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升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提升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提升计划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1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确定本学期德育教育理念:引领幸福,奠定快乐人生;坚持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活动目标:坚守规范,实现自我管理(级部、班级、个人)。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我校《小树、小虫、小朋友》——《创新小学德育模式,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国家立项课题、《一完小阳光成长指南》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校园各项常规制度,加强常规管理,狠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而努力奋斗。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思路

1、建设一支队伍: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艺术管理实效,做到人人抓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作为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员德育,人人有责”这就是我们的理想状态。在大家的帮助下,上学期德育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但是在纪律管理、校园卫生等常规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希望本学期大家能够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的意识,看到违纪行为都能马上去制止,在卫生保持等方面能做到率先垂范,坚持下去,相信我们的学生纪律会有很大好转,教学楼内会变得安静、井然有序,我们工作环境、学校面貌都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2、贯穿一个主旋律:引领幸福与坚持规范有机结合,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成立我校德育课题组,全面实施我校的特色教育——树鹰教育。

3、强化一项工作:加强对学生日常规范教育,加强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4、重视一种教育: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儒雅、仁爱、正义、礼貌、聪慧、诚信的博大情怀。

5、重点开展一些活动:即班队活动,校园科技、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演讲会操健美操比赛活动等。

6、营造一个环境:继续加强班级、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7、树立一批典型:评选表彰阳光家长、阳光班级、阳光班主任、阳光少年。

三、 20xx年德育工作要点

二月份:常规教育月(坚守纪律 严格规范)

1、举行“引领幸福 坚持规范”开学典礼,进行纪律、礼仪、安全教育。

2、召开“坚守纪律 自我管理”主题班会,整顿校容校貌。

3、召开期初级部长会议,制订德育、少先队、班级等工作计划

4、进行20xx年春季留守生和乘车学生摸底。

5、召开安全卫生执勤人员会议。

6、进行期初班容班貌、板报、小明星班级文化评比。

7、班内实行自我管理评比细则,评选第一批五星文明管理小队。

8、进行儒雅教育:雅标——路队整齐,路诵响亮,精神抖擞;动作协调,步调一致;班内没有违纪记录,卫生保持好,优胜者评选为儒雅文明中队。

三月份:感恩教育月(举止文明 风范儒雅)

1、举行三八节感恩教育活动,参加县妇联汇演。

2、大力开展“四静”、上课“四不准”活动,进行儒雅教育

育:雅标——学习习惯:教室桌凳,排列整齐;桌面桌内,摆放有序;认真作业,书写规范;上课听讲,专注用心;积极举手,声音洪亮。

3、组织学生上、下楼道及路队安全演练。

4、做好学校安全及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5、鼓励家长参与“走近自然,相约春天”踏青活动。

6。积极训练广播操,为举行全校会操比赛做好准备。

四月份:传统教育、文化教育月

1、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2、举行小故事、演讲比赛。

3、聘请法制副校长上法制教育课。

五月份

1、召开庆“六一”艺术节筹备会。

2、配合学校举行第二届“感动校园十佳园丁”评选活动。

3、雅行教育:雅标——卫生习惯:公共卫生,主动打扫;地面纸屑,弯腰捡起;个人卫生,个个牢记;衣着整洁,勤梳勤洗。

4、调研各级部课题实施情况,举行树鹰教育小知识竞赛。

六月份:学习、评比活动月

1、举行各年级会操、健美操比赛。

2、进行阳光中队、家长、少年评选活动。

七月份:社会实践安排月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要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少、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实践指导示范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从高职教师队伍的构成来说,除了一部分是有一定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岗位技能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还是从院校毕业时间不长的本科生或硕士;从职称角度来看,低职称人数比重过大、且具有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很少;很大比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欠缺,在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方面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指导,不具备把最新行业知识引入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2.1 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扎实,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底气不足,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专任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做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教师的来源单一,客观上还是形成整个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偏低的现状。

2.2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紧张,尤其是紧俏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等,课堂教学工作量大,教师收入很大一块来自课时费;二学校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降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三多数教师习惯课堂理论教学,不愿到生产一线岗位参加实践操作。

