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例研修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例研修心得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校本研修;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的培训活动,这种活动能够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能够通过培养,达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健康的教学理念下,快乐成长。下文就校本培训研修问题进行浅略探讨:

一、校本研修的概念及其特点

校本研修指的是教师在校教学过程中,以学校为依托所形成集培训、研修、科研为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校本研修能够真正的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推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校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务工作中的多元互动。凭借校本研修的互动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来,将不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方法融合起来,以促进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内容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以科学的、先进的、完善的教育理念为依托,不断创新思想与理念,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校本研修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实际教学工作的教材研究与教学进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构建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框架,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从业水平,改变教务教学行为。因此,校本研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并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标准”,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之后,才能明确教学内容。“课程理解”不仅要使教师要吃透教材,更需要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领悟“课程标准”中的精髓,并真正的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增强教育教学的主动性与目的性,避免被动、盲目的教学工作。

再则,校本研修的研究对象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背景、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原因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因而校本研修的研究核心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来实现课堂教学,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动与消极心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细致的观察学生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构架,进提高对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

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实践,因而校本研修工作也应以课堂为重点来强化教育改革。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这一校本研修的载体。

(一)校本研修

(二)要加强针对性要加强校本研修

(三)的针对性,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对新教育改革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校本研修

(四)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实质性与普遍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以语文的校本研修

(五)为例,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念,打破以往单纯使用教材的状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利用课堂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二)校本研修

(三)要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教育体制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载体,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且将教育改革与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最终在回归到课堂实践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原来照本宣科的教学变为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网络等媒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校本研修

(四)要注重个体的反思自我反思、沟通互助与专业领域是校本研修

所研究的三项重要内容。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经验积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而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思考,只有加强反思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是确定教学方向的基础,也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必要条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且积极主动的倾听学生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工作。

(四)校本研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因而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必须形成系统性。校本研修工作不但能够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还能对新问题进行提炼与升华,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与此同时,具有方向性的校本研修工作也能够促进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性,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多角度来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分析,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并最终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四、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校本培训研修是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也是使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研修内容,对教师进行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训,使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心中,让教师真正理解课改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反思、写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方式,使教师成为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温文尔雅,气质非凡的美丽、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任登中.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3

[2]郑金洲,俞海燕.认识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1,?(09):21- 23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2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注重在体育成绩方面的提高,还应该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我国的体育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才可能有质的飞跃。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于选修了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探究出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目前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不够理想,急需提高。

一、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

1、老师思想守旧,教学设备落后

首先,大学体育专业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学习体育或者体育教育专业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也经历过自己学生现在经历的阶段。他们从老一辈教育者那里沿袭下来的就是刻苦练习,努力达到专业目标,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等等。于是,他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学生,只求成绩,而忽略知识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在知识创新教学方面的器材设备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建设不上心,教学经费绝大多数都用到训练和比赛上。当学校的知识创新教学设备落后是,学生们很难学到知识,他们对于科技的认识也会不足,从根本上来讲会缺乏学期创造能力的基础。

2、缺乏知识涵养,只是重视体育专业培养

大学生必须认清现在的形势,要认识到自己不单单是要把自己的体育专业学好,而且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涵养。因为只有有了扎实的文化作为基础,才能拥有坚强的内心,在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都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现在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学习的还是那些一成不变的训练课程,而对于基础文化课程的要求很低。在他们的生活中,体育练习是最重要的,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提高成绩,而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在缺乏文化基础的前提下,他们所拥有的创新能力也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前途堪忧。

3、学生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

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能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通常是有学习意识的人。同样的,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们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解读他们的心理,他们心中觉得此时的任务是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他们的意识中,取得好成绩对他们自己的前途有利,能够满足他们的价值观。于是,要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意识,让他们觉得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是对他们得事业和学习都有利的。

