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1

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方式,但是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就要以知识学习为主。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得完成幼小过渡,平稳地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在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有必要针对学习习惯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关于幼儿“倾听”都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倾听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不仅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在个人的成长甚至整个人生的社会交往上,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有助于融入集体,获得同伴的认同,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在步入小学以后,幼儿的学习内容大量增加,如果幼儿没有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那么对其学习效果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因为年纪比较小,没有较好的自制力,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将兴趣作为着手点,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良好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故事活动中,选取幼儿喜欢的故事内容来抓住孩子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保持安静倾听。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会比较高。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活动中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到环节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倾听时就会更加专注。三是制定发言规则,适时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是在规则范围内开展的,如发言需举手并获得老师的同意方可发言表达。发言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大部分幼儿能够更好的倾听,同时也是在小学课堂中必须具备的规则意识。

二、喜欢阅读并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阅读是第一步。基于幼儿的认知方式和特点,幼儿园的阅读材料多选择图文配合的各种图画书、绘本故事。

进入小学以后,学习上对于阅读量的要求将会逐渐增加,此时,自主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年级,教师均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幼儿创造多读的条件。一方面在班级语言区创设时,注意选择安静的区域,布置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小沙发等;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且适合大班幼儿阅读的阅读材料,方便幼儿自取。另一方面,亲子互动中,可提醒家长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幼儿喜欢和需要的阅读材料。二是创造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理解和表达。鼓励幼儿完成阅读后与他人交流、分享,养成有序、正确、完整的表达习惯;搭建小舞台,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再现,使幼儿借助视觉、听觉和口语,多方面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培养良好的前书写能力

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不在于提前学会写多少汉字。更重要的是幼儿自我服务、规则意识和书写爱好的养成。一是在一日生活中,加强自我服务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如收拾玩具、自主分餐。二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幼儿多用符号对学习和操作活动进行记录,引发幼儿对书写的需求和喜爱。三是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文字,让幼儿感受规范书写的美和意义。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2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激活语文课堂

前不久,笔者对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级的1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语言交际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这些大学生67.5%的同学有了难题不愿向人开口求助,58.9%的同学有了心事选择闷在心里不愿与人交流,33.8%的同学与人有了矛盾时选择了沉默而不是沟通化解,20.6%的同学存在语言和人际交流的不和谐;有27.5%的同学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地表达的习惯和胆量;有12.9%的同学学生从小使用方言,口语不规范,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障碍……

笔者认为,增强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大学语文课堂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语文课堂“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叶澜语)语文教师应努力地将文本的语言推至学生注意的中心,引领他们触摸语言、感知语言、传达内心,才能促进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营造宽松的语言交际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口语表达需要宽容和爱的土壤。教师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应以身作则,避免使用挫伤学生表达积极性的语言。不可“一枝独秀”,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努力营造出语文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踊跃发言的“春色满园”。针对他人的发言,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替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和理解。当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别人不同时,要学会沟通、辩论和交流,并试着换位思考,懂得兼容并蓄,。营造好宽松的氛围后,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团队,让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在团队中获取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的成就感。

2.引入竞争,利用团队竞赛培养为团队争光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以此为动力激励学生运用口语表达展示自己。

当今的大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团队协作意识的的培养。为了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古典诗词的教授过程中,我就组织了一次小型的课堂诗歌朗诵比赛。课堂上每人分好任务,逐一上台展示。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荣誉,合理地分工,积极准备,每个人都使出了看家的本领。结果大家不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大家沟通互助,从团队中汲取了温暖和力量,充分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用爱的火种点亮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之灯

法国著名画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胸中有爱,包容地分析、理解、审视每位同学的思想和言行,善于发现他们口语表达的闪光点。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但他们对于被理解、被关注和被赞赏的渴盼却是相同的。因此,教师的一句鼓励和赞赏,就犹如在他们茫茫心海上竖起了一座自信的灯塔,他们会产生一种被肯定、被认可的成就感。也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鼓舞下,学生才能够克服胆怯的心理,克服语言障碍,进而愿意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有的第一反应就是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不要怕,只要有心,总会有的)。哪怕是很微小的优点,我们也要真诚地肯定他,赞赏他。有时,即使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满怀喜悦地称赞:“快了,加油!你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如果一定要批评,也一定请你给学生一剂“加了糖的良药”,既不苦口,又能治病救人,何乐而不为呢?在学生的发言离题甚远时,我们可不可以这样鼓励他:“同学在上表现很出色,相信他如果在上能够稍作调整,她的发言就会更成功!”学生面对这样的“良药”总是甘之如饴,欣然接受。在自信心的鼓舞下,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发言就更主动了,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丰富语文课堂,用语言搭建起师生交流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读,用口说,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说出来,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一个师生“互动”、“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教师应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把文本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对话”。可设置课前3分钟即兴演讲,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转化成语言的形式传达出来;可选择一些优美的语段,引导学习用心感知,用语言去传情、析理,力求声情并茂;还可通过具体的听读材料,训练学生概述材料、阐述观点、自由辩论,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我们组织古典诗词的朗诵比赛,让他们在浅吟低唱中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还可以依据文本设置课堂短剧,用语言的魅力展示文本的丰富内涵……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旨在培养自信让学生想说、鼓励胆识让学生敢说,训练口才让学生会说。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主阵地,只有用语言激活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积极引导,才能大幅地提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语言的魅力在语文课堂内外大放异彩!(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9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口语交际课应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让他们敢说、善说、乐说,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说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一些学生表现出木讷、结巴、沉默寡言等种种情况,说明了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前提。教师要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口语交际活动是自由、轻松、自主的,这样学生才能放松心情,激起表达的欲望,提高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为了引导学生勇于克服畏惧心理,从容上台,自然表达,笔者借助文本材料,组织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如在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容品词析句、自主探究,交流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承诺对举手发言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减免当天课外作业一项。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顿时小手如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如笔者结合课后链接材料,在母爱系列主题《纸船寄母亲》中开展诗歌朗诵会,在《打电话》口语交际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相声表演,在《晏子使楚》的课外拓展阅读活动中进行小品表演……教学把课内外拓展延伸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学生对“说”的材料做到信手拈来,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善说

