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1
1.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的总和。由于信息科学的范围过于宽泛,信息生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学系统的研究对象为多种生态要素在复杂的动态时空中发生极其复杂关联的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问题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且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信息生态的研究中,其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危机、和谐信息社会等多主题,呈现出多级分层和不断演化的形态。目前学者们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学科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中的关键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系统以及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信息因子处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态具有协同演化的特性,同样在信息生态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专业的涌现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态度的变化也将影响信息生态的演化。
1.2信息生态系统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发轫于本世纪中叶,当时它不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等内容,如今广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应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1】。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决定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适规律,所以本文将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来分析其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管理规律。
1.3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就是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组织内部及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生活在他周围的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显著,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对于企业外部来说,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命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生命主体存在的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除了物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之外,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企业在制定和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制定企业战略重要的参考因素【2】。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特别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主导企业,从其构成成员的紧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导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要素:扩展生态系统是在核心生态系统包含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要素;涵义最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包括政府组织、风险承担者、竞争机构以及外部宏观环境要素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来说,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根据职能划分为驱动力(信息生产者),工作流为主线(信息传递者)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信息消费者),进一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每天处理业务的同时,会有大量的信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门或层级之间流转,从而推进工作流的进行,信息的产生、传递、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以目前较为发达的SAP系统为例,其中包含了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财产管理(AM),以上6个模块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模块,另外还包含了:质量管理(QM)、项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项目系统管理(PS)。SAP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信息生态系统,支持多接口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内部有开放的代码编写环境,开发人员可以进入软件的底层,直接利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语言或者自定义表结构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相互作用为一体的负责的企业生态系统,因此也决定了SAP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每一个业务模块从采购到库存以及生产相关的环节都在业务流程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时,企业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经历共生发展、协同发展以及蜕变或者企业种群变动的变化。
