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1
一、班干部的筛选
如何选班委?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然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人选得当,事半功倍,人选失误,事倍功半,而且会丧失掉班级塑形的最佳时期,甚至会将班级带偏。目前,班委人选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产生:第一,学生自荐和老师推荐;第二,辅导员自己物色挑选;第三,班级竞选。三种途径各有优缺,第一种办法产生的人选充满自信,具有较强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但群众基础与管理能力有待验证;第二种办法挑选的人选适合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但是因接触时间短,y免看走眼,有失偏颇;第三种方面,可以把群众基础较好的同学推出来,但也会产生人缘好能力差,缺乏主见与能力的班干部。工作中可以综合使用三种办法,首先,公开招募班委,让大家填表报名竞选。然后,辅导员观察,选取合适人选试用。最后,确定最佳候选人班级竞选。班委人选产生后,同样需要一个试用期来观察考验。一般情况下以培养为主,轻易不再更换,但是班委如出现原则性问题如: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仍当果断替换以免对班级造成负面影响。
二、班干部职责明确
大学的班干部和高中的班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为此,班干部人选确定后需尽快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班干部职位设置不宜过多,少而精,一班四人最佳,分别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体委员,职位不同,工作范围职能不同,具体如下:
班长:总领全局,负责班级管理,要求思想觉悟高,管理能力强,善沟通,能自律,能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执行力强,积极向上。
团支书:主要负责党团建设,辅助班长班级管理,要求工作踏实负责,善写作,字要好。
学习委员:负责班级学习工作,辅助学习弱的同学,要求成绩优异,有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强。
文体委员:组织班级文艺活动,要求活泼开朗,具有一定才艺,擅长文体活动组织。
各班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责任到人,同时四班委并非独立个体,要建立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三、班干部团队建设
1.建立信任体系
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辅导员之间要建立牢固的信任体系。信任是创建优秀团队的前提,然而信任的建立是在团队具有相同目标,共同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建立的。在此,辅导员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参与者的身份使自己与班委可以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监督者的身份可以在发现班委团队问题时及时予以化解与纠正,师生间亦师亦友。班委对班级工作要向辅导员负责,同时辅导员要做班委的坚强后盾,遇到问题勇于担当。
2.创建交流渠道
所谓交流渠道不仅是指建立班级通讯录、QQ群、微信群等通讯技术平台,还包括更广阔的内涵。班委间交流主要是指引导班委建立交流意识。现在班委均属于90后,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思维与行动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为此,辅导员需要引导班委全面考虑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班委与辅导员间交流包括交流内容、交流平台、交流模式三个方面。交流内容是指班委与辅导员间可以交流的话题范围。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学生潜意识里对教师存有戒备,为此,辅导员需要主动阐明,班委与辅导员间可以无话不谈。交流平台是指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根据辅导员情况而定,空间既可以是网络平台也可以面谈。交流模式是指师生交流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与地位,传统模式为教导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交流兴趣甚至抵触。班委与辅导员间建议采用倾听式,辅导员以倾听者的姿态,倾听学生倾诉,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班级管理常规问题培训
班级管理中既包括常规性事务,也包括常规性问题。常规性事务如通知、收发材料、数据统计等,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强加练习都可胜任。常规性问题是指那些出现频率高,但没有标准解决方案问题。针对常规性问题,辅导员需要对班干部进行专业性培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此,我们以宿舍矛盾和学生心理健康两个问题为例,加以阐述。
1.宿舍矛盾问题
宿舍属于公共生活空间,同学间产生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如何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是班干部培训的重点内容。重点关注对象包括四类[1]:(1)成绩优异的贫困生。一般而言他们是自尊与自卑的一个矛盾体。优异的成绩是他们骄傲的资本,但是面对拮据的经济难免自惭形秽。(2)自由散漫,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别人考虑。(3)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4)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行为特殊和精神特殊两类。
宿舍矛盾的解决步骤与方法。首先,调查矛盾原因,确定矛盾性质。分析矛盾对象是否为如上四类学生。第二,矛盾调解,矛盾对象不同,调解方式不同。调解人一定要客观、公正、谨言慎行,切忌感情偏颇。一般采用多方了解,双方座谈的方式,以事实为依据,明辨是非,化解矛盾。第三,针对矛盾不可化解的宿舍,采取空间分离的办法,防止宿舍矛盾升级。
2.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中,在班委层面重点是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认识和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为此,从心理危机产生因素和易发群体两方面对班委培训。
(1)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发生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因素[2]:个体面临危机源,主要为生活事件如遇到挫折、失恋、精神疾病等;个体的心理危机承受能力弱;个体缺失社会支持。
(2)心理危机重点关注人群包括家庭离异或家庭关系恶劣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学生。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实属正常,最终要的是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在干预过程中,班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2
一、工作目标
明确职责,力求创新,依靠集体,脚踏实地,实现目标。
二、工作要点
1、加强自身建设,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2、落实完成辅导员交办的各项工作。
3、督促配合学院各部门举办活动,创造活泼、和谐的氛围。
4、协调各班级之间的工作,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
三、工作实施方法
1、明确工作安排:
(1)及时了解办公室工作计划以及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时间和方法,有重要工作及会议时要及时提醒辅导员老师。
(2)明确自己的值班时间以及每天的任务,在办公室时专心工作,平常专心学习,尽量不使工作影响学习。
2、提高业务水平:
要明确我们学院的总体部门结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还有办公室各个辅导员老师及其助理,加强与这些老师同学的沟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且保证工作准确、高效地完成。
3、加强沟通合作:
(1)加强与同学交流,主动关心同学。遇事多与辅导员、班委沟通,及时汇报情况。
在平常要主动了解同学们的基本情况,比如近期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是否困难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与辅导员、班委沟通,汇报情况,较大问题应与老师一同处理。特别是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不要等到问题已经发展到产生恶劣影响,很难控制纠释怀正时才告知老师寻求帮助。
(2)多与辅导员老师沟通,帮助辅导员倾听同学心声;关注辅导员老师工作中的难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把“同学关心的问题、面临的困惑”、“同学想什么、需要什么”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老师。
(3)加强与各班班委间的合作。积极倡导各班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加强我们年级的凝聚力。
(4)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各班之间的彼此信任感。
4、注重工作方法:
(1)加强各班级之间团结协作。协调好各班关系,在活动中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作分清主次,分阶段开展。明确年级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重点,在工作中着力解决紧急问题。
(3)安排相关会议,并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整理材料,梳理学期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与会议;每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及时作总结。
(4)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虚心求教并及时改变自己不好的工作方法。
5 、加强组织宣传:
(1)积极倡导各个团支部组织各种形式的团日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2)鼓励各班同学多些文章,多发文章。并且要及时写思想汇报,以便于辅导员老师了解同学们思想状况。
6、真诚服务同学:
做辅导员助理,要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不能对任何事情有所偏私。助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荣誉。能够帮助同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年级的同学都应该平等对待,全心全意的给予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帮助。
7、倡导优良作风:
在同学之间倡导优良的校风、学风、考风,促使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上是我做的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计划,希望辅导员老师可以给予批评指正。我知道,辅导员助理有时候会起表率作用,方方面面都会有可能对同学们产生影响,所以我一定要更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要处处以身作则,律己于身。我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一定能把助理的工作做好,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和信任。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06-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是快速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交流、互助与协作,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借鉴学术界对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辅导员组成一个互助团队,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互助交流活动,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促进团队中每个成员自身教育管理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可以发现,同伴互助的团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多元化。由于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同时每个成员关注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这样就使得团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视野更加开阔。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同伴互助又独具特点。一是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及学术目标。辅导员同处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和研究目标,这是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基础,也是同伴互助的中心任务和行动方向。二是有利于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在优秀辅导员的有效引领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每个成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作用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唯有辅导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关系,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切磋,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索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法,促进每个成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与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专业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辅导员专业化的完整之意。
2.有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繁重的工作任务让辅导员压力重重,身心疲惫。并且,辅导员的辛勤付出有时并不能得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很难深刻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把分散的、独立的辅导员力量整合起来,集每个辅导员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应对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群体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默默奉献,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重担和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
3.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
辅导员同伴互助的模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乏专家型的优秀辅导员,每个优秀的辅导员都有自己独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无需任何花费就能促进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模式既是当前应对高校优质辅导员资源匮乏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推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建立的一种长效机制。
二、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实现策略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是实现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其中主要的经验有:
1.端正心态,营造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首先应有一个谦虚开放的心态,虚心才能好学,开放才能相互悦纳。在心态开放的前提下,大家共同营造起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互助文化氛围,使同伴互助团队的成员之间形成民主平等、互助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和谐关系。
首先,对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角色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有明确了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其次,强化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激励机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领导者假如他要设计一个人们乐意在其中的环境,就必须使这个环境体现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互助团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使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内容,虚心开放是同伴互助成员必备的心态。辅导员要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辅导员的思想得到启迪,教育管理行为得到改善,同伴先进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优化活动,搭建同伴互助的活动平台
作为同伴互助重要载体的活动平台建设,要靠成员的集思广益,更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引领。除了大家熟知的集中培训、以优带新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临床诊断等活动,为辅导员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
