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1

一、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偏差较大

无论在校际教研课,还是去参加省(市)以及全国级的观摩课,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用字表示数”的课的内容和结构大同小异,唯有对意义与理解水平的把握偏差较大。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意义引入时有画蛇添足、舍近求远之势头

其一,上课伊始,教师随即抛出了以下习题。

第一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第二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第三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其二,很多教师在课的最后引入一首熟悉的儿歌,出示“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大多数学生对第一句没有异议,对第二句有的说是“2ɑ只眼睛”,有的说是“ɑ2条腿”……

点评:对其一,我认为,课堂教学由热烈的讨论转变为激烈的争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时间花去了近10分钟,表面上热热闹闹好像与生活接轨,实际上与“用字母表示数”全然无关。大家都知道,CCTV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车牌“浙A”表示浙江杭州地区,只有扑克牌中的J可以表示自然数中的11(勉强可以,扑克牌J其实也是英文JACK的缩写),案例中教师真可谓在教材的处理上有画蛇添足之势头。对其二,我认为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时尚和新意,丢开了数学课本本质的东西,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中不就有2ɑ+2b与4ɑ这样的教学内容吗?但教师总不愿意采用,宁可舍近求远,效果却适得其反。

案例(二):理解层次有要求整齐划一、生搬硬套之感觉

在理解应用时,教师安排了“猜老师和同学的年龄”这个环节。

师(板书“ɑ”):猜一猜,ɑ是老师的年龄,还是同学的年龄?(全班学生鸦雀无声)

师(板书“ɑ+20”):请同学们猜猜ɑ表示什么?ɑ+20表示什么?

生1:ɑ表示我们的年龄,ɑ+20表示老师的年龄。

生2:ɑ也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我们的年龄是ɑ-20。

点评:教师全然不顾这部分“另有想法”的学生和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对学生只作整齐划一的讲解,使部分学生特不服气。因此,这个环节给我一种要求整齐划一、生搬硬套的感觉。

二、 用专家的观点细解读,内涵丰富

1.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解读。

“用字母表示数”属于概念性知识,从数学发展史的视角来看,它的教学无疑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要寻找承载“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意义并使意义有直观认识的教学模型;二是引发学生对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的情感需求;三是应该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即抽象认识源于直观模型的心理程序。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把字母当作一个特定且未知的数;其二,字母可以代表几个数或一批数;其三,可以把字母当作变量;其四,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水平的解读。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是由教师的教学期望所决定,而是由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能力和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我认为根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程度,可把理解水平划分为四级:第一级水平——了解,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达到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第二级水平——理解,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达到理性的、能比较差异的层次;第三级水平——掌握,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能举例、能解决一般问题的技能;第四级水平——灵活运用,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综合其他知识灵活运用,且形成能力。

三、 依专题的研讨来实践,“研”有方向

数学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概念教学要坚持三性:一是数学性;二是自然性;三是知识形成方法的可重复性。遵照以上三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我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结构相匹配,以经典的事例改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教案时,我既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特点,也吸取北师大等版本教材中的优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板块(一):实例导入——探究规律,初步体验意义

1.想象用小棒摆正三角形,寻找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联系。

(1) 出示一根小棒,想象用同样的小棒如何摆一个三角形。

(2) 依次回答摆1个、2个、3个、4个、5个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数量。

(3) 寻找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

2.尝试用简明、概括的方法在一个括号里分别表示所有的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通过信息反馈,得出用字母表示是一种相对简明、概括的方法。

(1) 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如下的小纸条。

师:尝试用一种既相对简明又非常概括的方法把所有三角形的个数都写出来,同样用这种方法把相应的所有小棒根数也表示出来,而且还让人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3倍)。拿出一张小纸条,怎么想就怎么写。(学生信息反馈环节略)

(2) 引出课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师:通过简短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是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其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再回头看这种方法,一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个数,根据这种表达方式,我们能不能很快确定小棒的根数?22个、1000个三角形呢?

