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1

,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涉及我省市的个县(市、区)。到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间完成的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万多公顷,新打机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条古河道形成的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万公斤、花生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多公斤,折合人民币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万公斤,增加收入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亩。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余亩,栽植各种果树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多亩,老果园改造亩,果树高接换头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株,—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⒐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市、个县、个乡(镇)、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⒈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万,最少还万,且一般都涉及⒍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⒊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⒉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2

[关键词]能源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用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与认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可以建立以下认识:

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相协调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样,必然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物质基础和保障。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各种资源来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藏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茂密的山林、无垠的草原,还有富饶的平原、奔腾的江河,以及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地下矿物质、可开发能源,等等,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用13亿人口一除,得到的人均拥有量就非常低。比如,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同样非常低,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随着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农村经济现有的可利用能源资源无疑包含在国家现有的能源资源的储备之中,国家能源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可利用能源资源呈正相关。那么,在我国能源资源总体上人均占有量处于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就不能以浪费、无计划、竭泽而渔地利用能源资源的做法去获取。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储备的实际状况,是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客观情况相吻合、相协调的抉择。

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合理利用农村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很多情况下是以政府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而由此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很大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急剧恶化。这种做法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短时的、断续的,即只是在眼前利益的实现上处于发展状态,但用长远的、永续的发展观点来看待这种发展,其本质是踏步的和倒退的。因为发展中利用的资源呈超前用、过度用、浪费用、消耗用状态,这样利用能源资源的结果是失掉了发展的后劲。

再从资源的再生性、可转化利用、开发利用的性质上看。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在资源充分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好的例子,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研发与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国家来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二)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以人为本全面地回答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强调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再次,强调发展成果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地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就是必须先解决人的主观认识问题,解决为广大农民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负责的问题,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农民、乃至全国人民共享的问题,最终能够让国家的全体人民共享农村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现代的国人共享,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共享负责。

(三)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前提是要认清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目标,即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3

一、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实行了低价格策略,这就使得一些农作物的产量不断的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国家出台了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取消之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持续的偏低。再加上一些农民的陈旧观念知识种植一些结构单一的农作物,使得投入的成本过高。另外,由于一些农民没有现先进的种植知识,只是遵照这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农产品不具有优质的经济之家,这就是的农民辛苦的忙碌付之东流,也使得农民的增收减慢。第二,我们的农民在投入成本的时候,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的价格持续偏高,这就使得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不能稳定的持续增长。可以说,在当下,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加上农民雇工的劳动力价格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是的很多地多的农民要投入更加多的劳动力成本。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一些增加农业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可是这些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资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升高的趋势。所以农民的投入成本过高。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资金问题受到严重阻力。首先表现为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出现。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农村吸纳了众多农民的存款,但是在农民贷款的时候放款缓慢,使得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主要流入了城镇的建设中去。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农民资金运用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有足够的资金成本去进行经济建设。另外,在现代农村,一些担保制度也存在着很不完善的地方,因为金融机构认为在农村市场的信贷存在着很多风险,所以在农民进行信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复杂条件的制约,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充分的利用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我们知道,因为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设施都是比较陈旧的,所以要想对农村经济进行金融投资,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能短时间见效。这些都是很多资本持有者不愿意在农村投资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些资金不能够很好的倾斜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地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应对之策

第一,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的融入,在有效运用科技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使得农产品具有优质的价值,从而不断的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衍生出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瓜果、牲畜、水产品等的生产发展,这样才能有过硬的产品抢占市场的先机。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并在做好科学的分析市场前景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大对需求量大的产品的种植以及研发,最好达到大规模种植的效果,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农村经济具有竞争力,并逐渐的和市场接轨。第二,要加强对发展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者,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一些宏观的调控,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规范和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春耕夏播期间,要和物价以及执法部门相互配合,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保持农资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三,切实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不断的给予支持以及鼓励,要通过税收等等一系列的调节,在技术和融资方面给予最好的待遇。并在招商引资上面给予政策支撑,并使得资金向着农业产业方向倾斜。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一些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使得一些典型的农业产业具有高规格和优质质量,这样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再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实际做做好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的借助自己地域的资源以及区域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这样才能逐步的形成一些具有实力的农业产业,使得农村经济不容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后,在各个农村,我们的政府要鼓励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组织的形成,这样农民们才会做到信息上的及时沟通,才不会因为市场的滞后性使得劳动付诸东流,由于一些农村经济组织的存在,市场化的进程不断的得到深入,并且逐步的进入到良性竞争的轨道。第四,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党支部在农村发挥作用。首先就是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脉络,不断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为广大的农民开辟一些新的赚钱以及盈利的路径,促进经济的发展。然后,村支部要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充分的落实各种惠农政策,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对于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种保障,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中,资金的容积是个大问题,立足于农村各项建设,我们国家呈现出面积广,投资大的特点。这些就导致了长久以来我们的政府部门有着一些资金分配的权力,所以一些项目的开展的决定全力在各级的地方政府手中,这样使得一些项目的开展变得不切合实际,可以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达到了资金的高效实用,使得农村经济成规模化发展。最后,我们的政府要根据自己的财政能力,在一些项目的开展中给予重视,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运用。