二、针对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计策和具体应用

1、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师资力量,注重知识学习

在硬件条件方面,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将更多的教学资金用于购买更好的教学设备。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同时,可以对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只有给体育专业的学生们营造了这样一种学习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培养出创新的精神。例如:学校也可以引进一些实验器材,当学生们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可以进行实验研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度。然后,学校可以聘请教授科学知识方面的老师,而不是只让体育老师教导学生。因为教授科学知识方面的老师可以给体育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新的老师可以用他们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给学生们不同的东西。例如:选修体育课程的学生从他们的教练那里得到的理论是只要有目标就冲着目标努力。而新的授课老师可以让他们懂得,在学习、锻炼、生活方面要懂得先思考了再做,并不是蛮干,要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最后,通过好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的老师,可以培养出更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体育大学生。

2、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过去,我国对于提高体育选手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采取了相当多的对策,这些对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体育健儿也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注重体育成绩的时却忽略了体育人员在文化和创新力方面的培养。当国家意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之后,也同时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在高中阶段都进行的是专业的体育训练,于是国家政策就规定他们可以以较低的文化分读较好的学校。这样说明,国家和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还是不够高,以至于在大学课程的安排上也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而在其他人文、科学等方面的涉及很少,也没有开设一些设计实习课程。于是,他们缺少了很多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所以以后国家和相关部门可以适当提高对体育教与学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督促学校开通更多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且,可以定时定期协调学校,考察学生的创新方面的能力,把这一方面的能力作为考察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们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相信,长此以往对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也有所帮助。

3、灌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开展兴趣培养的活动和社会实践

大学要培养出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对人才的观念,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让学生既拥有专业的体魄,有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首先,学校可以在本校开展创新比赛,选取某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并参与其中。然后,学校可以在学校多建立特色社团,让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特定的节日里,这些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交出自己工作的成果,进行汇报演出,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观赏。最后,学校可以联系校外某些单位,与他们联合起来,给在校的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到其他的学校,在专业体育老师的帮助下,辅助教授体育课。在教授体育课和观察其他人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么样去上一节有趣又有效的体育课,这样就可以无形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不管以后这些学生是要继续从事体育事业或者体育教育事业,这些社会实践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培养选修体育课程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够、缺乏培养创新能力意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师资力量、注重知识学习,提高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灌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开展兴趣培养的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面来提高体育其的创新能力。希望相关单位能够提高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及早采取措施,有计划性地制定出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只有拥有了具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以后的体育教育者才会拥有更好的素质,训练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军.适应时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J].高教论坛,2004,(05).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3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必净注射液;氧利用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

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76-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s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ING Ziqiang,YU Linming,LV Yinxia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Xinchang People's Hospital,Xinchang 315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2UC、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Both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ubijing injection simultaneously. 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5% glucose injection. Artery blood and central vein blood were drawed for blood gas analysis before and at 2,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Central venous oxygen extraction rate were test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tion differences in ScvO2, lactic acid and O2UC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ll P>0.05). The levels of Scv O2 at 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ll P

Key words:Septic shock; Xubijing injection;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Lactic acid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严重感染患者经足量液体复苏仍持续低血压(收缩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4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2±10.2)岁;原发脓毒部位:重症肺炎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例,重症胆囊炎5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2±18.1)岁;原发脓毒部位:重症肺炎17例,重症胆囊炎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两组性别、年龄、入选前24h内APACHE Ⅱ评分、原发脓毒部位等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均衡良好,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①临床上有明确的脓毒症;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③收缩压60mmHg至少1h,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④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lh,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的诊断标准:①体温>38℃或90次/min;③呼吸频率)30次/min,或PaCO2(32mmHg(4.3kPa);④血白细胞>12×109/L或 0.10。具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厥脱证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主症符合:神萎倦怠,面气短,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数(气阴耗伤证);或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身热心烦,四肢温暖,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真阴衰竭证)。

(2)年龄≥18岁。

(3)预期ICU住院时间≥24h。

1.3 研究方法

1.3.1 设备和药物

(1)设备:动、静脉血气分析及血乳酸测定采用美国GEM3000血气-内环境监护分析仪(美国试验仪器公司)进行测定,分析包由美国试验仪器公司提供。

(2)药物:血必净注射液(由天津红日药业集团提供,批号:国药准字Z20040033)。

1.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研究方法。

1.3.3 试验步骤

(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进行复苏治疗,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抗脓毒、严格控制高血糖、氧疗(包括机械通气)、输血、血液净化等,经右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拍摄X-ray片确认中心静脉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