2.3 学校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

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又要兼顾办学成本,所以在教学上往往侧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岗位培训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真正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2.4 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把实践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3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3.1 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教学能力。

3.2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或发达国家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新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必须参加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进的应届毕业生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3.4 安排在职教师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站在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3.5 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帮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

4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加大其在考核中的比例。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和学院教师的实际状况,明确提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此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规划方案,确定考核标准。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将教师实践经历和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晋升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师评价体系特色,调动教师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促进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 炼焦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形成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出发,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炼焦生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适合《炼焦生产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训的框架,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课程教学现状

《炼焦生产技术》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一门理论内容多,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很多知识和设备如炼焦炉、交换机、推焦车、拦焦车、运焦车、熄焦车等都是初次接触到,对炼焦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理解。而传统的教法是学生先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待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安排学生到昆钢集团焦化厂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由于在未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教师的讲解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没接触实物,很多理论知识显得抽象空洞,自然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由实习单位负责,与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偏差,且现在的企业为确保生产稳定,基于安全考虑,实习单位不允许实习的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炼焦生产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深入煤焦市场和企业调研,对炼焦车间主要岗位工作任务拟定工作任务表,根据《炼焦生产技术》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焦炭及其性质、炼焦配煤和煤料预处理、焦炉炉体结构、焦炉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焦炉的装煤、出焦、除尘、熄焦操作、焦炉的加热制度六大项目。通过与焦化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探讨,确定工作任务表,同时,对于各模块中涉及到的焦化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内容的调整。确定学生在完成上述工作任务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

经过与焦化行业实践专家一起讨论,归纳出炼焦工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炼焦生产技术教学项目,共设置六大项目,涵盖炼焦车间主要岗位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所需的理论知识,以项目作为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载体,寓教于行,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六步法”进行,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以焦炉的装煤、出焦、除尘、熄焦操作项目中焦炉推焦为例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说明。第一步,教师下达焦炉推焦任务书。要求学生进行查阅有关推焦过程的操作要求,推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头尾焦处理等问题。掌握推焦过程中推焦电流的变化与推焦阻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对出现焦饼难推时原因的查找和处理措施。第二步,决策推焦过程中的设备、具体步骤。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确定对于每个炭化室的推焦时间、装煤时间的操作,对出现炭化室墙面变形的病号炉在推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进行规划。第三步,拟定推焦计划。通过与学生沟通后提出推焦计划,讨论并选定合适的推焦方案。在推焦计划中,重点检查学生推焦串序和循环检修计划方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第四步,实施推焦操作。学生按推焦岗位操作要求进行推焦作业,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学生在推焦过程中操作是否正确,有没有按要求准时稳推,有没有记录推焦时间和装煤时间,有没有出现焦饼难推或是二次推焦事故等。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考核。第五步,检查巩固练习。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强调在操作中的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联系实际生产中炼焦相关工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操作要求。第六步,教师对工作任务的计划、实施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焦炉推焦过程进行总结性讲评,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炼焦生产技术》中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方案计划的制定,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实践技能都有所提升。

5结语

作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炼焦生产技术》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非常必要的,师生双方的“教、学、做、思”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尹瑞瑕(1986.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讲师,从事煤化工教学研究。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体系 立体化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2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别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作为应用型地方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工科院校的特征在于与工农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检验,为学生实现实践、创新、创业奠定结实的基础。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专业,以该专业为依托的生物化工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素,将毕业设计分成一般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开发性四个类型,根据各类型要求,在先期准备中,适时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储备相应知识和技术,构建与之对应的教学体系,综合专业特色、工程实践、学科交叉等诸多因素,逐步建立了毕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工程实践与技术改造并举的立体化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师为主线,以校内实验室和企业规模生产两大平台为支撑,体现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实践教学层次,采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质量评价、规模实施四种方式,利用学科交叉及知识组合,融入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构建毕业设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内涵

二、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特征

(一)目标明确特色化

明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办学定位,以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工程技术管理为专业定位,以产学研合作培养为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凸显工程化特色教育,并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向其他专业辐射。

