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1
[关键字]学风;学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目标;调查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指导,针对本院各年级学生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认知和执行情况的调研。调研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抽查各年级30%的学生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100%,基本能够反映大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需求和目前的实施效果。
一、学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维度
此次问卷设计共20题,包括3道多项选择题,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旨在全方面了解学生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学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思路。本次问卷共设置5个维度,分别为:自我认知,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对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学业生涯的执行和学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其中,自我认知部分包括学生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值,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选择专业的依据4道问题;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包括对大学进行的规划,对学业生涯的兴趣,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学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及渠道5道问题;对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部分包括是否需要有关辅导,规划途径,提供学业规划的内容及达到目的4道问题;在学业生涯的执行方面,包括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执行情况,在学业迷茫、出现学业困难时的处理办法4道问题;学业生涯规划的效果方面,包括受访者的认可程度,对学业自查的态度和学业生涯规划后对于未来的认知3个问题。
二、参与问卷学生的基本信息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年级的330名学生开展,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各年级学生分布较为平均,旨在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以及学业生涯规划在不同年级的实行情况,男女受访比例适中,保证了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覆盖面。受访者中还包含学期内有挂科的学生,对其学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各专业的人数平均分配问卷发放,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及实施情况。
从调研结果看,该问卷能够全方位覆盖本校的大学生,有助于从是否挂科、各专业特点、各个年级特点等多方面了解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及目前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构建良好的学风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研可知,大学生入校后,虽普遍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学院各专业的学科要求,但尚未有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课程制度,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课程的兴趣不高,未能意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沦为形式。
2.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目前,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活动仅限于讲座,形式单一。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包括针对全年级学生的学业生涯讲座,还包括针对小众的团体辅导和针对个体的个人辅导。除此之外,学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辅导不仅仅是年级辅导员的工作,学生更偏向于想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但实际情况是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通过自己的渠道寻找答案,甚至放弃学业。因此,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缺乏专业课教师这座桥梁。同时,学业自查模式在学生中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值得在大学生中试行或全面推广。
3.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学院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活动都集中在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涉及得较少,大四的学生基本上脱离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包括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学习教育,大二学生的发展式教育,大三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大四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应提供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调研中发现,大三的学生因受到课业压力、求职压力等多方压力的影响,自我认同、专业认同、未来认同感反而低于大二、大一两个年级,更需要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其指点迷津。同时,学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的学业指导势必不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势必下降。
4.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学业生涯规划,但真正认为其行之有效的、认知制定并执行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导致学业生涯规划成为一句口号。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有很大不同,一学期学习多门课程且课业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但又不愿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导致他们不重视学业生涯规划。
四、进一步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意见
1.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
在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仅仅针对大一学生开展指导,而针对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因为意识上认为学生已经熟悉校园环境或熟悉学习方法,却鲜少展开。从调研的纵向数据比较,高年级学生因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专业的认可度反而小于低年级同学。另一方面,目前的学业生涯指导缺乏针对少数群体和个体的指导。因此,未来的学业生涯规划要做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真正发挥学业生涯指导的作用。
2.在学生层面进一步强化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从入学之初就开展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不断在学生层面强调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让学生首先意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家校联动、朋辈指导的方法,扩大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圈,让每个学生都能重视此项教育工作。
3.提高学业生涯指导的质量
通过问卷可知,学生对于学业生涯指导认可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学业生涯指导质量不高,不能M足其对学业指导的需求,认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此,未来的学业生涯指导一方面从大局上讲,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顶层设计,学院层面要重视学业生涯规划,调动一起可以调配的资源完成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从具体实践上看,开展学业生涯的教师要了解学业的需求,将需求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做到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课业问题,实现学业指导和规划,让学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所谓“知己”就是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知彼”即是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工作环境。知己与知彼相互关联,确定的个人生涯目标要符合现实,而不是一厢情愿;对从事的职业要感兴趣,而不是被动地去做;所从事的工作要能发挥专长,而不是自己的短板;对工作的环境能够适应,而不是感到处处困难,难以维系。只有这样,才是科学、正确的学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赵伟.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等院校学风建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2]张建宝.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5).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学业规划
