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1

关键词 语文素养 修养品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目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听说读写能力强,还要具有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态度。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个人思想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发展职业能力,才能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更多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感悟结合对生活的体验表述,教师在表述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美,教师的教态、语言要富有激情,它是教师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身教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要完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教师自己必须要大力提升自身语文修养。一是,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习,做学者型教师;二是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智者型教师;三是,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参加实践,做实践型教师。

2 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乐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感到“想学”,学习没有压力,学习是一种快乐、轻松的求知过程,学生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肯定,让学生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竞争,争鸣和创新,要欣赏学生的观点,让学生真正自主。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环境轻松,思维才能放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会猜测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会看教师的脸色进行回答,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无意地采用一些说笑、表演等手段,调和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2)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允许有不同声音。教学过程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

(3)建立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良好的评价系统,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共同制定学生个人学习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学生的成功及时肯定表扬,同时要结合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教师评等评价系统,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精研教材把握精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导出个性主张。要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精研教材,领会内容精髓,体会其情感,这样才能导出个人意见,个性主张。

(5)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教学进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才能激感,学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才能提高。

(6)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渗透。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 教学方式多元化,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延伸,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领会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与教材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思考,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目前农村学校80%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更多的时间是看电视。阅读时更多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没有在阅读中去积累、感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一是,阅读内容要加以选择,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阅读目录;二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思考、揣摩、感悟、体验;三是,引导交流,让学生体会表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分层教学 讲读课教学 自读课教学 阅读课教学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让教材牵着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讲授教材,唯恐学生不会;有的教师只是讲考试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观念,准确找到课文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据单元编排为体例的语文课本。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体例,结合教学实践,把教材分设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阅读课三种类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讲读课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重点篇目,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编排的是诗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诗讲读篇目,两篇自读篇目,编排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内涵是爱国思乡。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这个单元时先教学《乡愁》这篇讲读课,教学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爱国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激发兴趣,接着问学生:“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吗?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新课时先抽查学生自读诗歌,再让学生跟名家对比读、自由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初步地感知课文后,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物,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读课的教学。

自读课的教材就是教材目录中带*号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时所学的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会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说屏》导入新课时,先板书课题《说屏》,然后问学生:“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画吗?(4)这里得“说”和“爱莲说”中的“说”意思一样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里要让学生先回答第4个问题,“说”是说说、谈谈的意思,“爱莲说”中的“说”是议论的意思,前三个问题课文中有答案,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并用圈点法标注。学生读书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1)你从课文中还获得关于“屏”那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回答问题,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多媒体展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课文里引用大量古诗词,有什么好处?(4)举例说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5)说说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由于在学习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已经反复强化训练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等说明文的练习,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容易得多,也巩固讲读课文所学的知识。

3.阅读课的教学。

阅读课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阅读教材和名著阅读课外古诗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读书心得的撰写。每学期教师抽出一定的课时,上名著导读课和古诗词欣赏课,引导学生如何读书,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欣赏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灵活机动地发挥教学的优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28,期刊.

[2]樊永平.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鲁东大学,2013.04.25.硕士.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3

一、重视普通话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但实际上,农村初中生与教师,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这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一个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班级、校园能自觉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校也要形成制度,促使普通话环境的形成,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监督,坚持用普通话交流,也可把普通话纳入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综合考评之中。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广播、听课文范读录音,听音乐,甚至可采用音响作文。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五分钟时间,全班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佳作,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1~2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读过的某个故事或笑话绘声绘色说给大家听;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班上自己也可搞一些故事会、演讲会、朗读会,甚至自发编排课本剧等。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每半月或一月给亲人、朋友、老师等自己愿吐内心话的人写一封信,谈谈学习情况与收获,谈新鲜事,谈身边的人,也可谈谈自己某种情绪。学习新闻写作后,还可组织学生实地采访写稿等,并鼓励投稿。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名人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指导理解和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积累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意思并检查运用是否恰当。事事贵在坚持,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鼓励学生不求贪多,只求循序渐进。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3~5个为宜,句段1~2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同学,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还可指导阅读名家名篇,举行各种朗读、演讲、交流会等,以提高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积极性。

