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材料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材料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太阳雪”为你整理了这篇担当奉献好少年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固新镇各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宗旨,通过线上和线下双线培养和选树了一大批文化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好少年。经过层层选拔,中心校最终评选出十名新时代好少年,为了起到以优促优、典范引领,在全体学生当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现将十名槐乡好少年的事迹予以展播。

担当奉献好少年

秦义佳同学是固新镇原曲小学四年级2班的班长,是一个沉稳,内敛,清雅,聪慧的男孩,他天生真纯,追求善美,品学皆优,言行知礼,全面发展,堪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妈妈说:在家中,所有家务他都熟练,做饭、洗衣、清洁房间,这些在同龄孩子们中陌生的活计他却做得有声有色,极是自然。他待人真诚守信,只要答应下来的事情,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从不失信于人。

老师说:他酷爱学习、勤思考、爱钻研,求知欲强,独立学习的潜力极强。课堂上,对于不懂的知识,敢提问,善质疑;对于老师的提问,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对学习和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数学课代表的他除了自己认真学习,还用课外的时间帮忙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同学。他不满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每个星期六、日都风雨不改地到图书馆去阅读有益的书刊,从而提高阅读潜力和增长课外知识。一向以来,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材料范文2

一、把教材当作“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教材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着运用字、词、句、段、篇抒写自己的生活。

句式例子。用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模仿文中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也可以模仿文中写作手法,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模仿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叙述顺序例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在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西湖》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在学生秋游活动之后,指导他们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段落结构例子。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语句优美,特别是第二、第三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相应的仿写练习。

篇章例子。笔者在教二年级时就常常训练学生仿写课文。如学习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一课后,学生把《古诗文诵读》中背诵的诗拿来改写,有“方苏学古诗”“李彤学古诗”“宇轩学古诗”……学到第4课《乡下孩子》时的仿写就有了创造,下面是一个称后妈为阿姨的学生写的“城里孩子”,他把自己的生活用课文的句式表达出来了,仿中有创。

城里孩子

曾是阿姨枕头边

怕吓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欢乐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让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让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让我手脑更灵活

看一本好书

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

城里孩子

生在高楼里

长在甜梦里

语文教学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学生就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就能发展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有用词造句的例子,有篇章结构的例子,有思维方式方法的例子……只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例子,再模仿这些例子,在模仿中有创造,学生必将“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二、把教材当作“料子”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仅把教材作为例子仿写句、段、篇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即把课文当作料子(素材)进行改说、改写。课文改说、改写可以是缩写、扩写、改对话为短文、改诗歌为散文(故事)、改散文为诗歌等形式。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改说、改写课文,不仅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复习,更有助于训练语言运用、创新思维等能力。在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借鉴课文中的句子、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的生活体验等,运用刚学的词语、句式来表达。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九色鹿》时,引导学生练习改写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课文改写成三种人称口吻的现代诗歌。二是模拟国王写给王妃的转述书信。三是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如想象故事情节:景色秀丽的山林会是怎样的,调达求救时是怎样的焦急、害怕,调达告密后如何设置悬念,九色鹿在刀枪箭斧包围之中是如何危险;再如想象故事结局:国王是如何惩罚调达的,又是怎样劝说王妃的……这样,既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使他们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把“善良”这颗种子深深栽进学生心田。把教材用足了就能使效益最大化,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所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把教材当作“引子”

