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高效推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9-01

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教后学,以教定学”,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始终处于被动痛苦的学习状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新理念,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效课堂已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开始引领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推进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高效之劲风已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然而怎样推进高效课堂,仍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高效课堂难在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的高效推进,转变观念尤为重要。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精彩的讲解,良好的教学效果,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普通老师只能解释知识,中等老师会演示知识,优秀老师则是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必须放弃权威,彻底解放学生的个性,重新塑自我。一是新的师生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学生潜能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二是新的教学观,即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自己探究、自己思维、自己活动的弊端,要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该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高效性。高效课堂不再是学生跟着老师,而是老师伴着学生跑。变成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二、推进高效课堂重在敢于放手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教师要改变固有的知识灌输、知识传递的形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切实改变知识的获取途径,放手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放手学生,就是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总是在课堂上大包大办,唯恐学生回答不出,不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与机会,迫使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想主动也不会主动了。

放手学生,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地解决难题,自主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自然过渡到主动的求识。学生要建立自信心,学会自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很漫长。对此老师首先要有信心,要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怀、引导与鼓励,决不能半途而废。相信,只要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再多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更不用担心落下的课程赶不上。

三、推进高效课堂魂在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自主,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只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高效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之魂即课之魂。高效课堂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之魂真正回归学生。

教师必须改变主导地位。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主导课堂的进程,要更多地把自己放到“学习资源”的位置,放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位置。变主导为引导,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技术应变能力,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偏离课程目标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展示教师的价值存。

学生必须改变被动地位。教师要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将课堂彻底变成学堂。课前首先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自学,并在小组内讨论归纳出有疑惑的问题。课中将本小组问题拓展开来,与其他小组成员互动交流、合作求解。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引导鼓励各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不断地调动同学们学习兴趣,尽可能探究解决更多的疑惑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千万不可草率出口,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迟了不行,早了更不行。

四、推进高效课堂成在过程简单

高效课堂范文2

哪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的呢?一节高效的课堂,学生可以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高兴,教师省心又省劲,何乐而不为?但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位教师的课堂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呢?从以前的谈论中、从以前的阅读中,我发现,一节高效的课堂不仅与教师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相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一、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首先涉及的是教师,但是学习的主体却是学生,高效课堂应该是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下才可能达到的。而且,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讲授方法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可行之路。

二、学生是高效课堂的主体

教是为了学,学要靠好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学习。为此,我认为,一个高效课堂首先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高效上。学生有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也就随之高效了。所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的高效;一个学习的高效。二者合一,高效课堂就出现了。学生学习的高效,不能依靠教师的一节课讲解来达到,而是应该依赖平时的一系列高效措施来训练完成的。这是一系列的学习和自悟而达到的学习状态。

三、高效课堂,不仅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涉及教和学的内容

如果教学内容安排得不合理,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不论你如何教、不论你如何学,在具体的实践中都不可能达到高效的目的。所以说,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教师和学生外,还涉及教材的编写者,涉及编写教材时,编者的思路。

四、高效课堂不是一节课、一门学科的事情

学生学习的内容,没有主副之分,没有重要与次要之别。所以,不要把一节课的高效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要把一个学科的高效作为自己的骄傲。

高效课堂范文3

“高效课堂”这一词语现在是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谁也没有定论,但由此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笔者学习了许多课改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后发现,这些百花齐放的课改模式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直观感受就是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小黑板多了,老师说的少了。这样的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呢?请随笔者一起去看看一些课改示范名校的课堂吧。

片段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上课铃声响后,教室里乱哄哄的,几分钟后一位男老师提了块小黑板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请一位同学把今天的学习目标读一下。”教室里依然闹哄哄的,老师居然也没有进行组织教学。“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66页。”在热热闹闹自学5分钟后,小组同学开始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在这一环节中,一组的6位学生有的在写,有的在画画,还有的在和别的小组说笑。在小组汇报时,我们很难看清学生歪歪斜斜的板书,再加上闹哄哄的教学环境,更无法听清学生和老师的讲解。更有甚者,在别的小组汇报时,两个调皮的男孩子拿着水瓶背着老师嬉戏打闹。一堂课下来,我们听课老师直摇头。课后我问了本节课一直表现不错的一个女同学:“你觉得分数应用题中什么时候该写单位?什么时候不写单位呢?”她的回答是:“题目中有单位就写单位,没有单位就不写单位。”这样的回答不禁让我深思:如果题目中既有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又有表示分率的分数,写单位时是不是该抓阄呢?这样的课堂真的是高效课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他们的作业。

题目是:小明15分钟走了1千米,每分钟走几分之几千米?

