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1

做阅读题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月光启蒙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阅读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问题: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

6.(8分)观点(1分)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2

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更容易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能让我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怀念母亲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pínɡ pín)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hù hú)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sāng sàng)。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频”字查音序应查(P),查部首应查(页)部。

“寝”字查音序应查(Q),查部首应查(宀)部。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孤寂) 清晰(朦胧)特别(普通)

3、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中的愿望指什么?

答: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迎养母亲。

4、请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寝食难安

5、母亲弃养,“我”痛苦万分,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写下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6、仿照文中画“

”句子的写法,写一个句

每看到书桌上的小木船,我的脸就涨红起来,后悔不已。

7、解释下列词语

(1)母亲弃养:婉辞,指母亲死去 (2)报终天之恨:怀有终生的悔恨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3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七年级语文组想利用寒假开展有关《童年》的整本书阅读。我们的想法得到校领导和吴娟博士的支持。我们在吴娟博士的指导下集体备了《童年》读书交流课。那么,在寒假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个性化细读呢?我把我的做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设计个性化细读的阅读问题

首先,我们五个人共同预设了二十个问题,然后讨论哪些问题可以合并,哪些问题不合适可以删去,最终二十个问题减到十二个问题。最后,我们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四周的个性化细读的阅读问题。个性化细读的预设问题:第一周问题:①在阿廖沙的眼中,母亲和其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②阿廖沙与他身边的人之间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③你认为阿廖沙是个什么样的人?抓住其中的一个性格特点,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进行分析。第二周问题:①透过阿廖沙的眼睛,他是怎样去看待周围的人的?②这些人在他的成长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③你能不能从你的身边,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并陈述你的理由。不少于100字。第三周问题:①作者所经历的童年与你的童年有什么区别?②高尔基的成就与他的童年经历有怎样的关系?从阿廖沙身上能找到哪些高尔基的影子?③《童年》的环境描写能表现出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风貌?第四周问题:①这篇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有什么独特之处?②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写作特色和其他小说的写作特色有什么区别?③在这部小说中高尔基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二、根据每周的阅读情况,及时指导学生个性化细读

寒假时,我每周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三个问题对《童年》进行个性化的细读。两周结束后,有不少学生在QQ群里把他们的阅读答案进行了分享。现在我把我班李俊杰分享的第二周阅读答案展示一下:

1.透过阿廖沙的眼睛,他是怎样去看待周围的人的?答:母亲:严厉冷漠,默默忍受着生活中的痛苦的平凡女性。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例子:外祖父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祖父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祖母身上,毒打外祖母,发针深深地外婆祖母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

2.这些人在他的成长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答: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而敏感的心,使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下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人。外祖父在阿廖沙看来是很严厉的,他促使阿廖沙产生了好坏之分的感觉。

3.你能不能从你的身边,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并陈述你的理由。不少于100字。答:我觉得文中的外祖母就像是我的奶奶一样,在生活中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记得有一次,下雨时,奶奶见我没有带雨伞就去上学,就在校门口等我放学把雨伞给我,让我不要淋雨,当时我很感动。每天中午为我做午饭,不辞辛苦,我很感动,祝奶奶身体健康!

我看完李俊杰的阅读答案,给他回复说:第三题对问题的理解有点浅,能不能深入阅读,写得具体点。李俊杰是个很听话的孩子,第二天他就把修改过的第三题答案发给我了。修改后的阅读答案如下:我觉得文中的外祖母就像是我的奶奶一样,在生活中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记得有一次,天空一阵灰蒙蒙,我的心里万分焦急,因为我知道,这是即将要下雨的征兆。奶奶见我没有带雨伞就去上学,就不顾腰腿的疼痛,一直在校门口前等我放学把雨伞给我,让我不要淋雨,不要感冒。当时我很感动,被这种浓浓的亲情所感动。爷爷每天中午为我做午饭,不辞辛苦,经常要去超市买菜,洗菜,我一回家就能吃上香喷喷的午饭。我们能回报他们的,也只有一张100分的试卷了,我要在下学期更加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去回报爷爷奶奶。文中的两位舅舅的萨沙对阿廖沙的那种真挚的友谊也是我一直所向往的。在班级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也只有在这种困难中,朋友们会挺身而出,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我想友谊是比天还大,比海还深的。所以通过阅读此书,我明白了要珍惜眼下的友谊,因为友谊是来之不易的。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4

说明文阅读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10分)

太空“清洁工”

①浩瀚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绕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着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地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预期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的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太空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六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一百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四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温度骤然升高,它们将一同被烧掉。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落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太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太空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高,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划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们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太空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1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12.结合选文第⑧段内容,说明什么是“太空垃圾”。(3分)

13.选文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14.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阅卷报告:

11题: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理解。说明对象一般分为两种,即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明确说明对象一是看题目,二是看说明类型。介绍形状、性质、方位、类别、功用、构造的,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介绍概念、原理、规律、成因、联系的,其说明对象是事理。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分不清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概念:有些考生不能正确判断说明文类型。