2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网络
2.1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由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企业以及复杂的企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还包括最复杂的系统——人,由于人类的理性以及非理性更增加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经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1)演化性。
即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它是所有复杂系统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更表现出典型的演化特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诞生也就是最近200年的事。当时,企业的数目还不多,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几乎没有,企业的雇员被当作会说话的机器只是简单地完成固定的工作,企业生态系统刚开始形成,整个系统相对来说是简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出现,企业雇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态系统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演化特性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2)理性与非理性。
虽然企业是企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基本单位,但是企业及其生态环境都少不了人类的参与,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上必然要打上人类理性及非理性的烙印。一方面,在竞争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博奕者的理性(智慧、策略等)产生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情感、偏好、意志等非理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3)自组织、自催化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明显的自组织及自催化现象,即企业生态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进化。比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4)层次性与多样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首先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下面有不同的战略单元或部门,部门下面有各种不同的团队,而构成团队的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从宏观审视,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企业联盟、企业的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2.2信息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企业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信息子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如果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大则构成竞争关系,如果重叠的部分较小且依存程度较大的为共生关系,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信息子也有可能既是协同发展的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如果不同信息子之间的交叉程度较大则会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形成拓扑关系(一个节点有多条边)。在企业外部生态系统中,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对其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他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相当的显著,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企业内部生态系统中,销售订单会直接指导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产生之后就会对物流需求计划提出要求从而引发采购行为,在采购收货的时候库存管理会被触发,同时收货的时候会产生发票校验以便财务对账使用。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产生于供应链上,且每一个活动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子来看待,它们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也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信息子之间的信息链的断裂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进行。而当这些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转的同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时在进行,这些信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共生关系但是却协同作用于整个供应链中。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整合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质量管理模块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需求;项目系统管理可提前拟定出计划,指导生产、备料以及采购优化流程管理,并且项目系统管理贯穿于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有监督管理的作用;人事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勤管理、薪资福利、员工绩效和员工关系等。