师:你觉得你们找到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通过找数的规律,让学生尝试简明、概括地表示数,并对思路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用字母来表示数,初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作用。

板块(二):本质学习——应用范例,理解实际意义

1.猜猜年龄。

(1)猜父女年龄。

(2)出示下面两个式子猜师生年龄:ɑ+20,ɑ-20。(学生分小组讨论)

2.猜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师(贴一个正方形,板书“C=ɑ×4”):猜一猜,这个式子里的字母分别表示正方形的什么?

师:凭你的经验,ɑ在这表示任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是哪些数?(任何数)

师:你看,同样一个ɑ在表示年龄的时候与表示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表示数的范围一样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们安排了两个猜测,一是猜年龄,让学生明白字母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示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另一个猜测是与导入互为辩证的过程,导入是从数到字母,这里是先有字母式子,反过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解释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不断诠释“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概念的内涵。

板块(三):反馈训练——开放练习,诠释概念内涵

1.开放性练习,根据ɑ×4与书本图片说明ɑ×4表示的意义。

(出示ɑ×4,再出示4本书的图片,如下图)

师:ɑ×4只能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吗?谁能说清楚这里的ɑ表示什么?ɑ×4又表示什么?

2.儿歌。

(1)出示(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2)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

(3)理清青蛙的眼睛与只数、腿与只数的关系。

(4)照这样唱,唱得完吗?学习这一课后,你能用简明、概括的方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吗?

出示:(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学生信息反馈。(略)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首先让学生开放性地说一说ɑ×4的意义,突出字母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它不代表一种具体的数量。然后再从这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把数学史的介绍安排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再次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史。最后,儿歌的规律用字母表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表示。

板块(四):互动总结——自我反思,提升理解水平

1.组织学生学习以下改编后的儿歌。

1张课桌1个面,2人可坐有4条腿;2张课桌2个面,4人可坐有8条腿;3张课桌3个面,6人可坐有12条腿……

2.教师提问。

(1)我们全班有42个学生,你能立即算出有几张课桌、几个桌面和几条桌腿吗?

生:有21张课桌21个面,42人可坐有84条腿。

(2)全校有ɑ个同学,要多少张课桌,有几条腿?

生:ɑ÷2。

……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亲历事例,感悟意义,提升理解层次。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已有一种潜在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的最后把教室的桌、人等作为终极目标,从实际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目了然的自然状态,感悟到实在的意义。

以上教案和实施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条线:一是明线,具体问题数学概念强化应用小结反思;二是暗线,自我领悟抽象领会抽象领悟形成概念。

四、按专门的理论鉴效果,收获丰厚

1.理论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CSMS研究小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撰写的《孩子们的数学理解(11—16岁)》一书中的第八章就“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水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他们主要选取了两个标准作为测验孩子理解水平的内容,这两个标准是字母赋予的意义与题目结构的复杂性,并根据结构的复杂性和量的性质把题目划分为四种理解水平,同时得到了印证。

2.实践意义。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第一课,且是代数知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知道,代数中的字母可以赋予许多不同的意义,因此,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就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这种层次和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后续学习数学与进一步发展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具体效果。

经过对重组后的教材进行试教(最后一次试教的课堂实录),学生在以下方面有了提高。

(1)充分地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先前教学中,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以教学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定律、公式为主要内容,内容简单、枯燥,学生学习没有激情。这次教学从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中的变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回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的过程,体验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易记性。在最后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字母正确地表示出青蛙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知识。

(2)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前教学中,我通过乘法交换律引出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再通过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引出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书写规则和平方数的意义、读写法,按部就班,一环接一环,整整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讲清其中的要点。这一次,从找小棒与三角形之间的规律入手,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字母来表示数。接着通过两个猜谜的游戏来诠释字母表示数的内涵,开放性地解释ɑ×4表示的意义,自然地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意义的渗透,最后通过一首儿歌来加以提升。这些环节层层衔接,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课堂教学研究了学情,分析和掌握了学情,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基础,而且使学生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实,这在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调查等都能适时应用。如图形知识中要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概念性知识要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简便计算中要了解学生对数的感觉情况等等。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2