专题讨论,即每学期每位辅导员建立一个课题(“问题”即课题,辅导员课题应着眼于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由一位辅导员作为中心发言人,其程序是中心发言人以自己主持的课题为发言内容,先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和实践总结先做中心发言,畅谈自己教育管理的心得、感想和困惑,然后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并且做好个人学习笔记,其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小组间交流的结果等,争取集思广益,让成员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在争论中辨明真理,撞出灵感的火花,同时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是对主持辅导员的一种锻炼和帮助,对全体成员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机会。
临床诊断则是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对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由学生处等相关负责人牵头组织辅导员一起进行临床诊断,通过对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的深入探讨。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矫正对策,指导辅导员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从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专业能力。
3.反思总结,巩固深化同伴互助的成果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融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二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应用;辅导员则侧重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树立,注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的实践养成教育。二者在教育侧重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上虽有不同,但教育目的相同,最终培养目标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相互间的交流在不断加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生活两支队伍都渐渐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辅导员工作较为繁忙,更多的时间忙于学生工作安排、档案整理、活动组织等具体事务,很难将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其他时间与大多数的学生接触并不多,与辅导员的交流也并未形成常态化,因此二者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团队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随着高校环境的日益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两支队伍之间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度融合,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以说,建设好这两支队伍,加强二者交流及深度融合是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提供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二者是分工不分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两个分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引导与配合。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从源头上为二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将学校各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教研部等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从干流上形成合力。最后,从学生中选拔骨干力量,发挥学生的团体优势,从学生中汇聚力量,形成党、政、师、生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宏观调控,整体规划
从学校宏观层面调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从源头上将二支队伍牢牢地连在一起。专项领导机构将学校的统一工作要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需要纳入到机构的日常管理中,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融合的计划、方案、办法、考评等各方面制度,从而使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做到有机结合、有序开展,通过合力共建,取得良好效果。
(二)提供平台,整体建设
1.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可采取共同参与学生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方式增进了解、积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但因其工作时间不重合,也可以采取定期研讨或开会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常态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网络形式开展经常性沟通,做到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新问题。2.科研平台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引导最有价值的科研方向。二者可组成研究团队,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辅导员更易于从学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真实有效的调研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和理论基础,更易于组织材料,解决问题,挖掘理论深度,两支队伍通过共同研究来推进理论建设、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3.培训平台国家和各省市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高校应积极推动,让这两支队伍经常性地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培训,再通过经常性地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提升。
二、加强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交流建设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的前提和依托,只有在此基础上,二者才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从而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相统一。两支队伍如能较好地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就会全方位地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将更加科学、有效。
(一)两支队伍优势互补
打铁先须自身硬,要让学生真懂、真信,教师必须理论水平过硬、指导能力过硬,这就需要两支队伍优势互补、互相指导,从而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教育一线,理论优势显著,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研究,能从理论层面协助和指导辅导员的实践工作。辅导员来自课外,深入学生生活,具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经验,可以从实践层面协助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实效性。
(二)两支队伍合作互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课堂、深入学生实际,进入到辅导员的工作领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如积极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调研活动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中与辅导员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辅导员也要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以辅导员的独特视角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辅导员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队伍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创新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法