大部分农村学校阅览室设置不完善,有时怕麻烦或怕损坏图书未向学生开放,而电脑网络还未进入农村初中生生活,因此,广播与电视成了目前农村初中生较普及的信息来源。初中生收集适量的广播、电视信息不仅可增长见识,学习语文表达方式,还可锻炼听说和观察力,养成积累与运用的习惯。可要求学生每天收听或收看20~30分钟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一本“信息本”,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新闻记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组织学生分组,并指导利用课前三分钟或其他课余时间,轮流向全班几条信息,且相互交流理解与感悟。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09-02

作者简介:唐瑞(1979―),女,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智慧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为了课堂好看,花架子太多,学生看起来很活跃,其实问题肤浅,没有调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二是以“朴素课堂”自居,局限于课本、课堂空间狭小,没有深度、没有内涵。

真正的语文教学要“活”起来,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节外生枝;可以外引内联,迁移融合;可以以虚击实,虚实相映;还可以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总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智慧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

一、语文课堂应进行多维沟通

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师生的交往,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的、交互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多维的沟通是以师生“与书本沟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沟通”为基础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互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可以互相学习、集智取长,深化理解;和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培养“大语文”学习观,加深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教学中,笔者先让小组讨论文中动词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深入课本,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笔者接着就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把手指咬破,让自己的鲜血滋养了孩子的生命。这个例子营造出震撼心灵的氛围,笔者借此把学生引入生活和社会,让学生说一说:“社会生活中,你还看到或听到过哪些让人动容的母爱?”学生积极发言,有感情地讲述了汶川地震和云南缆车事故中的很多事例。笔者最后总结道:“在大灾大难面前,处处闪现着着母爱的光辉,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又是如何关爱你们的,有哪些让你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写下来。”

二、语文课堂应唤醒学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在学生的答问或质疑中,往往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唤醒学生智慧的问题。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要有把握全局,即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智慧。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到了骡子。笔者趁机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生物,骡子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呢?是不是克隆呢?”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课堂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查资料,请教专家,上网搜索等。第二节课上,学生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一文中有“遂以名楼”一句,对于“遂”的解释,有一个学生解释为“于是”。笔者让他再举个例子,学生于是举了《郑人买履》中的“遂不得履”,意思是“于是”。笔者反问学生:“遂不得履”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吗?有学生答:“应解释为终于。”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辨析“于是”和“终于”有什么区别,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各种工具书,引经据典地展开了讨论。

三、语文课堂应准备几种预案

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生成”和“智慧利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在动态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有教师上完课之后抱怨学生不发言、学生不配合等,原因便是忽视了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性质。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几个预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随时调整上课方法和节奏。其实,把问题分解或换个问法,也会实现预期的效果。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在上完《七颗钻石》观摩课后,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就说明自己准备了一个预案――“诗意阅读”:分三个环节:进入录音棚――朗读;畅游智慧泉――讨论;来到创作室――写想象片段。有了预案,上课有底,也不愁学生不配合。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心?”学生对此回答不够积极,于是笔者拿出了提前准备的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懂你》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到视频中的生活细节,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回答积极而踊跃。

备课当然不应只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加速器、剂、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给课堂以惊喜。

运用教学智慧,吸引每一个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绪的飞扬,能让学生不再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课堂”。

参考目录:

[1]虞燕红.课堂中的六个有效对话机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3).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5

一、课文的教学尝试

1.讲读课文中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注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学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白杨礼赞》一课,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可紧扣“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先教给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三步进行:(1)自主阅读,悟其美。教师先激发学文情趣,然后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其文、其质的美。具体操作时可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和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2)合作学习,谈感悟。我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显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合作实践,练“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白杨树及时代背景的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2.自读课文中的操作。阅读课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自觉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具体的做法是:(1)分小组――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2)引竞赛――创设活动情境。教学时,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在课外阅读中,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提供一个目录让学生选择;(2)提供一个时间表让学生读背;(3)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论说;(4)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表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养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教法,学法的尝试