渗透初中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如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分类思想(包括等价转化思想与化归思想)、等量思想、不等量思想等大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理论形成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一般化方法和抽象化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代入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坐标法、变换法等。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技能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只要在课堂教学法中认真把握,把它们融于一体、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获得这些思想方法。下面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例如初一代数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注重在知识介绍与展示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如: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时,用数的运算性质去探索式的同类运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实现数——式的转化,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关系。

三、点滴孕伏,不断再现,逐渐强化。

数学思想、方法不可能经历一次就能正确认识并迁移,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点点滴滴地孕伏,断断续续的再现,若隐若明的引导,日积月累的强化,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例如学习因式分解时可给下列题组:(1) -11x+24 (2) -11 +24 (3) -11(x+y)+24 (4)( +2x)2-11( +2x)+24 (5)( +2x-3)( +2x-8)+36 (6)(x-1)(x-2)(x+3)(x+4)-36由(1)题过渡到(2)(3)(4)渗透了换元的思想,(5)(6)渗透了化归思想。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使学生的转化认识、消元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日趋成熟。再如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学会了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二学分式及其运算时,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可以自主展开对分式的研究。

四、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融于一体。

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融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用思想方法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技能。这样,思想方法有载体,知识、技能有灵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证明勾股定理或乘法公式时,经常由图形面积的等积变形来实现,这是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来解决的典型例子。与此相反,证明两直线垂直时,可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证明或由角的数量关系来证明,这是把图形关系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的典型例子。通过这两种转化方法的不断训练,学生才能不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精妙之处,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融于一体,才能真正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上好思想方法训练课。

小结课、复习课是系统知识,深化知识,使知识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挖掘提炼解题指导思想,归纳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本质,揭示规律。初中数学中有许多体现“分类讨论”思想的知识和技能。如:1、实数的分类;2、按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求任意实数的绝对值分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况讨论;4、把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关系揭示得较为清楚的方法,是把两个三角形分为相似与不相似两大类;…,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六、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数学思想方法形象化。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3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可先变形为或或者,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与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互联网上最全面、最强大的搜索引擎服务〗搜索首页网页企业新闻软件地图音乐mp3影视图片Flash游戏常用生活查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广告联系

|

教案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生物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

初中语文

|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生物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初中地理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

思想品德

|

科学课程

|

信息技术

|

体育教案

|

音乐教案

|

美术教案

|

幼儿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上网第一站|免费教案网>>教案>>初中数学>>教案正文

七年级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上网第一站|免费教案网在互联网上搜索此文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可先变形为或或者,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与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当前第1页/共2页]<<>>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学生活动:计算,,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②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3)

(4)(5)(6)

(7)(8)(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l)(2)(3)(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与相等吗?为什么?

与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练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2)

(3)(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1,2.(3)(4).

参考答案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4

一、数学课改工作的回顾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课改研究的有效性

1999年底我校开始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此课题后被评为市十五规划课题、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课题。2002年课改课程全面实施,由于我们的课题先行,所以全校教师很自然的就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的研究融合起来了。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小学生在校内开展数学课堂学习及课余学习活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改革,这一课题当时在市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影响,这为后来我们课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课内资源(教材)与课外资源(生活)相结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近几年来我校的数学课改工作立足于课堂进行首先进行了学习内容的改革。我校先后两次接待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安徽、杭州等地的教育代表团,同时以校为本,开展了校内数学实践活动的赛课,出现了“校园绿化”、“小米尺告诉我……”、“年、月、日探密”、“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看电影途中的数学问题”等一系列富有研究意义的课堂教学内容。课题与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湖小数学组的声誉,2003年底我校教师代表在杭州全国第五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上了一节研讨课“移动电话的入网选择”,获得了一致好评。此案例设计也在此次会议中获全国一等奖。

数学实践课的研究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视野,增强了教师教研的能力,为数学组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2003年我们感到数学实践课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教师个人对数学的理解融入课堂,实现与编者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课堂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真正使自己成为了新课程的开发者。