解题分析与指导:我们读文首先要从题目入手,再结合内容来判断说明文类型。本文题目是“太空‘清洁工”,内容依次介绍了太空垃圾的形成,清除太空垃圾的工具――太空“清洁工”,太空“清洁工”未来的发展。从题目和内容来分析,本文主要说明了太空“清洁工”,因此文章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参考答案:太空“清洁工”。(如答成“太空垃圾和太空‘清洁工’”给1分)

12题: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事物下定义要简明、科学、准确。下定义有一定格式,比如:被定义的概念+是(指)+事物特点+属概念。考生应结合相关内容筛取信息,将其整合概括,形成简明的定义。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格式不对,语言组织不到位。

解题分析与指导:关于太空垃圾文中用了三个小分句来说明,信息筛选很容易,关键是要将信息提炼概括,形成简明的定义。

参考答案:示例一:“太空垃圾”是指残留在太空中的报废卫星、因发射失败而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以及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示例二:“太空垃圾”是指遗留在太空中的失去地面控制的航天器以及火箭残骸。

13题: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内容要注意全面性,概括性。不管是概括全篇的说明内容还是某个文段的说明内容,都要善于划分层次结构。弄清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再进行全面的整合概括,做到简明扼要,滴水不露。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

解题分析与指导:本段一至三句,主要说明太空“清洁工”的制作经费、大小、构造,也就是主要特点:四至六句主要说明太空“清洁工”的工作情况,也就是作用(用途、功用)。那么概括起来就是: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途。

参考答案: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及其用途(功能、功用)。

14题:本题考查对具有生动形象表达作用的语句进行赏析。本题已经明确作用为生动形象,考生只须从文中找出具有此作用的比喻句、拟人句,再加上科学严谨的分析即可。分析起来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出修辞;二是说出表达作用。指出表达作用时,要结合原句内容组织语言。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选择例句不当:有些考生分析作用不当(不能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分析与指导: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很多,例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立刻就得遭殃”等句子。答题时,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内容作具体分析。例如上一句答案可写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危害。”

参考答案:示例:“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这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危害。

议论文阅读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12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

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是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已”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为例,论证了_____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分)

阅卷报告:

15题: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谈话题所持的中心观点。解答这类题可从两个基本方面入手:一是看题目和抓关键句段。题目往往揭示论题或者论点,再抓文中重要部分对话题的概括句、总结句来判断中心论点。二是看文中的主要论据,整体把握是对哪个观点的论证。思考时特别要注意区分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有些论据直接论证的是某一方面的观点,并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论题判断有误(判断为“习惯”),从而导致论点有误。

解题分析与指导:本文题目是不是中心论点呢?文章开头即明确“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而后例举了“学游泳”、“一目十行的人”、“倚马万言”等事例,从习惯方面论证“学习语文要养成习惯”,习惯不是速成的,从而论证“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所以本文题目就是论点,不能仅定为“学习语文要养成习惯”,这只是文中的侧面观点,起到补充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

参考答案: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

16题: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章,明确各部分论据所直接论证的观点,进而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审题时要弄清题目考查的是某部分的论证思路。还是全文的论证思路。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语言表述不准确,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个空。

解题分析与指导:作者开篇就说,有人想急切地学好语文,想找一种方法帮助自己立即学好语文,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现象:接着作者举了学习游泳的例子,分析了学会游泳就是养成了游泳的习惯,而这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强调学习语文要养成习惯。

参考答案: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学)游泳;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17题:本文考查了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在不同的文体中,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在议论文中主要考查其“强调”作用。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

解题分析与指导:本段有一个中心句“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这可以看作是本段的小分论点。两个“是办不到的”,直接强调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就得多练,多练就是下工夫。因此,这两个反复使用的短语强调了:学好语文没什么秘诀,就得下工夫。

参考答案: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工夫。

18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举好习惯,也可以举坏习惯。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但要注意谈影响时要深入,言之成理,不能草率了事。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举例子不当,如举“不注意听讲”的例子:表述肤浅。

解题分析与指导:学习语文方面的好习惯有写日记、摘抄、课外阅读等:坏习惯有写字潦草、总写错别字、厌烦背诵等。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影响。答题时要将影响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示例一:课外阅读――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示例二:写字潦草――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很苦恼。

记叙文阅读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3题。(16分)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

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9.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4分)

20.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2分)

21.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2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23.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阅卷报告:

19题:本题考查对标题内容的理解。时光的指代内容,要从全文的写作内容去理解。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

解题分析与指导:文章开头写作者小时候爱吃瓜果。母亲每年都要种。长大后母亲依旧如此,但作者从与母亲的谈话中得到感悟: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可见时光应指两部分:一是儿时的时光,二是与母亲相守的时光。其实这两句在文中都有揭示。

