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环保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环保问题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1

呼和浩特市环保局2012年着力解决农村养殖业污染问题

2012年,呼和浩特市环保局将突出重点,集中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养殖小区污染进行治理:对伊利第一牧场、蒙牛第九牧场、正缘农牧业现代化蛋鸡养殖场等1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污染进行治理;对本文由收集整理列入“十二五”国家减排计划的伊利第七牧场(内蒙古思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林格尔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青创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海丰牧场、内蒙古蒙鑫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荣裕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天意农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和林县云洋奶牛牧场、呼和浩特茂盛奶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特牧耳养殖有限公司、托克托县新亮牧场、托克托云中奶牛养殖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镇脑包村委会1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对列入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的5家千头、6家万头畜禽养殖场污染进行治理。

为高效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呼和浩特市环保局目前已将责任落实到旗县区人民政府和相关责任人,并提出完成时限和治理要求。

转贴于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4-01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状况严重

化肥、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失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然而化肥、农药的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危害。化学农药、肥料的长期大量甚至过量使用,或施肥方法不合理会增加磷、氮等养分的流失,造成地表水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土壤中的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施入农田的农药,只有少量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少部分通过降雨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淋洗进入地下水而污染水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海洋而造成水环境受污染。特别是生长激素和剧毒农药不仅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很大破坏,而且它们长期在土壤以及水体中残留,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在短期内这些化学元素难以消减。

(二)土壤污染状况严重

近年来,随着农民对农作物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化肥的施用量也逐年加大。施入的大量无机肥料中相当一部分肥料未被充分吸收利用残留在土壤中,容易造成土壤有效磷的累积,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造成土壤板结,还有可能导致交换态铝和交换态锰数量的增加,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农药作为防治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农药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积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和农作物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面。

(三)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更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化工厂,化工厂的污染排放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另外,垃圾的处理不到位,产生大量生活垃圾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用直接掩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产生二次污染。

二、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且评价考核的管理制度的机制不健全,当前依然有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关注谋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保护为代价,没有真正以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环保法制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在污染治理和防范方面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另外,虽然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仍有不少人尚未养成文明生活、生态生产的习惯,传统的方式和习惯对环境造成影响。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然而,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依赖传统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有效资源的大量消耗获得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现代化先进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比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林木资源的滥采滥伐、土地草场等滥垦滥牧、水资源的滥用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影响。另外,有些农村建设过程中,引入越来越多乡镇企业,虽然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但是由于设备简陋、工艺陈旧、技术起点较低,以及能源消耗高,或者有的企业本身属于污染较重行业,有效防治工作不到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

(三)h保机制建设滞后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方面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其中涉及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包括了建设、农业、卫生、环保、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职能比较分散,且某些职能主体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的统筹机制和管理格局。从而,这种现象造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责任主体不明,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在新农村基层岗位,环境保护没有固定的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弱化,职能缺位。另外,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个人,缺乏适当的处罚和必要的监管措施。新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管理惩治和环境监控体系基本没有形成。

(四)环保技术研发较为缺乏

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等方面。加强新农村环境保护这些需要对相应的环保技术进行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并进行全民性推广。目前,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环保科技投入、适用的科技手段和技术研究比较少,在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土壤和水体污染等重点环保防治领域,缺乏成熟的处理技术手段,和规范化的治理模式。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保技术的实效性和实用性缺乏的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完善环保机构职能,形成合理职能分工

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相关职能涉及了环保、农林水牧等部门,各个部门具有相应的审批职能和资源管理及调配职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各个部门统筹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形成有效的协调分工机制。同时,科学统筹,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部门联合监督管理C制。另外,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以大力支持,投入环保科技研发成本,调动新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落实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环保规划及法规建立

环境保护问题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见效。一方面,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环保规划,作为新农村环保的总指导,有目标、分阶段有序地推动环保工作。要加快中心村镇的环保措施的落实,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周边推进。形成点面辐射效应,带动周围更广大范围的农村投入环保建设中,惠及更大范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环保要依法治理。因此,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成立专家组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导则。科学合理的规范指导保障环保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有利于各项新农村环境保护的落实和成效。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层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基层队伍不足,影响环境保护最后一道工作的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层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的环保机构的设置,建立相应的农村环保工作站,便于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全的新农村建设环保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环保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岗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环保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环保基层队伍中。

(四)加强村民自治参与环保

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作离不开村民自治的参与。在管理农村环境治理中,村民自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在相关法律制度中提到,村民委员会具有指导教育村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力。而且,村民自治参与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作也是现实需要。村民自治能够协调调动村里的各种资源,综合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政府方面应全力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引导调动农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以及扶持村民自治,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文杰.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才智,2013(22):244.