作者:邓涛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1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的原则,使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市场农业。另外要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制度。针对当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现状,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农业科技又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同时要把多媒体信息广播系统、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农业信息综合利用试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视频会议、党员电教、电视荧屏、互联网站、声讯平台、信息导报“六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降低了项目运行成本,提高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依靠科技进步

目前,“科技兴农”已被社会上广泛接受,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还相当突出。面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农业资源刚性约束和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但是,在认识程度上 还有较大的差别,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科技意识,真正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国务院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不单是为解决当时农业徘徊、投入不足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 识,以及我国人多地少、财力有限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是一项长 远的战略决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依靠科学技术振兴 农业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说“科技兴农”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决策,而绝非权宜之计。

1.加强技能培训。不仅要开办农村书屋、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农民自学,还要经常组织专家、能手对会员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在创优农村发展环境中下真工夫,伏下身子请人才,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传授一片人。3.营造浓厚赶超发展氛围。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经常组织农民到先进地区开阔视野,请先进典型入社传经送宝,通过对标定位,激发农民提升素质的压力与激情。或采取科普讲座,技术交流会或组织专家讲座,攻关或现场培训的形式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培训。4.组织农村优秀的乡土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有条件的话,送到国外考察学习,开拓视野,增强农村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国际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市人才中心负责师资培训,县(区)人事局负责骨干培训,乡(镇)负责入库优秀乡土人才培训,村负责专业户的培训,同时把培训与晋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结合起来,促进广大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抓特色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5

一、临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

近几年,临邑涌现出了金锣、福润、六和食品、樱桃谷农场、良田种鸽等一大批名牌企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促进了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现在以成立各类畜禽专业合作社70多家,会员 5000多人,辐射带动 3 万多农户,搭建起了产业龙头与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孟寺镇养猪大户孟祥和创办的祥隆生猪养殖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收购”等“四统一”服务,使入社养殖户每头生猪多增收40元,使农民既没有养殖风险,又确保了经济效益。

2.农产品基地辐射型

临邑县以基地建设为推动,形成了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也带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临南镇依托临南蔬菜批发大市场成立了临南蔬菜产销协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效的增强了临南镇品质蔬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现在,该镇已帮扶指导群众成立各类蔬菜合作组织40多个,实现纯收入2.3亿元,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3.部门领办型

涉农部门依托市场的需求,带领农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县农机局立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进程。从2005年成立第一批农机协会至今,已发展成为上下贯通、涵盖全县的,一直到县、乡、村、户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目前,农机协会达60多个,会员达3600多名,拥有各种大型机械6000多台。

4.村干部带动型

2002年正值上海光明乳业刚刚落户德州,奶源供应不足。临盘街道小马家村党支部见“机”行事,在许多群众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号召7名党员干部带头先养。由于当时正值奶牛业高峰期,一头刚出生的小奶牛就能卖出四五千元的好价钱,短短几个月时间,村干部们养殖奶牛便见到了可观效益。乡亲们彻底转变了观念,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马家村由此走上了养殖奶牛的致富道路。

5.能人大户挑头型

由农村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大户挑头,创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临盘街道以优惠政策引来王永尧为代表的浙江100多个养殖大户来临盘从事鱼鸭混养,带动本地鸭农,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村”,开辟了远近闻名的万亩鱼鸭混养基地。为促进蛋鸭养殖业的发展,成立了以王永尧为会长的养殖协会,制定了《临盘鱼鸭混养协会章程》,目前,会员总数已达1000多人,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省百强农村经济协会”。

二、临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成效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资金、技术、购销、储运、加工等环节的联合,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使势单力薄的农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行业合力,使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办理农户单独办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的事情。

2.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组织,并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市场信息,解决了农民“不想调”的问题;拿回定单让农民放心种地和养殖,解决了农民“不敢调”的问题;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解决了农民“不会调”的问题。全县在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下,使农业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在大范围、宽领域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通过市场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使分散的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了合力。

4.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实现了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临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联接链条脆弱

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具有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2.缺乏有序管理

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各项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3.服务水平不高

多数合作组织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几点建议

1.用市场思维发展农村经合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显现不可替代的市场导向作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营销队伍,健全营销网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化程度。

2.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各级部门要在资金、税收、信贷、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积极扶持,鼓励各级农口部门与农民联合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高等院校、农口部门、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全方位服务农民,多渠道降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到各项补贴足额发放,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不得平调、挪用、侵占其合法财产。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6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53-01