学会倾听是一个人有涵养、有修养的具体体现。“说”是关键,而“听”则是“说”的基础。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出现其他同学随意打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不在焉等现象,正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该讨论时放开话匣,该倾听时竖起耳朵……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人沟通交流,能发现别人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补充或纠正,避免因为回答错误引来他人嘲笑,挫伤自尊心。笔者常常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六”时,笔者结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就父亲“慈祥、鼓励式的爱”和母亲“严厉、严格要求式的爱”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展开“教育孩子是否应该从严”的主题辩论。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课堂上自由组成正反两方,模拟辩论赛的方式确立“一辩”“二辩”“三辩”,学生有模有样地辩论开来,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增强了“听”的意识,同时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

三、善于运用评价语言,让学生乐说

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果整天板着面孔,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就会敬而远之,即使想说也会欲言又止,难于开口。教师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的隔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教师在组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时,也要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积累能力,合理运用口语交际技巧以外,还要对他们的表达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而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增添信心,享受快乐,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开展“童年趣事”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有学生分享了与小伙伴摘橘子的经历,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表达,能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描述出来,条理清晰,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同时笔者引用自己童年的“濉笔隆―橘子不剥皮就往嘴里塞,结果酸得哇哇大哭,引发全班哄堂大笑,使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各自开启了话匣子,让妙趣横生的童年趣事层出不穷:把狗尾巴草当做韭菜、钓鱼钓到自己的鞋、在门楣上放扫帚“暗箭伤人”……学生在笑声中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都品尝到了“想说”和“会说”的喜悦,享受到了“说好”的自豪感,增强了口语交际自信心。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4

1 营造自主合作的环境

教室内的桌凳按小组讨论式进行摆放,小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分组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成员一般由4—5名学生构成为宜。组内成员要搭配,依据学生学力的水平、兴趣的深广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而定,并进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赖,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状况,有利于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黑板及展示平台。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在课堂教学展开前,教师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学习提纲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学习要领、待破难点、须掌握的重点。让学生在明确了解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或把自我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类,为小组讨论做好思想与材料准备,有计划地带入课堂,提交给合作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要做好学生话语范围的有序调控,因为我们的课堂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而又不过多干涉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共同研讨中,似“剥洋葱”般地逐层显现。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要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对提前完成的及时检查并布置新任务;对偏离主题和受阻的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其顺利开展。这样的课堂合作式教学,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展现自我,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正误、推理归纳等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得到锻炼并有所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掘,克服自闭、胆怯、羞涩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互助尊敬的团队精神。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重要的一步。

3合理把握

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都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自主探索、教师讲授、个人自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看哪种方式更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师在进行预案设计时,要合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真正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空间。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会流于形式。同时,教师要合理把握好合作的时间,时间过短,学生的合作没有形成一定的成果;时间过长,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合作往往容易变成闲聊。

4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任务,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的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一、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想“合作”

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感悟、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合作。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充分感悟。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师就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好听的儿歌作为课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各种各样的钟表在音乐中播出,既拓宽了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又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设计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因此,合作学习不能代替独立思考,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如,用三角形拼组图形,教师不是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去操作,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组合美丽的图形?”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就把学生引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学生先是独立思考,静静地拼,过了一段时间,小组成员之间就开始热烈讨论、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同时,教师深入到学习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困难,给予其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训练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收集、表达、讨论、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收集

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

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讨论。

4.学会倾听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6

一、要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

有效的分组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角色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种:A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B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结果;C总结者: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观点、实验结果;D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对外联络。在分组的人数上,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一般为4~6人左右为宜,每个小组都有领头人。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由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所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1.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每节化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合作讨论的。有些学习难点由教师讲课或学生独立思考,效果往往不很明显,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沟通,则容易使学生在相互碰撞中激活思维,使知识迎刃而解。

2.探究性知识。初中化学的探究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同伴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快速优质的完成。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一些实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做水中生火实验时,首先让各组学生分析如何做这个实验,然后再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分工和试验:有的学生准备热水,有的准备白磷,有的准备向水中通氧气,有的准备观察现象,有的负责记录……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而且通过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开放性内容。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在组织这些开放性知识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了解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的办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又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形成正确的环保和健康意识。

4.需要归纳总结的内容。例如:“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章的单元小结的学习活动。由于要回忆和思考的内容较多,只让学生单独思考,很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经过小组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则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5.容易混淆的知识。例如:理解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时,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定义、单位、数值大小等方面进行探析,就比较清楚地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区别与联系。

三、要遵循适度性和阶梯性原则

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适度性和阶梯性。适度性是指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否则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阶梯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检验SO42-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

四、要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人讲我听。只有独立的思考,学生才会对合作问题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观点,而相互交流则能引发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互补,从而达到取群体之长,补个体之短,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专心听取他人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不随便插嘴打断他人交流,不仅要肯听,还要会听,边听边记,边听边想,取长补短,既能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看法,又能乐于倾听、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努力搭建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交流的平台,如采用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在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发言要围绕讨论中心,语言表达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