学生的解答是■千米,从上图可以看到,老师用红笔改为1÷15=■(千米)。

从这一份份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让我更加疑惑:书中两道简单应用题,全班竟找不到一份全对的,从课堂作业上的书写可以想象他们平时的学习是什么状况,这难道是高效吗?

片段二:口算乘法

师:你认识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它们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吗?

学生自学课本P45后回答。

师:自学课本P46例题,试完成下面各题:

18×4, 180×4, 18×40, 180×40。

学生自学后上台展示,全班几十个孩子蜂拥而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黑板围得水泄不通,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属于自己那组的小黑板上,座位上则空无一人。先上去的同学写完了好不容易钻出来,最外面一层的同学则在外边等得干着急,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等待中溜走。先写完的同学上位后无所事事,玩手指的、讲话的、胡乱涂画的……教室里真是热闹极了。

在小组展示后,老师指出了易错题180×40,让学生讲解方法。老师指着小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中的一条说:“0先不看,计算后将两个零补充在后面。”这就算是总结了方法。

最后的测评提升环节有这样一道题:飞机绕赤道飞行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请计算出赤道大约长多少千米?

学生的算式是12×400,50×7,80×50,50×800。没有一位学生联想到课前老师的情境导入中提到的各交通工具的速度这一条件。整堂课40分钟共做了8个口算题。这样的课堂高效吗?在这样“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真的动起来了吗?

片段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是一堂获省一等奖的优质课片段。老师以这个热点话题激趣导入:要办这样一张平行四边形的海报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看看书上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学生自学后,试着用书上的方法剪,拼。之后,学生精彩的汇报把这堂课推向了。

听完这节课我就在想,难道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只是单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面对一个新图形或一个新问题时,我们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让学生领悟到转化的思想不也很重要吗?

再者,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有,那么这样的一颗种子将会因为你过早的自学课本和及早的操作汇报而抹杀掉。如果学生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那就更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学生永远不会走出前人的影子。而正是这样的课,我们只看到学生热热闹闹的操作汇报,学生获得的也只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已,当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还得由别人牵着鼻子走。等到没有了课本指导,没有了老师指点,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要知道,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是会伴随我们一生的。

回头看看这些高效课堂的案例,大都是以自学为主。有老师戏说:“现在的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搞,老师不能讲,讲了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实在搞不明白的就翻书,查资料!”殊不知,这种不注重教学内容特点的先学后教的模式,仅仅是通过教材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学到的基本上是浅层次的、孤立的、认知水平较低的知识。更有的学校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样板校,规定课改的班级可以不参加年终的成绩考核。试想,如果连考核都不敢参加,这样的课堂改革其高效之处又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学生能力的拓展与成绩的提高是两者必取其一的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种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份冷静,想想面对这些,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准备好了?老师们是不是真正具有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如果一个老师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识都没有,怎么会有高效课堂?一个老师连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的策略都没有时,怎么会有高效课堂?一个教师没有真正领悟数学的特性,又怎会有高效课堂?当这一切都没来得及准备或者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一种虚假的、表面化的自主。

高效课堂范文4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自然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的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四、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得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高效课堂范文5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设教案;即兴创造

在中学教育中,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不顾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实际上,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两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课堂不能全是预设教案的展示过程

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美。

案例一: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夸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有理想、不懈追求的人;无私奉献、为理想甘愿献身的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等。

但有一个女生的回答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

课堂上,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关注这一声异样的回答。

教师如果抓住这个女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神话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即夸父为什么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中没有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是不能做出科学的阐释,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来解释。“夸父逐日”反映的正是远古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对黑暗的恐惧和对光明的追求。此时,夸父的形象就初步有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古代英雄。