(2)治疗组给予NS150mL+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日,连续7天。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同样速度静滴。两组在试验观察期间不给予其他中药汤剂或者中成药治疗。

(3)两组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h、4h、6h、12h分别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取中心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及乳酸。

(4)于相同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摄取率(O2ER),按公式O2UC=C(a-v)O2/CaO2[5],推导为:O2UC=S(a-v)O2/SaO2。式中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v)O2: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差。观察一般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 果

2.1 统计结果

2.1.1 两组用药前后ScvO2比较 见表1。两组用药前Scv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6h、12h的ScvO2水平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有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1.2 两组用药前后乳酸比较 见表2。两组用药前乳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4h治疗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两组用药前后氧利用率(O2UC)比较 见表3。两组用药前氧利用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6h、12h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可更大程度增加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氧摄取率、提高SCvO2,降低乳酸浓度,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3讨 论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和组织的代谢障碍,其本质是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因此改善组织灌注,纠正组织缺氧,改善组织氧代谢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核心。氧代谢参数是评价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近期研究[4]表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全身组织的灌注己经发生改变,即使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仍处于正常范围,此时可能己出现ScvO2降低,提示ScvO2能较早地发现病情的变化。2008年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中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将ScvO2>70%作为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终点目标之一,提示ScvO2对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由于影响ScvO2的因素较多,所以,ScvO2须与其他氧代谢指标结合对感染性休克的氧合状况进行解读。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ScvO2明显增高,且用药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同时点的ScvO2水平,提示在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较大幅度得升高ScvO2水平。其机制可能是: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淤药,血必净注射液能拮抗TNF-α、内毒素[5] 及IL-1、IL-6[6] 的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7],增强单核细胞人类II细胞抗原(HLA-DR)表达,促进免疫功能恢复[8]。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组织灌注及微循环,从而能够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到保护作用,为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本研究观察发现:两组用药后2h、4h血乳酸浓度均继续升高。一些临床研究[9]也证实,尽管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复苏治疗后,组织灌注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应和氧摄取均有所增加,但患者仍然存在高乳酸血症。由于血乳酸的浓度取决于糖酵解的速度和乳酸被利用的快慢,严重感染时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糖酵解或抑制乳酸清除,使单位时间内乳酸清除速率低于糖酵解的速率或使糖酵解速率快于乳酸清除速率,而使血乳酸增加。近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0]也证实了上述机制,严重感染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乳酸水平:①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葡萄糖有氧代谢,使无氧酵解增强;②乳酸清除减慢;③丙酮酸产生增加。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两组用药后2h、4h乳酸浓度均升高,但治疗组用药后4h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血必净对乳酸代谢的影响机制可能为:(1)血必净改善了脓毒性休克乏氧、低灌注,抑制无氧酵解途径,使乳酸产生减少。(2)血必净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从而保证了肝脏、肾脏对乳酸的清除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利用率均处于较低值,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即出现线粒体的功能的损害,其机制与缺氧导致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引起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损害,以及感染对线粒体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11]。本研究结果亦证实: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氧利用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机制可能为:血必净能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12]、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增加细胞的氧摄取。

由此可见,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从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Crit CareMed,1992,30:864-874.

[2]蔡柏蔷.危重症患者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135-133.

[3]刘清泉,李雁,冠兰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53-58.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S].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7-13.

[5] 雪琳.S IRS和MODS防治新对策的实验研究-血必净的药效学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720-722.

[6] 曹淑华,高红梅,王永强,等.血必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2005,12:94.

[7] 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组织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89-491.

[8] 张畔,曹书华,崔克亮,等.血必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单核HLA DR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21-23.

[9] Joynt GM,Lipman J,Gomersall C D, et al. Gastric in tramueosal Ph and blood lactate in severe sepsis[J]. A nae sthesia,1997,52:726-732.

