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把握 分值 复习效率
生物课共分为6册书,其中必修3册,分别是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分3册,分别是选修1、选修2、选修3。生物课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内容比较庞杂,因此记忆、复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考试成绩不高,自己也很恼火。复习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样,关键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生物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了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知识的联系关
生物课内容的编排是按照知识点的一定顺序来设置的,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抓住这些内在的联系,复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起来了。
例如:生物《必修1》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章的内容是必修1课本的核心知识,对它的复习就很重要。
本章共包含有4大节的内容,分别是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如果按逐节复习,知识点多,不好将它们联系到一块,不好记忆,不好复习,效果还不好。那么我们换一种方法思考,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绘制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模式图中的有机化学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是有关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复习,它包括了1、酶的作用和本质,2、酶的特性及实验。
模式图中的光反应阶段ATP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是有关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有机物(CH2O)为生物提供能量,是有关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整个过程,是有关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
我从光合作用的1个知识点带出了3个知识点,由点到线不仅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复习效率。
二、把握概念的异同关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感念非常相似的词,意思非常相近或相似,有时却相差很远。例如: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自养型与异氧型、需氧型与厌氧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环境、叶绿素与叶绿体、细胞呼吸与细胞发酵、核酸与核苷酸、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这种情况,将它们抄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异同点,更好地服务于复习。
三、把握错题关
学生在做作业、资料和试卷时,都会做错一些题,对于这些做错的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重要。在我看来,那可是失败的见证,做错的题目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当时做题时是自己知识点不会?理解错误?还是粗心大意,等等。虽然当时做错了,但是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复习时,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研究错题就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
四、把握复习的细心关
许多学生考完试后说:这次试题不难,答得不错。但成绩下来后,自己却傻眼了,怎么才这点分?细看,才发现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却因为自己的不细心而白白丢了分。
例题:假设作为模板的DNA,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个,那么DNA复制4次需要(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这个题是个填空题,但是同学们的答案多样:600、640、8100、8640等等
正确答案:8100。一般来讲计算题的答案是一个的,为什么这道题有这么多的答案呢?
首先:题目中告诉的条件是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脱氧核苷酸对的对排版时放在第二行,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000个,许多考生没有注意到,那么计算肯定会出错的,这道题就是抓住了考生不细心的缺点。
再次:DNA复制4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需要的含义是全部的但不包括原来那部分。
计算过程:
A+T+C+G=1000 X 2=2000个
因为:A=T C=G
所以:460 +460+C+G =2000
C=540
复制4次共产生DNA数:2 4=16个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2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是活动的关心者和合作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体验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在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处理各种事物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显示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新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正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特征,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选修课程中的运用
新课改形式之下,以学生探究为主,强调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生物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生物教学也同样应该以自然界存在的特别是身边存在的生物体以及生命现象为教学的对象,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课题和实物材料。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敦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掌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有对生命科学动态的密切关注,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并使之再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让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选修部分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也是本次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大挑战。2016年7月广东开始使用全国卷,高中生物高考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选修部分的考核以大题形式出现在选考题部分,选修1和选修3各一道题。比起以往单选或双选的考察形式,这种大题形式的出现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了,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以及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一般情况之下,高考主要考查的是选修1和选修3两个模块,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只会选择教选修1和选修3的内容。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是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与必修模块相比,选修内容理论性没有那么强,也不会过于抽象,大部分跟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也更适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另外选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以往经验,一般都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开展,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素材。
以选修3研究性教学为例,选修3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五个模块的内容,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先针对这几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可以是视频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自由选择相关的专题进行课题研究。若学生选择基因工程技术专题,可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应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基因工程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近五年高考基因工程部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社会中哪些职业会涉及到基因工程?