3企业生态系统复杂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3.1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及模型概述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系统动力学建模有3个重要组件:因果关系图、流图和方程式。因果反馈图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的重要工具;流图帮助研究者用符号表达模型的复杂概念;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主要由微分方程式所组成,每一个连接状态变量和速率的方程式即是一个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学中以有限差分方程式来表示,再依时间步骤对各方程式求解,呈现出系统在各时间点的状态变化。
3.2企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下文将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模型图来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信息因子对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各个核心模块中的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科技、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拉动需求的正负反馈因果关系图,每个箭头都有信息因子流入,被箭头指向越多的信息节点说明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级越高,它的变化会带来联动的影响。无论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还是外部,各信息因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部分是制约一部分是促进,从而形成了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关系。在每一个因果关系图中信息流都顺着箭头的方向进行流转,为了保证信息能顺利且准确的传递到下游,必须控制好每对信息因子之间的信息链有无断裂或者不对称的现象。而且可以根据关系图直观的看出哪些因子是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上游,哪些信息因子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下游。在做出正确的分类和判断以及影响分析之后,管理决策者可以划分其管理的优先级,并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于此因子上发生作用。并且在容易发生信息生态链断裂的区域重点监控防御以便适当降低管理风险。
4结语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2
1.1蓄水区设计
根据河道走势,蓄水区设计应与泄洪区平行,位于河道内侧。根据河道落差建立溢流坝,溢流坝之间距离根据落差而定,一般300~500m设计一条溢流坝。蓄水区宽度则根据周边地理条件而定。当然,越宽则水面越大,景观效果也越好。
1.2建设施工
1.2.1溢流坝溢流坝根据财力状况而定,资金宽裕可选择橡皮坝,资金不宽裕则可选择混凝土坝。修建混凝土坝,要按照选定的坝址,从泄洪明渠内墙(靠蓄水区一侧)开挖深1~1.2m,宽3m的基础沟,基本垂直于泄洪明渠内墙,长度则以地形而建。用大卵石混凝土砌筑,坝高根据地势,略低于外侧坡岸,一般为2~2.5m。溢流坝可设计多种形状,坝体可选择弧形、直线型、悬崖峭壁型;坝顶则可采用乱石阵、门钉型、瀑布型等。
1.2.2控制闸阀修建溢流坝时,要同时在坝底设计安装一段联通上下蓄水区的管道,在管道上加装控制闸阀便于蓄水或放水。管道直径根据蓄水量而定,一般小型蓄水区30~50cm即可。为便于检查和管理,还要为控制闸阀修建检查井,并安装井盖。井底直径1.5m,井深略高于溢流坝高度,以防坝顶溢水进入检查井。
1.2.3蓄水底面溢流坝建好之后,即可进行底面处理。首先整平蓄水区地面,要求上坝到下坝之间的地表面基本为一个水平面,落差小于0.5m。泄洪明渠内墙外侧和蓄水区坡岸均可整理成坡面,坡度不能大于60°。然后从一个坝基开始将表面20cm土层铲起铺设防渗膜,操作时根据防渗膜的宽度一条一条铺设,每条防渗膜之间用电熔器进行粘接,两头要铺到坡度的2/3。之后将产出的20cm沙砾石覆盖于防渗膜上,一个蓄水区的防渗膜全部铺设完后,再覆盖20cm的沙土一层,摊平即可。
1.2.4引水渠在蓄水区上游就近选择附近的灌溉渠系,开通一条引水渠,可随时对蓄水区蓄水。引水渠进水口要求加装过滤网,以便将水中杂物滤除。
1.2.5溢水处理蓄水区需要经常进行补水,造成部分水资源溢流。因此需要在蓄水区下游建设溢水疏导设施,将溢水及时导入下游灌溉渠系,形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2植被修复
进行河道治理建设,势必对河道内原有植被造成破坏,按照城市绿化的办法对泄洪区和蓄水区进行全方位绿化,是对河道生态系统植被修复的有效手段。
2.1绿化带堆垫绿化带一般为两条,一条在景观蓄水区至河岸堤坝之间,另一条则在泄洪区以外。河岸顶部一般高于河床3m左右。在建设时,将泄洪明渠和溢流坝基础开挖出的沙砾石土和河床多余沙砾石土作为绿化带的垫层,在其上再堆垫至少1.5m厚的农耕土以利植被生长,这样既节省了土方量,又能保证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绿化带基本为平面,与水面连接部分为坡面,坡面角度保持45°左右。泄洪区以外的一条绿化带基本没有坡面,绿化平面略低于泄洪明渠墙体。在绿化带堆垫时,对原先河道生长的一些长势好的乡土树种尽可能保留,增强景观效应。
2.2灌溉设施灌溉一般采用喷灌,应就近选择井位或接通自来水。