生物工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具有实验性学科的特征。生物工业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在受控条件下利用生命过程本身作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手段,由此产生种类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形成新的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国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1][2]在江苏省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需求下,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位于苏北腹地的淮安市唯一的一所工科本科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酿酒是苏北的地方特色产业,有着洋河、今世缘、双沟、古顺河等多个名酒生产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提升传统酿造及企业现代生物工程相关技术的主力军。同时,淮安境内的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清江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均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螺旋霉素等常见药物。现代生物技术是这些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及企业生存的保障,需要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出 “有创意、会创新、能创业”且经过系统训练的应用型工程师。

(二)校企联合工程化

在毕业设计教学实际过程中,将校内实践与企业规模生产有机结合。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工程实践为重点,在生产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能管理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工程师。[3]通过企业工程实际训练,巩固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专业领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并掌握生物制品的生产、运行、管理与营销,学会生物制品制备工程项目的设计、安装、施工与维护,达到应用型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有着稳定的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就业基地18家,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其中包括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天士力药业等著名企业,这些能为本专业工程培养阶段提供保障,有效地保证了培养效果与培养质量。

(三)课题来源多面化

毕业设计选题很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成败。采集的课题来源广泛,有的是导师的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有的是学生自主申报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有的是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还有的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新创意。这些课题分别来自于工程实际、企业创新及技改(包括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各类横向课题、国家及省市基金、工农业科技支撑、科技攻关、科技扶贫、星火计划、苏北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等,与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密切相关,如凹凸资源与生物缓释、传统酿造与工程菌株、蔬菜粮食与功能开发、农业秸秆与综合利用、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分析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错位竞争的原则,紧密围绕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物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发工作,共同申报并实施科技厅企业博士基金、农业支撑、工业支撑以及苏北专项等项目,先后获国家、省、市立项科研项目共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研的省科技厅立项项目共8项。本专业学生2011年新获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10项。

(四)实施场地平台化

生物工程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采取自主建设或省市及企业共建的方式,建有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淮安市生物转化与生物制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共建淮安市生物能源研究与转化中心、淮安市乳品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淮安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新型基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凹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安市天然及合成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淮安市新型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能通过各类平台,学会并掌握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质量评价、规模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指导教师多元化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工程化建设。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专业具有良好的工程教育背景。现有教师队伍中有从企业引入的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及产品生产的高级工程师,有经过企业工程学习的年轻硕士和博士,有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总监,有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等。此外,学校还在相关企业聘请了企业高级工程一线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与校内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工程实践环节均在各相关企业实施,工程教育基础较好。

(六)学科交叉组合化

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是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 。[4]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的整体性,实质上是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是学术思想的交融,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想的体现。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性最强的也最能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产学研用等各个部门都很关注。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各个学科分化得越来越精细,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许多学科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能从事跨学科背景的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对于面向工程一线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更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组合。

传统的创新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创新、产品创新、重大创新以及显性创新效益上,缺乏多重性、动态性、协同性。因此,要改变这一传统视角,以系统的观点、组合与集成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行为,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5]“新型豆渣制品的开发──可食用纸研制”的课题中需要测定产品应力及耐破度,由于可食用纸的受力很小,没有相应的机械强度测试仪器。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跨专业组合创新理论,创新性地自制了简单的测试拉应力的拉伸试验装置和耐破度的测试装置,及提出了可食用纸耐破度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考查了将机械强度测试知识应用于可食品生物类毕业设计的创新及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并付诸实施。“太阳能控温生化制品运输箱的研制”课题,需要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电子学、机械学、测控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组合。“淡水鱼无水保活运输技术开发”课题需要将生物技术、生理生化、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振动控制、质量评判等诸多知识点有效组合。“红外法测定西红柿的含糖量、土豆中蛋白质的含量、药物中含水量、维C银翘片中维生素C的含量”等课题,综合了红外检测、糖、蛋白质分子振动方面的知识,用振动方面的知识,通过非线性建模分析红外检测结果。这些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表明,用组合创新理论指导跨专业毕业设计是可行的,组合创新理论适合在跨专业毕业设计中应用。

(七)培养能力层次化

在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中,能力培养需要分层次实施,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能力层次呈阶梯式提升。学会创意是基本,掌握创新是手段,能够创业是目标。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校内实验学习和学会创意是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最终可以实现创新创业及科技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总体目标,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根据具体的毕业设计课题,有些表现为单一层次或方式,有些则属于多层次或方式的综合。