大学阶段是一个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扩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目标确立的关键时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处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的困惑和迷茫之中无所适从。有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够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1]。
一、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
学业规划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根源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阶段性体现。对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在通过认识自我、熟悉专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明确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人生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最终实现整体目标。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解决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 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关于学业规划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很多学业规划的研究基本都衍生于生涯规划和在校的学业指导。早在3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方面的研究, 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但国外很少有关于学业规划的明确定义。学业规划的定义多来自国内的一些研究,温多红、唐瓷、董元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乃至将来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等)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论在理性认知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国内高校的学业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大学生学业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一些知名高校已开始将学业规划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 部分高校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普及工作还远远滞后,学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实践模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学业规划的意识,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体要干预方式有两种:一是学业规划课程、专题报告、讲座等,二是个别咨询。课程、报告和讲座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此只能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自我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无法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因此,大学生中出现“常立志”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咨询方式是一对一的辅导模式,缺乏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支持、反馈和评价,无法“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行为的激发动力不足。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强调知的因素,忽视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那么行的动力必然很微弱,相应的指导必然流于空泛的形式。此外,学业规划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高校中普遍缺乏开展学业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员,缺乏针对学业规划咨询的专门机构和部门。目前,学业规划方面比较专业的指导主要来自于外请专家开设的一些讲座和报告,除此之外,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具体实施,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上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很难对学生提供专业、详细的指导。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适用性分析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曾做过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目标路径理论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理论基础[2]。作为权变理论的一种,目标—路径理论由多伦多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最早提出,后经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特伦斯·米切尔(Terence R. Mitchell)完善和补充。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将目标—路径理论应用于学业规划可将领导者理解为指导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老师,下属可以理解为将要进行学业规划的大学生。
从根源上来说,目标—路径理论来源于激励理论中的期待学说,即期望理论。它认为,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目标效价)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期望几率)。区别于其他领导理论,它立足的是下属,而不是领导者,强调领导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下属的作用,而要发挥下属的作用,就得引导下属设定目标,把握目标的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概而言之,即目标路径理论下的领导者更多是个宏观规划者、目标指引者,而不是任务事项的直接推动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践行者、实践者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的舞台更多属于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老师更多的是扮演指引者、答疑者的角色,这与团体辅导的角色身份相吻合。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面,他们在学业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适于运用团体的方式予以解决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游戏和活动,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重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倾向于将基本的理论寓于活动和游戏中,避免了空泛的说教,使成员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最重要的是团体辅导还为参与者提供了实践新行为的机会,使成员在团体辅导中获得的行为较容易迁移到真正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因此增加了辅导的有效性。。团体辅导的方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不仅强调知的因素,更注重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学业规划的后续执行力大大提高。这些都是传统的以“认知”为核心的学业规划指导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作用体现
(一)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己
学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征。自我认知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认知受认知、需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往往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因此一般不可能达到全面而客观的程度,必须通过与他人交往,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正如G.H.米德认为的那样,只有通过社会反馈和自我觉察的结合,才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4]。团体辅导是提供社会反馈和自我觉察的有效途径。在信任、理解、关怀的团体气氛里,成员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以更真诚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感受,这样个体便获得了来自其他成员的多方面的社会反馈,促成了成员的自我觉察。团体辅导还可以通过自己眼里的我与别人眼里的我形成对比,激发成员积极地探索自我,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冲突,最终引导成员对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为接下来学业目标的确立提供参照。
(二)大学生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学业目标
学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职业理想谈学业规划就有可能出现偏差,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即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职业兴趣是指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某种职业的喜爱程度[5]。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对成员进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定,帮助个体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在职业中他最看重的是什么,它的澄清会让成员更加深入思考和关注自己的真实需要,才能更准确地帮助成员进行职业定位,真正确立其职业理想,促进大学生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的良好匹配。