1.教法、学法设计要因文、因人而异。因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上,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比如对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可以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学习的方案,自主去解决问题,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如《周公戒子》一课,可让学生来当老师,扮演设计者、导演的角色,引导同学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了解故事;尝试赏析,感悟人物的品质和感情的升华;尝试说服,落实以说服的艺术为重点训练的项目的教学程序。让学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优化过程,理想地完成学习目标。而对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课文,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发展。

2.要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学会生字、新词,根据预习题的要求和课后问题读懂课文,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在大脑中长久地保持。上完课后,要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并要学生每天临睡之前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6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能力 实践与综合 整合与优化 重整与引导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话题。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乏对于筛选信息能力的训练(如说明文的阅读),但是一旦涉及多篇文章比较分析,整合出有意义的结论,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视觉文化与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非连续性阅读”能力培养更能凸显其意义。

一、实践与综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特指阅读简单或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么,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又到底有哪些必要性呢?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性

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只有善于阅读、分析、获取、使用这些信息,才能适应当代生活。以下案例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在我国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科技馆,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而中国的科技馆里,这样的小观众不多。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交网络的高度发达,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无数的信息。试想一个看不懂地图的人,怎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丛林中避免晕头转向呢?一个在面对海潮般网络信息而不能迅速辨别与汲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人,如何面对21世纪日益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生活呢?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乏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训练(如说明文的阅读),但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却在这一领域稍显薄弱,尤其一旦涉及多篇文章比较分析,整合出有意义的结论,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践性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来自国际PISA测试中对阅读素养的测试。它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等,要求阅读者对以上材料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与由句段构成的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并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实践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定性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既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便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就不再单纯地是一种特定学科能力,而是与未来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并融入实践生活各层面日常行为能力;也不再是单独课堂行为,而是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和运用的社会实践需要。尤其是“非连续性阅读”因其独特的组合性与新颖性会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而成为深入日常的社会实践,成为社会对未来孩子社会实践的必要能力。当代社会,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已层出不穷,而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用来阅读的时间更是有限。怎么处理与辨别网络时代碎片化、组合化、综合化的信息,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时代给我们教学者的命题。作为教学者,我们必须让学生更加关注非连续性阅读,着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或图表的理解和反应的能力,进而能够分析、整合信息,进而构建对成长的认知与发展的实践。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语文课程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身就是综合性的体现。我们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连续性阅读不仅是当下社会生活实践的工具,同时更是综合人文性素养的需要。因此,语文素养的落脚点在于语文阅读的实践与生活,抛开生活与实践来谈语文素养无疑为空中楼阁。同样,着力于语文阅读生活化与实践化才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根本。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实践,更是一种必须加以培养的综合阅读能力素养。走在课改最前沿的广州市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分别在2011年、2012年的中考试卷第五选择题与第六题进行考查,并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性进行探索。从试题命制看,笔者发现考查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分值上并不太高,但不管是题目类型还是角度都很新颖,且灵活性很大。从考查目的来看,“非连续性文本”则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获取这些信息后怎么获得有价值的内容指导实践的素养。可见,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考查明显。

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各种材料在内)。它不仅兼有结业考核与人才选拔的双重使命,逐渐兼顾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决定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分量与地位,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特点”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整合与优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笔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从整合与优化课程资源两角度来思考。

(一)整合课程资源

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选入“非连续性文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语文课本中挖掘出可供利用的资源来。换一种教学思路,我们就能达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双重训练效果。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就可以重视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将导览图画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的优点。除了从语文教材中发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整合教学资源。政治课本中,经常出现图文并茂的章节,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或者要求学生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这样,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几何图形、函数图象以及概率统计等都是很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生物课本中的物种图示……我们可以将这些文本资料整合起来,稍加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优化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原生态的生活,需要一线教师细心观察与选择优化生活来寻找生活资源。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不能随意取舍,必须符合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这一原则。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人文思想的凸显、道德修养的冶炼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都应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同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有可供揣摩和咀嚼的空间。一言以蔽之,即必须能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我就做了这样一次令人欣喜的尝试。