课题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查找资料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向相关老师或专业人士求助,整理Y料进行做成PPT或者word文档,小组协作向全班同学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学需要对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指导或者补充,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和习题测试。
这种将课堂还给学生,关键部分教师进行总结补充的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生物教学和新课程的要求,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实验课程中的运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课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学生接受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会设计实验、缺乏实验技能迁移和创新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阶段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自己探究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他们对实验的探究热情将会大大提高。如果能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那么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曾经在别的学校观摩过一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教师在讲完原生质层的概念后,提出如何证明原生质层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接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或自己携带的材料分组开始进行实验探究,有用30%的蔗糖溶液作渗透剂的,有用20%的蔗糖溶液作渗透剂的,或者用10%的食盐水来做渗透剂的,还有用红墨水做渗透剂的,在试验材料的选择上有用洋葱内表皮的,也有用洋葱外表皮的,分别探究这些试剂的作用,实验完后,小组成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好的实验结果进行经验分享,不好的实验结果也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后其它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提问,整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实验结果也多种多样,教师评价针对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自由度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自己寻找答案
一直以来,对于大部分时间呆在教室上课的高中学生来说,实验课非常宝贵,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如果能将实验课程模式进行转变,形成这种探究实验课的模式,相信学生实验课质量会更高,对提高生物学学习兴趣将会大有帮助,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创新活跃的思维。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教师也进行了自我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白林.高中生物选修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精读考纲,把握生物学教学方向
我们认真研2010年的新考纲,并和2007年的进行对比,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同时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明确高考生物命题指导思想,做到心中有数,把握生物学教学方向。
二:认真备课,集思广益
每一单元,每一节课之前我们都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尽量让每节课都是高校课堂。
三: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
开学初我们就对学案的制作分好工,每个学案都提前一周制作好,做学案时我们都先集体讨论,主要负责人设计,再集体讨论,最后才定稿。我们的学案不是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填空,也不是列出表格让学生机械的接受老师总结出的知识网,而是给学生提出可思考性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能力,有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认真搞好每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我们既夯实基础有注重培养能力。
这时的学生特点是:知识点遗忘较多,但是一翻开课本马上又觉的基础知识都会,但是不会更深入的去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就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填写学案,老师批改再教,老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再采用新授课的模式,基础的大部分都会的我们采用测验形式,易错点,易混点在课堂上反复举例讲解等,让学生感觉生物有学头。
习题的选择上,随堂练习我们选择简单的基础的,学生讨论后老师不用讲解,小单元和大单元的练习题和测试题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对知识熟练的基础上进行自觉整合。
第二轮复习,我们把课堂更多的放给学生,学生自己先构建知识网络,老师批阅,选出各种形式的进行展示,老师对每一种适当补充,让学生整理出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网络形式。习题的选择开始想高考难度接近。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法;生物学概念;生物科学史;总结
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可见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提高学习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自求得之”的目的。中学生物教学面临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这就促使并要求生物教师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利用“学法”这一杠杆,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生物学科如何渗透学法指导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说,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是对生物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就是对生物概念的学习。学生对概念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今后的创造性活动。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又叫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又称概念的适用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才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一些概括性高、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如果直接切入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然后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新概念。如无性生殖是一个概括性较高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概念,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无性生殖的概念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深刻。
二、重视相关生物科学史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科学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科学史教育.往往是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在《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首次提出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要求.反映出新课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重视。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而且它也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极好素材,从中可以领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科学史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科学史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对科学史实施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科学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想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让学生大胆地去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些光合作用发现史中重要的科学实验作为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串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小组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等,再与前人所得结论进行比较。通过对这段科学史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究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牢固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依据资料作出科学结论。
三、灵活应用图表,指导学生善于总结
生物这门学科与其他的理科相比,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支离破碎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从整体上或实质上把握具体知识,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读书要从“从薄到厚”到“从厚到薄”,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精于总结。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夯实基础 实验教学
备考虽没有捷径,但如果复习方法科学,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则效率定会倍增。高三阶段的生物学教学,虽然没有新知识的学习,但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回顾,生物必修和选修共五本书,复习内容多,任务重。在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时效,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题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化
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课本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找不到偏题、怪题,但基础题却数见不鲜,所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仍是复习的重点,这三基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紧扣课本,夯实基础,注重让学生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准确含义。除此之外,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各章节的知识体系,实施知识的重新有效整合,即把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以体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基本方法就是:先看课本目录,理清课本的主要内容,其次看章节,分单元,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各小节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以知识树的形式构建知识结构,把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搞清楚,通过知识的归纳、整合和拓展,理清知识的脉络,分清知识的主干与侧枝,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分析、总结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达到知识的系统化。比如,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发生条件、场所、过程﹙包括反应式﹚、应用、意义及二者的转换关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两个方面构建知识网。
二、重视两个“准确”的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可靠保证
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图文信息相互转化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坚持渗透两个“准确”的训练,可使学生多得分。一是准确绘制图形、图表和曲线的训练。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说出各章节的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及关系图等所包含的生物学含义,并能正确画出相关曲线图。对图形的绘制要求规范、准确、严密,不可草率、马虎。比如许多学生在写遗传图解有漏写和误写符号的情况,像这类失误,教师在每次练考后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翻开课本找正确答案,这样加强训练,高考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二是强化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训练。近几年高考题目趋向简洁,减少了书写量,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并没有减少,在平时的复习和练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题干中“咬文嚼字”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审题一定要认真仔细,注意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和出题者的思想意图;再者要多读题,告诉学生如果本题需要十分钟完成,读题和审题就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读懂后再下笔;对于简答题,在不会答的情况下,尽可能用题干的语言,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思考,变成答案。答题时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生物学术语的表达要准确无误,并具有完整性。
三、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高考实验题考察较好地体现了能力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观察实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等形式,学生在此容易失分,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还要加大力度关注实验教学部分,重视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程序。参照《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实验复习,可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的分析、实验讨论、实验方案的评价等,并注重对教材中所列实验基本方法的总结,强化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降低失分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相关基本理论的复习与记忆,因为答好实验题的前提是扎实掌握好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因此切不可让学生舍本求末,盲目陷入实验题海战,忽视相关理论的复习。
四、关注四个方面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