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心理污名;求助行为;责任推断;羞耻感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2
1、日本教育心理学情况简述
20世纪初,日本就开始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1916年成立儿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心理学受施太伦(L.W.Stern)、桑代克(E.Lee.Thorndike)、布勒(C.M.Bühler)等人的影响,发展了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性格学。战后,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如波多野完治主编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大系》;依田新编的《教育心理学》;中野佐三编的《教育心理学事典》;田中宽一主编的《实验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教育发展心理学丛书。在日本心理学书籍中,教育心理学书籍最多。90年代以来,吉田章宏(1991)和伊藤隆二(1996)等教育心理学名家也多次呼吁要注重日本本土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1959年成立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是仅次于日本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学会,1994年统计会员达4500人。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刊发《教育心理学研究》季刊至今。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视。日本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些大学设特殊教育系,授与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学会,学员约有1000人,并出版会刊《日本特殊教育杂志》。为心身缺陷者专门设计了各种心理测验,如日本设计的盲人智力测验不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国使用。日本文部省从1995年开始以流动性的方式向各省的一些小、中学以及高中派遣教育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心理咨询工作。不少中小学校也开设了(或正在设置)专门的教育心理咨询室,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排忧解难,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的顺利发展。
2、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
(1)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着发展、学习、人格适应与教育评价四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大。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年会有关学术论文的分类大致有九个方面,具体是原理与方法、发展心理、教育与人格心理、教育社会心理、教学心理、学习心理、教育测评、教育临床心理、心理障碍与教育。其中研究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发展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和学习心理。日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有关法则性研究与个别性研究、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等问题上。所谓法则性研究,即是超越事物的个体特殊性而追求其共性以及一般规律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征是力求客观地、自然地反映事物,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多采用实验法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个别性研究则注重于探求事物之间的个体特殊性和差别性,因此常运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事物的特定性质。数据显示,对于身体运动、感知、言语、情感表现、人格、社会行为等领域的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居多。其次是观察、调查方法的运用。
(2)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表现。一是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日本教育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教育心理学注重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教科学习以及知识、理解等认知操作的内部心理机制。如光田、谷口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理解的过程中,插入提问和具体事例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和回忆。言语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作文、造句和书写等方面。此外,积极开展有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策略指导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针对学校教育中,诸如旷学、欺负同学、学业不振、早恋以及自杀等“学校身心疲劳”一直有增无减的现象,从学校心理学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临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神藤等人(1996)用因素分析法对欺负弱小同学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抽取出欺负行为正当化、缺乏正义感以及支持欺负行为等主因子,并发现这些因子与“学校身心疲劳”现象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日本教育心理学在学习与教学方面的研究的特点还有在认知心理机制基础上还导入发展的变量;增强学生学习个别性差异与教学策略针对性的研究;打破传统学习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研究工作等。
(3)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消极表现。一是欧美化倾向严重,在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的方法技术方面全盘追随欧美,就是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上也相从甚紧。二是日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及效果不大。三是日本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导致有关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存在混乱现象。
3、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的思考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等工作领域内的心理教育辅导专家。对于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评估、咨询、辅导等。其具备针对于儿童、教师、学校等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公益性活动等,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其从业资格。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活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此外还有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所等教育机构,或受教育委员会的委托,从事相关咨询工作等。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采用学会联合的资格认定制度。其认定组织机构由5个联合学会和4个合作学会构成。5个联合学会分别是: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发展障碍学会、日本发展心理学会、LD学会。4个合作学会是日本学校心理学会、日本应用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生徒(学生)指导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学会。这一资格认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为止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候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人数达到5800人。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认定相当的严格。申请条件根据不同的背景人群可分为5大类。主要针对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各类幼儿及中小学从业教师、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机构人员、大学及研究生院的学校教育心理任课教师及实习指导人员、国外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及其运行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政府支持力度大。如日本政府对于儿童心理支援工作非常重视,注重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别支援教育;支持全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大会的召开等,学者们关注障碍儿童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的研究;二是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学校心理学士的申报条件高。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获取,在研究生院修完7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学生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此外,根据申报条件的不同,要求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实习经验1—5年不等。在大学或研究生院担任学校心理学相关课程或实习的指导者,要求必须发表关于学校心理学的论文5篇以上;三是专业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严格。如规定修完7门课程,但没有实习经验的人员,可以申请学校心理咨询师候补资格,同时在通过资格考试后,还要在5年内要提交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才能成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有效期限为5年,满4年要求更新。此外,相关的认定机构每年进行资格审查;四是公益性的预防教育(人格)活动开展情况好,如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课程研究室从2003年在中小学中开展公益性的预防教育。
二、日本教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启示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性。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国际化、多元化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扩大对心理学研究国际化,避免片面的追随欧美。加强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争取更有力的多方支持。在突破传统理论,使相关学术研究更多元化。