[10] Gavin Joynt, Charles D Gomersall.全身性感染时的组织氧合第2部分:动物和人体研究的评价(一)[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5):259-261.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4

为期两天的校本研修培训活动结束了。几天培训下来,感觉很紧张,也很兴奋,同时更有收获。说实在话,搞了几年的校本研修,到底什么叫校本研修,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心里一直犯嘀咕。通过参加西安市教科所举办的“西安市教育局2013年校本研修培训者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以后,深感校本研修,是我们所有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明白了“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的宗旨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它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 程中老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必须经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到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校本研修不是简单的组织教研活动,它是以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线,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达到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也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那么如何去组织和管理校本研修?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关景双专家的讲座《主题式课例研修》,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专题讲座,使我对课例研究的目的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课例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也是研究自己。它是老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将教师们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它研究的形式主要是以课为载体,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研究的关键是要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关景双专家给我们作了具体说明:第一,主题生成、 解读与示例。第二,行动教育、学习与操作。第三,课例研修、选择与持续。第四,用笔说话、表达与写作。第五,主题研修、价值传播。让我深知:校本研修要从事务布置到有主题的研讨,用教师的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要把理念做出行为方法,把自我做出个性风格,用学习积累为师底蕴,用研修求证教学效益。最后他在给大家的建议中再次强调:学了就有思路,做了就有方法,写了就有底蕴。

吴积军校长的讲座《教研员如何组织校本研修活动》,讲了教研员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让我们明白了自己肩负的重任,明确了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他指出:教研员在指导校本研修工作中要心中有规则,手中有技术,脑中有智慧。要讲步骤,讲技巧。一定要围绕教学,聚焦课堂,让老师时时刻刻能够感受研修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和进步。

经过关景双、吴积军等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培训,使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校本研修不是简单的备课、听课、评课,而是要促使每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研员如何通过学科专业方面的有效引领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觉得自己应做到学习者、组织者、培训者、研究者多重角色的转换。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做到心中有规则,脑中有智慧,为有效指导作奠基。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研人员是引领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随着新课程试验的全面开展,教研员与广大一线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对学科教学新理念的了解,及由此引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等都需要学习。因此自己要能够在学科教学上有的放矢地引领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领先于基层教师一步认认真真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学习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有效专业指导的前提。只有自己通过学习具有了比较深厚的理论,才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对课程理论、校本研修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引领,使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5

[关键词]教师培训 主题引领 五段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04

一、“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地方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

那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目标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专家讲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青年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学校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字,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两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词,一棍子打死人。因为每个人总是有思维的局限性,总有思维的盲区。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思维的盲区,比找到改进的方法与策略更加重要。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每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问题越辩越清,教师们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反两方,容易使辩论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坚持己方的观点,强词夺理,始终都不能悦纳、赞成对方的观点。这样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不知方向在哪里;也容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因此,这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教师们信服的名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主题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就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教师就会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研修反思――“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主要考核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思考,到会教师结合现场学习,撰写研修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观课后可以借鉴的方法、从辩课中受到的启发,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活动后的微格式教学,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活动,组织者要以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为原则,精心策划,着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它还需要参与辩课的教师,在主题和辩题确定后,提前一定时间(一般为两周)阅读理论与课例资料,列好辩论要点,先在理论上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做好厚积薄发的准备。同时,还要求每位辩手带着主题听课,从课例中寻找阐明自己观点的实践例证,以便辩课时能根据现场情况,适时、适度展示。