(八)学生参与阶段化

毕业设计需要综合性的知识,涉及各年级的知识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或企业,从大二开始,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学生跟随导师进入课题组,结合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课题的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选择地参与。低年级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的限制,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助手,逐渐学会并熟练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从大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始,让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每个年级所掌握的知识阶段不同,则对课题的认识会有差别。

按照教学体系,参与课题或工程实践训练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新品研发、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质量控制、规模生产等,其目标是达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具体的单一方式,能力训练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如设备改造侧重机械结构与电路的改进或设备选型等,质量评价侧重分析检测与指标控制,而产品研发则需在市场调研及确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有的参与的只是局部工作,有的则可能全程参与。

(九)创业创新一体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家倡导自主创业的形势下,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6]在创业、创新的教育背景下,将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化,产生并储备创新创业技术,是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具体化和提高,是创业技术的学习、储备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技术与创业技术不同,创业技术不一定是新技术,不一定具有技术的新颖性。即使是新技术,在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理念下,也要再改进,至少要根据自主创业的条件,作技术改进,形成适合自主创业条件的创业新技术,力争达到新技术的最高水平或代表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新创业一体化与创新实践不同,创新实践不一定产生创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新的理论、方法、理念、技术,而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结果一定是创新创业技术。江苏省淮安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毕业设计活动中最易实现一体化。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在校尝试创新与创业技术结合,体验创新创业技术。创新是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产生一项技术是常事,如提出一种产品生产工艺,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研制一种新形食品等,学生均可获得一项技术,若这些技术可用于创业,则在毕业设计通过创新创业一体化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一体化的成果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手段,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用此方法,现已申请及授权的专利包括:活鱼无水运输装置(专利号ZL200720040594.4),食品霉变评判新方法(申请号201010248822.3),反复休眠无水保活淡水鱼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41746.3),太阳能半导体果蔬冷藏运输车(专利号200820042047.4)等,这些专利技术都可用于创业。活鱼无水运输装置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完成的可用于创业的技术,具有该装置的全套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并实现了专利保护。专利技术由师生共同完成,成果共享。师生共同申请专利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热情,并在学习、体验申请专利中,提高了保护成果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培养面向工程一线工程师的核心教学环节,需要先期的各种训练基础支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均与此不可分割。体现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立体化教学体系成果来自于各方面的综合,目前成果已在生物工程以外的制药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推广使用,效果普遍较好,这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其他本专科专业。运用组合创新理论,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知识综合型毕业设计,能形成毕业设计的创新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超,王伯初,祝连彩.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46-50.

[2] 赵新川.生物技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3):26-27.

[3] 倪依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8-69.

[4] 周永明,楼程富.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6-17.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技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综合职业能力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技校毕业生持续保持95%以上的就业率,确实让技工教育工作者倍感欣慰。然而,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质量就业”,就业稳定性差、职业成就感不强等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十报告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给技工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更高质量的培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力军的技工院校需要研究的课题。纵观技工教育30年来经历的“理训周轮”、“理实一体”等阶段的课程改革,透过技校生就业存在的主观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技工院校技术层面上推动实现技校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技校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笔者曾对盘锦市2所技工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就业质量问题多种,导致因素多面,既有社会环境、政策措施等客观原因,也有学校培养、学生就业观念等主观因素。本文仅从主观角度归结以下两点。

1.稳定性差,离岗率高

经统计,初次就业六个月离岗率达25%以上,稳定就业一年以上不足60%。调查分析,有企业同工不同酬、文化建设缺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导致员工归属感不强的因素,但学生个体就业态度不端正仍是造成不断跳槽、不断换岗、影响就业稳定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淡漠、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缺乏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精神,追求安逸舒适、高薪体面的工作环境,嫌脏怕累,眼高手低,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高技能、积累经验。