3、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加强心理的预防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接地气,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校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预防教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支援、疏导、咨询等服务工作。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朋辈心理咨询课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Effect of the Peer-counseling Cour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olytechnic Colleg e Student. Wu Xi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518055, P.R. China
【Abstracts】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peer-counseling course onthe mental health of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66 s tudents were selected togive them the group training and taken 16Pf and SCL-90 as methods to compare theeffect before and after course. Results After the course, thedifference of fo ur factors of scl-90 including the force symptom, depression, hostile, crankines s which was remarkable.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 of stubbornness, sen sitivity and boldness was remarkab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difference of person ality trait of anxiety, worry and stability after the course. ConclusionGivingpeer counseling course to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is a useful assistant wa y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ssence of the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It h elps to establish the atmosphere of self-helping &helping others.
【Key Words】 Peer counseling course;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 Ment al health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其中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 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朋辈心理咨询[1]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年龄 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 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 活动。
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2]。这种咨询模式改变了以 往只有专 业心理老师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只是心理咨询对象的状况。通过开设《朋辈心理咨询 》课程,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 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能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开 展朋辈心理咨询还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需要[2];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助 于学生掌 握自助和互助技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高 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对提高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校园里自助助 人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开展课程前后对比研究,为高职大学生心理素 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实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选修课网上报名方式,在2005级学生中筛选出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 障碍的66名大学生;按性别分:女生31名,男生35名;按文理科分:文科学生33名,理科学 生33名。
1.2 研究工具 选取症状自评量表[3](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卡特 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4](16PF)。在开课前1周和课程结束后1周采用这些量表进 行前后测,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遵循团体小组训练的技术和原理进行,根据课表 每周二采取心理训练、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电影分析等教学形式上《朋辈心理 咨询》课程,为期一个学期,总学时为36课时,具体安排见表1。
2 结 果
2.1 课程前后高职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比较 SCL-90用于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 问题类型,90个问题包括10个因子。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课程前后SCL-90各 因子均值变化及差异显著性检验t值见表2。
2.2 课程前后高职大学生16PF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检验 16PF是人格量表,前后测结果比较 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SCL-90及16PF前后测比较发现,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 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
SCL-90量表用于反映测试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1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 各因子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受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敌对、 抑郁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强迫、偏执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朋辈心理咨 询课程,学生的强迫、抑郁和敌对、偏执的症状得到减轻。这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提高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职高、职业中专和部分高 考失利的普高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对现行教育体制、教学内容、 以后的就业前景有不满情绪及偏激的观点;普遍自我评价较低,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存在回 避心理,用无所谓的态度和外表的标新立异来掩盖自信心的不足等;通过上《朋辈心理咨询 》课程,学习了理性情绪疗法后,能进一步分析个人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学生的观念变得更 为客观而较少偏激,学会要客观的评价自我的优劣势及客观环境;学会了“同理心”,知道 要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等;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个性品 质的发展、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敌对、偏执和强迫症状 。
16PF前后测中,稳定性、敢为性后测分高于前测分且差异显著;同时敏感性、持强性、忧虑 性和紧张性的后测分均低于前测分,其中敏感性、持强性前后测有十分显著差异;忧虑性和 紧张性差异显著。这表明学生在经过上课后,人格特点中的稳定性、敢为性增强而敏感性、 持强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有所缓解,分析原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团队,给每 个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学生体会到有一个真诚、信任、尊重的交流环境;团队 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真实温暖的,学生可以获得支持和鼓励;能够释放真实的自我;敢于剖 析自我;而在课后,他们建立QQ群和小组博客,经常保 持联系,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给每 个成员举办形式各样的“生日会”;这表明通过课堂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了朋辈心理咨询的 知识,而是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他们结识并成为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 了一个有利的支持系统;在将来的生活、学习中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能够真正实施朋辈心 理咨询的“助人自助”的宗旨。
通过SCL-90及16PF前后测比较发现,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 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能为校园“助人自助“的氛围奠定基础;可 以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4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6
[2]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5:1-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31-35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3-03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征和平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兴起,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步呼吁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少数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