参考答案:一是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一是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20题: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这题首先要弄清句子类型,类型不同,思考角度就不同,答案也就不同。记叙文中一般考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和人物描写句(语言、心理、神态、行为)。思考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度挖掘句子所表述的内容及所反映的人物的有关信息,如人物的情感、感受等。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理解不到位。表述不准确。

解题分析与指导:这是个人物描写句。属于神态描写。思考时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愣”、“笑意”。这两个词背后所附带的信息是什么呢?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一愣”是因为母亲对“我”主动要求陪她到外面纳凉而感到意外,“笑意”表明母亲的一种惊喜与满足。

参考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21题:本题考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两种,一是衬托什么心情。二是烘托(渲染)什么气氛。有时也具有交代、强调、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这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去判断。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理解不到位,表述不准确。

解题分析与指导:这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用是固定的。但要结合上下文思考衬托了什么心情,烘托(渲染)了什么气氛。同时表述要准确。“……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这些描写反映了农村恬静、和谐、安逸的气氛,也表达了“我”当时一种闲适、轻松、愉快、舒畅的心情。

参考答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22题: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记叙文中主要考查那些能反应人物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性格的词语。思考时要从这几点人手,逐词分析,找出词语背后隐含的各种信息。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不能深刻而准确地理解词语所反应的人物情感。

解题分析与指导:“贪婪”本身是个贬义词,这里感彩发生变化,贬义褒用,反映出“我”对家乡瓜果的无比喜爱。“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吃法。“心满意足”是形容母亲的,她看到“我”这样吃,内心充满喜悦和满足,因为母亲种瓜果的目的就是等“我”回来吃。

参考答案:“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2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原文细致思考,答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答理由时,不但要言之有理。更要理由充分。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理由不充分,表达不通顺。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5

高贵的施与阅读答案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小题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4分)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母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附加题) 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地点:我家门口 主要人物:母亲、乞丐、“我”

小题1:开头的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相呼应的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小题1:意思是:对乞丐来说,不劳动(或不搬砖)就接受别人的施舍,是不劳而获,是降低人格的举动,是可耻的;劳动(或搬砖)后接受给予者的钱财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凭自己的能力所得),是光荣的。

小题1:母亲是个有同情心(1分),懂得尊重别人(1分),并且很有骨气,自尊自立的人(1分)。

小题1:“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能激励人自强自立的施舍。”就如本文中,我的母亲没有在乞丐行乞时,直接把钱丢给他,而是通过搬砖的这种方式,让乞丐明白要凭自己的力气挣钱,从而激励他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可知文章开头“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即点明了地点和事件。主要人物一看文章便知了。

小题1:试题分析:“开头”“外貌描写”是审题的关键。在文章开头找出来即可。下文即“几年后” 这个乞丐再次出现时截然不同的模样了。

小题1: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与题目以及乞丐后来的变化可知,“不搬”而得到施舍和“搬”得到的施舍不同,一个是不劳而获,没有尊严;一个是劳动所得,有尊严。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问题设计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14-02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所谓享受,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我们在课堂向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或者是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再次,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以上考虑,试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以延伸式的提问挖掘阅读的空间,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而是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讲授《乡愁》一诗时,诗歌将乡愁这一情感寄托于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上,讲授此课时,我们先是分析了作者为何将情感寄托于邮票、船票上:作者少年外出求学,家信是他乡愁的寄托;青年外出谋生,船票是他探望异地妻子的深深眷恋。那么,为什么乡愁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呢?学生会说:“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思念母亲。”老师问:“母亲不在了,但是故乡还在,乡愁如何物化为坟墓呢?这一意向是否还有其他意蕴呢?”余光中的母亲生前曾说死后希望能把遗骨安葬在大陆,安葬在故乡,这也成了余光中的一个心事。他在一首诗中写到:“春天来了,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江南。”但他没有想到当他手捧母亲的骨灰真正踏上江南小路时,时空已又过了三十多年,真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是雪满白头”。大家能想象出白发苍苍的作者久久伫立在母亲坟前时的心情吗?但此时余光中先生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他却没有想到让他更为遗憾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两岸来往不便,使得他不能经常到母亲的墓前去看看,祭奠母亲的亡灵,向母亲倾诉自己的情感,如此一问,就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土难回的感慨。

二、以探究式问题创设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我抛弃了以往一贯对人物进行细致分析的做法,而是问学生在这篇课文中,你认为谁是最可怜的人?学生纷纷就此发表见解:于勒、若瑟夫、飞利浦夫妇,甚至文中的大姐、二姐都成为学生认为很可怜的对象,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得以带动。接着我问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谁是文中写的最精彩的人?学生则又围绕人物的性格及其写法各抒己见。两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个体阅读的独特性。

在教授《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围绕一个“智”字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杨志和吴用围绕生辰纲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②他们的智慧各体现在哪里?③杨志为生辰纲不失也可谓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为何最后还是失去了生辰纲呢?三个问题既带动了学生整体探究文章内容,又引导学生分析了人物形象,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则成为了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