2.技能单一,职业素养欠缺,生涯发展潜力不足

技校生入校前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而且少有明确人生目标,自由散漫,自信心不足。学校和家长也因此多以学一技之长为培养目标,强化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单一的岗位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诸如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沟通交流、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也很少考虑学生个人职业成长与个性发展。而从企业聘用人才的角度,职业技能仅是必备素质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因此,技校毕业生虽能基本满足岗位技能要求,但因职业素养的先天匮乏,职业发展能力薄弱,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如上分析,技工院校毕业生要想用人单位满意,真正实现稳定就业、质量就业,能够从事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作,成为一个标准的职业人,就必须全面发展,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含专业能力,还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多年实践证明,“理训周轮”、“理实一体”课程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突出培养了显性的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能力得到培养,但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态度等隐性素质(工作岗位要求必备)欠缺,而这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比较隐性的职业素养却能通过工学一体化课程基本得以养成。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技校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学会如何工作。从改革实施结果看,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对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至少有三方面影响。

1.学习状态明显改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均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教师承担的角色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生因此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激发了求学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信息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为终身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和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2.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大幅提升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习任务即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划分为几个活动。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既能相互合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工作)小组,而每个学习(工作)小组的组员,也会各有分工,在规定的学(工)时内共同完成这项学习(工作)任务。为确保工期和质量,每名小组成员既要努力完成自己分内工作,又要协作解决其他组员的问题。而且,每项活动后,在教师引导下,还要展开小组讨论,总结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小组长要对组员任务完成程度、小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每项任务完成后,学生须撰写工作总结、成果展示方案,要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还要针对信息检索、感知工作、参与状态、学习方法、工作过程、思维状态等指标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则对学生的知识策略、工作策略、管理策略、过程状态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课业成果,还要对其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通过如此多个学习(工作)任务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变得熟练,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不断巩固,责任感、使命感逐渐形成,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得以培养。

3.职业精神明显体现,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提升计划范文6

滂沱的大雨挡不住前进的脚步,炎炎的烈日晒不退学习的热情。伴随着风雨和雷电,我们学校2021年暑期培训拉开了序幕。怀着不安与期待,我,作为一名教育人,毅然踏上了征程。经过紧锣密鼓的培训,我的彷徨,我的不安,已消失了大半,我的期待却更胜从前,这是对未来的期待、对职业的期待,我期待着站上讲台,千锤百炼,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对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听讲座,学知识,得升华。

7月15日培训启动仪式上,董事长对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做出了详细深刻的讲解,让我深切感受到要成为一名高技能、高水平、高业绩的教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让我明确了即便前路荆棘丛生,也要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成为一名有位、有知、有为;无惧、无畏、无贪的三高教师的目标与信心。铸师魂,培师德,精师业,借助学校这个大平台,在团队指导合作中不断成长、成熟、成功。在校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电蓄能,整装再战”的专题讲座中,我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平台的重要性;我更为能进入学校,在学校这个强有力的平台上学习成长感到庆幸、感到自豪。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需要我们保护的群体。“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法”的专题讲座,让我明确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对于我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规范和警醒的作用。“教育部五项管理规定”专题讲座,更给我们今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学校作业管理,体质健康管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讲座,让我认识了学校教学特色中重要的一环,更让我体会到了学校在教育事业上的真心和用心。

学校特地聘请了谭贤政教授为全体教师带来了关于中小学生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让我体会到学校在教师成长上的用心,身在此处,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谭教授的语言艺术与班级管理艺术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的东西。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成为我一生的信条。

接下来两天的班主任工作培训专题讲座,让我感受到“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以爱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激励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观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细心耐心,科学正确的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班主任教育艺术;创建一个温情的班集体。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需要严慈并施,带着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二、学理论,重实践,严要求,备课试讲要过关

三段式,六认真,教师功在课外,利在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师精讲要清晰,学生活动要充分,课后巩固要扎实,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学习给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名新老师,难免彷徨无措。我该怎么办?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个环节要怎么设计?这个知识点该不该在这里讲解?……在备课和试讲的过程中,我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我的课堂设计有太多太多的缺失与累赘。在彷徨无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组内成熟教师的不断指导纠正让我安心,也让我一点点成长。尽管我在微课试讲中表现有所欠缺,尽管我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但是我的确一点点在成长。我相信,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在初中英语组这个大家庭中,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能稳步飞进,层层递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