再结合教师课前预设的另一个问题:课文最后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解决了,夸父的英雄形象就更完整、更丰富了。至此,文本的人文目的也基本达成,即学习夸父身上所表现的为理想不放弃追求,甚至甘愿以生命为代价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案例一中,学生的回答已将教师预设的几种答案汇报了出来,可以说生成都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意料之中”的。但当女生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却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并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个随机生成的资源,对女生独到的见解与创新意识没有给予肯定和赞赏。

“课堂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如果上课仅仅是执行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课堂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自然。教师不能只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动态生成性教学”,而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扰乱视线,为求“生成”而“迷失”文本,“迷失”目标。

案例二: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堂延伸”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移走了两座大山,但有人认为愚公移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你是怎样看待的?

一位男生这样回答:实现目标,不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运气好同样能够实现目标。因为两座大山最后是天神帮着移走的。

教师预设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回答只是默认了。但是,想一想,学生的这种发散理解是不是游离于文本的思想核心之外了呢?

愚公面对困难、别无选择之时,毅然选择了搬走两座大山。面对艰巨的任务或困难,愚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懈努力、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不论在哪个时空都是应该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正是学生学习文本之后得到的生活启示。

即使在文本最后,借助于神的力量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愚公面对困难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不也正诠释了“天道酬勤”这句话吗!要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不言放弃,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就文本中人物和思想的评价与分析,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更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文本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否则,学完了文本,再回头去问学生:为什么学习夸父逐日?如何评价夸父?学生的回答很有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人文目标之外。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教师要形成课堂生成意识,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要善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

教师在课前的预设中留出生成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要积极地做出反应,将生成看作一种资源,激起智慧的碰撞,才是教学的精彩。

由于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不能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束手无策,也许学生的问题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契机,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作持续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给课堂生成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成源于预设,我们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对预设灵活机动地进行改变,有时只是教学顺序的调整,有时删减一些费时费力却效率不高的无用功,有时只是对提出的问题换个说法,我越来越感觉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握契机,抓住课堂精彩闪光的生成火花,灵活机动地改变预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精彩、更有效。

高效课堂范文6

/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学习起点 精神状态 高效课堂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相对忽略些。从课堂观察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同样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状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判断教学有没有成效、是否高效,应是针对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由传统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转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打造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观察和评判。

1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于定位学生学习起点,教师教学常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忽视学生真实的基础知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另一种是教学期望值过高,学生达不到所期望的逻辑起点。

教学起点定得太低,明明学生已经懂了,这时候教师还讲得面面俱到,对于已懂的学生来讲就显得索然无味。如高一年级生物新授课的教学,有的教师从来没有教过初中生物,对初中教材没有研究,对高一新生已有的生物基础及能力水平也缺乏调查,导致新授课上事无巨细,讲得面面俱到。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个别有思想的学生还会感觉到这样的老教师是在炫耀知识、卖弄技巧。

要准确定位学习起点,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真正掌握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以学定教,据学而教。

2 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课堂上学生会在行动上告诉教师他的精神状态,比如朗读、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也会用肢体语言告诉教师他是否积极参与。如果学生的精神状态比较好,思维则比较敏捷,他的眼神会跟着教师走。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堂节奏,张弛相结,动静结合,快慢交替,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由于学生课堂有意注意大概只能保持20 min左右,教师要适当放松学生,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就很有必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先有情感交流,才有信息交流。你带给学生激情,学生还你更多激情;一堂课上,教师可以用一些幽默的话语、精彩的课件、动画来调节学习氛围,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比如,生物课常为下午第一节,学生昏昏欲睡,有一次课前笔者想起前不久在某中学科学课上观摩的一个小实验,于是带着两盒回形针走进了教室。有好几个学生有透明塑料水杯,于是就请两位学生将水杯洗干净,并把水盛满。然后告诉学生,今天上课前要给他们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感到很好奇:教师又没有带什么实验仪器,怎么做实验啊?