2.2.1材料选择主管要求直径规格90~120mm,支管直径规格50mm,立管直径规格20mm,根据地形和喷洒半径均匀布设立管并配套喷头,注意不留死角。材料可选择PE管材,也可选择PVC管材,现大多选择使用PE管。喷头一般选择半径8~10m地埋式喷头或地上旋转式喷头。如地被植物低于30cm(草坪草),采用地埋式喷头较好,如地被植物高于30cm,应采用地上旋转式喷头。对于坡面地段则采用微型喷头,否则,容易造成土层冲刷。
2.2.2管沟开挖根据设计好的管道布置图进行放线,主管开挖深度要深于当地冬季土壤冻层深度,一般为1.2~1.5m,宽度一般50~60cm,主要便于安装操作。主管要依据绿化带的地势情况,要求两端大于20~30cm的高差,在相对较低的一端修建一座渗水井,待冬灌后将主管内的余水及时排入渗水井,以防冻裂主管;支管深度要求40~60cm,连接主管一端深度要大于另一端,便于支管余水回流到主管,以防冬季冻裂。
2.2.3安装调试管沟按要求挖好后即可进行安装。安装时先安装主管。如果是PE管,要用配套的热熔器将两头烧热及时套接;如果是PVC管,必须用PVC专用粘胶将公母两头分内外均匀涂抹粘胶,放置好内环后两端同时抬平进行套接。注意接口保持干净,不能粘土。主管粘接的同时要根据支管的位置及时连接三通,待主管接完后再连接支管和立管,最后安装喷头。安装全部完成后进行打压试水,发现问题重接、再试,直到完全没问题再进行管沟回填。
2.3沉降灌水设施安装完后即可对绿化带进行沉降,沉降时首先用人工加埂,将绿化带加成40~60m2的小块,然后用塑料软管接通水源逐块放水沉降,3~4d后即可进行平整。
2.4绿化
2.4.1平面绿化绿化带平整前将腐熟的农家肥掺入长效复合肥,按每667m2施入3~5m3并深翻,平整时基本保持水平或略向水面倾斜。绿化设计一般采用“地被+乔木+灌木”模式。绿化施工时基本遵循“先栽树后种草”和“先乔木后灌木”的原则,根据地形首先将确定的乔木按树种打点栽植,打点时一般是1个树种1个群落,或7、8株1群或10几株1群。打点时要求自然摆布,不要规则整齐,体现出自然美的特性。株距根据树种树冠大小而定。群落与群落之间要求有一段空隙,留出地被植物的景观空间和生长空间;灌木要依据不同树种和花色进行点缀,既可丛植,也可孤植,要做到与乔木树种疏密相间、相得益彰;地被主要采用草坪草(三叶草)绿化覆盖模式,也可采用“草坪+造型”模式。草坪草(三叶草)绿化覆盖模式适用于乔灌木栽植数量较多,体现“古朴自然幽深”的古典流派绿化效果。“草坪+造型”模式适用于乔灌木栽植数量相对较少,体现“干净利落整洁”的现代流派绿化效果。“造型”一般采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水蜡等彩叶灌木搭配成几何图形,形成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造型。草坪草(三叶草)种植前将乔灌木树坑以外空地精细整平,然后用草坪专用撒播器撒种,草种撒播均匀后用无纺布覆盖,或者用细黄沙进行覆盖,厚度3mm左右,然后进行喷灌,每天喷2~3次,保持土壤湿度,7~10d即可发芽。
2.4.2坡面绿化坡面绿化以地被植物为主,宜采取播种绿化、成品覆盖绿化和扦插绿化3种方式。
2.4.2.1播种绿化对于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段,宜采用人工直接撒播种子的方法。草种可选择草坪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对于种子较大的红豆草、苜蓿种子,宜采用条播,株行距30cm×40cm,播种后及时用黄沙覆盖。对于种子较小的草坪草则直接撒播,播后用无纺布覆盖。播种覆盖后及时进行微喷。微喷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气温高蒸发量大,则要勤喷、气温低则可少喷,要经常保持土层表面湿润,不能造成地表径流。这样7~10d种子陆续发芽。
2.4.2.2成品覆盖绿化对于较陡峭的坡面可利用野草坪资源或废弃草坪资源拼接覆盖绿化。首先整平坡面,将草坪裁成边长30cm、厚10cm的方块,沿坡脚开始向上一层一层将草块铺平,不留缝隙。草块随铺随洒水拍实,与坡面土壤充分粘接,一次成坪,然后正常喷水养护。
2.4.2.3扦插绿化为增强景观效应,可利用胭脂红景天、卧颈景天等彩叶景天扦插图案造型。扦插时可根据设计的图形,将景天剪成10cm左右的插穗,按10cm×10cm的株行距用小铲将插穗埋入土中,入土深度要求达插穗的1/2~2/3;也可用松塔景天、八宝景天等株型较大的景天按30cm×30cm的株行距扦插绿化,绿化效果也很好。扦插后及时喷水,要求勤喷、多喷,但不能造成地表径流。
2.4.3墙体绿化为增强绿化景观效果,对泄洪设施墙体采用立体绿化模式进行绿化。沿泄洪明渠两道墙体外侧栽植五叶地锦、山荞麦等攀援植物,生长的枝条沿两道墙体内测向下垂钓,形成2道绿墙,对于单调呆板的泄洪明渠起到极好的装饰作用。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3
1.1生态资源现状
博斯腾湖物种丰富,其中浮游植物共计7门113属,以蓝藻、硅藻、绿藻为优势物种[1];水生维管束植物九种属,沉水植物八种属,主要包括芦苇、香蒲、水葱、白睡莲等。动物资源则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鸟类及鱼类。鸟类约34种,以候鸟为主;鱼类有32种,主要包括鲢鱼、鲤鱼、河鲈等。底栖动物目前比较贫乏,共计7种属,其中寡毛类2种,水生昆虫2种,软体动物3种。浮游动物总计147种属,其中原始动物64种属,轮虫64种属,枝角类动物18种属,桡足类1种属。
1.2现阶段主要问题
1.2.1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小自20世纪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各地均出现地表水、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同样博斯腾湖也发生了这种情况,随着南疆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农村年用水量逐年增加,加之气候变暖,天然河川径流减少,博斯腾湖水位逐年下降。据实测1959年博斯腾湖水位1048.34m,而到了1988年湖区常年平均水位1045.21m,到了1995年由于博斯腾湖附近灌区的大规模发展,导致河道地表水过流截留,同时灌区的排水汇入博斯腾湖,但总水量仍在减少,水面面积不足1959年的60%。湖水水位的下降也导致了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退化。
1.2.2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随着城市污水的汇入、田间灌排水回流,大量有机污染物随着天然径流进入博斯腾湖,据初步估算,自1990年以来博斯腾湖每年约有8.37×106m3的工业废水以各种形式排入博斯腾湖,灌溉也使田间化肥随田间排水进入湖泊,湖区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偏高。截止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湖水高锰酸盐指数为4.68mg/L,总氮为680mg/m3,总磷为11.2mg/m3,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显著。