1 历史上的一些农村财政政策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中国一开始选择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资金投入大,资源需求多,这与当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现实很不相符,从而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住价格水平以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低成本的收购工业用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农产品,将资源集中于重工业的发展中,这相当于用尚且落后的农业经济哺育刚刚起步的工业经济,这种与国力明显不相适应的政策,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困难。这一时期的财政体制总体上也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体系是中央、大行政区和省三级财政,地方上的县、乡还没有独立的财政,之后随着大行政区的撤销,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的三级财政,乡镇财政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其财政支出则由国家和自筹两者结合解决,待实行之后,乡镇财政则转变为公社财政,农村财政实行的是一种下“财政包干”制度,不过由于包干上缴的比例太高,公社发展农业的资金物资并不充裕。由于当时中国的财政体制主要是为工业化进程服务,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相反通过人为的剪刀差方式,最大限度的将农业生产剩余投入到工业中去,地方上没有财政的自发展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统购统销制度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动力,缺乏效率,各类农产品的供给相继出现短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了地方上的财政权限以及地方上缴比例等方面内容,同时增设乡镇一级的财政机构,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体系。在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被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财政上也开始补贴农业,给予许多农产品价格补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对于超额农产品供应,收购价格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通过财政补贴实行一些奖售措施,比如农民每上缴一定量农产品就可以较低价格购买、奖励化肥良种等等。这种财政补贴对农村经济产生了较好的刺激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产品的供给增加,较高的收购价格和超额收购价格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开始持续增长。但是由于乡镇财政的设立,国家财力有限,一部分支出只能由乡镇财政自筹解决,从而增加了向农民的摊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开始有了比较独立的财税权,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即当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时候,国家以保护价收购,从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而当农产品供应不足时,则在市场上出售收购来的农产品,平抑物价。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财政补贴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对农产品的补贴基本上是在流通环节,在收售上给予价格上的好处,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措施,农业生产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对价格的补贴使农民得到的收益比较有限,此次的财政补贴则从流通领域转变到农产品的生产领域,由过去的一种间接补贴转为对农民生产的直接补贴,将过去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改为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种补贴方式对于刺激现如今的农村经济增长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2 对于新时期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支持的一些思考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消费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显得相对过剩,不得已通过出口来消化多余的生产力,维持国家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带来的持续顺差也让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出口面临着放缓的危机。如何应对这种内需不足的危机,感觉还是应该从农村方面着手,一方面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我国大概80%人口分布在农村,潜在的消费能力不可小视,另一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增加农产品供给,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农村的消费水平低一是农民收入低,购买力不强,二是农村环境对现代化产品的需求偏弱,如何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农村消费,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从收入支持方面入手,运用财政的直接补贴手段,增加农民收入

由上一部分的介绍,2004年之前对农民收入的财政补贴,一直都是局限在流通环节的一种间接补贴,这种补贴的效率比较低,农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少,虽说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但大部分补贴并没有补到生产粮食的农民手中,而是补贴给了经营粮食的企业和城市居民,这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帮助不大,因而应当坚持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民收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这种直接补贴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民种多少农产品补贴多少钱,而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像2006年免除农业税,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免费,就是很好的直接补贴手段,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相应的消费能力就增强了。

2.2 加强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财政支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中,就有关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方面的要求,加强对农村的基础建设,实际上是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增强农村的消费需求,像一些现代化的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并非农民不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偏好,而是由于农村消费环境的制约而无法使之走进千家万户。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做到村村通公路,同时强化面向农村的电视电信网络等信息服务,使其拥有现代产品的消费环境。还可以引导农民出资出力参建一些小型的基础建设项目,财政上再适当地进行项目补助和任务奖励,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基础建设的管理与维护也需纳入国家财政支持的范围。

2.3 对于消费品可以考虑直接的价格补贴从而创造农村对其的需求

比如正进行着的家电下乡活动。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了,生产能力十分过剩,比如彩电业,据查2007年彩电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需要靠出口渠道才能消化,这种庞大的家电出口已经成为我国贸易顺差与贸易摩擦的主要来源。开发国内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家电厂商的共识,通过中央补贴80%,地方补贴20%的政策,农村的市场一下被打开了,再配套地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可以预见家电在农村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对消费品的直接价格补贴不乏是一个好手段,值得其他消费产品借鉴。

2.4 鼓励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在从需求方面入手刺激农村经济的同时,从农业生产方面着手,搞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提倡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十七大报告提出可以依法有偿的转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地方财政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土地的优化整合,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例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广州市正在酝酿一项相关扶持政策:对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农户,实行每亩地补贴200元,此举将有效地刺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据查,广州市一共有158万亩耕地,假如其中70%流转给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的话,那么全市只要拿出2亿就能办成这件事,市区再一分摊,市里就只用出1亿,区里的负担更小,但形成规模经营后的收益将会很大,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鼓励土地有偿流转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发生失地农民失去生活依靠的事情。

3 综述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财政补贴农村经济的措施,同时对新时期财政补贴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要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仅仅靠不多的财政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如何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实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城乡不公平问题,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在财政补贴生产、创造需求的同时,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滕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