第二个阶段,推进、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发展起来,并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第三个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2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作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工作。
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咨询室功能与职责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室功能的认识引领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家祥和冷泽兵(2008)认为,心理咨询室一是学生生活指导设计的企划室;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的研究室;三是提供及保管情报的资料室;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五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卢骏(2002)提出心理室不仅只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还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宋宁(2006)认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应该承担着心理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功能。
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完备,但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无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第三,心理咨询室的低效问题,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只对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室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第四,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学相比小学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方面小学比中学更为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的角色转化中,可能会面临身心的不协调发展、认知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压力过大等多方面心理问题,而中学不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将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咨询室的职责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只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丁彦华(2001)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具有以下七大职责: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二、心理咨询室硬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位置的选择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心理咨询室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张富洪(2005)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最好选择图书资料室附近,避免与音乐室、体育场所以及校长室、教研室较近;二是要在咨询室门口张贴《来访者注意事项》,将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了解和放心;三是来访者的座位应避免朝向门窗方向,不应让学生与突然来访的外人照面,以增强私密性。
(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配备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桌椅、沙发、图书、电脑、打印机、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柜、心理测试工具、影碟机、咨询信箱、电话、录音机、沙盘游戏等。李道庆(2010)提出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学生配备不同的心理书籍,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另外,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
(三)心理咨询室区域的划分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区域划分问题上,郭成(2006)提出了“组合模式论”,将心理咨询室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划分为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配置不同类型心理咨询室的组合模式,普通学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心校和实验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和团体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团体咨询室和其他功能室。
三、心理咨询室软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名称的选择
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称谓颇多,除了心理咨询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称谓。耿柳娜(2006)认为,第一类是专业色彩较浓,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等。这类称谓带有一种“挂号看病”的味道。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和范畴理解不清晰,因而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另一类称谓轻松灵活,如“心情驿站”“阳光心理屋”“心理空间”“心理聊天室”等,这类称谓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又显得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布置
王家祥、冷泽兵(2008)认为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温馨。咨询室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屋内的布置要以浅色调为主,还可在醒目的位置写一些温馨话语。第二,宣传。可以在墙上挂有“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宣传材料,加深来访者的了解。第三,隐密。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时,要避免外界探视、聆听。第四,宁静。咨询室的整体氛围要宁静,不应布置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件。
(三)心理咨询室人员的配备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三是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关于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徐光兴(2000)提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具体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学校心理辅导专职工作经验;二是在两年工作期间受过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三是必须有至少两篇正规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关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配备的现状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存在着科任教师、教务教师等担任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咨询老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
四、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心理档案制度的建设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建议,档案资料应该在咨询中心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得擅自带走、抄录和复印等,以免泄露。若要整理出版、或研究报告,或在大众传媒上使用某些数据、案例等,须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二)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根据学生数量、经费状况和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周的开放天数、次数以及每天开放的时间段,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时间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中小学应该配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两名,并制定咨询室时间制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设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一个常规工作就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完成预约和解惑答疑。因此,在咨询室开放时,值班人员必不可少。
(三)心理咨询室评估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的性质、职能、功能、辅导原则、工作时间、相关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评估的指标,并对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评估,一般为每周一次,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带领咨询室全体成员进行,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效能。