(三)引导大学生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学业规划书
团体辅导可使大学生明确学业目标与自我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对自己当前的能力水平和任务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书。在团体辅导的实践中,领导者要求同一学业目标兴趣小组的成员,彼此分享学业目标应涵盖的内容,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成员以此来对照自我现状,快速而准确地找到与该学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团体辅导利用实现目标的“阶梯法”,引导帮助成员以学期为单位,为每个学期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业规划书。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必须是目标的制定者。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学业规划书的制定是在领导者的引导下,自始至终由成员亲历亲为而成,对于每一个小目标的制定,成员都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才写下的,所以成员对于这份完全由自我意志决定的学业规划书会负有更深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然也会成为他们践行的最有效、最持久的动力。
(四)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学业目标
一份设计合理的学业规划书,必须由成员坚持执行方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学业规划是一个连续、动态、系统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个体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其他成员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最后一次团体活动中,成员的个人学业规划书已经完成,领导者安排成员在团体内依次一一展示自己的学业规划书,在全体成员“关注的目光”中大声读出自己的学业规划书,与此同时,团体成员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通过“宣誓”这种方式,成员可进一步坚定履行其学业规划的信念。
在团体辅导结束后,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就此中止,在团体中建立起来的温暖和信任的体验会一直伴随他们前行。领导者会给成员印发团体的通讯录,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博客或公共邮箱,便于大家及时沟通、分享和反馈自己践行学业规划的进程。正是这种全体成员的关注目光,使每一个成员既监督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监督着,这种网络式的监督机制使每个成员能够长期自觉、坚定地完成自己设下每一个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
总之,团体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学业目标,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业规划书,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有效的团体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迈好大学学业第一步》,《文教资料》,2006 年3 月上旬。
[2]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目标路径理论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析.科技信息.2008(36).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Z理论 学业规划 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刘颖(1982-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征(1972-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泽中(1980- ),男,湖南岳阳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就业与创业教育。(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80-02
在当今众多国际知名大学中,学生学业规划与指导工作已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对于青年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规划、准备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诸多高校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大学生学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解决求学者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等问题,它不仅能够促进实现人职匹配,更帮助提高个人发展效率。科学有效地实施学业规划,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撑平台和优质服务,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主动性缺失。一是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色彩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倡导的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社会办学等加速了高等教育与外界社会的全面融合,社会期望、长辈约束、升学压力、同伴竞争、就业需要等在大学生心中埋下功利性学习的种子,导致学业规划缺失内在主动性。二是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功效难以快速感知。学业规划是一项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行过程监控和目标调适的顶层设计工程,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对立足于长远发展学业规划的主动性缺失。
2.大学生基于学业的个体差异性凸显。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结构复杂性。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高校学生的壮大带来同一群体学生素质的层次差距,学生基数迅速扩张带来的个体差异性增加,导致学业规划工作负荷过大。二是大学生的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早熟,其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更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细分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成长抉择,面对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大学生个体性差异,使得要求“因人而异”和“以人为本”的学业规划工作压力巨大。
3.高校对学业规划的科学性研究不足。一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就业面狭窄的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二是学业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不少高校开展的学业指导工作大都具有偶发性,且相对集中在新生刚入校阶段,没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具体操作层面往往停留在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一系列资格证书、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等层面,没有形成根据学生毕业意向不同的分类指导体系。
4.师生在学业规划中互动性普遍不够。一是学业规划导师师资力量欠缺。目前我国教师资源比较短缺,师生比约为117,导致一个学业导师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学业导师精力不足,学生参与热情大打折扣。二是师生参与学业规划尚无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导师和学生之间开展规划指导工作采用的方式,每学期或者每月指导工作的频次、时长,规划的有效性评价及相应学生反馈调整具有不定性和随机性。
二、Z理论应用于学业规划的可行性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他把传统管理学称为“X理论”,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多数人没有抱负;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驱使他们学习工作;Y理论则相反,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学习和工作,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如果环境条件有利,通过满足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控制。日本学者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组成,强调员工终身学习。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微妙性指企业要了解员工的不同个性,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的核心宗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规划学业和人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业指导的根本发展前提,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知识和见解的群体,在对其进行学业规划指导时,要正视群体特点,注重个体诉求,满足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Z理论的理念与学业规划工作的开展宗旨不谋而合。
1.Z理论主张“人本文化”建设。Z理论的关注点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而是真正关心组织内部的人。Z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团队内部人的生活都是一个整体,这种以人文本的精神,正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所需要的,要实现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科学指导,就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出发。
