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1
【关键词】现代家长 理智的 走出误区 期望观
做家长的铺就孩子的人才道路,不是要高,而是要宽,基础素质要宽,创造多元化发展模式才能应付社会,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符合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社会,父母应给孩子确立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1.攀比、补偿心理误区
1.1 心理表现:补偿心理,把在人生道路上自己没有得到的,或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要从孩子身上得到。
继承心理:要求子女在成材上和自己一致,继承自己的才能、职位、技术、特长等。
攀比、从众心理:人家有的我也要有,别人的孩子学啥我的孩子也学啥,不能丢面子。
心理误区导致行为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对孩子的期望高、大、空、盲目上。
1.2 后果:把家教变成加教,使孩子沦陷在各种学习中,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孩子成了学习的工具,父母的面子。家长对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否适应,很盲目。家长逼紧了,孩子的对策就是磨、对抗、逃避、损物、磨洋工……
2.树立科学的期望观,走出误区
家长要把科学的发展观引入家庭教育领域,育子也要科学,没有期望是不科学的,期望值太高,也不科学,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才能成为动力,管理孩子达到。如何树立科学的期望观?
2.1 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正确期望。教育孩子不做人上人,就是不一定要当官;不做人下人,成为社会的渣滓;也不做人外人,脱离大众,孤僻,不受人欢迎;要做人只人,立足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能自立,会合作。要期望孩子一生过得从容不迫,一生幸福愉快、健康就行了,不要让孩子为别人的期望快乐而活着,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
2.2 树立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观念。
一是主客观期望要结合,是切合实际、是孩子自己的期望。
二是要与孩子的爱好、兴趣、气质结合,因势利导。
例:一个党校教授的孙子,爷爷买的一本中草药小册子引起孩子对中草药的好奇,于是很小就爱上了中草药的研究。家里人如何对待:有反对的,有支持的。经过讨论,认为既然有这个爱好就培养吧,有爱好总比没爱好强。其奶奶是研究草木的,经常带孙子去看科普展、去植物园。后来带孩子到北京贵州中草药市场,孩子对中草药真假的分辨,令老牌药贩子喳舌,很受尊重,他住的地方成了药贩子请教的场所,比他奶奶还忙。
他奶奶单位的人从天山发现一棵植物,谁都不认识,都知道他喜欢研究就送给他。他爷爷几次扔出去,他又几次拣回来,最后作成标本 ,送到国际博览会还得了大奖。国际上已经20多年没有评过这种奖。这是一颗频临绝种的植物。这个孩子具有科学家的风范,所以要尊重孩子的爱好,管理孩子成材。这个孩子获得奖金25万元,学校20万,个人5万。
例2:兵团一个女孩子喜欢当老师,要考师范学院,她妈妈气歪了嘴,百般阻扰,后来拗不过孩子,只好让孩子报考师范学院。结果孩子毕业后,就被浙江一所重点高中看中,认为是个好教师的材料,干了几年,由于成绩突出,连提三级工资,还出国学习一次,现在是浙江省中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她妈妈现在是笑歪了嘴。
三是期望值要和孩子的潜力结合,要承认人与人在能力上是有差别的。同样的100分,含的智商量不一样。智商高的孩子不费力,而智商中等或低下的孩子就要费很大得劲才能达到,或者费了很大得劲也达不到。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2
期望是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期望在这个效应中起着动力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作为个体的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却常被忽视。在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压力非常大,容易将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甚少。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其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湖北省其他城市比还有一段差距。在本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心理与期望,而是苦于没有途径。久而久之,儿童对父母的期望也就被忽视了。基于以上认识与状况,作者采用了问卷、文献检索等方法,在咸宁市的部分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提出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期望,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时间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问卷《关于咸宁市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咸宁市的咸安区、马桥镇、宝塔镇的小学生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问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达96.47%,涉及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两组结论:
(一)小学生对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独立。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不希望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有65.85%小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由自己来做决定;有53.05%的小学生希望父母偶尔让他们帮忙做一做家务。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让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当中不断成长起来。
2.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在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们交谈时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有72.39%认为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说话算数、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级层次心理需要。人的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告诫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进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
3.期望家长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调查中有72.56%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有3小时以上;有31.10%的小学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带他们到公园逛一天;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且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然而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们、与他们多沟通。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让他们从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爱。
4.期望家庭和睦。调查中,父母吵架时,59.38%的小学生劝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个人躲起来;有92.6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知所措,他们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处,并可以用比较温和与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即使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他们也只能选择去习惯去服从。比如有56.17%的小学生将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归因于自己做了错事。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性与主见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
5.期望得到关注。调查中有64.2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师有联系。儿童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等身边人的关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张扬,太过张扬会让有些孩子感觉到压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损。比如有62.11%小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父母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完成关注过程。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对父母的要求较合理。儿童虽然对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较理智地看待问题。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就算父母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时间陪自己也不会生气。他们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决定时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51.22%的小学生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先帮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决定。然而,由于个别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他们的期望中会表现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时的时间来陪自己,5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亲和最相信与依赖的人。在有些问题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见、支持与帮助,调查中有76.22%的小学生希望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帮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
3.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在进入小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尊心、义务感、责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们不再一味地依从父母和父母的观点,是非感与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调查中有74.8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问题答案有时是错的;有79.8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有时是错的,且74.65%认为父母做错了事也应该承认错误,要说对不起。此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有52.44%的小学生认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儿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更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多种多重