五、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具体问题。杨忠健(2007)对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大部分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咨询不专业、不规范;在心理咨询室的效率问题方面,存在着对咨询室功能定位不准、有偏差等问题,在建设中功能划分过于求全,造成使用不充分的设施出现浪费等情况。张玉堂等人(2011)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以兰州市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用方面为例,28.6%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占10平方米以内,57.1%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还有14.3%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从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来看,有57.1%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开放,或者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方面,28.6%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57.1%的学校没有可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
六、已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较多集中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名称选择、位置选择、环境布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特殊性研究,需要弄清楚和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社会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面向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咨询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认知冲突等问题上,而社会心理咨询面向的是社会中的成人,咨询的内容是工作压力、情感困境等问题,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在于利用心理理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而大学心理咨询室则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心理理论研究。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心理状况缺乏自我认知,难以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而大学生的身心成熟,能较快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向心理咨询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提供正确处理和帮助。
第三,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要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而现实中的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者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向真理靠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8-10-001。
参考文献:
[1]张玉堂,郑雪燕、秦积翠.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1,9(4).
[2]杨忠健.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调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1).
[3]张日昇,黄大庆.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2005,(1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6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 现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近200名领导和教师参观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你看,笑得真好,我也被感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纷纷聚拢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和兼善中学的笑脸墙下,寻找最美笑脸;“我的心愿是想要父母多陪陪我”——在心愿墙上,师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冉冉缓缓地走上场,显得怯懦自卑,低着头。走到台中央,停下,定定地望着另一侧的同学,犹豫着,终于向他们走去。她想插话,却没人理会……”——这是北碚区兼善中学高一八班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的场景……
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主要是通过创新“四大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由研究员级教师做主持人,在全区各学校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主要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北碚区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一方面,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即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另一方面,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抓提高。近三年来,北碚区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了300余名教师。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认证工作,我区已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3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
抓实“六有”基础工程。近几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投入近200万元,在全区进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有”基础建设,即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有谈心(咨询、辅导)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学生心理档案。
所有中小学校建立了谈心(咨询、辅导)室,实现了全覆盖。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标准化配置,统一配备了静音计时器、游戏沙盘、音乐放松椅、绿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图书等。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在中小学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区县,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
掌握“九会”技能。继“六有”之后,北碚区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会”。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每年由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区内其他学校上一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均要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教学设计、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获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健康等级证书;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已读《心理教育活动论》《情商决定命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等;研究一项课题,每个学校有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北碚区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尊重生命,追求阳光”等为主题的“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绘画、校园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电影、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创新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发展
课题带动。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相继开展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我区有20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分别获全国和市一、二、三奖,有20多节优质心理辅导课获全国和市一、二、三等奖。有3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奖,中山路小学、梨园小学等获全国先进学校奖,中山路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会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式变革。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如:北碚区澄江小学自主编排的“口琴、板凳龙、剪纸、跳绳”等艺术活动,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活动,实验小学“学书砺志”的书法教育,柳荫小学的“留守儿童6+1”教育模式,兼善中学的“兼善文化心理”,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将学校的文化渗透在特色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中。
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心理预防到心理辅导;从成人思维到了解学生需求;从德育要求到情绪自我管理;从教师引领到同伴互助;从成人说教到角色体验;从心理交谈到网络对话;从心理教育到心灵影响;从课堂讲授到心理教育活动;从德育到心育,再从心育到德育,等等。
四、创新教研指导与评价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教研指导。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立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成员包括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心和专委会的成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高层次的智力和实践指导,使北碚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从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委四个层面抓落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施、有考核。
评估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年终绩效考核之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督查。这一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