互动性强――互动环节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营造现实的谈话氛围;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到会者再起思维的涟漪,引发更深的思考,起到了拾遗补缺、调节气氛和节奏、提升参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互动时,无论是台上台下、教者听者都可参与;方式上,有线无线、短信微信,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在情感与理性、常识与偏见、技巧与常态、理念与课例之间实现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砥砺、观念的融合,既加深了对专题、对课例的理解与认识,又发挥其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能,提高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学用结合――注重教师操作水平的评价,以写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学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用结合”更有实效,我们建立了研修反思机制,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交流为桥梁、校内总结提升为导向的研修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撰写的研修反思要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的成败、启示和感悟,找出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形活效显――传统的教师培训,不管是一课多磨,还是同课异构;不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研员调研,其形式不外乎讲座、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些基本环节。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一推出,就以其新颖的形式,赢得了教师们的喜爱。它从过去单一的讲座、授课,单向的评课、总结转向多层次的、立体的递进、互动,尤其是其中的“辩课”环节,一改过去“一言堂”的评课现状。“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时,听课的、执教的,都可以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听课者和执教者之间、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就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你驳我辩,展开思想交锋,寻找有效策略。

操作简便――“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环节清楚,操作简便。不论是学校的校本研修,还是县级教师培训;不论是基层学校的骨干研修,还是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都适用。主题可大可小,切口可宽可窄,时间可长可短。

课例研修心得范文6

一、实践能力:将学科教学知识内化为教学能力的实践过程

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亲身体验”“成在后续”等新颖的教研方式,让与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连续性的行为干预,让基层教师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上课、会做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团队成员的研修目标聚焦在课堂实践,锁定在一线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上。我们从研磨学情的准确把握、研磨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研磨理解教材的到位、研磨学生活动的有效、研磨教师教学机智的适时、研磨如何体现学习方法、研磨如何凸显数学本质等多个层面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复尝试与修正。有时是一个情景的改变与替换,有时是一个学具的改进与补充,有时是一个问题呈现顺序的更改与调整,有时是一个追问的增加与递进,有时是活动之后总结语的画龙点睛……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的巧在设计、赢在实践。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我们先后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设计。

《乘法分配律》设计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从成套的桌椅、成套的服装、成套的牙具等熟悉的素材入手,逐步抽象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设计二:以平面图形的拼摆为核心活动,发给每个小组长宽不一的六个长方形,其中有的图形长一样,有的图形宽一样,有的图形长、宽各异。让学生通过拼摆、重合,运用几何直观的思想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抽象出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设计三:以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把隐含的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凸显出来。老师给学生提供5个旧知识锦囊:乘法口诀的编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徒同时做零件、成套的衣服求单价等。

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修活动中,每一种设计都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哪种最好?我们说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差异就是资源,比较就有提高,尝试就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实践能力就是在这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中慢慢提升的。

有的课前前后后磨了十几次。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连续的行为干预,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逐步进行修改和调整、反思和提升。正是这一个个点滴变化铺就了教师成长的路径。这样的课例研修活动的价值在于: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刻感悟。教师获得的新的知识和教育观念,并不全是来自说教,而是更多地来自学习者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不同的人交流,就是在交流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团队以课例研修为载体,践行有效的研修方式,从模仿到突破,课后访谈、同课异构、一课三上、连续干预,使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砺,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否定,获得了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二、交流能力: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交流的过程

每位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一系列的工作似乎都是以教师“个体劳动者”的身份完成的,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人格素养,这是十分有限的资源。怎样才能将个体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加工成为资源,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呢?

张铁道博士说:“倡导团队合作学习、互为专业资源,并在为基层学校服务中发展自身能力。一个优秀教师并不能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应能总是帮助、引领同伴,成为促进同伴共同成长的资源。”工作站的每一位成员通过研修,把自己的思考、实践用同伴能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成为同伴的引领者。能表达、会说成为团队成员能共同分享的前提。

每次活动时由参与活动的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及感悟进行充分地交流表达,相互倾听各自不同的体会、心得和视角。我们进行交流有两种方式:一是听课过程中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短信息,人人都可以参与现场讨论,并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思考;另一种方式就是课后的互动研讨――参与式研修。把对课的感悟记录下来,张贴出来共同研讨,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畅所欲言,彼此分享智慧,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研修交流中,大家的话语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提问题谈困惑的;有说感谢,激励自身成长的;有掏心掏肺,甘愿追随的;有想未来如何建设的;有追忆过去谈深刻反思的……其实,这些就是大家的资源,看你如何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