有了组织的保障及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也就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合的主体架构,但有了骨架,还要有血肉,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两支队伍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活力。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落脚点是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二者的共同工作原则。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是辅导员本身,都应当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基本都是合班授课,辅导员一般都会带多个班甚至是几个专业的学生,所以不可能做到时时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针对此情况,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形成学生代表责任制,学生代表可从各班班委、课代表和积极参与者中挑选,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工细化,责任分化,同时每学期分阶段评选优秀学生助手,学校给予奖励或加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情况、业余生活,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地制定出更为适宜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团组织、寝室文化等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学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结合,还需多方协调共建。如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可与学校团委、广播站联合)、组织主题班会(可与辅导员、班级干部共商)、开展专家讲座(可与教务处协商)、举办演讲和辩论会(可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交流)、开发微信平台与学生及时交流讨论、师生共建网络平台等。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只有内容丰富才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主动性。
(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实习、实训等校内外实践平台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目前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多样化,可更多地利用网络形式和资源,将学生的一部分上网时间引导到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也可利用好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兄弟院校交流、校友会分享经验等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可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给辅导员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间的融合程度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程度,二者在工作任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联系越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越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华才,刘晓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属性及特殊效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3).
[2]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新生;辅导员工作
作者简介:周亚军(1982-),男,江苏沭阳人,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科副科长,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52-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校辅导员做好新生工作,无论是对大学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还是对辅导员顺利做好今后几年的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辅导员面对的是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新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都还带有明显的中学痕迹,大学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新鲜而又陌生,加之新生大都第一次离家独立过集体生活,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新生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辅导员要根据新生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辅导员自身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掌握新生特点,提高工作实效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新生入学之前,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区别,分析研究“90后”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掌握与他们交流相处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同时,辅导员还要进一步认真查阅学生档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查看学生档案时,要特别注意两类学生:一类是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具备文体特长的学生,对这类学生在开学报到时辅导员就要有意识的加以考察,为下一步确定临时班委会成员做好准备;另一类是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有残疾学生等,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前期对学生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研究,辅导员才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对象有所了解,在以后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而提高工作实效。
二、开好第一次班会,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辅导员与新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第一次班会上。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第一次坐在大学教室里,面对即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他们对辅导员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因此,初次见面能否给新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以后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开好第一次班会显得尤为重要。
辅导员应从自身的形象塑造、班会内容组织、班会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就辅导员的自身形象来说,应从衣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要做到得体大方、亲切自然,让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新生感到温暖,进而对辅导员产生信任和好感;在班会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要根据当前学校和院系的工作安排,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解决当前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班会形式设计上,应有师生互动环节,这样既能活跃班会气氛,又能拉近师生关系。
三、选准临时班委会,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新生入学后必须尽快确定临时班委会,否则仅靠辅导员个人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临时班委会成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辅导员以后的工作思路和指令能否在班级中得到顺利的落实。由于新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刚进校相互间均不了解,因此临时班委会成员的选定主要依靠辅导员自己的判断。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的档案材料、开学报到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班会上学生的自我介绍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配政治素质硬、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临时班委会成员。