[2] 王伟玲.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ant origin, must proces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asonably correctly in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xists, proposed in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 %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 %以上,耕垦指数为43.7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 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 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 t,其中80 %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 %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 %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 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 %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4.4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4.4.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

4.4.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

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

4.4.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4.5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开展环保综合整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5.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

4.5.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们是能够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的。

参考文献

1 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2 王惠彦等.对沈阳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03)

3 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

4 任太增、李 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5 石庆武.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

6 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

7 喻金富.如何将环境问题消化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

8 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1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优化了农村环境,推动了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1.2农村饮用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1.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

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1.4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 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1.5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加大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取缔非法加工企业,捣毁一些非法加工点,建立了联合整治扬尘污染的工作机制及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城镇工地及渣土拉运车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加大农村工业企业治理监管力度,使农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气更清新,居住的环境更舒适。

2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

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2.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农村生活污水长期污染浅层地下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既污染环境,又污染水源。

2.3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

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

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

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子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3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长,影响社会。要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3.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

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3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

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3.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

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3.5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一要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三要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农村;环境法;政策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表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加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重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应针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加强我国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农民群众等广大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很重要的领域,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农业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的后劲。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现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复杂情况,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1995~1999年黑龙江、江苏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生药害2000多起,药害面积达200多万亩,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工业和生活污染导致的环境酸化问题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酸雨(pH<5.6)从1985年的约175万km2扩大到1993年的280万km2,受重酸雨(pH<4.5)影响的区域由1986年重庆和贵阳等局部地区至1993年扩大到南方广大地区。环境酸化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森林、草地的衰亡,土壤酸化板结,农作物减产等。

农膜污染的面积也逐年扩大,1995年已达到64913万公顷,农膜年均残留率约20%,平均每公顷达60公斤。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难以有效控制,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水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农村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国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3年的每亩化肥投入量从1980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提高到43.1斤,比1980年高出348%。而且,目前盲目偏施化学氮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国农村养殖业排污量剧增,目前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湖北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5倍以上。

农作物秸秆污染。我国每年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由于缺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秸秆的经济实用技术,且产业化水平不高、出路不畅,造成秸秆的大量焚烧和废弃。不仅浪费了生物资源和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给居民生活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湖北省每年产生约3000万吨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到40%,很多都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 540万hm2耕地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从黄土高原向其他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扩展,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在南方省区的丘陵与山地(母岩以花岗岩、砂岩、砂页岩、红色粘土及碳酸盐岩类为主),以水蚀形成的劣地及石质坡地为标志的土质与石质荒漠化土地,呈小面积斑点状分布的型式,当地群众常以“红色沙漠”、“白沙岗”、“石漠”等名词以形容其土地退化。其侵蚀方式以面蚀及沟蚀为主,在花岗岩地区还有水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崩岗侵蚀,在碳酸盐岩类地区溶蚀是主要的侵蚀方式。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

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小作坊式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严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

据2005年做的典型调查,9省三县74个村105项做了调查,其中40%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90%的垃圾是随处丢放(访谈者认为:“显然这样一种人居环境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

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而且,有关环境纠纷往往涉及者众多,处理困难,例如屏南榕屏化工厂造成屏南县溪坪村环境污染,1700多村民身心健康、财产损害严重,事件、纠纷与诉讼历时十多年难以解决,等等。

农村环保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环保 锅炉 排放 取暖

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将散落的自然村屯散户就近归纳到一个新建“城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真正达到小康标准。这个思路,已经纳入各级政府有关农村发展的战略思维。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有些试点的新农村有很多短板,盖完楼房农民不去住,有的成了“鬼村”和“鬼屋”,存在某些盲动性。目前制约新型农村建设进行城镇化管理有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生态和环保问题。二是供热取暖问题。笔者认为,只要从根本上认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本文就这两方面问题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如下研讨:

一、实行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由之路

由政府规划并斥资,建立统筹的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并保持正常运转。

(1)区域性环保体系包括:垃圾的处理、粪便的处理、植被的覆盖、庄稼杆棵的合理利用和家畜的饲养等。1)垃圾的处理:对于无公害或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可采用填埋的手段处理(农村周围沟壑很多);对于有公害的垃圾可在区域内建立垃圾处理站,进行焚烧或碳化处理;对于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可进行回收;为防止白色污染,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包装袋。2)粪便的处理:粪便经过发酵后是很好的农业有机肥料,但管理不好会污染空气,必须集中封闭式处理。可在区域内建立沼气池,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变废为宝。此项目应设立享受国家补贴运转机制。3)绿色植被的覆盖:提高居民区和田间地头的绿色植被面积,是提高空气质量、防风护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最好的举措,可以统筹搞一些退耕还林和增加湿地面积的项目。4)庄稼杆棵的合理利用:目前,在北方地区庄稼的杆棵仍然是农家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一到饭时,千家万户炊烟袅袅。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粮食产量剧增,各家各户剩余大量庄稼杆棵,大都在田间进行露天焚烧,一时间黑烟笼罩,向空气中散发出大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这种普遍的无可奈何的实施行为,不但浪费了能源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利用庄稼杆棵的能源及解决生活需要又环保呢?笔者将在第二个题目中叙述。5)家畜的饲养:家畜是向城乡居民提供肉、蛋、奶和相关食品,不可缺少的食物原料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植下,饲养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多已经实现规模化饲养。但是,目前在村屯还有存在相对数量的零散养殖户,走进村屯粪便满街臭气熏天,造成严重的空气的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养殖业在形成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地址必须远离居民区,牲畜的排泄物送往建在区域内的沼气池处理。6)在新农村的条件下,再统筹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一个有机化肥厂,统一处理可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

(2)流域性环保体系包括:污水的输送、污水的处理、污水排放和“流域系统”之间的衔接进行合理排放。1)污水的输送:居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入沼气池附近的封闭式的污水池,等待处理;养殖场的污水和粪便通过地下管道或封闭运输送入沼气池等待处理;锅炉排污水和小型作坊污水通过地下管道可直接送入水处理站。2)污水的处理:建立污水处理站,接受和处理由沼气池出口、锅炉排水和小型作坊(如豆腐房)污水。3)处理后水的排放:所谓的“流域系统”:就是经过整合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选址尽量建立在有河流的沿岸,包括河流的上游和下游,自然形成整体的排放和导流系统,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环保部门的监控。4)在流域内的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一个污水处理站要负责一个或多个新农村的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站应由政府斥资建立,并建立长效运行和监管机制,保证排水质量符合现行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二、采用锅炉集中供热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后续保障

东北地区在新农村的条件下,如何供热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设计原则:一是不能再千家万户冒烟,因为涉及环境保护问题。二是不能燃煤,因为燃煤涉及成本问题,价格太高农民接受不了。无论目前和长远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集中供热,燃料就地取材。实施办法是:采用一个或数个居民点进行集中供热。这样,既解决了新农村的冬季取暖问题,又节约了能源和环保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生命力。

(1)锅炉的设计:由政府招标,设计出以杆棵作为燃料又环保的锅炉。(见附件1锅炉燃料炉灰流程图)。1)锅炉的热效率应在78%以上。2)锅炉的排污水必须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再排放。3)锅炉的排烟必须达到环保的排放标准。4)锅炉的炉灰经过湿化处理或通过密封传送到有机肥料厂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料使用。

(2)杆棵的处理。1)利用打包机,就地打包。2)就地就近,分散储存。3)注意防火。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研究,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对于如何解决的环境保护和供热取暖两个问题,做了专业和针对性论述。对于如何进行科学和综合性管理,应借鉴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和管理模式,为早日在农村实现和普及小康社会做出努力。

(作者单位为四平市特种设备检验中心公主岭检验所)

[作者简介:孔庆禄(1972―),男,吉林公主岭人,本科,毕业于中国计量学院安全工程系,四平市特种设备检验中心公主岭检验所所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场)设计方案[Z].

[3]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148-2010[Z].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防治法[S].

[5] 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