压力。调查中87.20%的家长会吵架,有75.61%的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42.07%的小学生参加了特长班,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强,希望他们早日成材;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四、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全面地了解与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家长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全面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找到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错时横加指责、大发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却很少有人认为他们是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主体。儿童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有快乐成长的权利、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与尊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可见尊重在教育孩子时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提问、观点、意见、人格等等。兴趣和爱好是孩子学习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因势利导,若要求孩子与家长的爱好保持一致,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灵性和才华;对孩子隐私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体权利,是为人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问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轻视或是责备,而应努力去支持和帮助孩子解答疑问,并尽力诱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他们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等。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听他们与伙伴的谈话,听他们作文、日记里的心声,尤其还要听他们跟自己的谈话。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家长若能定期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等,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动态和他们面临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供支持与帮助。
4.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等。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项关于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其他方面。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绪、性格、求知欲等都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与品质,并且对他们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上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若能做到对两者的双重重视,双管齐下,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有信任感与亲近感。此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6.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榜样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则更有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理想、习惯、感觉和意图。”因为孩子是父母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以便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这样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寻求社会帮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寻求社会帮助,充分利用学校、媒体与社区等资源。家长要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适度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与变化。尤其有些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家长更是要配合学校将其进行完善,使之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面服务。还有社区中的一些心理咨询处,父母在有疑问或无措时,可到这些地点进行咨询,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可任由其发展。
五、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与合理性的。父母应重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孩子的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6]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3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原因;策略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城市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的偏差及类型、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偏差及类型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许多偏差,但很少是单一的极端型,在这儿我们主要分析以下四种综合类型。
(一)“溺爱一放任”型。家长过分地心疼和宠爱孩子,孩子无论提出怎样的要求,家长都无条件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调查显示,“在孩子要零花钱时,你总是尽量满足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1.21%,女家长占15.84%广孩子撒娇不讲理时,你常迁就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8.08%,女家长占9.9%。这类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过多的满足和过分的迁就,容易使他们变得娇气、任性、胆小和不爱劳动,花钱出手阔绰,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校纪律性差。
(二)“溺爱一千涉”型。家长娇惯孩子,但并不放纵,内心想教好孩子,但方法不当,孩子自己能做到的,家长并不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管得太多,常常包办代替。调查显示,“你是否觉得哪一点照顾不周,孩子都会出事情?”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9.19%,女家长占21.78%;“你常替孩子做实际上他也能做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1.11%,女家长占15.84%。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一方面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吃苦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过多的干涉、包办代替助长了依赖性。
(三)“严格一干涉”型。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过分严厉,过多干涉。一切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调查显示,“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去做时,你就严厉斥责他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3.23%,女家长占24.75%;“你认为好的东西就强要孩子接受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2.87%;“你不与孩子商量就独自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7.07%,女家长占7.92%;“孩子做自己的事,你总在一旁指指划划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6,83%;“对孩子做的事,你常说这不行那不行,并进行干涉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3.13%,女家长占11.88%。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长面前变得缩手缩脚,往往对家长言行不一,在外攻击性很强,似乎总在找机会,把在家里受的压抑和委屈发泄出来。由于家长硬性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不能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与家长的愿望相违,有些孩子甚至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更加调皮捣蛋、娇气任性。
(四)“矛盾”型。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处于矛盾之中,并且不断变化,极不稳定。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到处打听教育孩子的秘诀,寻找神丹妙药。只要听说对教育孩子有好处的方法都要试一试,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有时溺爱无比,有时严厉无情,有时又干涉不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弄得孩子常常不知所措,结果就变得什么也听不进去,把父母的教育当成了耳旁风。这类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强化过度教育,结果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毛病。
二、偏差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家长文化程度的不同,会造成教育方式上的显著差异。从调查来看,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有的家长教育子女,子女反过来抵触父母;“你懂什么?我的书你看得懂吗?”甚至有时学生看黄色书刊,家长还以为学生在复习功课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文化水平低,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少,不懂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因此溺爱程度较高,对孩子比较放任。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但对孩子要求过严、干涉过多;而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多,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合理。由于城乡差别比较大,许多家长深深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希望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较多干涉,比如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不用说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了。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容易使孩子鄙视农村,不爱自己的家乡,轻视劳动,不能吃苦,这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那些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生育子女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或者没有期望,因而对孩子要求不太严格,甚至可以说比较放任。