在宣布临时班委会成员时必须要强调“临时”二字,既让其他学生感到自己还有表现、锻炼的机会,也让当选者有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要赋予当选者一定的权力,方便他们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辅导员要使学生干部真正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还必须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干部树立“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理念,使他们乐意为班级、同学服务;同时,辅导员还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干部创造施展能力和才华的空间,做到知人善用、充分信任,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榜样、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落实入学教育活动,促进大学新生角色转变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新生进校后重要的“第一课”,对他们能否尽早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有着重要影响。新生辅导员是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全程参与者,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段、关键时期,认真落实各项活动安排,牢固学生专业学习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帮助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生存等核心发展能力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人生订立目标,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为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五、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
谈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位高校辅导员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就谈心对象来说,辅导员要扩大谈心对象的覆盖面,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成绩较差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平时默默无闻、成绩一般、不显山露水的学生,辅导员也要给予关注,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这种“一对一”的交流传达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期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受到教师特殊关爱的。因此,辅导员要合理安排时间,力争在一学期内与每一位学生都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地点可以灵活安排,这样做既可以帮助辅导员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近期思想状况,也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使他们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得到及时指点,同时班级的凝聚力、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以及感情也可以得到加深。
就谈心技巧而言,辅导员要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法。“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但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很少受到激烈的批评,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要坚持“四不”,即不“居高临下”、不“空洞说教”、不“抱怨急躁”、不“片面说教”。
六、分专题召开主题班会,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效果
大一第一学期是新生的过渡和适应期,学生的各种观念正在形成中,辅导员要抓住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分期有针对性的召开主题班会,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效果。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可以召开如下主题班会:
1.校纪校规和基础文明教育
以形式多样的方式组织新生学习学校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如学生违纪处理条例,学籍管理制度,奖学金、三好优秀评选办法,公寓管理规定,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等,从而增强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促进新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辅导员后期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法纪观教育
法纪观在现代人才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大学生进行法纪观教育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应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法纪观念的合格公民,这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存在着一个转折过渡期,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这是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初1~3个月内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人际关系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
4.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从辅导员的层次来讲,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有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心理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
5.恋爱观教育
青年大学生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男女,在他们中出现追求爱情的现象有着生理和心理的必然性。但是爱情不是纯粹的生理、心理问题,还涉及许多社会、法律因素。在大学期间能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而且也影响着学生本人今后的幸福和发展。因此,辅导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谨慎对待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使当前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特点。因此,辅导员要在新生入学初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争使新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从大一时就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新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令)[EB/OL]. http:///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辅导员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高校;始业教育;前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39-02
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指根据大学新生特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新生及时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以课程、活动、研讨、座谈为载体,以学生的体验、收获及习得为着力点,并以适应性和养成性教育、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成才观、人生观和理想观等作为内容的教育。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形成科学的大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前移大学始业教育的背景与目标
传统的新生始业教育,始于新生入学时。“准大学生”自录取至入学,期间长达近1个半月的“学习空档期”和“目标缺失期”,让他们无所适从。有对未知大学的恐惧,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迷惘,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准大学生”未入学即退学的局面,且大学生报到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始业教育前提基于以下背景:
1.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期限越来越长。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强调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模式,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在适应寝室的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需要一定适应期,部分新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还不能自己把握生活与学习,这给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隐忧。