1.2.3生态环境恶化据调查博斯腾湖附近芦苇湿地面积在20世纪60年代约550km2下降到90年代的300km2,局部水域芦苇湿地退化面积达到80%,同时四类芦苇面积明显增加而一、二、三类有所减少,湿地生物总量减少近70%。而在格森湖、达吾逊克热等地,部分湖面已经消失,四周苇区大部分退化为和草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生态修复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陆续开展的生态治河工作取得的经验可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污染源、实施沿河封育,适当实施人工生态修复技术。
2.1人工湿地修复人工湿地通常在洼地上用壤土和砂砾料混合填筑,并种植一些具有经济性、抗水性、生长周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复合区域,主要用于河道污水治理、净化河道中的藻类等有机质、降低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等。经近年博湖湿地生态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在已经具有人工湿地46km2,配合博湖原有湿地,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为博湖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2滨湖湿地建设滨湖湿地是联系博湖湖区与陆生系统的过渡区和缓冲带,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与滨湖湿地密切相关。今年来,开都河汇入博湖入口附近,相继修建了三处滨河湿地,总面积达23.6hm2,通过湿地内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对污水的截留、沉淀、吸收以及生物反应,大大降低了入河污水的含氮、磷以及其他有机物的含量,对博湖上游工业污水的流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2.3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是博湖水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水生植物的生境修复对保持水体健康非常重要。水生植物种类以及数量的恢复,既能保证植物的生理代谢功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等超标营养物质,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释放阳离子,维持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稳定。近年来,博湖内水生凤眼莲、菱角、茭白、睡莲等数量明显增加,对湖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繁衍环境,水生动植物种类以及数量均有恢复。随着人们对水生态环境研究的深入和对水景观环境的需求,通过加强污水治理、环境修复、封育保护等有效措施,博湖水体环境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
3结语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4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个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个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入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蚀比较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证,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入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入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入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个方向入手,并合理地调整三个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个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入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个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个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个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入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个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二)不断完善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生态景区日常管控需要角度,对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对系统上现有构架和功能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从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景区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和主体管理三方面,来设计出延展性信息管理子系统,比如资源分析和评价系统、景区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游客救援系统、设施管理和维护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电子解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主体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等。从功能设计、存在的目的角度配设相应的操作说明、管理制度等。