓励其奋进;尤其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们身上的“灰尘”和“细菌”用正确的道理去冲洗和净化,“理明则行投笃”。
教师对学生含辛茹苦的一往情深,学生对教师敬仰崇拜,教学双方都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耐心和关心。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理解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师生都会体验到耕耘的喜悦,收获的愉快。同时,伴随着学生的赞叹和教师的满足。
学生喜欢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他们的主体精神也就调动起来。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中。
3.课堂提问有技巧
(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
(2)先提问中等生或学困生,再提问好生。
4.教法常新
喜欢多样化,讨厌模式化是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教学要力戒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新”。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法。
5.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课中的难点和重点,结合课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教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课中有这样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被挖掘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一开始,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接着,我让学生分析《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分布地理位置,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秦国的敌国都在东方,秦国担心,被消灭的六国可能有反对势力存在,并纠集起来联合反秦,所以,被挖掘的秦兵马俑都面向东方。
只有教师用心去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后
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延伸,总结一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不断改进教法。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育;小班教学互动艺术;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开展小班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快速发展。小班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更新。小班化教学主要体现了人文思想,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程度上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师的启发激起兴趣―互动萌芽期。兴趣的培养对于一件事的成功影响很大,当学生在从事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活动时,那么他就会心情愉悦,态度自然也就变得积极了。兴趣能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特定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需要多开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能符合学生自身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们带来快乐。
其次,个体品味的理解感悟―互动酝酿期。人,普遍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能集发现、研究和探寻为一体的全能人才。潜心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把握重难点,使学生在掌握起来更容易。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把课本上或者其他载体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能自身理解的内在具体化知识。例如,在对《航天吃机》这一课进行讲课时,要抓住作者的心思,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介绍航天吃机的特点和知识。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课本中的“航天吃机”不同于他们平常的“普通吃机”,它们两者的区别在比较中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在自主品读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认识,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把这种初步认识上升到严密的逻辑结构上,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能力,有重点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全文思路,充分感受到新科技的魅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爱科学的情感。学生们通过理解、记忆、思考和想象来实现自我感悟。
第三,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动豁朗期。在小组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旁边时刻关注着,随时为学生进行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提到:“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渗透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多多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应有的语文能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学到知识。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在发展之前”,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独立的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体现其灵活性,促进学生全面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授《早》的时候,课文中通过运用方位的描写,把“三味书屋”的摆设,具体清晰的向大家进行了描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空间描写指导时,可以先让学生标出段中表示方位的名词,然后再根据书中的插图,按照方位顺序依次介绍“三味书屋”,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方位感,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它的布局,为下文的发展打下基础。然后,老师安排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看看是否能再找出另外的方位描述方法去介绍“三味书屋”。这就给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机会了,有的同学提出了由远到近的方法,有的提出由近及远的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完整准确的进行描述的,老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和鼓励。这个环节进行的意义在于,学生们能够现学现用,打破作者的空间局限,创新思维,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提出全新的介绍途径。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对于以后自己去介绍一处场所 更有信心。
第四,在集体的分享下展开―互动高峰期。在互动学习中,由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动脑,主动学习,追求和探索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而一个良好民主的环境则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独立思想、创造才能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时,要注重群体性效应的产生,使得问题变得简明扼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并且要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秦兵马俑》,这些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赞扬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埃及人,或是描述了独具风格的维也纳城市风貌,或是展示了我们中华辉煌的文明历史,这些在学生们的心中都深深打下了烙印。在集体互动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众多思想共同交流,迸出创造的火花。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眼前会闪现那些伟大风光的独到之处,金字塔巍峨宏伟,精巧生动;维也纳向来都有“音乐之都”的美称;而秦兵马俑则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想到这些画面,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身临其境,拉近了与现实生活得距离,丰富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最后,师生之间的评价与反馈―互动验证期。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小班化教学能够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对于有疑问的同学也能做到重点指导,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互动这一关键因素,那么学生们将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充满期待,能够促使她们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小班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师生互动,发挥教育的潜能和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语文思维,织网,刨坑,滚雪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乃是各学科所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据国外心理学家们研究,在能力因素中,智力居于核心地位,而在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思维力。语文作为一门思维学科,理应在培养人才的大计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事实上,语文教学如不重视思维培育,不单是学生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不会是健全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对语文思维培养的认识
2003年,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首先确定了“语文思维”这个核心概念,即承认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人们也能能够像学习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等一样, 形成语文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方式等不同,它是独特的,是建立在独特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对独特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进行创造性思考而形成的。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和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语文思维教育观的基本点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三根支柱――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周围世界――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源泉;阅读――预防智力惰性、激发思维觉醒的可靠手段;创作――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创造;学会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形成智力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品质。
在我国20世纪初大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了他的语文思维教育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须认为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②语文教学的目标,训练思维,训练语文;③语文教学的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与;④教学方法:愤悱启发,举一反三开启智慧之门;⑤阅读教学:从课文感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⑥作文教学:作文为思考的练习,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于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她的语文思维教育观的基本点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着眼点转换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的方面来;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拎空地搞智力开发, 要结合语文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教育, 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 并重视启发式教学。
前人的研究探索是为了指导后人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语文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借鉴教育们的经验,我们不得不深思: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呢?
三、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其侧重点不再局限于要么考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是放在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互动生成,如何让通过有效的设计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养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织网,也就是将学生的点状生成变成整体生成。
往往开放的问题提出,学生的反馈出的各种各式的信息、资源为十分丰富,但也会呈现出散点式。例如:《海伦凯勒》的课文学习中,你从哪里能看出她是个不屈不挠的人?预计学生有的会从她在盲文的艰难,有的会从学说话时发音的痛苦,有的会抓住“水”的典型例子来说。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织网”的策略,将学生生成的对海伦凯勒感受仅仅的围绕“不屈不挠”这个中心词来说,激发学生可从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等多个细节进行感悟,促成点状的生成变成整体的生成,将海伦凯勒的形象从多角度主义丰满起来。
第二:刨坑,即将学生的浅层生成变成深层生成。
某教师在《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细细品读课文的第6到第8小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
生1:我找到了课文的第8小结,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我从这个“奔”字感受到了爸爸非常担心妈妈。
生2:是的,我也想说说这个“奔”,奔是跑的意思,说明爸爸很着急,很想快点去看看妈妈现在怎么样了?
师:是的呀,正是由于担心,正是由于爸爸对妈妈的爱,才会让爸爸有“奔”的行为。其它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我还有补充,我觉得爸爸非常爱妈妈,他出差回来看不到妈妈,连饺子都没有吃,就急匆匆地奔去医院,我感受爸爸非常爱妈妈。
生4:我觉得爱就是爸爸那匆匆奔向医院的身影。
师:同学们说的正好,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爸爸的奔走的身影,更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一个奔字让我们读到了很多。……
第三:滚雪球,让孩子的个体生成引发成全体生成。
课堂上许多老师会犯这样的错误:将个别的出色的朗读 、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的理解为全班学生的会,课堂会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他们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一些角落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展示的机会。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7-03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4.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