在研究课中教师们着力于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例如朱莉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师从学生感知、激疑、顿悟、深化四个环节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同学们交流了在课前收集的用字母表示的各类缩写,如CCTV、 NBA、 NJ 、XXHXX等等,在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妙用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我比你们大14岁”这个数量关系,先让学生说一说“当你多少岁时老师多大”,学生们积极涌跃发言之后逐渐感到可以说很多,太麻烦,产生疑惑,此时教师一问激疑“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呢?”于是学生们想到了用符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顿悟出“a+14”这种用简洁的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去看书,进一步体会书中“姐姐比弟弟大4岁”用“a+4”表示的意义。很显然,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巧妙的使用了教材,教材在这里只是一个文本,它只是师生开展课堂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工具,再不是唯一的素材。

3、基地建设与课堂改革相结合,做课改的先行兵

(1)通过对课堂内、外数学实践活动内容的探讨、研制、开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的内容组合,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多学科、多能力的组合,加深对数学实践活动外延及内涵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可分为专题数学实践活动与常规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使数学实践活动长期化、长效展开,以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以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通过对课堂内、外数学实践活动多样形式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创设教师导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连动的局面。关注数学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意义、作用、方法、分配原则、适用范围等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促进多形式,多角度的理解学习中群体提高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关注数学实践活动中课堂的常规变化。例如研究组织教学、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化。

(3)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变化规律。力求从师和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内、外新型的师生关系

4、校本教研工作的业绩

(1)形成了稳定的专家指导团。

我校的数学教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区教研员及相关专家领导组成的比较稳定的专家指导团,市区教研员每学期多次亲临我校,具体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另外市教研员还在我校定点开展数学实践周活动,亲自讲学、上课、研讨,专家们的指导大大加快了我们的成长步伐。

(2)构建了数学研究课体系。

我校的数学研究课已在逐渐摸索之后显现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校内研究课先要依据个人的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的问题,其次是年级组内备课、试上,接着才是在全校的上课、说课、评课、研讨等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强调全员的参与、平等的竞争、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后再由执教的年级汇总资料,写出活动小结。这样的一条龙研究不仅培养了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

(3)初成了常态课研究机制。

常态课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需要采取对比实验法。即在某个时期找到一个共性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课堂不断的良性循环发展。05年上半年的研究就是此研究的一个实例。通过这样的研究,引起老师们对某些问题的集体关注,集思广益,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4)扩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拘限于课堂,我校开展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游戏、数学小报、数学小论文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对数学的领悟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最近我们又在策划“春晓杯数学之星”全校性的比赛活动,意在改变过去传统的数学竞赛活动,准备将其作成全员参与的大众性的数学活动。

二、数学课改工作的展望

实施数学课改以来,我们逐渐学会了用课改的新思想去科学的引导数学组的发展,去突显教师个人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处理学校数学长远的发展目标与近期的工作要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学会了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也真切的体会到学校是课改的研究基地,课堂是课改的实验田,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理念与行为的偏差

我校的年青教师比较多,在新的理念上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在理念转化为新的行为时还缺乏理必性思考,课堂上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教学形为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势。如小组讨论的泛用、教师过多的铺垫性问题、活动过程的形势化等等。

2、 民主与集中的引导

在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无序的,学生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也出现了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尺度,过多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引导的不到位,使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例如,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最优化之间的协调问题。

3、 预设与生成的脱离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习。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范文6

【关键词】目标达成分解把握教材数学现实倾听调整

聆听名师课堂,常常为名师们灵动大气、淡定智慧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同时心中不由感慨,不知自己何时才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其实智慧并非我们认为很玄很玄的东西,智慧是事件不断累积的升华,是经验不断提炼的顿悟;淡定的背后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对学生的充分估计。

一、 达成目标要心中有数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同样我们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一节课的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个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个环节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实现整堂课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个环节是对整体目标达成做出某一方面的贡献。那么如何才能对每个环节乃至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到心中有数呢?