2.Z理论的第一课是“信任”。Z理论所构筑的文化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平等是信赖的基础,威廉・大内认为,平等主义是Z理论的核心特点。学业规划实施的效果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平等程度,教师和管理者信任学生,就能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专长,从而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生信任教师才能接受建议和帮助,积极主动反馈。
3.Z理论注重“微妙性”研究。Z理论所注重的微妙性是在对内部成员个性和特长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以最优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紧密团结、高效合作的团队。在学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学业导师制”,即一个学业导师指导若干学生,形成一个指导小组。
4.Z理论提倡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Z理论提倡建立一种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学业规划过程中需要同学间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
5.Z理论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Z理论实行长期聘任制,采用软控制机制,主张成员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实施学业规划应注重学业规划指导人员的相对稳定,这有助于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行之有效的规划指导理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业规划着眼点应放得更为长远,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在工作中自我调整人生发展规划的能力。
三、Z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路径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参与学业规划的内在动机。学生人人是才,人人能成才,只要对学生个体特点深入研究,有的放矢,形成良好的引导管理机制,就能强化学生参与学业规划的内在动机。一是建立学业规划基础信息库。高校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及能力特点,结合其家庭背景、生活现状、未来期望等因素,准确帮助学生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为科学的学业规划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学业规划融入教学改革发展。高校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科进行科学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与训练;对于相近学科门类适度合并,按大类招生,经过1~2年基础培养和指导后,使学生真正了解学科具体内容及发展就业趋势后,按学生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流,保证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选择大学生学业规划成功案例。目前学业规划的实施仍在探索阶段,成功的学业规划案例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将社会、校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和宣传,能更好地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业规划。
2.以平等为基准,建立学业规划互信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以平等的态势,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良好的学习愿景,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平等协商、多加沟通、鼓励赞扬,并结合一定的激励目标对其进行人性化指导。一是合理规划师生的角色定位。在Z理论的视野下,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个体,互动式的师生关系。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学生与学业导师是进行平等对话的两个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双方的关系,学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最合适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亦师亦友,通过有效的互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二是推进实施师生的双向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向学生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和指导意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选择导师,导师根据对学生特性的了解确定自己所指导的对象,这样搭配更具有亲近感;一旦确立师生配对后,原则上应保持这种配对的稳定性,以便实现规划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三是规范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需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以一个导师和若干学生组成的规划小组内部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定每学年定期集中指导的次数和每学年不定期分散指导的学时;第二个层面是若干规划小组的学业导师之间应加强指导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讨。
3.立足核心要素,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业规划指导涉及学习指导、素质拓展指导、生活指导等诸多方面,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指导环节,加以重视和花大力气研究,能使学业规划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凸显学科与专业指导的重要性。专业学习是每个大学生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环节,学科专业指导应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对学科资料搜索收集,形成对各个课程和模块之间整体性认识,准确定位相关就业行业,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课程指导,尤其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为学生选课提供实际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性选择专业、安心专业学习,进而热爱专业。对于希望转专业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转专业动机,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职业发展等信息。二是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生涯规划的通识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要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实行纵横交叉的组课方式,教研室集中备课,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科学设置,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尝试在一年级开设类似于学业规划概论的必选课,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学业规划、法纪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二三年级有层次地开设公共选修课,供有不同发展意向的学生灵活选择,二年级可以开设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包括就业创业、出国留学、报考研究生等内容的初步介绍;三年级开设就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指导等综合指导类课程。三是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在学校开设相关素质课程的同时,学业导师在学业规划中导入职业规划指导,摒除只重眼前现实利益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长远规划的理念,以科学评估自我、接轨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共同托起“中国梦”为蓝图,将专业素养指导与职业素养指导有机结合。
4.拓宽遴选渠道,完善学业规划专业队伍建设。当前高校在确认学业导师时往往选择具有一定资历的专家、教授、博导等担任,但这些高层次的人才也面临平时业务工作繁重、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等问题,影响了导学效果。拓宽导师遴选面,进行专业性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全员、全方位学业规划的有效途径。一是培育专业的学业规划导师队伍。学业规划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运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要聘任有志于此、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学业导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二是遴选与建立“朋辈指导员”队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到,成年初期(18~25岁)心理成长的重要任务是亲密感的获得,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愿意与同龄人交流。高校可以尝试在优秀学生党员或综合素质出众的学生中挑选“朋辈指导员”的方式,对学业导师进行有效辅助和补充,在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咨询技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生涯规划基本理论方法培训的基础上,参与到对大众学生日常管理、生涯设计、心理辅导、课余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三是引入校外力量参与针对指导。校外专家和职业成功人士对专业发展方向、前沿领域、就业环境等非常清楚,熟知将来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邀请这些人士担任兼职学业导师,面向大众开设专题讲座,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体化指导,可以有效地将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应付日本经济挑战的立论基础[M].黄明坚,译.香港:长河出版社,1982.