笔者把一张小方凳放在讲台上,接着把水杯放在方凳上,请前面的一位学生尽可能把杯中水加满。接着,手上拿着回形针问:“如果把回形针加入水杯中,水会溢出来吗?”学生都答:“不会。”“为什么?”“水有表面张力呗。”“对了,那你们说最多能放多少个回形针水才会溢出来?”这时有的学生猜10个,也有猜20个。笔者说:“同学们,要大胆地猜。”

先请一个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他猜50个,其他学生笑了。笔者一个一个放,放到20个,水没有溢出。接着说:“一个个放,太慢了。我们把五个回形针串成链加入,好吗?”学生们凝神屏气目不转睛地看教师加至50个,杯中的水还没有溢出。笔者请学生继续猜,这时有的猜80个,有的猜100个。笔者说:“这5个一加也慢了,我们将10个回形针串成链来加,看看行不行?”结果加到100个、120个,杯中水还没有溢出,这时水面已经明显浮出了杯口,成为弧形。

笔者接着问学生还能继续加吗?个别学生摇摇头,大多数学生兴奋地喊“加,加”。结果加到150个,水还没有溢出。就这样,当把回形针加到240个时,杯中的回形针已堆到杯子高度一半左右,水才开始溢了出来。

最后笔者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见证了水的张力,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也有很大的张力。你们每天6:00起床出早操、晨读,中午要午练,晚自修要坚持到9:40,10:00以后才能入睡,你们都觉得学习很辛苦,自己很努力了,真的很努力了吗?和水的张力相比,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还很有潜力可挖。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生命充满了张力,他的潜力、潜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他的生命才会活得更精彩。”教室里顿时一片掌声。

接下来正常上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出奇地投入,精神状态极佳。

3 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

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教师讲得太多,一讲到底。整个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课上得成功,认为是学生配合的好;要没上成功,往往认为是学生不配合。其实,知识从来就是学会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学还是可以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学,教就变得毫无意义。学生的课堂活动包括阅读、讨论、板演、实验、训练、观看视频等安排,能安排的教师要尽可能安排,要让学生有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而不可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事先,教师要把学生活动设计好,课堂上有序地开展。

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新授课中,教学目标中要求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可较多教师常以课时紧为由,不是放一下“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光盘,就是讲实验一笔带过,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缺乏活动的体验。事实上,本节课前教材上安排了“问题探讨”,提供了模拟草地,并要求估计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课前,笔者准备好“模拟草地”A4纸,蒲公英用小圆点表示,其余植物都用小三角表示,复印30张;另准备好样方:边长为2 cm的硬纸块,模拟边长为1 m的样方。在讲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熟悉取样的原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每两人一组模拟调查统计草地上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学生取样时只需将模拟样方小硬纸块按在模拟草地上,用笔沿着纸块的边缘就可画出样方,且可保证全班学生所取得样方一样大。最后,请学生上来展示活动成果,在实物投影下介绍本组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小组采用的是五点取样法,也有的小组采用的是等距取样法,且各组调查结果种群密度也比较接近。有位学生还提出了疑问:“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蒲公英,应当怎样计数?”学生们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除计数方框内的蒲公英外,还需加上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其中对相邻两边上的还约定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试想,课堂有了这样的学生活动安排,学生学习能不在状态吗?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行多个方面。听到的东西不如看一遍,看到的东西不如读一遍,读到的东西不如写一遍,写到的东西不如做一遍。“行”做好了,自然就会“知”。教学即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收获成功的乐趣。

4 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思维通俗讲就是思考。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要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这样做的好处有3个:① 能了解学生思考的内容;② 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的结论、表达可以推断出其思考的过程;③ 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师帮助的需要程度,这样对教师而言很容易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另外,也可让学生耳闻目睹其他同学是如何思考的,有意识地把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明明白白地展示给所有学生,对那些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可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多设计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多提一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推断的问题,尤其是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的,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联系、概括的问题。

如高三一轮复习“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中讲解蛋白质组成元素时,学生回答出:C、H、O、N。教师可追问:一般蛋白质还含有什么元素?学生答出“S”。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多数学生是急于翻书,教师提示:你们还记得赫尔希和蔡斯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学生想起“同位素标记法”。再问学生们:还记得当时蛋白质、DNA分别用什么元素标记的?学生恍然大悟。

上一篇化学试剂

下一篇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