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于漫画的痴迷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往往会选择阅读在我们看来夸张而幼稚的图片而忽略了对文字的审美。但是,我认为这一习惯如果引导得好的话,也将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我曾在自己的班上开过一个名为“读漫画,悟人生”的专题,不仅提高了学生赏析漫画的水平,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铁杆“漫画迷”们对于文字的兴趣。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我选择了具有极大教育价值的丰子恺的漫画——他的许多作品系列表达着对儿童价值、学生成长的深刻的认识与教育本质的追求,对教育有着极深的关心、关照、关注和关怀,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告诉学生:“看画是杀风景的,当说读画才对。”(俞平伯语)接着带领学生欣赏了几幅我自己最喜欢的漫画,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图片中形神具备的疏疏朗朗的几笔让我眉飞色舞、心有戚戚、会心一笑、掩卷沉思的地方。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配上解说文字,或者选取自己感触特别深的社会新闻(在班级订阅的报纸上选材)配上自己所绘的漫画,并在班里面展示、评选。最后,我在年级里面开设了一个“图说人生”作品展,展出优秀的画配文或文配画作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公告、宣传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导游地图、商业图标、广告牌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如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灵活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作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材料,那么,我们的学科资源便会如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三、重整与引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首先,读标题。标题是对整个材料内容的概括,一般能够反映主题。如《广州市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报告》,标题告诉我们,文本提供的是广州地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有关口语交际教学这一情况的信息。其次,析数据。以统计图表为例,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所分别代表什么,再看图例,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全方位适度人口论与宏观决策选择》一图,通过比较分析,从老年人口角度,可读出以下结论:60岁以上人口数逐年增多,老龄人口各个年龄段的人数逐渐趋向均衡;老龄人口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2050年后,80岁以上女性人数最多。再次,辨趋势。如2012年广州卷的第六题,考查的就是“国民阅读方式倾向”,需要阅读者分辨2010年到2011年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抑或保持平稳。最后,巧归纳。要将自己获取的信息根据提问者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分析信息时应该先看看出题者所设置的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另外,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二)培养学生重整信息的能力

在第一步找到自己所需要信息之后,学生还需进一步处理信息,并进行意义重整。因为“非连续性文本”所表达的信息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含在图表之中,需要我们将蕴涵在各种复杂表象下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即分析信息出现规律,剔除无关信息,排除干扰,避免误导,甄别和保留有效信息,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任务。将经提取和加工过的有效信息,依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组合,化无序为有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进入信息的核心或本质部分,并组织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这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同时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掌握事情本质,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并通过运用已有相关知识,使知识能以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这样的训练必须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笔者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第一步要求学生积极积累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一条让你过目难忘的广告,一组反映你所在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数据,一个醒目的主题活动徽标……用两周的时间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这些素材(越多越好)记在随笔本上。第二步就是将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这些素材上去:一条醒目的广告,为什么你一看就难以忘记,是因为它运用的修辞手法巧妙,还是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幽默有趣?一组数据,你能否概括出它蕴涵的主要信息,概括之后又能否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如果是几组不同的数据,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化,这些联系变化又反映出哪些潜在的信息,你能否正确表述?看楼层示意图或者导游图,你能不能正确理解它透露给你的信息?假如要用语言叙述一下图表的内容,你能否做到流畅自如?……第三步是利用课堂,利用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机会进行展示、讨论、点拨、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慢慢发现一些规律和思路,那就是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所在,对阅读技巧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形成持久的兴趣

“学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无论哪种能力的训练,持之以恒方能学有所成是颠簸不破的真理。那么,怎样才能令学生长久地保持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材料选取要留心。非连续性文本喜欢运用符号、图像甚至音响等多媒体结合,如果我们能选取形象直观、趣味性高的作品,或者是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如讨论帖,学生在QQ群里的聊天记录、恶搞视频等,只要引导得当,都可以变成正面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必定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第二,教学形式常变化。我在实验过程中就经常采取灵活多变的活动课来进行教学,如班级“广招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产品”来“招商”;“广告语征集比赛”,要求学生为粉笔、课桌撰写广告语;“文本创作赛”,看了访谈节目后自己采访并编写采访老师、家长的文本;自编自演舞台剧后全班探讨主题……我有理由相信,在长期的坚持下,学生一定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

培根说过:“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达群.浅谈书序、条目和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学习报,2008.

[3]李玲玲.推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门——“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学,2012(6).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人民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