杜威说:“教材成为学生的向导,靠着它可以节省时间,少犯错误。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它们不能取代实际的旅行。”在一定意义上,杜威是在说教材的引领作用。语文教材是引子,就是引出它自身之外的更多东西,把学生引向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去徜徉,去领略,去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累积已使我们拥有了丰厚的文化文本,新时代的发展更是使文本以几何级数递增。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我们何去何从?这也不是几个例子就能够解决的。语文教材是引子,就在于为学生指引一个流派,指引一个大家,指引一本经典,学生可以沿着引子指导的方向,自己摸索着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而汲取更为丰富、宽广的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桂花雨》,引导学生读琦君的《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以及《琦君自选集》;教学第13课《开天辟地》,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教学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教学第15课《一路花香》,阅读朱瑞玟著的《佛教故事》……把教材当引子,就是从教材这个例子出发,引出内容上的多元性――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出形式上的多元性――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用不同的体式去“点化”。如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引导学生把演讲稿改写成诗歌“每天四问”。在改写中,学生对文本理解已透彻了,语言已内化了,但笔者继续提出要求――除了这“四问”以外,你觉得还可以给自己提出哪些“问”,请你模仿着再写两三段。有的学生从学习上提了“三问”:今天你预习了吗?今天你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你复习了吗?有的学生从文明上提出了“三问”:今天你讲粗话了吗?今天你随地吐痰了吗?今天你闯红灯了吗?有的学生从“三好”上“问”:你在家是个好孩子吗?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吗?在户外是个好少年吗?有的学生从环境保护上“问”:今天你乱扔垃圾了吗?今天你踩踏小草了吗?今天你浪费财物了吗?

语文学了学习知识点的内涵、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以外,还要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去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并通过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和审美意趣,进而形成思想认识和表达、审美等语文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指出:“编课本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是的,语文教材这个引子,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生活中的语文内容,可以链接课外学习资料,沟通学科内外的知识联系,还可以开拓理解和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例子、料子,还是引子,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刘寿华老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设计】

一、解题、认人

1.揭题。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板书课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

2.审题。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质疑。由这个诗题你想问什么?

4.简介。简介净慈寺,简介杨万里和林子方。

二、质疑、释句

1.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想知道是怎么送的和送的结果,就要细读全诗。(2)邻座相互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是否读通畅了。(3)指名读。齐读。注意节奏。

2.小组交流。读了诗句,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读不懂。

3. 理解诗句。(1)诗中最后两句很有意思,老师这样改,你们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映日 )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2)你还可以怎么改?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接天莲叶(别样红),映日荷花(无穷碧)。③(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④映日莲叶(别样红),接天荷花 (无穷碧)。(3)小结: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很有趣。

三、联想、悟情

1.启发想象。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子湖,他一下子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脱口吟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后两句诗。(1)读到“接天莲叶”就要想到这里的莲叶,荷叶是怎样的?(2)读到“映日荷花”你头脑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3)想象的画面还要两句合起来,应该是怎样的?(4)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领悟诗意。(1)诗题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你看出“送”的意思了吗?是不是跑题、偏题了?(2)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3)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送别时,有人豁达、豪放、感伤,有人感谢、感激、感恩,有人鼓励、勉励、激励,有人直抒胸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有人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属于――含蓄挽留,是婉言相劝朋友留下来。

3.补充介绍诗中含蓄之意。

4.小结:从这首送别诗中,我们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四、内化、拓展

1.学习运用。⑴杨万里看到西湖荷花、莲叶的美,脱口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到下面的画面、景象(提供桃红柳绿、春天绿油油的麦地与金黄菜花、儿童放风筝等图片)会怎么说?⑵以后你们看到某个特定的景色就可以化用这首诗:毕竟________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________。

2.扩展运用。

(1)其实,杨万里的这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不仅在于含蓄留客的方法,还有虚实相生、阳刚与柔媚统一的独特写法,更有“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寓含的哲理,今天,我们很多人喜欢用这句诗做文章的题目。(出示报刊刊载的几篇以此诗句命名的文章)

(2)你以后在写什么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映日荷花别样红”做大标题。

【评析】以上设计有以下特点:

第一,遵循“以学定教”。读题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诗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已会的,不讲、不教;学生想知道但有可能自己解决的,也“把皮球踢回去”,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或讲解。这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课标在诗歌教学上要求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要求高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上述设计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遵循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进入情境;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读出诗情画意;在比较中明白这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

第三,把教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如看图仿写,让学生知道名句可以引用、化用,使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