(三)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家庭教育内部的影响很不一致,甚至父亲和母亲在很多时候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听之任之;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付给祖父母。而祖父母大多是宠溺孩子,或只提供衣食而疏于管教。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心理出现问题,祖父母很难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也束手无策,只好等到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而这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诸多情况也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盲从一方或自我封闭,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四)家长过分地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常建立在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的基础上。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时候只看优点,而看自己的孩子越看缺点越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许多事情上急于求成,拿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拿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当成目标,甚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把其当成偶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来追求和模仿。这样的盲目攀比是一种负面教育,对孩于没有什么好处,只能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或丧失自尊,甚至嫉妒、仇恨比自己强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五)家长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1%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其他方面很少过问,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成绩考好了,实行物质奖励;否则,就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孩子不争气。甚至有的家长把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农村家庭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因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他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当孩子有问题要问家长时,家长往往表现得不耐烦,口中念念有词:“问什么?我又不是你老师。”家长与孩子真是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我们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错误地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三、修正偏差的策略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它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越过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要求一切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公民都应担负起学习的使命,构建“学习化社会”。农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应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紧跟时展的步伐。家长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这样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贯彻民主、尊重、信任、宽容的原则。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就很难对其提出要求;但是,期望过高,家长、孩子的焦虑程度就高,孩子也不能够接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切合他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家长既要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要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些小目标,并且让孩子懂得只有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立场应协调一致。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立场应一致起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学习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常性地在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步调一致,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失误。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不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还要做好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一味地宠溺孩子,要使他们的立场与父母保持一致,否则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四)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许多农村家长反映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需要、兴趣是什么?孩子的烦恼和快乐是什么事情引起和带来的?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让孩子感到父母以他为骄傲,不要横向地比,这样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缺乏自信。孩子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表扬孩子,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五)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农村家长不应再过分看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孩子品格和人格的发展。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般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多用换位思维思考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次,要做有心人,勤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加以引导,给予纠正,帮助孩子从沉闷、忧郁、焦躁的情绪中走出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生活空间,使孩子茁壮成长。再次,要经常地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用鲜活的事例使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时时有,关键是要正确对待。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4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都较差,很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曾经和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聊天,问她在家里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她很快地回答"没有!"我正想问为什么,她就一股脑儿地说开了"我爸爸妈妈说我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有时我想帮忙洗碗,我妈妈就马上叫我去学习!"听了她的话,我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现状中的"望子成龙"型。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这些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就会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英语班、美术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这样的期望往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发奋图强,努力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另一种则把学习当成负担,愈发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
曾有人做过一份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发现家庭教育中有这样几种家庭:第一种: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型。这种家庭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和家务全都包办代替,替孩子穿衣、系鞋带、上学放学替背书包,养成了孩子任性、难管教、不听家长的话。第二种:"望子成龙"心切型。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期望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行,于是拔苗助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只要孩子学的好,其他的品德教育一概不管。第三种:缺乏耐心"粗暴"型。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都接受过文化教育,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仍未根除,信奉"不打不成材",于是,对孩子动辄打骂,孩子身心备受摧残。第四种: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型。这样的家长整天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很少过问,总以为树大自直,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家庭教育
在这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随着压力的增大,学业竞争已延伸到小学,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孩子精神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落后了,总是怕孩子受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懒散等不良品质。不仅如此,过重的课业负担、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多方面兴趣的剥夺,使孩子变得孤独。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的学习、生活十分压抑,孩子渐渐对学习反感以致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误区通常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最初因素。当前,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子女教育,关心孩子成长,希望子女成人成才。但也有一些父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漠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他们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自己却不以身作则,也不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况,只注重学习结果,所以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6
【关键词】家长;孩子;幼小衔接;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51-03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展开,它包括儿童对外在学习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精神的衔接。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指出:“当我们把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时,教师会了解到幼小衔接中园方无法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与想法,便于掌握幼儿、家长最实际的想法与需要。同时,社会、家长也会在角色意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方面产生变化。幼儿将成为家园协同教育的真正受益者。”〔1,2〕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实践中许多幼儿家长尚未建立起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会极大地影响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行为。〔3〕当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家长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4〕那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和以前一样,还是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本研究从了解大班幼儿家长当前的教育态度、教育期望、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等着手,探究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方法,于2008年9月向上海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家长发放60份《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