(一) 把握教材是前提

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常看见一些青年老师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便急着查阅本节课的教案。然后忙着做“裁缝”,用了甲的引入,接了乙的新授,缝了丙的练习设计,只因为甲的引入巧妙,乙的新授精彩,也没有深入研究别人整节课的整体和部分的目标。可想而知老师心中没底,这样的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我们老师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通读教材,系统归类,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和发展区域,实现目标定位准确。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知过程的一次飞跃,为以后学习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分四部分层层深入,先安排用字母表示数量,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第三部分学习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最后再学习一部分简写规则。

精读教材,深入钻研,准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正确理解编排意图。在弄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其知识内容,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重点是新知识的主体部分,是一堂课的灵魂,体现在教材的呈现上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难点是大部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有时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有时却不同。训练点是根据新知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变通滞后于学生发展的素材,及时补充相关内容。想要较为正确地把握教材,教师既要通晓教材全面了解知识底数,又要钻进教材之中研思解读,还要高居审思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教材的主人,才能对达成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二) 分解目标,融入课堂中的每个环节

如一下的《统计》,本节课是随机统计,学生已有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经验。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三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合作分工的作用。学生的感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把目标分解在各个环节呢?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无法呈现的一面利用动画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在播放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娃娃各有几个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第一遍播放,感知有几种图形娃娃。第二遍,播放前,提出要求,数一数三种图形各有几个。让学生经历一次失败,从而体验到用原有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图形娃娃呢?”学生有的采取分工合作,有的按顺序画下来,有的分类画下来,还有的分类打“”记。第二个环节,统计小猴家的客人,体验符号记的优越性;第三个环节,安琪过生日,准备了四种水果和三种糖,统计一下客人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和什么糖,看了统计结果,你想对安琪说什么呢?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 精心设计,落实到位

每个环节要达成的目标心中有数了,教师就会从容淡定,一环紧扣一环,达成既定目标。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结论性语言,甚至精心设计语音语调。

二、 学生的想法要心中有数

教师要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所需。

(一) 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数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组织教学。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实际知识有多少?数学水平有多高?日常生活常识有多广?以便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水平去认识新知识,从而扩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例如二下《角的认识》,教师首先要知晓课前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设计让学生从袋子里摸出圆形的纸片,并追问:为什么你们都能成功摸出圆片?从无角到其他图形上有角,再来指出角在哪里?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呢?

(二) 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怎么想,进而设想教师应该怎样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如“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出示教材上的一排小朋友图,问“站着的小朋友是第几个”(第4个),再问:“你是从那边看起的?”(左边)追问:“你为什么从左边看起呢?”按照常理,答案是小朋友的脸对着左边。但是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回答:“老师,左右左右嘛,本来就应该先左再右呀!”多么可爱的回答,而且也无不道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从图上你能找到答案吗?”

(三) 课堂上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

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始终要顺应“学”。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材或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不同时,千万不能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不厌其烦地启发、暗示再暗示,直至学生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止。教师应该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提供材料,组织讨论,因势利导。曾听过“笔算万以内的进位加”一课,一位学生在学完例题后提问:“老师,为什么要从低位算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呢?”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说:“能不能从高位加起,请大家尝试一下呢?”通过尝试,学生明确能从高位加起,但复杂了,所以要从低位加起。

(四) 课后注重积累,及时反思

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想法非常好,目标十分丰富,但当进入课堂真正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发现很多设想只有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实际上难以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注重积累,及时反思,提升经验。所谓经验就是从多次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注重积累,能让我们了解学生所想,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及时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目标是否达成;反思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得是否得当;反思成败与得失;反思下次上课你该如何扬长避短。

三、 课堂中怎样应对,心中有数

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做到心中有底,才敢于巧妙运用信息,敢于变化,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 认真倾听

倾听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就是理解学生,就是关切学生,就是激励学生,就是用生命感染和陶冶学生。我们要为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为评价去倾听。为了理解去倾听,把倾听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发生,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纷呈。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倾听,倾听即理解,理解即倾听,这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二) 适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