现有旅游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需要遵守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开发原则,从软硬件基础层向专题应用层逐步拓展,就其功能架构方面的改良,则需要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功能模块,以辅助生态景区的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目前生态景区存在大量的如价格恶意竞争、购物诈骗、黑店、黑社、黑导、黑车等违法、违规现象,为保障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联合生态景区进行共同治理。在对生态景区市场整顿和治理的过程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引入进来,在生态景区主体管理者的配合下,逐步完善生态景区旅游价格的管理,促进生态景区区域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有序化发展。对“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管理方法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生态区旅游品牌形象,对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5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6
管网工程是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其中管道开挖241700m3,管道回填229615m3,管道安装251.87km,闸阀井124个,水表井550个。由于改水工程管网长、管沟挖填土方量大,尤其管沟在农宅施工复杂,根据近几年的管沟开挖施工经验,对管沟在农宅施工可采用付费的办法交当地农民开挖,管网工程主要施工方案如下:
1.管道土方开挖
管道沟槽采用机械开挖,沟槽结合管径大小开挖成梯形,底宽0.6~0.8m,上口宽1.0~1.2m,沟深1~1.5m,开挖出的土堆放在沟槽外1m,如果超挖用细土回填并夯实整平,沟槽底高程允许偏差为±20mm,沟槽底不得有0.5cm的颗粒。
2.管道土方回填
管道安装完试压前除接口外的沟槽先人工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回填土中砖、石、木块等杂物应清除干净,管道两侧至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回填土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直径>25mm的石块和直径>50mm的土块,回填土应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不得直接扔在管道上,以免管道位移拉开接头和砸坏管道,回填其它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不得集中推入。在管道平面转弯处外侧前后3m内回填土方要夯实,干容重不小于自然土的干容重,夯实厚度等于管道直径。
3.管道安装
沟槽每500m作为一个验收单元,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管道安装。将管节下入验收合格的沟槽,管节承口朝向上游,管节下入沟槽时不得与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管道安装的主要工具为紧绳器,将止水胶圈放入管节承口,量出承口的长度在插头上作出相同长度的标记,在插头上涂抹肥皂水,严禁涂抹溶剂、易挥发物、油脂。用紧绳捆住相邻管节的插头和承口,缓慢操作紧绳器手柄使承口外边与插头上作出的标记吻合即可。
二、管网工程生态化设计
管网工程设计需依据水源、加压站、各供水规划区的位置,考虑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从便于施工管理、管线经济的原则确定管线位置。由于扩建区水厂位置及城乡水源水厂位置已确定,管道布置按经济、方便运行管理确定不存在方案比选,但存在输水管道运行方案的比选,这是管网工程生态化设计最为关键的内容。
1.输水干管道建设方案比选
依据管道布置从城乡水源加压站预留出口开始,由北往南铺设管道依次向海楼科克布运水厂、集镇水厂、达旺库木水厂、墩力曼水厂,主管道继续向南铺设到托依堡镇克其玛达水厂,主管道向东南继续铺设至托依堡集镇水厂500m3的蓄水池,从水源加压站到托依堡集镇500m3的蓄水池输水管道长38.6km,如果在管道中不设加压站。为满足各水厂的配水压力需配置高压管道才能满足整个规划区的供水要求,由于满足配水要求所有的输水主管道全部按配水要求设计,管道的设计流量增加一倍,管道工程投资高、高压泵运行费用高。而采用分级加压供水需在主管道节点处设加压站及调蓄池,该段管道的长度为18.5km,设计管径为PVC400—12.0km、PVC315—6.5km,管道投资为335万元。如不设加压站从水源加压站到节点之间的管道同时增加3座水厂的配水流量,管道设计管径为RN500—18.5km,由于管径大采用玻璃钢管,管道投资为775万元,这样相比在管道中设加压站投资经济,设加压站后管道的输水压力<0.6MPa,运行管理要求低,不设加压站后管道的输水压力0.8MPa。可见采用分级加压供水压力小、运行管理方便、适合农村现状供水条件,这样本次管道扩建采用分级加压的供水运行方式。
2.管材选用的方案比选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人均投资低,目前大都采用PVC—U管材、有价格低的优点,但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的提高,使用管道的管径也加大,对管道的运行安全要求更严,从管道的运行安全重要性考虑,需对大管径的管道进行性能和价格比较,提出适应农村输水安全、可靠的管材。考虑项目区地下水和地基土对金属材料有腐蚀性作用,采用金属材料投资高,所以不采用金属材料,而球墨铸铁管适应大管径且重量大、施工难,这样可供选用的有玻璃钢管(FRP)和聚乙烯管(PE管)和硬聚氯乙烯(PVC—U),考虑PVC—U相比、FRP、PE管在小管径方面有价格和施工优势,这样对400mm以上的FRP、PE两种管材进行主要技术指标及优缺点比较。按照相同压力和流量下聚乙烯管和玻璃钢管所需的过水断面、相应的内径进行经济比较。本次扩建虽采用最大管径为400mm,考虑该管道主要是从水源调蓄池至海楼乡调蓄池,考虑工程的重要性及供水压力要求低,采用PVC—U有价格优点,施工维护方便,所以本次扩建的管道全部采用PVC—U,设计管道压力0.6MPa。从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投资等方面分析,选用不同的管材其变化不大,故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一般,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故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认为主体工程推荐方案合适。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