问卷题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基本情况,即家长与幼儿的关系、家长的最高学历;二是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即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谁的责任、对子女学历的期望和对身体、品德、性格、能力、知识五方面的价值取向;三是家长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即针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其他方面的培养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统计表明,本次调查69%的问卷是由母亲完成的,27%的问卷是由父亲完成的。接受调查的父母95%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获研究生学历或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数达到了58%(12%为“海归”,2%为博士),这些数据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文化程度相当高。
2.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
第一,在对待幼小衔接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家长(92%)认为自己有责任。当然,也有极少数家长(5%)认为与自己无关或认为这是小学、幼儿园的事(3%),这些问卷填写者主要是老人。
第二,父母对自己孩子学历的期望相当高。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幼儿年龄还小,但家长对他们将来的文化程度有明确指向的已达81%。这些有明确指向的家长中,100%期望孩子将来拥有大学及以上高学历。他们认为,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高学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生存的基本条件。有送孩子出国留学意向的家长比率也非常高,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教育环境好,这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他们也希望孩子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开心地学习,并希望孩子能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那些对子女学历期望没有明确指向的家长,要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要么有出国留学经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肯定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获得高学历不是什么问题。
第三,就身体、品德、性格、能力、知识准备这五方面内容而言,58%的家长最重视的是身体,其他依次是性格(15%)、品德(14%)、能力(7%)和知识(7%)。总体而言,这些家长表现出重身体轻知识的倾向。
3.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行为
(1)重视智力培养。调查发现,家长都很重视对子女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重视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分别占了47%、43%和40%。对孩子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培养的关注较少,分别是26%、28%、28%。
(2)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5〕多数家长认为,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样重要,他们比较重视对子女自信心(45%)、学习兴趣(42%)、人际交往(40%)、独立性(38%)的培养。此外,家长们还提到了对孩子任务意识(20%)、挫折意识(33%)和规则意识(34%)的培养。
(3)对其他因素的关注。49%的家长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6%的家长重视幼儿的身体锻炼,27%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科学进餐,15%的家长注意引导幼儿根据天气情况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上调查表明,家长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思考及建议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广大家长一定程度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做得还远远不够。如前所述,接受本次调查的家长绝大多数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文化水平较高,这样的家长在幼小衔接上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他群体的家长存在更多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开展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1.引导家长正确地看待高学历
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家长对孩子抱有高学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些高期望往往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6〕例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孩子参加各种所谓的特色教育兴趣班,甚至出现拔苗助长现象。又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贪多求快,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培养样样都想抓,结果样样都抓不好,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引导家长客观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多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习惯着手,尊重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以确保孩子能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2.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本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是重身体、轻知识。这样的理念不可谓不科学。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家长们仍在拼命地给孩子增加诸如思维训练、钢琴、英语、绘画等等所谓的特色教育,很少鼓励或是陪伴孩子锻炼身体。很多家长只是在口头上表示知识学习并不那么重要,可实际上都在给孩子的学习加点加码,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这说明家长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为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积极引导家长全面了解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全面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7〕
3.引导家长促进幼儿各方面智力因素的均衡发展
孩子入小学后以学习为主要活动,智力因素确实会影响其学习成绩。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都很重要,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均衡发展,切不可厚此薄彼。
例如,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有意注意,以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又如,幼儿积累知识经验、掌握技能技巧、形成良好习惯等都和记忆力密切相关。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但要切忌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要求孩子。
4.引导家长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家长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幼儿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他们分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加强对孩子任务意识、抗挫折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8〕
比如,注意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孩子上了小学后,每天都需要独立完成一定的课堂和课后学习任务,这与幼儿园教育有较大不同。为了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在孩子上大班时家长应主动配合教师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如按时耐心完成大人交办的事情,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等等。
又如,应注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种种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能力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不少家长都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往往只局限在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等方面。事实上,从小学的要求来看,只具备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他的如自己上学、回家,自己削铅笔、收拾书包,会使用雨具,会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等,都需要家长在孩子上大班期间加以训练。教师还要引导家长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让孩子具备一定的避险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手段,比如教育孩子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帮助孩子辨认某些危险因素。
总之,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当。幼儿园教师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以促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与教师形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帮助孩子愉快、顺利地进入小学,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M〕.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08:1-32.
〔3〕黄琼.重视幼小衔接,关注幼儿发展〔J〕.上海托幼,2008,(7-8):16.
〔4〕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123.
〔5〕赵爱军.论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石化教育,2000,(4):16
〔6〕江淑慧.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EB/OL〕.〔2007-09-28〕.省略.
〔7〕王卫民,李媛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EB/OL〕.〔2006-06-19〕.省略.
〔8〕狄雪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子女小幼衔接教育的影响〔EB/OL〕.〔2007-11-27〕.省略.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View in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Taking a Kindergarten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Zhang Haoyan
(Bingchangtian Kindergarten in Pudong New District of Shanghai, Shanghai,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