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始业教育前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辅导员通过网络平台,运用QQ、微信、飞信、人人网等新媒体提前接触“准大学生”成为可能。网络平台上的沟通不仅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也是辅导员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大学新生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的教育和顺势的引导,对优化入学后的始业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生入学教育前移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3.新生迫切需要了解更详细的大学信息。学校层面的招生宣传相对来说比较宏观和宽泛,满足不了“准大学生”渴望及时、更具体且有针对性地了解所在学院直至所在专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展示给他们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提前寻找到入学后的感觉。因此,始业教育前移是对传统新生始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前移新生始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应充分利用“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将始业教育前移到暑期、开学报到前,将大学的教育模式、专业介绍、校园生活等信息的模糊认识清晰化,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对大学生活的认识由理想引入到现实,从而将“准大学生”的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断奶期”缩短,促使他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入学准备,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1.早做对接准备,规划始业教育蓝图。高校各个学院可利用学生处寄送录取通知书的时机,将准备好的具有学院特色的材料寄送给新生,内容可包括:学院个性化始业教育安排、学院网站及邮箱、新生QQ群号、大学生活规划意向书等。这些材料,一方面以文字的形式适当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大学与高中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异同等内容,帮助新生形成初步的大学观;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可将自我介绍和大学生活规划意向书反馈给学院,便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快速了解新生的基本信息。
2.精选育人队伍,打造素质过硬团队。高校始业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传统的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高校在招生计划确定后即可启动新生班主任的招募选拔工作,选拔出政治精、业务强、热爱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朋辈导师(Peer Monitor)由辅导员负责招募,通过一定的程序选拔出成绩优秀、思想积极进取、生活作风正派、工作表现突出、责任感强的同专业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从朋辈教育的角度开展始业教育。朋辈导师上岗前要进行短期的培训,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执行一定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3.多种载体互动,搭建立体交流平台。高校各个学院按照专业划分建立QQ群,分班后各班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班级群可以让学生迅速相互熟悉,初步形成班集体意识。学生进入QQ群后,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年级辅导员,提前建立联系,获得“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学院也可以不断地将更精细的信息发送到QQ平台上。辅导员还可以将收集到的《自我介绍》和《大学生活规划意向书》,分班发给班主任,帮助班主任提早通过照片“认识”本班学生,方便其针对性指导。
4.打造三条主线,全方位立体式引导。将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和朋辈导师邀请到QQ群内,以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为重点,抓好三条工作线,即:辅导员入学适应教育线、班主任学习指导线和高年级学生朋辈互助线。(1)辅导员入学适应教育线。以学工办暑期每日值班的辅导员和新生年级辅导员为主,随时关注群内动态,对“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对网络上出现的不正确舆论进行及时地引导。(2)班主任学习指导线。班主任即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作为专业老师,也充当着专业教育的职责。群建立之初,邀请班主任加入到新生QQ群中,随着分班的进行,班主任主要负责本班学生的各项工作。班主任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指导。(3)朋辈导师互助线。暑期朋辈教育主体为各班级选拔出的男、女各1名朋辈导师,他们必须严格选拔,并接受专门的指导和训练。朋辈导师可以引导不同年级的学长与新生及时进行思想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伙伴的关爱,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学习交往方式。
5.虚实教育结合,确保始业教育成效。虚拟的网络教育并不能代替传统的始业教育。为此,应做好虚拟网络教育到现实教育的衔接和转变。新生报到后,辅导员不能一味依赖于网络上的交流,应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现实的接触和教育中,将新生始业教育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空间交流转换到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上,让学生逐步适应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
四、总结与启示
将新生始业教育前移到暑假,对新生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大学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始业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搞好学生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面引导、把握方向。始业教育工作人员利用暑假期间通过网络平台与“准大学生”进行入学前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认知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在大学生已经形成或者将要形成大学生活的理想化认识时,通过网络介入其中,向其充分展示大学生活客观和真实的一面。辅导员在网络平台上主要角色定位为引导和把握方向,在学生迷惘或者有疑惑时适时做出指导。
2.换位思考、用心交流。高校提前介入新生始业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特点,学会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语言、方式做“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多做换位思考,多做耐心细致、深入人心的工作,这有利于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辅导员通过网络上学生的发言和行为预判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性格,为班级和学生会干部人选做好选拔预案。
3.充分发动、全员育人。强有力的育人队伍是网络虚拟教育质量的保障。队伍从招募选拔、培训到考核各个环节,制定规范、明确工作制度,3条主线全方位覆盖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和朋辈为主体的校园生活指导。
4.严格审批、加强监管。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新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新生始业教育主体,辅导员要随时在岗,在网络平台上严格新加入人员的审核程序,同时要监管群内留言信息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同时,还要保护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威.刍议大学始业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1,(3).
[2]王剑俊.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作用及构建路径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
Bring Forward the Date of New Students' Beginning Education on Campus:A New Approach for Fresher’ Adapting Quickly to College Life in Information Age
XUAN Dan-pi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