[2]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3]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学业规划;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性不明确,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淡薄,人生发展方向迷茫。组织大学生的最根本方式就是班级建设,优良的班风、学风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力军是95后,帮助他们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制订良好的发展规划,度过一段生气勃勃的大学时光。
一、学业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的学业规划主要是以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为依托,规划和设计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学习期间和毕业后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高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班级建设,班级是实践教学目标和学校管理的主要场所。高校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班级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学辅导员一定要研究班级管理和建设,同时,它也是学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规划建设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自2005年建校以来,坚持在新生入校时进行英语摸底考试,根据英语成绩和高考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小班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造成的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的弊端。同时,学院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流教学。所谓的分流教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规划,根据学生自身专业课、英文成绩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教学。学院在参考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后是继续出国深造还是直接就业两个大方向,将课堂教学分为以全英文教学为主、学士学位课程辅助的核心副学士课程(AD课程)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就业为导向、与国际专业资格相衔接的大专课程(DZ课程)两大类。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培养,英语分班教学和专业课分流教学模式明确了学生的学业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目标清晰,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这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在学院,每位辅导员平均带210名学生,将近六七个班级,同时还兼任着学生会、社团、团委、宿舍管理科、教育管理科等部门负责人,工作繁杂,但是辅导员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每个班级和学生的各项信息,正是得益于辅导员分阶段给学生制订了符合自己的学业发展规划,使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这既减轻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又大大推动了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了班风、学风的建设。
三、学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学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个人潜能和兴趣,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使新生可以平稳度过适应期。制订一份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学业规划,能够指导大学生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有了学业规划,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知识,掌握各项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储备能量,实现厚积薄发。
1.学业规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通过学业生涯规划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潜能进行深层次挖掘,使学习目标不断明确,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踊跃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学业规划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同时也是班级建设的领军人物。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提升对自身的要求,宽以待人,并且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与学生构建起沟通的桥梁,真正意义上与其成为朋友,为班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5
摘要:本文在探讨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大学生学业规划范文6
一、自我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瑕疵的玉就不是美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必须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一)、我的优点
1、乐观向上、大方开朗、乐于助人、积极进取。
2、善良、有爱心,待人热情、真诚。
3、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心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4、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有团队精神。
4、细心谨慎,总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细节,防患于未然。
5、擅长手工制作,热爱生活。
6、兴趣比较广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7、忧患意识较强,做事情计划性较强。
(二)、我的缺点
1、 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做事不能一心一意。
2、 有时侯比较固执,比较倔强,不见棺材不落泪。
3、 有时候优柔寡断,犹豫不定,做事不够干脆利落。
4、 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乱了阵脚,进而影响更重要的事情,分不清主次。
5、 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意志不够坚定,不够坚信自己。
6、 我的字写得不好,这也是一个缺点。
7、 有时会很懒,以自我为中心。
8、 社会实践的经验还不丰富,对许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且没有积极地去学习。
(三)、决心
将不足改善,让优势发扬!
(四)、格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外云卷云舒。
二、环境分析
(一)、家庭分析
我出生在西北陕西宝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世代以种地为生,家庭条件一般。之所以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主要是因为家里人觉得医生是神圣而崇高的,而我本人又善良热心,喜欢帮助别人,所以就来到了医科大,走上了这条漫长孤独而又欣慰的医学之路。
(二)、学校分析
我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优秀医学教育传统的省属骨干大学,其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1995年5月,由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集西医、中医、药学等学科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口腔医院等5所省级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共开设病床8810张。河北省人民医院、唐山工人医院等14所医院为河北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此外,学校另有60余所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河北医科大学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河北省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社会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必需。2011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82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还有较大差距,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可见中国医生还是很少。
三、职业分析
(一)、主要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卫生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炎学、眼科学、医学心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医学影像物理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超声诊断学、影像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等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高医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卫生医疗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
(四)、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医学影像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等部门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五)、就业现状
1、毕业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3、毕业生供需矛盾
(六)、理想
1、短期学业目标:完成大学所开的专业课程,做好在医院的实习工作,获得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证。
2、长期学业目标: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考取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以及相关的上岗证,争取进入三甲医院。
3、人生理想:成为引领时代的影像高级技师、执业医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争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五、结束语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只有实践的目标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作为医生这个特殊的行业,实践能力更是我们锻炼的技巧,所以要加强实践。在学习之余,给自己找个医院实地观察和学习,很多临床经验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对于工作后的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我们的知识和行动服务于病人,并虚心和老医生学习临床经验,医生是个要不停学习的职业所以我们不可以放弃学习的时间,利用自己的年轻给自己充电。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青春时光,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迎接每时每刻的挑战!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专业:医学影像学
班级:2011级影像班1小班